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物凝集素研究进展综述论文TOC\o"1-3"\h\u8254引言 1231271.植物凝集素概念 1211692.植物凝集素分类 141913.植物凝集素功能作用 2212663.1生物固氮作用 220303.2抗虫抗蚜作用 2250683.3抗肿瘤作用 3235373.4抑菌作用 4165994.植物凝集素的检测方法 462594.1红细胞凝聚法 4166794.2糖复合物法 5125834.3抗原抗体免疫法 5309115.总结 56490参考文献 6摘要凝集素(Lectin)是一种能促进细胞凝集、具有糖结合专一性的、非免疫源性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广泛分布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植物凝集素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生物固氮、抗虫抗蚜、储存物质、抗菌等作用,为现代生物、医药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由此当前针对植物凝集素研究也不断丰富。本文就对植物凝集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主要包括植物凝集素的概念、分类、功能作用以及检测方法,以期为植物凝集素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植物凝集素;功能;检测引言当前,植物凝集素由于其功能的多样性被广泛应用,在药学方面,植物凝集素具有抗菌作用,为抗生素类药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在生物学方面,植物凝集素具有生物固氮作用,作为替代有机化肥的有效方式,可以减少有机化肥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除此之外,植物凝集素还因为有一定的抗虫抗蚜性,能够为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的相关研究提供研究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植物凝集素的性质、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凝集素在免疫学、生殖生理学、医药学及农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3]。针对植物凝集素的相关研究还在不断进行,本文就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以期促进植物凝集素的发展。1.植物凝集素概念“凝集素”一词(源自拉丁语legere)的意思是选择。Boyd和Shapleigh在1954年首次提出了凝集素的概念,即凝集素可以识别和结合特定的碳水化合物结构[4]。植物血凝素(PHA)是一种高度多样化的非免疫蛋白或糖蛋白,其结构包含至少一个非催化结构域,它可以选择性地识别和可逆地结合特定的单糖、寡糖、糖蛋白和糖脂,而不会改变糖的结构[5]。1916年,一种可以特异性结合甘露糖/葡萄糖的凝集素首次从直刀豆蛋白中分离出来。1975年,Becke等人研究了刀豆凝集素的三级结构,揭开了研究植物凝集素分子结构和功能的面纱。目前已发现近1000种植物凝集素,广泛分布于植物界[6]。2.植物凝集素分类植物凝集素是一个巨大的异质蛋白质群体。不同的凝集素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特异性和生物活性方面有显著差异[7]。根据进化和结构相关性,植物凝集素可分为七个科:豆科凝集素、含有Hevein结构域的壳聚糖结合蛋白、核糖体失活蛋白II型、木叶素(Jacalin家族)、葫芦科韧皮部凝集素、睡眠部的凝集素。根据不同的特征,部分凝集素(meroleotin)、全凝集素(hololeotin)、嵌合凝集素(chemerolectin)和超凝集素(superlectin);根据糖结合的特异性,可分为D-甘露糖心-葡萄糖凝集素、D-半乳糖凝集素、L-岩藻糖凝集素及唾液酸凝集素、N-乙酞氨基半乳糖凝集素、N-乙酞氨基葡萄糖凝集素[8]。3.植物凝集素功能作用3.1生物固氮作用氮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对土壤肥力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几十年来,由于固氮酶产生氨的过程能够杜绝化肥对环境的损害,因此现代集约化农业也将视线的焦点放在固氮细菌的寻找和优化上。生物固氮的酶促路径耗能低,氨产量高[9],因此这种天然生物催化剂激发了该领域的学者设计分子类似物以模拟该过程的大量努力。植物凝集素在养分储存和生物固氮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为植物或种子的发芽和成熟提供氮或硫源[10]。植物凝集素还参与一些防御机制[11],即它们识别并特异性结合入侵者皮肤或膜中的特定碳水化合物结合区、糖蛋白、单糖或多糖碳水化合物决定簇,影响昆虫的生长和发育,并将毒素传给食草动物[12]。因此,许多凝集素具有高度毒性,如几内亚珊瑚籽中的凝集素[13]、芸豆凝集素、刺槐凝集素和黑参凝集素[14]。植物凝集素也可用作植物-微生物共生的培养基。植物凝集素的一些其他功能,如细胞信号调节,作为细胞组织中的参与分子,吞噬和细胞保护,诱导有丝分裂,授粉识别,以及参与植物组织中的碳水化合物运输。除此之外,由于固氮植物的根与固氮细菌之间的共生对固氮细菌的固氮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对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系统进行了研究。在这种独特的共生关系中,凝集素在识别根瘤菌方面发挥作用[15]。1973年,Hamblin通过实验发现,豆根瘤菌可以与豆凝集素凝集,因此推测根瘤菌可与豆凝集素结合,到达豆的根部,并在适当的部位感染植物,形成结节[16]。人们试图根据豆科植物凝集素对根瘤菌的识别作用,将豆科植物的凝集素基因引入其他植物中,以稳定其表达,然后用根瘤菌接种豆科植物,使其他植物也被根瘤菌感染,从而具有固氮能力。目前,已实现了豆科植物凝集素的克隆和表达。例如,将豌豆凝集素基因转化为三叶草成功突破了豌豆根瘤菌的宿主特异性[17]。然而,将豆类凝集素转移到其他科和属以使其具有固氮能力仍处于研究阶段。在中国,豆类凝集素基因已被转移到水稻和烟草中。如果能够获得具有稳定固氮能力的转基因植物,将对食品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8]。3.2抗虫抗蚜作用植物凝集素是植物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以不同的方式保护植物免受病虫害[19]。植物凝集素的抗虫作用离不开与昆虫肠道结合的特定碳水化合物化合物,不同的凝集素有不同的作用模式。张小霞[20]指出,目前植物凝集素的抗虫机制主要是与昆虫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糖复合体结合,降低膜通透性,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同时,植物凝集素可能诱发昆虫消化道病变,促进消化道细菌繁殖,使昆虫易感疾病,对食物产生抗性,抑制生长发育,甚至死亡,最终达到杀虫或毒害动物的效果。植物凝集素除了通过自身毒性对害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间接途径对害虫的成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植物凝集素及其与其他蛋白质的协同作用[21]。目前研究表明,凝集素基因具有一定的抗虫性和抗蚜虫性。因此,凝集素基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基因工程领域的抗虫性上,可以提高转化作物的抗病性。豆凝集素是第一种具有抗虫性的植物凝集素[22]。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种豆类凝集素对昆虫具有抑制活性。蝴蝶羊蹄甲凝集素和刀豆凝集素分别对四纹豆象幼虫和番茄叶蛾有毒性作用[23]。也有研究指出从10个不同品种的豌豆中纯化的凝集素对同翅目中的桃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24]。据报道,目前已经分离提取了一些植物凝集素基因,并获得了转基因植物,这证明了外源植物凝集蛋白基因的表达影响了植物的抗虫性和抗蚜虫性水平[25]。杨会苗[26]证实了中国水仙凝集素基因NTLI具有抗蚜虫功能,李琳莉证实了蜡梅凝集素,即凝集素蛋白基因,也具有一定的抗虫性和抗蚜虫性。崔兴国[27]还探索了植物凝集素在抗病虫害中的应用,指出可以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GNA基因导入植物,培育出对稻褐飞虱蚜虫等刺穿性害虫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植物。迄今为止,至少有10种植物获得了GNA转基因抗虫植物,包括油菜、番茄、水稻、甘蔗、红薯、向日葵、烟草、马铃薯、大豆和葡萄。3.3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植物凝集素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凝集特定类型的恶性肿瘤细胞而不凝集相应的正常细胞,这可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异常糖基化有关[28]。凝集素与癌细胞膜或其受体结合后,可诱导细胞自噬或凋亡[29]。一些凝集素在体内、体外和人体案例研究中被发现具有抗癌特性,因此被用作治疗药物。凝集素可以根据不同的杀伤机制实现抗肿瘤作用,如依赖性凋亡途径、阻断细胞周期、产生细胞毒性、抗增殖活性等[30]。据报道,许多植物凝集素具有很强的抗肿瘤特性,如刀豆蛋白、面包树果实凝集素、马铃薯凝集素[31]。细胞癌变通常伴随着细胞膜上糖链的变化。凝集素可以特异性地识别细胞膜表面的特定糖蛋白,这使得凝集素有可能在肿瘤和病毒治疗过程中用作靶向药物递送的载体。凝集素有望通过自身优势成为靶向治疗各种疾病的载体,并成为独特的肿瘤治疗方法[32]。随着细胞的转化、侵袭和转移,细胞膜上糖脂和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也将随之改变,凝集素可用于研究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和糖脂结构的变化。目前,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凝集素标记的探针来检测人体各个系统中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的空间构象变化[33]。凝集素当前在癌症治疗中也有三种用途:1)诱导癌细胞凋亡和自噬,可直接用作癌症治疗药物;2)增强抗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将其用作辅助药物;3)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它被用于开发肿瘤靶向药物[34]。然而,药物具有高度毒性,一些凝集素具有天然毒性,并可能引起耐药性,这使得直接应用凝集素变得困难。因此,凝集素的修饰以去除细胞毒性和降低耐药性是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菜豆凝集素显示出有效的抗肝癌(HepG2细胞活性,可诱导小鼠巨噬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0S)的表达和一氧化氮的产生,这可能与其抗肿瘤活性有关[35]。蓖麻蛋白、刀豆凝集素(ConA,PCL)和槲寄生凝集素可通过激活Caspase蛋白酶家族或线粒体途径启动与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36]。3.4抑菌作用凝集素可以与一些真菌表面的多糖(如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聚糖)或不同的杂多糖结合,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37]。植物凝集素可以与微生物入侵的作用位点结合,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迁移。植物凝集素可以与真菌表面的多糖或杂多糖结合,并影响真菌细胞壁的形成,从而杀死细菌。植物凝集素还可以与病毒包膜糖蛋白上的聚糖相互作用,阻止其传播和进入宿主细胞,从而达到抗病毒效果。研究表明,植物凝集素的抑菌机制是通过两种方式形成凝集复合物来实现抑菌,一种是通过识别皮肤聚糖如N-乙基酞细胞壁酸,另一种是在细胞表面结合细胞壁酸[38]。植物凝集素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抗病毒机制,一种是通过竞争性抑制防止病毒感染,另一种是与病毒表面的特定糖配体结合,阻断病毒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也有研究表明,从白芸豆中分离的凝集素WKBL对瓜果腐真菌、瓜枯病真菌、苹果环腐真菌和葡萄灰霉病真菌具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39]。通过不同硫酸饱和度的沉淀获得的骆驼蓬粗种子凝集素对交替链霉菌(Streptomycesalternifolium)、灰葡萄孢霉(Botrytiscinerea)、指状青霉(Penicilliumdigitatum)、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italicum)和灰木兰(Magnaporthegrisea)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0]。刘鹏举和其他[41]研究表明,桑叶凝集素和小麦胚芽凝集素(WGA)对绿色木霉有抑制作用,甚至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也有抑制作用。牛耀辉等人[42]发现,植物凝集素的抗HIV作用是通过抑制靶细胞与HIV结合,然后抑制逆转录酶活性来实现的。一些研究指出,寻找植物的凝集素AHA和寻找尾巴的凝集蛋白ACA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7.7070,但AHA转基因烟草和ACA转基因烟草对蚜虫的抗性水平显著不同[43]。在真菌细胞壁表面,凝集素与碳水化合物的结合也可能具有间接作用,从而抑制真菌生长。4.植物凝集素的检测方法4.1红细胞凝聚法红细胞凝聚法主要基于植物凝集素对红细胞的凝集。凝集素的凝集活性与凝集素含量呈线性关系。因此,检测植物凝集素的活性有利于凝集素凝血特性,它逐渐成为检测植物凝集素的最佳方法[44]。试管法、石灰法、96孔板血凝法和许多其他植物凝集素检测方法,96孔板法被广泛使用。这种方法是将待测凝集素溶液按一定比例稀释,然后在待测样品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动物红细胞制备的红细胞悬浮液静置一段时间后,通过比色法或目视观察计算样品溶液的凝血活性和凝集素含量[45-46]。有学者通过血凝试验检测,转基因小麦叶片中表达的雪花凝集素能凝集红细胞,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47]。凝集素含量与凝集滴度呈线性关系,根据标准曲线可以实现凝集素的定量检测。这种检测方法由于操作简单而成为最常用的检测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在凝集反应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反应介质的影响,并且红细胞凝集不稳定,不仅受其自身特性如分子大小、糖结合位点数量等影响;同时,它还受到红细胞表面特征的影响,如细胞流动性或受体位点的可及性,;它还受到温度和细胞浓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该方法只能用于植物凝集素的半定量或定性检测[48-49]。4.2糖复合物法糖复合法是一种利用植物凝集素能与糖、糖蛋白或糖缀合物特异性结合的特性来检测植物凝集蛋白的方法。一开始,该方法在一定温度下孵育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植物凝集素标记的糖缀合物。进而借助离心或过滤的方法将结合和游离的标记化合物分开[50]。通过测定沉淀中的放射性的强度,可计算出植物凝集素的结合标记化合物的量和结合常数,也可通过抑制剂或竞争性底物对沉淀中放射性强度的影响程度,计算出抑制剂或党争性底物的抑制常数或结合常数,比较这些抑制剂的抑制常数就可确定植物凝集素的专一性或结合活性,得出植物凝集素的含量。最初建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糖缀合物方法,以实现凝集素的定量检测[51]。后来,逐渐建立了等温滴定微热量计、石英晶体微天平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平台,用于凝集素的定量分析。基于特定糖结合反应的凝集素检测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其灵敏度通常与检测方法有关。Zhang等人[52]建立了一种含有甘露糖的二维光子晶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刀豆蛋白,传感器的检测限为0.02mg/mL。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凝集素检测的分析方法已经开发出来,该方法依赖于聚糖配体修饰的纳米探针作为亲和探针。Selvaprakash等人[53]将卵清蛋白固定在金纳米颗粒上,可作为多种凝集素的亲和探针,MALDI-MS用于检测凝集素。由于不同类型的红细胞会影响凝集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将待测凝集素的特异性结合位点共价连接到聚苯乙烯凝胶颗粒表面,以取代红细胞,其他步骤与红细胞凝集反应基本相同。该方法结合了红细胞凝集法和糖复合法的优点,更加简便、准确。4.3抗原抗体免疫法由于植物凝集素是一种高分子蛋白或糖蛋白,也可以通过火箭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或放射免疫分析(RIA),通过免疫学方法,用抗凝集素特异性抗体对其进行定量分析[54]。还报道了活性植物凝集素免疫测定(FLIA)或基于凝集素结合到微滴定板中包被的小肠刷缘细胞膜的刷缘凝集测定用于检测植物凝集蛋白。植物凝集素作为一种蛋白质,也可以作为抗原诱导特异性抗体。因此植物凝集素也可以通过免疫学方法测定,例如火箭免疫电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或放射免疫分析进行定量分析然而,由于这些方法只检测凝集素的免疫特性,因此无法反映其生物活性、凝血能力、糖结合能力和内在毒性[55]。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创新了功能性凝集素免疫技术,该技术可用于更准确地评估凝集素在体内的生物效应和生物毒性动物,如刷状缘凝集素凝集分析法。火箭免疫电泳法具有准确度高、敏感性高等优点但是操作步骤繁杂。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印迹具有准确度高、敏感性高,但是制备抗体的时间长。5.总结近年来,有关凝集素(lectin)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凝集素性质功能和应用范围的了解也在不断扩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凝集素在预防医学、肿瘤治疗、大健康应用等方面展露头角,在后续开发新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在植物凝集素检测方面,血凝法操作简单,但是不同的凝集素对不同的血红细胞凝集反应敏感性不同,因此对红细胞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只能用于半定量。今后,国内外的植物凝集素检测方法的研究将向快速、便捷和高通量等方向发展,未来植物凝集素的检测方法必将是多维而全面的,为植物凝集素的演技提供研究基础。参考文献殷晓丽,李婷婷,刘东亮等.豆科凝集素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31(7):133-139.Balzarini),VanLaethemK,HatseSetal.Carbodrate-bindingagentscausedeletionsofhighlyconservedglycosylationsitesinHIVGP120:anewtherapeuticconcepttohittheachillesheelofHIV.JBiolChem.2005;280(49):41005一14.MichaelD.SwansonMD,WinterHC,GoldsteinIJ.ALectinIsolatedfromBananasIsaPotentInhibitorofHIVReplication.JBiolChem,2010;285(12):8646-8655.MahalingamA,GeonnottiAR,Balzarini),KiserPF.Activityandsafetyofsyntheticlectinsbasedonbenzoboroxole-functionalizedpolymersforinhibitionofHIVentry.MolKBLrm.2011;8(6):2465-75.王志斌,李学勇,郭三堆.植物凝集素与抗虫基因工程[J].生物技术通报,1998(2):6.舒晓燕,阮期平,侯大斌.植物凝集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20(6):4.常团结,朱祯.植物凝集素及其在抗虫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毛雪,高丽峰.植物凝集素对蚜虫的抗生效应[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郭明雄,孙桂鸿,吴显辉,等.从生物大分子结构特征解析植物凝集素的多样性[J].植物科学学报,2003,021(002):155-164.蔡茜茜,李巧玲,刘舒云,等.植物凝集素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3,31(6):51-57.蔡汝琼,郭新红.植物凝集素的分类,功能与应用[J].2022.王志斌,张秀梅,郭三堆.在转基因植物中利用植物凝集素防治害虫的研究[J].植物学报,2000,17(2):108-113.王海燕,白晓春,罗深秋.植物凝集素与医学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3,23(3):3.梁丽娟.植物凝集素的研究进展[J].生物学教学,1995(8):2.熊维全,万群.植物凝集素及其在生物固氮中的作用[J].热带农业科技,2005,28(2):7.杨远和.植物凝集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及应用[J].生物学杂志,1994,000(002):1-3.蔡茜茜,李巧玲,刘舒云,等.植物凝集素研究与展望[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3,31(6):7.郭明雄,孙桂鸿,吴显辉,等.从生物大分子结构特征解析植物凝集素的多样性[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21(2):155-164.侯学文,黄剑威.植物凝集素及其在抗病虫害分子育种中的应用[J].植物生理学报,2006,42(6):1217-1223.张小霞,曹素梅,梁振普,等.植物凝集素在抗刺吸式害虫转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植物保护,2010,36(4):6.毛雪,高丽峰.植物凝集素对蚜虫的抗生效应[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9(2):3.邓青,陈巨莲,程登发,等.植物凝集素及其抗蚜作用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3.常团结,朱祯.植物凝集素及其在抗虫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遗传,2002,24(4):8.周晓宇,陈杰,杨敬,等.植物凝集素及其在抗虫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0,29(3):6.曾仲奎,邓忠.植物凝集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3,5(3):8.杨会苗,陈段芬.中国水仙凝集素基因在大花烟草中的定量表达及抗蚜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7,32(4):7.崔兴国.植物凝集素在抗病虫害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张丽芬,王昌梅,杨明洁,等.白芸豆植物凝集素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2):5.娄在祥,王洪新.豆类植物凝集素抗营养机理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8(1):3.王育,叶佳卓,常洪平,等.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12(03):266-271.刘东亮,吕慧,李婷婷,等.植物凝集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28(6):3.朱公悦,方翠均.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治疗抗肿瘤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观察[J].癌症,1984(2).谢玉环,何志藩,曾庆彪,等.植物凝集素对5种软组织肉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4,04:18-18.金雯燕,韦思雨,李佳楠.菜豆植物凝集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科教导刊,2016.余奇文,张继英,龚芳,等.槲寄生凝集素的制备与免疫学功能研究[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大院租赁合同范本与租赁物质量验收及退租标准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综合体店面租赁合同
- 银行资本相关课件
- 银行网点绩效管理课件
- 旅行社工作年终总结
- 医院年度新闻宣传工作总结模版
- 铅笔笔芯安全课件下载
- 中国刺绣服装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
- 2025年锯材项目投资分析及可行性报告
- 关爱老人的活动总结
- 餐饮食堂食品安全法培训
- 2025建筑工程土石方挖掘与运输合同范本
- 电解铝企业隐患排查清单参考模板范本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课件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课件
- 子女教育金理财保险
- 山东省日照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新高考背景下2023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讲座
- 高校助学贷款结清凭证
- 英语阅读教学【讲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