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郓城一中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郓城一中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郓城一中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郓城一中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郓城一中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郓城一中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材料一:日前,中国姓名大数据报告《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出炉。该报告由国内唯一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和起名服务的专业机构“起名通”耗时3个月完成,抽取整理了平台2015年540万新生儿姓名数据、2010后2000万姓名数据,并综合覆盖了11亿人口的历史数据,是我国关于名字的全景式报告。对于重名情况,该报告进行了披露:“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报告指出,虽然随着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名字的集中度已经有所好转,而且新一代孩子的名字普遍更清新、诗意,但新生儿热名也存在自己的尴尬,几十个名字一眼望过去,有点傻傻分不清。报告认为,从众心理,创新精神不足,以及家长普遍强调“过好自己的日子”、缺少更多元化的考虑,影响了新生儿名字的文化韵味、寄寓深意和精神风骨。而各大商业网站为吸引用户点击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则成为“10后”高重名率背后的两大“黑手”。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还能看出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传统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已经不占主流,男孩起名也不像其父辈更强调坚强伟大、个人奋斗。一些代表美德的字,如诺、芷、恩、允、谦,正开始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体现了时代对于“德行”的呼唤。材料二:从一些史书典籍可见,花鸟、珠玉、艳色、爱怜、女德,不啻为女娃起名永恒的主题。丽、华、珠、玉、贞、娥、姬、姜……这是汉魏女子常用的名字。如果说缇萦、昭君还有点高冷,郑德柔、曲丽卿、李贞、高淑、陈兰英、郑琼、元婉、杨莹、王娇娇……这批唐代墓志铭中的名字,现在看起来也毫无违和感。60后时兴“英兰玉秀梅”,70后移情“丽艳敏芳静”,80后钟爱“静丽娟艳燕”,90后喜欢“静婷敏丹丽”,00后专宠“婷静颖雪敏”。虽然不同时期的偏好略有差异,但潜心推敲起来,大多逃脱不了“女德、女容”两大主题。然而2010后是个华丽的分割线。涵、怡、欣、诗、梦、嘉扑面而来,一扫传统儒家给女性定下的“德容言工”四大道德标准,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2010后女娃起名新风尚。如果说女孩起名,和她们实际的社会地位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犹如装饰历史的一道“花边”,那么男孩起名,其实也只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阳刚气”。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男娃起名崇尚奉献精神,在不同阶段凸显了不同的政治主题:刚建国那会儿,涌现了大量的建国、建军、建华、国华、国强等。作家张抗抗,看名字就知道出生于抗美援朝的时候,那时出了不少抗美、援朝、保国、卫国。如果是出生在“大跃进”,则热衷于取名跃进、胜天、超英、超美。从80后到00后,政治风明显退潮,成功人士取代了革命英雄,名字开始强调个人奋斗,坚强伟大。纵观半个多世纪,父母们对男娃的期望从来都很直白:伟、勇、超、强、杰、帅、鑫,最多简单打个比方:波、涛、鹏、宇。70后、80后痛定思痛,决定给自己娃娃起名绝对不能再随意。皓、昊、子、轩这类带有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汉字崛起,晟、熙、铠等字也在中高端家庭逐步走热,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女四德,男阳刚。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最热的男女前30个名字,俨然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从2010后最流行的名字来看,性别界限开始在名字中模糊,“刚柔并济”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同化选择,出现了像“子涵”这样高度跨界的“中性名”。如“羲”“禹”“奕”这些明显带有男性气息的汉字,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起名时,接受程度明显更高。至少半数的中高端女宝宝家长,都提出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还有些特意注明了“希望大气”。2005年李宇春超女夺冠那晚,《时代》周刊对李宇春如此点评:“她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建国后,重名潮一波又一波。前三次分别发生在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研究员张书岩通过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发现,在1966~1976这10年中,“红”在名字中的使用率达到第一位,在1970年代达到巅峰。如今新新人类,疑似正在掀起第四大重名潮。据统计结果,2010后重名率最高的十大名字分别为:女娃:子涵、欣怡、梓涵、晨曦、紫涵、诗涵、梦琪、嘉怡、子萱、雨涵。男娃: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浩轩、梓轩。这些字则热到发烫:女娃:涵、梓、怡、子、萱、欣、可、嘉、梦、琪。男娃:轩、浩、子、宇、然、博、文、涵、皓、昊。从2010后潮流热名可以看出,满满的都是双名。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一直到1960年代,中国人还是挺喜欢双字名。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单名狂飙突进,横行40年。在最极端的1980~1990年代,最流行的前20个名字里,男孩的单名率达到100%,女孩达到85%。直到时代的车轮驶入2010年代,双名终于上演了“逆袭”。(摘自2012年“起名通”运用大数据推出的“量化姓名趋势研究”成果)材料三:2016女宝宝热名榜TOP30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姓名数据1梓萱11瑾萱21梦琪2梓涵12思涵22钰涵3诗涵13可欣23梓萌4可馨14紫萱24芷萱5一诺15若曦25艺涵6雨萱16紫涵26若萱7欣怡17雨涵27依依8子涵18雨彤28若熙9晨曦19欣妍29艺馨10子萱20若溪30诗琪2016男宝宝热名榜TOP30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姓名数据1浩然11子墨21俊杰2子轩12博文22致远3皓轩13一诺23天佑4宇轩14子涵24明轩5浩宇15子睿25梓涵6梓睿16睿26俊豪7梓轩17雨泽27昊然8浩轩18铭轩28一鸣9俊熙19宇航29皓宇10梓豪20子豪30梓宸中国人重名最多的姓名TOP301张伟299025(人)16李强2307172王伟29061917王敏2235923王芳27729318李敏2234694李伟26945319王磊2191275李娜25858120刘洋23206张敏24555321王艳2061197李静24364422王勇2041738王静24333923李军2040239刘伟24162124张勇20307710王秀英24118925李杰20242111张丽24107526张杰19978912李秀英24074227张磊19896213王丽23609728王强19595614张静23206029李娟19558915张秀英23111430王军193723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展现的是2010到2015年的取名情况调查,材料二展现的是2012年以前的取名情况调查,两份报告合起来正好可以全景展现中国父母为孩子取名的情况。B.材料一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体现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但对“德行”的呼唤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对男孩坚强伟大、个人奋斗的期许。C.各大商业网站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主观上是为了吸引用户点击,但客观上成为“10后”高重名率的重要因素。D.因为单字名一连用了40年,有点审美疲劳,而两个字更能表达多维之美,所以从2010年代开始,单字名集体被冷落,双字名终于上演了“逆袭”。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A.两份调查报告都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这表明大数据进入各行各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姓名大数据报告的发布,是这样一个大趋势下的必然产物。B.重名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愈演愈烈,这表明人们在取名时有一种趋同心理,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C.从材料三2016男女宝宝热名榜前30排名看,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2010后女娃起名新风尚,而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D.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子起名时都趋向于起中性化的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希望女孩子能“刚柔并济”,这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的颠覆,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E.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给孩子起名重政治、轻知识到后来追求有学识、有修养,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飞跃,但名字都“诗”“涵”“轩”起来又有些不妙。2010后起名,正处于尴尬的模仿期。3.从两份调查报告看,中国人取名字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调查有何意义?2、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速还我!B.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锤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C.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无论谁请他帮忙,也无论他能否办得到,他都会满口答应下来:“我一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D.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髙手,医者仁心。”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C.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D.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一棵树的世界观彭家河①那天,我在树荫下仰望深蓝天空,才明白自己每一步都踩踏着日月星斗。在世间行走生活,来自遥远星空的宇宙射线也无时不在我们体内穿行。星移斗转古今更迭这些词竟然如此贴近我们,只是许多人对此从未在意。②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偈语流传甚广。我曾想,自己遇到这样的碧云天、明月夜,将是何种情形?但更多时候,我都在为生活和工作的琐事奔忙,根本无暇来看看花开云飞,偶尔闲下来,反倒茫然无措。③午后风暖,孩子在院里玩。夜里风雨过后的阳光清亮温润,大地万物都一个劲地往阳光下凑。孩子们四处笑闹,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我坐在长椅上无所事事,看植物嫩叶上亮晶晶的反光,看树荫下斑驳的摇影。我身后是一棵高大的皂荚树,前两天风雨过后,枯叶掉落,差不多在两天之间,满树换上细碎的新叶,清爽亮丽,秀色可餐。抬头看去,小小的叶子在树枝间铺展开来,有的地方厚,呈墨绿色,有的地方薄,还是黄绿,如绿色的布幔撑在阳光下。密集的树叶间,也有不少阳光如漏网之鱼,一条条斜窜下来,在地面上吐着串串光亮的水泡。中午的太阳不见移动,那群阳光的鱼也静静地停在路面,与我对视。④我掏出手机,对准光斑和树冠拍照。当满目风光缩影至小小的手机屏上时,已是另一番景象。随着焦点移动,画面时明时暗,在光的波浪中沉浮不定。焦点对着树叶厚的地方,画面就亮了,深深浅浅的绿色被粗粗细细的枝条连接着,一大片绿里的繁杂经络就脱颖而出。焦点对着树叶薄的地方,画面就暗下去,黑下去,在树冠的边缘才有叶子的轮廓和透出的绿意。⑤我把焦点对着树缝间的空隙,屏幕顿时漆黑一团,仔细分辨,才能发现叶缝间透出的稀疏亮点。我把这张照片调成黑白色,屏幕上显示的画面让我怦然心惊,慨叹不已。这不就是一幅夜空繁星图吗?黑幕上的亮点或密或疏,有成团的,也有单点的,有亮的也有暗的,一幅可见恒星、星群、星云、星系的天体图跃然屏上。日月星汉,若出其中。一棵树就如此胸怀日月,包容星辰,高天厚土之间就如此融通,我却多年无缘发现。身边,树缝间的光柱已悄然消失,天地间的纽带仿佛断开,但一圈圈光斑仍铺在地上。那些由粗至细伸展在绿叶间的树枝,仿佛大地伸向天空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网络,在与天空对接互通。我此时才明白,地上的这些光圈就是散落在人间的星体啊!这不是一句时髦的修辞,根据小孔成像原理,树缝间投射下来的光斑就是太阳的实像。我不敢直视太阳,但只低头看看这些圆形的光盘,就知道太阳的模样了。当然,还有别的恒星实像也通过这些个小孔到达了地面,只不过阳光太强,把别的恒星发出来的微光全吞了下去。虽然我们看不见太阳之外恒星的影像,但我知道它们一定也与太阳一样,通过这些小孔来到人世间,然后趴在地面、楼顶或爬在墙壁上,静观人间万象,温暖世上众生。⑥看着一个个明亮的圆团簇拥在地上,想象着光年之外的这些星体的样子,我不由得伸手抚摸它们的身体。我把手掌伸进这一团光,我知道,手握着的一定有太阳还有别的恒星,我能感受得到它们共同的温暖。或许温暖就是它们通用的语言,它们一直如此与世上万物交流。这些天外星球,此刻如同一只只温顺的白狗,卧在我的脚边。我知道,我抬头去看它时,它们微小得只能想象。当然,它看我时,我同样也是渺小得可以忽略。但终于在这个时刻,它靠在我的肩头,依在我的脚边,与我深情相拥无声交流。其实地球有多大,我都没有亲见,其余的恒星也同样只在想象之中,但在天地间,我们却如此心领神会,一见如故。⑦再看看院子里的树,黄桷树、榆树全都换了新衣,给楼下的空地搭起了绿叶帐篷。我仰头看出去,一棵树与另一棵树的树冠之间空隙有宽有窄,弯弯曲曲,在绿色的穹顶上留出了一条澹静的银河。只不过,夜晚的河岸是黑色的,现在的河岸是绿色的。草木就如此营造了自己的星系,构建了自己的天文学。夜晚,抬头看银河时,它很远很虚幻,此刻很近很亲切。这一树树群星璀璨的天体,如同开满光亮之花的园林,也有一条银河日夜守护着在浇灌。⑧我记得成年后,有次到科技馆参观,头一次看到云室里宇宙射线留下的鬼魅印迹,我竟目瞪口呆,久久不忘。那些粗细长短、卷曲折转的粒子身影真实地出现在面前,如同一个个隐形的巫师在水面画出各种线条,然后转瞬即逝,而水面不留半点波纹,也如天空飞过的翅膀,哪里还有雪泥鸿爪或飞过的痕迹呢?后来得知,每一秒,都有数以万亿计的“幽灵粒子”在穿过我们的身体,而我们却浑然不知。这是谁的身体?谁让你们如此肆无忌惮地进入我的身体?其实,这如同叶缝间穿行的星际光芒,是人类与宇宙融会贯通的一个佐证。如果没有云室,谁会知道竟有如此多的精灵在我身体里遨游。如果没有这次与树荫、阳光的际遇,我怎会知道脚下铺满的竟是遥远的星体。天地间,有多少事我们不得而知。⑨一棵树的生命比一个人的生命长,经历的风雨和世事也比一个人多,凝视星空静静思考也比一个人更持久深入。无疑,一棵树的精神气质远比一个人更深邃从容。以草木为师,细细体味一棵树的世界观,与一棵树促膝长谈,人生也就豁达敞亮开来。(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星移斗转古今更迭这些词竟然如此贴近我们更迭:交换、更替B.屏幕上显示的画面让我怦然心惊怦然心惊:因惊吓而心神不定C.高天厚土之间就如此融通融通:相互融合、沟通D.如果没有这次与树荫、阳光的际遇际遇:美好的相逢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中作者感慨日常工作生活忙忙碌碌,无心留意身边美景。B.屏幕上树缝间投射下来的光斑被作者合理想象成了太阳的实像。C.第八段提到无数粒子穿过我们的身体,照应了文章第一节内容。D.文章多处使用古诗文,不仅语言凝练且增强了内容的文化色彩。3.本文题目“一棵树的世界观”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其寓意及其表达效果。4.作者以草木为师,与之促膝长谈,感觉人生豁达敞亮开来。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这样的“草木”。请写出你生活中的“草木”及其带给你的启示。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①王安石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②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去去便看归奏事,莫嗟行路有崎岖。(注)①本诗写于作者主持变法时期。王詹叔,名靖,曾任山阳太守等职。利州路,北宋行政区名,包括今陕西、四川部分地区。运判:官名,即转运判官。②朱轓,古代高官之车。辇毂,代指朝廷。均输,指均输法。作者推行的新法之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作者的赞赏。B.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C.王詹叔眼下虽然不受器重,但作为难得的人才,作者认为他最终会得到朝廷认可。D.本诗以送别为题,但重点不在于抒写别情,而是缘事抒怀,表达作者的意志态度。2.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请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第一组(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过秦论》贾谊)(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_。(《醉翁亭记》欧阳修)(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4)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王義之)(5)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赤壁赋》苏轼)(6)___________________,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陶潜)(7)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关雎.诗经》)第二组(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5)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6)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7)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绣朵花儿当补丁①“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打补丁在女红冷落成霜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对于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②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成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③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④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⑤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⑥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我结婚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这意义特殊的物品,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烟一样,不可能持续新婚那样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⑦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有它,我的生活平淡中有滋味,坎坷中有真诚,困窘里有鲜花,暗夜里有月光,算不上顺风顺水,也过得活色生香,这是针线笸箩的功劳,这是缝补的功劳。⑧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就需要这种缝縫补补的精神。⑨那项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藏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厚厚的衣蒙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⑩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載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所以母亲的人生虽然坎坷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作为一个女人,学会给生活打补丁是多么重要,有一个用来缝缝补补裁裁剪剪的针线笸箩是多么重要!⑪粉布袋、剪刀、项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她在缝补的同时,总不忘记,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针线笸箩”在结构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文章井然有序。B.写母亲精心糊制精美的针线笸箩,主要是为突出她具有心灵手巧的生活技能。C.“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反映出作者对针线笸箩的特殊珍视。D.文章结尾,是对全文的内容的总结,并呼应开头的“补丁”,起到点题的作用。2.文章中说“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有人认为,残缺的生活,就该勇敢地抛弃,而不应修补。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阅读,联系生活,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丢失的脚步王开岭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枰、视自己为棋子了。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嗵”激起的那种。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据说,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由于“脚”和“历程”之间的逻辑驰散了,“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性。城市无法用脚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我的办公室同事,人均每日乘车3小时,那是一种天天出差的感觉。一家伙恶狠狠道:“天天三小时!三小时!他妈的……”是的,我们最有效的生命时间,虚掷在了路上。而且,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堵、挤、抢、搡、刮擦、焦灼、噪音、污……整个一皱眉和不断骂娘的过程。我一直深以为——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誉和尊严。那天,我要到马路对面去,一个外地来的朋友正拼命挥手,可附近既无天桥亦无路口,我想了半天,也不知如何跨越几十米天堑,最后招了辆车,到一桥底再绕回来,跋涉了几公里,才和朋友握上手,真可谓咫尺天涯。丹尼贝尔说: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柳永有过一篇《望海潮》,写宋朝杭州市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读罢,我真有股冲动,恨不得即刻动身,奔赴那座伟大的城池。那样的户外,你想不挪步都难,会觉得呆屋里是犯罪,走得太急也是犯罪。不可否认,长安街乃京城最伟大的街。但真正对漫步发出邀请的是胡同。其一砖一木都有体温,元素鲜活、细节密集,最具酵母气息和微生物色彩,所遇之人也有趣……重要的是,你能与它对话,一副门礅、春联,一棵槐树和一窝喜鹊,一丛墙头草或一只流浪猫,都是一个有趣的信息体。而长安街,你就没法交流,它根本不打算和你平等。那些威风凛凛的建筑体,阴郁僵冷,拒绝握手,拒绝攀谈,只接受瞻仰、服从。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天折、“步行街”的出世,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这样的城市非常乏味,它显示的是技术能量,没有灵魂。”皮埃尔·卡蓝默说。给双足一块有力量的落点吧。脚,是要用来走路的。否则,从肉体到精神皆有“失足”感。那年,崔永元拉一帮人去搞“新长征”,红旗飘飘,走了趟物非人非的老路。央视栏目做了期纪录片,讲这群好事者如何折磨自己,如何痛并快乐着。还发明了个词:“精神足疗”。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做了次“足底按摩”罢了。据说疗效不错,很多脚激动得热泪盈眶。足底穴位那么多,通着那么多的经络和神经元,不治百病才怪呢。(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引用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中国城市后发出的“忍不住发抖”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无边无际的否定。B.作者从“同事的抱怨”“和朋友咫尺无法相聚”等生活琐事人手,反思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由表及里,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C.文章善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如“巨石激起的涟漪”比喻了城市猛烈打张的态势;“威风凛凛”形容出长安街建筑的高大和傲慢。D.对所谓的“精神足疗”法,作者认为其精神价值实际上相当有限,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为自己所做的“足底按摩”。2.综合全文,作者认为“丢失的脚步”是怎样造成的?3.文中倒数第三段画线句中“失足”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禹一声也不响。“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禹一声也不响。“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肱之寄,要在忠力。”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B.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C.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D.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贞观”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C.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主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中央六部尚书之首。D.赠,又叫“追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吏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封的官职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周早年命途多舛。幼年丧父,家庭贫穷拮据;补任州助教时,多次受到刺史责备;客居汴州时,遭到县令羞辱。B.马周才华出众。曾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让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所陈奏章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之忘却疲倦。D.马周深得皇帝宠信。马周患病期间皇帝亲自探望,寻找地方为他修建宅第,让御厨为他备饭,让御医前去看护,还亲自为他调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2)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南平元襄王萧伟,字文达。幼清警好学,起家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府。高祖为雍州,虑天下将乱,求迎伟及始兴王檐来襄阳。俄闻已入沔,高祖欣然谓佐吏曰:“吾无忧矣。”义师起,南康王承制,板为冠军将军,留行雍州州府事。义师发后,州内储备及人皆虚竭。魏兴兴太守颜僧都并据郡不受命,举兵将袭雍州,伟遣兵于始平郡待师仁等,要击大破之,州境以安。天监元年,封建安郡王,食邑.二千户,给鼓吹一部。十五年,生母陈太妃寝疾,伟及临川王宏侍疾,并衣不解带。及太妃薨,毁顿过礼,水浆不入口累日,高祖每临幸譬抑之。伟虽奉诏,而毁瘠殆不胜丧。十七年,高祖以建安土瘠,改封南平郡王,邑户如故。五年,薨,时年五十八。诏敛以衮冕.,给东园秘器。伟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不及。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而性多恩惠,尤愍穷乏。常遣腹心左右,历访间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太原王曼颖卒,家贫无以殡敛,友人江革往哭之,其妻儿对革号诉。革曰:“建安王当知,必为营理。”言未讫而伟使至,给其丧事,得周济焉。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晚年崇信佛理,尤精玄学.,著《二旨义》,别为新通。又制《性情》《几神》等论其义,僧宠及周舍、殷钧、陆锤并名精解,而不能屈。(选自《梁书·列传第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B.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C.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D.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邑,中国古代君主封赐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亦称“采邑”。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太妃死亡也可称“薨”。C.衮冕,是古代帝王及三公穿戴的绘有龙纹的礼服和礼帽。D.玄学,盛行于魏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一种学术思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伟遭遇袭击,巧设伏击。裴师仁、颜僧都发兵袭击雍州,萧伟派兵在始平郡伏击,拦腰截击打败他们,雍州境内才得以安定。B.萧伟侍奉母亲,极尽孝道。萧伟母亲病重,萧伟衣不解带侍候她,母亲去世后,萧伟哀伤过度,多日水米不进,高祖时常前往开导抚慰他。C.萧伟礼待贤士,受到拥护。萧伟接近贤才重用士人,还常常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当时许多游士、有名之人,都到他家里去拜访他。D.萧伟关爱穷人,尽力赈济。太原王曼颖去世,家中贫困无法安葬,友人江革向萧伟求助,萧伟派使者前来,帮助王曼颖家办理了丧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常遣腹心左右,历访间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2)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经过磨炼终担大任的人,其中讲舜的句子是“______”,讲傅说的句子是“_______”(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到江州之后,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天还是在秋天美好的夜晩,都独自一人喝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勾画出了英雄当年驰骋沙场,收拾河山的豪壮场景。

参考答案1、1.C2.AC3.特点:①中国人取名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受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政治环境和文化程度影响很大。②中国人取名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良好祝愿,但不同年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存在显著差异。③中国人取名在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爱用的汉字,这些流行字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最受追捧的主流价值观。意义:①名字不仅对个体有意义,也是一部微观史,有时代的烙印,蕴含着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②报告以姓名这一微观视角记录了这个时代从何处来,正往何处去,有助于下一代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的提升。③从当下来看,对新一代父母的起名乃至育儿观有所影响和引导。【解析】1.试题分析:A项,材料一还综合覆盖了11亿人口的历史数据;B项,是一些代表美德的字“正开始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而非“已经取代”;D项,“有点审美疲劳……之美”于文无据。2.试题分析:B项,“而且愈演愈烈”于文无据;D项,“都趋向于起中性化的名字”错,这只是一部分家长的做法;E项,“正处于尴尬的模仿期”错,应是处于从模仿到自我表达的尴尬期。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结合材料明确特点:中国人取名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受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政治环境和文化程度影响很大。然后分析意义。分析特征是注意集合特征,比如特征是“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影响”,这样就能从名字中看到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此题属于二者的综合,手下明确特征,然后根据特征谈意义。。2、D【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之鲜明、生动、得体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A项,“请速还我”语气生硬。B项,对联的内容不适合此处情境,临近高考,对联中的话“逆境”“捶打”“烈火”“焚烧”之类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C项,鼎力,敬辞,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句中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应改为“尽力”。D项的“杏林”是医学界或医家的代称,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他隐居庐山,行医不取一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种杏树,积年蔚然成林。要注意与“杏坛”区别开来,“杏坛”是教育界的代称,相传孔子在杏树下设坛讲学,后因泛指授徒讲学的场所。故选D。3、1.D2.B3.B4.(1)耿九畴因为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2)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谨慎挑选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回复他。【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罪人”是主语,“系都察院狱”是“罪人”的定语,后置,“给”是谓语,“米”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BC;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B项,“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表述错误,漕运归户部管理。故选B。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理解错误,文本是说“九畴、渊遂劾盛等”,意思是““耿九畴和江渊也弹劾叶盛等人”,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或者说表意绝对,于文无据,把文本中“叶盛等人”偷换成“章瑾和王汝霖”,“等人”并不能确定有无“章瑾和王汝霖”。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题得分点:“以”,介词,因为;“见”,表被动;“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已”,不久;“白”,洗清罪名;“以事见诬”,被动句;“逮下吏”,被动句。第二题得分点:“延”,延揽;“简”,选拔;“优诏”,嘉奖的诏书;“报”,回复;“焉”,代词,他。【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年中进士。宣德六年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他发表的意见能把握住全局,有清廉公正的名望。正统初年,大臣说两淮盐政久坏,应选择注重名誉和法度的人去治理它,于是推举耿九畴为盐运司同知。他彻底革除以前的弊病,逐条上奏有利于国家的五件事,著录成法令。因母丧辞官,盐场的百姓几千人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正统十年正月,起用他为都转运使。耿九畴节俭而没有别的爱好,公事完后便焚香读书,廉洁的名声因此更响,妇女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耿九畴因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他屡次辨办疑案,刚正不挠。礼部侍郎章瑾被捕入狱,耿九畴和江渊等人建议将他贬官。章瑾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很恨他,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人弹劾刑部不公。耿九畴、江渊于是也弹劾叶盛等人,并说王汝霖的父亲王永和死于土木堡,他还嬉笑自如,这种人不应任官。当时明景帝刚当上皇帝,急于用人,便置王汝霖等人不问,章瑾则照所奏请处治。凤阳岁荒,盗贼将要起事,皇上敕令耿九畴前往巡视招抚。耿九畴上奏留下英武、飞熊等护卫军边耕边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因此得到安宁。两淮自从九畴走后,盐政又坏。景泰元年,朝廷仍命他兼管。不久皇上敕令耿九畴审理各府的重犯,大多被平反。都指挥杨得青等人私自役使操练士兵,耿九畴弹劾他们。皇帝下诏命令调查处治,并且命令各边镇,有像杨得青这样的人都报告上来。边将请增加临洮等卫的戍卒,耿九畴说:“边城的士卒并不缺。将帅如果能够严申纪律,赏罚分明,则人人自行发奋。否则的话,徒然浪费粮食而已。”于是不增戍卒。边境百姓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往往迁入塞内。耿九畴说:“设边将就是为了御寇卫民的,现在让百姓因躲避敌寇而失去家业,用将帅来干什么呢?”耿九畴便禁止百姓迁入塞内,如有遭贼寇侵扰的,他便治守将之罪。布政使许资说:“侍郎出任镇守官,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这样事情便多有滞留,请改授予他宪职为便。”于是耿九畴被转为右副都御史。大臣出去镇守或者巡抚,都授予都御史之衔,就是从耿九畴开始的。有圣旨要买羊角做灯,耿九畴引用宋代苏轼谏阻神宗买浙灯的事,这事就停止了。皇上因为有灾异而征求大臣的意见,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天顺初年,耿九畴入京师议事。皇上对侍臣说:“耿九畴是廉正之人。”把他留下任右都御史。(当时)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官家不供给粮食,耿九畴为此提出建议,于是对这些罪人每天供给一升粮食,并将此定为法令。后来,耿九畴上书请求崇尚廉耻、清理刑狱、劝课农桑、节俭军赏、重视台宪官员的作用五项建议,皇上都嘉许采纳了。4、1.B2.B3.寓意:①一棵树的光与影的视觉效果,引发了“我”对于宇宙世界的深入思考。②唤醒“我”许多日常记忆,提醒自我要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效果:①形象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以小见大,凸显主题。4.结合文章,联系实际答题即可。如:我们看过(瓦缝间)石缝间的生命,我们看到过悬崖边的向上生长,不屈不挠的生命奇迹。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生活中见到的一棵树、一棵草、一朵花,看到它们对生活的姿态:或坚韧或傲然挺立或凌冬不凋或卑微中的执着……。【解析】

1.总之,分析词语的含义不能够脱离句子的语境,更要学会从表面意义(本来意思),再到深沉意义(临时意义)的角度思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怦然心惊”:不是因惊吓而心神不定。从原文语境“我把焦点对着树缝间的空隙,屏幕顿时漆黑一团,仔细分辨,才能发现叶缝间透出的稀疏亮点。我把这张照片调成黑白色,屏幕上显示的画面让我怦然心惊,慨叹不已”,可知是惊喜和惊叹,而不是“惊吓”。故选B。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错在“合理想象成了太阳的实像”这个地方,其实“屏幕上”树缝间投射下来的光斑,是作者人工操作拍摄的镜像是虚像,而不是“实像”。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可从以下方面思考: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回答:本文题目“一棵树的世界观”意蕴丰富。请写出其寓意及其表达效果。这其实可以从这个题目的本来意思和深层意思的角度去思考。“一棵树的世界观”本义是指在一棵树的树缝、树叶等从不同角度反射阳光,反映这个大千世界。而深层意思是一棵树在阳光下的光与影的变化,可以见证光怪陆离的世界的奇繁多姿、绚烂多彩,这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更要用心品味世界的美好。诗意地、娴雅地看待静观这一沙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最大的启示就是: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善于小中见大。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创作意图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章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文本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此类阅读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即问题可适当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题干要求写出你生活中的“草木”及其带给你的启示。这个题的题干前面的导语给学生以做题的启示,那就是:作者以草木为师,与之促膝长谈,感觉人生豁达敞亮开来。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这样的“草木”。我们看过(瓦缝间)石缝间的生命,我们看到过悬崖边的向上生长,不屈不挠的生命奇迹。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生活中见到的一棵树、一棵草、一朵花,看到它们对生活的姿态:或坚韧或傲然挺立或凌冬不凋或卑微中的执着……总之,要善于调动自己平时的积累和储备,以草木为师,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即可。【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5、1.C2.(第一问)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希望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暗含作者克服困难推行新法的坚定意志。(第二问)“莫嗟”一句以行路为喻,强调不要嗟叹改革道路崎岖难行;“不畏”一句以登高望远作比,强调不怕浮云遮蔽;两句共同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分析错误,“岂久孤”表达了作者对于王詹叔没能得到重用的不满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赏识人才的情怀。故选C。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性格的能力。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本诗最后一句“莫嗟行路有崎岖”,以行路为喻,强调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应该消极抱怨,而要勇往直前,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莫嗟”句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句中,“不畏”一句以登高望远作比,强调不怕浮云遮蔽,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两句体现作者的性格是一致的。【点睛】诗歌赏析:首联,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王安石对他分赞赏的赞赏。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颈联,作者借王詹叔表达了自己对于他没能得到重用的不满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赏识人才。尾联,“莫嗟”一句以行路为喻,强调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应该消极抱怨,而要勇往直前。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综上,本诗以送别为题,但重点不在于抒写离别之情、儿女作态,而是有着更高的一重境界,能够缘事抒怀,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希望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同时这也是王安石的一种自我鼓励,暗含他克服困难推行新法的坚定意志。6、赢粮而景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赢得仓皇北顾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泣孤舟之嫠妇聊乘化以归尽水中藻荇交横君子好逑渚清沙白鸟飞回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峰去天不盈尺响穷彭蠡之滨梧桐更兼细雨起舞弄清影吟鞭东指即天涯星汉灿烂【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赢,诞,嫠,荇,逑,蠡,涯。【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7、1.B2.①人生的内里有时是朴素的,但会带来丰富多彩的人生。②人生(生活)不轻言放弃,需要用心用情来对待人生(生活)的困境。③人生不完美(有残缺)、生活有残缺、需要守住内心,需要缝缝补补的精神。④人生中有难关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需要强大的内心、不懈的奋斗,以从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⑤生活的苦难、繁琐、裂痕,需要乐观来对待,活出精彩。3.①生活本就没有完美的,都避免不了磨难,也避免不了残缺,这时,就应该像本文中的母亲那样,做好准备,勇敢地直面苦难和残缺,用真心、真情缝补,这样才能度过艰难困苦,甚至残缺处也会开放出绚烂的花朵。②生活确实不可避免残缺,可是谁都不愿意残缺,也不该安于残缺。那么,勇敢地抛弃,开始新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残缺到不可修补,那就应该勇敢地追求诗和远方,让人生开出完美、绚烂的花朵。【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结构、手法、语言、情感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主要是为突出她具有心灵手巧的生活技能”说法有误。结合原文语句“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分析,主要目的是写母亲在其中寄托了对女儿生活的嘱托。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句子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包括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结构,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句子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意图等。首先从内容来看,题干中所提供的语句,是说小小笸箩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工具,它的背后蕴含着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然后回归原文,找出我在使用小小笸箩的过程中领会出的母亲身上体现的人生智慧和生活道理。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第②段中“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第⑥段中“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烟一样,……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第⑧段中“人生哪有那么完美,……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就需要这种缝縫补补的精神”;第⑨段中“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从容通过”;第⑩段中“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最后结合这些语句,分点整理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主旨、个人知识积累及生活经验,对题干问题表明看法;最后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分析并阐述理由。首先对“残缺的生活,就该勇敢地抛弃,而不应修补”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从本文的内容和主旨来看,结合文中第⑧段的语句“人生哪有那么完美,……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就需要这种缝縫补补的精神”可知,人生和生活是不完美的,从这一点来看应该修补;结合第⑩段“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从这里看,对于人生的不可修补的东西,无需留恋,也不必修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注意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根据“残缺”的不同性质,进行判断阐释,要言之成理。【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8、1.A2.(1)城市不断扩大,点与点之间越发遥远,人不得不放弃步行而借助交通工具。(2)城市规划与建设,忽视体恤行人的细节,让人无法养足,无法漫步。(3)街道缺乏趣味与温情,道路缺乏有力量的落点,失去了漫步或行走的价值。3.第一问,引号表示有特殊含义,“失足”在此特指“失去双脚”,有“失落”“失去支撑”的含义。第二问,本句强调路对于有意义的行走的价值。如果双足缺乏有力量的落点,亦即所走的道路没有价值,那么不但肉体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