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附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附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附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附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2024年1月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Ⅰ表示循环系统,Ⅲ表示消化系统B.人体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乙的渗透压降低,丙增多C.乙的酸碱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乙能及时将多余的酸或碱运走D.甲、乙、丙维持了人体稳态,确保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某同学欲依据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设计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下列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A.本实验需要设置自来水组、缓冲液组、血浆组三组对照组B.酸或碱加入到磷酸盐缓冲液中与加入到清水相比,pH的变化减弱C.若只用缓冲液和血浆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D.若只用清水和血浆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3.某同学因雪天路滑行走时失去重心,吓得眨眼,尖叫。跌倒后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之后慢慢恢复。关于该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跌倒过程中眨眼是一种脑干控制的非条件反射B.心跳加速是由于控制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C.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神经递质能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D.肾上腺素快速分泌是导致呼吸急促的因素之一4.研究发现,γ一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当人精神紧张,感到压力时,交感神经兴奋,自主神经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失眠。而γ-氨基丁酸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来防止失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γ-氨基丁酸是由神经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的神经递质B.人体的正常睡眠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维持的C.γ-氨基丁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可能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增大D.可以口服γ-氨基丁酸缓解压力引起的失眠5.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关于进食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进食后短时间内,人体体温升高,汗液分泌增多B.血糖升高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的结果C.进食后渗透压升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机体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6.下图表示正常人感染某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C.症状出现前后表示人体感染病毒初期,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D.病毒抗原检测比核酸检测可更早确认感染者,在乙时间段内进行可得到阳性结果7.纳米脂质颗粒LNP能使mRNA疫苗在体内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进行靶向递送,进而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图中TLR7/8、TLR3和NLRs为能感知和响应“异己”入侵的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封装在LNP中的mRNA疫苗以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可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翻译,进而发挥疫苗的作用B.进入细胞的mRNA无论是否完成逃逸,都可能在宿主细胞中被降解C.TLR7/8、TLR3和NLRs3可将外源mRNA降解D.mRNA疫苗比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性更高8.下图表示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应尽快采用方法①进行免疫治疗B.方法②比方法①可以使人体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C.方法②往往要多次注射抗原类物质,每次注射的时间间隔为7天D.将病毒感染康复者血浆经过处理后用于救治病毒感染者是方法①的具体应用9.某兴趣小组用拟南芥幼苗进行间光性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图所示。关于实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组处理生长情况弯曲情况甲不切断正常弯曲乙在①处切断慢弯曲丙在②处切断不生长不弯曲丁③处切断不生长不弯曲A.甲、乙对照,能说明胚芽鞘感光的部位只位于结构ⅠB.甲、乙对照,能说明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只位于①②之间C.乙、丙对照,能说明①②之间存在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D.丙、丁对照,能说明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位于结构Ⅰ10.短脚锦鸡儿是荒漠草原群落的主要优势灌木,其幼苗个体均在母株周围呈集群分布。种群的年龄、冠幅(指的是单株植物树冠的面积)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短脚锦鸡儿与该群落的草本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短脚锦鸡儿具有固沙和水土保持的作用11.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农作物间作套种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季节性,可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B.渔业生产中,人们不会将河蟹与生态位和它相似的青鱼混养C.群落中常见物种就是优势种,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可能逐渐失去优势.D.群落演替早期的种群不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12.某调查小组利用无人机拍照,调查草原上某哺乳动物的种群密度,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哺乳动物并计数。某地区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该哺乳动物平均个体数为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方法不适用于调查草原上的单子叶草本植物B.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C.该方法对动物的生存不会产生影响D.该地区的该哺乳动物种群密度为S×n/m13.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是通过以“食物联系”连接的营养结构实现的。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B.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营养级生物量小,能量也少C.具有复杂食物网生态系统,一种生物的消失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昆虫捕食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有机物的螨类,实现了能量可从分解者流向消费者14.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植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为b,全部肉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为c,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d,则a、b、c、d之间的关系是()A.a=b+c+d B.a>b+c+d C.a<b+c+d D.a=b+c-d15.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湖泊的结构平衡和功能平衡可影响碳排放和碳利用的平衡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没有降低碳排放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共生等生态学原理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Na⁺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逆转而形成动作电位。使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相关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即可引起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B.该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阈电位是一50mvC.图中③比②电位变化快原因是Na⁺离子通道开放数量多D.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差值越大,细胞越难产生兴奋17.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分泌抗体,具备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B.与普通抗体相比,IgA二聚体有更多的抗原结合位点,与相应病原体有更高的亲和力C.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18.香瓜体内的亚油酸在L酶的作用下可以转变成其独特的香气物质,是其成熟的特征之一。科研人员研究乙烯对L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乙烯是气体激素,实践中常用乙烯利代替B.乙烯可能通过促进L酶基因的表达,直接促进果实的成熟C.对照组中内源乙烯对L酶的活性可能产生了影响D.外源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7天达到最高值19.某同学用黑光灯诱捕法对农田中某昆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在该区域均匀放置适宜数量的黑光灯,每日统计捕获到的该昆虫的数量,记为y,该种群的个体数随着捕获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导致每日捕获数依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在逐次增加,记为x,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调查期间应该没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B.M点对应的数值可代表农田中该昆虫种群数量的估计值C.此方法还可以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黑光灯诱捕法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属于机械防治20.在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数年后,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易发生土地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和乔木的恢复措施。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指标弃耕地(对照)禁牧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土壤含水量/%0.260.660.77137土壤全氮/(g·kg⁻¹)0.090.360.420.27草本植物种数/种1.12.62.81.6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¹)3.19.47.410.0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0.61.70.81.1*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A.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调查草本植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从节肢动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围封禁牧更适用于该地区D.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与排尿相关的肌肉主要有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尿道外括约肌以及内脏运动神经支配的尿道内括约肌和膀胱逼尿肌。如图所示。(1)婴幼儿不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是因为此时的排尿反射属于________控制的________反射。成长过程中学会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这种长时记忆的形成可能与_________的改变及________有关。(2)当婴儿膀胱充盈时,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此时参与的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该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___。排尿过程中,尿液持续刺激尿道壁感受器,不断传入中枢,反复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中的________调节。(3)请完善病人在医院尿检时,没有尿意仍可以完成排尿的反射弧:医生要求→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______→传导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具体肌肉名称)→排尿。22.治疗性疫苗是一种天然或人工合成的产品或制品,能够通过诱导免疫应答来治疗已经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mRNA除了可以用于制作预防性疫苗,还可以用于制作治疗癌症的治疗性疫苗。癌细胞表面抗原是TAA。mRNA治疗性疫苗的原理如下图所示:(1)图中免疫细胞A的名称是________,免疫细胞D的名称是_________。免疫细胞E的名称是________。(2)据图可知,TAA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有。A.与免疫细胞D的受体结合B.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C.刺激免疫细胞D使其分泌抗体D.参与免疫细胞C的活化,诱导其释放细胞因子(3)免疫细胞C参与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为________。(4)科学家曾尝试将DNA包裹进脂质体制作DNA疫苗,DNA疫苗胞吞后需进入细胞核进行转录产生mRNA。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的原因是________。23.大蒜是餐桌上常见的调味剂,其含有的大蒜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对流感病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等多种致病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癌、抗衰老等保健功能。蒜薹是大蒜的花茎,抽薹(进入生殖生长的形态标志)期前后的田间管理直接关系到蒜薹和蒜头的产量。(1)北方农民一般在白露末秋分初(9月底10月初)在田间种植蒜瓣,该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填“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待其出苗至5~6片叶时覆盖地膜,幼苗在膜内过冬,该措施的目的是________。(2)越冬的蒜苗一般在第二年4~5月份迅速抽薹,进而转入蒜头膨大的关键期。如果某年气候异常,越冬的蒜苗遭遇暖冬,导致抽薹期延迟,从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角度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光周期也能影响植物的开花,植物体内能感知光周期变化的物质是________,它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3)蒜薹不及时采摘,会影响蒜头的营养生长。农民在大蒜抽薹期常使用一类生长调节剂——抽墓膨大松口剂,其中的有效成分之一是赤霉素类似物,其作用是________。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要注意哪些事项________。(写出2点即可)(4)某兴趣小组拟开展实验探究大蒜抽薹后摘薹和不摘薹对蒜头产量的影响,请设计方案,简要说明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24.科学家在研究单细胞藻类营养吸收时,观察到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微藻A、B的生长速率与一定范围内的K2HPO4浓度存在如下关系,如图1所示。(1)图1可以表明两个种群存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除此之外,种间关系还包括________(至少答三种)。(2)图2是单独培养两种微藻得到的数量变化曲线,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至少写出2点)。调查微藻的数量时,需要用到的计数方法是________。(3)单独培养时,微藻A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形,限制其数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有_______,该因素属于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4)将两种微藻在略低于a浓度的K2HPO4培养液中共同培养时,请在图中画出A、B的数量变化趋势,并解释原因________。25.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某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1)据图分析,决定该湖泊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_________。(2)该湖泊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有机物中的碳回归大气中的速率)远小于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________。(3)药物A是一种可在生物体内稳定存在的化合物,若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该湖泊,会引发生物富集现象。生物富集是指_________。一旦含药物A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就会_________。(4)若生活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蓝细菌、部分绿藻种群数量爆发增长,一段时间后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若对该湖泊进行水体污染防治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填序号)。①建立污水处理厂②控制污染源③给汽车安装排气净化装置④引水入湖⑤开展清淤保洁工作⑥动植物物种引进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2024年1月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Ⅰ表示循环系统,Ⅲ表示消化系统B.人体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乙的渗透压降低,丙增多C.乙的酸碱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乙能及时将多余的酸或碱运走D.甲、乙、丙维持了人体稳态,确保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乙与丙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一方是血浆一方是组织液,又因为丙的箭头指向甲,说明甲是淋巴(液),丙是组织液,因此乙是血浆。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图中Ⅰ是循环系统,Ⅲ与内环境是双向交换,可表示呼吸系统,不能表示消化系统,A错误;B、人体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进而使得乙血浆的渗透压降低,丙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而增多,B正确;C、乙血浆的酸碱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乙中有各种缓冲物质,C错误;D、甲淋巴(液)、乙血浆、丙组织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人体内环境稳态需要靠各个系统的密切配合才可以得到维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B。2.某同学欲依据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设计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下列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A.本实验需要设置自来水组、缓冲液组、血浆组三组对照组B.酸或碱加入到磷酸盐缓冲液中与加入到清水相比,pH的变化减弱C.若只用缓冲液和血浆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D.若只用清水和血浆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浆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本实验需要设置自来水组、缓冲液组为对照组,血浆组为实验组,A错误;B、缓冲液中的缓冲可以中和酸或碱,因此酸或碱加入到磷酸盐缓冲液中与加入到清水相比,pH的变化减弱,B正确;C、若只用缓冲液和血浆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应再加用自来水的对照实验,C正确;D、若只用自来水和血浆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应再加用缓冲液的对照实验,D正确。故选A。3.某同学因雪天路滑行走时失去重心,吓得眨眼,尖叫。跌倒后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之后慢慢恢复。关于该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跌倒过程中眨眼是一种脑干控制的非条件反射B.心跳加速是由于控制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C.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神经递质能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D.肾上腺素快速分泌是导致呼吸急促的因素之一【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眨眼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形成的反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A正确;B、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B正确;C、支配肾上腺素分泌的内脏运动神经是交感神经,不是副交感神经,C错误;D、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增强,呼吸会加深加快,是导致呼吸急促的因素之一,D正确。故选C。4.研究发现,γ一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当人精神紧张,感到压力时,交感神经兴奋,自主神经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失眠。而γ-氨基丁酸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来防止失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γ-氨基丁酸是由神经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的神经递质B.人体的正常睡眠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维持的C.γ-氨基丁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可能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增大D.可以口服γ-氨基丁酸缓解压力引起的失眠【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γ-氨基丁酸属于小分子物质,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B、据题意可知,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失眠,副交感神经兴奋可防止失眠,因此人体的正常睡眠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维持的,B正确;C、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导致Cl-内流,加强外正内负的电位,即膜内外电位差值变大,C正确;D、γ-氨基丁酸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来防止失眠,γ-氨基丁酸是小分子有机物,人体可直接吸收,因此可以口服γ-氨基丁酸缓解压力引起的失眠,D正确。故选A。5.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关于进食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进食后短时间内,人体体温升高,汗液分泌增多B.血糖升高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的结果C.进食后渗透压升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机体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详解】A、进食后,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加,导致产热多,体温升高,机体通过调节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因而汗液分泌增加,A正确;B、进食后血糖升高,主要原因是机体对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不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的结果,B错误;C、进食后汗液分泌增加,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同时进食后血糖含量上升,渗透压也会上升,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正确;D、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的结果,在机体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正确。故选B。6.下图表示正常人感染某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C.症状出现前后表示人体感染病毒初期,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D.病毒抗原检测比核酸检测可更早确认感染者,在乙时间段内进行可得到阳性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

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详解】A、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

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在体液免疫中,A正确;B、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

T

细胞将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的病毒呈递给

B

细胞,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

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此外,辅助性T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还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人体感染病毒初期,几乎没有T

细胞和抗体产生,说明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人体内快速增殖,C正确;D、据题图可知,在乙时间段病毒抗原的数量较大,且先迅速增加后减少,因此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而核酸检测在甲时期就可以确认感染者,D错误;故选D。7.纳米脂质颗粒LNP能使mRNA疫苗在体内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进行靶向递送,进而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图中TLR7/8、TLR3和NLRs为能感知和响应“异己”入侵的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封装在LNP中的mRNA疫苗以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可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翻译,进而发挥疫苗的作用B.进入细胞的mRNA无论是否完成逃逸,都可能在宿主细胞中被降解C.TLR7/8、TLR3和NLRs3可将外源mRNA降解D.mRNA疫苗比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性更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

mRNA疫苗在纳米脂质颗粒(LNP)的作用下,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形成内体小泡。mRNA从内体小泡逃逸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出抗原蛋白,经高尔基体发挥作用分泌到细胞外,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若内体小泡内的mRNA未实现逃逸,则会被TLR3和TLR7/8识别,使该外来mRNA降解。若逃逸成功也需逃避NLRs识别,以免被降解。【详解】A、封装在LNP中的mRNA疫苗属于大分子物质,以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mRNA需要从内体小泡中逃逸才能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翻译出抗原蛋白,进而发挥疫苗的作用,A正确;B、据图可知,若内体小泡内的mRNA未实现逃逸,则会被TLR3和TLR7/8识别,使该外来mRNA降解;若逃逸成功也需逃避NLRs识别,以免被降解,B正确;C、TLR7/8、TLR3

NLRs为能感知和响应“异己”入侵的受体,不能将外源mRNA降解,C错误;D、相对于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疫苗,mRNA疫苗的安全性更高,D正确;故选C。8.下图表示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应尽快采用方法①进行免疫治疗B.方法②比方法①可以使人体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C.方法②往往要多次注射抗原类物质,每次注射的时间间隔为7天D.将病毒感染康复者血浆经过处理后用于救治病毒感染者是方法①的具体应用【答案】C【解析】【分析】1、方法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2、方法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详解】A、若某人被狗咬伤,不确定该狗是否带有狂犬病毒,最保险的办法是按方法①注射抗体,以尽快清除可能存在的病毒,A正确;B、方法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方法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此方法②比方法①可以使人体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B正确;C、由图可以直接看出,注射抗原第7天后,抗体水平最高,此时注射疫苗(抗原),抗原和抗体会发生结合,无法发挥疫苗的效果,C错误;D、病毒感染康复者血浆中含有针对病毒的抗体,将病毒感染康复者血浆经过处理后用于救治病毒感染者是方法①的具体应用,D正确。故选C。9.某兴趣小组用拟南芥幼苗进行间光性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图所示。关于实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组处理生长情况弯曲情况甲不切断正常弯曲乙在①处切断慢弯曲丙在②处切断不生长不弯曲丁在③处切断不生长不弯曲A.甲、乙对照,能说明胚芽鞘感光的部位只位于结构ⅠB.甲、乙对照,能说明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只位于①②之间C.乙、丙对照,能说明①②之间存在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D.丙、丁对照,能说明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位于结构Ⅰ【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速度比向光侧快,因而向光弯曲。【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甲不切断任何部位,该幼苗正常弯曲生长,但在①处切断,即去除结构Ⅰ,生长变慢,依然表现弯曲,因而比较甲和乙不能说明胚芽鞘感光的部位只位于结构Ⅰ,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甲不切断任何部位,该幼苗正常弯曲生长,但在①处切断,即去除结构Ⅰ,生长变慢,依然表现弯曲,因而比较甲和乙不能说明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只位于①②之间,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乙组在①处切断,该幼苗缓慢生长且弯曲,而在②处切断后,该幼苗不能生长,也不弯曲,因而乙、丙对照,能说明①②之间存在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C正确;D、根据题意可知,丙组在②处切断和丁组在③处切断,两组实验结果相同:幼苗都不生长、不弯曲,说明此时不能产生生长素,也无法得出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位于结构Ⅰ,D错误。故选C。10.短脚锦鸡儿是荒漠草原群落的主要优势灌木,其幼苗个体均在母株周围呈集群分布。种群的年龄、冠幅(指的是单株植物树冠的面积)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短脚锦鸡儿与该群落的草本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短脚锦鸡儿具有固沙和水土保持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A、由图示曲线可知,该种群年龄小的数量多,年龄大的数量少,因此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正确;B、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C、短脚锦鸡儿是荒漠草原群落的主要优势灌木,其与该群落的草本植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D、短脚锦鸡儿是荒漠草原群落的主要优势灌木,具有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D正确。故选B。11.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农作物间作套种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季节性,可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B.渔业生产中,人们不会将河蟹与生态位和它相似的青鱼混养C.群落中常见物种就是优势种,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可能逐渐失去优势.D.群落演替早期的种群不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答案】B【解析】【分析】间作套种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也可称为立体农业。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详解】A、间作利用群落的水平结构,套种利用了群落的季节性,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A错误;B、河蟹和青鱼的生态位相似,一起混养,二者竞争激烈,不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在生产实践中,不利于增加二者的产量,B正确;C、群落中常见物种是常见种,不是优势种,C错误;D、群落演替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指优势取代,所以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D错误。故选B。12.某调查小组利用无人机拍照,调查草原上某哺乳动物的种群密度,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哺乳动物并计数。某地区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该哺乳动物平均个体数为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方法不适用于调查草原上的单子叶草本植物B.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C.该方法对动物的生存不会产生影响D.该地区的该哺乳动物种群密度为S×n/m【答案】D【解析】【分析】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抽样时要使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必须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简单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这种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的取样调查,主要用于移动能力较低,种群密度均匀的种群。【详解】A、单子叶草本植物个体较小,不适合用无人机拍照,A正确;B、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B正确;C、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空中样方法的优势有准确度高,周期短、对该哺乳动物的生存不会产生影响,C正确;D、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调查中选取的样方面积为m,若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可得该哺乳动物种群密度为n/m,D错误。故选D。13.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是通过以“食物联系”连接的营养结构实现的。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B.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营养级生物量小,能量也少C.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一种生物的消失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昆虫捕食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有机物的螨类,实现了能量可从分解者流向消费者【答案】C【解析】【分析】1、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详解】A、群落具有季节性,动物的食物随季节发生变化,因此动物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A正确;B、由于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营养级生物量小,能量也少,B正确;C、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一种生物的消失会有其他生物代替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基本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其稳定性基本不变,C错误;D、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有机物的螨类属于分解者,昆虫属于消费者,昆虫捕食螨类实现了能量可从分解者流向消费者,D正确。故选C。14.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植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为b,全部肉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为c,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d,则a、b、c、d之间的关系是()A.a=b+c+d B.a>b+c+d C.a<b+c+d D.a=b+c-d【答案】B【解析】【分析】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传递到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利用。【详解】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可知,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植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为

b,全部肉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为

c,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由于被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等也来自于a,所以a>b+c+d,ACD错误,B正确。故选B。15.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湖泊的结构平衡和功能平衡可影响碳排放和碳利用的平衡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没有降低碳排放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D.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共生等生态学原理【答案】D【解析】【分析】碳中和是指通过减少、避免和抵消排放温室气体,使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的状态。它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手段,旨在达到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详解】A、生态平衡包括收支平衡、结构平衡和功能平衡三个方面,生态平衡的状态影响该湖泊对碳的利用和释放,即该湖泊的结构平衡和功能平衡可影响碳排放和碳利用的平衡,A正确;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其遗体、粪便还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降低碳排放,B正确;C、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酶的活性升高,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C正确;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原理,D错误。故选D。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Na⁺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逆转而形成动作电位。使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相关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即可引起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B.该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阈电位是一50mvC.图中③比②电位变化快原因是Na⁺离子通道开放数量多D.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差值越大,细胞越难产生兴奋【答案】A【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A、题意显示,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Na⁺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据此可知,此时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但并未引起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B、题意显示,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逆转而形成动作电位,此时的临界值为阈电位,即该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阈电位是-50mv,B正确;C、图中③比②电位变化快原因是Na⁺离子通道开放数量多,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逆转而形成动作电位,C正确;D、结合图示可知,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差值越大,细胞越难产生兴奋,相反差距越小,越容易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兴奋,D正确。故选A。17.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分泌抗体,具备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B.与普通抗体相比,IgA二聚体有更多的抗原结合位点,与相应病原体有更高的亲和力C.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答案】BC【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②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防御性保护作用;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的细泡器或细胞结构:免疫监视指机体清除和识别突变的细胞。【详解】A、图中甲细胞能分泌抗体,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来的,浆细胞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A错误;B、结合图示可知,与普通抗体相比,IgA二聚体有更多的抗原结合位点,具有更高的亲和力,B正确;C、sIgA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从而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未体现免疫自稳和监视功能,D错误。故选BC。18.香瓜体内的亚油酸在L酶的作用下可以转变成其独特的香气物质,是其成熟的特征之一。科研人员研究乙烯对L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乙烯是气体激素,实践中常用乙烯利代替B.乙烯可能通过促进L酶基因的表达,直接促进果实的成熟C.对照组中内源乙烯对L酶的活性可能产生了影响D.外源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7天达到最高值【答案】B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对照组在第4天时L酶的活性最高,外源乙烯在第7天时促进作用最显著。【详解】A、乙烯是一种气体植物激素,能够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利属于油性的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乙烯利催熟的原理是乙烯利溶于水后会释放出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A正确;B、乙烯通过促进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提高香气物质合成量,并不是直接促进果实的成熟,B

错误;C、图中内源乙烯产生量在第4天达到最高,所以对照组中内源乙烯对L酶的活性可能产生了影响,C正确;D、外源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7天与对照组的L酶活性差值最大、最显著,但不一定是达到最高值,D错误。故选BD。19.某同学用黑光灯诱捕法对农田中某昆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在该区域均匀放置适宜数量的黑光灯,每日统计捕获到的该昆虫的数量,记为y,该种群的个体数随着捕获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导致每日捕获数依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在逐次增加,记为x,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调查期间应该没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B.M点对应的数值可代表农田中该昆虫种群数量的估计值C.此方法还可以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黑光灯诱捕法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属于机械防治【答案】ABC【解析】【分析】去除取样法是调查活动能力较强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也逐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逐渐增加。【详解】A、调查种群密度过程中,要保证调查期间应该没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这样调查结果才会准确,A正确;B、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即该曲线与横轴的交点M可作为该昆虫数量的估算值,B正确;C、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还可以用于调查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C正确;D、采用黑光灯诱捕法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故选ABC。20.在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数年后,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易发生土地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和乔木的恢复措施。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指标弃耕地(对照)禁牧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土壤含水量/%0.260.660.771.37土壤全氮/(g·kg⁻¹)0.090.360.420.27草本植物种数/种1.12.62.81.6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¹)3.19.47.410.0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0.61.70.81.1*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A.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调查草本植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从节肢动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围封禁牧更适用于该地区D.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答案】BC【解析】【分析】题表分析,对照组的各类数据均最低;禁牧草地的土壤小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人工灌木林中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和草本植物种数最多;人工乔木林中土壤含水量最高和土壤小动物个体数最多。【详解】A、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价值,A错误;B、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即物种数目的多少,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正确;C、三种恢复措施中,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在禁牧草地最大,故围封禁牧更适用于该地区,C正确;D、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更高,营养结构更复杂,故自我调节能力更强,D错误。故选B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与排尿相关的肌肉主要有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尿道外括约肌以及内脏运动神经支配的尿道内括约肌和膀胱逼尿肌。如图所示。(1)婴幼儿不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是因为此时的排尿反射属于________控制的________反射。成长过程中学会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这种长时记忆的形成可能与_________的改变及________有关。(2)当婴儿膀胱充盈时,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此时参与的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该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___。排尿过程中,尿液持续刺激尿道壁感受器,不断传入中枢,反复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中的________调节。(3)请完善病人在医院尿检时,没有尿意仍可以完成排尿的反射弧:医生要求→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______→传导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具体肌肉名称)→排尿。【答案】21.①.脊髓(或低级排尿中枢)(都可以)②.非条件③.突触的形态和功能

④.新突触的建立22.①.内正外负②.内脏运动神经(或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尿道内括约肌和膀胱逼尿肌(这两块肌肉缺一不可)③.正反馈23.①.大脑高级排尿中枢(或大脑排尿中枢或高级排尿中枢)②.脊髓低级排尿中枢(或脊髓或脊髓排尿中枢或低级排尿中枢)③.传出神经(或躯体运动神经)④.尿道外括约肌【解析】【分析】1、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2、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小问1详解】婴幼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其大脑无法调控排尿过程,因此,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随着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这种长时记忆的形成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小问2详解】当婴儿膀胱充盈时,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神经冲动到达相应位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效应器由运动神经(图中副交感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膀胱壁肌肉)组成,图中排尿反射的效应器可描述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尿道内括约肌和膀胱逼尿肌。排尿过程中,尿液持续刺激尿道壁感受器,不断传入中枢,反复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中的正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请完善病人在医院尿检时,没有尿意在医生的要求下仍可以完成排尿的反射弧,该排尿过程表现为,医生要求→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大脑皮层排尿中枢→传导束→传出神经→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传出神经(交感神经)→尿道外括约肌→尿液排出。22.治疗性疫苗是一种天然或人工合成的产品或制品,能够通过诱导免疫应答来治疗已经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mRNA除了可以用于制作预防性疫苗,还可以用于制作治疗癌症的治疗性疫苗。癌细胞表面抗原是TAA。mRNA治疗性疫苗的原理如下图所示:(1)图中免疫细胞A的名称是________,免疫细胞D的名称是_________。免疫细胞E的名称是________。(2)据图可知,TAA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有。A.与免疫细胞D的受体结合B.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C.刺激免疫细胞D使其分泌抗体D.参与免疫细胞C的活化,诱导其释放细胞因子(3)免疫细胞C参与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为________。(4)科学家曾尝试将DNA包裹进脂质体制作DNA疫苗,DNA疫苗胞吞后需进入细胞核进行转录产生mRNA。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①.(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②.B(淋巴)细胞③.吞噬细胞或巨噬细胞(2)AD(3)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4)DNA进入细胞核有可能会插入遗传物质造成基因突变,而mRNA不需要进入细胞核即可发挥作用【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小问1详解】分析题图可知,细胞A能使靶细胞裂解,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D接受C传递的信号,还能增殖分化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细胞E能消化、分解抗原,是巨噬细胞或吞噬细胞。【小问2详解】A、TAA是癌细胞表面抗原,可以与免疫细胞D受体结合,直接刺激细胞D(B淋巴细胞),为激活B淋巴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A正确;B、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的是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B错误;C、免疫细胞D(B淋巴细胞)不能分泌抗体,C错误;D、由图可知,TAA可以被转运至靶细胞表面,被细胞C(辅助性T细胞)识别,使细胞C活化,诱导其释放细胞因子,D正确。故选AD。【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免疫细胞C能分泌细胞因子,是辅助性T细胞,该细胞既参与了体液免疫又参与了细胞免疫。【小问4详解】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不会进入细胞核,无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的风险,且容易被RNA水解酶水解,从而不会遗传给子细胞,因此比DNA疫苗更具安全性。23.大蒜是餐桌上常见的调味剂,其含有的大蒜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对流感病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等多种致病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癌、抗衰老等保健功能。蒜薹是大蒜的花茎,抽薹(进入生殖生长的形态标志)期前后的田间管理直接关系到蒜薹和蒜头的产量。(1)北方农民一般在白露末秋分初(9月底10月初)在田间种植蒜瓣,该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填“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待其出苗至5~6片叶时覆盖地膜,幼苗在膜内过冬,该措施的目的是________。(2)越冬的蒜苗一般在第二年4~5月份迅速抽薹,进而转入蒜头膨大的关键期。如果某年气候异常,越冬的蒜苗遭遇暖冬,导致抽薹期延迟,从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角度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光周期也能影响植物的开花,植物体内能感知光周期变化的物质是________,它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3)蒜薹不及时采摘,会影响蒜头的营养生长。农民在大蒜抽薹期常使用一类生长调节剂——抽墓膨大松口剂,其中的有效成分之一是赤霉素类似物,其作用是________。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要注意哪些事项________。(写出2点即可)(4)某兴趣小组拟开展实验探究大蒜抽薹后摘薹和不摘薹对蒜头产量的影响,请设计方案,简要说明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答案】23.①.无性生殖②.保持温度(保温)、避免冻伤(防冻)24.①.高温或没有低温,导致春化作用延迟或异常②.光敏色素③.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25.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茎秆伸长/促进植株增高②.使用浓度、时间、方法等26.①.取蒜苗长势基本一致的地块划分为甲、乙两块,对甲地块的蒜苗出薹后不做任何处理,对乙地块的蒜苗出薹后及时采摘,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完全一致,待收获季节同时采摘,称量大蒜头的单产和总产,进行比较②.①摘薹组的蒜头质量优于不摘薹组②摘薹组的蒜头质量低于不摘薹组③摘薹组的蒜头与不摘薹组差别不大【解析】【分析】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的环境因素有光、温度、重力等。【小问1详解】用蒜瓣进行繁殖的方式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的个体,属于无性生殖。给蒜苗覆盖地膜过冬,这样可以避免温度过低导致蒜苗死亡。【小问2详解】越冬的蒜苗能在来年4~5月迅速抽薹,而经历暖冬的蒜苗抽薹延迟,可知是春化作用能促进开花,即经历了低温诱导后能促使蒜苗抽薹,经历暖冬的蒜苗抽薹延迟的原因是高温或没有低温,导致春化作用延迟或异常引起。植物体内能感知光周期变化的物质是光敏色素,光敏色素是色素-蛋白质复合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小问3详解】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等。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要考虑使用浓度、时间、方法等,另外还需要考虑调节剂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小问4详解】本实验的探究大蒜抽薹后摘薹和不摘薹对蒜头产量的影响,自变量为是否摘薹,因变量为蒜头产量。实验思路如下:将大蒜培养至抽薹后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不摘薹,乙组摘薹,在相同环境下培养适宜的时间,对收获的蒜头称重。若摘薹组的蒜头产量优于不摘薹组,说明抽薹后摘薹有利于蒜头生长;若摘薹组的蒜头产量低于不摘薹组,说明抽薹后不摘薹有利于蒜头生长,若摘薹组的蒜头产量与不摘薹组基本相同,则说明摘薹与否对蒜头产量基本无影响。24.科学家在研究单细胞藻类营养吸收时,观察到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微藻A、B的生长速率与一定范围内的K2HPO4浓度存在如下关系,如图1所示。(1)图1可以表明两个种群存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除此之外,种间关系还包括________(至少答三种)。(2)图2是单独培养两种微藻得到的数量变化曲线,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至少写出2点)。调查微藻的数量时,需要用到的计数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