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巫史同工”是史前工匠文化的重要特征。史前匠人以虔诚的宗教信仰谱写了一部巫史文明,他们敬畏自然与神灵,用制器尚象的朴素理念为人类早期的器物生产提供造物原则,通过泥土和火焰的碰撞创烧了史前陶器,并创造了史前石器、玉器、漆器等史前巫史文化标识。他们用朴素的线条与符号,对自然、物象与宇宙进行原始表达,记录下人类童年时代的梦幻与精彩,形成了中华工匠的初始精神品格。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周代六官体系中,工官之冬官乃为司空。“司空”的概念语义场包含了“冬藏”与“闭空”的双重含义。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达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要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少府”概念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有较强的中央集权性质或政府权力的语义内涵,还体现在国家对工官的政治立场以及民本态度。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开创了汉代工匠文化的新定向,诞生了近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至隋文帝时期,汉代“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工官体系的“少府”亦被“工部”取代。隋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已然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中华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神采与光芒,唐物的定名及其意指也蕴含丰富的时代体征与社会信息。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历史新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与风尚。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或应用,“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梦溪笔谈》面世,还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宋代工匠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表现出工匠精神品格的新气象。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然朝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明清时期,在工部制度的推动下,中华工匠精神出现了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与调适。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生了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的创造及其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或者说,在明代,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出现了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品格。(摘编自潘天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工匠官职的命名方式决定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正”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B.汉代的“少府”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反映出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管辖范围也较“司空”更为广泛,体现出国家对工匠的重视。C.唐代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的工匠精神离不开国家制度的涵养与推动,也与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密不可分。D.宋代工匠创新精神不如前朝,但他们凭借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职业敬畏等方面的优越表现,不断推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前工匠运用“制器尚象”的理念,以朴素的线条与符号,对自然、物象与宇宙进行原始表达,记录人类童年时代的梦幻与精彩。B.作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司空、少府等职能部门的设立,为中华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促进了中华匠人的民本精神品格的形成。C.明代诞生了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引领日常化和人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其作品展示出了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D.从明清两朝中华工匠精神出现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中可以看出,文人或者思想家的大力提倡固然重要,工匠们的创新实践与自觉追求也功不可没。(3)理性精神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特点。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宋代诗文富有理趣”依据的一项是A.苏轼在《赤壁赋》中泛舟夜游赤壁,无拘无束,超然独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B.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处的庸俗情趣可贵。D.杨万里《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阻力再大,小溪终会势不可挡地涌出前村。(4)简要概括历史上中华工匠精神品格的主要内涵。(5)本文在组织材料时,既有整体纵向的逻辑顺序,也有局部内在的思维结构,请对之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三走严庄(节选)茹志娟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发动群众搞土改试点工作。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女同志,”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她说她娘叫她收黎子。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念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关心土改,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这……我不当家。”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她这轻声细语的一句话,竟比刚才来全拍桌子大喊更出人的意外,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起停了下来。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在丈量土地、分户插标签的时候,来全抱了儿子小全,在分给他的土地上撒欢打滚,收黎子噙了眼泪,只是一味地笑。走的那天,收黎子拿起事前准备好的一卷高粱饼子,放在我手里说:“等明年,咱们的麦子起了身,磨了白面等你。”部队天天行军,大片大片的土地从我们脚下伸展开去。地里的庄稼苍黄了,成熟了。那大片大片的土地,又落下麦种。麦种具有穿山之力,它不畏严寒,不畏风霜,在土里渐渐地发芽了,出苗了,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四八年的春上,麦子才一指高,我又第二次来到了严庄。我在来全原来的屋基角落上,一个临时搭起来的茅草地庵子里看到了收黎子。她稍稍黑瘦了一些,眼睛显得大了。她瞅着灯光,慢慢地说着,使我如同跟她一起经历了那一刻钟。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一张乌黑的大嘴。几个中央军缩着头抱了枪,踢着地上的枕头、筷子,踩着碎碗碴和晒干的辣椒在放哨。风,跟着他们的脚跟扬起灰烬,然后又在树上打起唿哨……收黎子抬起眼看着我,一字一字地说道:“仅仅把反动派从严庄赶跑是不行的,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严庄,是敌人,就得干脆彻底地消灭,而不是赶跑。”已是后半夜,我站起身,重新紧了紧绑腿,决定要走了。“慢点走!”收黎子揭开锅盖,锅里是半锅开水,锅边上贴着六个红面饼。“等咱的麦子收起,我再来吃吧!”我把饼放回她的手上,又回头说道:“收黎子,我过两个月来,你可要磨好白面等我呀!”“我送来。”她好像决定了一个问题似的,说了这一句,可是身子仍是没动。她身后那一点微弱的灯光,把她衬得十分高大。我走了,远离了严庄,可是我觉得胜利伴同着收黎子总跟着我,每一个战士后面都有她,手里托着那包热腾腾的饼,微黑的脸上,沉静而紧决。不管我们行军到达宿江地,还是从前线换下来休息,是在深夜还是清晨,只要我们轻轻一扣老乡的门,她就会立即跑来拨栓开门;我们累了饿了,主即会有热热的洗脚水,滚烫的地瓜汤或是小米粥;我们出发了,每人的肩上,都背有一条长长的干粮带,袋里是炒麦粉,也许是馍馍干,这是她给我们备的干粮。当我们走在路上,觉得燥热口干的时候,地又抬来了一桶一桶的凉茶。有时,她悄悄地在我们口袋里塞两只滚热的鸡蛋,或是一把红枣。我们的脚上,穿着她缝的袜子,她做的鞋。她叮嘱我们的话,往往品有一句:“要彻底地消灭反动派,保住咱的好光景。”是了,大爷们,大娘们,小全的爷,小全的母亲,我们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就能战胜一切敌人,因为,我们的名字叫“人民”。……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远近的村庄,不时闪出一星两星的灯光,淮海前线的军民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前面响着鞭子,来了一个大车队,赶车的都是女的,车子没到跟前,我就听见她们尖声吆喝牲口的声音。“同志,你们车上装的是什么?”“粮食。”一九六〇年十二月(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收黎子”尽管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由于母亲的悲惨遭遇,故事一开头就显示出出她比其他妇女来得进步,具有一般妇女没有的见识。B.文章第四段收黎子“垂着眼皮”“嘴唇微微有点哆嗦”,内心全是胆怯与慌乱;但她轻声细语的这一番话,很有说服力,最终还是打动了众人。C.“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一张乌黑的大嘴”,“冒烟”“乌黑的大嘴”等词语既展现了反动派的凶残,也象征着严庄人民的愤怒。D.当收黎子说出“我送来”这句话的时候,她其实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承诺,她的形象在“我”眼中也显得“十分高大”。(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齐心大会,大家都不开口,只是抽烟咳嗽,来全拍桌子,粗喉咙地喊,有人见状打退堂鼓要走,这些主要为了体现土改工作的不到位以及农民落后的精神面貌。B.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三走严庄》与《百合花》都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收黎子的进步便是通过“我”的视角来展现的。C.茹志鹃作品中的一些意象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纽带,而且蕴藏丰富的内涵,如《百合花》被子上的百合花,如本文中收黎子与“我”多次相约的“白面”。D.《百合花》中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经历了前后态度的转变,《三走严庄》中收黎子思想的成熟也有清晰的脉络,作者通过写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体现了现实风貌和时代变化。(3)“闲笔”是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它们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蕴含了作者的匠心。《百合花》中就多处运用闲笔,如“馒头”“布片”“枪简里的野菊花”等,起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请分析选文中划横线处闲笔的作用。(4)划波浪线这段多次用“她”来指代“收黎子”,具有多重意蕴,请加以梳理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游黄山记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穿人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次日,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僧大笑。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干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弃,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党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人山凡七日。(有删改)(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初A濛濛然B熔银散绵C良久D浑成E一片F青山G群H露角尖(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常用干支法纪年、纪月、纪日,本文中“癸卯”是纪年,《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戊申晦”的“戊申”,都是纪日。B.“蹑木梯而上”中,“而”的用法是表修饰,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用法相同。C.族,类;“迥非一族”,就是“绝非一类”的意思。这与《师说》“士大夫之族”中“族”的意思相同。D.“东峰屏列”中,“屏”可以解释为“像屏风一样”,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惊”的用法相同。(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虽然“入山凡七日”,但游记并未逐日记流水账,而主要是记叙前四日的活动,这四日中又重在记四月三日至五日三天的观感。B.“僧”在文中出现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作者立在悬崖竟把脚趾露出“二分”,“僧惧挽之”,以僧的胆怯衬托作者的豪迈旷达。C.“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这种两边高、中间凹,形似马鞍的形态使作者想起浙江天台山的琼台景观。D.作者见“千万山亦学人奔”,不免窃喜,然而俯视脚底“深坑、怪峰”,又是一阵恐惧,转念又想“惴栗无益”,不如放慢脚步,缓缓下山。(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5)袁枚笔下,“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登泰山记》中,姚鼐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佳句。两文写落日,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楼①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②春色来天地,玉垒③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④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⑤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⑥。【注】①这首诗写于成都,时间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诗人客蜀已是第五年。上一年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入侵。②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③玉垒:山名,仕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④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⑤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的后主。宠信宦官,终成亡国之君。⑥《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高》通过首联的“哀”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让风、天、渚、沙、猿、鸟顿时有了浓重的伤感色彩;《登楼》中首联的“伤”字是诗眼,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B.《登高》的颈联从空间和时间上表达诗人的愁绪和伤感。《登楼》主要着眼于当前的时事,全诗都是借眼下之景抒眼下之情,缺少时空上的纵深感。C.《登高》《登楼》都是七言律诗,两首诗格律严谨,颔联和颈联均对仗工整。《登高》被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四联皆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D.《登高》借哀景抒哀情,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通篇不用典故;《登楼》以乐景衬哀情,用刘禅、诸葛亮的典故抒情。两首诗歌都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2)在传统诗词中,“登高”往往与“言志”结合在一起。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两首诗歌情感内涵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的曹操船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向乡里小人邪!”写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相似的两句话:“,。”(3)小李回农村老家看望祖父母,呼吸着清新空气,耳听着声声鸡鸣,感觉悠然闲适,于是想起学过的古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除了对一切生命悲悯的爱以外,自觉的素食主义本质就是节制与自律。关于节制,这是现代文明进程中迟早会被提起的问题。《历史研究》的著者汤因比即认为,工业革命以来被刺激的人类贪欲和消费主义,短短二三百年间,便导致了地球资源趋于枯竭和全面污染。面对未来,人类不能再心存科学无敌的幻觉,科学①,但现实已经表明,一种新的科学本身又构成了一种新灾害的起因。人类长久生存下去的曙光在于实现每一个人内心的革命性变革,即厉行节俭,抑制贪欲。②,曾严厉抨击西方社会的实利主义的索尔仁尼琴,反对“贪婪的文明”和“无限的进步”,提出应把“悔过和自我克制”作为国家生活的准则。因为纯洁的社会气氛要靠道德的自我完善来造成,社会的稳定与否,只能在人人自觉地进行自我克制的基础上建立。托尔斯泰也曾讲过,人类不容置疑的进步只有一个,这③,就是每个人的自我完善,人类如果没有内心精神上的提升,徒有外部体制上的改革,也是枉然的。(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间小平房:一间是客厅,古玩字画全非必要,只要几把很舒服宽松的椅子,一二小桌。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而都是我所爱读的。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放上热茶杯不至烫成个圆白印儿。文具不讲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两枝鲜花,插在小瓶里。两间卧室,我独居一间,没有臭虫,而有一张极大极软的床。在这个床上,横睡直睡都可以,不论怎么睡都一躺下就舒服合适,好像陷在棉花堆里,一点也不碰硬骨头。还有一间,是预备给客人住的。此外是一间厨房,一个厕所,没有下房,因为根本不预备用仆人。家中不要电话,不要播音机,不要留声机,不要麻将牌,不要风扇,不要保险柜。缺乏的东西本来很多,不过这几项是故意不要的,有人白送给我也不要。院子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平坦无草,足够打开太极拳的。其他的地方就都种着花草——没有一种珍贵费事的,只求昌茂多花。屋中⾄少有一只花猫①,院中至少也有一两盆金鱼②;小树上悬着小笼③,二三绿帼帼随意地鸣着。(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一”与文中“一两枝鲜花”的“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B.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C.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费孝通《乡土中国》)D.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2)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可改成“家中不要电话、播音机、留声机、麻将牌、风扇和保险柜”,语意不变。请比较说明原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往往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只在②处用了分号,请判断这样使用是否妥当,并说明理由。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12月,中央电视台综艺栏目《开讲啦》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来分享她的成长与感悟。从1993年提出“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30多年来王院士一直对这种酶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演讲现场人们发现了一个细节,演讲台的地面有许多黑渣。原来是王院士穿了一双老化掉渣的鞋。王院士自嘲说自己“是经常不注意的人”。现场观众却致以掌声。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巫史同工”是史前工匠文化的重要特征。史前匠人以虔诚的宗教信仰谱写了一部巫史文明,他们敬畏自然与神灵,用制器尚象的朴素理念为人类早期的器物生产提供造物原则,通过泥土和火焰的碰撞创烧了史前陶器,并创造了史前石器、玉器、漆器等史前巫史文化标识。他们用朴素的线条与符号,对自然、物象与宇宙进行原始表达,记录下人类童年时代的梦幻与精彩,形成了中华工匠的初始精神品格。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周代六官体系中,工官之冬官乃为司空。“司空”的概念语义场包含了“冬藏”与“闭空”的双重含义。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达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要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少府”概念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有较强的中央集权性质或政府权力的语义内涵,还体现在国家对工官的政治立场以及民本态度。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开创了汉代工匠文化的新定向,诞生了近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至隋文帝时期,汉代“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工官体系的“少府”亦被“工部”取代。隋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已然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中华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神采与光芒,唐物的定名及其意指也蕴含丰富的时代体征与社会信息。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历史新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与风尚。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或应用,“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梦溪笔谈》面世,还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宋代工匠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表现出工匠精神品格的新气象。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然朝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明清时期,在工部制度的推动下,中华工匠精神出现了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与调适。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生了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的创造及其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或者说,在明代,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出现了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品格。(摘编自潘天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古代工匠官职的命名方式决定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正”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B.汉代的“少府”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反映出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管辖范围也较“司空”更为广泛,体现出国家对工匠的重视。C.唐代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的工匠精神离不开国家制度的涵养与推动,也与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密不可分。D.宋代工匠创新精神不如前朝,但他们凭借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职业敬畏等方面的优越表现,不断推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史前工匠运用“制器尚象”的理念,以朴素的线条与符号,对自然、物象与宇宙进行原始表达,记录人类童年时代的梦幻与精彩。B.作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司空、少府等职能部门的设立,为中华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促进了中华匠人的民本精神品格的形成。C.明代诞生了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引领日常化和人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其作品展示出了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D.从明清两朝中华工匠精神出现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中可以看出,文人或者思想家的大力提倡固然重要,工匠们的创新实践与自觉追求也功不可没。(3)理性精神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特点。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宋代诗文富有理趣”依据的一项是AA.苏轼在《赤壁赋》中泛舟夜游赤壁,无拘无束,超然独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B.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处的庸俗情趣可贵。D.杨万里《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阻力再大,小溪终会势不可挡地涌出前村。(4)简要概括历史上中华工匠精神品格的主要内涵。(5)本文在组织材料时,既有整体纵向的逻辑顺序,也有局部内在的思维结构,请对之加以分析。【解答】(1)A.“古代工匠官职的命名方式决定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错。原文指出,“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可见,是“正”的内涵与行为显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B.“管辖范围也较‘司空’更为广泛”错,原文提到“少府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并不涉及与前朝管辖范围大小的比较。C.正确。D.“宋代工匠创新精神不如前朝”错,原文“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故选C。(2)C.“他们引领日常化和人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理解错误,原文提到他们“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是社会的发展趋势与需要在前,他们的跟随与适应在后。故选C。(3)A.描写苏轼月夜泛舟大江,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没有体现“理趣”,不能作为“宋代诗文富有理趣”的依据。其他三项或体现作为臣子的思想理念,或表达对爱情的看法,或体现冲破阻力的精神,都体现宋代诗文的理性精神。故选A。(4)①由“‘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可知,在制器尚象中发轫的中华工匠的守正精神;②由“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可知,在制度涵养中铸造的民本精神;③由“在明代,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可知,在人文情怀与精神至善中冶炼出的人文精神;④由“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出现了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品格”可知,在崇尚科学与求真务实中淬炼出的科学精神。(5)①整体上,由“‘巫史同工’是史前工匠文化的重要特征”“周代六官体系中……”“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至隋文帝时期……”“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至明清之际……”可知,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②局部内,第二段介绍“正”为王室官职,管理工匠;第三段介绍周代的“司空”的内涵;第四段介绍汉代改“司空”为“少府”,介绍其管理具体范畴及对工匠精神的影响;第五段介绍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工部”等。可见是边介绍工匠管理制度的演变边说明工匠精神的不断丰富。③局部内,评述结合,阐述事实后加以分析。如第五段,介绍隋朝和唐朝的制度和物品等之后,作者进行了评论“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第六段介绍宋代的创新精神,列举了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梦溪笔谈》等之后,作者评论“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然朝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④材料间,注重脉络延续与历史传承。如“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至隋文帝时期,汉代‘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通过制度的变化体现延续与传承。答案:(1)C(2)C(3)A(4)①在制器尚象中发轫的中华工匠的守正精神;②在制度涵养中铸造的民本精神;③在人文情怀与精神至善中冶炼出的人文精神;④在崇尚科学与求真务实中淬炼出的科学精神。(5)①整体上,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②局部内,结合工匠管理制度的演变来阐释③局部内,评述结合,阐述事实后加以分析。④材料间,注重脉络延续与历史传承。(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三走严庄(节选)茹志娟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发动群众搞土改试点工作。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女同志,”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她说她娘叫她收黎子。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念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关心土改,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这……我不当家。”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她这轻声细语的一句话,竟比刚才来全拍桌子大喊更出人的意外,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起停了下来。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在丈量土地、分户插标签的时候,来全抱了儿子小全,在分给他的土地上撒欢打滚,收黎子噙了眼泪,只是一味地笑。走的那天,收黎子拿起事前准备好的一卷高粱饼子,放在我手里说:“等明年,咱们的麦子起了身,磨了白面等你。”部队天天行军,大片大片的土地从我们脚下伸展开去。地里的庄稼苍黄了,成熟了。那大片大片的土地,又落下麦种。麦种具有穿山之力,它不畏严寒,不畏风霜,在土里渐渐地发芽了,出苗了,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四八年的春上,麦子才一指高,我又第二次来到了严庄。我在来全原来的屋基角落上,一个临时搭起来的茅草地庵子里看到了收黎子。她稍稍黑瘦了一些,眼睛显得大了。她瞅着灯光,慢慢地说着,使我如同跟她一起经历了那一刻钟。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一张乌黑的大嘴。几个中央军缩着头抱了枪,踢着地上的枕头、筷子,踩着碎碗碴和晒干的辣椒在放哨。风,跟着他们的脚跟扬起灰烬,然后又在树上打起唿哨……收黎子抬起眼看着我,一字一字地说道:“仅仅把反动派从严庄赶跑是不行的,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严庄,是敌人,就得干脆彻底地消灭,而不是赶跑。”已是后半夜,我站起身,重新紧了紧绑腿,决定要走了。“慢点走!”收黎子揭开锅盖,锅里是半锅开水,锅边上贴着六个红面饼。“等咱的麦子收起,我再来吃吧!”我把饼放回她的手上,又回头说道:“收黎子,我过两个月来,你可要磨好白面等我呀!”“我送来。”她好像决定了一个问题似的,说了这一句,可是身子仍是没动。她身后那一点微弱的灯光,把她衬得十分高大。我走了,远离了严庄,可是我觉得胜利伴同着收黎子总跟着我,每一个战士后面都有她,手里托着那包热腾腾的饼,微黑的脸上,沉静而紧决。不管我们行军到达宿江地,还是从前线换下来休息,是在深夜还是清晨,只要我们轻轻一扣老乡的门,她就会立即跑来拨栓开门;我们累了饿了,主即会有热热的洗脚水,滚烫的地瓜汤或是小米粥;我们出发了,每人的肩上,都背有一条长长的干粮带,袋里是炒麦粉,也许是馍馍干,这是她给我们备的干粮。当我们走在路上,觉得燥热口干的时候,地又抬来了一桶一桶的凉茶。有时,她悄悄地在我们口袋里塞两只滚热的鸡蛋,或是一把红枣。我们的脚上,穿着她缝的袜子,她做的鞋。她叮嘱我们的话,往往品有一句:“要彻底地消灭反动派,保住咱的好光景。”是了,大爷们,大娘们,小全的爷,小全的母亲,我们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就能战胜一切敌人,因为,我们的名字叫“人民”。……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远近的村庄,不时闪出一星两星的灯光,淮海前线的军民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前面响着鞭子,来了一个大车队,赶车的都是女的,车子没到跟前,我就听见她们尖声吆喝牲口的声音。“同志,你们车上装的是什么?”“粮食。”一九六〇年十二月(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收黎子”尽管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由于母亲的悲惨遭遇,故事一开头就显示出出她比其他妇女来得进步,具有一般妇女没有的见识。B.文章第四段收黎子“垂着眼皮”“嘴唇微微有点哆嗦”,内心全是胆怯与慌乱;但她轻声细语的这一番话,很有说服力,最终还是打动了众人。C.“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一张乌黑的大嘴”,“冒烟”“乌黑的大嘴”等词语既展现了反动派的凶残,也象征着严庄人民的愤怒。D.当收黎子说出“我送来”这句话的时候,她其实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承诺,她的形象在“我”眼中也显得“十分高大”。(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开齐心大会,大家都不开口,只是抽烟咳嗽,来全拍桌子,粗喉咙地喊,有人见状打退堂鼓要走,这些主要为了体现土改工作的不到位以及农民落后的精神面貌。B.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三走严庄》与《百合花》都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收黎子的进步便是通过“我”的视角来展现的。C.茹志鹃作品中的一些意象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纽带,而且蕴藏丰富的内涵,如《百合花》被子上的百合花,如本文中收黎子与“我”多次相约的“白面”。D.《百合花》中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经历了前后态度的转变,《三走严庄》中收黎子思想的成熟也有清晰的脉络,作者通过写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体现了现实风貌和时代变化。(3)“闲笔”是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它们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蕴含了作者的匠心。《百合花》中就多处运用闲笔,如“馒头”“布片”“枪简里的野菊花”等,起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请分析选文中划横线处闲笔的作用。(4)划波浪线这段多次用“她”来指代“收黎子”,具有多重意蕴,请加以梳理概括。【解答】(1)A.“故事一开头就显示出她比其它妇女来得进步”不正确。原文只是写她关心土改“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提议大家要地“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并未和其他妇女比较。B.“内心全是胆怯与慌乱”错误,收黎子嘴唇哆嗦,是因为紧张与激动,她为她的发言有助于推进心中分田的梦想而激动,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跟一帮子男人说话,她不习惯,这有违于她心中对妇女身份的固有认知,感到紧张。C.“象征着严庄人民的愤怒”理解错误。这些都是反动派对村庄的残害,体现的是反动派的凶残和百姓的被欺凌。故选D。(2)A.“这些主要为了体现土改工作的不到位以及农民落后的精神面貌”理解有误。这些说明大家受旧思想束缚,对土改信心不足。故选A。(3)①画线句描写地里的庄稼,先写收获“苍黄了,成熟了”,再写播种“落下麦种”,然后写麦苗的生机,“发芽了,出苗了,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展现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②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人物的心情,如对麦苗的描写,写它“具有穿山之力,它不畏严寒,不畏风霜”,明显是意有所指,这样的麦苗代表的是军队、人民的乐观精神;③在小说叙事中插入景物描写,使得叙事节奏变得舒缓;④借物喻人,麦苗象征的就是人民,从上文严庄百姓的表现来看,他们已经敢于分地主的土地,敢于为自己争取权益,写麦苗“具有穿山之力,它不畏严寒,不畏风霜”就是写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写麦苗“发芽了,出苗了,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形象地展示出民众正逐渐觉醒。总之,这段描写赞颂人民的斗争精神,深化作品主旨。(4)①人称代词有的是实指,有的是虚指。从画线句中“每一个战士后面都有她,手里托着那包热腾腾的饼”,明显是虚指,后面写不管我们到了哪里,不管时间是早是晚,“她”都会给我们开门,给我们烧洗脚水,送地瓜汤或小米粥,给我们准备出发的干粮,口渴时给我们送凉茶,送鸡蛋、红枣,给我们缝袜子、做鞋等。时空的转换与场景的真实体现了“她”始终如一地和我们在一起,有一种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镜头的切换也可)。②人称代词还有具指和泛指,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她”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是泛指,“她”不是收黎子一个人,是人民的化身。③写“她”为我们做事时采用了大量表示条件、限制与选择的词语句式,如“不管我们行军到达宿营地,还是从前线换下来休息。是在深夜还是清晨,只要我们轻轻一扣老乡的门,她就会立即跑来拔栓开门”,“不管……,还是……,是……还是……,只要……就会……”,类似的语句连用,强调人民的无条件与全方位支持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答案:(1)D(2)A(3)①展现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②烘托人物心情,体现乐观主义精神;③延缓叙事节奏;④借物喻人,形象地展示出民众正逐渐觉醒,赞颂其斗争精神,深化作品主旨。(4)①“她”是虚指,时空的转换与场景的真实体现了“她”始终如一地和我们在一起,有一种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镜头的切换也可)。②“她”是泛指,“她”不是收黎子一个人,是人民的化身。③“她”与大量表示条件、限制与选择的词语句式连用,强调人民的无条件与全方位支持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游黄山记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穿人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次日,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僧大笑。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干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弃,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党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人山凡七日。(有删改)(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初A濛濛然B熔银散绵C良久D浑成E一片F青山G群H露角尖(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古人常用干支法纪年、纪月、纪日,本文中“癸卯”是纪年,《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戊申晦”的“戊申”,都是纪日。B.“蹑木梯而上”中,“而”的用法是表修饰,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用法相同。C.族,类;“迥非一族”,就是“绝非一类”的意思。这与《师说》“士大夫之族”中“族”的意思相同。D.“东峰屏列”中,“屏”可以解释为“像屏风一样”,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惊”的用法相同。(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虽然“入山凡七日”,但游记并未逐日记流水账,而主要是记叙前四日的活动,这四日中又重在记四月三日至五日三天的观感。B.“僧”在文中出现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作者立在悬崖竟把脚趾露出“二分”,“僧惧挽之”,以僧的胆怯衬托作者的豪迈旷达。C.“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这种两边高、中间凹,形似马鞍的形态使作者想起浙江天台山的琼台景观。D.作者见“千万山亦学人奔”,不免窃喜,然而俯视脚底“深坑、怪峰”,又是一阵恐惧,转念又想“惴栗无益”,不如放慢脚步,缓缓下山。(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5)袁枚笔下,“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登泰山记》中,姚鼐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佳句。两文写落日,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解答】(1)句意:起初,迷迷蒙蒙的,像熔化的银流、散开的棉絮,过了很久又浑然连成一片。一群青山只露出山尖顶。“濛濛然”“熔银散绵”都是在描写云海,中间断开,“绵”后断开,即BC处断句;“良久”作状语,修饰“浑成一片”,不断开;“浑成一片”是动补结构,不断开,“片”后F处断开。“青山群露角尖”是描写一群青山的,主谓宾俱全,不能断开。故选BCF。(2)A.正确。B.正确。句意:我踏着木梯向上爬。/我曾经踮起脚往远处看。C.正确。句意:绝非一类。/士大夫这类人。D.错误。“屏”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屏风一样;/“惊”是使动用法,使……震惊。句意:东边山峰像屏风一样排列。/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故选D。(3)D.“不免窃喜”,原文无依据,原文是“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是有些担心和害怕的。“不如放慢脚步,缓缓下山”错误,作者被“海马”背着,不是自己下山,心里在想让“海马”慢一些,又不愿意让他们看出自己的胆小,不得已,只好凭他们安排了。故选D。(4)①“假”,借助;“而”,表转折;“水”,游泳;“绝”,横渡。译句: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②“自强”,逞强;“乃”,才;“缚跨其背”,省略“于”,绑缚在“海马”背上。译句:刚登山的时候还挺逞强,后来实在疲惫了,才被绑缚在“海马”背上。(5)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中的“承”和“捧”都是拟人手法,把山峰当做人来写,赋予其人的动作,写出夕阳和山峰的动人情态。“苍山负雪”的“负”也是拟人手法,把赋予苍山以人的动作,写出青山覆盖着白雪的样子。可见两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②“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山峰是用来表现红日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其中“明烛”是“雪光照亮了”的意思,其实是雪反射的落日之光。可见两句都用山峰或雪光,间接描写落日。答案:(1)BCF(2)D(3)D(4)①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②刚登山的时候还挺逞强,后来实在疲惫了,才被绑缚在“海马”背上。(5)①都用拟人的手法;②都用山峰或雪光,间接描写落日。参考译文:乾隆四十八年农历四月二日,我游完白岳山,就来到汤泉沐浴。泉水甘美清澄,来自紫云峰悬崖之下。晚间投宿慈光寺。第二天一早,僧人告知说:“从这上去山路又窄又险,您若步行会很辛苦。幸亏有习惯背着客人上下的当地人,叫作‘海马’,可以雇他们代足。”于是就领来五六个健壮精神的汉子,他们手中都拿着数丈长的布带。我见了不禁自笑又弱又老的人还要被当成婴儿包裹在襁褓中。刚登山的时候还挺逞强,后来实在疲惫了,才被绑缚在“海马”背上。走到云巢时,就完全没有路了。我踏着木梯向上爬,只见万峰高耸插天,慈光寺就像落到了锅底似的.当晚住宿在文殊院。天上下着雨很冷,虽是端午还得要披着皮袄拥着火炉。云雾涌入,弥漫房舍中,顷刻之间一片模糊。两个人对坐,也只能听到声音罢了。云雾散去后,步行到立雪台。只见有一株古松,穿入石头中间,又从石头另一端伸出来。石头好像有生命,中间恰似空的,所以松树能躲藏在里面而同石头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而不敢向上生长,虽粗大有十围,而高不过二尺。其他的松树都和这差不多,无法一一记述。稍晚一些,云气更清,众多山峰像儿孙一样俯伏。次日,登上炼丹台,上到光明顶,这里和莲花峰、天都峰三足鼎立,高高地相互对峙。山顶上天风猛烈地吹人,站不住。晚上准备住宿狮林寺。趁着太阳还未落山,先去登临始信峰。峰顶可见三个山峰,远望是两峰相对,用力看还有一峰身藏其后。始信峰高且危险,下面是无底的溪水。我立在峰顶,脚趾有二三分向外踏在空处。僧人害怕来拉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没关系。”僧人问:“为什么?”我说:“下面涧溪无底,那人掉下去也掉不到底,飘飘然知道停在哪里?即使有底,也要好久才能达到,尽可以在片刻间寻求活路。可惜没带来长绳系上铁坠测量一下,看到底有没有千尺深。”僧人听了大笑。次日,登上大小清凉台。从台上看下面的山峰如笔,如箭,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杆,又像天帝一时高兴把武库的兵器都散布到了地上。不过吃顿饭的时间,又看到有东西像白色的丝绢一样绕缠到树上。僧人高兴地告诉说:“这是云要涌铺大海了。”起初,迷迷蒙蒙的,像熔化的银流、散开的棉絮,过了很久又浑然连成一片。一群青山只露出山尖顶,好似一大盘白脂油中有竹笋干矗在里面。过了一会儿云雾就散去,则万峰又一簇簇地恢复成原来的形状。我坐在松树间的崖顶,被太阳晒得难受,忽然有一片云飘来为我做了遮阳的荫棚,这才知道,云朵也分高层下层,不是一样的。黄昏时又到西海门观落日。草比人高,又没有路了。叫来十几个山民披荆斩棘之后再行进。此处看到东边山峰像屏风一样排列,西边的山峰拔地而起,中间是数十个山峰模糊一片,好似天台山的琼台景象。红日将落山,有一座山峰好像用山头顶着它,又似要吞也像在捧。我不能戴帽,因风大要吹落;也不能穿袜子,因为已被水浸透;不敢拄拐杖,一拄会陷进软沙;不敢向上看,担心石头崩压下来。左盼右顾,瞻前视后,恨不得此身化为千亿,每一个山峰都能登临。当被“海马”背着的时候,他们轻捷像猿猴,直冲急走,看那千万山峰也像人一样,如潮水一般汹涌,俯视深坑、怪峰,都在脚底。倘若一失足,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害怕也没有用。如果让他们慢一些,又显得自己太胆小了。不得已,只能把自己的后代与性命交托给他们,凭他们安排了。感觉到自己身体仿佛已经羽化升天了。《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确实如此。初九这天,从天柱峰后面转下山来,经过白沙矼,到了云谷。家人已经雇了小轿正在等待相迎。这一回游黄山,大约步行了五十多里,在山中待了七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楼①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②春色来天地,玉垒③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④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⑤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⑥。【注】①这首诗写于成都,时间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诗人客蜀已是第五年。上一年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入侵。②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③玉垒:山名,仕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④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⑤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的后主。宠信宦官,终成亡国之君。⑥《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登高》通过首联的“哀”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让风、天、渚、沙、猿、鸟顿时有了浓重的伤感色彩;《登楼》中首联的“伤”字是诗眼,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B.《登高》的颈联从空间和时间上表达诗人的愁绪和伤感。《登楼》主要着眼于当前的时事,全诗都是借眼下之景抒眼下之情,缺少时空上的纵深感。C.《登高》《登楼》都是七言律诗,两首诗格律严谨,颔联和颈联均对仗工整。《登高》被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四联皆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D.《登高》借哀景抒哀情,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通篇不用典故;《登楼》以乐景衬哀情,用刘禅、诸葛亮的典故抒情。两首诗歌都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2)在传统诗词中,“登高”往往与“言志”结合在一起。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两首诗歌情感内涵的异同。【解答】(1)B.“缺少时空上的纵深感”错,《登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故选B。(2)相同点:《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登楼》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总结概括下,都抒发了流落他乡的伤感之情以及担忧国家命运艰难的忧国之情。不同点:《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借用典故,感叹当今皇帝如刘禅般昏庸无能,任用奸佞误国。而《登高》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感伤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路。答案:(1)B(2)同:长年漂泊、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感伤。异:《登高》有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登楼》感叹当今皇帝如刘禅般昏庸无能,任用奸佞误国,却无报国之路。《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赏析:《登高》一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杜甫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杜甫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杜甫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杜甫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杜甫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登高》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登高》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杜甫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杜甫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登高》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登楼》译文: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赏析: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