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①,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材料二:“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南朝的虞和有言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材料三: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劲利。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横画竖或竖画横起笔,行笔多以侧锋书写。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感。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点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书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字方法。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白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书法作品前后相管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通过意境的创造,书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而宋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取材于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注释:①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正,“正书”“正楷”的简称。(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C.书家不同的审美追求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二、本大题共6题,共21分。2.(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弟子有饥色,读书习礼乐不休。子路进谏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贼。今夫子积德累仁,为善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居,吾语汝。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剖心而死?子以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①而悬吴东门?子以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子以忠者为用乎?则鲍叔何为而不用?故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贤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时也。今无有时,贤安所用哉!故虞舜耕于历山之阳,立为天子,其遇尧也;吕望②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百里奚为秦伯牧牛,举为大夫,则遇秦缪公也。夫骥罢③盐车,此非无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夫兰茞④生于茂林之中,深山之间,人莫见之,故不芬。夫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志不衰,先知祸福之始,而心无惑焉。故圣人隐居深念,独闻独见。夫舜亦贤圣矣,南面而治天下,惟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之中,则为善矣,亦何位之有?桀杀关龙逢⑤,纣杀王子比干,当此之时,岂关龙逢无知,而王子比干不慧哉!此皆不遇时也。故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⑥其时者也。子无惑焉。”(取材于《韩诗外传》卷七)【注】①抉目:指忠臣被诛杀。抉:剔出。②吕望:姜子牙。③罢:通“疲”,受累于。④兰茞(chǎi):香草名,比喻人有美质。⑤关龙逢:夏朝明相,以死谏闻名。⑥须,等待。(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天报之以福//子以廉者为用乎B.奚居之隐也//亦何位之有C.使骥不得伯乐//使舜居桀纣之世D.忧而志不衰//南面而治天下(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你这个见识浅陋的人,没有研习(圣人的)主张。B.子以义者为听乎?您以为有道义者(的建议)一定会被国君听从吗?C.遇不遇者,时也。能不能得到(贤明的国君)任用,是时运的事情。D.夫学者,非为通也。那些学习的人,并不是为了通晓日常生活的道理。(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处境艰难仍然不辍读书习礼乐,这引发了子路的质疑。B.孔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除了要具备智、义、廉、忠,也离不开伯乐举荐。C.孔子认为在困境中一定要坚守自我,智慧通达,不从众不趋俗,静待时机。D.孔子借生于茂林深山的兰茞难以为人所识的遭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4)上文中,针对子路的提问,孔子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认识。请结合原文,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析。3.(6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1)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重视学习的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选择其中一方面内容,结合章句,谈谈你的认识(可从本质、原因、影响等角度)。三、本大题共5题,共29分。4.(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1】树杪:树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5.(6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①《春江花月夜》中“,”两句,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的境界: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丛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②《将进酒》中藐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诗句是:“,。”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④子曰:“,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雍也篇》)⑤子曰:“,,勇者不惧。”(《子罕》)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远之事君。6.(5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7.(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⑥我同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取材于苏儿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热烈:热闹,眼花缭乱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D.卖弄泛滥的情感泛滥:过度,不加节制(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3)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五、本大题共3题,共65分。8.(5分)语言基础运用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15时,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明天高温天气还将继续扩张,并呈现出明显向北发展的趋势。(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高温天气明显反弹②14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较昨日(13万平方公里)明显扩大③昨日,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明显减弱,成为近期最为凉爽的一天④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35℃以上高温,其中安徽局部地区气温将高达37℃~39℃A.④①③②B.③①②④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2)文中画线句有歧义,请修改为无歧义的句子。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不超过25个字。9.(10分)按要求作答,字数不少于150字。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多样的文化,该单元节选有《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四部外国经典文学作品。学校银杏文化节拟邀请你任选一部作品,撰写一则推荐语,引导大家阅读整本书,走近经典,理解文化。要求:条理清楚,语言优美。10.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现在一些中小学纷纷组建话剧社团,排演各种剧本,举办话剧节,兴起了一股热潮,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看法。11.按要求作答,字数不少于150字。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符合文体要求,有抒情方式和细节描写。12.(50分)作文: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人们有各种各样的习惯,有好习惯,也有不良的习惯。习惯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影响。请你以“论习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2022-2023学年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①,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材料二:“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南朝的虞和有言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材料三: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劲利。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横画竖或竖画横起笔,行笔多以侧锋书写。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感。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点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书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字方法。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白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书法作品前后相管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通过意境的创造,书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而宋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取材于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注释:①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正,“正书”“正楷”的简称。(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D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C.书家不同的审美追求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C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4)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B.“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错误,原文表述是“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2)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书法艺术魅力巨大”的观点,且故事对汉字造型产生没有直接影响。(3)A.书法的“静”只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不能由此证明静的书法比动的书法艺术价值高,比如行书。(4)C.“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错误,造险、破险是为了富于变化,不是构建稳固重心。原文是“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4)结合“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答案:(1)B(2)D(3)A(4)C(5)①从书体风格角度,篆书、正楷等表现静态之美,行书、草书等表现动态之美。②从字形、章法角度,书法作品字形、结构等,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书法结体“稳中寓险”,书法结构“动静相宜”。③欣赏者需要修炼心境,提高修养,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静与动,尤其是静态之美。二、本大题共6题,共21分。2.(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弟子有饥色,读书习礼乐不休。子路进谏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贼。今夫子积德累仁,为善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居,吾语汝。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剖心而死?子以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①而悬吴东门?子以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子以忠者为用乎?则鲍叔何为而不用?故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贤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时也。今无有时,贤安所用哉!故虞舜耕于历山之阳,立为天子,其遇尧也;吕望②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百里奚为秦伯牧牛,举为大夫,则遇秦缪公也。夫骥罢③盐车,此非无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夫兰茞④生于茂林之中,深山之间,人莫见之,故不芬。夫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志不衰,先知祸福之始,而心无惑焉。故圣人隐居深念,独闻独见。夫舜亦贤圣矣,南面而治天下,惟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之中,则为善矣,亦何位之有?桀杀关龙逢⑤,纣杀王子比干,当此之时,岂关龙逢无知,而王子比干不慧哉!此皆不遇时也。故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⑥其时者也。子无惑焉。”(取材于《韩诗外传》卷七)【注】①抉目:指忠臣被诛杀。抉:剔出。②吕望:姜子牙。③罢:通“疲”,受累于。④兰茞(chǎi):香草名,比喻人有美质。⑤关龙逢:夏朝明相,以死谏闻名。⑥须,等待。(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A.天报之以福//子以廉者为用乎B.奚居之隐也//亦何位之有C.使骥不得伯乐//使舜居桀纣之世D.忧而志不衰//南面而治天下(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你这个见识浅陋的人,没有研习(圣人的)主张。B.子以义者为听乎?您以为有道义者(的建议)一定会被国君听从吗?C.遇不遇者,时也。能不能得到(贤明的国君)任用,是时运的事情。D.夫学者,非为通也。那些学习的人,并不是为了通晓日常生活的道理。(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处境艰难仍然不辍读书习礼乐,这引发了子路的质疑。B.孔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除了要具备智、义、廉、忠,也离不开伯乐举荐。C.孔子认为在困境中一定要坚守自我,智慧通达,不从众不趋俗,静待时机。D.孔子借生于茂林深山的兰茞难以为人所识的遭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4)上文中,针对子路的提问,孔子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认识。请结合原文,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所给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结合选项所给句子翻译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解答】(1)A.“以”,介词,用;动词,以为,认为。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助词,宾语前置标志。C.“使”,连词,如果,假如。D.“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示并列关系。故选:C。(2)D.句意:学习,不是为了个人时运亨通。本句为否定判断句,通,这里指时运亨通。故选:D。(3)D.“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错误,是为了说明时机的重要性。故选:D。(4)事实论证:文中“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剖心而死?子以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而悬吴东门?子以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子以忠者为用乎?则鲍叔何为而不用”为事实论证,孔子用他们的遭遇论证“故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事实论证构成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说服力强。比喻论证:“夫骥罢盐车,此非无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夫兰茞生于茂林之中,深山之间,人莫见之,故不芬”为比喻论证,通过写无千里马和兰茝芬芳却无人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君子怀有才德而不遇于时是人生的常态,不必为此困惑、焦虑。对比论证:“夫舜亦贤圣矣,南面而治天下,惟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之中,则为善矣,亦何位之有?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当此之时,岂关龙逢无知,而王子比干不慧哉”为对比论证,通过舜得遇尧任用而成为天子从正面论证,通过关龙逢、比干衔冤被杀从反面论证,鲜明地指出了明君对社会的重要性。假设论证:“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之中,则为善矣,亦何位之有”为假设论证,说明了机遇的重要性。运用假设论证,发人深省,增强了说服力。答案:(1)C(2)D(3)D(4)①事实论证:孔子通过比干、伍子胥、伯夷、叔齐、鲍叔等人的不幸遭遇,证明君子怀有才德而不遇于时是人生的常态,不必为此困惑、焦虑。连用大量事实,使文章气势流畅,增强了说服力。②比喻论证:孔子以良马有千里之才却受累于盐车(兰菊芬芳却因为生于深山茂林而无人识见)设喻,论证君子怀有才德而不遇于时是人生的常态,不必为此困惑、焦虑。比喻论证,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与生动性。③对比论证:孔子先以舜得遇尧任用而成为天子,从正面论证有明君之可贵,接着以关龙逢、比干衔冤被杀从反面论证社会缺少明君之弊,揭示出得遇明君对君子成就伟业的重要意义。正反对比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④假设论证:孔子先用舜得到尧任用的事实,论证“遇时”的重要性;继而假设如果不能为尧所任用,舜连善终都很难作到。运用假设论证,发人深省,增强了说服力。3.(6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1)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重视学习的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选择其中一方面内容,结合章句,谈谈你的认识(可从本质、原因、影响等角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问题的个性化解读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读。【解答】(1)“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见,孔子认为安贫乐道,讲究“礼”更好;“告诸往而知来者”可见,孔子很看重学生能举一反三的能力,讲究学习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要求谦虚。(2)这道题开放性较强,围绕其中一点,明确认识,结合材料和现实等作分析,合理即可。示例:我认为“举一反三”确实是学习的好方法。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那自己永远不可能获得思考的能力。只有积极主动思考,能够从一个方面想到另外几个方面,才算是真正的学有所得。答案:(1)礼、德、安贫乐道、举一反三、谦虚好学。(2)示例:我认为“举一反三”确实是学习的好方法。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那自己永远不可能获得思考的能力。只有积极主动思考,能够从一个方面想到另外几个方面,才算是真正的学有所得。参考译文:子贡说:“贫困却不去讨好别人,富贵却不对人傲慢,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那些贫困却乐观的,富贵却能遵从礼仪的人啊。”子贡问:“《诗》上面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回答)说:“赐啊,这样的话,我就可以与你谈论诗了,告诉你发生过的事情,你就可以推断出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啊!”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三、本大题共5题,共29分。4.(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1】树杪:树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B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意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比较分析。【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C、从“登高万井出”一句,结合地理位置分析,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本题要抓住关键“鸟雀之声”“思乡”分析。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一句突出的不是思乡情怀,而是表达的一种内心的凄苦状态;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突出思乡情怀;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表现对林间鸟语的细致描绘,突出喜爱山林的情怀;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表达对春日时光的欣喜。故选B。(3)本题主要考查意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比较分析。分别分析诗句所用的意象,然后进行比较。抒发情感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泪沾裳”,远离亲人,涉险至此。《晓行巴峡》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清江”“浣衣的少女”“鸡鸣”“江面上舟船”“江岸远山”“山桥”等,这些美丽的景象。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撞击,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泪沾裳”,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选用“玉露”“枫树林”等景物,“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一片萧条。“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答案:(1)C(2)B(3)①运用意象:王维的诗歌中,运用“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峡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片安乐祥和的山乡之景,郦诗运用“猿鸣”,杜诗运用“玉露”“枫树”的意象,通过描写凄婉的猿鸣,秋天的霜露以及草木,烘托出凄凉萧森的氛围。②抒发情感:王维诗中表达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情绪,幸得巴峡山水之美,离愁别绪得以宽慰。全诗哀而不伤,并不消沉。郦诗和杜诗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愁苦悲伤的情感。译文: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赏析: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词句清丽,景象雄伟。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作者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也有道理,可备一说。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5.(6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①《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江流宛转绕芳甸”两句,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的境界: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丛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②《将进酒》中藐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诗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④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⑤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为:(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霰)(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重点字:馔)(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重点字:惟)(4)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重点字:彬)(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重点字:知)(6)可以怨迩之事父(重点字:迩)6.(5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四大名著中曹雪芹的《红楼梦》,重点考查第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青,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探讨对“冷月葬诗魂”的理解。通过诗来影射暗示人物的出身命运,是曹雪芹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冷月葬花魂”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的最后一旬。湘云一句“寒塘渡槽影”,差点难倒黛玉,沉思良久,终于对出了“冷月葬诗魂”。湘云拍手叹为妙对,评曰“清奇诡谲”,就连一向目空一切的妙玉都赞赏不绝。自此,联诗达到高潮并在高潮中结束。这两句描述了一个画面:目的影儿从寒气氤氲的池塘上面掠过,高挂在天月儿发出清冷的光辉,淹没了月下吟诗人的灵魂。该诗需要从意象、意境去体会,如果从字面去拆解,就失去了原来的诗意。它暗示身世悲苦凄凉的林黛玉将来会香消玉殒,孤独逝去。答案:隐含了黛玉的身世和命运。身世:“冷月”寂寞而凄冷,象征着作者林黛玉内心孤苦、身世凄凉,在原著中,黛玉父母双亡,寄身贾府,确实孤苦凄凉。命运:“葬诗魂”,孤冷的月下将诗书气质的人埋葬,意味着林黛玉最终香消玉殒,泪尽而逝。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7.(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⑥我同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取材于苏儿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热烈:热闹,眼花缭乱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D.卖弄泛滥的情感泛滥:过度,不加节制(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3)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解说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理解,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不同描述和对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及文本语境进行比较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标题的寓意和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热烈:热闹,眼花缭乱”错误。热烈:形容情绪高昂、激动。故选:B。(2)D.“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错误,原文作者说“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所以,应该是“好奇心”才能“刺激想象”。故选:D。(3)第一问先了解第④段是如何对河蚌仙女梦想描写的,第③段又是怎样对童话故事进行叙述的。第二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解析第一小问的不同要从内容上、艺术手法上、结构安排等方面着手。阅读第③—④节文字,寻找有效的答题区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他的青年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第④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增添了诸多细节,如“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表明了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神话传说的描写和记叙,也为文章增加了文学性和神秘性。作者通过两者的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作者与文学的联系。既承接上文“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以及对童年河蚌秘密的回忆;同时又引出下文“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比较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比较怀念的阅读方式”。(4)寓意方面: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文学”,修饰语是“水缸”,表面看是问“文学”与“水缸”的关系,但是通读文章,我们可以得知,作者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实际上,文章讲的是“文学”和“河蚌”,和仙女、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关系。由文章开头“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一句,我们便可知道,水缸是作者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继续深入阅读文章,从“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自童年开始,便与水缸密切相伴,同时,他靠着水缸发展他的想象力。据此可以概括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文章从水缸引入正文,在第三段提到了河蚌和仙女的故事,而正是这个虚无缥缈的故事,让作者展开了“虚妄而热烈的梦想”,是作者“比较早的阅读方式”。据此可概括寓意“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文章第六段说“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作者的童年物质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认为,水缸“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正因为物质匮乏,所以作者对水缸充满好奇,水缸刺激着作者的想象和智力,据此可概括寓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再结合第七段“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第八段“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等句子可知,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表达效果方面:水缸是作者引入写作的对象,且从始至终都围绕着水缸进行叙写、抒情、议论。可知,“水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而“文学”一词,指的是作者的“文学梦”,“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由于儿时家中物质匮乏,水缸便成了作者想象力的发源地,水缸“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由此可概括: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同时,“水缸”对于读者来说,只是装水的工具,为什么能和“文学”扯上关系呢?这自然而然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到“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而水缸恰恰是作者的奇迹。作者通过水缸展开了议论,告诉读者哪怕在平凡的生活中,也需要保持好奇心,“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要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智力,去创造奇迹。这也揭示了文章主旨。答案:(1)B(2)D(3)不同点:第三段中的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他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出作者喜欢的美味。这表明了作者当时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作用:①手法上:更多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有趣天真的想象力;两段通过对比凸显出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出的想象力;②主旨上:揭示主旨,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这些给了物质贫乏时代的我最早的阅读。③结构上:承上启下,共同承接上文回忆童时期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4)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作活力。表达效果:①贯穿全文的线索,生动形象,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由事及理,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造的看法;②揭示文章的主旨。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想象和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体味人生,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作奇迹。五、本大题共3题,共65分。8.(5分)语言基础运用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15时,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明天高温天气还将继续扩张,并呈现出明显向北发展的趋势。(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①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高温天气明显反弹②14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较昨日(13万平方公里)明显扩大③昨日,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明显减弱,成为近期最为凉爽的一天④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35℃以上高温,其中安徽局部地区气温将高达37℃~39℃A.④①③②B.③①②④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2)文中画线句有歧义,请修改为无歧义的句子。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不超过25个字。【分析】(1)此题考查语言连贯性这个考点,我们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2)本题考查语病的修改。平时要注意语病的常见类型,并且能够修改,修改时要保留原意。【解答】(1)这段文字讲的是“飞燕”带来的天气变化。问题的关键是以③最为开头还是以④作为开头,若是以④开头,接①接不上,④和①都是在讲高温的问题,不应该用“不过‘好景不长’”,所以排除AD.这里应是先说到受热带风暴影响,一开始天气凉爽,才会有后面的转折,温度升高。④是在将具体地方温度很高,与后面的内容衔接紧密,应该是最末句。所以是③①②④.故选B。(2)划线句“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歧义点在于:既可能是(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也可能是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当然,福建全省都突破40度可能性不大,上述第一种情况更有可能。修改:福建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答案:(1)B(2)福建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9.(10分)按要求作答,字数不少于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纸浆筛选与净化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考核试卷
- 海洋油气开采中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考核试卷
- 纸板容器生命周期分析考核试卷
- 终端设备在水下通信技术考核试卷
- 林业与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品牌营销考核试卷
- 纤维素纤维在声学材料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种子种苗在气候变化适应中的作用考核试卷
- 玻璃纤维增强型塑料水处理设备的制备考核试卷
- 畜禽智能养殖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考核试卷
-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前沿讲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GB∕T 34876-2017 真空技术 真空计 与标准真空计直接比较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 2022年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职业适应性测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国际五一劳动节颁奖荣誉晚会动态PPT模板
- 全息经络刮痧疗法(内部培训)课件
- 全院CRRT护理技能培训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消防安全知识课件PPT(72张)
- 后勤不“后”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促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 公共厕所除臭工程设计方案和对策
- 约克YCWS维修技术手册
-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倾倒式
- 煤矿测量技术管理系统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