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章古工程(gōngchéng)景观鉴赏教学内容:一、古代(gǔdài)伟大工程的价值二、军事工程——城防建筑三、水利工程——青城山-都江堰四、灵渠五、京杭大运河
共一百七十二页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共一百七十二页一、古代(gǔdài)伟大工程的价值
1、定义
古代伟大工程系指历史上为了生产、交通、水利、军事、科技等需要而兴建的、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与科学技术曾经或仍在产生重大影响(yǐngxiǎng)的、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国家级重大建设工程。
共一百七十二页2、特征(tèzhēng)
一是显著的时代性
二是突出(tūchū)的科技性
共一百七十二页二、军事工程---城防(chéngfáng)建筑(一)现存城市(chéngshì)防御建筑(二)古长城建筑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一)现存(xiàncún)城市防御建筑
1、城的防御意义
城,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州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chéngqiáng)围绕。城墙(chéngqiáng)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共一百七十二页
权力的象征,同时也常是一个城的重要标志,所以一般门楼(ménlóu)建得比较高大雄伟。门楼(ménlóu)在平时作隙望守卫,储备粮食武器之用,战时则是作战指挥中心和守卫要地。(1)门楼(ménlóu)共一百七十二页
(2)角楼位于城之四角,因为它双向迎敌,所以是城防中的薄弱点,需要努力加强防卫。战时,一般(yībān)角楼中集中较多的兵力和武器。
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又称“马面”,敌台的防御作用是很大的,因城墙正面不便俯射,将士若探身伸头射杀敌人,容易遭到对方的射击,有了突出的城台,进逼(jìnbī)城墙脚下的登城者,就会遭到左右敌台上的射击,而使登城无法进行。所以敌台的距离一般均在两个敌台能够控制的射程之内。
(3)敌台(dítái)共一百七十二页(4)敌楼敌楼乃骑墙(qíqiáng)而筑,高出城墙之上,有的二层,有的三层,是供储备粮草、军械、火药和士兵居住、躲风避雨以及作战之用。共一百七十二页(5)垛口筑在城墙迎敌面的顶部,呈上下凹凸状,凸出部分称垛口。垛口中有上下两孔:其上为望眼,用以了望来犯之敌;下有射孔(shèkǒnɡ),用以射击敌人。垛口作用很大,它既能隐身防敌,又能有力射击敌人,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共一百七十二页(6)墙顶城墙顶部是军队防御活动的通道,迎敌一面筑有2米高的垛口,另一面筑有高1米左右用以护身的女墙,墙顶通道一般较宽,可五马并骑,十人排行而走。地势陡峭处,路面筑成阶梯形的梯道。为了排除下雨时的积水,在墙顶还有排水沟等设施。在墙体内侧隔一定距离开有石砌或砖砌的拱形(ɡǒnɡxínɡ)券门,中修磴道,直通墙顶,以便战士们上下。共一百七十二页(7)瓮城呈长方形或圆弧形加筑在迎敌的城门之外,以使城门增加一道(yīdào)有力的防线,其迎敌的城台上往往还筑有箭楼。
共一百七十二页
往往雄峙在瓮城之迎敌城台上,与门楼遥遥相对(yáoyáoxiāngduì),迎敌三面都开有一排排多层的箭孔,当敌人来犯时,可形成密集的射击点,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8)箭楼(jiànlóu)共一百七十二页
即紧接城墙外面深阔的城濠,它一正一负构成了双重(shuāngchóng)的防御体系,在城门处往往还置吊桥。(9)护城河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10)钟鼓楼
古时,为“晨钟暮鼓(chénzhōngmùgǔ)”的报时以及报警之需,凡是重镇城内多建有钟鼓楼。如果四边的城门都开在中央,南、北、东、西四门相对,城内的街道便成十字形,一般钟鼓楼就坐落在这个十字路口附近,西安市内的钟鼓楼便是如此。共一百七十二页2、著名(zhùmíng)的城防建筑
明南京(nánjīnɡ)(原称应天府)城墙明西安城墙明平遥城墙共一百七十二页明南京(nánjīnɡ)(应天府)城墙
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原建宫城、皇城、外郭城已毁,仅剩都城城垣。原有城门十三座:其中聚宝(中华)、石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至今。由于规模大,构思奇巧,建造精良,所以(suǒyǐ)工事极为坚固,适宜防守。共一百七十二页明南京(nánjīnɡ)城墙的价值
(1)城垣(chéngyuán)内侧周长33公里,不仅是全国第一,而且为世界第一。
(2)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砌成,以糯米拌石灰灌浆作粘合剂,十分坚固。
(3)聚宝门规模最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共一百七十二页
(1)城墙高14~21米,系用桐油、石灰(shíhuī)、糯米汁等混合物做粘合剂,垒砌巨砖而成,极为坚固。共一百七十二页
(2)当时各道门都有内外两门:外门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qiānjīn)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门是木质外加铁皮的两扇大门。共一百七十二页
(3)数量众多、设置巧妙的藏兵洞对外第一道城门中层筑有7个藏兵洞;下层两侧(liǎnɡcè)各有3个藏兵洞。马道外侧下方还各有一排五个藏兵洞,加起来总共有23个藏兵洞。据说每个藏兵洞可容纳士兵百人以上,共计可藏兵在3000人以上。这些洞除藏兵外,还可储备粮草和武器。共一百七十二页
(4)三道瓮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条宽11米的斜坡式登城马道,供守将骑马(qímǎ)上城之用。共一百七十二页
(5)一旦(yīdàn)敌人闯入城门,千斤闸随即落下,阻断敌军后退之路,四面伏兵从城上射箭、坠石,可使敌军人仰马翻,可谓“关起门来打狗”、“瓮中捉鳖”。共一百七十二页中华门:冷兵器时代(shídài)的防御体系
城门分四道,每两道之间为瓮城(wèngchéng),共有三道瓮城(wèngchéng)。共一百七十二页明西安城墙(chéngqiáng)共一百七十二页明平遥城墙(chéngqiáng)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万里长城(wànlǐchángchéng)
TheGreatWall1、评价1987年12月长城(Chángchéng)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共一百七十二页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píngjià):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fánɡyùɡōnɡshì)连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年—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共一百七十二页2、简介(jiǎnjiè)
(1)长城的“长”:总长度的长和修筑(xiūzhù)时间的长共一百七十二页2、简介(jiǎnjiè)
※总长度的长(约10万余里)秦朝时: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辽东,西到临洮,全长约万余里,始称万里长城(wànlǐchángchéng)。汉朝时:西起今天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长度达到了两万余里,是我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明朝时: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14700多里金代的长城也将近万里
共一百七十二页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yǒuɡōnɡ)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共一百七十二页※修筑时间的长(春秋战国(chūnqiūzhànɡuó)至明朝◆27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出现了以城墙和城堡(chéngbǎo)相连接的军事防御工事◆秦代开始第一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汉武帝主要修筑了河西走廊的长城◆明朝差不多修筑了270多年的长城●唐、元、清没有修筑长城共一百七十二页2、简介(jiǎnjiè)
(2)长城建筑的特点●修建长城的人:军队﹑民夫(mínfū)﹑犯罪后充边的人即犯人﹑商人和赘婿●建筑材料:石土和木料,明以后是砖(因地制宜)●军事防御体系:岔道城﹑城堡﹑关口﹑烽燧﹑敌楼共一百七十二页2、简介(jiǎnjiè)
(3)长城建筑的作用①防范漠北游牧民族的侵扰(qīnrǎo);●两汉后的五胡乱华;●辽﹑金与两宋的对峙和元的统一;●满族入关建清共一百七十二页2、简介(jiǎnjiè)
(3)长城(Chángchéng)建筑的作用②保证和促进中国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长城成为我国农耕区和游牧区分界线的标志●长城分别促进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长城的出现让双方长时间的和平相处﹑互相交往成为了可能共一百七十二页2、简介(jiǎnjiè)
(3)长城(Chángchéng)建筑的作用③名胜古迹●精神象征:民族自豪感●人类文明的标志物,带来旅游收入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幸福的家庭(jiātíng)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要修筑(xiūzhù)长城?共一百七十二页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fángyù)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
“万里长城”。
秦长城共一百七十二页
长城以南的中原文明始终对于(duìyú)北方各族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东胡)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如果派大军追击······
修筑长城既可隐身防敌,也可射击敌人,对自己非常有利。在当时还是刀、剑、弓弩等武器的情况下,对这些经常来回骚扰的游骑来说,高大的城墙确实是一道非常有力的障碍。秦朝为什么要修筑(xiūzhù)长城?共一百七十二页
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时,匈奴已基本降伏。汉时修筑长城主要在河西,其目的是保护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sīchóuzhīlù)”的畅通、遏制匈奴的骚扰。与此同时,为了防御匈奴的再次袭击,汉代不仅对秦长城进行大规模的修缮,而且在阴山以北修筑了两道平行的外城。汉朝为什么要修筑(xiūzhù)长城?共一百七十二页
汉长城东起辽东,西迄莆昌海(亦名盐泽,即今罗布泊),长10000公里,是汉武帝在三次征服(zhēngfú)匈奴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规模最大,不仅抵御了匈奴南下,而且保护了通往西域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汉长城(Chángchéng)共一百七十二页明长城
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曾多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7000公里以上。在长城沿线保存(bǎocún)了许多雄关隘口。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共一百七十二页
元朝统治者仅仅是逃之夭夭,有生力量并未被消灭,有可能还要卷土重来。与此同时日益强大的东北女真族的兴起,对明王朝虎视眈眈,形成很大的威胁。所以朱元璋取得全国(quánɡuó)政权之后,便把修筑长城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明朝(mínɡcháo)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共一百七十二页
(1)清朝时的疆域已超越长城以北;
(2)随着火药的发明(fāmíng)和武器的进步,在爆炸力大的铁炮面前,长城的防御作用已显得无能为力;
(3)最重要的是清朝统治者改变了统治的策略,而采用怀柔政策,即用宗教和思想统治的办法代替对长城的修建。清朝(qīnɡcháo)为什么没有修筑长城?共一百七十二页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明长城共一百七十二页3、长城(Chángchéng)主要结构
我们不能把长城只看作(kànzuò)是一条线,而应该把它看作(kànzuò)是一组有机的防御体系,这一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体,其它还包括敌台、关隘、烽火台等一系列城防建筑。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1)城墙(chéngqiáng)
明长城的主体是城墙,城墙多建在蜿蜒曲折的山脉的分水线上。其构造按地区特点有条石墙、夯土墙和砖墙等。墙高约3至8米,顶宽约在4至6米之间。共一百七十二页
(1)城墙(chéngqiáng)
共一百七十二页
(2)敌台
城墙上每隔30至100米建有敌台。敌台有实心、空心两种。实心敌台只能在顶部(dǐnɡbù)瞭望射击,而空心敌台则下层能住人,顶上可瞭望射击。共一百七十二页
(2)敌台(dítái)
共一百七十二页
(3)烽堠
烽堠是报警的墩台建筑,都建在山岭最高处,相距约1.5公里(ɡōnɡlǐ)。一般烽堠用夯土筑成,重要的在外包砖,上建雉堞和瞭望室。雉堞是城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做掩护用。台上贮薪,遇有敌情,日间焚烟,夜间举火,依规定路线,很快传至营堡。共一百七十二页
(4)关隘
凡长城经过的险要地带都设有关隘。关隘是军事孔道,所以防御设置极为严密。一般是在关口置营堡,加建墩台(dūntái),并加建一道城墙以加强纵深防卫。重要关口则纵深配置营堡,多建城墙数重。共一百七十二页两种防御(fángyù)体系的比较相同之处:以城墙为主体,而城墙中都有垛口、敌楼、马道之设相异之处:根据自己城防之需而另有它设城池还有角楼、门楼、箭楼、瓮城、护城河、吊桥等长城(Chángchéng)有关隘、烽火台等但它们都以构成一套完整的严密的防御体系为前提。共一百七十二页3、长城代表(dàibiǎo)段落
长城的游览胜地主要有:北京延庆县的八达岭、北京怀柔县的慕田峪长城、河北滦平县的金山岭长城、天津蓟县的黄崖关长城、河北秦皇岛市的山海关、甘肃嘉峪关市的嘉峪关等等。游览长城,不仅是使人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它撞击人的心灵(xīnlíng),振奋民族精神。共一百七十二页(1)八达岭长城我国明长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duànluò)之一。因地势险要,历代都设重兵把守。共一百七十二页(2)金山岭长城
盘桓在河北(héběi)滦平县的大小金山岭上。明代初年徐达督修长城。1567年,戚继光镇守北疆,继续兴建众多敌楼和战台,使之成为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共一百七十二页(1)山海关
万里长城第一关。其北踞燕山,南抵渤海,位居东北、华北(Huáběi)间的咽喉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4、长城著名(zhùmíng)关隘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山海关筑于洪武十四年(共元1381年),关城平面呈方形,有城门四座,各门之上高筑城楼,现仅有东门保存完好。关城四周还有瓮城、东罗城(luóchénɡ)等军事设施,形成关城外围的屏障。共一百七十二页海水潮潮潮潮潮潮潮落浮云(fúyún)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山海关奇联共一百七十二页(2)居庸关
位于北京的昌平县。“居庸关”一名始自秦代,相传因秦始皇“徙居庸徒”(佣工)到此修筑长城而得名。三国名西关,北齐(BěiQí)称纳款关,后改今名。现存关城建于明初。共一百七十二页(2)居庸关
关城(ɡuānchénɡ)位于长达20公里的深谷之中,是北京西北的门户。明代在关城设卫所,驻重兵把守,并统辖附近长城沿线的守军。共一百七十二页(2)居庸关
关城中心有一过街塔基座,名云台。云台建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以白色大理石砌成,正中开一石券门,门道可通车(tōngchē)马。券门和券洞刻有浮雕图案,艺术价值很高。共一百七十二页(3)嘉峪关
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丝绸之路的交通(jiāotōng)咽喉,有“河西第一隘口”之誉,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共一百七十二页(3)嘉峪关
关城平面呈梯形,西城墙外侧又加筑了一道厚墙,使防御更加坚固。南北(nánběi)城墙外侧有低矮土墙与其平行,构成罗城。关城有东西二门,上面均有城楼。东西二门外建有瓮城。关城四隅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3)嘉峪关
相传,当年建关时,工匠们计算(jìsuàn)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块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共一百七十二页司马台长城天津(tiānjīn)蓟县黄崖关雁门关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三、水利工程(shuǐlìgōngchéng):青城山—都江堰
MountQingchengandtheDujiangyanIrrigationSystem共一百七十二页1、评价(píngjià)
2000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yíchǎn)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yíchǎn)名录》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共一百七十二页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píngjià):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tèzhēng)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共一百七十二页2、简介(jiǎnjiè)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wèiyú)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都江堰共一百七十二页
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tèzhēng)的宏大水利工程。
共一百七十二页(1)军事工程(gōngchéng)--运输兵马粮草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建议秦惠文王“得蜀得楚,楚亡天下定”
成都——岷江(码头50公里)共一百七十二页(2)水利工程(公元前270年至256年)设计遵循自然水势的规律秦昭王批准李冰修建特点:无坝引水、自动(zìdòng)调洪、排沙、灌溉共一百七十二页
都江堰水利工程(gōngchéng)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gōngchéng)。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gōngchéng)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gōngchéng)组成。
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宝瓶口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安澜(ānlán)桥共一百七十二页二王庙是祭祀李冰(lǐbīnɡ)的庙宇
在青城山的庙内供奉李冰与其子二朗的塑像,还珍藏(zhēncáng)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共一百七十二页青城山
青城(qīnɡchénɡ)天下幽
共一百七十二页青城山
1、张凌创立中国唯一自创宗教——道教2、8世纪中叶,道士清虚子掌握制造火药的技术3、唐代道士孙思邈撰写《千金方》4、清朝,道士张孔山聆听岷江(mínjiānɡ)水声,谱写古琴曲《流水》,1977年被美国录入镀金唱片,让旅行者2号带入太空。共一百七十二页中国古代(gǔdài)水利工程——灵渠共一百七十二页一、灵渠水利工程(shuǐlìgōngchéng)简介灵渠乃贯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间重要水上交通孔道,今名【兴安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gǔlǎo)的一条运河。南桂北湘两水支,
导流分派疏灵渠。
兴安多得两江月,
映照今人忆古时。
共一百七十二页灵渠(línɡqú)水系总览图共一百七十二页兴安县东南耸峙着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南部是连绵的海阳山,西北雄踞着越城岭。谚语云:“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指的就是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两江流向相反。漓江有条支流,名叫灵河,由众多小溪交汇而成,其中有一条名为始安水。始安水发源于兴安附近的富贵岭,与湘江的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只是隔着一列宽300余公尺,高30余公尺的土岭即越城峤(又叫始安峤、临源岭),它是湘漓二水(èrshuǐ)的分水岭。只要把这座岭打穿,就可以把海拔较高的湘水引入始安水,从而沟通漓江。共一百七十二页二、灵渠建设(jiànshè)背景【灵渠】,原名【零渠】,位于广西兴安县,约始凿于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前后。有关灵渠的最早史籍记载初见于《淮南子·人间训》。秦军南征百越,派屠唯率50万大军,分五路向闽越及岭南进军,无以转饷(无法运输部队的给养)。秦始皇为解决粮食(liángshi)运输问题,乃命史禄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湘漓二水得以贯通。灵渠工程的修建,为统一中国的大业,促进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共一百七十二页水利工程(shuǐlìgōngchéng)示意图共一百七十二页灵渠(línɡqú)全景沙图共一百七十二页三、灵渠主体(zhǔtǐ)建筑南渠、北渠铧嘴大小天平(tiānpíng)泄水天平秦堤陡门共一百七十二页(一)南渠、北渠为什么开凿北渠?如果只开凿南渠.把湘江一部分水流导入南渠.并使越过分水岭与漓江连通(liántōng),这样虽然达到导湘入漓的目的。但是当洪水来时,无泄洪场所,势必就会泛滥成灾。北渠的开凿和湘江故道的设置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共一百七十二页【南渠】由南陡口开始,由南向北开凿,全长33.15公里,经兴安县城外街区(jiēqū),再下劈开湘漓分水岭始安峤,贯通二水,向下沿线有的人工开凿,有的利用自然河道或故河道,乃成为一段连络湘桂的人工运河。共一百七十二页【北渠】从北陡口开始,全长3.25公里,设计呈“s”型,开凿迂回(yūhuí)于小冲积平原中前进,渠水北流,引航湘江来往船只。共一百七十二页(二)铧嘴
铧嘴为灵渠的枢纽工程,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石堤与其(yǔqí)相连,形成“人”字形。共一百七十二页铧嘴的作用(zuòyòng)大流量时,铧嘴具有很好的纵向分流和导流的作用(zuòyòng)。铧嘴承接了对大小天平交接处的冲击力,保护了大小天平建筑物。共一百七十二页(三)大小(dàxiǎo)天平共一百七十二页大小天平坝址位于湘江上游海阳河的分水塘处,坝址以上集水面积为592平方公里,河源长57.7公里。大小天平实际上就是水工建筑物中的挡水建筑物。因其能“称水高下,恰如其分”,故名天平。它是一座干砌石溢流坝,它有以下几项主要功能:1)抬高坝前河床水位;2)该坝分为大小天平两个坝段,小天平(较短的一段坝体)将抬高后的河水导向南渠进水口(南陡):大天平(较长的一段坝体)将抬高后的河水导向北渠进水口(北陡);3)大小天平坝兼作泄水建筑物,在汛期将多余的洪水宣泄到下游,从而使河水能正常引入南渠、北渠,并保持渠道安全运行(yùnxíng);4)分散水流减少坝体单宽流量,保障坝体安全。共一百七十二页北面(běimiàn)是大天平坝,长380米,南面是小天平坝,长130米,大小天平均内高外低,形成斜面,坝顶低于两侧河岸。大小天平设计精妙以斜减压、以连抗冲、以竖抗淘石堤顶部用青石平砌,石与石之间开斧形槽口,用铁码子扣紧。石堤外部呈斜坡形(即滚水部分(bùfen)),用长片石鳞次嵌砌,通称“鱼鳞石”。共一百七十二页燕尾(yànwěi)槽共一百七十二页湘七漓三南渠上游十多公里的渠道,由于开凿于坚硬的石灰岩中,工程不易,素称「险工」。渠宽约8至14米,水深约0.6至1.5米,因此只能容纳海阳江三分的流量。北渠则迂曲于小冲积平原间开凿工程较易,渠宽一般在10至16米间,水深1米以上(yǐshàng),故可容水七分。原自治区水利电力厅专家苏为典认为南渠与北渠分水之比决定于南、北渠过水断面与流速,铧嘴与大小天平的位置与长度所能起的分水作用。如果没南北渠适当的过水断面与流速,仅是靠铧嘴的位置及大小天平的长度的七三比,则达不到七三分水的目的。共一百七十二页(四)泄水(xièshuǐ)天平泄水天平主要是采用(cǎiyòng)侧向溢洪控制入渠流量,以保护渠堤安全;在洪水时间,渠道上游的来水使渠水位暴涨,渠槽无法容纳,这样洪水便漫过泄水天平排至湘江故道,以免渠道崩溃。共一百七十二页灵渠共有5处泄水天平,其中南渠有3处,北渠有2处。①大泄水天平②马嘶桥泄水天平(俗称小泄水天平)③黄龙(Huánglóng)堤④竹枝堰⑤回龙堤共一百七十二页大泄水(xièshuǐ)天平位于南渠距起点约1公里(ɡōnɡlǐ)的秦堤上,堰长42米,底宽17.3米,顶宽6.3米,堰顶高度略低于渠岸,用条石砌成,是灵渠中最大的溢流堰,俗称大泄水天平。共一百七十二页马嘶桥泄水(xièshuǐ)天平位于南渠兴安县城东郊(dōnɡjiāo)的马嘶桥下。这里正是双女井溪与南渠交汇处,该堰横跨双女井溪而筑。长13米。上面是桥,桥下是溢流堰。清乾隆年间在堰上设闸门,可以启闭。洪汛期间开启闸门,可使双女井溪的洪水泄入湘江故道。枯水期间关闭闸门,可接纳双女井溪的来水,以抬高南渠水位,有利于行舟。因此,小泄水天平是南渠第三道控制水位的有效工程设施。共一百七十二页黄龙(Huánglóng)堤位于南渠马嘶桥以西约10公里的大拐弯处。长15米,宽约10米。洪汛期间,可宣泄南渠中经过大、小泄水天平分洪后还是多余(duōyú)的水量,是南渠第四道控制水位、防止洪泛的工程设施。共一百七十二页竹枝(zhúzhī)堰这种堰坝大多是在弯道开始段修建的侧向溢流堰。少水时,堰堤起渠堤的作用,将水导至弯道流动;大水时,堰坝将多余的水从堰顶溢流,直奔下游河道,以保证(bǎozhèng)渠道安全通水。
位于北渠距起点约700米的大拐弯处,长15米,宽8米,上面为桥,下面是溢流堰。结构与马嘶桥泄水天平相同,但未设置闸门。主要用于宣泄来自海洋河经大天平分泄后进人北渠的多余水量,保障北渠中许多弯曲渠段的安全,避免洪泛灾害。共一百七十二页回龙堤位于北渠入湘江前的分洪渠道(qúdào)口,长5米,宽4米,高约2米。洪水期间,北渠中的多余水量可越过堤堰顶部,经分洪渠道泄入湘江故道,避免洪泛。共一百七十二页(五)陡门陡门的功能是减缓渠道水面比降,提高水位,蓄水行舟。唐朝桂管观察使李渤于825年在南北二渠渠道较浅、水流较急处开始设置陡门。灵渠陡门最多时是宋、明两代,设有36座陡门,北渠上有5陡,南渠上有31陡。故也称“陡河”。这种类似现代船闸(梯级船闸)的陡门的发明和使用比西方早1600多年,因此1986年世界大坝委员会的专家(zhuānjiā)到灵渠考察后说“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共一百七十二页北陡南陡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shuǐpíng),便于船只航行。共一百七十二页(六)秦堤
秦堤南渠东岸的一段渠起南陡口.穿过兴安县城市区,至太史庙山麓(shānlù)的大弯陡止。其走向基本上与湘江故道平行因始筑于秦代,故俗称秦堤。秦堤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南陡口至飞来石,长约半公里。堤身紧靠湘江故道,而与南渠分开,堤面宽约5一10米.高出水面1米左右;第二段自飞来石至马嘶桥,长约1公里,堤身紧靠南渠,而与湘江故道分开,中经大泄水天平,大泄水天平上有多孔平桥相连接;第三段自马嘶桥至大弯陡,堤长约半公里。共一百七十二页四、灵渠(línɡqú)景观飞来石古树吞碑四贤观灵渠(línɡqú)水街万里桥三将军墓共一百七十二页飞来石在南渠的秦堤上,雄踞着一块20米见方、形如磨盘的巨石。它卓尔不群(zhuóěrbùqún)的样子好似天外来客,故名“飞来石”。从天而降峨嵋石,
铁壁青梁雄秀姿。
镇压猪婆降恶水,
通身灵气见传诗。
共一百七十二页古树吞碑广西兴安县灵渠之畔、四贤寺院内,一株已有七百余年的大重杨古树,张开大嘴正在吞食一块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古碑。这棵古树每三年吞食古碑一厘米,现已吞掉整个古碑的三分之一,专家(zhuānjiā)估计三四百年后,它将完成吞食古碑的大餐。共一百七十二页
四贤观位于南陡口秦堤起端附近。为元代至正15年(1355年)广西肃政廉访使匕儿吉尼所建。庙内供奉秦代将军史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唐代观察使李渤和防御使鱼孟威等四位讨开凿和整修、重建灵渠有功的先贤(xiānxián)。故后来改名为四贤祠。共一百七十二页灵渠(línɡqú)水街共一百七十二页万里桥万里桥位于(wèiyú)兴安县城东北的南渠上。相传为唐代李渤在整修灵渠时始建,在北距京城长安(今西安)有万里之遥,故名万里桥。共一百七十二页三将军墓位于栗家桥与马嘶桥间的南渠南岸。墓前的墓碑为清乾隆年间所立,刻有“明朝敕封张、刘、李镇国将军(jiāngjūn)神墓碑”铭文。松篁常护将军墓,
勒石未铭三者身。
唯有灵渠天上月,
洁光永照不贪心。
共一百七十二页
五、灵渠(línɡqú)的现在古老的灵渠因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船舶航行的要求,自我国沿海海运的兴起和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通车后,灵渠逐渐失去其交通作用。至1956年湘桂铁路全线建成(其中衡阳至来宾段1941年已建成通车)后,有着长达2000多年历史贡献的灵渠,终于功成身退,彻底停航。今天,这条曾经有着多项世界之最的古老运河,已经成为名胜古迹.供中外人士游览观光同时(tóngshí),已经改造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在其两侧修建了许多条长达100多公里的灌溉渠道和60多处山塘水库.形成一个规模巨大、四通八达的水利灌溉网,承担着万顷农田的灌溉任务。共一百七十二页京杭大运河共一百七十二页隋朝的短暂(duǎnzàn)统一。(589——618)一、隋朝的建立(jiànlì)和统一: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长安统一: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原因有:
A、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B、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
C、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D、隋文帝的决策正确共一百七十二页1.开凿(kāizáo)目的:贯通(guàntōng)南北的动脉: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2.概况:
3
+
4
+
5
=
1(一条运河)(三点)(四段)(五大水系)三点:中心洛阳、东北到涿(zhuo)郡、东南到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分析隋炀帝开凿(kāizáo)大运河的原因:主观(zhǔguān)动机: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3、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客观影响:1、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2、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共一百七十二页
三.隋朝大运河涿郡(今北京(běijīnɡ))
洛阳(luòyánɡ)余杭(今杭州)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共一百七十二页
①第1期运河。
运河的萌芽(m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办公环境
- 鞋用胶粘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
- 2025至2030年中国花箱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科技产品电商平台的运营挑战与机遇
- 2025至2030年中国背胶PVC车身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宅基地使用权转让与农村新能源开发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机械租赁合同模板(含租赁设备性能改进协议)
- 2025年度社区社区图书馆运营与管理合同
- 2025年度海域使用权出让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事故致人伤亡赔偿合同
-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七年级《英语》上册月考试题与参考答案
- 2025(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案
-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综合测试卷(2025年春)
- 2025年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例文(5篇)
- 小学生学会公平与公正的行为主题班会
- 2025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数学试题(南通一模)(含解析)
- 《大学物理矢量》课件
- 梅大高速塌方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及安全警示学习教育
-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生物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初中英语七年级期末模拟试卷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