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五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五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五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五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五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五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虎吼一声,威震山河。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十二生肖的动物中,兔、鸡、羊,甚至身高体大的牛和马都被人类驯化,老虎依然我行我素,或在深山老林,或在荒野僻壤,世袭着百兽之王的尊责地位。威猛的老虎没能成为六畜中的一员。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形象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属布老虎。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然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老虎变成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五卷里写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有个勇武少年名叫勤自励,打猎归来路过大树坡,看见陷阱里掉进了一只黄斑老虎。老虎见到他便前足跪地,像是磕头求救。勤自励心一软放走了老虎。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冯梦龙将人间大义维系在了老虎身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而且将老虎人格化了,让它承载了大义,感染人。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明代的冯梦龙让老虎承载了道义,清代的蒲松龄也不甘人后,《聊斋志异》里蹦出来一只“赵城虎”。赵城虎吃了人,吃掉的还是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儿子死了,谁来供养老太婆?老太婆痛不欲生,哭闹到县宰那里状告恶虎。捕捉猛虎是件危险事,弄不好会搭上自家的性命,县宰担心无人领命,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忙碌数日,没有交差,还挨了一顿板子。李能跑到庙里哭诉。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乖乖待着,他绑缚着老虎并带到县衙,完成了差事。县宰问老虎:“你吃了老人家的儿子?”老虎居然点头承认。县宰要老虎给老太太当儿子养老,老虎又点点头。要老虎给老人家当儿行孝,岂非笑话!次日老太太开门,门前有一只死鹿。是老虎送来的。老人家卖了鹿皮鹿肉,买来柴米油盐度日。老人家衣食丰裕,安享晚年。老人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左邻右舍帮助安葬了老人家,平日的积蓄足够所需费用。老虎跑到坟前,大声吼叫,声如雷鸣,胜似痛哭。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被赋予了道义、诚信和礼仪。冯梦龙和蒲松龄笔下的老虎,比照儒家的“五常”还差一个字:智。老虎是智者还是愚者?小学课本上出现过《狐假虎威》的故事。是呀,大老虎竟被小狐狸玩弄了一把,还能说老虎聪明?《黔之驴》与《狐假虎威》正好相反,似乎是要给遭到贬损的老虎正名。柳宗元从容走笔,一步一步展示老虎的智慧。第一步写老虎从没见过这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小心翼翼地挨近。第二步写驴一声高叫,老虎以为要吃它,吓得跑出好远。森林之王吓成这般样子,实在可笑,不过老虎并未吓破胆,一走了之。第三步写老虎觉得这庞然大物无能,却没有轻易冒犯。第四步写老虎稍微接近并挑逗,看看老虎多有心计。驴子大发雷霆之怒,不过就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老虎暗自欣喜,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第五步写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老虎乃大智者也。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也难以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老虎是力量的象征。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何其勇武!何其威风!国人视之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随处都活跃着老虎。书籍里有,绘画上有,最传神的是成语。如形容身体健壮的虎背熊腰,如形容智慧谋略的调虎离山,如形容胆量过人的降龙伏虎,如形容人才济济的藏龙卧虎,如形容威武气势的虎啸龙吟……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简而言之,虎是威风凛凛的图腾,虎是势运昌盛的象征。虎文化的精髓是威武雄健,勇往直前;虎文化的标识是王者气魄,无往不胜。(摘编自乔忠延《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材料二:西方人把狮子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则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自古就崇虎,喜爱老虎的勇猛和力量,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在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中,老虎是“四瑞兽”之一,它能“驱恶镇邪”,是保护神。据说,古时中原有个“虎氏族”,是黄帝的一个胞族,后来曾建立过“虎方国”。而在川蜀一带,古代巴人也有一支叫白虎巴人。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虽然虎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但它一直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如虎符、虎将、虎师等。在普通民众的心里,虎是力量和正义的象征,能驱除灾难和邪恶。受其影响,在民间传说、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如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雕塑、民间刺绣、民间布艺等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都在反复地刻画虎。人们以虎为瑞兽,认为它是力量的象征,让它来守护家、保卫家人;认为它是正义的化身,用它来镇宅、驱逐邪恶。虎文化最早分布在以狩猎为主的黄河流域。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虎图腾。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挖掘出了一对蚌塑龙虎图形,由于其年代很早,被称为“天下第一虎”,可见虎是中原地区的原始图腾之一。黄河流域的虎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贯穿于人生礼仪的各个方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虎文化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从远古到北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由于受战争影响,主要是唐末战争、宋朝南迁,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到江南的,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他们将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也一并带到了江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慢慢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摘编自刘涟《虎文化在中国的诞生和流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老虎能够跻身十二生肖,是因为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B.先民将仁爱寄寓在老虎身上,将老虎变成布老虎,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凶悍。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还让人格化的老虎感染人。D.老虎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难以动摇的。数千年积淀的虎文化主导着国人的思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聊斋志异》里写县宰担心无人愿领捕捉猛虎的差事,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最终没能交差,还挨了板子。B.国人视老虎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老虎活跃在书籍、绘画、成语里,活跃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里。C.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崇虎,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D.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被中原人带到了江南。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3)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支持“虎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观点的一项是A.《风俗通义》里写“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B.和虎有关的成语众多,形象传神,如调虎离山、三人成虎等。C.统兵将领使用虎符调兵,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虎符吻合,才能生效。D.人们张贴刻画着虎的民间年画和民间剪纸,让虎来守护家、保卫家人。(4)老虎在材料一的相关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被人格化而赋予“义”和“智”的?请简要概括。(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虎文化,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人质1944年秋,正当盟军向德国步步推进时,陆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接到了元首的直接指令,要他担任比利时前线的蒙塔弗里尔要塞的司令官,并要求他们坚守到最后一个人。“那是个什么样的要塞?”他的妻子阿洛伊斯竭力掩饰自己焦虑不安的心情,关切地问。“我看它根本不是什么要塞。”他说。“那是没有希望的了?”阿洛伊斯问道。“我的职责是服从命令。然而,在敌人包围中搞进一步的防御是毫无用处的。”他说,“当防线已经被突破,敌人的炮火占压倒优势时,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阿洛伊斯在内心深处认为:没有什么局势值得要上万人去送死。但她并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大多数人都认为,作为一个训练有素、性格坚强的职业军人,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将军对任何女人很少有什么爱情。一个是60岁的老妇人,一个是63岁的老头子,在暗淡无力的秋天阳光的照射下,肩并肩的沿着街道缓缓前行,一边谈论着几千人面临着的死亡——这算得上是爱情吗?算得上的,只不过他们的爱情就像那些生长在岩石缝隙中间的花朵罢了。“亲爱的,”德克斯特说,他不敢看妻子的眼睛。“你知道有一条关于人质的法令吗?”“知道。”在德国,没有人不知道这条法令的。如果哪一个军官想开小差,那么他的亲人就要被杀掉。一个不忠于职守的人,往往给他最亲爱的人惹来杀身之祸。“现在,你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了,亲爱的。”德克斯特说,他们的小儿子已经战死在阿拉曼,二子战死在斯大林格勒。“你注意到我的委任状上是谁当我的参谋长吗?”德克斯特问。“一个党卫队军官——我记不起他的名字了。”“分队长弗雷?”德克斯特说,“我知道为什么派他来。”“暗中监视你呗。”“要我忠于职守。”德克斯特说。他们走回到家门口,德克斯特吻了吻他的妻子,登上正在等他的小汽车,他的脑海里老是萦绕着人质这件事。在围攻蒙塔弗里尔的第17天,盟军发动了第三次进攻,突破了外部的防御线。那一天,将军参加了战斗,并亲自做了战略部署。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弄得他眼花缭乱,天旋地转。但是,等他恢复了神志,重新平稳地站起来的时候,反攻已经失败了。当他走进司令部地下室时,党卫队分队长弗雷站起来迎接他。“祝贺你,将军!”弗雷以一个做作的姿势,把一只金属制的什么东西递给德克斯特。“铁十字骑士勋章!这真是从未有过的最高奖赏。”“从哪儿弄来的?”德克斯特盘问道。“飞机今天早晨扔下了一件小邮包。邮包里有党卫队总部给我的私人指令。”“有我的东西吗?”“一封信,将军。”德克斯特一把将信从弗雷的手中夺过来。“有什么报告吗?”德克斯特问。副参谋长布塞说,有两个逃跑的军人被抓回来,正等候枪毙。要是守军众志成城,对他们是不能怜悯的,这是德克斯特不容推辞的职责。不过,他能不能饶恕两条生命呢?或者甚至是整个守军一万人的生命呢?突然他意识到弗雷的眼睛正盯着他的脸。“我希望男爵夫人很好。”他说,这是话中有话。德克斯特恨不得拔枪出来把这个疯子打死,但是,这样做对阿洛伊斯毫无帮助。“我要去休息一会儿。”他说。屋角挂有一块毛毡当做屏风,把他的床铺遮挡起来。德克斯特手里拿着那封信在床上躺了下来,把信打开:“亲爱的,当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不在人间。我得了癌症,医生一直给我药丸以催我入睡,我把它们都储存起来。今天晚上,当我寄了这封信以后,我准备把这些药丸一次统统服完。我将要死去,我唯一剩下的思恋就是你。再见吧,亲爱的。”阿洛伊斯死了——她终于摆脱了党卫队的罗网。德克斯特拔出手枪后,走进了地下室。“不许动,动就打死你!”德克斯特对弗雷说。“布塞,马上给福塞尔将军打电话。”“你想投降吗!?”弗雷说,他的身躯由于激动而颤抖个不停。“是的。”德克斯特说。“可是,您的妻子!”弗雷说。“我的妻子死了。”“可是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弗雷的声音变得近乎哀号,他想用手去拔手枪。德克斯特砰砰两枪就把他击毙了。那天晚上,英国广播公司电台播送了关于蒙塔弗里尔投降的新闻。一万人摆脱了迫在眉睫的死亡的阴影,走进了盟军的战俘营。同一个晚上,四个男人叩响了韦尔芬大街一幢房子的门,一位举止端庄的老妇人应声出来开门。他扫了来人身上的制服一眼,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我一直在等候诸位先生的光临。”她用平静的口吻说的,她身上一点癌症的迹象也没有,但是,正如她在给丈夫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她此刻,除了苦苦思念着丈夫之外,什么也不想。(选自《外国小说精选》,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德克斯特不愿去守卫要塞,主要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不想再失去妻子。B.阿洛伊斯为了打消丈夫的后顾之忧,保住上万名士兵的生命,谎称自己得了癌症。C.德克斯特的妻子是人质,而被上司派去监视德克斯特的军官弗雷同样也是人质。D.德克斯特打了败仗,弗雷却向他表示祝贺并给他颁发奖章,这其实是对他的嘲讽。(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B.党卫队分队长弗雷是作者安排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言行对德克斯特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C.小说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的,这样写大大节省了笔墨,也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D.小说结尾令人动容,作者通过对阿洛伊斯肖像、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使这一形象在读者心目中顿时高大起来。(3)简要概括阿洛伊斯这一形象的特点。(4)小说在叙述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皇甫百泉①《三州集》序【明】王世贞在昔唐宋时,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往往屈为荒远郡佐员外署置。其禄虽有之,仅自给妻子耳。为之上者,不以责其吏②能;为之下者,亦不谓其能吏我:以故鲜钱谷法比③、簿书期会之烦。其余日,则足以竭其工于诗。虽其诗之工,然不过以之发其羁孤无聊、磊落不平之思而已。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言,固具在其探幽造微,穷变尽态,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然要之有出于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者乎?有能如风人④之所谓可以兴、可以群且怨者乎?明世则不然。士大夫坐谪者,仅少镌其秩级,而不限以地之远近。为之上者,少优以礼而不废其事;为之下者,以叙迁之吏待之而忘其端。其外既有所縻于职,而内又无所大概于念,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先生绮岁通朝籍,三事公卿,皆折行而与之礼。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以故从虞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最后迁滇宪以罢。黄,故楚饶郡,又邻天子汤沐之邑;开,属魏,为三辅地;婺,属越,越又天下首藩。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先生庀材于江左,得格于大历,其为虞部,有《虞部集》;为司勋,有《司勋集》;中岁依白下释氏居,有《禅栖集》;宪滇,有《南中集》;归,有《还山集》;其所用,得罪为三州故,详自序中,兹不赘。(选自《弇州四部稿》,有删改)【注】①皇甫百泉:皇甫访,字子循,号百泉,与王世贞同为吴郡人。②吏:同“使”。③钱谷法比:钱谷,财政方面的事物;法比,法律条例。④风人:诗人。“风”为诗经六义之一,故以“风人”为诗人;孔子认为诗之本义在于“兴观群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B.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C.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D.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也叫序文、叙言、叙文、绪言、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B.秩级来源于先秦的稍食与月俸,与职务的繁简、职责的轻重相联系,具有职位分等的色彩,叙定同一系统内的职位等级。C.虞部,为工部四部属之一,古虞人之遗职,在明代掌山泽、桥道、舟车、织造、券契、衡量等事。D.汤沐之邑,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后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唐宋时期,往往将获罪的朝士大夫贬谪到荒僻偏远之地;朝士大夫们在被贬任上所作诗歌,内容主题往往不能超出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B.皇甫访既有才学又有名声,只是由于坚守节操而与人多有冲突,因而多次被贬;《三州集》收录的是他在黄州、开州、婺州这三个被贬任上所作的诗。C.文章中论明代诗坛,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其中以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能作诗之辈,以皇甫一家为最;皇甫一家兄弟四人中,又以皇甫访为最。D.文章以唐宋开篇,继之以明世,进而至于皇甫访其人,行文脉络清晰;笔至皇甫访处,又叙其事论其诗,谓其得“兴群怨”之旨,读之深有余味。(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②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5)皇甫访的诗歌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洞仙歌•泸守王补之生日①黄庭坚月中丹桂,自风霜难老。阅尽人间盛衰草。望中秋、才有几日十分圆,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不得文章力,白首防秋②,谁念云中上功守。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西,应难指、五湖归棹③。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勋名,印窠如斗。[注]①本词作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王扑之,时知泸州,作者谪居黔南时,多蒙其眷顾。②防秋:古代每至入秋,边关常发生战事,朝廷令边防军队特加警戒,称为“防秋”。③五湖归棹:据史书载,越大夫范蠡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泛轻舟于五湖。(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中丹桂”,既可呼应“中秋”,暗扣王补之生日;又以“丹桂”喻友人,寓意美好。B.“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表面写月亮蒙风雨而不减清光,实际是写自己虽遭贬谪而忠贞不渝。C.“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西”交代朝廷征召将才、廓清边境的时代背景,为结尾抒情作了铺垫。D.本词虽是一首寿词,但构思不落窠臼,由祝寿而及国事之思的写法,使全词有了慷慨激昂之气。(2)本词“问持节冯唐几时来”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都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但借此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就说过,“”,国家就会灭亡。但是在古代,人才常常被埋没,韩愈在《马说》中就以“”一句控诉了千里马和普通马一起陨落的命运。(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助事物的反应来赞美客人箫声感染力强的句子是“,”。(3)“鱼”和“龙”均为鳞界水族,常常连用,也指像鱼和龙一样的物品,古代诗文中常以此为描写对象,如“,”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承德,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1000多年的辽金文化和300多年的清文化在这里融合碰撞。亭台楼阁,山水相依,林海绵延,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在这里①。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在这里,林海与草原相接,山庄与古刹辉映,城镇与乡村共荣,人们漫步在青石小路,轻抚红色宫墙,恍然间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才感盛夏,忽而已秋,避暑山庄正门前却②,热度不减,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游客们越来越关注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每一件文物都③。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护魂”。避暑山庄正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以文化传承赓续民族团结根脉,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如何保护好历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承德市按照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的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承德全力抓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睡莲是一种感光植物,她会因为光照时而开放时而闭合,故又有“睡美人”的称号。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①,分别是白睡莲、延药睡莲、柔毛睡莲、雪白睡莲和小白子午莲。但近年有学者调查后,在中国大陆仅发现4个种,未发现白睡莲。睡莲和莲经常种植在一处,由于长期的趋同进化,其花和叶的形态乍看非常相似,导致游客无法清楚地将其一一对应,连“内行”的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将莲放在睡莲科中,认为睡莲和莲是“亲戚”,直到20世纪末,②,单独成立了莲科莲属。睡莲和莲形态差异非常显著,③。首先是叶片,睡莲是浮水植物,叶片常漂浮在水面上,且叶片带有“V”形缺刻,而莲属于挺水植物,叶片挺出水面,叶片也没有缺刻;其次是花,睡莲花中央的柱头盘凹陷,且花色丰富,而莲花中央有凸起的莲蓬,花色不具有蓝/蓝紫色。(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亲戚”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有两千年了。B.回到学校时,看到校门紧闭,他“灵机一动”,翻墙而人。C.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住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D.又如天坛皇穹字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长沮、桀溺二人隐在乡下耕田。孔子叫子路去向他们问路,他们听说是孔子,就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意思是,于今世道到处都是一般糟,谁能改变它呢?孔子听到这话叹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大意是,我们生而为人就应做人所应该做的事,如果世道不糟,我自然就用不着费力气去改变它。长沮、桀溺看天下无道,就退隐躬耕,是朝抵抗力小的路径走;孔子看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拼命去改变它,是朝抵抗力大的路径走。其实我们涉身处世,常面临两条路径,一是抵抗力小的,一是抵抗力大的。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五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虎吼一声,威震山河。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十二生肖的动物中,兔、鸡、羊,甚至身高体大的牛和马都被人类驯化,老虎依然我行我素,或在深山老林,或在荒野僻壤,世袭着百兽之王的尊责地位。威猛的老虎没能成为六畜中的一员。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形象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属布老虎。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然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老虎变成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五卷里写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有个勇武少年名叫勤自励,打猎归来路过大树坡,看见陷阱里掉进了一只黄斑老虎。老虎见到他便前足跪地,像是磕头求救。勤自励心一软放走了老虎。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冯梦龙将人间大义维系在了老虎身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而且将老虎人格化了,让它承载了大义,感染人。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明代的冯梦龙让老虎承载了道义,清代的蒲松龄也不甘人后,《聊斋志异》里蹦出来一只“赵城虎”。赵城虎吃了人,吃掉的还是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儿子死了,谁来供养老太婆?老太婆痛不欲生,哭闹到县宰那里状告恶虎。捕捉猛虎是件危险事,弄不好会搭上自家的性命,县宰担心无人领命,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忙碌数日,没有交差,还挨了一顿板子。李能跑到庙里哭诉。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乖乖待着,他绑缚着老虎并带到县衙,完成了差事。县宰问老虎:“你吃了老人家的儿子?”老虎居然点头承认。县宰要老虎给老太太当儿子养老,老虎又点点头。要老虎给老人家当儿行孝,岂非笑话!次日老太太开门,门前有一只死鹿。是老虎送来的。老人家卖了鹿皮鹿肉,买来柴米油盐度日。老人家衣食丰裕,安享晚年。老人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左邻右舍帮助安葬了老人家,平日的积蓄足够所需费用。老虎跑到坟前,大声吼叫,声如雷鸣,胜似痛哭。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被赋予了道义、诚信和礼仪。冯梦龙和蒲松龄笔下的老虎,比照儒家的“五常”还差一个字:智。老虎是智者还是愚者?小学课本上出现过《狐假虎威》的故事。是呀,大老虎竟被小狐狸玩弄了一把,还能说老虎聪明?《黔之驴》与《狐假虎威》正好相反,似乎是要给遭到贬损的老虎正名。柳宗元从容走笔,一步一步展示老虎的智慧。第一步写老虎从没见过这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小心翼翼地挨近。第二步写驴一声高叫,老虎以为要吃它,吓得跑出好远。森林之王吓成这般样子,实在可笑,不过老虎并未吓破胆,一走了之。第三步写老虎觉得这庞然大物无能,却没有轻易冒犯。第四步写老虎稍微接近并挑逗,看看老虎多有心计。驴子大发雷霆之怒,不过就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老虎暗自欣喜,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第五步写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老虎乃大智者也。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也难以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老虎是力量的象征。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何其勇武!何其威风!国人视之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随处都活跃着老虎。书籍里有,绘画上有,最传神的是成语。如形容身体健壮的虎背熊腰,如形容智慧谋略的调虎离山,如形容胆量过人的降龙伏虎,如形容人才济济的藏龙卧虎,如形容威武气势的虎啸龙吟……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简而言之,虎是威风凛凛的图腾,虎是势运昌盛的象征。虎文化的精髓是威武雄健,勇往直前;虎文化的标识是王者气魄,无往不胜。(摘编自乔忠延《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材料二:西方人把狮子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则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自古就崇虎,喜爱老虎的勇猛和力量,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在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中,老虎是“四瑞兽”之一,它能“驱恶镇邪”,是保护神。据说,古时中原有个“虎氏族”,是黄帝的一个胞族,后来曾建立过“虎方国”。而在川蜀一带,古代巴人也有一支叫白虎巴人。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虽然虎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但它一直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如虎符、虎将、虎师等。在普通民众的心里,虎是力量和正义的象征,能驱除灾难和邪恶。受其影响,在民间传说、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如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雕塑、民间刺绣、民间布艺等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都在反复地刻画虎。人们以虎为瑞兽,认为它是力量的象征,让它来守护家、保卫家人;认为它是正义的化身,用它来镇宅、驱逐邪恶。虎文化最早分布在以狩猎为主的黄河流域。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虎图腾。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挖掘出了一对蚌塑龙虎图形,由于其年代很早,被称为“天下第一虎”,可见虎是中原地区的原始图腾之一。黄河流域的虎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贯穿于人生礼仪的各个方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虎文化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从远古到北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由于受战争影响,主要是唐末战争、宋朝南迁,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到江南的,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他们将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也一并带到了江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慢慢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摘编自刘涟《虎文化在中国的诞生和流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老虎能够跻身十二生肖,是因为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B.先民将仁爱寄寓在老虎身上,将老虎变成布老虎,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凶悍。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还让人格化的老虎感染人。D.老虎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难以动摇的。数千年积淀的虎文化主导着国人的思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聊斋志异》里写县宰担心无人愿领捕捉猛虎的差事,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最终没能交差,还挨了板子。B.国人视老虎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老虎活跃在书籍、绘画、成语里,活跃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里。C.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崇虎,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D.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被中原人带到了江南。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3)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支持“虎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观点的一项是BA.《风俗通义》里写“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B.和虎有关的成语众多,形象传神,如调虎离山、三人成虎等。C.统兵将领使用虎符调兵,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虎符吻合,才能生效。D.人们张贴刻画着虎的民间年画和民间剪纸,让虎来守护家、保卫家人。(4)老虎在材料一的相关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被人格化而赋予“义”和“智”的?请简要概括。(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虎文化,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正误。(2)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与推断。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是因为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材料一“虎吼一声,威震山河。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可知,“老虎能够跻身十二生肖”与“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不构成因果关系。B.“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凶悍”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材料一“威猛的老虎没能成为六畜中的一员。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形象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属布老虎。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然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可知,原文说的是“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并没有说“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凶悍”。D.“数千年积淀的虎文化主导着国人的思维”错误。由原文材料一“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简而言之,虎是威风凛凛的图腾,虎是势运昌盛的象征。虎文化的精髓是威武雄健,勇往直前;虎文化的标识是王者气魄,无往不胜”可知,原文说的是“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A.“但李能最终没能交差,还挨了板子”错误。由原文材料一“但李能忙碌数日,没有交差,还挨了一顿板子。李能跑到庙里哭诉。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乖乖待着,他绑缚着老虎并带到县衙,完成了差事”可知,李能最终完成了差事,选项表述不合文意。故选:A。(3)B.“调虎离山”是形容智慧谋略的。“三人成虎”意思是“三个人都说街市上有老虎,别人便以为真有老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调虎离山”“三人成虎”不能直接支持“虎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的观点。故选:B。(4)由材料“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五卷里写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有个勇武少年名叫勤自励,打猎归来路过大树坡,看见陷阱里掉进了一只黄斑老虎。老虎见到他便前足跪地,像是磕头求救。勤自励心一软放走了老虎。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可知,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勤自励救了一只黄斑老虎,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由材料“明代的冯梦龙让老虎承载了道义,清代的蒲松龄也不甘人后,《聊斋志异》里蹦出来一只‘赵城虎’。赵城虎吃了人,吃掉的还是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儿子死了,谁来供养老太婆?……县宰问老虎:‘你吃了老人家的儿子?’老虎居然点头承认。县宰要老虎给老太太当儿子养老,老虎又点点头。要老虎给老人家当儿行孝,岂非笑话!次日老太太开门,门前有一只死鹿。是老虎送来的。老人家卖了鹿皮鹿肉,买来柴米油盐度日。老人家衣食丰裕,安享晚年。老人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可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赵城虎”吃了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后来为老太婆养老送终。由材料“《黔之驴》……柳宗元从容走笔,一步一步展示老虎的智慧。第一步写老虎从没见过这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小心翼翼地挨近。……第四步写老虎精微接近并挑逗,看看老虎多有心计。驴子大发雷霆之怒,不过就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老虎暗自欣喜,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第五步写老虎‘断其喉,尽其肉’”可知,柳宗元在《黔之驴》中一步步展示了老虎的智慧。写老虎先是小心翼翼地挨近,然后观察试探并确认驴子没有本事,最后“断其喉,尽其肉”。(5)结合材料一关键句“老虎变成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老虎跑到坟前,大声吼叫,声如雷鸣,胜似痛哭。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被赋予了道义、诚信和礼仪”“老虎乃大智者也。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也难以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可知,材料一侧重从老虎被人格化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将仁、义、礼、智、信等寄寓在老虎身上,形成了积淀丰厚的虎文化。结合材料二第1段关键句“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段关键句“虎文化最早分布在以狩猎为主的黄河流域。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虎图腾”和第3段关键句“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从远古到北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由于受战争影响,主要是唐末战争、宋朝南迁,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可知,材料二侧重从诞生和流传的角度,阐述了虎文化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最早分布在黄河流域,后来流向长江以南地区。答案:(1)C(2)A(3)B(4)①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勤自励救了一只黄斑老虎,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赵城虎”吃了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后来为老太婆养老送终。②柳宗元在《黔之驴》中一步步展示了老虎的智慧。写老虎先是小心翼翼地挨近,然后观察试探并确认驴子没有本事,最后“断其喉,尽其肉”。(5)①材料一侧重从老虎被人格化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将仁、义、礼、智、信等寄寓在老虎身上,形成了积淀丰厚的虎文化。②材料二侧重从诞生和流传的角度,阐述了虎文化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最早分布在黄河流域,后来流向长江以南地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人质1944年秋,正当盟军向德国步步推进时,陆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接到了元首的直接指令,要他担任比利时前线的蒙塔弗里尔要塞的司令官,并要求他们坚守到最后一个人。“那是个什么样的要塞?”他的妻子阿洛伊斯竭力掩饰自己焦虑不安的心情,关切地问。“我看它根本不是什么要塞。”他说。“那是没有希望的了?”阿洛伊斯问道。“我的职责是服从命令。然而,在敌人包围中搞进一步的防御是毫无用处的。”他说,“当防线已经被突破,敌人的炮火占压倒优势时,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阿洛伊斯在内心深处认为:没有什么局势值得要上万人去送死。但她并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大多数人都认为,作为一个训练有素、性格坚强的职业军人,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将军对任何女人很少有什么爱情。一个是60岁的老妇人,一个是63岁的老头子,在暗淡无力的秋天阳光的照射下,肩并肩的沿着街道缓缓前行,一边谈论着几千人面临着的死亡——这算得上是爱情吗?算得上的,只不过他们的爱情就像那些生长在岩石缝隙中间的花朵罢了。“亲爱的,”德克斯特说,他不敢看妻子的眼睛。“你知道有一条关于人质的法令吗?”“知道。”在德国,没有人不知道这条法令的。如果哪一个军官想开小差,那么他的亲人就要被杀掉。一个不忠于职守的人,往往给他最亲爱的人惹来杀身之祸。“现在,你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了,亲爱的。”德克斯特说,他们的小儿子已经战死在阿拉曼,二子战死在斯大林格勒。“你注意到我的委任状上是谁当我的参谋长吗?”德克斯特问。“一个党卫队军官——我记不起他的名字了。”“分队长弗雷?”德克斯特说,“我知道为什么派他来。”“暗中监视你呗。”“要我忠于职守。”德克斯特说。他们走回到家门口,德克斯特吻了吻他的妻子,登上正在等他的小汽车,他的脑海里老是萦绕着人质这件事。在围攻蒙塔弗里尔的第17天,盟军发动了第三次进攻,突破了外部的防御线。那一天,将军参加了战斗,并亲自做了战略部署。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弄得他眼花缭乱,天旋地转。但是,等他恢复了神志,重新平稳地站起来的时候,反攻已经失败了。当他走进司令部地下室时,党卫队分队长弗雷站起来迎接他。“祝贺你,将军!”弗雷以一个做作的姿势,把一只金属制的什么东西递给德克斯特。“铁十字骑士勋章!这真是从未有过的最高奖赏。”“从哪儿弄来的?”德克斯特盘问道。“飞机今天早晨扔下了一件小邮包。邮包里有党卫队总部给我的私人指令。”“有我的东西吗?”“一封信,将军。”德克斯特一把将信从弗雷的手中夺过来。“有什么报告吗?”德克斯特问。副参谋长布塞说,有两个逃跑的军人被抓回来,正等候枪毙。要是守军众志成城,对他们是不能怜悯的,这是德克斯特不容推辞的职责。不过,他能不能饶恕两条生命呢?或者甚至是整个守军一万人的生命呢?突然他意识到弗雷的眼睛正盯着他的脸。“我希望男爵夫人很好。”他说,这是话中有话。德克斯特恨不得拔枪出来把这个疯子打死,但是,这样做对阿洛伊斯毫无帮助。“我要去休息一会儿。”他说。屋角挂有一块毛毡当做屏风,把他的床铺遮挡起来。德克斯特手里拿着那封信在床上躺了下来,把信打开:“亲爱的,当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不在人间。我得了癌症,医生一直给我药丸以催我入睡,我把它们都储存起来。今天晚上,当我寄了这封信以后,我准备把这些药丸一次统统服完。我将要死去,我唯一剩下的思恋就是你。再见吧,亲爱的。”阿洛伊斯死了——她终于摆脱了党卫队的罗网。德克斯特拔出手枪后,走进了地下室。“不许动,动就打死你!”德克斯特对弗雷说。“布塞,马上给福塞尔将军打电话。”“你想投降吗!?”弗雷说,他的身躯由于激动而颤抖个不停。“是的。”德克斯特说。“可是,您的妻子!”弗雷说。“我的妻子死了。”“可是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弗雷的声音变得近乎哀号,他想用手去拔手枪。德克斯特砰砰两枪就把他击毙了。那天晚上,英国广播公司电台播送了关于蒙塔弗里尔投降的新闻。一万人摆脱了迫在眉睫的死亡的阴影,走进了盟军的战俘营。同一个晚上,四个男人叩响了韦尔芬大街一幢房子的门,一位举止端庄的老妇人应声出来开门。他扫了来人身上的制服一眼,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我一直在等候诸位先生的光临。”她用平静的口吻说的,她身上一点癌症的迹象也没有,但是,正如她在给丈夫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她此刻,除了苦苦思念着丈夫之外,什么也不想。(选自《外国小说精选》,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德克斯特不愿去守卫要塞,主要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不想再失去妻子。B.阿洛伊斯为了打消丈夫的后顾之忧,保住上万名士兵的生命,谎称自己得了癌症。C.德克斯特的妻子是人质,而被上司派去监视德克斯特的军官弗雷同样也是人质。D.德克斯特打了败仗,弗雷却向他表示祝贺并给他颁发奖章,这其实是对他的嘲讽。(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开头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B.党卫队分队长弗雷是作者安排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言行对德克斯特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C.小说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的,这样写大大节省了笔墨,也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D.小说结尾令人动容,作者通过对阿洛伊斯肖像、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使这一形象在读者心目中顿时高大起来。(3)简要概括阿洛伊斯这一形象的特点。(4)小说在叙述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有理有据,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是考查学生分析塑造刻画人物形象技巧能力。答题时,通读文章,在文章圈出有关人物塑造的内容,然后指出运用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解答】(1)A.“主要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不想再失去妻子”错误。德克斯特不愿去守卫要塞,主要是由于他不想做无谓的抵抗和牺牲。C.“而被上司派去监视德克斯特的军官弗雷同样也是人质”错误。弗雷并不是人质,从小说中“‘可是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弗雷的声音变得近乎哀号”可知,他的妻子和孩子是人质。D.“这其实是对他的嘲讽”说法不当。德克斯特打了败仗,弗雷却向他表示祝贺并给他颁发奖章,是为了激励德克斯特继续坚守下去。故选:B。(2)C.“也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说法错误。运用对话的写作方式并没有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故选:C。(3)对于阿洛伊斯这一形象的特点,可以根据小说的情节分析得出。从小说中“阿洛伊斯在内心深处认为:没有什么局势值得要上万人去送死。但她并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情节以及阿洛伊斯为了不拖累丈夫而让他下定率部投降的决心,阿洛伊斯写信欺骗丈夫说自己罹患癌症,已经服安眠药自杀,这些想法和行为都表现出阿洛伊斯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从小说中阿洛伊斯写给德克斯特的心中的内容,“我将要死去,我唯一剩下的思恋就是你。再见吧,亲爱的”“正如她在给丈夫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她此刻,除了苦苦思念着丈夫之外,什么也不想”可以看出,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在面临死亡时仍然思恋着自己的丈夫。从阿洛伊斯欺骗丈夫说自己罹患癌症并且将服用安眠药自杀这一行动可以看出,阿洛伊斯机智勇敢。而在小说的结尾,面对党卫军前来抓捕,“四个男人叩响了韦尔芬大街一幢房子的门,一位举止端庄的老妇人应声出来开门。他扫了来人身上的制服一眼,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我一直在等候诸位先生的光临。’她用平静的口吻说的”,从中可以看出阿洛伊斯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大义凛然。(4)对于小说的叙述特点,首先,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多包含在人物的对话当中,并且,这些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小说开头德克斯特夫妇的对话就交代了当时的战况,“我的职责是服从命令。然而,在敌人包围中搞进一步的防御是毫无用处的”“当防线已经被突破,敌人的炮火占压倒优势时,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同时,这些对话还交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况,“现在,你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了,亲爱的。”这样叙述故事,既让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有让小说叙述简洁。其次,小说按时间顺序叙述。小说从德克斯特就要出发去坚守堡垒写起,写到他坚守堡垒的遭遇,再到他收到妻子的来信,之后德克斯特率部投降,而后阿洛伊斯被党卫军杀害。这样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情节,让小说的发展顺畅,脉络清晰。再次,小说中多处运用伏笔和照应。如文中“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一句,就为后面德克斯特的投降埋下了伏笔;最后“她身上一点癌症的迹象也没有”照应了前面“我得了癌症”等。这样的伏笔和照应让小说的情节更加合理,更加能打动读者。最后,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阿洛伊斯写信给丈夫告诉他自己罹患癌症,在他收到信时自己已经死亡,其实她是在骗德克斯特,为让他能够下定决心率部投降而不必挂念自己,这一结尾突出了阿洛伊斯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也让小说的情节更加吸引读者。答案:(1)B(2)C(3)①具有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②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③深爱自己的丈夫。④机智勇敢。⑤面对死亡从容不迫,大义凛然。(4)①多用对话交待相关的故事背景,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叙述简洁。如当时的战况和主人公的家庭情况,就是由对话告诉读者的。②按时间顺序叙述,脉络清晰。③多处运用伏笔和照应。如文中“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一句,就为后面德克斯特的投降埋下了伏笔;最后“她身上一点癌症的迹象也没有”照应了前面“我得了癌症”等。④结尾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皇甫百泉①《三州集》序【明】王世贞在昔唐宋时,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往往屈为荒远郡佐员外署置。其禄虽有之,仅自给妻子耳。为之上者,不以责其吏②能;为之下者,亦不谓其能吏我:以故鲜钱谷法比③、簿书期会之烦。其余日,则足以竭其工于诗。虽其诗之工,然不过以之发其羁孤无聊、磊落不平之思而已。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言,固具在其探幽造微,穷变尽态,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然要之有出于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者乎?有能如风人④之所谓可以兴、可以群且怨者乎?明世则不然。士大夫坐谪者,仅少镌其秩级,而不限以地之远近。为之上者,少优以礼而不废其事;为之下者,以叙迁之吏待之而忘其端。其外既有所縻于职,而内又无所大概于念,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先生绮岁通朝籍,三事公卿,皆折行而与之礼。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以故从虞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最后迁滇宪以罢。黄,故楚饶郡,又邻天子汤沐之邑;开,属魏,为三辅地;婺,属越,越又天下首藩。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先生庀材于江左,得格于大历,其为虞部,有《虞部集》;为司勋,有《司勋集》;中岁依白下释氏居,有《禅栖集》;宪滇,有《南中集》;归,有《还山集》;其所用,得罪为三州故,详自序中,兹不赘。(选自《弇州四部稿》,有删改)【注】①皇甫百泉:皇甫访,字子循,号百泉,与王世贞同为吴郡人。②吏:同“使”。③钱谷法比:钱谷,财政方面的事物;法比,法律条例。④风人:诗人。“风”为诗经六义之一,故以“风人”为诗人;孔子认为诗之本义在于“兴观群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B.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C.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D.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序,也叫序文、叙言、叙文、绪言、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B.秩级来源于先秦的稍食与月俸,与职务的繁简、职责的轻重相联系,具有职位分等的色彩,叙定同一系统内的职位等级。C.虞部,为工部四部属之一,古虞人之遗职,在明代掌山泽、桥道、舟车、织造、券契、衡量等事。D.汤沐之邑,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后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认为唐宋时期,往往将获罪的朝士大夫贬谪到荒僻偏远之地;朝士大夫们在被贬任上所作诗歌,内容主题往往不能超出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B.皇甫访既有才学又有名声,只是由于坚守节操而与人多有冲突,因而多次被贬;《三州集》收录的是他在黄州、开州、婺州这三个被贬任上所作的诗。C.文章中论明代诗坛,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其中以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能作诗之辈,以皇甫一家为最;皇甫一家兄弟四人中,又以皇甫访为最。D.文章以唐宋开篇,继之以明世,进而至于皇甫访其人,行文脉络清晰;笔至皇甫访处,又叙其事论其诗,谓其得“兴群怨”之旨,读之深有余味。(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②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5)皇甫访的诗歌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俗稍微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简直一天也不能居住。结合上文“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的句式,这里“风日之骀荡”和“则辱之而为僭凄”的前后也应该断开,形成对称结构,排除A、C。“则辱之而为瘴”中“则”是那么的意思,与后句联系紧密,在它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D。(2)A.“序,也叫……绪言”说法错误,序与绪言不同。绪言也叫绪论、导言,是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宗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它隶属于作品本身,不可独立于作品之外。故选:A。(3)C.“文章中论明代诗坛,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其中以嘉靖年间为最”说法有误,原文为“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可知并不是说明朝诗词以嘉靖年间为最,而是说我们郡县凭借诗歌名满天下,到嘉靖年间为最。而且作者对明代诗坛是不满意的,并非“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而是“吾郡以诗名天下”。故选:C。(4)①“诚”,确实。“拟”,比拟,相比。“工”,工巧。“修”,好。译文: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的了。②“当事者”,当地主政的人。“所以”,用来……的方式。“处”,对待。“雅”,平素。译文: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5)由“其诗之工不待言”可知形式工整。由“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可概括为恢宏大气。由“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可概括为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答案:(1)D(2)A(3)C(4)①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的了。②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5)①形式工整。②恢宏大气。③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参考译文:在从前唐宋时,朝中士大夫因获罪而被流放的,往往屈居到荒僻遥远的郡县,以正官以外的官职处置。他们的俸禄虽然有,但仅仅只能供给妻子儿女使用。在他们之上的人,不会要求他们有被使用的才能。在他们之下的人,又不认为他们能够使唤自己。因此很少有财政方面的法律条例、公文簿书定时会集之类的烦恼。他们闲暇的日子,就能够竭尽自己的才能去写好诗。虽然他们的诗很精美,然而不过是以此抒发自己羁旅孤独、百无聊赖、怀才不遇等不平的思想罢了。如果山川奇险秀丽,他们就辱称这些山川是险恶之地;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俗稍微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简直一天也不能居住。比如沈佺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各位先生的诗文作品,固然详细在他们探访幽微之处,写尽他们的形态变化,本来不可凭借他们的其他感想来废弃他们工巧的文笔,然而关键是他们这些诗文,有超出叹息老病穷困、忧愁谗言、恐惧讥讽之外的吗?有能够像诗人们所说的可以兴、可以群且怨的吗?明朝就不这样。士大夫因获罪被贬谪的,仅仅只是降低他们的官阶品级,而不限于流放地的远近。作为他们的上级,稍稍以礼有待而不荒废他们的公务;作为他们的下级,就按照资历或劳绩升迁的官员来对待他们,而忘记了他们的罪责。他们在外既然羁縻于职务,在内又没有什么念头在心中无法排遣,故而这些人擅长处理事务而言辞拙讷,是很适宜的。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的了。而我却依然对他们都不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唐代让诗人改变了自己的道义,而明代是让天下再也没有诗人。我们郡县凭借诗歌名满天下,到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众多号称能作诗的人,又独以皇甫氏为最;皇甫氏兄弟四人,又独以皇甫子循先生为最。皇甫子循先生少年就入了官籍,多次侍奉公卿,公卿都折节而对他礼遇。先生既身负才华,有了盛名,然而依然秉执刚劲的节操,与他人多有矛盾。因此从工部虞衡司郎中开始贬谪辅佐黄州,逐年升迁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就又贬谪去担任开州同知,遇赦酌情调迁处州同知(婺州,疑王误),最后升任云南按察司佥事而后罢官。黄州,是以前楚国富饶的郡县,又毗邻天子的汤沐邑;开州,属于魏国,是京城附近地区;婺州(应该是处州,疑王误),属于越国,越国又是天下首屈一指的繁盛郡县。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而先生也不因为自己贬谪的缘故,就厌恶轻视他的为官责任。他做官吏,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世俗的爱好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他的诗歌工整自然不必说。然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志向稍微动摇,就一定会引咎以疏通狭隘;他的气息稍有阻碍,一定多方晓喻以恢宏他的风尚。那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然获得其意境来接近自己的情意,而不刻意在某种意境上抒发自己的情意。大概先生诗歌的好,是从其窘迫取得的佳妙,而不是在其窘迫处境中使用他巧妙的诗词。我不知道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比起那些诗人谁早谁迟,但是对于所说的兴与群与怨的原因,大概读了三遍而略略领会了一些。先生从长江以东地区诗人里浸润资质,从唐朝大历诗人处得到格范标准,他做工部虞衡司郎中,有《虞部集》;做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有《司勋集》;中年依附和尚在南京寺庙居住,有《禅栖集》;担任云南按察司佥事,有《南中集》;回来后,有《还山集》;他被任用和因获罪而治理三州的缘故,在他的自序中已经说得很详尽了,这里不再赘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洞仙歌•泸守王补之生日①黄庭坚月中丹桂,自风霜难老。阅尽人间盛衰草。望中秋、才有几日十分圆,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不得文章力,白首防秋②,谁念云中上功守。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西,应难指、五湖归棹③。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勋名,印窠如斗。[注]①本词作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王扑之,时知泸州,作者谪居黔南时,多蒙其眷顾。②防秋:古代每至入秋,边关常发生战事,朝廷令边防军队特加警戒,称为“防秋”。③五湖归棹:据史书载,越大夫范蠡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泛轻舟于五湖。(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句写“月中丹桂”,既可呼应“中秋”,暗扣王补之生日;又以“丹桂”喻友人,寓意美好。B.“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表面写月亮蒙风雨而不减清光,实际是写自己虽遭贬谪而忠贞不渝。C.“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西”交代朝廷征召将才、廓清边境的时代背景,为结尾抒情作了铺垫。D.本词虽是一首寿词,但构思不落窠臼,由祝寿而及国事之思的写法,使全词有了慷慨激昂之气。(2)本词“问持节冯唐几时来”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都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但借此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用典作用的能力。明确典固,然后根据内容分析其情感即可。【解答】(1)B.“实际是写自己虽遭贬谪而忠贞不渝”错误,应该是写友人王补之的品格。故选B。(2)本诗为赠与友人之作,“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勋名,印窠如斗”用冯唐典故,是将友人比作魏尚,由“白首防秋,谁念云中上功守”可知,友人虽已白发苍苍,但是为国戍守边关,劳苦功高,遗憾的是“持节冯唐”一直不来,因此用冯唐典故表达诗人对友人有朝一日名入功勋之策、得到朝廷重要的美好祝愿。《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写诗人自己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因此是诗人以魏尚自许,既表达了卫国守边的豪迈气概和以身许国的热情,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不得重用的愤懑。答案:(1)B(2)①本词中,作者将友人王补之比作魏尚,表达了对王补之“白首防秋”、劳苦功高的敬佩与赞赏;又借“持节冯唐几时来”之问,暗含了对王补之获得重用、再立功勋的美好祝愿。②苏词中,作者以魏尚自许,一方面表达了卫国守边的豪迈气概和报国热情;另一方面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就说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家就会灭亡。但是在古代,人才常常被埋没,韩愈在《马说》中就以“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句控诉了千里马和普通马一起陨落的命运。(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助事物的反应来赞美客人箫声感染力强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鱼”和“龙”均为鳞界水族,常常连用,也指像鱼和龙一样的物品,古代诗文中常以此为描写对象,如“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入则无法家拂士骈死于槽枥之间(重点字:拂、槽、枥)(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幽、壑、泣、嫠)(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重点字:鸿、雁)或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重点字:壶)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承德,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1000多年的辽金文化和300多年的清文化在这里融合碰撞。亭台楼阁,山水相依,林海绵延,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在这里①。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在这里,林海与草原相接,山庄与古刹辉映,城镇与乡村共荣,人们漫步在青石小路,轻抚红色宫墙,恍然间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才感盛夏,忽而已秋,避暑山庄正门前却②,热度不减,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游客们越来越关注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每一件文物都③。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护魂”。避暑山庄正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以文化传承赓续民族团结根脉,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如何保护好历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承德市按照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的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承德全力抓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