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宁夏银川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一般认为,在文明社会中,史前文化与原始艺术早已烟消云散了,其实,深入考察民间艺术就会发现,相对封闭区域的民间艺术世界,几乎仍然是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比如,民间刺绣、印染艺术中绽放的牡丹、菊花、葵花等图案,并非仅仅出于审美创造,而是远古时期太阳崇拜秘密符号的遗留;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老人过寿的时候都要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祝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称之“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文化。小传统文化由于缺乏反思能力,其中观念形态往往来自大传统的影响。以儒道佛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有的影响还非常隐蔽,比如,文人看重优雅的言辞文字,这对于无知识的乡民来说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实际上他们却很巧妙地在民间信仰仪式中表达出对中国文字的尊重。总而言之,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因此,我们也许应该谨慎地批判、改造,积极地保护、研究。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由于文化剧烈地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重估其当代意义。民间艺术通过象征体系成为一种民族共享性的文化符号,它是社群成员之间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有着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尚未丧失。尤其是民间集体表演艺术,如节庆、庙会时的演出,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文化认同仪式的演练,通过审美化的仪式,人们直观地体验到他们在情感、文化上是一个共同体。近二十年来,在乡土社会逐渐解体的当代,不仅华北的乡村,甚至一些大都市,传统节庆、庙会反而大有复兴之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庙会依然会保留在现代城市民众的生活之中,并且成为人们文化认同与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庙会》)。民间艺术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一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族群文化记忆的载体。是我们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面对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尤其是通过一次次操演传统的民间集体表演艺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与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感受到我们并没有远离祖先以及他们的情感与信仰。民间艺术建构了一个关于过去的象征的空间,有利于形成一种“无场所的记忆”,这对于“离土”进程中的当下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众所周知,人不可能仅仅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离不开记忆,尤其离不开来自社会生活的“集体记忆”。事实上,“离土”的乡民也非常渴望通过民间艺术重温他们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总之,民间艺术并非仅仅是审美的对象,还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一旦活态传承下来,“就会建构起当下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并成为当下文化形态的参照”(《乡村文化与现代性》),我们应该努力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摘编自季中扬胡燕《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是一种小传统文化,大传统文化往往会影响其观念形态。B.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C.文化剧烈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因此我们更应该重估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意义。D.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我们应活态传承这种文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并发出“活态传承民间艺术”的号召。B.文章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从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三个层面阐述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C.文章例举传统节庆、庙会复兴的现象阐明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也未丧失其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D.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论述缜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娃娃穿戴的虎头鞋、虎头帽,刺绣中的龙凤呈祥图案等,很可能是远古图腾崇拜观念的流衍。B.唢呐等传统民乐通过网络直播的活态传承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内涵。C.全国大多数地区在老人过寿时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品成为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D.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二、现代文阅读(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7.29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02亿……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当代文艺正在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颇为可观,各种新兴文艺门类创意迸发,成为当代文艺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当然,网络文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文艺与文化传统彻底割裂了联系,而是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近些年,网络文艺热情拥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拥,出现了诸多“破圈”产品。(摘编自孙学峰、马冲《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艺的底色和灵魂》)材料二:从参与主体的庞大数字、作品的巨量产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看,网络文学已经成长为不容小觑的文学力量。借助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文学使作者和读者群体突破各种限制,延伸至几乎所有受过基本文化教育的普通民众。网络文学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动摇了从“作者”到“读者”,再经社会大环境间接反馈至“作者”的传统文学传播模式。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完成了接受美学所理解的“二次创作”,而且还很可能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作者”。文学由此进入某种意义上的“全民写作”时代。这些都为网络文学的普及化、大众化风格奠定了基础。当前,文学的电子化、网络化日渐成为趋势。网络文学不能只是在普及化诉求上“原地踏步”,而是要努力向更高境界超越,实现“悦志悦神”的审美追求。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的自觉是关键。就目前来说,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资本逐利的本性内在地要求将经济效益置于突出地位,经常在法律与道德允准的框架内追求盈利的最大化。这种操作可能迫使文学的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因此,作者必须拿捏准与资本的距离,既要顾及资本对利润的要求和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要避免将自我异化为流水线上机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相当多网络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走不断“复制自己”的下坡路,显示出素材耗尽、后劲乏力的窘况突破经验范围是横向的开拓,反思自我则是纵向的掘进。只有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才能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理想与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学的更高境界靠拢。(摘编自黄权壮《网络文学审美追求还要更进一步》)材料三:网络短剧成为市场热门,与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关系密切。网络短剧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某种意义上是广告创意学与网络文学故事类型的融合。网络文学短剧化的核心依然是文学的变局。传统网络文学是在互联网媒介驱动催生下,从传统文学中分化出的类型文学,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形式。其主要特征除了媒介性、类型化特征之外,还有商业化带来的以读者阅读体验为中心的超长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客户端作为阅读载体的商业化新媒体文、短故事,反超传统网络文学的长文模式获得长足发展。传统网络文学付费阅读和作者稿酬制保证了网络文学生产的可持续性,提高用户黏性并保持足够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文学性由传统文学表达手段、表现方式、语言修辞化、文本阐释的多义性等,朝着以读者为中心的类型文学游戏化、创意化方向转变。在篇幅上,传统网络文学长文更适宜改编成长视频或者长漫画、动画。(摘编自吴长青《网络文学短剧改编,刚上路别迷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依据相关调查数据,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迅猛,已然催生出我国当代文艺的新格局。B.网络文学“读者”的“二次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表明文学进入“全民写作”时代。它为网络文学普及化、大众化奠定坚实基础。C.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这必然会导致文学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获取的现象。D.网络短剧成为市场热门,与网络短剧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从而形成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有密切关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多“破圈”产品的出现,得益于网络文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相融、深情相拥。B.网络文学实现“悦志悦神”的追求,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自觉是关键。C.素材耗尽、后劲乏力,既是网络作家们成名后的窘境,又是他们选择“复制自己”的原因。D.传统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与网络文学生产的可持续性、用户黏性有密切的关系。(3)根据以上材料内容分析,要使网络文学发展提升,创作者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三、现代文阅读(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毛利先生[日]芥川龙之介初见毛利先生,是在他就任当日下午。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前所未有的肃静。开门进来的是个矮个子,令人联想起节日里杂耍的小丑:光溜溜的秃头与教科书上画的鸵鸟蛋毫无二致;古怪的晨礼服名副其实古色苍然,几乎令人忘却曾经是黑色的;有点脏的翻领下面,竟郑重其事地系着一条极其鲜艳的紫色领带。从各个角落发出强忍住笑的声音。然而,先生和善而苍白的圆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诸位!”我们从未享受过“诸位”的待遇,屏息等待长篇大论。然而毛利先生环顾了一下教室,什么也没说,嘴角神经质地颤动,那有点像家畜的兴奋的目光不时流露出烦躁不安的神情,似乎有所恳求。“今后由我来教诸位选读课。”开场白结束得如此突然,令我们非常失望。先生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并称他为“君”。那学生站起来,以东京中学生所特有的机灵劲儿译读了一节。误译不消说,就连发音上的一些细微毛病先生都仔细加以纠正。他的发音格外做作,可大致正确清晰。然而,当先生开始译读时,失笑声此起彼伏。他的日语词汇竞少得令人难以相信他是日本人:“鲁滨孙终于决定饲养……什么呢?就是……动物园多得很……对,是猴子。”连猴子都这样,碰到稍复杂些的句子,不兜几个圈子,简直就找不到恰当的译词。先生频频把手放到领口,迷惘地抬起头,慌慌张张地瞥我们一眼,立刻又两手摁住秃脑袋,把脸深深地埋在桌子上。本就矮小的身子,犹如一只泄了气的气球,窝窝囊囊地缩成一团。笑声越发肆无忌惮,连最前排的学生也公然哄笑起来。课间号起,我们哄堂大笑,故意模仿先生的姿态和声调,甚至连身为班长的我,也由五六名同学簇拥着,扬扬得意地指点先生的误译之处。“今早我坐电车,看见先生坐在正中间。可是临近换车的地方,他却高声叫唤‘售票员,售票员!’,我觉得又好笑又难为情。”“听说他一到雨天就身着西装,脚穿木屐来上班。”“老是挂在腰下的白手绢包儿,八成是盒饭吧?”“听说有人在电车上看见他抓住把手时,毛线手套上全是窟窿。”有天早晨,毛利先生像往常一样,扯起尖嗓子热情地讲授《人生颂》。没有人认真听讲,邻座的一个柔道选手竟在课本下面摊开武侠小说。正讲着,先生忽然大谈起人生问题来了:“诸位还不了解人生,唯其如此,诸位是幸福的。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对人生洞若观火,但苦恼的事也多。就拿我来说,有两个孩子,于是就得送他们上学。一上学……嗯……学费怎么办……”大家又窃笑起来。邻座的柔道选手突然撂下小说,气势汹汹地起身质问:“先生,我们是来学英语的,如果您还继续这样讲下去,我立刻到操场上去。”说完,他竭力绷着脸,怒不可遏地坐回座位上。我从未见过那般难堪的表情,像遭了雷击,半张着嘴,家畜般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低三下四的神情。他用手正了正紫色领带:“是我错了,郑重道歉。的确,诸位是为学英语来上课的。我错了,好吗?”似哭的笑容,再三重复着同样的话,上衣的肩部和腰部的磨损处,更加显眼了。每低一下头,他的秃脑袋越发像鸵鸟蛋。柔道选手回头瞥了我一眼,露出狡黠的微笑,即刻又读起藏在下面的小说来了。先生比平日更加语无伦次地专心翻译那朗费罗的诗句。“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气色很坏的圆险上冒着虚汗,像是不停地哀求着什么。然而,像我这样无所顾忌地打哈欠的人也不在少数。矮小的先生不停地挥舞着教科书,声嘶力竭地喊道:“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一学期过去,再未见到毛利先生的身影,我们甚至连高兴的意思都没有,连先生存在本身,都忘记得一干二净。大学毕业的那年秋天,我不经意地走进一家咖啡馆品尝着咖啡,漫不经心地打量眼前那面镜子。镜中一位顾客让我吃了一惊。虽只是侧脸,但那鸵鸟蛋似的秃头,古色古香的晨礼服,永是紫色的领带……尖嗓门依然如故,忙不迭地给服务员们讲解着什么。“这个形容词管着这个名词,知道了吧?”桌上摊放着一本书。毛利先生不停地用手指戳着那一页,不厌其烦地讲解着。服务员们挤在一起,个个聚精会神。“什么?关系名词?没有所谓的关系名词。是关系代词吗?对,对……”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温情,悄然起身,那气色很坏的圆脸向这边转过来,家畜般的眼神同我的目光在镜中相遇。然而,先生的目光里未浮现故旧相遇的表情,有的只是那恳求什么似的可怜神情。我默默走到账房去付款。“那边有人在教英语,是咖啡馆请来的吧?”“哪里是请来的,不过是每天晚上过来教教。听说是个老朽的英语先生,哪儿也不聘他,大概是来消磨时间的吧。要杯咖啡,就在这儿耗一晚,我们并不欢迎他呢。”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刹那间,不知该哭还是笑。我竖起大衣领子,匆匆离开咖啡馆。先生在亮得使人心寒的灯光下,依旧扯着尖嗓门。“因为这个词代替名词,所以叫代词。代词,懂了吗?”(刘光宇译,有删改)【相关链接】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摘自鲁迅《孔乙己》)(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对毛利先生的描写,主要从叙述者自身眼光直接观察,同时加入周围人物的反应、见闻间接刻画,主人公形象丰富饱满。B.小说抓住典型细节,并以复现的方式突出人物个性,“家畜般的眼神”在不同场景下反映出兴奋、乞求、悲伤的情绪,但都突出了目光的呆滞无神。C.小说将笔墨集中在初识先生、讲授《人生颂》咖啡馆重逢三个场景上,这既是作品的重要节,又是“我”认识人物的节点,选材精当,要言不烦。D.学生的嘲弄是毛利先生悲惨命运的原因之一,“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写出毛利先生遭到学生质问后的惊慌失措,也暗含了先生的自我剖白。(2)小说结尾说“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我”之前与现在对毛利先生的认识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加以概括。(3)有研究者考证,鲁迅《孔乙己》的创作曾受到本文启发。试比较两部作品的结尾,同为年轻人的“我”,对主人公——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必为小人所蔽,因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愿,则皋、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甚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修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注】①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③狃习:熟习。(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处之A既已久B至其任之C也又D专焉E而不一一以法F束缚之G而使之H得行其意。(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C.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商代称为“序”,周称为“庠”,后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当世人才很多,却还是会有无人辅佐君主的忧虑,王安石认为这是因为皇帝选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贤的诚意不够。B.在论述“任之之道”时,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将其任命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长期任职,使之专于此任。C.任职中,官员是否有能力处理事务都会显露无遗,朝廷对他们进行成绩考核,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处罚。D.材料二中,王安石举皋、稷、契升迁只增加爵位、俸禄而一生都任同一个官职没有改变的例子,来正面论证他的“任之之道”。(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②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高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堰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你如此傲慢,有谁会再未喜欢你?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以理解为人内心的寒。C.下片续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诗人听别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D.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谕劝我溪边住”,又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2)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六、名篇名句默写(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成语有“望穿秋水”,《诗经•卫风•氓》中“,”两句通过登高远望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意境与之相仿。(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描绘鸟欢鱼跃晴明之景的句子是“,”。(3)浪漫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艺术流派,诗歌中常常通过极度的夸张、精彩的想象来书写精神世界的困顿,如“,”。七、语言文字运用I(7分)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五千年。五千年的文明画卷里,战争与和平、王朝兴衰与危机最为A,但构成其基本内容的却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奇异历险。科学和技术在文明史上始终占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仿佛承载激流的河床,流水消逝了,河床留了下来:昔日的城堡、宫殿化为灰烬,昔日的赫赫战功随岁月而B,但是支撑着每一时代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技艺却传了下来,显示人类对自然界知识增进的科学理论传了下来。某种意义上,乔治•萨顿是对的。他说过,①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②但却是重要的部分,③是本质的部分,④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那一部分。(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由四个分句组成,请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句式特点两个角度进行鉴赏。八、语言文字运用II(13分)8.(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传统的眼光里,杏与梅虽花形相近,①。梅花喜寒,且开在料峭早春,于是被认为品高气傲,画师也总是让它掩映在豪门大宅的后花园里;杏花追暖,花期迟迟,且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质朴和野性,农夫村人就把它栽种在私田的壕埂上或自家的院墙外。在我的记忆里,春天来了,河冰消融,燕子归来,但都算不上热闹,②,才是真正的锣鼓喧天。节气与花期,一直就如此这般,兀自成契。其实,在四季分明而匆忙的北方乡村,杏花既是一种花,③,有地理的标识感、也有人文的隐喻性。①我出生在辽南乡村,②这里的民居差不多全是清一色的黄泥土坯房,③被誉为“金色布达拉宫”。④仲春时节,影影绰绰的杏花与河面的晨霭、屋顶的炊烟便混成了团。⑤若有若无的柔软,苦中带甜的坚硬,⑥在心里的某个地方凝成一片化不开的离殇。⑦谁不说我家乡好,⑧环境的优劣也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啊!(1)下列各项引号用法与文中“金色布达拉宫”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B.我们的“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C.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D.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九、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材料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各国都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国科学院瞄准科技前沿,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干细胞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立德中学组织了以“格局•突破”为主题的征稿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宁夏银川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一般认为,在文明社会中,史前文化与原始艺术早已烟消云散了,其实,深入考察民间艺术就会发现,相对封闭区域的民间艺术世界,几乎仍然是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比如,民间刺绣、印染艺术中绽放的牡丹、菊花、葵花等图案,并非仅仅出于审美创造,而是远古时期太阳崇拜秘密符号的遗留;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老人过寿的时候都要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祝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称之“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文化。小传统文化由于缺乏反思能力,其中观念形态往往来自大传统的影响。以儒道佛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有的影响还非常隐蔽,比如,文人看重优雅的言辞文字,这对于无知识的乡民来说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实际上他们却很巧妙地在民间信仰仪式中表达出对中国文字的尊重。总而言之,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因此,我们也许应该谨慎地批判、改造,积极地保护、研究。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由于文化剧烈地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重估其当代意义。民间艺术通过象征体系成为一种民族共享性的文化符号,它是社群成员之间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有着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尚未丧失。尤其是民间集体表演艺术,如节庆、庙会时的演出,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文化认同仪式的演练,通过审美化的仪式,人们直观地体验到他们在情感、文化上是一个共同体。近二十年来,在乡土社会逐渐解体的当代,不仅华北的乡村,甚至一些大都市,传统节庆、庙会反而大有复兴之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庙会依然会保留在现代城市民众的生活之中,并且成为人们文化认同与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庙会》)。民间艺术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一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族群文化记忆的载体。是我们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面对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尤其是通过一次次操演传统的民间集体表演艺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与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感受到我们并没有远离祖先以及他们的情感与信仰。民间艺术建构了一个关于过去的象征的空间,有利于形成一种“无场所的记忆”,这对于“离土”进程中的当下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众所周知,人不可能仅仅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离不开记忆,尤其离不开来自社会生活的“集体记忆”。事实上,“离土”的乡民也非常渴望通过民间艺术重温他们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总之,民间艺术并非仅仅是审美的对象,还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一旦活态传承下来,“就会建构起当下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并成为当下文化形态的参照”(《乡村文化与现代性》),我们应该努力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摘编自季中扬胡燕《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是一种小传统文化,大传统文化往往会影响其观念形态。B.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C.文化剧烈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因此我们更应该重估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意义。D.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我们应活态传承这种文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并发出“活态传承民间艺术”的号召。B.文章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从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三个层面阐述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C.文章例举传统节庆、庙会复兴的现象阐明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也未丧失其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D.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论述缜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乡村娃娃穿戴的虎头鞋、虎头帽,刺绣中的龙凤呈祥图案等,很可能是远古图腾崇拜观念的流衍。B.唢呐等传统民乐通过网络直播的活态传承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内涵。C.全国大多数地区在老人过寿时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品成为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D.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解答】(1)B.“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错误。从第一段可知“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并非“核心内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与“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B。(2)A.“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本文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对比论证”错误。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没有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C.正确。D.“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错误。从文中“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来看,文章对“精华与糟料共生”并未做具体阐述,仅仅是一笔带过。故选C。(3)D.“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错误。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原因是多样的,比如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的水平等等,选项的推断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故选D。答案:(1)B(2)C(3)D二、现代文阅读(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7.29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02亿……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当代文艺正在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颇为可观,各种新兴文艺门类创意迸发,成为当代文艺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当然,网络文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文艺与文化传统彻底割裂了联系,而是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近些年,网络文艺热情拥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拥,出现了诸多“破圈”产品。(摘编自孙学峰、马冲《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艺的底色和灵魂》)材料二:从参与主体的庞大数字、作品的巨量产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看,网络文学已经成长为不容小觑的文学力量。借助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文学使作者和读者群体突破各种限制,延伸至几乎所有受过基本文化教育的普通民众。网络文学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动摇了从“作者”到“读者”,再经社会大环境间接反馈至“作者”的传统文学传播模式。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完成了接受美学所理解的“二次创作”,而且还很可能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作者”。文学由此进入某种意义上的“全民写作”时代。这些都为网络文学的普及化、大众化风格奠定了基础。当前,文学的电子化、网络化日渐成为趋势。网络文学不能只是在普及化诉求上“原地踏步”,而是要努力向更高境界超越,实现“悦志悦神”的审美追求。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的自觉是关键。就目前来说,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资本逐利的本性内在地要求将经济效益置于突出地位,经常在法律与道德允准的框架内追求盈利的最大化。这种操作可能迫使文学的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因此,作者必须拿捏准与资本的距离,既要顾及资本对利润的要求和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要避免将自我异化为流水线上机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相当多网络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走不断“复制自己”的下坡路,显示出素材耗尽、后劲乏力的窘况突破经验范围是横向的开拓,反思自我则是纵向的掘进。只有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才能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理想与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学的更高境界靠拢。(摘编自黄权壮《网络文学审美追求还要更进一步》)材料三:网络短剧成为市场热门,与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关系密切。网络短剧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某种意义上是广告创意学与网络文学故事类型的融合。网络文学短剧化的核心依然是文学的变局。传统网络文学是在互联网媒介驱动催生下,从传统文学中分化出的类型文学,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形式。其主要特征除了媒介性、类型化特征之外,还有商业化带来的以读者阅读体验为中心的超长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客户端作为阅读载体的商业化新媒体文、短故事,反超传统网络文学的长文模式获得长足发展。传统网络文学付费阅读和作者稿酬制保证了网络文学生产的可持续性,提高用户黏性并保持足够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文学性由传统文学表达手段、表现方式、语言修辞化、文本阐释的多义性等,朝着以读者为中心的类型文学游戏化、创意化方向转变。在篇幅上,传统网络文学长文更适宜改编成长视频或者长漫画、动画。(摘编自吴长青《网络文学短剧改编,刚上路别迷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依据相关调查数据,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迅猛,已然催生出我国当代文艺的新格局。B.网络文学“读者”的“二次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表明文学进入“全民写作”时代。它为网络文学普及化、大众化奠定坚实基础。C.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这必然会导致文学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获取的现象。D.网络短剧成为市场热门,与网络短剧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从而形成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有密切关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诸多“破圈”产品的出现,得益于网络文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相融、深情相拥。B.网络文学实现“悦志悦神”的追求,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自觉是关键。C.素材耗尽、后劲乏力,既是网络作家们成名后的窘境,又是他们选择“复制自己”的原因。D.传统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与网络文学生产的可持续性、用户黏性有密切的关系。(3)根据以上材料内容分析,要使网络文学发展提升,创作者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解答】(1)A.“已然催生出”错误,结合“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当代文艺正在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格局”可知;B.“它……奠定坚实基础”错误,结合“借助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文学使作者和读者群体突破各种限制,延伸至几乎所有受过基本文化教育的普通民众……这些都为网络文学的普及化、大众化风格奠定了基础”可知;C.“必然”错误,结合“这种操作可能迫使文学的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可知。故选D。(2)C.“网络作家们”以偏概全,原文中有限定词“相当多”;选项所述因果关系不成立。故选C。(3)①结合“当然,网络文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文艺与文化传统彻底割裂了联系,而是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近些年,网络文艺热情拥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拥,出现了诸多‘破圈’产品”可知,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使网络文学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②结合“因此,作者必须拿捏准与资本的距离,既要顾及资本对利润的要求和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要避免将自我异化为流水线上机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可知,创作者有必要与资本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③结合“相当多网络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走不断“复制自己”的下坡路,显示出素材耗尽、后劲乏力的窘况突破经验范围是横向的开拓,反思自我则是纵向的掘进。只有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才能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理想与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学的更高境界靠拢”可知,文学的活水源头是生活,在面对生活时,作者应注重突破人生经验的狭窄范围。答案:(1)D(2)C(3)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使网络文学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②创作者有必要与资本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③文学的活水源头是生活,在面对生活时,作者应注重突破人生经验的狭窄范围。三、现代文阅读(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毛利先生[日]芥川龙之介初见毛利先生,是在他就任当日下午。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前所未有的肃静。开门进来的是个矮个子,令人联想起节日里杂耍的小丑:光溜溜的秃头与教科书上画的鸵鸟蛋毫无二致;古怪的晨礼服名副其实古色苍然,几乎令人忘却曾经是黑色的;有点脏的翻领下面,竟郑重其事地系着一条极其鲜艳的紫色领带。从各个角落发出强忍住笑的声音。然而,先生和善而苍白的圆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诸位!”我们从未享受过“诸位”的待遇,屏息等待长篇大论。然而毛利先生环顾了一下教室,什么也没说,嘴角神经质地颤动,那有点像家畜的兴奋的目光不时流露出烦躁不安的神情,似乎有所恳求。“今后由我来教诸位选读课。”开场白结束得如此突然,令我们非常失望。先生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并称他为“君”。那学生站起来,以东京中学生所特有的机灵劲儿译读了一节。误译不消说,就连发音上的一些细微毛病先生都仔细加以纠正。他的发音格外做作,可大致正确清晰。然而,当先生开始译读时,失笑声此起彼伏。他的日语词汇竞少得令人难以相信他是日本人:“鲁滨孙终于决定饲养……什么呢?就是……动物园多得很……对,是猴子。”连猴子都这样,碰到稍复杂些的句子,不兜几个圈子,简直就找不到恰当的译词。先生频频把手放到领口,迷惘地抬起头,慌慌张张地瞥我们一眼,立刻又两手摁住秃脑袋,把脸深深地埋在桌子上。本就矮小的身子,犹如一只泄了气的气球,窝窝囊囊地缩成一团。笑声越发肆无忌惮,连最前排的学生也公然哄笑起来。课间号起,我们哄堂大笑,故意模仿先生的姿态和声调,甚至连身为班长的我,也由五六名同学簇拥着,扬扬得意地指点先生的误译之处。“今早我坐电车,看见先生坐在正中间。可是临近换车的地方,他却高声叫唤‘售票员,售票员!’,我觉得又好笑又难为情。”“听说他一到雨天就身着西装,脚穿木屐来上班。”“老是挂在腰下的白手绢包儿,八成是盒饭吧?”“听说有人在电车上看见他抓住把手时,毛线手套上全是窟窿。”有天早晨,毛利先生像往常一样,扯起尖嗓子热情地讲授《人生颂》。没有人认真听讲,邻座的一个柔道选手竟在课本下面摊开武侠小说。正讲着,先生忽然大谈起人生问题来了:“诸位还不了解人生,唯其如此,诸位是幸福的。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对人生洞若观火,但苦恼的事也多。就拿我来说,有两个孩子,于是就得送他们上学。一上学……嗯……学费怎么办……”大家又窃笑起来。邻座的柔道选手突然撂下小说,气势汹汹地起身质问:“先生,我们是来学英语的,如果您还继续这样讲下去,我立刻到操场上去。”说完,他竭力绷着脸,怒不可遏地坐回座位上。我从未见过那般难堪的表情,像遭了雷击,半张着嘴,家畜般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低三下四的神情。他用手正了正紫色领带:“是我错了,郑重道歉。的确,诸位是为学英语来上课的。我错了,好吗?”似哭的笑容,再三重复着同样的话,上衣的肩部和腰部的磨损处,更加显眼了。每低一下头,他的秃脑袋越发像鸵鸟蛋。柔道选手回头瞥了我一眼,露出狡黠的微笑,即刻又读起藏在下面的小说来了。先生比平日更加语无伦次地专心翻译那朗费罗的诗句。“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气色很坏的圆险上冒着虚汗,像是不停地哀求着什么。然而,像我这样无所顾忌地打哈欠的人也不在少数。矮小的先生不停地挥舞着教科书,声嘶力竭地喊道:“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一学期过去,再未见到毛利先生的身影,我们甚至连高兴的意思都没有,连先生存在本身,都忘记得一干二净。大学毕业的那年秋天,我不经意地走进一家咖啡馆品尝着咖啡,漫不经心地打量眼前那面镜子。镜中一位顾客让我吃了一惊。虽只是侧脸,但那鸵鸟蛋似的秃头,古色古香的晨礼服,永是紫色的领带……尖嗓门依然如故,忙不迭地给服务员们讲解着什么。“这个形容词管着这个名词,知道了吧?”桌上摊放着一本书。毛利先生不停地用手指戳着那一页,不厌其烦地讲解着。服务员们挤在一起,个个聚精会神。“什么?关系名词?没有所谓的关系名词。是关系代词吗?对,对……”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温情,悄然起身,那气色很坏的圆脸向这边转过来,家畜般的眼神同我的目光在镜中相遇。然而,先生的目光里未浮现故旧相遇的表情,有的只是那恳求什么似的可怜神情。我默默走到账房去付款。“那边有人在教英语,是咖啡馆请来的吧?”“哪里是请来的,不过是每天晚上过来教教。听说是个老朽的英语先生,哪儿也不聘他,大概是来消磨时间的吧。要杯咖啡,就在这儿耗一晚,我们并不欢迎他呢。”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刹那间,不知该哭还是笑。我竖起大衣领子,匆匆离开咖啡馆。先生在亮得使人心寒的灯光下,依旧扯着尖嗓门。“因为这个词代替名词,所以叫代词。代词,懂了吗?”(刘光宇译,有删改)【相关链接】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摘自鲁迅《孔乙己》)(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对毛利先生的描写,主要从叙述者自身眼光直接观察,同时加入周围人物的反应、见闻间接刻画,主人公形象丰富饱满。B.小说抓住典型细节,并以复现的方式突出人物个性,“家畜般的眼神”在不同场景下反映出兴奋、乞求、悲伤的情绪,但都突出了目光的呆滞无神。C.小说将笔墨集中在初识先生、讲授《人生颂》咖啡馆重逢三个场景上,这既是作品的重要节,又是“我”认识人物的节点,选材精当,要言不烦。D.学生的嘲弄是毛利先生悲惨命运的原因之一,“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写出毛利先生遭到学生质问后的惊慌失措,也暗含了先生的自我剖白。(2)小说结尾说“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我”之前与现在对毛利先生的认识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加以概括。(3)有研究者考证,鲁迅《孔乙己》的创作曾受到本文启发。试比较两部作品的结尾,同为年轻人的“我”,对主人公——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解答】(1)B.“都突出了目光的呆滞无神”理解错误。“家畜般的眼神”突显的是人物目光的单纯、诚挚、无城府。故选B。(2)之前的理解:由“开门进来的是个矮个子,令人联想起节日里杂耍的小丑:光溜溜的秃头与教科书上画的鸵鸟蛋毫无二致;古怪的晨礼服名副其实古色苍然,几乎令人忘却曾经是黑色的;有点脏的翻领下面,竟郑重其事地系着一条极其鲜艳的紫色领带”可概括出他的社会形象:老朽寒酸,滑稽可笑;由文中先生找不到合适的译词,自己只能“窝窝囊囊地缩成一团”,而我们却“扬扬得意地指点先生的误译之处”以及“是我错了,郑重道歉。的确,诸位是为学英语来上课的。我错了,好吗?”可概括出他对待学生的态度:窝囊懦弱,低三下四;由“连猴子都这样,碰到稍复杂些的句子,不兜几个圈子,简直就找不到恰当的译词”以及“就拿我来说,有两个孩子,于是就得送他们上学。一上学……嗯……学费怎么办……”可概括出他对待教育的态度是:教学水平低下,教书只是为了谋生。而现在的理解:由“哪里是请来的,不过是每天晚上过来教教。听说是个老朽的英语先生,哪儿也不聘他,大概是来消磨时间的吧。要杯咖啡,就在这儿耗一晚,我们并不欢迎他呢”以及“因为这个词代替名词,所以叫代词。代词,懂了吗?”可知,先生操守严谨,孤独寂寞,不为世人所理解;由“我们从未享受过‘诸位’的待遇”以及“误译不消说,就连发音上的一些细微毛病先生都仔细加以纠正”可知,先生尊重学生,认真负责;由文末先生不在学校教书却免费到咖啡店教店员英语可知,先生不计回报,以教书为生命的意义。(3)态度:《孔乙己》中“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以及后文“他”怎么样,小说中完全不见一丝温情,只是在简单的、冰冷的叙述一个旁人;本文中,叙述了与毛利先生发生的事情以及后来毛利先生离开学校,“我”在咖啡店再遇毛利先生并且真正理解了他,话语中包含对先生的深情。原因:《孔乙己》中的“我”是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下的一个麻木的一员,他们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是冷漠的,嘲讽的,通过“我”对孔乙己的态度,寄寓了作者对“吃人”社会深刻批判。而《毛利先生》中的“我”开始不理解先生,后来在咖啡店再次见到先生后开始理解先生,这时的“我”心生内疚,通过这一事件的讲述写出了“我”的成长与反思。答案:(1)B(2)之前对毛利先生认识:①老朽寒酸,滑稽可笑;②窝囊懦弱,低三下四;③教学水平低下,教书只是为了谋生。现在对毛利先生的认识:①操守严谨,孤独寂寞,不为世人所理解;②尊重学生,认真负责;③不计回报,以教书为生命的意义。(3)不同:《孔乙己》里的“我”面对孔乙己的不幸只是做冷冰冰的事实陈述,态度冷漠;《毛利先生》中的“我”目睹了先生的不厌其烦和服务员们的聚精会神,产生了温情,理解了先生。原因:①《毛利先生》中的“我”现在的所见和感受与当年的场景形成鲜明反差,从而认识到自己先前行为与认识的错误,心生愧疚,表现出人物的成长、反思;②《孔乙己》中的“我”一直生活在一个嘲笑孔乙己的环境里,逐渐被同化为麻木冷漠的庸众一员,寄寓了作者对社会深刻批判。四、文言文阅读(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必为小人所蔽,因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愿,则皋、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甚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修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注】①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③狃习:熟习。(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处之A既已久B至其任之C也又D专焉E而不一一以法F束缚之G而使之H得行其意。(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C.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商代称为“序”,周称为“庠”,后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虽然当世人才很多,却还是会有无人辅佐君主的忧虑,王安石认为这是因为皇帝选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贤的诚意不够。B.在论述“任之之道”时,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将其任命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长期任职,使之专于此任。C.任职中,官员是否有能力处理事务都会显露无遗,朝廷对他们进行成绩考核,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处罚。D.材料二中,王安石举皋、稷、契升迁只增加爵位、俸禄而一生都任同一个官职没有改变的例子,来正面论证他的“任之之道”。(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②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解答】(1)句意:让他们长久地处理一方面的事务,等到他对该职务又很精通了,就不要用一些法律条框束缚他,从而使他完全实行他的想法。依据语法结构,“处之既已久”与前文“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句式相似,构成并列结构的短语,A处不断,在其后B处断开;“其任之”和“专”构成主谓句,所以C和D处不断;“焉”是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然”,在其后E处断开;“以法”做“束缚”的状语,所以F处不断;“而使之得行其意”的“而”指“从而”,表顺承,在其前G处断开;“得行其意”做前边“之”的谓语,所以H处不断。故选BEG。(2)A.错误。“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是求学的人。句意:有学问的人不可以说不多;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B.正确。“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是延伸,扩张。句意:假如让“四凶”肆无忌惮、谗害忠良、为非作歹;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C.正确。D.正确。都是“提拔、晋升”的意思。句意:所升迁的人;奖励(升迁)好人,惩罚坏人。故选A。(3)C.“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处罚”分析错误。原文“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可知,意思是:如果他是无能的人,应当知道辞去职务而避免被考察到不合格而撤职。所以应该是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考虑辞职躲避考察。故选C。(4)①“诚”,确实;“随”,根据;“官”,做官。译文:确实贤能,然后根据他们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而决定做什么样的官。②“赴功”,建立功业;“患”,担心;第二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就”,成功。译文:因此有智慧能力才学精力的人,就会用尽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建立功业,我们不用担心他不能坚持做下去,让事业成功不了。答案:(1)BEG(2)A(3)C(4)①确实贤能,然后根据他们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而决定做什么样的官。②因此有智慧能力才学精力的人,就会用尽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建立功业,我们不用担心他不能坚持做下去,让事业成功不了。参考译文:材料一:有一天讲学,众大臣走后,神宗皇帝让王安石留下来。王安石说:“凭借我大宋幅员之大,有学问的人不可以说不多。但经常忧虑没人可以帮助陛下治理国家,其原因在于陛下选拔人才的方法还不明确,求得贤才的诚心还未到极点,即使有贤人,也会被小人遮蔽,藏身退隐而去。”神宗说:“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即使是尧、舜的时代,也不能避免‘四凶’。”王安石答道:“正因为能够辨别‘四凶’而加以惩处和铲除,才能够成为尧、舜。假如让‘四凶’肆无忌惮、谗害忠良、为非作歹,那么皋陶、后稷、契难道也愿意苟且食俸禄而虚度一生吗?”材料二:现在最紧急的事情是人才不足。如果能使天下人才众多,这样就可以从中选拔合适人选授以职位。先王的时候,曾经人才济济,为什么到现在却人才匮乏了?所以说:是选取人、任用人,没有遵循正确方法的缘故。所谓选拔的方法,是什么呢?先王选拔人才,必定从家乡地方上,从各级学校里,让众人推举他们认为的贤能之人,选拔出来告诉上级并考察。确实贤能,然后根据他们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而决定做什么样的官。这是选拔的方法。任命人才的方法,是什么呢?每个人的才能品德高低厚薄各不相同,让他担任的职务有合适他的也有不合适他的。古代的贤王知道是这个情况,所以让懂得农业的人任职后稷主管农事,懂得工匠的人任职共工主管工事。其中品德和才能比较高的人让他担任长官,品德才能低的人让他成为辅佐的属僚。又让他长久地担任这方面的职务,则担任长官的由于习惯从而知道了该职务的方方面面,下面的佐属服从安排听从长官的教导;贤良的人则可以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什么出息的人他的过失也将会发生。所以让他长久地担任某一方面的职务就需要对他实行考察的办法。因此有智慧能力才学精力的人,就会用尽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成就事业,我们不用担心他不能坚持做下去,让事业成功不了。那些偷懒混日子的人,虽然想一时讨好考察的人,而担心之后会被这些人抓住把柄侮辱,怎么敢不勉励自己呢?如果他是无能的人,应当知道辞去职务而避免被考察到不合格而撤职。担任职务的时间越来越久,不能胜任而犯下的过失,不可能因为幸运而避免发生。那么他是不敢不顾这些从而知道辞职躲避考察,那么怎么会有结党营私,谄媚,为了高升而斗争的人呢?选取各种各样的人才,使他们担任合适的职位,让他们长久地处理一方面的事务,等到他对该职务又很精通了,就不要用一些法律条框束缚他,从而使他完全实行他的想法。尧、舜等先王之所以能够管理好众多官员从而兴旺很多下面做工作的人,就是以这样的方法罢了。尧、舜时期,所罢黜的人我们已经知道了,就是四凶。所升迁的人,包括皋陶,后稷,契等人,他们一生都任同一个官职而没有改变。这里所说的升迁,指特别增加的爵位,赐给的俸禄这些。这就是任用人才的道理。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高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堰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词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你如此傲慢,有谁会再未喜欢你?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以理解为人内心的寒。C.下片续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诗人听别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D.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谕劝我溪边住”,又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2)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解答】(1)C.“诗人听别人吟诵《离骚》”错误,“听读《离骚》去”是说“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听我朗诵《离骚》(2)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词人辛弃疾的资料;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听读《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任时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和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后曾在江西一带长期闲居,不被重用。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答案:(1)C(2)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译文: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赏析: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入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六、名篇名句默写(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成语有“望穿秋水”,《诗经•卫风•氓》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两句通过登高远望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意境与之相仿。(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描绘鸟欢鱼跃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3)浪漫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艺术流派,诗歌中常常通过极度的夸张、精彩的想象来书写精神世界的困顿,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解答】故答案为:(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重点字:垝)(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重点字:鸥)(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点字:渡)七、语言文字运用I(7分)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五千年。五千年的文明画卷里,战争与和平、王朝兴衰与危机最为A,但构成其基本内容的却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奇异历险。科学和技术在文明史上始终占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仿佛承载激流的河床,流水消逝了,河床留了下来:昔日的城堡、宫殿化为灰烬,昔日的赫赫战功随岁月而B,但是支撑着每一时代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技艺却传了下来,显示人类对自然界知识增进的科学理论传了下来。某种意义上,乔治•萨顿是对的。他说过,①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②但却是重要的部分,③是本质的部分,④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那一部分。(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由四个分句组成,请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句式特点两个角度进行鉴赏。【解答】(1)第一处,此处是说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画卷里,战争与和平、王朝兴衰与危机最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可用“引人注目”或“引人瞩目”。“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引人瞩目”,引起人注意自己。第二处,此处是将科学和技术比作赫赫战功,随着战争岁月的远去,昔日的战功也会消失,且根据后文的“但”“传了下来”也可推断此处与“传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