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管理办法手册_第1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管理办法手册_第2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管理办法手册_第3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管理办法手册_第4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管理办法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管理办法手册TOC\o"1-2"\h\u762第一章总论 3269401.1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 320281.2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330054第二章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4221482.1规划编制原则 4255902.1.1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原则 4248182.1.2科学合理布局原则 448572.1.3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4304962.1.4突出重点原则 4154582.1.5可持续发展原则 4138612.2规划编制内容 4205332.2.1规划背景与目标 4472.2.2规划区域与布局 4310262.2.3工程建设内容 5105012.2.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266032.2.5效益分析 590362.3规划实施与监管 580312.3.1实施主体与责任 574722.3.2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560332.3.3监管机制与措施 5120682.3.4检查评估与调整 528085第三章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555893.1土地改良标准 5222483.1.1土壤质量标准 5308553.1.2土地平整度标准 6290743.1.3土地土壤结构改良 619003.2农田水利设施标准 6130213.2.1排灌系统标准 6229753.2.2水源保护标准 6227633.2.3防渗措施 6290923.3农田道路与防护林标准 6203973.3.1农田道路标准 6153923.3.2防护林标准 79615第四章高标准农田建设程序 7219174.1项目申报与审批 7220934.2项目实施与管理 7245444.3项目验收与评价 89648第五章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管理 8236405.1资金筹措与使用 8207455.1.1资金筹措 8220575.1.2资金使用 8219195.2资金监管与审计 9167485.2.1资金监管 9152115.2.2资金审计 9249415.3资金绩效评价 937995.3.1评价指标 9220105.3.2评价方法 9187825.3.3评价结果应用 1012282第六章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 10103016.1质量标准与要求 10122586.1.1质量标准 10106436.1.2质量要求 1094226.2质量监管与检查 10275586.2.1质量监管 10228396.2.2质量检查 11182126.3质量问题处理 1188766.3.1问题发觉与报告 1111786.3.2问题处理 1151056.3.3质量问题整改验收 1120088第七章高标准农田建设环境保护 1134397.1环境保护原则 11195447.1.1生态优先原则 1115067.1.2预防为主原则 11310787.1.3综合治理原则 12301117.2环境保护措施 1259137.2.1水资源保护 12248127.2.2土壤保护 12262697.2.3生物多样性保护 1287707.2.4环境污染防治 12262657.3环境监测与评价 13234087.3.1监测内容 13677.3.2监测方法 13278927.3.3评价体系 139684第八章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期管理 1333378.1农田基础设施维护 13137888.2农田生态环境监测 1392748.3农田利用与改良 1421005第九章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化管理 148919.1信息化建设原则 1434389.1.1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14266449.1.2坚持实用性原则 14135899.1.3注重数据安全与保密 1491909.1.4强化系统集成与兼容 14204509.2信息化平台建设 14135219.2.1平台架构设计 1453229.2.2数据采集与传输 14113289.2.3数据处理与分析 15216789.2.4服务平台与应用 1541359.3信息化应用与推广 15317109.3.1培训与宣传 15268819.3.2政策扶持与引导 15124659.3.3模式创新与示范 1532039.3.4跨界融合与协同 1532730第十章高标准农田建设法律责任 152947210.1法律法规概述 151955010.2法律责任追究 16579010.3法律救济途径 16第一章总论1.1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土壤肥力,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推动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灾能力,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农田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1.2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农田质量。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土壤肥力,优化种植结构,使农田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标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灾能力,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田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二章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1规划编制原则2.1.1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应充分遵循国家关于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保证规划目标与国家战略相一致,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2.1.2科学合理布局原则规划编制应充分考虑区域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布局等因素,科学合理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保证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1.3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应关注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与平衡,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2.1.4突出重点原则规划编制应突出重点,优先保障粮食生产核心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和贫困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1.5可持续发展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2规划编制内容2.2.1规划背景与目标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背景、意义,阐述规划目标,包括建设规模、质量标准、投资估算等内容。2.2.2规划区域与布局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具体的建设任务和布局。2.2.3工程建设内容详细列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内容,包括土地整治、灌溉排水、农田防护、生态环境建设等。2.2.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进行详细分析,提出资金筹措方案,保证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2.2.5效益分析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2.3规划实施与监管2.3.1实施主体与责任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实施主体,明确各级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2.3.2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制定详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步骤,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2.3.3监管机制与措施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机制,制定具体的监管措施,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2.3.4检查评估与调整定期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第三章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3.1土地改良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在于土地改良,以下为土地改良的相关标准:3.1.1土壤质量标准土壤应达到以下质量要求:(1)土壤肥力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0%,全氮含量不低于0.15%,有效磷含量不低于20mg/kg,速效钾含量不低于150mg/kg。(2)土壤pH值: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pH值范围在6.08.0之间。(3)土壤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3.1.2土地平整度标准土地平整度要求如下:(1)平原区:高差不超过5cm/3m;(2)丘陵区:高差不超过10cm/3m。3.1.3土地土壤结构改良根据土壤类型和质地,采取相应的土壤结构改良措施,提高土壤的孔隙度、渗透性和抗蚀性。3.2农田水利设施标准农田水利设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农田水利设施的相关标准:3.2.1排灌系统标准(1)排水系统:田间排水沟、渠道等设施,应满足田间排水要求,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2)灌溉系统:灌溉设施应根据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合理配置水源,提高灌溉效率。3.2.2水源保护标准加强对水源的保护,保证农田灌溉水质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3.2.3防渗措施对渠道、管道等输水设施采取防渗措施,降低水资源损失。3.3农田道路与防护林标准农田道路与防护林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农田道路与防护林的相关标准:3.3.1农田道路标准(1)道路宽度:根据农田规模和交通需求,合理确定道路宽度,一般不低于3m。(2)道路等级:按照农田规模和交通流量,选择相应的道路等级,保证道路通行安全。(3)道路排水:道路应设置排水设施,防止积水影响道路通行。3.3.2防护林标准(1)树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树种,形成稳定的防护林体系。(2)林带宽度:一般不低于10m,根据地形、土壤条件可适当调整。(3)林带间距:林带间距应满足防风、固沙、保水等要求,一般不大于300m。第四章高标准农田建设程序4.1项目申报与审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申报与审批是保证项目合规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重要环节。具体程序如下:(1)项目申报申报单位应按照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应包括项目背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2)项目审批项目审批部门应按照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对申报单位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项目的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等方面。审查合格后,项目审批部门下达项目批复文件。4.2项目实施与管理项目实施与管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环节,应遵循以下程序:(1)项目前期准备项目单位应根据项目批复文件,组织开展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许可证办理等。(2)项目施工项目单位应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组织开展项目施工。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有关法规、标准和规范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3)项目监理项目监理单位应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理,保证项目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及时发觉和解决施工中的质量问题。(4)项目验收项目单位应在工程完成后,按照验收程序和要求组织项目验收。验收合格后,项目单位应将验收报告报项目审批部门备案。4.3项目验收与评价项目验收与评价是检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成果的重要手段,具体程序如下:(1)项目验收项目单位应按照验收程序和要求,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实施情况、工程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2)项目评价项目评价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项目单位应根据评价标准和方法,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3)评价结果应用项目评价结果应作为项目后期管理、政策制定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项目单位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第五章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管理5.1资金筹措与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其资金筹措与使用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保证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合规性。资金筹措应充分考虑项目实际需求,合理预测资金规模,并采取多元化方式筹集。5.1.1资金筹措(1)投资:积极争取和地方财政资金,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2)政策性银行贷款: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长期、低息贷款。(3)社会资本: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4)其他资金: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元化融资渠道。5.1.2资金使用(1)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保证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支出。(2)实行专账管理,保证资金专款专用。(3)建立资金使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4)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5.2资金监管与审计为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合规使用,应加强资金监管与审计。5.2.1资金监管(1)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和程序。(2)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监管,保证资金使用合规、安全。(3)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发觉问题及时纠正。(4)加强与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5.2.2资金审计(1)按照国家审计制度,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进行审计。(2)审计内容包括资金筹措、使用、管理等方面。(3)审计结果作为评价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依据。(4)对审计发觉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5.3资金绩效评价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应开展资金绩效评价。5.3.1评价指标(1)项目投资效益:包括项目投资回报率、投资效果等。(2)项目实施进度:包括项目进度计划完成情况、关键节点完成情况等。(3)项目质量:包括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等。(4)项目社会影响:包括对周边生态环境、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影响。5.3.2评价方法(1)定量评价: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项目投资效益、实施进度等方面进行评价。(2)定性评价:通过专家评估、实地调查等方式,对项目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3)综合评价: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对项目资金绩效进行全面评价。5.3.3评价结果应用(1)评价结果作为项目后续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2)对评价中发觉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3)评价结果作为对项目实施单位、监管部门等评价的重要参考。第六章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6.1质量标准与要求6.1.1质量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应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农田水利条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等。建设过程中,应保证农田基础设施、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生态环境等方面达到相关质量标准。6.1.2质量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满足以下质量要求:(1)农田基础设施:应符合设计要求,保证设施安全、稳定、耐用。(2)土壤改良: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满足作物生长需求。(3)灌溉排水:应保证灌溉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畅通,防止农田积水。(4)生态环境:应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6.2质量监管与检查6.2.1质量监管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应实行全过程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审批:项目申报时应提交完整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控制措施等。(2)项目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3)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应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6.2.2质量检查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检查分为以下几种:(1)日常检查:对农田基础设施、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等工程进行定期巡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2)专项检查:针对特定工程或环节进行深入检查,保证工程质量。(3)验收检查:项目完成后,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检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要求。6.3质量问题处理6.3.1问题发觉与报告在建设过程中,发觉质量问题应及时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问题性质、发生部位、原因分析等。6.3.2问题处理对发觉的质量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立即暂停施工,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2)对问题部位进行修复或返工,保证工程质量。(3)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严肃处理。6.3.3质量问题整改验收问题整改完成后,应组织专家对整改效果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施工。如整改后仍存在问题,应重新进行分析和处理。第七章高标准农田建设环境保护7.1环境保护原则7.1.1生态优先原则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充分考虑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1)尊重自然规律,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2)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态环境影响;(3)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7.1.2预防为主原则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具体包括:(1)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保证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保证各项环保措施得以有效实施;(3)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环境问题。7.1.3综合治理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体包括:(1)整合政策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环保政策的落实;(2)加强部门协调,保证环保措施与农业、水利、土地等部门的政策相衔接;(3)创新环保机制,提高环保工作的实效。7.2环境保护措施7.2.1水资源保护(1)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减少水资源浪费;(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水资源消耗。7.2.2土壤保护(1)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提高土壤质量;(2)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3)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防止土壤污染。7.2.3生物多样性保护(1)保护和恢复农田生态廊道,提高生物栖息地质量;(2)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降低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制定保护措施。7.2.4环境污染防治(1)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减少环境污染;(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3)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觉和处理环境问题。7.3环境监测与评价7.3.1监测内容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田土壤质量监测;(2)农田水资源监测;(3)农田生态环境监测;(4)农业废弃物处理监测。7.3.2监测方法环境监测应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具体包括:(1)定期采样,分析土壤、水资源等环境要素;(2)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监测效率;(3)建立数据库,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更新。7.3.3评价体系环境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1)评价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2)评价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3)评价结果,反映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第八章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期管理8.1农田基础设施维护农田基础设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维护工作对于保障农田的生产能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建立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维护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保证维护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要定期对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行。同时加强对农田基础设施的监测,及时发觉并解决潜在问题,防止因设施故障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损失。8.2农田生态环境监测农田生态环境监测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期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土壤、水质、大气等生态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监测,掌握农田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要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破坏农田生态环境的行为,保证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8.3农田利用与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期管理中,农田利用与改良是关键环节。要根据农田土壤类型、水资源条件、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农田利用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农田土壤改良,采用科学的施肥、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田可持续利用。要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同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田产出效益。第九章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化管理9.1信息化建设原则9.1.1遵循国家法律法规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化管理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合法、合规,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9.1.2坚持实用性原则信息化建设应紧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需求,注重实用性,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保证信息化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实际作用。9.1.3注重数据安全与保密在信息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保密工作,保证农业生产数据不被泄露,防止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9.1.4强化系统集成与兼容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系统间的集成与兼容,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9.2信息化平台建设9.2.1平台架构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化平台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架构,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展示等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实时的信息服务。9.2.2数据采集与传输信息化平台应具备高效的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通过物联网、遥感等手段,实时获取农田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信息,保证数据准确、全面。9.2.3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化平台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农田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9.2.4服务平台与应用信息化平台应提供多样化、便捷的服务,包括农田监测、病虫害防治、农技推广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