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2011年考纲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增加西周政权的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原表述为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原表述为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增加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主要经济政策: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增加“闭关守国”)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子与老子的思想;(增加老子的思想;删除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表述为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朱理学;陆王心学。(增加陆九渊的内容)(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汉字与书画: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3)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复习指导】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先秦即起源奠基时期、秦汉即形成和发展时期、隋唐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宋元继续发展时期、明清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把握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掌握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的农耕经济的雏形;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即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思想文化(儒家思想)。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小农经济的产生,儒家思想的形成,商鞅变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一、中国古代历史大系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前。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包括战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前期)。二、夏、商、周(三代)(一)重大事件: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启实行王位世袭制;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周;周公辅佐成王平叛;武王和周公两次大规模分封;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①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②特点:以宗法血缘关系的主要基础;层层封受;地方分权。(2)宗法制:①规定宗族内部嫡庶关系的制度,由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②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在同姓宗族中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具有政治制度性质。③作用: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三)夏商周的社会经济1.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具体反映在西周的井田制上。特点是:通过分封制受田;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无权转让与买卖;需交纳贡赋。2.官府手工业和官营商业在手工业和商业中占垄断地位,春秋战国时这种局面被打破,出现民营、家庭手工业和私商(民间商人)。3.商朝出现青铜农具,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世界稀有。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织出斜纹提花丝织品。商人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商朝时已造出木板船,推动了水上交通的发展。三、春秋、战国时期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公元前770-476,公元前475-221年)(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1.生产力的发展:①农业:铁农具的问世和使用范围的扩大,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成为私田,耕地采用“垄作法”;②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冶铸、纺织、漆器、造船成为主要手工业;③商业:私商的涌现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④科技:算筹记数法、《石氏星表》和人工杂交的应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2.生产关系的变化:(1)管仲在齐国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土地私有得到承认。(2)私田主人采用地租剥削方式经营土地,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产生,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级形成。(3)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低生产力下的精耕细作;⑤具有不稳定性,易于两极分化。(二)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1.兴起的背景:(1)春秋以来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发展封建经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各国需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以求生存发展。(3)“士”阶层的兴起和法家学说为各国变法提供了人才和思想理论条件。2.变法的情况:(1)魏文侯任用李悝的变法:①内容:“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②作用:使魏国率先强盛起来。(2)楚悼王任用吴起的变法:①内容:限制贵族权力,裁撤冗员、奖励军功、禁私门请托。②作用:使楚国一度成为强国。(3)商鞅变法:①背景:a、b、c同上(二)1.兴起背景(1)、(2)、(3);d.具备改革的有利条件: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民风质朴,讲求实用、功利和尚武,易于接受法家学说;三家分晋,力量削弱;各国人才的流入。②概况: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从公元前356年开始推行变法,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即位,处死商鞅,变法结束。③内容:a.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b.军事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推行县制;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制定秦律。c.文化习俗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④目的: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七雄争战中取得优势。根本目的是废除旧制度,创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即用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⑤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⑥作用和意义:a.废除了旧制度(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创建了新制度(土地私有制,户籍制、县制、秦律、重农抑商、二十等爵制),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初步实现富国强兵。b.为后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对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⑦局限性:严刑苛法轻视教化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后来秦朝的暴政。3.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作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①定义:“百家”指“诸子百家”,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流派。主要有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百家争鸣”指上述学者、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问题进行争论、彼此融合的局面。②背景:a.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期b.“士”阶层的兴起和受到各国的重用;c.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d.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局面尚未形成。③历史地位:①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发展;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孔子创立儒家学派:①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爱人”和“为政以德”,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他重视礼,主张用礼来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他提出中庸思想,用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使对立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仁、礼、中庸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并渗透到后代的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一统。②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他开创了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他还总结出包括“因材施教”在内的一整套教育理论。为中国后来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③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者。他整理编撰了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④世界影响:汉朝以后,儒家进入了越南、朝鲜、日本等国。明清以后,《论语》被翻译为拉丁文和英文。儒家,特别是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战国时期儒家的发展: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等主张荀子:提出“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等主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份,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成就(1)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成熟的重要标志,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2)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楚辞”(又称骚体),并写出《离骚》。(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到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已演进到篆字的成熟阶段。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4)战国时期我国的绘画艺术也已从萌芽走向成熟,帛画《人物龙风图》等表现出很高艺术水平。【教学反思】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朝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造纸术科技成就领先世界。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初步认识中华民族在制度上的优越性。【教学重点和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四、秦汉时期总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一)秦始皇统一中国1.秦的统一: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情况:①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北击匈奴,收复河套;③征服百越,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形成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北至长城的疆域。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1)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首创皇帝制度,以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为核心。②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③实行以中央任命为核心的地方郡县制。影响:这种制度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发展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但它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并在封建社会下行阶段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颁布秦律。这是第一部通行全国的法律,以严刑峻法为特征,体现了皇帝的专制意志。(3)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4)修驰道、直道、灵渠和长城。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巩固边防。(5)“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强化对全国的思想控制,对古代文化极大摧残。3.秦始皇的暴政:(1) 表现:①赋税沉重;②大兴工程、滥用民力;③严刑峻法;④焚书坑儒,文化专制。(2) 结果: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二)关于两汉1.“汉承秦制”又有所变化。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设“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台权力,尚书台成为中枢机构。地方上郡县制、封国制并行,地方行政区划西汉分郡县两级,东汉变为州郡县三级。2.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1)农业:两汉农业生产发展表现在:发明了耧车和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采用了新式耕作方式垄作法、耦犁、代田法(赵过)和区田法。(2)手工业:丝织业的发达;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提高冶铁水平。(3)商业: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发展为商业中心;城市里设有“市”,由市令或市长专职管理贸易活动。3.儒学的新发展。汉武帝重视人才,采用“举贤良对策”方式发掘治国人才。两汉时期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在:①董仲舒著《春秋繁露》,糅合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等新的思想主张;②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汉武帝起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郡国学,建立了较完整的中央—地方教育系统;规定儒经为国家教科书,设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考试合格即可任官。对汉代儒学新发展的评价: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②董仲舒的儒学新思想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强化君权)、安定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时代需求,具有进步意义;③自此之后,儒士成为中国文化和教育舞台上的主角,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的消极内容在历史上也有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维护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负面影响。4.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1)科技成果: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文学艺术成就:①新文学体裁—“赋”的形成和司马相如作《子虚赋》;②东汉末年楷书的出现;③绘画门类的丰富。【教学反思】三、古代中华文明曲折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孝文帝改革。经济上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文化上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了解隋唐时期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发展了科举制;唐中后期出现地方割据。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文化科技上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从这些现象上分析隋唐取得辉煌的原因及意义。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认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体会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鼎盛及隋唐文明的繁荣原因,唐太宗是选修考察的热点【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的特点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公元220——589年)(一)基本知识1.中央政治制度由东汉的尚书台演变为尚书省,继而又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土地制度方面,屯田制和均田制都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安定人民生活。3.思想文化方面,这一时期佛教盛行和道教广为流传,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融合到儒学之中,使儒学有新的发展。此外,中国小说的兴起也源于这一时期,还涌现出顾恺之画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家。(二)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包括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后期改革。北魏是鲜卑族的拓拔部建立的政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拓跋珪在统治期间实行编户、劝课农桑、重用儒生、实行汉制,拓跋部由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初步封建化。1.改革背景:①宗主督护制使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严重影响政府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同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②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族人民起义不断爆发;③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权,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④拓跋珪执政措施开始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初步基础。2.改革内容: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3.评价:改革的作用:①加速了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的支持,从而扩大了政权的基础,巩固了统治;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调整了生产关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上述这一切,为后来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改革的特点:①由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改革;②具有缓和统治危机和改变社会形态的双重性质;③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结论: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六、隋唐总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589—906年)(一)唐太宗的政绩(626—649年)1.继位前:①追随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了隋朝,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②通过“玄武门”事变取得帝位继承权2.继位后:①善于总结前代兴衰教训,树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存百姓”,“仁义为本”和“文德治国”的治国思想。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勤于政事。③完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按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制定《唐律》。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8世纪中期遭到破坏)。⑤崇儒尊孔,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建国学,校五经,刊行《五经正义》作为儒经的标准读本,推动了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发展。⑥实行民族团结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解决了东西突厥的问题,在突厥降服后实行羁縻府州的制度;攻取西突厥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对吐蕃则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之间,中原和西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融合。⑦推行对外开放政策。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商来唐贸易、居住,可以做官和通婚,对外来文化宗教采取兼收并蓄方针,支持玄奘西行取经和翻译佛经,景教、回教和摩尼教在唐朝时期先后传入中国;朝鲜和日本学者和僧人、使节大量来唐学习唐文化,推动了朝鲜和日本的封建化过程。⑧晚年,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并对自己一生作出“益多损少”的较客观评价。3.对唐太宗政绩的评价:①上述政绩使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稳定,人口增加,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昌盛,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②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内外政策和励精图治的务实作风,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③从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和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不可能真正解决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二)隋唐时期的其他知识要点:1.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教义,得到新的发展,唐太宗印成《五经正义》成为儒经的标准读物。2.唐代是中国诗歌鼎盛时期,著名诗人有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高适、岑参、王维、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由于城市的繁荣,唐代出现了适合市民欣赏的短篇小说—传奇。唐代楷书名家有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草书大家则有张旭、怀素等。初唐阎立本的传世作品有《步辇图》;盛唐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教学反思】四、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政治上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最终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有效地管理地方政府,为后世所沿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上: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宋出现瓷都景德镇,元烧成青花,元代新兴的棉织业兴盛,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文化上:科技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播到世界,宋代理学有了重大发展(二程、朱熹);宋词元曲是主要文学形成;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清明上河图》)。分析在此阶段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宋元时期,政治上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文化继续发展,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我们不仅认识到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进步,也要看到繁荣背后的危机。【教学重点和难点】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元朝的行省制度【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七、五代、两宋和元朝总的特点:封建国家的分裂,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大融合。(907—1368年)(一)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宋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①结束了节度使割据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北宋统治;②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了“积弱”局面;冗官、冗兵、冗费,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形成了“积贫”的局面。2.元朝对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1)措施:①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平章政事,总领地方大权;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2)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1.庆历新政:2.王安石变法:(1)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积贫”“积弱”状况、社会矛盾和边境危机进一步加剧,面临严重统治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2)内容:①富国之法:实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场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②强兵之法: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设专门学校和惟才用人。(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水利工程和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装备有所改进。(4)结果:变法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王安石两次被迫辞职,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5)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其目的是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包括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在改革中的“三不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精神和改革措施的全面而有效,使王安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和改革派内部的分裂,根本原因则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改革不可能触及封建制度的基础。(三)宋元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表现在:①北方使用中耕农具耧锄;②江南推广稻麦复种制;③南北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指粟麦在江南的大量种植,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棉花推广到长江流域);④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稻米生产地位重要(“苏湖熟,天下足”);⑤元世祖设管理农业的机构,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2.制瓷业是宋元主要手工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以产青花瓷器闻名。3.宋元商业空前繁荣。表现在:①商铺可随处开设,买卖早晚都可经营;②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品种增加;③“交子”出现;④商业城市的涌现(元朝的大都、杭州、泉州等)和商路的畅通(漕运、海运、驿站等);⑤民族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⑥商税和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四)两宋的程朱理学(1)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是儒学与佛道融合,从佛道吸取有益内容,进一步理论化、思辨化而形成的。(2)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他们还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同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3)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著《四书章句集注》,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而后有气,他还主张“心性论”,即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他的影响除中国外还远及日、朝和欧洲,甚至形成朱子学派。(4)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主张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的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五)宋元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1.重要科技成果:①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展和外传;②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编《授时历》;2.文学艺术成就:①宋词的兴盛,卓越词人有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②散曲和杂剧产生于宋代,元代散曲和杂剧臻于成熟,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③两宋时期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和文人画成就突出,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教学反思】五、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清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上承古萌新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教学重点和难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海禁【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八、明清(前期)总的特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1368-1840年)(一)强化君主专制1.明朝:①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2.清朝:①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负责奏章票拟;②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以制约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集权于皇帝;③雍正帝设军机处,由亲信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由皇帝决策,军机处行文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这种不受约束和监督的绝对君主制度,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的随意性的特点,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二)康熙帝的政绩1.强化皇权:①清除鳌拜,总揽朝政大权②设南书房,集权于皇帝。2.巩固统一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①平三藩之乱;②进军台湾,设台湾府;③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④册封喇嘛教活佛,分掌蒙藏地区事务;⑤在黑龙江流域实行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⑥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3.重视经济,尊崇儒学,开创“康乾盛世”结论:康熙帝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抵制西方的殖民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其次他调整了生产关系,重视文治,缓和了民族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但康熙帝是中国封建阶级的政治代表,他强化了君主专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阻碍了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1.明清的经济政策:①“重农抑商”政策。抑商的做法有:实行专卖制度,官府垄断盐、茶等的经营,加征商税;制定歧视商人的规定;设立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影响: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做法是:禁止沿海人民与海上敌对势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山地农业开发租赁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别墅租赁合同含社区绿化养护责任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厅装修施工节能评估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乐器展会器材租赁合同范本3篇
- 教育工作者如何推广家庭安全常识的研究报告
- 智慧办公创新的办公模式探索
- 玉溪云南玉溪市司法局招聘编外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管理处采购中心编外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零二五年度SSL协议安全产品集成与解决方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茶艺馆店铺转让及茶文化传承协议3篇
- 甲状腺的科普宣教
- 2024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与运营合作框架协议3篇
- 挂靠免责协议书范本
- 四年级全一册《劳动与技术》第四单元 活动4《饲养动物的学问》课件
- 2024年考研英语(一)真题及参考答案
- 校园驻校教官培训
-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146题带答案(可打印版)
- 储运部部长年终总结
- 2024年采购代发货合作协议范本
- 物业管理装修管理规定(5篇)
- 工业自动化设备维护保养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