《围城》中围方鸿渐的“城”的变化浅析开题报告2000字_第1页
《围城》中围方鸿渐的“城”的变化浅析开题报告2000字_第2页
《围城》中围方鸿渐的“城”的变化浅析开题报告2000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开题报告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合作导师职称论文题目《围城》中围方鸿渐的“城”的变化浅析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其辛辣和讽刺的幽默笔调被文学界誉为“新儒林外史”,在《围城》这本书中,钱钟书塑造了一幅生动的世态图,展现了在抗战初期,我国知识分子们生活的千姿百态,书中还塑造了一个在文学史上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方鸿渐。围城不仅围住了他的爱情、更围住了他的事业、家庭。本课题也将从这三个角度探索《围城》的现实意义,具体从事业、爱情、家庭三个方面深刻分析围方鸿渐的这三座城。。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文献综述)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为一部“无一人、无一景、无一处、无一句不带讽,人人讽人,人人被讽,句句是讽,讽外有讽……写尽了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世态和人生相。”[1]28的长篇讽刺小说,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现代文化的危机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淋漓尽致地嘲弄了一批不学无术、弄虚作假、道德堕落的上层知识分子的丑态;严肃冷峻地批判了当时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尽了人情冷暖,写尽了世态炎凉,写尽了人生百态。因此,《围城》自1947年出版之日起,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入读者视野。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围城》这部作品褒贬并存,但不难看出绝大多数评论者的研究也只是浅尝辄止。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的这一社会大背景与作者本人“口不臧否人物”的涓淡个性,《围城》逐渐淡出了各位评论家的视野,销声匿迹长达三十年。20世纪80年代,国家抗战胜利,改革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学越过抗战文学成为文艺思潮的主流。自然而然,《围城》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有关《围城》的研究一步步走向深入。其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到对《围城》主题意蕴、历史地位、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宏观把握,但又不乏对其在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等方面独到且鞭辟入里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钱钟书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围城》在中国大陆首映,《围城》又一次迎来了学术界的研究高潮。只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研究学者们超越了以往单一的“印象式批评”的研究模式,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三、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在快时代的车水马龙中,速度是生活体现出的指标,而争分夺秒去抢占每一个风口,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但随之出现的金钱观、名誉观导致人们丧失自我,在这种情况下,回归本真,寻求自我便成为人们的大势所趋。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用讽刺和幽默的语调将方鸿渐的人生娓娓道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文将针对《围城》中方鸿渐面临的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来具体阐述分析,力求在追求速度的时代让人们寻回自我。目前对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的研究比较多,方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对于整体《围城》中方鸿渐的城进行分析和研究。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如何在研究中去挖掘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把握人物深层意识的本质,找到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方鸿渐对于城的表现。五、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是指在搜集与整理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研究之后形成新的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做到全面且客观。该研究方法的使用方式主要是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搜索、整理文献并进行研究,最终完成文献综述来陈述个人观点,以便支撑后续的整体研究工作——它有助于研究者系统全面地了解研究有关领域的情况,从而解释研究内容,形成研究结果。六、论文的进度安排1

选题

2022年10月15日-2022年10月31日2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提交

2022年11月1日-2022年11月25日3

准备资料、撰写修改并提交论文初稿

2022年11月26日-2023年1月20日4

准备资料、撰写修改并提交论文二稿

2023年1月21日-2023年2月20日5

论文定稿、打印装订并提交论文终稿

2023年2月20日-2023年3月21日6

论文答辩

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10日七、主要参考文献[1]杨晓艺.人生如围城——钱钟书《围城》论.汉字文化.2021年第18期2021925期刊[2]杨筱筱缪军荣.人生如围城——浅析钱钟书小说《围城》.汉字文化.2019年第3期2019210期刊[3]刘春娜.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读与写(教育教学刊)期刊2017年2月第14卷02期2017215[4]林才钧.钱钟书《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名家名作期刊2021120[5]骆芬芬.从钱钟书小说《围城》看方鸿渐的“围城”人生.北方文学期刊20190711[6]张明月.钱钟书文学作品《围城》的赏析.2017年第9期期刊[7]陈亮辉.品钱钟书《围城》,思“围城”人生.语文学刊20140615期刊[8]温纬.《围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研究[J].城市学刊,2015,36(06):121-122.[9]李雯婧.钱钟书笔下《围城》中人物描写的辞格运用研究[J].才智,2015(05):305-306.[10]胡迪辉.中国知识分子无奈人生的内心独白[D].湖南师范大学,2011.[11]樊佳.浅析《围城》讽刺语言的文学审美[J].语文建设,2016(14):45-46.[12]梁造禄.钱钟书《围城》文学修辞语言研究[J].语文建设,2015(35):75-76.[13]陈文婷.《围城》译本中比喻手法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研究[D].长江大学,2014.[14]张大鸣.《围城》比喻的艺术特色[J].社会科学辑刊,1991(06):136-139.[15]裴明慧.关于钱钟书小说《围城》的文学语言赏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03):97-98.[16]刘春娜.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281.

八、指导教师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