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民俗文化课堂教学实录及课堂效果调查课堂实施环节一、歌曲导入听古诗教师进入教室进行课前准备,准备需要播放的古诗词歌曲,正式上课后,提醒学生准备开始听歌曲。播放王菲《水调歌头》歌曲的视频师:同学们,在这首歌曲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我好像看到了……我觉得这首歌很温柔我觉得这首歌非常优美师:非常好,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准确,这首歌听起来让人感觉到有一种很温柔的感觉,女歌手的声音也非常动听。这个视频的动画也讲了一个很美好又带有遗憾的爱情故事。那么带着这种气氛,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水调歌头》。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如何正确朗诵这首古诗词。大家请看黑板,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huǐ),水)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diào),调)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ɡē),歌)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tóu),头)·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mínɡ),明)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uè),月)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jǐ),几)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hí),时)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ǒu),有)》【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uò),作)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hě),者)】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ū),苏)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hì),轼)【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cháo),朝)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dài),代)】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ònɡ),宋)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bǐnɡ),丙)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chén),辰)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hōnɡ),中)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iū),秋),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huān),欢)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ǐn),饮)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dá),达)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dàn),旦),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dà),大)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uì),醉),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uò),作)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cǐ),此)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piān),篇),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jiān),兼)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huái),怀)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ǐ),子)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óu),由)。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mínɡ),明)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uè),月)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jǐ),几)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hí),时)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ǒu),有)?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bǎ),把)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jiǔ),酒)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wèn),问)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īnɡ),青)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tiān),天)。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bù),不)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hī),知)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tiān),天)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hànɡ),上)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ɡōnɡ),宫)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uè),阙),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jīn),今)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xī),夕)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hì),是)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hé),何)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nián),年)。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wǒ),我)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ù),欲)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chénɡ),乘)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fēnɡ),风)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ɡuī),归)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ù),去),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òu),又)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kǒnɡ),恐)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iónɡ),琼)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lóu),楼)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ù),玉)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ǔ),宇),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ɡāo),高)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chù),处)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bú),不)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hènɡ),胜)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hán),寒)。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ǐ),起)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wǔ),舞)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nònɡ),弄)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īnɡ),清)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ǐnɡ),影),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hé),何)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ì),似)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ài),在)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rén),人)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jiān),间)。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huǎn),转)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hū),朱)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ɡé),阁),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dī),低)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ǐ),绮)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hù),户),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hào),照)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wú),无)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mián),眠)。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bù),不)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īnɡ),应)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ǒu),有)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hèn),恨),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hé),何)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hì),事)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zhǎnɡ),长)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xiànɡ),向)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bié),别)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hí),时)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uán),圆)?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rén),人)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ǒu),有)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bēi),悲)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huān),欢)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lí),离)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hé),合),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uè),月)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ǒu),有)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īn),阴)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ínɡ),晴)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uán),圆)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uē),缺),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cǐ),此)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shì),事)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ɡǔ),古)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nán),难)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uán),全)。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dàn),但)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yuàn),愿)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rén),人)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chánɡ),长)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jiǔ),久),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qiān),千)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lǐ),里)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ɡònɡ),共)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chán),婵)EQ\*jc0\*"Font:宋体"\*hps12\o\ad(\s\up11(juān),娟)。教师有感情地进行示范朗读,每句诗领读三遍,纠正个别发音。然后请学生朗读。可以问是否有积极的学生想要主动朗读,有的话选举手的同学,没有的话可以请平时爱朗诵的同学进行试读,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的内容,且在学生跟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学生的发音情况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包含的情感已经有了基础的体验。三、讲解诗词中的重点意象和诗词大意师:每首古诗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意义。那请问同学们,这首诗中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呢?生:不知道。开心?这是过节,节日是开心吧。我觉得是伤心,里面说了“恨”,hate,伤心。师:嗯,大家想的都有自己的道理。那我在这里想问大家,你们过中秋节吗?你们的中秋节是什么样子呢?生:……(各种回答)师:大家的中秋节都很有意思,看来你们已经大概知道了一些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据说这一夜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因此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中秋之夜团聚赏月的习俗,而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述的就是诗人在中秋节独自赏月的感受和想法。我们先来看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诗人独自饮酒,醉酒后写下这首诗词,同时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中秋佳节,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是什么样的日子?生:一起赏月。吃月饼。师:很好,月圆之夜,诗人看到月亮,因此格外想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诗中提到的弟弟子由。我们看这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家知道,酒一般是什么作用呢?生:让人高兴。师:没错,中国有个词语叫“借酒浇愁”,“酒”好像一直有着让人忘却烦恼的功能。所以我们能看出诗人的情感是什么?生:伤心。难过。思念。师:那么在这么好的节日,为什么诗人感到忧愁呢?生:想念弟弟。师:非常好,就是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想念”,这不仅是这首诗词的重要主题,也是中秋节的重要主题。中秋佳节,亲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这是一份独特的仪式感,也充满了温情。马上要到中秋节,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特别的仪式感,想不想体验?生:想!(助教将大月饼端上来,切开给学生分食。)师:这是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月饼。同学们很多人都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一定也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临近这种美好的节日,老师也希望能将这份美丽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同学。师:同学们,月饼好吃吗?生:好吃!师:中秋节的习俗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吃月饼和赏月,但是大家要知道,中秋节的习俗并不只有这两个。在古时候,人们相信有月神的存在,为了祈求保佑,人们会在中秋节的晚上祭拜月神,也被称为“拜月娘”“拜月光”。拜月要摆许多祭品,如苹果、李子等。祭月赏月,通过月亮传递人们的思念和愿望,也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祝愿。我们现在的赏月活动,也是由拜月演化而来。中秋节我们还有点灯的习俗,同学们知道吗?生:不知道。我知道元宵节会点灯。师:没错,除开元宵节,中秋节的赏灯规模就是最大的。在中秋节,古人会制作各种灯笼,到处悬挂来庆贺节日。大家知道中秋节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动物是什么吗?生:我知道,兔子。师:没错,就是我们所说的“玉兔”,传说玉兔是中国的月神嫦娥的宠物,因此很多与中秋节有关的物品都会带有兔子元素。(教师拿出兔子花灯展示)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灯笼!师:那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灯笼作为道具,进行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四、活动练习师:上节课我们请同学回去预先准备一些与中秋节和月亮有关的中国古诗。不知道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呢?我们现在就用这个兔子花灯,做一个我们之前玩过的“击鼓传花”的小游戏。我记得课前A同学准备了笛子是吗?A:是的老师,我准备的歌曲是《荷塘月色》。师:跟我们的主题也非常相符呢。那我们就以A同学的笛声计时,笛声停下时花灯停在哪位同学手里,就请这位同学为我们带来一句与中秋或者月亮有关的诗,好吗?(活动进行。)五、布置作业,总结教学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课堂小结,回顾重要的民俗内容和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加深同学们对于中秋节的印象和理解。作业:1.学完《水调歌头》这首诗,请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用画笔来画出你的中秋节过节情景,下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2.下课后复习课堂上所学过的民俗知识,将中秋节的民俗讲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3.预习下一个要学习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提前了解重阳节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并找一个自己国家类似的节日进行对比。“融俗于诗”课堂的效果调查本次小班课堂学生共15人,年龄主要在20-25的区间,国籍集中在亚洲区域,分别处于菲律宾、印尼、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大约半数是华裔,生活习俗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的HSK等级在4-6级左右,都处于中级以上水平,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较好。课堂氛围上,直观可见,较以往课堂而言,“融俗于诗”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教学结果上,课后随机抽检的小测验表现出,测验试题的正确率较高。这表面学生在“融俗于诗”课堂中的学习效率更高,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的课后访谈表现出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热情明显更高,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综上,“融俗于诗”的课堂效果总体来说良好,有继续进行的价值。民俗文化课堂的对比研究(一)“融俗于诗”课堂与传统古诗词课堂对比古典诗词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育中的重难点,为了改善古典诗词教学遇到的困境和瓶颈,学界不少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一些学者着重阐述古典诗词教学遇到的困境和相关建议,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较为高效的古典诗词学习方法,还有一些学者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如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等方式改善古典诗词教学的效果。而“融俗于诗”的新尝试,能有效改变传统古诗词课堂较为乏味、沉闷的缺点。“融俗于诗”以文化习俗作为切入点,用民俗诗词对外国学生进行中国民俗文化教学,为改善古典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寻求解决方案。能使留学生在口谈中畅谈中国民俗文化的盎然意趣,训练中文发音和文法才能,体悟中文声调独具一格的谐美。2.相较于传统古诗词课堂,“融俗于诗”方式较为新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切地体悟中华文化的多彩和邃密。3.“融俗于诗”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使古诗词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外国学生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二)“融俗于诗”课堂与传统民俗文化课堂对比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部分。近年来,有关民俗文化的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高。学者们从一开始的关注课堂中民俗文化的缺失,到重视民俗文化在课堂上的的导入和应用效果,思考民俗文化课堂的设置和教材的编纂并提出相关建议等。这一系列过程足以表明学术界对民俗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思考不断深化。但迄今为止,传统民俗文化课堂依然较多地停留在单纯的民俗传播上,很少与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对接,更多地偏向实践课程。“融俗于诗”的课堂能够有效改变这种状况,将学与乐对接,让学生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同时感受中华民俗文化之美。
第四章民俗文化课堂教学总结思考一、“融俗于诗”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融俗于诗”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华民俗文化都有较深的了解。由于目前尚未出现标准的民俗文化教材,更没有“融俗于诗”的标准的教学资料,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参考用书,选择符合学习者知识水平的相关诗词和文本资料来进行备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应该关注到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性格的学习者的真实需求。例如:区分学习者的中文水平等级,注意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的文化背景,观察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课堂反应等等。以中级和高级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例。中级水平的课堂,所选取的古诗词尽量简短,以经典绝句、律诗或为人所熟知的经典古诗词为主。这一类的古诗读起来节奏型较强,朗朗上口,便于学习者进行跟读训练。同时这一层级的古诗词所包含的意象相对常见,表达的情感比较单一化,容易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由于这类诗词的含义并不深厚,学生熟读几遍后基本掌握具体含义,就可以为接下来学习民俗文化知识打下很好的语言基础。所以,在中级课堂中,时间占比更大的不是理解诗词,而是向学生介绍民俗,在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另外,教师在课堂的组织和安排上要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对外汉语古诗词教学课堂,遵循趣味性原则能够让学习者乐于接受和理解知识。听说读写仅仅当作是单一的语言要素的训练,容易使人心生倦怠。尝试“融俗于诗”这一充满趣味的方式,可以减少学习过程的枯燥性。学习者在掌握了诗词大意后学习诗词背后的文化知识,通过趣味活动来巩固和拓展知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提高学习专注力和积极性。同时,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中国古典诗词数量较多,教师可以重点通过节日来进行教学切入,根据教学日程安排,开展特色活动等。此外,“融俗于诗”的课堂对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对于留学生来说,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难度较高,这要求学生的汉语水平在中级以上,并且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另外,交互性强的教学模式也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和课后作业。二、“融俗于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遭遇的瓶颈以及解决之道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融俗于诗”的实践经验不多,能够提供借鉴的经验方法也较少。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准备好教学资料和道具。另外,古诗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育中属于难点。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和内涵。这也要求教师把握好选取的教学材料的度,在备课时做到精益求精。将民俗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高质量地结合起来。同时,“融俗于诗”较高的自由度和交互性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融俗于诗”课堂的实践意义。三、“融俗于诗”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注意要点和教学展望“融俗于诗”在课型上更偏重文化课堂,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当简化教学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诗歌相关的民俗文化介绍给学生,而不必将课堂侧重于诗词讲解。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璀璨与邃密。另外,“融俗于诗”课堂可以让学生加入对世界文化民俗的广泛讨论之中,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带来的魅力。这种讨论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能在课堂上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大胆发言,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相信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下,“融俗于诗”的模式能够更加完善,最终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式,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结语对外汉语教学是传扬中华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国的重要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习俗文化,因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留学生的喜爱。本文所提出并介绍的“融俗于诗”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以民俗诗词来给留学生讲授中华民俗,非但能使留学生在口谈中畅谈中国民俗文化的盎然意趣,训练中文发音和文法才能,体悟中文声调独具一格的谐美。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学习中文的热情,能帮助学生更深切地体悟中华文化的多彩和邃密。
参考文献张如梅.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缺失[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06):100-102.左姗华,杨杉梅.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6):195-196.王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教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苏州二手房交易协议样式版B版
- 2024年研发合作协议的研发内容和成果分配
- 浙江农林大学《电算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DSP原理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特种船舶租赁及维护服务协议3篇
- 2024手绘合同协议书范本
- 三人合资奶茶店经营合作合同书版B版
- 高炉知识培训课件下载
- 2024年药品连锁销售合同3篇
- 摄影影楼前台接待总结
- 2024年公安机关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真题汇编)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四校联考高一(下)期末地理试卷
- 2025年浙江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秋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5章 地球表层的人文环境要素 第3节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课件
- 重庆市渝北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试题
- 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成本经理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某大型央企)2025年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 全新标前协议书范本下载
- 企业反恐安全经费使用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