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四中初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_第1页
2024北京四中初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_第2页
2024北京四中初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_第3页
2024北京四中初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_第4页
2024北京四中初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北京四中初三(上)期中历史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7页,共23题,满分70分。考试时间7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和学号。3.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下图是古代亚非文明分布示意图,其中B处所在地区对应的文明是()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埃及文明C.古代中国文明 D.古印度文明2.伯里克利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里的“人民”指()A.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B.全体希腊人C.包括奴隶的雅典居民 D.外邦人3.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域辽阔的大帝国。人们对他评价不一,如“伟大的军事家”“好战的将领”“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他是()A.屋大维 B.亚历山大 C.凯撒 D.查理曼4.谚语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资料。下列谚语中,能反映欧洲封建制度特征的是()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条条大路通罗马”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5.“2世纪,地中海已成为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A.奥斯曼帝国 B.罗马帝国 C.波斯帝国 D.查理曼帝国6.恩格斯说:“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A.推动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B.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C.使封建主对市民的剥削加重D.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7.罗马人将古埃及的太阳历修订为“儒略历”,成为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公历的基础。下面属于公历纪年的是()A.甲辰龙年 B.康熙五十五年C.民国十年 D.公元2024年8.某同学对欧洲大学的起源非常感兴趣,他整理了如下资料卡片。该资料卡片反映了()校名:巴黎大学建立时间:12世纪中期发展: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主要研习神学。1198年教皇西勒士丁三世赐给巴黎大学许多特权。1231年,罗马教皇以谕令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校名:牛津大学建立时间:12世纪后期发展:牛津大学以“主为我的明灯”为校训。早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牛津就已经成为一个培养牧师、探讨学问的中心。校园内的圣玛丽教堂已经有近千年历史A.基督教会占有大量土地 B.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C.教皇权力凌驾于国王之上 D.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9.“所有19世纪和20世纪编纂的法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现代的法典很大程度上可视作查士丁尼之不朽的罗马法典的再次出版。”这段话讲述的是罗马法的()A.内容 B.性质 C.影响 D.局限10.从646年开始,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11.他们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创造了文学瑰宝《天方夜谭》,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他们是()A.波斯人 B.罗马人 C.希腊人 D.阿拉伯人12.在14世纪意大利的毛纺织行业中,商人向工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工人常常集中在同一地点劳动。这种生产方式是()A.西欧庄园 B.租地农场C.奴隶制种植园 D.手工工场13.下列关于《哈姆雷特》的介绍,正确的是()①它创作于文艺复兴扩展和传播时期②它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③它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④它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14.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创作了长篇诗作《神曲》,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他是()A.但丁 B.薄伽丘 C.彼特拉克 D.米开朗琪罗15.某同学翻阅《新航路的开辟》一书,阅读如图所示章节内容,他可以进一步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第二章1453年前后的世界第二节西方的萌动一、西方人的“东方梦”二、“诱人”的胡椒粒三、技术的“跃进”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16.1518年,麦哲伦在出发进行航海之前,与西班牙国王达成了协定,规定新发现的岛屿和大陆,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拥有一定的特权。这说明麦哲伦航海的主观目的是()A.探索未知世界 B.追求个人利益C.传播西方文明 D.开展科学研究17.16世纪以后,非洲、美洲等一些地区出现了以下新地名。它们共同反映出()地区非洲西海岸中美洲太平洋部分岛屿北美洲新地名象牙海岸、黄金海岸新西班牙新不列颠新法兰西A.非洲国家的独立 B.美洲文化的衰落C.资本主义的产生 D.殖民扩张的影响18.下面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标题。据判断,第五单元的单元标题是()____________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第15课新航路开辟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A.古代欧洲文明 B.走向近代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19.新航路开辟后最早开始殖民掠夺的国家是()A.英国、法国 B.英国、荷兰 C.荷兰、美国 D.葡萄牙、西班牙20.从17世纪下半叶起,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夸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是()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荷兰第二部分本部分共3题,共30分。21.辉煌的文明成就材料一古代著名文物①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所戴黄金面具公元前14世纪制作,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②希腊雕塑《掷铁饼者》约公元前450年制作,取材于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具有表现力的瞬间③出土于西亚的石棺公元前4世纪制作,雕刻装饰是希腊风格,棺上的构图和造型呈现东方文化特色(1)从材料一中找出能体现下列主题的文物。(写序号)古人对生命的赞美:_____________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___________古代王朝国力强盛:_____________材料二古文明的文化遗产(2)从材料二中任选两处文化遗产,仿照示例,进行介绍。(示例除外)【示例】图1摩亨佐·达罗遗址:印度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遗址。从遗址看,城市有笔直宽阔的街道和完整的下水道系统,为了解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提供重要依据。材料三圣母相圣子像图1中世纪圣母圣子像画中人物面无表情,身体僵直图2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圣子像圣母美丽,圣子可爱(3)依据材料三,指出两幅绘画的风格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变化的背景。22.地图上的历史材料一14世纪时期的世界主要贸易路线(1)依据材料一地图,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元代的都城:______;东罗马帝国的都城:______。材料二15、16世纪新贸易路线的开辟(2)材料二地图中四条航线的开辟为15、16世纪新贸易路线作出了突出贡献。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迪亚士船队“发现”的非洲西南端的一个尖角:______;(写出地名)哥伦布船队(1492年)航行的路线:______。(写图中序号)材料三商业革命商业革命是指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多;世界商路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原来地处旧航线中间的阿拉伯地区和独占欧洲与东方贸易的意大利城市,商业地位日趋衰落。——摘编自《财经大辞典》(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14世纪到15、16世纪世界贸易路线的变化。材料四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航海家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的精神,驱使他们远渡重洋……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近代西欧国家现代化与文艺复兴关系探析》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学、天文学、制图学的复兴还直接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持。——《论地理大发现的文化背景》(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意大利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也随之走向衰落。——《全球通史》(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文艺复兴运动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23.甘薯的故事材料一考古学家在秘鲁的奇尔卡峡谷的一个大洞穴中发现了种植甘薯的踪迹,这些踪迹距今约8000至10000年。——摘编自《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材料二1492年12月13日,哥伦布在日记中写道,他踏上南美洲的一个发现:“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面包拿出来让西班牙人吃。这是用一种像大胡萝卜似的甜薯做的面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的都是这种甜薯,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这种块根做的面包可以用水煮熟也可以用火烤熟,味道像栗子。”哥伦布从美洲将此物带回西班牙,献给了西班牙女王。——摘编自《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简述其能说明的历史信息。材料三甘薯又名番薯、红薯等,起源于南美洲,特别是秘鲁和智利。据考古发现,甘薯最早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在南美洲被种植,成为美洲的印加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的重要农作物之一。15世纪末,甘薯进入欧洲,至迟在1526年西班牙出现介绍甘薯的文字,并以西班牙为始进入其他欧洲国家。在欧洲,甘薯被视为一种新奇食品,受到贵族们的喜爱。16世纪,西班牙人将甘薯带到菲律宾。后甘薯又从菲律宾传入中国、日本、韩国等地。16世纪末,甘薯传入非洲,并成为非洲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18世纪,甘薯传入印度。后又传入中东、南亚和东南亚等地。今天,富含淀粉和具有一定的防癌功能的甘薯在全球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围绕甘薯起源与传播的历史,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答案】A【详解】据题干图片可知,B处位于西亚,该文明诞生于两条河流附近,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诞生于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附近,A项正确;A处位于非洲东北角,诞生了古埃及文明,排除B项;D处位于东亚,黄河、长江流域,诞生了古代中国文明,排除C项;C处位于南亚次大陆,诞生了古代印度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所说的“人民”并非指的是城邦的所有居民,雅典民主政治仅限于雅典本邦的成年男性公民,A项正确;全体希腊人,不仅包括成年男性公民,还包括广大妇女、儿童等,因此“全体希腊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选项“包括奴隶的雅典居民”、“外邦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之外,排除CD项。故选A项。3.【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中的时间提示“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域辽阔的大帝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客观上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目的是为了扩展领土、掠夺财富,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人们对他评价不一,B项正确;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与题干中信息“公元前4世纪”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49年,凯撒率军队进攻罗马城,打败对手,控制了元老院,后来元老院任命他为终身独裁官,不久凯撒被谋杀,与题干中信息“公元前4世纪”不符,排除C项;查理继位后四处征伐使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公元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与题干中信息“公元前4世纪”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反映欧洲封建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指封臣和封君之间没有互有义务的封建主从关系城堡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核心,各级领主与附庸相互按契约承担责任和义务。在欧洲大陆,通常情况下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形成了等级制度,C项正确;“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汉谟拉比法典》,排除A项;“条条大路通罗马”与欧洲封建制度特征无关,排除B项;“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是罗马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的统治下,多次发动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地中海已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B项正确;奥斯曼帝国存在时间是1299年—1923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排除A项;波斯帝国的存在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其统治核心在今天的伊朗,排除C项;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查理大帝统治时期(768—814),版图西南至厄布罗河,北临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是封君封臣制度,这种制度在8世纪前期就已经形成,在时间上早于西欧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西欧城市的兴起,尤其是城市取得自由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削弱了封建主对市民的剥削,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外敌入侵以及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与西欧城市的兴起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是一种源自西方的纪年方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使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作为历法和纪年,D项正确。甲辰龙年是干支纪年法,排除A项;康熙五十五年是年号纪年法,排除B项;民国十年是民国纪年法,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巴黎大学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主要研习神学,牛津大学以“主为我的明灯”为校训,因此反映了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B正确;题干反映了欧洲大学的起源与基督教会的关系,并没有反映基督教会占有大量土地,也没有涉及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关系,AC排除;依据题干可知中世纪大学仍然受到教会的影响,并没有脱离教会的控制,D排除。故选B。9.【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的“所有19世纪和20世纪编纂的法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现代的法典很大程度上可视作查士丁尼之不朽的罗马法典的再次出版”表明现代的法典深受罗马法典的影响,由此可知,罗马法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写出罗马法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罗马法的影响,而没有说明其性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局限,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大化改新的内容,B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部民制度衰落等是大化改新的背景,排除A项;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主要有秦的强大、人民的愿望等,排除A项;‌大化改新的性质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材料没有提到,排除C项;大化改新的影响体现在大化改新不仅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日本社会进程,还将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大化改新同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D项正确;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12.【答案】D【详解】据题干“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工人常常集中在同一地点劳动”和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和工人形成了雇佣关系,集中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是手工工场,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手工工场,商人和工人形成了雇佣关系,产品推向市场,而西欧庄园的特点是自给自足,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了商人、工人,形成了雇佣关系,反映的是手工工场,题干中没有提到租地农场和农民,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了商人、工人,形成了雇佣关系,反映的是手工工场,没有提到奴隶,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从意大利向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莎士比亚是英国人,代表作是《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真实生活出发,反映了时代风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①②③④正确,故选C项;ABD三项不全面,排除。故选C项。14.【答案】A【详解】据题干“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创作了长篇诗作《神曲》”和所学知识可知,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长篇诗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作者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A项正确;但丁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排除B项;彼特拉克是“文学三杰”之一,排除C项;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15.【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方人的“东方梦”是指欧洲人意图到东方寻找黄金,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机;“诱人”的胡椒粒是指传统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人阻断,欧洲人意图开辟新航路;技术的“跃进”则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保障条件。所以材料描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而非过程、结果和影响,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6.【答案】B【详解】由题干材料“麦哲伦在出发进行航海之前,与西班牙国王达成了协定,规定新发现的岛屿和大陆,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拥有一定的特权。”可知,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达成的协定中,新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赋予他和船员们特权,表明航海除了探索和发现外,还包含了追求财富和权利的动机。这说明其航海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麦哲伦航海的主观目的追求个人利益不是探索未知世界,排除A项;传播西方文明与题干“规定新发现的岛屿和大陆,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拥有一定的特权”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麦哲伦航海的主观目的追求个人利益,不能反映开展科学研究,排除D项。故选B项。17.【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海的成功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此后,他们向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因此题干信息,16世纪以后,非洲、美洲等一些地区出现了以下新地名,共同反映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涉及非洲国家独立,排除A项;题干涉及非洲、美洲等一些地区出现了以下新地名,与美洲文化的衰落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资本主义产生,排除C项。故选D项。18.【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掠夺”和所学知识可知,目录反映的是西方走向近代的历程,B项正确;古代欧洲文明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与目录无关,排除A项;封建时代的欧洲,特征为政治上的封君封臣制,经济上的庄园制,与目录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知,目录反映的是欧洲历史,与亚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9.【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因此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最早开始殖民掠夺,而英国、法国、荷兰都是在葡萄牙、西班牙之后走上殖民掠夺的道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0.【答案】C【分析】【详解】英国从17世纪下半叶起,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成为近代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C项正确;葡萄牙是最早进行海外殖民的国家之一,但随着其他欧洲国家继取得海上霸权后,葡萄牙实力有所下降,排除A项;西班牙也是最早进行海外殖民的国家之一,16世纪在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时屡屡失败,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就江河日下,排除B项;荷兰在17世纪海洋贸易中扮演主要角色,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在商业、海洋和殖民掠夺各方面拥有一定霸权,17世纪中叶开始荷兰受到英法挑战,霸权不再,从此一蹶不振,排除D项。故选C项。第二部分本部分共3题,共30分。21.【答案】(1)①.②②.③③.①(2)介绍:图2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呈角锥体状的陵墓。它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字,因此,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图3帕特农神庙遗址:帕特农神庙遗址希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对后世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图4《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一块黑色石柱。《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社会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3)变化:从呆板到展现人性之美。原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想传播;提倡对人的重视。【小问1详解】序号:依据材料一“①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所戴黄金面具”“②希腊雕塑《掷铁饼者》”“③出土于西亚的石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②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展现了铁饼即将掷出的关键一刻,动感十足,由此可见②体现古人对生命的赞美;图片③希腊亚历山大石棺上,雕刻装饰是希腊风格,棺上的构图和造型呈现东方文化特色,表明希腊艺术中有了东方文化的传入,由此可见③体现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图片①是埃及鼎盛时期法老图坦卡蒙的面具,由纯金打造并镶嵌宝石,所以①体现了古代王朝国力强盛,故材料一中能体现下列主题的文物依次是②;③;①。【小问2详解】介绍:根据材料二“古文明的文化遗产”图片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二图2、3、4中任选两处文化遗产,仿照题干所给的示例,从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特点、历史影响等方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介绍即可,如:图2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呈角锥体状的陵墓。它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字,因此,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图3帕特农神庙遗址:帕特农神庙遗址希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对后世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图4《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一块黑色石柱。《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社会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小问3详解】变化:依据材料三“中世纪圣母圣子像画中人物面无表情,身体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圣子像圣母美丽,圣子可爱”可知,绘画的风格从从呆板到展现人性之美。背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强调人的能力,张扬人的个性,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因此,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概括出现上述变化的背景即可,如: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想传播;提倡对人的重视。22.【答案】(1)①.大都②.君士坦丁堡(2)①.好望角②.②(3)变化:由传统的陆上贸易通道为主转变为以海路为主。(4)文艺复兴运动促进和鼓舞了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中地理、天文学、制图学的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技术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衰落的原因之一。【小问1详解】填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帝国东部的拜占庭设立新都。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这里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因此,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故答案依次为大都;君士坦丁堡。【小问2详解】填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迪亚士到达非洲西南端事出偶然。按照原计划,船队沿非洲西海岸一直向南航行,因遭到风暴袭击,船只漂向大海深处,结果绕过非洲大陆,进入了印度洋。在返航途中,他们“发现”了非洲西南端的一个尖角。由于这个尖角是在风暴的作用下无意“发现”的,迪亚士感慨地称它为“风暴角”,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改称其为“好望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领由87名船员和3艘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在接下来的10年间,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因此哥伦布航行的路线是②。故答案依次为:好望角;②。【小问3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14世纪时期的世界主要贸易路线”“15、16世纪新贸易路线的开辟”和“世界商路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可得出,世界贸中心由传统的陆上贸易通道为主转变为以海路为主。【小问4详解】关系:根据材料四“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航海家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的精神,驱使他们远渡重洋”可得出,文艺复兴运动促进和鼓舞了地理大发现;根据材料四“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学、天文学、制图学的复兴还直接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可得出,文艺复兴运动中地理、天文学、制图学的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技术条件;根据材料四“文艺复兴的经济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