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武汉专用)-2025年中考终极押题猜想(解析版)_第1页
物理(武汉专用)-2025年中考终极押题猜想(解析版)_第2页
物理(武汉专用)-2025年中考终极押题猜想(解析版)_第3页
物理(武汉专用)-2025年中考终极押题猜想(解析版)_第4页
物理(武汉专用)-2025年中考终极押题猜想(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中考物理终极押题猜想(高分的秘密武器:终极密押+押题预测)重要考点押题猜想一:声现象1.声的分类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噪声的危害与控制4.声的利用5.波形图的判断6.声音的特性押题猜想二:光学1.三种光现象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5.凸透镜成像的应用6.光学作图押题猜想三:热学1.物态变化区分2.探究固体熔化、水沸腾温度变化的规律3.分子热运动内能的理解4.比热容的应用5.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6.热机热值7.能量转化及守恒押题猜想四:力学1.运动和力的理解2.运动的描述3.密度测量4.压强的理解5.浮力计算6.功和功率的计算7.机械能及其转化8.简单机械押题猜想五:电学1.电路2.欧姆定律实验探究3.测量小灯泡电功率4.电热计算5.生活用电6.电与磁押题猜想六:通信与能源1.电磁波2.能源分类3.太阳能、核能押题猜想一声现象例.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声音屏障,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乙图:利用超声可以探测海底深度,说明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其他声波 C.丙图:城市中的噪声监测仪,数字55.8后的单位应该是Hz D.丁图: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发声音调高【解答】解:A、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B、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与其他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C、监测噪声的设备是用来测定噪声的等级的,而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监测噪声设备上数字95.8后的单位应该是dB(分贝),故C错误;D、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上面物体振动的频率大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调高,故D正确。故选:D。押题解读声现象在中考必有一个选择题,需要把握重要考点考前秘笈声现象重要考点:1.声的分类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噪声的危害与控制4.声的利用5.波形图的判断6.声音的特性1.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一种波,它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B.通过接收次声波信息,可以判断火山爆发的方位和强度 C.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D.戴上防噪声耳罩,是通过阻断噪声传播的方式控制噪声【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B、通过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可以判断火山爆发的方位和强度,故B正确;C、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故C错误;D、戴上防噪声耳罩,是通过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2.下列对声现象四个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正在发生的音叉把静止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图丙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轻敲桌子,听到敲击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D.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从左到右音调越来越高【解答】解:A、图甲正在发生的音叉把静止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是因为介质在减少,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图丙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轻敲桌子,听到敲击声,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故C错误;D、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在敲击时,振动发声的是瓶子和水柱,瓶子中的水量的多少制约了瓶子振动的频率,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即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相反,水量越少,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所以敲击它们,从左到右音调越来越高,故D正确。故选:D。3.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图甲:能从不同的乐器演奏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不同 B.图乙:车间的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图丙: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图丁:街道旁设置的噪声监测仪能减弱噪声【解答】解:A.能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音色,故A错误;B.车间的工人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C正确;D.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C。4.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 B.图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图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图丁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解答】解:A、蝙蝠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时间和方位判断昆虫的位置,故A错误;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C、声音能传播能量,利用超声波清洗机消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正确;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故D正确。故选:A。押题猜想二光学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琴棋书画,恢弘博雅。如图,是中秋拍摄的一幅月上中天、天上月对水中月,天涯与共之景。关于水中月的形成,与下列现象的物理原理相同的是()A.透过鱼缸侧壁看金鱼 B.倒映在水中的山 C.古人用日晷计时 D.阳光下树叶的影子【解答】解:“水中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A、透过鱼缸侧壁看金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倒映在水中的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与“水中月”形成原因相同,故B符合题意;C、古人用日晷计时,是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D、阳光下树叶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押题解读光现象在中考有2道题,涉及光现象及凸透镜成像考前秘笈光学的重要考点:1.三种光现象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5.凸透镜成像的应用6.光学作图1.关于“影”的形成与对应的光学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树下的“阴影”——光的折射 B.水中的“倒影”——光的反射 C.屏幕上的“投影”——光的直线传播 D.墙上的“手影”——光的色散【解答】解:A、树下的“阴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B、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C、屏幕上的“投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D、墙上的“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2.如图甲所示,学校走廊的AB处有一块如图乙所示的仪容镜靠墙而立,镜面与墙壁平行,小明同学沿着平行于墙壁的方向由①到③直线走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在镜中的像先变大后变小 B.小明在位置①可以在镜中看到位置③另一个同学的像 C.在平面镜后放一不透明木板,小明在位置②看不到自己的像 D.小明在位置①②③,都可以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解答】解:A.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小明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故A错误;B.小明在位置①与位置③另一个同学的像的连线与镜面相交,故反射光可以进入小明眼睛,因而可以在镜中看到位置③另一个同学的像,故B正确;C.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在平面镜后放一不透明木板,不影响光的反射,小明在位置②能看到自己的像,故C错误;D.小明在位置①③,像与自己眼睛的连线与镜面不相交,因而不可以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故D错误。故选:B。3.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屏中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他将凸透镜甲改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乙进行实验,要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A.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右移动 B.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 C.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均向左移动 D.保持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合适的近视眼镜【解答】解:先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屏中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缩小的实像,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改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乙进行实验,凸透镜的焦距变大,在不移动器材的情况下,像会成在光屏的后方;A、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即物距不变,焦距变大,像距会变大,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故A正确;B、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焦距变大,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会大于2倍焦距,根据图示可知,无法成清晰的像,故B错误;C、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若光屏向左移动,此时的像距会小于焦距,光屏上不能成像,故C错误;D、保持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合适的近视眼镜,由于近视眼睛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推迟像会聚,所以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故选:A。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15cm<f<20cm B.如果光屏上的像位置偏上,此时将蜡烛向下调整,可使像处于光屏中心 C.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D.若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的像仍然完整【解答】解:A、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有:,解得:15cm>f>10cm,故A错误;B、如果光屏上的像位置偏上,说明蜡烛随着燃烧逐渐变短,为了使像处于光屏中心,可将蜡烛向上调整,故B错误;C、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相当于增大物距,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远像近像变小,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故C错误;D、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下半部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和形状不发生变化,因此光屏上所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D正确。故选:D。5.如图甲所示,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空玻璃瓶的后方,透过玻璃瓶观察到的情形如图乙;将玻璃瓶灌满水后,将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同时透过玻璃瓶观察铅笔的像。关于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图乙,人能透过空玻璃观察到铅笔是光的反射成像,此像是虚像 B.人透过装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像,此像是虚像 C.人通过盛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B所示的像,此像是实像 D.人通过盛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C所示的像,此像是实像【解答】解: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空玻璃瓶的后方,透过玻璃瓶观察到图乙的像是光的折射成像,此像是虚像,故A错误;玻璃瓶装满水在水平方向上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竖直方向上,因为水的厚度相同,不能相当于凸透镜;当铅笔由靠近瓶子的位置逐渐远离时,透过透镜会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所以会逐渐变长;如图C;当到达某一位置时,铅笔尖忽然改变方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也就是变长,但是不能变粗),所以B图可以看到,A图情景看不到;继续移动,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横向缩小,所以变短,如图D。综上分析ABD错误,C正确。故选:C。6.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M是平面镜,纸板EF是由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纸板F可绕ON向前折或向后折。(1)实验时,将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一束激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折,则纸板F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同一平面内。(2)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来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如图甲所示,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是100度。(3)若让另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该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4)如图乙所示为液面微变监视器,光束发射器始终沿图中方向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若反射到光电转换接收器上的光点从S1移向S2,则表明液面上升(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解答】解:(1)实验中将纸板F向后折转,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入射光线AO的法线是ON;纸板ENF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图中的入射角是:∠i=90°﹣40°=5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r=5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是50°+50°=100°;(3)让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即让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向镜面,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即反射光线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当水面发生变化时,故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根据题干图示可知,反射到光电转换器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点,这说明反射点向左偏移且反射点上升,由此可知,被监视的液面是上升的。故答案为:(1)不能;同一平面;(2)100;(3)光路是可逆的;(4)上升。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的另一侧,边移动、边观察,为了使它与A的像重合,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如图乙中a观察;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如图乙中的c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两空均选填“a”“b”或“c”);(2)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若某次人眼在A处可以观察到蜡烛S的像S',位置关系如图丙,请在图丙中画出光路图。【解答】解:(1)实验时,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的另一侧,边移动、边观察,使它与A的像重合,因为此处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如图乙中a处观察。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为避免反射光线的干扰,在如图中的c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2)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不变。(3)先连接点S、S',做SS'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平面镜所在的位置,然后连接A与像是S'交平面镜于点O为入射点,再连接SO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故答案为:(1)a;c;(2)不变;(3)如上图。8.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小明和同学利用桌上两个玻璃凸透镜(A、B)实验,A、B两凸透镜的焦距分别为10cm和20cm。(1)小明将其中一块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当凸透镜及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图可知他选择的凸透镜为A(选填“A”或“B”)(2)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如图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20cm处向左移动到C处,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左(选填“左”或“右”)移动。(4)为了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小明和同学课后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当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如图乙放置,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烛焰像应是缩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发现光屏上的烛焰像模糊了,若把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说明液体透镜注水后,成的像将靠近(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此实验说明了近视(选填“近视”或“远视”)眼的成因。【解答】解:(1)由图可知:u=30cm,v=15cm,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u=30cm>2f,2f>15cm>f,由题意“有两个玻璃凸透镜,焦距分别为10cm和20cm”可知他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2)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蜡烛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4)由图可知,此时u>v,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用注射器向水凸透镜里加水,使凸透镜变凸,由于凸透镜折射能力变强,所以像将靠近透镜,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或者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再加上一个适当的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使像成在原来的位置,这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故答案为:(1)A;(2)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左;(4)缩小;靠近;近视。9.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1)他调节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像是等大(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2)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左(选填“左”或“右”)移动到合适位置,就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照相机(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3)根据以上实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在图甲中,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仍有完整的像B.在图乙中,移动光屏,使蜡烛成像清晰后,若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不能得到清晰的像C.若将蜡烛放在光具座上40~50cm之间,调整光屏位置,就能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解答】解:(1)此时物距和像距相等,即物体一定在二倍焦距上,像一定也在另一侧的二倍焦距上,此时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故二倍焦距是20cm,焦距是10cm;光屏上得到倒立、等大的像。(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蜡烛向左移,则将光屏向左移动,由图可知,此时u>v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3)A.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由于折射光线变少,所以亮度变暗,故A正确;B.凸透镜成实像时,透镜不动,若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因为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所以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像,故B错误;C.如果将蜡烛移到光具座上的40~50cm刻度线之间的某位置,此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不论怎样调整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都得不到烛焰清晰的像,故C错误。故选A。故答案为:(1)等大;(2)左;照相机;(3)A。押题猜想三热学例.北京冬奥会开幂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全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智慧的结晶,下列有关节气的谚语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雨水有雨,一年多雨”——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图乙,“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图丙,“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图丁,“大雪晴天,立春雪多”——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解答】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正确;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故选:C。押题解读热学在中考有2-3题,涉及物态变化、分子热运动及热机考前秘笈热学重要考点:1.物态变化区分2.探究固体熔化、水沸腾温度变化的规律3.分子热运动内能的理解4.比热容的应用5.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6.热机热值7.能量转化及守恒1.冬天,“尔滨”凭借冰雪大世界在国内外火出圈。某游客游玩时记录下了下列四个场景,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早市上可看到各个摊位向上冒“白气”,“白气”是水蒸气 B.街边的树枝上挂满了针状“雾凇”,针状“雾凇”是水凝华形成的 C.松花江上惊现“雪人群”,造“雪人群”的雪是晶体 D.玻璃窗上出现了美丽的“冰窗花”,“冰窗花”的形成需要吸热【解答】解:A.“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错误;B.针状“雾凇”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C.雪在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属于晶体,故C正确;D.冰窗花是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极低的玻璃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需要吸热,故D错误。故选:C。2.如图甲是观察某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图中该实验正确安装顺序是ABC B.该物质是晶体,实验中不需要使用天平 C.若不考虑散热,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固态比液态时吸热能力弱 D.试管中该物质第20min内能大于其第45min内能【解答】解:A、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在放置好酒精灯后,应再调节铁圈的高度,在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水中,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再根据烧杯中水的多少确定温度计的高度,采取由下向上的安装顺序,而ABC是自上而下的顺序,故A错误;B、由图可知,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继续吸热(或放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实验中不需要使用天平,故B正确;C、由图象知,该物质熔化后升温比熔化前升温缓慢了,在5min内吸热或放热Q、物质的质量m相同,液态时变化的温度Δt小,根据Q=cmΔt可知,该物质液态时比热容大于固态时比热容,说明该物质固态时吸热本领弱,故C正确;D、由题图可知,该物质第20min和第45min时温度相同均为80℃,质量也相同,但该物质第20min处于熔化阶段,熔化吸热,第45min处于凝固阶段,凝固放热,试管中该物质第20min内能大于其第45min内能,故D正确故选:A。3.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这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图甲这种加热方式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均匀 B.由图乙可知,这种物质是晶体,且熔点是80℃ C.由图乙可知,在第20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D.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能够延长物质熔化过程的时间【解答】解:A、图甲的加热方式为水浴法,好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故A正确;B、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从图中可知,此物质为晶体,10﹣30min为熔化过程,熔点为80℃,且此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C正确;D、熔化过程的时间与物质的质量和酒精灯的火力有关,与水的初温无关,故D错误。故选:D。4.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次实验时大气压都低于标准大气压 B.实验中烧杯上的盖子留个小孔是为了使杯内外气压平衡 C.由乙图可知,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后温度保持不变 D.加热6min时,第一次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等于第二次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解答】解:A、根据图乙可知:两次实验水的沸点都是98℃,都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故A正确;B、实验中烧杯上的盖子留个小孔不是为了散热,而是为了使杯内外气压平衡,故B正确;C、由图乙可知,水在6min时开始沸腾,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故C错误;D、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相同时间吸收热量相同,故D正确。故选:C。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中会观察到的现象: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B.温度为沸点的水蒸气是由于水汽化形成的,所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 C.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变,因此水的内能也不变 D.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之比是5:3【解答】解:A、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故A正确;B、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一样,水蒸气遇到相对温度比较低的人体,就会液化,液化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水蒸气烫伤更厉害,故B正确;C、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虽然要吸收热量,但一部分水汽化,导致水的质量减少,所以水的内能减小,故C错误;D、根据Q吸=cmΔt,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相同时间吸收热量相同,则:cm1Δt1=cm2Δt2,可得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之比:====5:3,故D正确。故选:C。6.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烧杯中有300g适量的水,大试管中有100g碎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他用温度计测量冰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时,主要步骤有:A.将温度计的液泡与冰块充分接触,不要碰到试管;试管放到烧杯水中适当位置,不能碰到烧杯B.估测冰块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范围C.读取温度时,温度计的液泡仍和冰接触,并记录温度计的示数D.选择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是BDCA(填字母序号);(2)如图丙所示,第9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3)不改变装置,他将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加热,绘制了DE段,他在DE段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试管中的水沸腾;(4)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说明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C。【解答】解:(1)由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知,其合理的操作顺序应该是了解冰块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范围。选择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冰块充分接触,不要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试管放到烧杯水中适当位置,不能碰到烧杯底。读取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仍和冰接触。记录温度计的示数。故步骤合理的顺序是BDAC。(2)由丙图知,从第5分钟到15分钟,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0℃不变,0℃为物质的熔点,这一过程是物质的熔化过程,故在第9分钟,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3)他在DE阶段不能看到试管中的水沸腾,因为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吸热不升温,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没有温度差,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不能持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4)C.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故C正确;B.图中的沸点与原来不同,故B不正确;A.图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A不正确;D.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所以水的温度直接下降,D图中水的温度缓慢下降,故D不正确。故选C。故答案为:(1)BDCA;(2)固液共存;(3)不能;(4)C。7.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中,小明和小红使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2)小明和小红根据自己测得的数据,各自绘制出了如图2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他们绘制出来的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初温不同;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为进一步了解沸腾的条件,小明将实验装置做了改进,如图3所示。烧杯与试管内分别装入适量的水,甲、乙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和试管中的水温,当乙温度计示数达到99℃时,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温不再升高且不能沸腾,当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烧杯内水加入食盐后,沸点升高。【解答】解:(1)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2)由图象可知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初温不同;水沸腾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烧杯中水的沸点高于99℃,即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升高。故答案为:(1)水蒸气;(2)水的初温不同;保持不变;(3)升高。8.下列过程中关于物体内能或机械能的变化说法错误的是()A.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变成了雨滴,冰粒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 B.火箭从地面向上发射过程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火箭箭体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 C.飞行的子弹击中一块木板后嵌在木板中,子弹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 D.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发热,小孩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解答】解:A、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了雨滴,其内能逐渐增大;在下降过程中,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小,故A正确;B、火箭从地面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其内能增大。火箭上升的过程中,速度增大,高度增大,所以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变大,机械能变大,故B错误;C、飞行的子弹,击中一块木板后嵌在木板中,其速度逐渐减小为0,则机械能减小;该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子弹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C正确;D、滑梯在与小孩摩擦的过程中,将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小孩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故D正确。故选:B。9.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喜爱煮茶叶蛋为节日增添一道美食。下列关于制作茶叶蛋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煮熟鸡蛋是通过做功增大鸡蛋内能 B.蛋壳能轻松被敲碎,说明蛋壳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C.蛋清从白色变成褐色的原因是发生了扩散现象 D.茶叶蛋在汤中越泡越咸,说明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无关【解答】解:A、鸡蛋在煮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故A错误;B、蛋壳能轻松被敲碎,是因为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小,不能说明蛋壳分子间不存在引力,故B错误;C、蛋清从白色变成褐色的原因是发生了扩散现象,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D、茶叶蛋在汤中,由于汤的温度高,茶水分子和盐水分子的运动程度加剧,进入蛋中的盐分子就越多,因此越泡越咸,可知,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故D错误。故选:C。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 B.“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是用相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C.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过程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机械能增大,内能减小 D.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解答】解:A、把鸭蛋放在盐水里一段时间,鸭蛋就变咸了,这就是鸭蛋与盐之间的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故A正确;B、“炙手可热”是利用火加热把热量转移给了手,因此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钻木取火”,是利用物体与木头相互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木头的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错误;C、冰粒在下落过程中,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冰粒的内能,所以冰粒机械能逐渐减小,内能逐渐增大,温度升高,冰粒变成了雨滴,故C错误;D、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因为内能的大小还与质量和状态有关,故D错误。故选:A。11.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扩散现象中,分子只能从高温物体运动到低温物体 B.热传递过程中,放出热量的物体的内能一定大于吸收热量的物体的内能 C.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它的内能越大 D.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所含的热量增加【解答】解:A、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温度高低,分子都在运动,所以分子可以从低温物体运动到在高温物体,故A错误;B、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传递过程中,放出热量的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大于吸收热量的物体的内能,故B错误;C、一个物体的质量、状态相同,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其内能越大,故C正确;D、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只能说物体内能增加,故D错误;故选:C。12.下列事例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种特性无关的是()A.夏天路面洒水降温 B.武汉的冬天有些楼房内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 C.夏季白天海滩上沙子烫脚,海水反而凉爽 D.生物体内水的比例高,有助于调节自身的温度【解答】解:A、夏天路面洒水,水蒸发会从周围吸热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使人感到凉爽,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B、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楼房内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故B不符合题意;C、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少,所以夏季白天海滩上沙子烫脚,海水反而凉爽,故C不符合题意;D、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少,所以生物体内水的比例高,有助于调节自身的温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3.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加热时间/min01234甲的温度/℃3034384246乙的温度/℃1018263442(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吸热多少可以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2)如果甲物质是水,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乙物质的比热为2.1×103J/(kg•℃);(3)图中①是绘制的乙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果将初温相同的乙物质,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不考虑热损失,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再绘制出一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曲线为图中的第③条。【解答】解:(1)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控制被加热物质的质量相同;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为了比较被加热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利用转换法,通过加热时间长短来反映吸收热量多少;(2)由表格数据可知,加热1min时,甲、乙吸收的热量相同,温度变化量分别为34℃﹣30℃=4℃、18℃﹣10℃=8℃,甲的温度变化量恰好是乙的一半,甲、乙质量相同,根据Q=cmΔt可知,乙的比热容为甲的一半,甲为水,则乙的比热容为:c=×4.2×103J/(kg•℃)=2.1×103J/(kg•℃);(3)由温度﹣时间图象可知,加热4min时,乙的温度变化量为32℃,不考虑热损失,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将初温相同的乙物质,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加热相同时间,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Q=cmΔt可知,质量大的温度变化量小一些,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温度变化量为原来的一半,故曲线为图中的第③条。故答案为:(1)质量;加热时间;(2)2.1×103;(3)③。押题猜想四力学例.春晚中很多节目都会使用舞台机械升降演员,来增加表演空间的层次感。如图所示,当演员在匀速升起的升降台上不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观众为参照物,该演员是静止的 B.以观众为参照物,升降台是静止的 C.以该演员为参照物,升降台是运动的 D.以该演员为参照物,观众是运动的【解答】解:A.以观众为参照物,演员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演员是运动的,故A错误;B.以观众为参照物,升降台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升降台是运动的,故B错误;C.以该演员为参照物,升降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升降台是静止的,故C错误;D.以该演员为参照物,观众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观众是运动的,故D正确。押题解读力学在中考的比重大,选择、实验探究、计算题都有涉及考前秘笈力学重要考点:1.运动和力的理解2.运动的描述3.密度测量4.压强的理解5.浮力计算6.功和功率的计算7.机械能及其转化8.简单机械1.天舟货运飞船是为中国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的飞船,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太空快递小哥”。如图所示,“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已经与在太空运行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了自主交会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舟六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B.“天舟六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天舟六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 D.“天舟六号”和“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解答】解:“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已经与在太空运行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了自主交会对接。ABD、“天舟六号”和“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地球来说都有位置变化,所以“天舟六号”和“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地球都是运动的,故AB错误、D正确。C、“天舟六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来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天舟六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故C错误。故选:D。2.江夏区环山绿道全国文明,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其中青龙山、花山段全长13.5Km.某校组织学生徒步,他们的平均速度是1.25m/s,走完青龙山、花山段需用时3h.某同学骑自行车的骑完全程用时56min15s,他的平均速度是4m/s。夏季高温来临,不时飘来松香(松树分泌的油脂)气味,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答】解:s=13.5km=13500m,v=1.25m/s=4.5km/h,t′=56min15s=3375s,根据v=可得,走完青龙山、花山段需要的时间:t===3h;他的平均速度:v′===4m/s;夏季高温来临,不时飘来松香(松树分泌的油脂)气味,这是松树分泌的油脂分子扩散到了空气中,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答案为:3;4;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小柳同学想测量物质的密度,他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再将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如图乙所示,接下来小明称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21.6g,通过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度;同组的小红同学将用细线系住的金属块放入图甲的盐水中,不接触杯底(盐水未溢出)如图丙所示,然后取下细线,金属块沉底如图丁所示。他们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是69.6g B.盐水的密度大于1.2g/cm3 C.金属块的体积为10cm3 D.金属块的密度为2.4g/cm3【解答】解:A.由图甲知道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69.6g,则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是69.6g﹣21.6g=48g,故A错误;B.由图乙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40cm3,则盐水的密度ρ盐水===1.2g/cm3,故B错误;C.由图丙可知烧杯、盐水和金属块排开盐水的总质量为79.6g当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时,其排开盐水的质量m排=79.6g﹣69.6g=10g,金属块的体积V金属=V排===cm3,故C错误;D.由图丁知烧杯、盐水和金属块的总质量为89.6g,则金属块的质量为m金属=89.6g﹣69.6g=20g,金属块的密度为ρ金属===2.4g/cm3,故D正确。故选:D。4.为了测出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订了如下的实验计划:①往量筒内注入适量的盐水,测出体积;②将量筒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烧杯中;③测出杯与盐水的总质量;④测出量筒内剩余盐水的体积;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A.①②③④⑥ B.⑤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⑤①②④③⑥【解答】解:先测空烧杯质量,将液体倒入烧杯测出液体烧杯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入量筒测体积,这种做法因烧杯壁粘液体,测出的体积偏小,算出的密度偏大。因此测盐水等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⑤①②④③⑥。故选:D。5.攀岩这项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惊险运动,被誉为勇敢者的“岩壁芭蕾”。攀岩运动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力学知识,下列攀岩设备或动作与增大摩擦无关的是()A.攀岩者攀登时,脚用力蹬紧岩石 B.攀岩者佩戴宽厚的腰带,安全又舒适 C.攀登鞋采用特殊的橡胶,且攀登时与岩石贴合紧密 D.攀岩者随身携带的粉袋,方便手掌出汗时蘸取镁粉【解答】解:A、攀岩者攀登时,脚用力蹬紧岩石,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故A不符合题意;B、攀岩者佩戴宽厚的腰带,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与增大摩擦无关,故B符合题意;C、攀登鞋采用特殊的橡胶,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C不符合题意;D、攀岩者手掌出汗时蘸取粉袋中的镁粉,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橡皮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B.橡皮受力一定不平衡 C.橡皮对细绳产生的拉力是由于细绳发生了弹性形变 D.松手后,如果所有力都消失,由于橡皮具有惯性,其运动状态将不变【解答】解:AB、橡皮的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其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到的不是平衡力,故AB正确;C、橡皮对细绳的拉力是由于橡皮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故C错误;D、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若所有力都消失,由于橡皮具有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运动状态不变,故D正确。故选:C。7.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先后在斜面和水平面上铺上毛巾、棉布,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 B.该实验直接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C.小车运动到A点时速度为v1,若所受重力突然消失,小车继续向前运动,小车到达B点时速度为v2,v1>v2 D.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受到的重力和水平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解答】解:A、实验过程中,应该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应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否则物体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实验中,应该在水平面上铺上毛巾、棉布,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故A错误;B、由实验推理得:运动的小车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运动不需要力维持;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作用无法在实验中实现,只能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得出的,故B错误;C、当小车运动到A点时速度为v1,若此时小车所受重力突然消失,即小车不受摩擦力作用,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到达B点速度为v2,与v1大小相等,故C错误;D、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故D正确。故选:D。8.冰壶比赛运动员所穿的两只鞋的鞋底材质并不相同,蹬冰脚的鞋底为橡胶制成,而滑行脚的鞋底为塑料制成。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小明同学在水平桌面上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长方体木块、一个砝码、两个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长木板匀速拉动木块,就能测出滑动摩擦力 B.甲实验中,若加速拉动木块,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 C.乙实验中,匀速拉动木块时,砝码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木块运动方向相同 D.运动员所穿的两只鞋的鞋底材质不相同,其道理可用乙、丙得到的实验结论来解释【解答】解:A、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故A正确;B、甲实验中木块做加速运动时,由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木块所受的木板的摩擦力不变,故B正确;C、乙实验中,匀速拉动木块时,砝码与木块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砝码与木块间没有摩擦力,故C错误;D、运动员所穿的两只鞋的鞋底材质不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压力大小相同,其道理可用乙、丙得到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故D正确。故选:C。9.如图所示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小华做了如图甲所示的三次实验,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砝码、两个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实验中第1次和第2次用相同的长木板,第3次用表面更加粗糙的长木板。(1)在实验过程中小华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2)刚开始做第1次实验时控制不好力度,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木块在第7s时的摩擦力为3N。(3)小宜同学将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丁所示: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此时长木板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选填“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解答】解:(1)实验时为了使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需要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2)由图丙知:2~6s物体做匀速运动,此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由图乙知此过程的拉力为3N,所以滑动摩擦力为2N;6~8s物体做减速运动,但由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不变,仍为3N,故第7s时,摩擦力为2N。(3)木块相对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拉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方向水平向左,故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水平向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长木板受到水平向左的力。故答案为:(1)水平;(2)3;(3)水平向左。10.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木板放置在木板表面上,木板保持静止,装置如图所示。(1)拉动木块前,小明先将测力计沿竖直方向调零,然后水平方向进行正确实验,他的测得结果偏小(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2)根据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次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根据乙、丙两次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在甲图中画成木块对木板施加的力。【解答】解:(1)拉动木块前,小明先将测力计沿竖直方向调零,然后水平方向进行正确实验,此时指针回缩,他的测得结果偏小。(2)本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要控制压力大小相同,根据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次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根据乙、丙两次实验中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而丙中压力大,测力计示数也大,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甲图中木块对木板施加的力作用点在物体表面,垂直木板表面向下,木块对木板施加的力F的示意图如下所示:故答案为:(1)偏小;(2)甲、乙;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1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实验中用到了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砝码、两个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2)由图甲、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3)在进行图丙实验的过程中,小明将木块的运动状态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由表可知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为0.8N;砝码在第1次实验中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第4次实验中是相同的。实验次数12345木块运动状态静止开始运动加速匀速减速弹簧测力计示数F/N0.50.910.80【解答】解:(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测力计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故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以得到木块与长木板之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要想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是否有关,则应该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故可以根据甲、乙两图进行验证;(3)只有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由表可知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为0.8N;因实验中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不变,故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运动速度无关)不变,故在后4次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相同的,均为0.8N;第1次和第4次实验中,砝码与木块相对静止,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不受摩擦力。故答案为:(1)水平匀速;(2)甲、乙;(3)0.8N;4。12.如图所示事例中,利用了连通器原理的是()A.微小压强计 B.船闸 C.活塞式抽水机 D.拦河大坝【解答】解:A.微小压强计的一端不是开口的,不是连通器,故A错误;B.船闸的上游阀门打开时,上游和闸室构成连通器,下游阀门打开时,下游和闸室构成连通器,故B正确;C.活塞式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不是连通器,故C错误;D.因为水深度越深,对拦河大坝的压强越大,所以拦河大坝要做成上窄下宽,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故D错误。故选:B。13.两个底面积不相同、质量相同的圆柱形容器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液面高度如图所示,甲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p1和F1,乙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p2和F2;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p1′和F1′,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p2′和F2′,已知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p1<p2、F1<F2、p1′=p2′、F1′=F2′ B.p1>p2、F1=F2、p1′>p2′、F1′=F2′ C.p1<p2、F1=F2、p1′<p2′、F1′=F2′ D.p1=p2、F1>F2、p1′>p2′、F1′>F2′【解答】解:(1)两圆柱形容器内,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根据G=mg可知,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大小关系为:F1=F2;由图可知,甲容器的底面积大,根据p=可知,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关系为:p1<p2;(2)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和液体的重力,故两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等,即:F1′=F2′;根据p=可知,两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关系为:p1′<p2′;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14.运动员们在运动场中展现了矫健身姿,其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冰壶运动员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 B.图乙中,冰球受到冰球杆的击打运动起来,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图丙中,花滑运动员受到冰面的支持力和他们对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图丁中,运动员需要站在宽大的滑雪板上滑雪,这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力【解答】解:A、在冰壶运动中,刷冰使冰熔化,在冰壶和冰之间产生水,减小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故A错误;B、冰球受到冰球杆的击打运动起来,冰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C、花滑运动员受到冰面的支持力和他对冰面的压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D、宽大的滑雪板,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故D错误。故选:B。15.下列关于气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说法错误的是()A.如图的托里拆利实验中,若将玻璃管倾斜,竖直高度差仍为760mm B.如图的自制气压计,从武汉市拿到青藏高原,玻璃管内的水柱高度将会升高 C.本实验装置可以用来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橡皮膜右侧的压强更大 D.如图的气体压强传感器,粗管内的气体流速最小,压强也最小【解答】解:A、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只要外界大气压不变,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就不变,改变玻璃管的粗细、少许改变管的倾斜程度、将玻璃管轻轻上提一点、往水银槽中加些水银,这些都不会影响到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故A正确;B、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从武汉市拿到青藏高原,大气压减小,玻璃管内水银柱会上升,故B正确;C、当容器两侧液体密度相同时,可以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故C正确;D、如图的气体压强传感器,粗管内的气体流速最小,压强最大,故D错误。故选:D。16.如图甲是总质量相同的滑雪者和步行者在雪地里行走的情景,图乙、丙、丁是利用海绵、小桌、砝码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步行者对雪地的压力比较大 B.甲图中滑雪者和步行者对雪地单位面积的压力相等 C.甲图中步行者比滑雪者对雪地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 D.若要探究滑雪者和步行者对雪地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选择乙与丙图实验进行模拟研究【解答】解:ABC.质量相同的滑雪者和步行者,由G=mg可知:体重相同,对雪地的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由p=可知压强不同,即二者对雪地单位面积的压力不相等,甲图中步行者的受力面积较小,作用效果较为明显,故AB错误;C正确。D.只有一人脚穿滑雪板,为了探究他们对雪地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在压力一定时,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只改变受力面积大小,故应选择丙与丁图实验进行比较,故D错误。故选:C。17.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小桌、海绵和砝码等器材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1)本实验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其中海绵的凹陷程度显示了压力的作用效果;(2)为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图甲和图乙的实验,可得出结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比较乙、丙两图的实验,可知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下列实例中,没有应用该结论的是B;(填字母代号)A.图钉的一端做得很尖B.交通管理部门规定,严禁货车超载C.书包带做得较宽(4)若小桌的质量为600g,砝码质量为100g,桌面面积为100cm2,砝码的底面积为5cm2,则丙图中海绵受到的压强为700Pa。【解答】解:(1)压力的作用效果不易直接观察到,可以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这里应用了转换法;(2)由图可知,甲、乙两次实验受力面积相同而压力不同,乙的压力更大,海绵的凹陷程度更深,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由乙、丙可知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A、图钉的一端做得很尖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应用了此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B、交通管理部门规定,严禁货车超载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减小压强,没有用到此原理,故B符合题意;C、书包带做得较宽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应用了此原理,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4)图丙中,砝码和小桌的质量分别为100g=0.1kg和600g=0.6kg,小桌桌面的面积为S=100cm2=10﹣2m2,小桌对海绵的压强:p=====700Pa。故答案为:(1)海绵的凹陷程度;(2)受力面积;(3)B;(4)700。18.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做密度计。将其插入被测液体中,待静止后直接读取液面处的刻度值(图甲)。图乙和图丙是自制的简易密度计,它是在木棒的一端缠绕一些铜丝做成的。将同一支自制密度计先后放入盛有不同液体的两个烧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密度计越靠近下方的刻度,其相应的密度数值越小 B.密度计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大于丙杯中受到的浮力 C.放入密度计后,乙、丙两杯中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 D.放入密度计后,乙、丙两杯中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化量相等【解答】解:A、根据F浮=ρ液V排g可得ρ液=可知,当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小,说明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即密度计越靠近下方的刻度,其相应的密度数值越大,故A错误;B、同一只密度计的重力一定,在乙、丙两种液体中均处于漂浮状态,所以F浮乙=F浮丙=G,故B错误。C、由图可知,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乙>V排丙,根据F浮=ρ液V排g可得ρ液=可知,在密度计所受浮力相等时,乙、丙液体的密度关系为ρ乙<ρ丙;根据p=ρgh可知,乙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小于丙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故C错误;D、由于乙、丙是柱状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和密度计对液体产生的压力之和,由于液体重力不变,所以,放入密度计后,乙、丙两杯中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化量等于密度计对液体产生的压力;因密度计对液体产生的压力大小等于浮力,且密度计在乙、丙两种液体中受到浮力相等,所以,放入密度计后,乙、丙两杯中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化量相等,故D正确。故选:D。19.水平桌面上有一质量为100g,底面积为50cm2的圆柱形平底溢水杯(不计厚度),杯底到溢水口的距离为10cm。将质量为300g,密度为5×103kg/m3圆柱形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缓慢浸入水中,从金属块下表面刚接触水面到浸没的过程中,溢水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增大了0.5N如图所示,当金属块浸没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8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桶收集到溢出水的重力为0.1N B.金属块浸没时所受浮力为1.2N C.在测力计下降过程中,测力计示数先变小后不变 D.金属块静止时,溢水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240Pa【解答】解:金属块的质量m金=300g=0.3kg,则金属块的重力G金=m金g=0.3kg×10N/kg=3N;溢水杯的质量m杯=100g=0.1kg,则溢水杯的重力G杯=mg=0.1kg×10N/kg=1N;B.金属块的体积V===6×10﹣5m3,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1.0×103kg/m3×10N/kg×6×10﹣5m3=0.6N,故B错误;A.由阿基米德原理知G排=F浮=0.6N,溢水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增大了0.5N,说明容器内的水上升到达溢水口的那部分的重力G升=0.5N,则小桶收集到溢出水的重力为G溢=G排﹣G升=0.6N﹣0.5N=0.1N,故A正确;D.溢水杯中最大可容纳水的体积V最大=50cm2×10cm=500cm3=5×10﹣4m3,金属块浸没时,溢水杯中水的体积V水=5×10﹣4m3﹣6×10﹣5m3=4.4×10﹣4m3,溢水杯中水的重力G水=ρ水V水g=1.0×103kg/m3×4.4×10﹣4m3×10N/kg=4.4N,物体浸没时F浮=0.6N,测力计的拉力F示=G金﹣F浮=3N﹣0.6N=2.4N,由于金属块静止时,测力计示数F拉=1.8N,说明此时金属块接触容器底,并受到容器底部的支持力作用,从而导致测力计示数变小;则金属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压=F支=G﹣F浮﹣F拉=3N﹣0.6N﹣1.8N=0.6N,溢水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G杯+G水+F浮+F压=1N+4.4N+0.6N+0.6N=6.6N,溢水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1.32×103Pa,故D错误。C.从金属块下表面刚接触水面到浸没但没有接触容器底部的过程中,由图知其V排先增大后不变,由F浮=ρ水gV排知其浮力先增大后不变,则由F示=G﹣F浮知测力计示数先变小后不变,由D选项分析知当金属块接触容器底部后,测力计示数又变小,故C错误。故选:A。20.如图甲所示,盛有液体的柱形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1000Pa;如图乙所示,用细线拴一铝块,将铝块的一半浸在液体中,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改变了90Pa;如图丙所示,将细线剪断,铝块沉到容器底部,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又改变了450Pa。容器的底面积为100cm2,整个过程中液体均未溢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ρ铝=2.7×103kg/m3)A.铝块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是0.9N B.铝块的体积是100cm3 C.铝块沉底时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是4.5N D.液体的密度是0.9g/cm3【解答】解:A.将铝块的一半浸在液体中,导致液面上升,对桌面的压力变大,压强变大,因此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增加了90Pa,铝块此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的增加量,可求铝块此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ΔF1=Δp1S=90Pa×100×10﹣4m2=0.9N,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为此时的2倍,则浮力为1.8N,故A错误;B.铝块沉到容器底部,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增加,压强增加,则放入铝块后对桌面压强的增加量为Δp=Δp1+Δp2=90Pa+450Pa=540Pa,放入铝块后对桌面压力的增加量为ΔF2=ΔpS=540Pa×100×10﹣4m2=5.4N,容器对桌面压力的增加是由于放入铝块,因此铝块的重力为G铝=ΔF2=5.4N,由G=mg可得,铝球的质量:m铝===0.54kg=540g,由ρ=可得,铝球的体积:V铝===200cm3,故B错误;C.铝块沉底时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铝块的重力与浮力之差,则为F压=G铝﹣F浮′=5.4N﹣1.8N=3.6N,故C错误;D.因为物体完全浸没后受到的浮力为1.8N,则根据F浮=ρgV排可求,液体的密度为ρ液====0.9×103kg/m3=0.9g/cm3,故D正确。故选:D。21.如图所示,一个空塑料瓶,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地浸入水中,一次瓶口朝上,一次瓶口朝下,使这两次塑料瓶在水里的位置相同,甲、乙两图中烧杯内水面相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瓶口的橡皮膜向内凹,乙图中瓶口的橡皮膜向外凸 B.甲、乙两图中塑料瓶内的气体密度相同 C.甲、乙两图中烧杯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相同 D.甲、乙两图中塑料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相同【解答】解:A、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所以橡皮膜不论是朝上还是朝下都会向内凹,故A错误;BD、由于甲橡皮膜所处的深度浅,故甲橡皮膜向内凹陷的程度较小,甲塑料瓶中的气体体积较大,根据ρ=可知甲图中塑料瓶内的气体密度较小,故B错误;甲塑料瓶排开水的体积大,由F浮=ρgV排可知,甲所受浮力大,故D错误;C、甲、乙两图中烧杯内水面相平,由公式p=ρgh可知,甲、乙两图中烧杯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相同,故C正确;故选:C。22.如图所示,物体重10N,溢水杯和杯中水总重为10N,溢水杯的底面积为20cm2。把物体挂在测力计下面慢慢放入溢水杯中,当它的体积露出水面时,杯中水面恰好与溢水杯口相平,当物体继续向下直至浸没且没有与溢水杯底部接触时,测力计的示数为6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溢水杯中溢出的水的重力为4N B.物体的密度为1.5×103kg/m3 C.物体的体积露出水面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力为14N D.物体浸没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6.5×103Pa【解答】解:A.物体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G﹣F示=10N﹣6N=4N,则由F浮=ρgV排可得V物=V排==4×10﹣4m3,当物块的体积露出水面时,杯中水面恰好与溢水杯口相平,则随后溢出水的重力为G排=×4×10﹣4m3=1N,故A错误;B.物块的质量为m==1kg,物块的密度为=2.5×103kg/m3,故B错误;C.物体的体积露出水面时,由A可知,物块此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ρgV排=4×10﹣4m3=3N,则此时物体对水的压力和浮力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为3N,因此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力为F压=F+F′=10N+3N=13N,故C错误;D.由C可知,当物体的体积露出水面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力为13N;随后物体浸没时,水将溢出,且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浮力的增加量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故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力不变,为13N,则物体浸没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p=,故D正确。故选:D。23.如图甲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几个实验情景。实验甲、乙和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3.0N、2.4N和1.0N,实验丁中盐水的密度为1.1×103kg/m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对比乙、丙两图,可以探究物体所受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 B.实验所用圆柱体的体积是200cm3 C.圆柱体的密度是3g/cm3 D.图丁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N【解答】解:A、要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应控制液体密度相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相等,应该选择乙、丙两图,故A正确;B、根据图丙数据可知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F浮水=G﹣F3=3N﹣1N=2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物体排开水的体积V排===2×10﹣4m3=200cm3,圆柱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即圆柱体的体积V=200cm3,故B正确;C、圆柱体的质量为:m====0.3kg;圆柱体的密度为:ρ===1.5×103kg/m3=1.5g/cm3,故C错误;D、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物体浸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浮盐水=ρ盐水gV排=1.1×103kg/m3×10N/kg×2×10﹣4m3=2.2N,根据F浮=G﹣F示得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示=G﹣F浮盐水=3N﹣2.2N=0.8N,故D正确。故选:C。24.将新鲜的相同鸡蛋分别浸入盛有水和浓盐水的柱形容器中,当鸡蛋静止时在容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盛水容器中鸡蛋所受浮力较大 B.鸡蛋放入前后两容器对桌面压强的变化量相等 C.盛浓盐水容器底部受到盐水的压力可能小于鸡蛋的重力 D.往浓盐水中继续加盐并搅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