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的影响:基于日记法研究_第1页
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的影响:基于日记法研究_第2页
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的影响:基于日记法研究_第3页
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的影响:基于日记法研究_第4页
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的影响:基于日记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的影响:基于日记法研究TOC\o"1-3"\h\u234261前言 5207952文献综述 7313932.1核心名词的解释 778582.1.1表达性写作的概念 7209672.1.2抑郁的概念及测量 765232.1.3焦虑的概念及测量 784012.1.4日记法的概念 7111462.2表达性写作的研究综述 8144352.2.1表达性写作的理论机制 874902.2.2表达性写作的写作范式 10217812.3表达性写作与抑郁、焦虑的相关研究 1182483问题的提出 12136063.1问题提出 12268263.2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38984实证研究 1354954.1研究一表达性写作与中学生抑郁、焦虑的关系 13240864.1.1目的 13230904.1.2方法 1427224.1.3结果 14222674.1.4方差分析 16136034.1.5小结 17318734.2研究二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的干预作用 18160274.2.1目的 18139814.2.2方法 18160844.2.3结果 1950965讨论 22205305.1中学生焦虑、抑郁的现状 2268405.2表达性写作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22264066结论 23161997研究不足与展望 2331315参考文献: 2519411致谢 26附录27摘要:目的:探讨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的抑郁、焦虑的影响;分析表达性写作在抑郁、焦虑情绪中的作用。方法:该文章运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中学361名中学生,采取表达性写作实验与日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学生进行干预,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焦虑量表(SAS)为测量工具,调查中学生抑郁、焦虑得分情况。结论:结果表明,表达性写作与抑郁、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日记法的研究,我们没有发现表达性写作对中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关键词:抑郁;焦虑;表达性写作;中学生;日记法1前言进入青少年阶段,人们开始踏入一个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频发的重要时期,这是他们生命中将要面临心理挑战的关键阶段。在《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有2.02亿人抑郁,结果发现: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青少年患病率已达15%-20%,未成年的抑郁患者比例高达30%。在研究调查中发现,心理疾病的年轻化趋势愈发显著。这一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是家长们的科学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自闭症、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与确诊率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代生活节奏加快、时代文化背景变迁等多重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许多心理状况良好的个体在更早的年龄段便显现出了心理问题的端倪。当前,诸多中学生正承受着来自学业、家庭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导致了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更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长期威胁。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当前过分追求高分和名校的社会环境下,中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学业负担。长期的考试压力和学业任务,使他们时常感受到焦虑与沮丧。此外,家庭因素亦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紧张的亲子关系以及沟通障碍,都可能使中学生陷入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之中。同时,家庭对子女的过高或过低的期望,也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在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社交问题同样可能成为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的诱因。他们正处于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时期,与同学和朋友的关系变化,以及面临的各种社交挑战,都可能引发他们的情绪问题。此外,个人因素如人格特质和自我意识等,也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部分中学生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缺乏自信,从而陷入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中。抑郁、焦虑的学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而重点高中抑郁、焦虑学生人数比例较大的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这个问题,学校和学生该如何自处?近年来,表达性写作作为一种创新的心理疗法备受瞩目,其核心在于鼓励个人以文字形式深入地袒露自己对过往负面或正面经历的感受和理解,以此促进情绪释放和心理调适;目前,大量证据表明,这种写作实践在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助于提升重症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同时对于缓解学生学业上的消极情绪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陈诚,2023)。这一发现为心理健康领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干预手段,表达性写作以其简便易行的特性显得尤为突出。这一方法无需过高的使用者门槛,只需具备基本的书写能力,个体便可轻松实践。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从而达到缓解压力、提升心理健康的效果。因此,表达性写作在心理干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该方法较少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既可在学校实施,也适用于家庭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表达性写作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对学生个人的隐私有效保护;在叙述过程中,学生能够拥有表达的自由性与可控性,有些难以说出口的话语,在书写的环境下能够更为自如地流露出来,这些特点使得表达性写作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心理干预手段。在中学时代手写日记是中学生抒发自己内心想法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记对于在校中学生来说,更加便捷且保密性较好;但随着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网络写作更受中学生青睐,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最近生活的遭遇和心情,以此获得认同感和安慰,发泄他们的情绪。因此,本研究的第一项工作是探究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的影响,通过学生日常手写日记和网络写作的写作习惯分析其对抑郁、焦虑的影响;本研究的第二项工作是选取小样本中学生个体在日记法的基础上运用自由式表达性写作的方法对抑郁、焦虑进行干预,对被试进行干预前测、后测1(即时)、后测2(二个月后),探究此干预方法的效果。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如学业压力、家庭纷争以及同伴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易导致中学生产生悲伤、抑郁、焦虑、难过和恐惧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往往会对他们的认知产生不良影响,进而阻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考虑到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如何正确控制和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人格的健康形成和发展。因此,通过表达性写作的方式,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有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途径,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日记法,深入探究表达性写作对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具体影响,从而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理论、研究手段及干预策略。这一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对学校和社会工作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将表达性写作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层面,有助于心理老师、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文献综述2.1核心名词的解释2.1.1表达性写作的概念表达性写作(ExpressiveWriting)是Pennebaker和Beall于1986年设计并应用的,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主题,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想法;还有一些与表达性写作意义相同的词语:书面情感表达和书面情感表露(徐影影,2014)。表达性写作的形式包括自由写作——主题内容不限;结构化写作——按照问卷程序的设置进行。2.1.2抑郁的概念及测量抑郁,通常是指一种情绪状态,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压力或者失落时,可能会感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力,甚至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抑郁并不只是短暂的悲伤或沮丧,而是一种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美国精神病学会(2013)将抑郁症定义为:一种以情绪低落和不快乐为主要症状,并伴有体重异常增加或减少、失眠或嗜睡等附加症状的情绪障碍(邹永翠,2023)。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大辞典》对抑郁的定义,是与伴随着青春期出现的一种外显而持久的易怒,沮丧和不快等内心状态,表现为长期的“情感低落”(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2004)。在抑郁的测量方面,一般都是采用被试自评量表,本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对研究被试进行测量,是W.K.Zung编制的抑郁量表(1965)。量表一共是有20个题目,分为4级评分。其特点在于操作简易,且能够明晰地体现抑郁患者的主观体验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从而有效追踪治疗效果。值得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何种量表,它们均不能作为抑郁症的确诊依据。量表的主要作用在于初步筛查可能存在的抑郁情绪,从而识别出那些可能需要进一步前往医院接受专业诊断的潜在抑郁症患者。通过这样的筛查,我们能够确保这些潜在患者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与关怀。2.1.3焦虑的概念及测量焦虑,这一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决策过程产生深远影响。它表现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个体内心体验到的紧张、烦躁和忧虑等情感(徐田田,2021年)。本项研究采用了自我评估焦虑量表(SAS)来评估参与者的焦虑状况,SAS是一种便于使用且易于理解的心理评估工具,它旨在衡量个体的焦虑程度。使用SAS时,需要注意其中某些项目的评分是反向的,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应遵循特定的计分规则。SAS的设计原理和评估方式与抑郁自评量表(SDS)非常相似。通过恰当的运用SAS,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个体的焦虑状况,并为之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2.1.4日记法的概念日记法研究(diarystudy)是指一种自我报告形式,通过让被试在特定的调研期间内进行重复测量,从而有效收集数据;揭示个体在特定时间段的内心体验和变化(王芳&许燕,2007)。在此过程中,参与者需在研究者设定的调研时段内,每日完成一份精心设计的问卷。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捕捉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动态变化,更能深入探究被试者情绪和行为的微妙差异。通常,日记研究的周期为两周,确保了数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测量内容聚焦于被试者当时或当天的情绪、行为或思想。值得一提的是,问卷的设计注重简洁明了,既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又避免了冗长的题目给被试者带来厌烦。2.2表达性写作的研究综述2.2.1表达性写作的理论机制2.2.1.1情感压抑理论关于表达性写作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众多理论试图对其进行阐释。情感压抑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在面临情感冲突时,如何处理和应对不满情绪的过程。当个体与他人产生情感冲突时,如果这种不满情绪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和解决,就可能形成情感压抑。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压抑是指某种观念或冲动在成为意识之前被阻止或限制,割断了观念与意识之间的联系,以避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压抑并非消除或取消此类概念,而是使它们无法进入意识层面。在早期的探索中,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表达性写作所取得的效果;该理论为理解写作在情感表达和心理疏导方面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情感压抑理论的研究者们倾向于激励受试者将深埋心底、未曾向人倾诉的心声付诸笔端。不难发现,这种方法与传统治疗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引导来访者倾诉自伤性事件与交流其部分潜藏在无意识中的记忆,从而达到类似的治疗效果。但Greenberg等发现,被试所写作的创伤事件是否曾告诉过他人,在干预的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异(徐影影,2014)。这一发现表明,情感压抑理论虽然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表达性写作的途径,但它的解释力是有限的。情感压抑只是影响表达性写作的一个因素,实际上,表达性写作还受到众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更为复杂且多样化。2.2.1.2认知加工理论认知加工理论(Cognitive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是一个用于解释个体在处理和解释信息,特别是在做出决策时的内在心理过程的框架。该理论强调个体在面临各种情境时,如何通过感知、存储、编码和决策等认知环节来加工外部信息,并根据个人的自我概念、偏好和经验等因素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整合。认知加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个体需更新旧有的心理图式,并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曾经的创伤经历。原有心理图式中,三大信念支撑着我们:自身安全、世界可解、自我积极。但创伤经历常使这些信念动摇。为治愈创伤,个体需重构认知体系,融合或调整心理图式,达成和谐共存。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过去的创伤,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有学者认为,表达性写作可以让个体在回忆、描述创伤性记忆的过程中对事件进行重新组织和建构,这一过程有助于个体建构起新的对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使自己更为适应、融合的图式(魏大龙,2016)。国外研究者发现,想要最大程度地体现认知建构的积极作用,个体在此过程,不仅是在简单文字组织和加工,最重要的是需要个体重新体验、感受曾经的创伤事件(StephenJ,LeporeandJoshuaM.Smyth,2003)。Pennebaker等通过分析情感表达写作的实验中发现,文章中“因为”、“由于”这类因果词和认识到、理解这类领悟词的增加,能显著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写作者试图理解其在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件和再次体验当时的情绪状态(PennebakerJ.W,1993)。总的来说,认知加工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它整合了多个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和决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决策复杂性的提高,认知加工理论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凸显。2.2.1.3暴露与情绪加工理论暴露理论对于表达性写作的作用机制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一理解与行为主义疗法中的暴露疗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该理论认为,表达性写作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使其能够回顾那些深埋于心的创伤性记忆,重新体验那些往日的情绪与情感,勇敢地面对当时产生的应激反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少了真实的刺激源,个体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其应激反应和负性情绪也会逐渐消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暴露次数的增多,个体对于这些刺激的反应将愈发微弱,直至最终能够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曾经的创伤性事件。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脱敏治疗,其核心在于帮助个体区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进而减少对条件刺激的过度反应,让个体能够更为冷静、理智地审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实现内心的和解与疗愈。2.2.1.4自我调控理论自我调节模型秉持一种整体性的观察视角,它坚持认为积极与消极的生活体验是相互关联而非孤立存在的要素,从而构建了一个更为全面和连贯的自我调节框架。这一模型不主张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个体的心理调节过程。研究发现当被试进行创伤性事件的积极方面写作时,写作后的追踪测量结果,与典型表达性写作的效果相同,被试的看病次数都减少了(King,2000)。Cameron等人比较了自我调控写作练习与典型表达性写作的效果,让自我调控写作组学生描述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法,结果自我调控写作组与典型表达性写作的学生获得了同样的健康改善(Cameron,1998)。一些写作研究虽未引发创伤写作过程中常见的短期负性情绪,却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现象可以通过自我调控理论得以合理解释。这些研究或许在方法或焦点上有所不同,但均展现了写作在情感调节和认知重构方面的积极潜力。在表达性写作的过程中,个体能够深刻体验并感悟到对自我情绪的释放与驾驭;这种独特的体验不仅有助于个体在情绪调控方面积累宝贵的经验,还能显著提升其对情绪管理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带来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为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本文采用自我调控理论作为分析框架。2.2.2表达性写作的写作范式2.2.2.1自由式写作范式自由式写作范式又称为标准写作范式,由Pennebaker最早应用于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大学生群体。在该种写作范式下,要求被试以他们对自身创伤性事件或应激的认知和情感为主题进行写作,连续3-5天,每天写作15-20分钟,写作时无需顾及拼写、文体和语法;即写作过程中,被试仅被指定了写作主题,而没有规定其写作的结构或视角所以后来被称之为自由式写作(郭薇,曹慧&周明洁,2017)。本文采用自由式表达性写作,让学生进行自我表达、叙述。鉴于中学生在情感调控方面能力较弱,我们在设计写作范式时,特别注重避免要求被试撰写涉及自身创伤性事件的内容。我们的核心考量在于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意愿,而非局限于刻板的单次写作时长、频率及次数等固定要素。通过此种方式,我们期望能够营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自我、抒发情感。2.2.2.2结构化写作范式结构化写作详细规划了表达性写作的指导语与书写内容,以针对不同被试、目的与干预目标达成预期效果。通过提问与引导语,引导写作者遵循固定格式,清晰展现个人经历脉络。此方式有效总结、储存和理解事件,利于症状得到改善和心理状态的提升;但被试在表达时可能会受到问卷结构的影响,限制其倾述欲和灵活性、叙述过于机械。根据原理不同,分为了三种范式:认知加工范式、积极写作范式、心理位移范式。2.3表达性写作与抑郁、焦虑的相关研究在美国,表达性写作最初被确立为实证心理学的一种研究范式,这一领域的研究自此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认可。19世纪80年代,Pennebaker发现许多学生曾经历性创伤,未倾诉者更易出现健康问题。鉴于此,研究者开发表达性写作范式,助背负秘密者敞开心扉,暴露创伤经历,有效干预心理问题。在Pennebaker和Beall(1986)的第一个实证研究中,大学生被随机分配到4个小组:“创伤情绪组”、“创伤事实组”、“创伤整合组”、控制组;结果显示:创伤整合组与控制组相比,在写作后的6个月里,去健康中心的次数显著减少(邱小燕,葛艳莹&

胡超,2022)。个体借助书写的方式,将内心的创伤情绪与对事件的认知相融合,进而实现对自我情感的深度洞察与对创伤事件的全面理解。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更能长期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Pennebaker强调,表达性写作的核心在于鼓励写作者以坦诚的态度面对并接纳自身的情绪,勇敢地抒发内心深处长久压抑的真实感受。许多研究者也基于自己的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表达性写作的作用机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表1来看,徐影影和闻素霞(2014)的研究显示,自由式写作在连续两个月内对抑郁症状展现出持续有效的缓解作用,而对焦虑症状的缓解则主要表现在一个月内。相比之下,结构化写作对抑郁和焦虑的影响均可持续长达两个月,显示了其长期的有效性。李珊珊(2014)的研究进一步细化了写作范式对焦虑缓解的影响,发现积极写作范式对长短期焦虑的缓解均有显著成效,而消极主题写作在焦虑缓解方面效果不显著,中立主题写作则对短期焦虑有一定缓解作用。李丹(2015)的研究以球员为对象,发现四个月后球员仍能感受到表达性写作对其焦虑水平的降低,并认为这种写作方式对其日常生活具有积极的长远影响。国外研究方面,吉田真由子、长谷川千讼和松田郁绪等(2013)的研究指出,情绪反应总分随时间推移呈现上升趋势,而创伤性体验度和一般健康问题则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减少。Deters和Range(2003)的研究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PTSD症状得到显著缓解,但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而Gortner、Rude和Pennebaker(2006)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五周时),抑郁与反刍症状并未出现显著变化,然而,在研究的后期阶段(六个月时),高抑制组的抑郁症状则呈现出显著的降低趋势。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写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上述研究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表达性写作的作用机制与效果,它不仅在个体认知重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在情绪调控和社会化进程等多个层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正面效应。这些发现不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表达性写作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广泛适用性和深远影响力。表1表达性写作与抑郁、焦虑在各国的相关研究研究者(作者及时间)写作次数写作时长(分)写作频率样本群体样本量是否显著写作范式写作方式国家徐影影,闻素霞(2014)625每周初中生60是1,20中国李珊珊(2014)420每天大学生60是21中国张东,骆方(2016)520每天高中生117是10中国柴明莉,余慧慧,刘媛等(2014)3155分钟大学生64是21中国小川将,铃木宏幸等(2013)——————大学生62是11日本杉久保英司(2010)130无本科及研究生30是21日本李丹(2015)120-30无大学生30是10中国大森美香(2013)315每天大学生24是11日本纪日奈子,久保田进也,——————大学生109是11日本三国牧子(2013)松本祥史,吉田真由子,320每周大学生75是21日本中野收太的,等(2011)吉田真由子,长谷川千讼,320每周大学生39是1,21日本松田郁绪,等(2013)Deters,&Range(2003)415第二天大学生57是11,2美国Gortner,Rude,&Pennebaker(2006)320每天大学生90是22美国Niles,Haltom,Lieberman,Hur420三天以上大学生50是21美国&Stanton(2016)注:写作范式1=自由式写作;2=结构式写作。写作方式0=未说明;1=纸笔式;2=网络式;3=混合式。表达性写作的写作方式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书写方式正悄然发生变革,逐渐被丰富多彩的社交网络所取代。在当下,诸如Facebook、Twitter、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为广大的网络写作者提供了展现自我、分享生活的广阔舞台。这些平台不仅让写作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文化内涵。然而,在享受网络写作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警惕,审慎思考信息分享的安全问题。因此,在推行网络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设定明确的信息分享边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确保个人隐私不被侵犯。3问题的提出3.1问题提出在时代的变迁的进程中,我们日益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尽管传统的谈话疗法为个体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但由于其受到时空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心理支持的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性写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疗法应运而生,凭借其便捷性、经济性和独特的治愈效果,逐渐受到更多人的青睐。表达性写作作为一种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为个体提供了一个私密且安全的情感释放空间。在这个独特的空间里,个体得以毫无顾忌地通过文字来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实现情感的全面释放与表达。这种写作方式不仅有助于个体更深入地了解自我,更能有效地调节情绪,进而促进心理健康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表达性写作在不同群体和文化中均展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而表达性写作,特别是写日记这种形式,有助于他们记录成长历程,思考生活问题,进而促进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发展。然而,在亚洲文化背景,特别是中国,关于表达性写作对中学生抑郁、焦虑的研究仍显有限,其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大学生和一些临床人群,而针对中学生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徐影影,2014)。3.2研究内容及思路本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大方面:其一,深入探讨表达性写作与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其二,在日记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表达性写作对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我们通过对中学生的调查,收集他们在抑郁、焦虑这两种情绪上的得分数据,并据此分析表达性写作与中学生抑郁、焦虑状态之间的相关程度。采用表达性写作的方法,引导中学生以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为素材进行创作,旨在探讨这一方式对于改善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有效性。通过实施表达性自由写作范式,我们对比了前后个体在抑郁、焦虑状态上的变化,进而深入分析了表达性写作对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影响作用的具体表现特点。通过这一系统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4实证研究4.1研究一表达性写作与中学生抑郁、焦虑的关系4.1.1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中学生表达性写作、抑郁、焦虑现状,试分析表达性写作与中学生抑郁、焦虑的关系。4.1.2方法4.1.2.1对象针对海南省农垦中学中学生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中,共抽取了389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在收集完问卷后,我们进行了初步整理,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无效问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经过筛选,我们获得了361份有效样本,有效回收率高达92.8%。在样本构成方面,女生占比50.1%,男生占比49.9%,性别分布较为均衡。年级分布上,初一学生占13.8%,初二学生占26%,高一学生占28.3%,高二学生占31.9%,各年级均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确保了样本的代表性。4.1.2.2工具写作习惯调查,主要针对学生基本信息、手写日记和网络写作的习惯。抑郁症状的评定:采用William于1965年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进行施测。SDS在我国人群中被证明有较好的信效度(徐影影&闻素霞,2014)。焦虑症状的评定:采用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量表有20道题目。采用从1到4的四级评分衡量症状程度(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量表采用克隆巴赫系数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评估,如表2所示,信度值大于0.7,通过此方式,我们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与一致性,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表2信度检验变量Cronbachɑ值题项数抑郁0.80520焦虑0.833204.1.2.3程序问卷调查的实施是以班级为组织单位进行的,主试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确保指导语和施测过程的一致性。在现场统一的引导下,中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独立完成问卷评定,并现场回收问卷,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4.1.2.4数据处理收集数据使用SPSS2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4.1.3结果4.1.3.1手写日记和网络写作习惯的现状调查调查统计发现,相较于手写日记,中学生更偏向与网咯写作来表达自己,抒发情感;在写作类型更倾向于选择表达性写作。表3手写日记和网络写作习惯的现状测量题项测量项目数量百分比手写日记是8022.2否28177.8网络写作是18350.7否17849.3表达性写作类型表达性内容21258.7陈述性内容14941.34.1.3.2中学生抑郁、焦虑得分描述性统计对中学生抑郁焦虑得分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发现,中学生抑郁总量表的平均分41.88,45%的中学生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抑郁症状;中学生焦虑总量表的平均分为35.83,25%的中学生表现出程度不同的焦虑症状;抑郁得分处于较高水平。综上说明,中学生整体的抑郁水平偏高。表4中学生抑郁、焦虑得分描述统计N范围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方差抑郁总分焦虑总分有效个案数(成列)36136136142452420666541.8835.838.5098.64172.40974.6614.1.3.3抑郁和焦虑的相关关系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如表5所示,抑郁和焦虑之间的关系是显著的,这充分说明了各变量之间潜在的相关关系。表5相关系数矩阵变量12抑郁1焦虑0.695**14.1.4方差分析(1)不同性别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差异检验表6各个变量在不同性别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个案数抑郁焦虑男18040.43±8.9234.44±8.71女18143.33±7.8537.22±8.37t-3.273-3.095p0.0010.002(2)是否是独生子女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差异检验表7各个变量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个案数抑郁焦虑是5141.84±8.1534.22±7.84否31041.89±8.5836.1±8.75t-0.037-1.445p0.9710.149以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在抑郁、焦虑得分上的表现特点。由表6可知,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抑郁和焦虑上具有显著差异,女生抑郁得分和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由表7可知,抑郁和焦虑状态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从分数上看,不是独生子女的学生的抑郁得分较高,是独生子女的学生的焦虑得分较高。(3)是否有手写日记习惯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差异检验表8各个变量在是否有手写日记习惯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个案数抑郁焦虑是8041.09±8.335.96±8.75否28142.11±8.5735.8±8.63t-0.9480.344p0.1510.880(4)是否有网络写作习惯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差异检验表9各个变量在是否是否有网络写作习惯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个案数抑郁焦虑是5142.83±8.6237.09±8.77否31040.92±8.334.54±8.34t2.1420.033p2.8220.005(5)不同表达性写作方式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差异检验表10各个变量在不同表达性写作类型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个案数抑郁焦虑表达性内容21242.02±8.6235.98±8.58陈述性内容14941.68±8.3735.62±8.75t0.3720.386p0.7100.700以方差分析探讨是否手写日记和网络写作、表达性写作在抑郁、焦虑得分上的表现特点。由表8可知,抑郁和焦虑状态在是否有手写日记习惯上无显著差异;从分数上看,没有手写日记习惯的学生抑郁得分较高。由表9可知,抑郁和焦虑状态在是否有网络写作习惯上具有显著差异;有网络写作习惯的学生抑郁和焦虑得分高于没有网络写作习惯的学生。由表10可知,抑郁和焦虑状态在不同表达性写作方式上无显著差异。4.1.5小结中学生在面临需要抒发情感、表达想法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网络写作这一形式。相较于传统的手写日记,网络写作因其独特的私密性和自主性而备受中学生青睐。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们能够灵活选择写作内容的分享范围。而在写作类型上,中学生偏向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陈述发生的事件,借助文字深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会。这种写作方式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还能在网络社区中寻求共鸣与支持。在针对中学生抑郁与焦虑得分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了性别间的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女生相较于男生,其焦虑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明显偏高。进一步研究显示,学生在是否有网络写作习惯方面,其抑郁和焦虑状态亦呈现出显著的差异。4.2研究二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的干预作用4.2.1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日记法,深入探讨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状态的干预效果,并深入分析表达性写作在其中的作用机制。4.2.2方法4.2.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海南省农垦中学中学生。根据自主自愿原则选取被试45名,有效被试31名,其中男生11人,女生20人。4.2.2.2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时序设计的方法,旨在通过对比中学生在前测与后测中抑郁、焦虑得分的差异,来检验表达性写作对其情绪状态的影响。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被试进行抑郁、焦虑得分的前测和后测。在前测结束后对被试发起自主自愿报名表达性写作,介绍表达性写作的规则,随后发放表达性写作问卷,进行为期14天的表达性写作;在回收被试的表达性写作时完成两个问卷的后测,后测分为两次,第一次在被试完成表达性写作后即时进行,第二次后测在两个月后进行。4.2.2.3干预程序采用的自由式写作范式,每天写作一次,没有时间限制,共有14次写作。研究要求被试进行表达性写作,尽可能多表达情绪、情感体验。在进行写作前,我们会明确告知被试者,我们将严格保密他们的写作材料,确保不会泄露个人隐私。这些材料仅用于科学研究,旨在更深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被试者完全有权选择是否自愿上交写作材料,我们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和选择。干预指导语写作说明:亲爱的同学,你好!这是你的情绪日记,你可以在这里写下你任何想写的内容,可以是开心的事情,也可以是难过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小烦恼。当你在写的时候可以尽量描述这件事情的一些细节,并写出你当时的情绪是怎样的,你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在写作的过程中,你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用考虑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你不用担心你写的内容会被别人知道,我将对你所写的内容保密(程文,2022)。4.2.2.4数据处理收集数据使用SPSS2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4.2.3结果4.2.3.1表达性写作的评价指标根据被试表达性写作内容中“因为”、“由于”等因果词汇以及“认识到”、“理解到”等表达领悟之意的词汇是否出现,以情绪词出现的频率,有无写作创伤性事件,写作事件是陈述事实还是表达情感、想法等因素进行判断。4.2.3.2表达性写作内容的特点从参与写作的中学生所写内容来看,积极情绪状态占比46%,消极情绪状态占比54%;而学习压力维度占比最高,为46%;同伴人际关系占25%;亲子关系占13.5%;健康适应占7.5%;其他占8%。4.2.3.3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1)表11列出了抑郁、焦虑得分在前测、后测测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依次对抑郁状态、焦虑状态进行方差分析。在抑郁状态上,测量次数的主效应显著,F=8.018,p<0.05(p=0.02)。表达性写作类型与测量次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焦虑状态上,测量次数的主效应不显著,表达性写作类型与测量次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成对比较中抑郁状态的后测1与后测2的交互作用显著,p<0.01。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的抑郁得分高于后测1(即时),后测2(二个月后)的抑郁、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后测1(即时)。表11抑郁、焦虑情绪在前测、后测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变量测量次数平均值标准差方差抑郁前测44.039.1884.30后测1(即时)43.688.6675.03后测2(二个月后)48.6111.64135.51焦虑前测38.8110.36107.30后测1(即时)37.8410.66113.54后测2(二个月后)40.0311.90141.63(2)经S-W检验结果显示,p>0.05,数据服从正态分布。表12调查发现不同性别抑郁症状、焦虑状态上前测后测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可以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在表达性写作干预前后上没有显著差异,从平均分来看,男性抑郁得分、焦虑得分在干预后均有所降低。女性抑郁得分干预后有所提高,焦虑得分干预后有所降低;而在表达性写作后两个月再次后测发现中学生在抑郁、焦虑得分有所提升。表12不同性别学生抑郁、焦虑影响前后测男女tp抑郁前测43.5±9.7844.29±9.12-0.2190.828后测141.6±7.6944.67±9.1-0.9190.366后测248±11.0948.9±12.15-0.1990.844焦虑前测38.4±12.8739±9.29-0.1480.883后测136.8±1338.33±9.67-0.3650.715后测239.3±14.1940.38±11.02-0.2330.8184.2.3.4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干预前后测抑郁、焦虑状态的相关性由表13可知,在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干预前后测抑郁、焦虑状态之间的关系是显著的,这充分说明了各变量之间潜在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表13表达性写作干预前后测抑郁、焦虑状态的相关性抑郁前测-后测1抑郁前测-后测2抑郁后测1-后测2焦虑前测-后测1焦虑前测-后测2焦虑后测1-后测2皮尔逊相关性.703**.653**.875**.812**.806**.935**显著性(双尾)<.001<.001<.001<.001<.001<.001个案数31**.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4.2.3.5中学生表达性写作对抑郁、抑郁干预前后测的非参数检验本研究样本量<50,以S-W检验为准,p<0.05,同时结合直方图,差值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故可以采用两相关样本Wilcoxon检验。结果显示,在抑郁状态得分上,抑郁前测与后测1(即时)没有显著差异,抑郁后测2(二个月)与抑郁前测、后测1(即时)有显著性差异。在焦虑状态得分上,干预前后测对焦虑状态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在日记法研究的基础上表达性写作方式对中学生在抑郁、焦虑前后测上没有显著差异。表14抑郁、焦虑在表达性写作干预前后测非参数检验抑郁后测1-前测抑郁前测-后测2抑郁后测2-后测1焦虑后测1-前测焦虑前测-后测2焦虑后测2-后测1Z-.097b-2.882c-3.974b-.342b-1.235c-2.781c渐近显著性(双尾).922.004.000.732.217.005a.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b.基于负秩。c.基于正秩。 5讨论5.1中学生焦虑、抑郁的现状调查发现:49%的中学生展现出了不同严重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情绪在中学生群体中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消极情感。正值青春期的他们,身心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渴望在学业和生活中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然而,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却相对薄弱,难以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等作为他们面临挑战,这种压力不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造成了影响,更可能进一步诱发或加剧他们的抑郁情绪。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我们亟需给予中学生更多的关怀与支持,引导他们积极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从而有效缓解抑郁情绪,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本研究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和女生在抑郁和焦虑上具有显著差异,女生抑郁得分和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目前对于抑郁的性别差异存在争议。刘贤臣等人1999年以我国山东地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发现不同性别青少年之间的抑郁没有显著性差异(LiuXC,MaDD,KuritaH,1999)。然而国外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WongQJ,2009)。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自评量表的方式,男女生在填写问卷时可能受到自身性格、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对自我情况的判定标准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女生通常更加细腻、敏感,对情绪变化有着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在填写问卷时可能更加倾向于如实反映自己的抑郁症状。而男生可能在情绪感知和关注程度上相对较弱,对抑郁症状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如女生深刻,因此报告出的抑郁症状程度可能轻于女生。研究发现抑郁和焦虑状态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但不是独生子女的学生的抑郁得分较高,是独生子女的学生的焦虑得分较高,这与有些父母过高的期待以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对于不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可能存在偏心、缺少关爱的情况。而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可能面临父母的高期待和过度关注。这些状况都会加剧中学生发生情绪波动性,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徐影影,2014)。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5.2表达性写作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表达性写作与抑郁、状态焦虑显著正相关。但未发现表达性写作对于中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使用结构化的写作监控情感体验,可以明显改善身心健康状况,Cameron等提出结构式写作对青少年在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优于控制组压抑是一种认知掩盖,个体在长期的掩盖过程中心力交瘁;Larson等研究也发现,压抑的倾向与焦虑、抑郁以及背痛、头痛等身体的不适症状相关;Pennebaker也用实验证明了吐露内心的想法有助于改善人的免疫系统(徐影影,2014)。所以,让被试学会掌握一种表达情绪情感的写作模式,帮助他们将长期累积的压力释放出去,改善其情绪状态和身体功能。但本文采用自由式表达性写作范式,写作要求有所降低,对被试写作表达的内容缺少控制,难以检测表达性写作对抑郁、焦虑状态的明显改善。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表达性写作方式对于抑郁、焦虑程度较高或较低的被试,其干预效果均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该写作方式并未对主题设定特定要求,因此,对于抑郁、焦虑程度较低的被试而言,在书写这类主题时,难以达到情绪宣泄的效果,甚至可能抑制了他们对抑郁和焦虑情绪的表达。此外,由于写作过程中缺乏引导被试深入思考抑郁、焦虑事件的环节,仅停留在简单的叙述层面,可能未能使写作者对焦虑事件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从而无法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或解决问题。中学生通过写作生活中的事件,将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书写必须是在一定的组织和控制范围内,并且是需要具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写作导师来参与、引领和干预的;否则,纯粹的表达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某种时候,也具有一定的风险,表达性写作的适用范围和人群还在不断地被实验和检测(孙国玲,2020)。6结论研究表明49%的中学生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抑郁症状,中学生的抑郁问题不容忽视;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抑郁和焦虑上具有显著差异,女生抑郁得分和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抑郁和焦虑状态在是否有网络写作习惯上具有显著差异。表达性写作干预前后测中学生抑郁、状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在日记法研究的基础上,未发现表达性写作对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有明显的改善作用。7研究不足与展望研究发现中学生表达性写作抑郁、焦虑干预后没有发现显著改善。研究受到样本筛选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方便取样,本研究的被试均来自同一所中学,在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的生态效度,使结论的推广存在争议;同时纯粹的表达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部分学生的写作材料过于简单,难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表达性写作的效果难以被测量。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通过让被试者填写表达性写作日记,我们可以获取他们对自己情感状态的描述;在评估抑郁、焦虑症状时,选用了自评问卷作为主要工具。在未来研究中,可考虑引入生物反馈技术,比如测量生理指标如皮肤电反应、循环系统指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