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六十六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六十六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六十六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六十六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六十六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北京六十六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共27分)1.(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栈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除:殿阶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过:过错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D.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素:向来(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皆为陛下所成就B.且陛下春秋高C.我丈人行也D.何面目以归汉(3)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项是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C.见犯乃死,重负国。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2.(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1)下列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B.忧劳可以兴国C.乱者四应D.负而前驱(2)下列句子中的“所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与“梁,吾仇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而告以成功。C.此三者,吾遗恨也。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3.(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蹑足行伍之间(置身,参与)B.氓隶之人(指下层百姓)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北收要害之郡B.席卷天下C.外连衡而斗诸侯D.赢粮而景从(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转而攻秦B.吞二周而亡诸侯C.叩关而攻秦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二、(共10分)4.(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文段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1)对文段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这样的世上”是指这似人非人的世界。B.“不算什么”写出了反动派草菅人命的凶残本性。C.“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本质是不同的,但作者对他们都给予愤恨之情。D.“总觉得很寥寥”,是极言意义很少,但并不是说没有。(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第(二)段文字中,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4)通读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鲁迅对刘和珍等人徒手请愿的态度,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认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7分)5.(4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撕扇子”指的是(人名),在这个人物的判词中说道“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结合这一回的内容写出其中“多情公子”指的是(人名)。“麒麟”暗指(人名),这个人物曾经劝宝玉要“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却被宝玉说成是“混账话”,请写出“混账话”的主要内容是。6.(15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有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之心。(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4)其后用兵,……(5),。岂独伶人也哉?(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7),,能无怨乎?(8)以浮游尘埃之外,,。7.(8分)请将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蝉蜕于浊秽。(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天下云集响应。(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四、(共14分)8.(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①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边境之间,稍得休息。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方当推锋越河,扫清翼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林,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诚能命将出师诚:如果真的B.不给铠仗铠仗:铠甲和兵器C.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以:用D.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之:这里指敌将刘夜堂(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遗民遭残贼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遭受欺凌迫害B.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C.于是公私丰赡于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D.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且已经清除荆棘(修好了进军的道路),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时皇帝只想躲在江南,祖逖直言进谏,激励他率部进取中原。B.在与后赵将领桃豹的作战中,祖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C.赵固、郭默等原本互相混战的队伍,被祖逖收编为自己的力量。D.祖逖积极筹备北伐时,朝廷却要派缺乏远见的戴若思来做都督。(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针对皇帝“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的做法,祖逖是如何应对的。五、(共12分)9.(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排骨里的萝卜①女儿一回到老家,我母亲就把她带进菜市场,逐一询问她想吃什么。从东头问到西头,女儿一直摇头。母亲急了:“总要吃啊,小祖宗,你到底想吃什么?”女儿两眼埋在手里的卡通画册里,淡淡地说:“我要吃排骨里的萝卜。”②不吃排骨,不吃萝卜,却想吃排骨里的萝卜。女儿的理由是:排骨太腥太腻,萝卜太清太淡。女儿是在吃多了排骨后才挑上萝卜的。几年前她在萝卜盘中翻找罕见的排骨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③突然就领悟了现代人的忧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高效、便利、繁华、奢侈,却怨叨着它的拥挤、功利、急躁、嚣张。驾着豪华轿车,却骂着它的尾气;用DNA技术修改着生命,却忧心着社会伦理和生命尊严;推行着经济政治一体化,却牵挂着多元文化的丧失。④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看见乡村的一草一木,就一惊一诧的。乡村很美,但得远远地看。乡村是一幅经典名画,是用来欣赏的,而不是用来居住的、生活的。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只是想看看春天离得有多远,然后用相机拍下来,用画框装裱好,点缀到城里的水泥墙上。现代人在城里模仿着乡村的绿,怀念着乡村的安详和静谧。⑤现代人越来越爱回忆从前在乡村的日子。那段吃不饱的时光,现代人回想起来已全然消散了饥饿的惶恐,脸上是掩不住的羡慕,荡漾在记忆里的是一段段情意融融的细节,一首首田园诗,一曲曲牧歌。过去了的,就是罪恶也没什么不可饶恕的。但这得有个基点,回忆和观赏必须站在今天丰衣足食、和平安宁的阳台上。⑥现代人已学会了蘸着传统的汤汁去吃现代文明的点心,然后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反叛。现代文明授予现代人以现代武器,现代人首先用这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⑦为什么突然想吃农家味的小菜小饭?因为现代人距农村越来越远,也离家越来越远。然而如果连吃三天的农家饭,现代人非骂娘喊救命不可。想一想,当初身居乡村时,我们怀想的是什么?是生猛海鲜,是遥远的都市。乞丐的梦常常是席梦思,而富翁的梦更多的是街头的石板和公园的长凳。⑧人天生有根反骨,就长在后脑勺下。人在现实中躁动,要么歌唱未来,要么缅怀过去,总是把现实不尴不尬地晾在那儿。尽管人们总是从现实中榨取最多的滋养。⑨我知道如何让我女儿在萝卜中翻找排骨了:弄一锅子萝卜,点缀几小块排骨。排骨中的萝卜和萝卜中的排骨一样好吃,一样滋养人,喜恶源自量的比例。比较排骨和萝卜到底谁更富营养是现代人的浅薄所在。没什么是特别有营养该特别多吃的,也没什么是特别没营养特别不该吃的,你所稀缺的才是你最需要的。⑩在排骨的背景下,现代人一年四季品尝着萝卜。这萝卜还是原汁原味的萝卜吗?但现代人仍管它叫萝卜,而且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取材于董玉洁《排骨里的萝卜》,有删改)(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篇通过写女儿挑食,要“吃排骨里的萝卜”,自然引出下文对“现代人的忧怨”的思考。B.第④段写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说明现代人越来越厌恶都市,渴望回归田园生活。C.第⑥段中写现代人“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表明了现代人的反思和反叛。D.第⑦段中“乞丐的梦”和“富翁的梦”构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批判了现代人的无知和愚昧。E.文章以现代人“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做结,首尾呼应,而“时尚”一词,尤为耐人寻味。(2)文中说“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结合文章,概括现代都市人思念乡村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文章以“排骨里的萝卜”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六、写作(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微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0.(10分)近年来,高中阶段应阅读哪些名著引起了讨论。有人认为精读《论语》《红楼梦》这两部经典即可;也有人认为除此之外还应阅读《红岩》《老人与海》等指定作品,总数在10本左右为宜;还有人认为不必指定书目,应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阅读。你更认可上述意见中的哪一个?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11.请描写校园中一个体育运动的场景,展现体育之美。要求:描写生动,有感染力。150字左右。12.(50分)作文。关于“勇”的理解有多种,如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又说,“仁者必有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可见新时代我们党对勇敢的内涵有新的阐释。从古至今,关于“勇敢”的理解,还有很多……阅读上述材料,请以“论勇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2022-2023学年北京六十六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共27分)1.(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栈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除:殿阶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过:过错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D.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素:向来(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DA.皆为陛下所成就B.且陛下春秋高C.我丈人行也D.何面目以归汉(3)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项是C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C.见犯乃死,重负国。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首先我们要平时多加积累,其次要学会迁移课本内容,举一反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重点在于对古今异义词加以把握,学会灵活运用。(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重点把握文言句式的类型,再具体分析句子,得出答案。【解答】(1)B.句意: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过,超过。故选:B。(1)A.“成就”,古义:动词,栽培,提拔;今义:业绩。B.“春秋”,古义:年龄,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C.“丈人”,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D.“面目”,古今同义,脸面。故选:D。(3)A.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B.状语后置句,“为降虏于蛮夷”正常语序是“于蛮夷为降虏”。“何以汝为见”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何见汝为”。句意: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呢。C.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D.宾语前置句,“信义安所见乎”正常语序是“信义所见安乎”。句意: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故选:C。答案:(1)B(2)D(3)C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争船,掌管车辇马匹的官被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2.(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1)下列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B.忧劳可以兴国C.乱者四应D.负而前驱(2)下列句子中的“所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与“梁,吾仇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C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而告以成功。C.此三者,吾遗恨也。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若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3)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这个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解答】(1)例句中“东”为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面。A.“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兴”,动词的使用用法,使……兴盛。C.“四”,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四方,从四面。D.“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故选:B。(2)ABC三项中“所以”,表原因,……的原因。D.“所以”,表目的,用以,用来。故选:D。(3)题干句子为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梁王是我的仇人。A.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由此而导致自己被杀,国家败亡,被天下耻笑。B.状语后置句,应为“而以成功告”。译文:把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的消息告诉他。C.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D.状语后置句,应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故选:C。答案:(1)B(2)D(3)C参考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3.(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蹑足行伍之间(置身,参与)B.氓隶之人(指下层百姓)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CA.北收要害之郡B.席卷天下C.外连衡而斗诸侯D.赢粮而景从(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BA.转而攻秦B.吞二周而亡诸侯C.叩关而攻秦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解答】(1)C.译文: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揭”,举起。故选:C。(2)A.“北”,名词作状语,向北。B.“席”,名词作状语,像卷席子一样。C.“斗”,动词使动用法,使……争斗。D.“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如同影子一样。故选:C。(3)A.连词,表顺承,不译。B.连词,表并列,不译。C.连词,表顺承,然后。D.连词,表顺承,不译。故选:B。答案:(1)C(2)C(3)B参考译文: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二、(共10分)4.(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文段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1)对文段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A.“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这样的世上”是指这似人非人的世界。B.“不算什么”写出了反动派草菅人命的凶残本性。C.“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本质是不同的,但作者对他们都给予愤恨之情。D.“总觉得很寥寥”,是极言意义很少,但并不是说没有。(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第(二)段文字中,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4)通读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鲁迅对刘和珍等人徒手请愿的态度,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认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考生应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文段语境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从内容、结构、主旨情感等角度综合考虑。(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到涉及的语段,然后回顾鉴赏的角度。最后答题时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技巧,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然后分析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种技巧的表达效果。(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如要认为不突兀,就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作答。【解答】(1)D.“但并不是说没有”说法有误,与作者原意相反。根据原文“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可知,作者这么说是极言意义很少,社会状况没有改变,以此表达自己的怒其不争之情。故选D。(2)这两句话位于第(一)段文字,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强化了情感,也自然道出写作缘由。其中,第一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承接上文“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是作者对“这样的世界”的反抗,表达了作者勇敢面对残酷现实的决心,也寄寓了作者对烈士的深切祭奠。第二处,“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承接上文“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呼应前文的类似表达,侧重表明了唤醒健忘的庸人的写作目的,“正”字意在表明提笔不可仓促,必须精准把握时机。(3)首先判断题干所指处所用修辞。由“正如煤的形成”可知,该句把人类长期阶级斗争、劳动人民流血牺性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木材后来才成为一小块煤,可见这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于作用的分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是历史总结而来的,因此是抽象的,而“煤的形成”则是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作者以直观的客观现象来比喻抽象的历史规律,就使得语句更容易理解了。此外,对比喻中“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这一直观的对比,可以知道作者认为,经过大量的流血牺牲,才使得社会前进一小步,而请愿还不在其中,更不用说是徒手请愿了,因为历史前进必须靠革命斗争,绝不能靠请愿,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正义力量在历史前进中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情;尽管鲁迅不赞成请愿,但他对这次牺牲的爱国青年,仍然热情歌颂,并且认为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必然产生影响,而且社会影响要扩大。所以读者也更容易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中对进步力量的呐喊声援,对进步力量的支持。(4)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中,可知鲁迅赞扬刘和珍等人请愿的抗争精神。在文(二)第二段,文章写了爱国青年的血不会白流,社会影响要扩大。“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这就说明了鲁迅认为爱国青年的血没有白流。下面的“至少”,是对影响范围的最低估计,即至少亲人们、师友们会永远记念着她们。然后鲁迅又引陶渊明的诗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所引陶渊明《挽歌》中四句诗的大意是:死了以后,亲戚们有的还在悲哀.别人也都唱过了挽歌,死算得什么呢,让身体在一十里同山陵一样千古长存罢。也可见鲁迅一方面写纪念文高度赞扬刘和珍君。但结合文(一)中写刘和珍等牺牲后对社会的影响。“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三一八”惨案竟象没有发生过,一切照旧,没有什么变化,多么令人痛愤!爱国青年牺牲了,却成了小市民的茶余饭后谈话资料,或者给反动文人作为他们制造流言的种子。这里,鲁迅对庸俗市民的不觉悟感到痛心,而对反动学者文人的恶意诬蔑则尤为愤慨。而“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以下,都是说明鲁迅对请愿的看法。“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只是徒手?”,以及上一句“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可以看出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意义寥寥。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说明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发展,反动势力总是太凶残太悲劣,大量的流血斗争往往才换来一点进步,徒手的请愿有多大作用呢?所以,鲁迅对请愿不是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答案:(1)D(2)原因:①是作者对“这样的世界”的反抗,表达了作者勇敢面对残酷现实的决心,也寄寓了作者对烈士的深切祭奠。②呼应前文的类似表达,侧重表明了唤醒健忘的庸人的写作目的,“正”字意在表明提笔不可仓促,必须精准把握时机。(3)比喻。作者以直观的客观现象来比喻抽象的历史规律,尽管鲁迅不赞成请愿,但他对这次牺牲的爱国青年,仍然热情歌颂,并且认为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必然产生影响,而且社会影响要扩大。所以读者也更容易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中对进步力量的呐喊声援,对进步力量的支持。(4)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中,可知鲁迅赞扬刘和珍等人请愿的抗争精神。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意义寥寥。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说明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发展,反动势力总是太凶残太悲劣,大量的流血斗争往往才换来一点进步,徒手的请愿有多大作用呢?所以,鲁迅对请愿不是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7分)5.(4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撕扇子”指的是晴雯(人名),在这个人物的判词中说道“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结合这一回的内容写出其中“多情公子”指的是贾宝玉(人名)。“麒麟”暗指史湘云(人名),这个人物曾经劝宝玉要“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却被宝玉说成是“混账话”,请写出“混账话”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去考取举人进士,会会为官作宦的,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原著内容,明确相关情节,再结合题目填空。【解答】第一、第二空,原文为: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宝玉听了,便笑着递给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撕的好!再撕响些!”可见“撕扇子”指的是晴雯,多情公子指的是贾宝玉。第三、第四空:原文为: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舎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么?”原来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一定又赶来,说麒麟的原故……可知“麒麟”暗指史湘云。这里史湘云劝说宝玉考取功名,会会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答案:①晴雯②贾宝玉③史湘云④读书去考取举人进士,会会为官作宦的,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6.(15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8)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重点字:囊)(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重点字:卒)(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重点字:隳)(4)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重点字:遣)(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重点字:微、溺)(6)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重点字:蔽)(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重点字:谤)(8)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重点字:滋、垢、皭、滓)7.(8分)请将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蝉蜕于浊秽。(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天下云集响应。(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蝉蜕”,像蝉脱壳那样;“浊秽”,污秽混浊。译文: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2)“以”,凭借……的身份;“使”,出使;“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留在汉(者)匈奴使。译文: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3)“天下”,天下的人;“云”,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译文:天下的豪杰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响应(陈胜)。(4)“原”,推究;“所以”,……的原因。译文: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答案:(1)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2)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3)天下的豪杰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响应(陈胜)。(4)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四、(共14分)8.(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①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边境之间,稍得休息。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方当推锋越河,扫清翼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林,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大王诚能命将出师诚:如果真的B.不给铠仗铠仗:铠甲和兵器C.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以:用D.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之:这里指敌将刘夜堂(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今遗民遭残贼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遭受欺凌迫害B.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C.于是公私丰赡于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D.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且已经清除荆棘(修好了进军的道路),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A.当时皇帝只想躲在江南,祖逖直言进谏,激励他率部进取中原。B.在与后赵将领桃豹的作战中,祖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C.赵固、郭默等原本互相混战的队伍,被祖逖收编为自己的力量。D.祖逖积极筹备北伐时,朝廷却要派缺乏远见的戴若思来做都督。(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针对皇帝“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的做法,祖逖是如何应对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2)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重点理解关键词,再翻译句子。(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根据题干内容,从文中找关键句,再仔细比对。(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首先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再回归文言文,仔细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翻译,得出答案。【解答】(1)D.句意:祖逖派韩潜在汴河上截击,把这些粮食都缴获了。之:这里指敌将刘夜堂所运的粮食。故选:D。(2)D.“而且已经清除荆棘(修好了进军的道路)”错误。句意:而且自己已经扫除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故选:D。(3)A.“当时皇帝只想躲在江南”“激励他率部进取中原”说法错误。原文为“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句意:当时皇帝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顾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进言道:“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备受欺凌迫害,人人都想振奋起来抗敌。如果大王确实能委任将领带兵出征……”。故选:A。(4)重点字:因,于是;书,写信;通使,互通使者;互市,交易货物。译文:于是给祖逖写信,希望双方互通使者和交易货物。(5)“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祖逖率领他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渡过长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在淮阴屯驻,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并且又招募了两千多人。答案:(1)D(2)D(3)A(4)于是给祖逖写信,希望双方互通使者和交易货物。(5)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率领他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并且又招募了两千多人。参考译文: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他轻视财物,好行侠仗义,慷慨大方而崇尚气节。(祖逖)往来于京师,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具有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才能。当时皇帝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顾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进言道:“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备受欺凌迫害,人人都想振奋起来抗敌。如果大王确实能委任将领带兵出征,让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率他们,努力恢复中原,那么各地的豪杰必定有望风响应的。”晋元帝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给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但没有给铠甲兵器,让他自己召募士兵。祖逖仍然带领自己的部属百余家渡江北上。船到江中心时,拍打着船桨而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言辞激昂,神色悲壮,大家都为之慨叹。过江后驻扎在淮阴,建立工场冶铸兵器。招募到两千多人后继续进军。建武三年夏六月,祖逖的部将韩潜和后赵的将领桃豹分别占据了陈川原来的城池,桃豹据守西台,韩潜据守东台,相互对峙了四十天。祖逖让人用布袋装满土,就像装满了米的样子,派一千多人搬运到台上。又安排几个人去担米,(假装很疲劳的样子)在路上歇着,桃豹的部队果然追赶上来,(这些挑米的士兵)都丢下担子逃走。桃豹的部队已经饿了很久,得到这些米,以为祖逖的粮食很多,士兵都能吃饱,因此更加胆怯。后赵的部将刘夜堂用上千头驴运粮送给桃豹,祖逖派韩潜在汴河上截击,把这些粮食都缴获了。祖逖坐镇雍丘,多次派兵截击后赵的部队。此前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自通过诈谋和武力相互攻击,祖逖派使臣让他们和解,说明其中的利弊祸福,干是(他们)都接受了祖的节制调度。黄河以南许多地方都反叛后赵而归属晋朝,后赵所据有的土地日渐收缩。祖逖积极操练部队,积攒粮食,为谋取黄河以北做准备。后赵皇帝石勒对此很忧虑。于是给祖逖写信,希望双方互通使者和交易货物。祖逖没有回复,但任由民间互相交易,从中获利十倍,于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兵马日益强壮。(晋与后赵的)边境之间稍微得到安宁和发展。祖逖在军队中和将士同甘共苦,严干律己,对部属慷慨,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自己不储备资产,又将野外的尸骨加以搜集埋葬,为其进行祭奠,百姓都很感激他。正当他准备率领军队跨过黄河,扫除河北等地的敌寇,恰逢朝廷将派遣戴若思来做都督。祖逖认为戴若思虽然有才干声望,但没有远见,而且自己已经扫除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很忧虑北伐大功难成;而且祖逖听说王敦和刘隗等人有矛盾,担心发生内乱,这样北伐就不会顺利,感慨愤激以致生病。祖逖虽然心中忧虑气愤,但仍然没有停止谋划进兵,营建修缮武牢城。城北面临黄河,西面和成皋相邻,四面空旷。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城垒,一定会被敌人偷袭,于是率领部下构筑城垒。城垒还没有建成,祖逖就病得更严重了,不久在雍丘去世。豫州的百姓听说后很悲伤,就像自己的父母去世,谯、梁等地的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庙。五、(共12分)9.(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排骨里的萝卜①女儿一回到老家,我母亲就把她带进菜市场,逐一询问她想吃什么。从东头问到西头,女儿一直摇头。母亲急了:“总要吃啊,小祖宗,你到底想吃什么?”女儿两眼埋在手里的卡通画册里,淡淡地说:“我要吃排骨里的萝卜。”②不吃排骨,不吃萝卜,却想吃排骨里的萝卜。女儿的理由是:排骨太腥太腻,萝卜太清太淡。女儿是在吃多了排骨后才挑上萝卜的。几年前她在萝卜盘中翻找罕见的排骨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③突然就领悟了现代人的忧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高效、便利、繁华、奢侈,却怨叨着它的拥挤、功利、急躁、嚣张。驾着豪华轿车,却骂着它的尾气;用DNA技术修改着生命,却忧心着社会伦理和生命尊严;推行着经济政治一体化,却牵挂着多元文化的丧失。④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看见乡村的一草一木,就一惊一诧的。乡村很美,但得远远地看。乡村是一幅经典名画,是用来欣赏的,而不是用来居住的、生活的。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只是想看看春天离得有多远,然后用相机拍下来,用画框装裱好,点缀到城里的水泥墙上。现代人在城里模仿着乡村的绿,怀念着乡村的安详和静谧。⑤现代人越来越爱回忆从前在乡村的日子。那段吃不饱的时光,现代人回想起来已全然消散了饥饿的惶恐,脸上是掩不住的羡慕,荡漾在记忆里的是一段段情意融融的细节,一首首田园诗,一曲曲牧歌。过去了的,就是罪恶也没什么不可饶恕的。但这得有个基点,回忆和观赏必须站在今天丰衣足食、和平安宁的阳台上。⑥现代人已学会了蘸着传统的汤汁去吃现代文明的点心,然后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反叛。现代文明授予现代人以现代武器,现代人首先用这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⑦为什么突然想吃农家味的小菜小饭?因为现代人距农村越来越远,也离家越来越远。然而如果连吃三天的农家饭,现代人非骂娘喊救命不可。想一想,当初身居乡村时,我们怀想的是什么?是生猛海鲜,是遥远的都市。乞丐的梦常常是席梦思,而富翁的梦更多的是街头的石板和公园的长凳。⑧人天生有根反骨,就长在后脑勺下。人在现实中躁动,要么歌唱未来,要么缅怀过去,总是把现实不尴不尬地晾在那儿。尽管人们总是从现实中榨取最多的滋养。⑨我知道如何让我女儿在萝卜中翻找排骨了:弄一锅子萝卜,点缀几小块排骨。排骨中的萝卜和萝卜中的排骨一样好吃,一样滋养人,喜恶源自量的比例。比较排骨和萝卜到底谁更富营养是现代人的浅薄所在。没什么是特别有营养该特别多吃的,也没什么是特别没营养特别不该吃的,你所稀缺的才是你最需要的。⑩在排骨的背景下,现代人一年四季品尝着萝卜。这萝卜还是原汁原味的萝卜吗?但现代人仍管它叫萝卜,而且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取材于董玉洁《排骨里的萝卜》,有删改)(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BDA.文章开篇通过写女儿挑食,要“吃排骨里的萝卜”,自然引出下文对“现代人的忧怨”的思考。B.第④段写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说明现代人越来越厌恶都市,渴望回归田园生活。C.第⑥段中写现代人“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表明了现代人的反思和反叛。D.第⑦段中“乞丐的梦”和“富翁的梦”构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批判了现代人的无知和愚昧。E.文章以现代人“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做结,首尾呼应,而“时尚”一词,尤为耐人寻味。(2)文中说“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结合文章,概括现代都市人思念乡村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文章以“排骨里的萝卜”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3)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和作用的理解。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具体作答时,可从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几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解答】(1)B.“说明现代人越来越厌恶都市,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理解片面,从“用相机拍下来,用画框装裱好,点缀到城里的水泥墙上。现代人在城里模仿着乡村的绿,怀念着乡村的安详和静谧”可见,现代人离不开都市,对乡村的怀念并不付诸在乡村生活的实际行动。D.“构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批判了现代人的无知和愚昧”错误;作者并未批判现代人的无知与愚昧。(2)筛选信息“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只是想看看春天离得有多远,然后用相机拍下来,用画框装裱好,点缀到城里的水泥墙上”“现代人越来越爱回忆从前在乡村的日子。那段吃不饱的时光,现代人回想起来已全然消散了饥饿的惶恐,脸上是掩不住的羡慕”“为什么突然想吃农家味的小菜小饭?因为现代人距农村越来越远”,把这些行为进行概括,分条作答即可。(3)注意文题不是比喻而是以小见大,比喻对两个事物的要求是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的特点,而“排骨里的萝卜”和“现代文明里的传统”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不是象征,象征是借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现代文明里的传统”是作者明确写出来了的;“排骨里的萝卜”不仅仅是引子,它在本质上与作者探讨的“现代文明里的传统”是相通的,将“排骨里的萝卜”推而广之,想到了与其本质相通的“现代文明里的传统”,表达对现代人“叶公好龙”式的心理的批评与嘲讽。同时题目与文首、文尾相照应,结构完整。答案:(1)BD。(2)到乡村赏景,拍照;回忆从前在乡村的日子;吃农家饭。(3)以小见大。用平常事物来反思现代人的忧怨与矫情;题目生动新颖,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题目隐含作者对现代都市人矛盾心理的嘲讽和批评;题文照应。六、写作(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微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0.(10分)近年来,高中阶段应阅读哪些名著引起了讨论。有人认为精读《论语》《红楼梦》这两部经典即可;也有人认为除此之外还应阅读《红岩》《老人与海》等指定作品,总数在10本左右为宜;还有人认为不必指定书目,应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阅读。你更认可上述意见中的哪一个?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题目就“高中阶段应阅读哪些名著”的问题,让考生发表观点。分析材料,主张只读《论语》《红楼梦》可理解为少而精的阅读,可从作品的经典性和阅读时间的角度分析;还应阅读《红岩》《老人与海》等指定作品,总数在10本左右为宜,可从丰富知识、拓展眼界、中外比较等角度分析;自主阅读则侧重点从兴趣及阅读效果角度分析,比较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的不同效果。成文时可从作品内容、艺术成就、时代影响等方面组织语言,内容要体现要求的“更认可上述意见中的哪一个”,可简单进行三者的比较,也可以突出某种的优越所在。比如选择只读《论语》和《红楼梦》,则先就两本书的艺术成就和影响简单阐释,再结合高中生实际情况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解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作品十分多。《论语》里的思想和智慧是世人公认的。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红楼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艺术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