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_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2分)1.根据课文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4)_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5)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7)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8)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2.根据拼音写汉字。蒙mèi()藏污纳gòu()油光可jiàn()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了为满洲贵族拍摄正襟危坐的传统肖像,汤姆森还在街上辛苦行走,为英国好奇的公众拍摄中国的异域风土人情。B.中国科学家在航天技术研究领域中,殚精竭虑,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C.当改革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D.《中国机长》电影拍摄技术十分出色,比如特写镜头让人眼花缭乱,场景的线条和色调尤为清晰真切。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舍人。古代常用官名来称呼,如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一般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比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上下句对仗工整。D.《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七言古诗。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5.初二年级开展“人无信不立”主题演讲,结合语境,在下面开场白的空行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着许多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臾骈守信……诚信,是有诺必践取信于民的为政之法;诚信,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坦荡风度。“人无信不立”主题演讲现在开始。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商鞅立木B.轻诺必寡信季札挂剑C.人倍信则名不达文侯期猎D.言不信者,行不果季布一诺6.请从消息写作的角度,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原因。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①2018年,瑞典文学院曾发生了一起丑闻,导致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颁发,并被顺延到了2019年。②诺贝尔文学奖在今年宣告“回归”。③瑞典文学院一起揭晓了2018年和2019年两届文学奖的得主。④当地时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以表彰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二、阅读与赏析(共38分)(一)名著阅读(7分)根据《红星照耀中国》内容进行答题。7.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哪一项匹配不当?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写出正确的评价对象。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的。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8.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相关语段,回答问题。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1)结合第①段,简要分析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第②段中加点的内容,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1分)细柳(节选)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或以其飘枭可爱,戏呼之“细柳”云。柳少慧,解文字。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阅人甚多,俱言未可,而年十九矣。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③焉。既醮④,夫妇甚得。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福年十岁,始学为文。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故。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面壁,置不闻。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残秋向尽,体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女不听。邻妪怂恿之,始纳焉。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⑦。(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④醮(jiào):嫁。⑤谯诃:责备呵斥。⑥宥(yòu):宽恕。⑦游泮:进县学,成为秀才。9.下列句中的“之”与“因呼而谕之曰”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实是欲界之仙都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以我酌油知之 D.何陋之有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细柳”不是文中细柳娘的本名,而是因其身姿婀娜被戏称为“细柳”。B.细柳追求婚姻自主,但终因无合适人选只好听命于父母。C.长福不愿读书,被细柳打发去跟仆人一起劳作,吃穿用度和仆人一样。D.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以至于乡里乡亲有诸多非议。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俱言未可()②辄亡去从牧儿遨()③数日,苦之()④不敢遽入()12.翻译下列句子。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三)古诗阅读(6分)13.阅读白居易的《夜泊旅望》,完成小题。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1)联系全诗,说说诗“愁”原因有哪些。(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四)回忆性散文阅读(14分)现代文阅读。一针一线皆关情蔡勋建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14.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1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1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17.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三、表达与交流(共40分)18.按要求作文几只争落向阳暖枝的莺鸟,撩拨了白居易深爱早春的心弦;一片薄薄的、浅黄色的槐树叶,承载了挥之不去的乡愁;一只小小的、被踏扁的风筝,触发了鲁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寄托了朱自清与父亲催人泪下的深情……小小的莺鸟,不起眼的树叶,寻常的风筝,易被忽略的背影……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请以“物微情浓”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请将题目抄在作文纸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答案与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2分)1.根据课文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4)_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5)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7)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8)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答案】(1).日暮乡关何处是(2).山山唯落晖(3).大漠孤烟直(4).山随平野尽(5).浅草才能没马蹄(6).柴门何萧条(7).水中藻、荇交横(8).窥谷忘反(9).老骥伏枥(10).烈士暮年【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需要注意的字:(2)“唯”“晖”;(6)“萧”;(7)“荇”;(8)“反”不是返回的“返”;(9)“骥”“枥”。2.根据拼音写汉字。蒙mèi()藏污纳gòu()油光可jiàn()【答案】(1).昧(2).垢(3).鉴【解析】【详解】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主要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蒙昧的“昧”是日字旁。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了为满洲贵族拍摄正襟危坐的传统肖像,汤姆森还在街上辛苦行走,为英国好奇的公众拍摄中国的异域风土人情。B.中国科学家在航天技术研究领域中,殚精竭虑,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C.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D.《中国机长》电影的拍摄技术十分出色,比如特写镜头让人眼花缭乱,场景的线条和色调尤为清晰真切。【答案】D【解析】【详解】A.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句中用于形容满洲贵族拍摄照片时的状态,正确;B.殚精竭虑:形容费尽心思。句中用于科学家对航天技术的研究,正确;C.摧枯拉朽: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句中用于形容摧毁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正确;D.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句中对于特写镜头的描述是“场景的线条和色调尤为清晰真切”,语境不符,错误;故选D。【点睛】对于成语可以从词义、感情色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舍人。古代常用官名来称呼,如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一般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比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上下句对仗工整。D.《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七言古诗。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答案】D【解析】【详解】D.《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故选D。5.初二年级开展“人无信不立”主题演讲,结合语境,在下面开场白的空行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着许多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臾骈守信……诚信,是有诺必践取信于民的为政之法;诚信,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坦荡风度。“人无信不立”主题演讲现在开始。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商鞅立木B.轻诺必寡信季札挂剑C.人倍信则名不达文侯期猎D.言不信者,行不果季布一诺【答案】A【解析】【详解】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这是从正面讲“信”的名言。商鞅立木: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这是关于“信”的故事;B.轻诺必寡信:是说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是说“不守信”的句子。季札挂剑: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是关于“信”的故事;C.人倍信则名不达:一个人(如果)违反了承诺,(那么)他的名声就得不到传扬,这句是说“不守信”的坏处。文侯期猎:魏文侯和侍卫约定好去打猎。这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的很开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去。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回头看手下侍臣说:"我和侍卫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难道我可以不遵守约定吗?"于是他就出去了,亲自取消了宴会。这个故事是讲关于“信”的;D.言不信者,行不果:说话不诚信,做事就不会有好结果,是讲“不诚信”的后果。季布一诺:季布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的承诺。秦末汉初楚国人季布,楚汉战争中做过项羽的大将,后来归顺西汉高祖刘邦,担任河东太守,一生特别讲信用,只要答应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从没有失信于人。他以侠义闻名,重守诺言,因此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一诺是一个成语,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不是关于“信”的具体故事;故选A。6.请从消息写作的角度,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原因。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①2018年,瑞典文学院曾发生了一起丑闻,导致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颁发,并被顺延到了2019年。②诺贝尔文学奖在今年宣告“回归”。③瑞典文学院一起揭晓了2018年和2019年两届文学奖的得主。④当地时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以表彰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答案】第④句应调整到开头(调整语序为④①②③);因为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倒金字塔结构”),第④句为最重要事实(或:消息的第一句往往安排导语,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第④句做导语更恰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新闻文体的把握。新闻广义上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上专指消息,是以简洁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其写作结构为“倒金字塔结构”,常将最重要的事实写在最前面,即往往把事情的高潮或结尾放在最前面,按事实的重要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地安排内容,有利于读者一接触消息便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核心与关键。本题标题中已点明此消息的重点部分为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情况,故第④句为重要事实,需放在句首。二、阅读与赏析(共38分)(一)名著阅读(7分)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进行答题。7.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哪一项匹配不当?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写出正确的评价对象。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的。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8.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相关语段,回答问题。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1)结合第①段,简要分析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第②段中加点的内容,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B徐海东8.(1).(1)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2).(2)“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分析人物形象和所给评价之间的关系。在《红星照耀中国》一文中,周恩来初遇斯诺便用英文热情友好的接待了他,这里可以看出其温文尔雅,与“自傲”不符。而在《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九篇同红军放在一起(续)》“红色窑工徐海东”这个章节对徐海东有这样的描写,“他的自豪的热情未免有点幼稚天真,但是极其真诚,他的部下对他的拥戴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里,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不论他们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战士、骑兵、革命者的能力”。从中可以概括出徐海东的人物形象:①他有强烈的自豪感:他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自豪,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他为部队自豪,为自己的师长中有几个是苦力出身也感到自豪;②他热情诚恳:他热情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他爱护部下,同时也因真诚受到部下的爱戴。【8题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者埃德加·斯诺态度立场的分析。本选段中,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或态度,但在字里行间隐含着他的倾向。如“敌军惊惶奔逃”中“惊惶奔逃”是指惊慌失措的逃窜,而“红军猛攻不停”中“猛攻不停”指猛烈的不攻击不停止。作者的褒贬之意非常明显,表达了对红军的赞扬,对敌军的嘲笑。(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语言的赏析。《红军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强的报道性作品,因此对文中信息要求真实可靠。“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标明了信息来源可靠,并不是作者主观猜测的,体现了纪实作品语言的准确性。(二)文言文阅读(11分)细柳(节选)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或以其飘枭可爱,戏呼之“细柳”云。柳少慧,解文字。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阅人甚多,俱言未可,而年十九矣。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③焉。既醮④,夫妇甚得。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福年十岁,始学为文。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故。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面壁,置不闻。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残秋向尽,体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女不听。邻妪怂恿之,始纳焉。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⑦。(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④醮(jiào):嫁。⑤谯诃:责备呵斥。⑥宥(yòu):宽恕。⑦游泮:进县学,成为秀才。9.下列句中的“之”与“因呼而谕之曰”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实是欲界之仙都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以我酌油知之 D.何陋之有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细柳”不是文中细柳娘本名,而是因其身姿婀娜被戏称为“细柳”。B.细柳追求婚姻自主,但终因无合适人选只好听命于父母。C.长福不愿读书,被细柳打发去跟仆人一起劳作,吃穿用度和仆人一样。D.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以至于乡里乡亲有诸多非议。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①俱言未可()②辄亡去从牧儿遨()③数日,苦之()④不敢遽入()12.翻译下列句子。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答案】9.C10.D11.(1).①全,都(2).②逃跑,逃学(3).③对……感到辛苦(4).④急速,匆忙,迅速12.(细柳)于是把旧衣服给他穿,让他放猪,回来就自己拾取陶器,与众仆人一起吃饭和粥。(省略句,衣,牧,掇,啖)【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虚词“之”的几种常见用法:(1)作为助词用:①结构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宾语前置的标志;④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译;⑤定语后置标志;(2)代词:①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们”“我”“它”“他”“他们”等等;②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那”“那样”“这……事”等等;(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例句中“因呼而谕之曰”中“之”代词,指长福。A.助词,的;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语句回答。A.可由“或以其飘枭可爱,戏呼之“细柳”云”得知,因为她的细腰柔软可爱,有人便半开玩笑地称呼她“细柳”,所以她的原名并非“细柳”,表述正确;B.可由“我实欲以人胜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得知,细柳本想自己择婿,却终因无人可选而只能听命于父母,表述正确;C.可由“娇惰不肯读”得知长福不肯读书,“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可知长福被细柳打发跟仆人一起劳作,吃穿用度都和佣人一样,表述正确;D。“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的理解太过片面,细柳管教长福,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让继子读书成才立业,而并非是“残忍”,表述错误;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注意“亡”是古今异义词;“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辛苦。【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首先需注意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细柳”,翻译时需加上,其次需注意“衣”“牧”“掇”“啖”这几个词需翻译为动词,“穿衣”“放牧”“拾取”“吃”。【点睛】参考译文:细柳姑娘,是中原一个读书人的女儿。因为她的细腰柔软可爱,有人便半开玩笑地称呼她“细柳”。细柳从小很聪明,善解文字,喜欢读相观的书籍。但她平素沉默寡言,从不评论别人好坏;只是有来求婚的,她必定要亲自暗中相看。看了很多求婚的人,都没相中,而她的年龄已经十九岁了。父母生气地对她说:“若天下始终找不到中意的男人,你还想梳着丫髻当一辈子老闺女吗?”细柳说:“我本想以人力胜天;可看了这么久没见有合适的男人,这也是我命该如此。从今往后,完全听凭父母作主。”当时有个姓高的书生,是个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知名人士,听说了细柳的好名声,就和她订了亲。结婚以后,夫妇二人感情很好。高生的前妻死时留下一个儿子,小名叫长福,如今已经五岁,细柳抚养他很周到。长福到了十岁那年,才开始学习作文。父亲死了以后,他娇惯懒惰得不肯读书,经常逃学出去跟着放牧的孩子玩耍。细柳责骂他不改,仍然愚顽如故。细柳对他无可奈何,就喊他过来告诉他说:“既然你不愿意读书,何必再勉强你呢?只是穷人家没有闲饭养活闲人,可换下你的衣裳来,去和僮仆们一块干活。不然的话,就用鞭子抽你,不要后悔!”于是给他穿上破衣服,叫他去放猪。回家就让他自己拿个碗,和那些仆人们一起去吃饭。过了几天,长福吃不了这个苦,哭着跪到堂下,表示愿意再去读书。细柳回过脸去朝着墙,置之不理。长福不得已,只好拿着鞭子哭着出了门。秋天最后的几天将要过去,长福还光着个膀子没有衣服,打着赤脚没有鞋穿,冷雨淋湿了,他缩着头顶活像个要饭的乞丐。村里人见了都可怜他,那些续娶后妻的人,都以细柳娘子为戒,很多人都对她的做法不满,议论纷纷。细柳对此也渐渐听说了,但却漠然置之,不往心里去。长福实在受不了这个罪,便丢下猪逃走了。细柳也不去追问。过了几个月,长福没处讨饭了,才面容憔悴地回了家;但又不敢急着进门,只好哀求邻居老妇人去和母亲说。细柳说:“他若能受得了一百棍子打,可以来见我;不然的话,他还是早一点离去。”长福听了这话,骤然进门,痛哭流涕表示愿受棍打。细柳问道:“你今天知道悔改了?”长福说:“我悔改了。”细柳说:“既然知道悔改,就不必打了,可以老老实实地去放猪,要再犯了决不饶你!”长福大哭着说:“我愿意挨一百棍子打,请母亲再叫我去读书吧。”细柳不听。邻居老妇人在一边劝解,最后才答应了长福读书的请求。给他洗了头换上衣服,让他和弟弟一同学习。长福自此发奋勤学,与以前大不相同,三年就考中了秀才。(三)古诗阅读(6分)13.阅读白居易的《夜泊旅望》,完成小题。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1)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答案】(1)作者的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体现了诗人的心情沉重,心绪低落。【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诗词中的字义。结合“中宵起望乡”,可知愁一:思乡之情。结合“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在这烟波笼罩中已经过了三十个夜晚,还没有到达杭州。“三十宿”交代旅途时间之长,“犹未到”则说明路途之遥远。这两句看似是在叙事,写路途的遥远,实质上此时我们也可以揣测,这两句隐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诗人心中没谱,有些难以平静。可知愁二:路途遥遥。愁三:前途难料的担忧。(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颔联是第二联。首先,翻译诗句。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是秋霜。其次,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对偶修辞,句式整齐,韵律协调,富有节奏感,具有感染力。运用比喻修辞,把月光比成霜,渲染了一种清冷、空旷的氛围。这种氛围更好地衬托出诗人的那种愁绪难掩。【点睛】诗意:旅客多愁少睡,中宵起望家乡。明净的沙岸与水边的月色相映,白色的布帆映着满船的秋霜。距海近则江面阔,秋日短而夜更长。我寄宿烟波上已有三十个晚上了,还未到达浙江钱塘。(四)回忆性散文阅读(14分)现代文阅读。一针一线皆关情蔡勋建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14.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1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1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17.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4.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15.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16.(1)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完美过程。一举手,一投足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2)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同时也是对两种劳动美的赞美和歌颂。17.不可以。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人格高尚。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所叙写的第④段开头“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第⑤段开头“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第⑥段开头“父亲有‘两不记’”第⑦段“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第⑧段“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这些内容概括作答。【15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中间段的作用大致有: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铺垫作用;插叙,补充交代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信息。结合上下文,第②段“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由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得文章叙事清晰,突出了文章主旨。引出下文对父亲绝活的描述。所以这一段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6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突出父亲技艺高超,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之情。(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耕地”,使用比喻修辞,充满乡村泥土气息。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