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科技公司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方案设计TOC\o"1-2"\h\u19310第1章: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概述 3311471.1网络安全背景与挑战 3214061.2数据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4277011.3我国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法律法规 429132第2章网络安全体系架构 5273592.1网络安全层次模型 5149262.1.1物理安全层 5213732.1.2网络安全层 528632.1.3主机安全层 5197862.1.4应用安全层 5129522.2网络安全策略与标准 526222.2.1访问控制策略 534012.2.2信息加密策略 5174362.2.3网络安全审计策略 515282.2.4网络安全标准 6232552.3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6257482.3.1防火墙技术 6264332.3.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653102.3.3虚拟专用网络(VPN) 6276882.3.4安全审计与监控 612752.3.5数据备份与恢复 624897第3章物理安全与网络安全 631703.1物理安全防护措施 6283133.2网络边界安全防护 7293983.3网络设备与系统安全 79316第4章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 8225514.1数据加密技术 867494.1.1对称加密算法 8225564.1.2非对称加密算法 8315134.1.3混合加密算法 8326744.2身份认证技术 8253364.2.1密码认证 8311884.2.2双因素认证 8306164.2.3生物识别技术 8267334.3密钥管理与证书体系 810224.3.1密钥管理 886534.3.2证书体系 917354.3.3证书权威(CA)和证书信任列表 911479第5章: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9192305.1入侵检测系统 9206235.1.1系统概述 9108425.1.2技术选型 9322075.1.3系统部署 9172485.2入侵防御系统 9193455.2.1系统概述 977435.2.2技术选型 9170575.2.3系统部署 1096435.3安全漏洞与风险管理 10234695.3.1安全漏洞管理 10279615.3.2风险管理 10274075.3.3合规性检查 1012938第6章恶意代码防范 10204326.1恶意代码类型与特点 10145396.1.1计算机病毒 10101486.1.2木马 11228316.1.3蠕虫 1161346.1.4勒索软件 11144236.2恶意代码检测与清除 11318136.2.1恶意代码检测 11204096.2.2恶意代码清除 1231586.3防范策略与安全意识培训 12131916.3.1防范策略 12248416.3.2安全意识培训 12178第7章:网络访问控制与审计 12135297.1网络访问控制策略 12317247.1.1访问控制原则 12259317.1.2访问控制措施 13291487.1.3访问控制策略实施 1394257.2用户权限与账号管理 13107257.2.1用户权限管理 1323017.2.2账号管理 1320937.3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 13161047.3.1安全审计 1383877.3.2合规性检查 1316446第8章数据备份与恢复 14197368.1数据备份策略与类型 14300388.1.1定期备份 1477228.1.2灾难恢复备份 14218078.2数据恢复与灾难恢复 1464148.2.1数据恢复 14231288.2.2灾难恢复 14227148.3备份介质与设备管理 1571718.3.1备份介质管理 15182458.3.2设备管理 155341第9章网络安全运维管理 15291679.1安全运维管理体系 15116069.1.1管理体系构建 15222009.1.2运维流程管理 1534589.1.3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5161989.2安全事件监控与响应 1668489.2.1安全事件监控 1672799.2.2安全事件响应 16265609.2.3安全事件处置与总结 16119389.3安全运维工具与平台 16209059.3.1运维工具的选择与应用 16273929.3.2安全运维平台建设 1670129.3.3平台安全功能保障 1618925第10章: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发展趋势 16828710.1新兴网络安全威胁与挑战 162133410.1.1量子计算安全威胁 161696010.1.2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滥用风险 16768210.1.3物联网设备安全漏洞 16445310.1.4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定向攻击 162526510.1.5数据泄露与隐私侵犯 172819310.2数据保护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17225110.2.1零信任安全模型 17436710.2.2联邦学习在数据保护中的应用 1749410.2.3同态加密技术 17691310.2.4分布式账本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171296610.2.5安全多方计算 17442710.3政策法规与合规性要求更新 172304910.3.1《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与影响 17447710.3.2《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处理活动的要求 171409410.3.3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借鉴意义 17813010.3.4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发展 172505610.3.5数据跨境传输政策与合规性要求变化 171984910.3.6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规更新 17第1章: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概述1.1网络安全背景与挑战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亦日益突出,各类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频发,给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网络安全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攻击手段日益翻新: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勒索软件、钓鱼攻击等,对网络安全构成严重挑战。(2)数据泄露风险加剧: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企业商业秘密等数据资源成为攻击者的主要目标。(3)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整个网络空间的稳定运行。(4)法律法规滞后:网络技术的发展,现有法律法规在应对网络安全问题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1.2数据保护的意义与目标数据保护是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与目标如下:(1)保障个人隐私:保护个人信息,防止其被非法收集、使用、泄露,维护公民合法权益。(2)维护企业利益: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客户信息等数据资源,保证企业正常运营。(3)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止国家重要数据泄露,保证国家安全。(4)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数据保护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环境。1.3我国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法律法规我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责任主体、监管体制等,为网络安全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数据安全的基本原则、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数据安全审查等,为数据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3)《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等,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4)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如《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进一步细化了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的要求。第2章网络安全体系架构2.1网络安全层次模型网络安全层次模型是对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结构化描述,旨在从不同层次对网络进行全方位的安全防护。本节将介绍一个四层网络安全层次模型,分别为:物理安全层、网络安全层、主机安全层和应用安全层。2.1.1物理安全层物理安全层是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主要包括对网络设备、通信线路、数据中心等物理设施的保护。物理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设置专门的物理安全区域、采用生物识别技术、视频监控系统、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2.1.2网络安全层网络安全层主要负责保障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可靠传输。主要包括:访问控制、加密传输、网络隔离、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等。2.1.3主机安全层主机安全层主要针对网络中的服务器、客户机等主机设备进行安全防护。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恶意代码防护、安全配置、补丁管理等。2.1.4应用安全层应用安全层关注于保护网络应用的安全,主要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Web应用防火墙等。2.2网络安全策略与标准为了保证网络安全的实施,需要制定一系列网络安全策略和标准。以下为几个关键方面的策略与标准:2.2.1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旨在防止未授权用户访问网络资源,包括物理访问和逻辑访问。具体措施包括:身份认证、权限分配、最小权限原则、访问审计等。2.2.2信息加密策略信息加密策略是为了保护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证书管理等。2.2.3网络安全审计策略网络安全审计策略用于监控和分析网络活动,以保证网络安全的合规性。主要内容包括:日志记录、审计分析、违规行为报警等。2.2.4网络安全标准网络安全标准为网络安全体系提供规范和指导,包括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例如:ISO/IEC27001、GB/T22080等。2.3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体系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体系是实现网络安全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3.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用于隔离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防止恶意攻击和未经授权的访问。主要包括包过滤、应用代理、状态检测等。2.3.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用于检测和阻止网络攻击行为。主要包括异常检测、特征匹配、主动防御等。2.3.3虚拟专用网络(VPN)VPN技术通过加密和隧道技术,实现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主要包括IPSecVPN、SSLVPN等。2.3.4安全审计与监控安全审计与监控系统用于实时监控网络活动,发觉并分析安全事件,保证网络安全的持续合规性。2.3.5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是保证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包括本地备份、远程备份、数据快照等。通过以上网络安全体系架构的构建,可以为网络科技公司提供全面、可靠的安全保障。第3章物理安全与网络安全3.1物理安全防护措施为保证网络科技公司的物理安全,以下措施应得到有效实施:(1)设立专门的安保部门,负责公司物理安全防护工作,制定并落实相关安全制度。(2)实行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对员工、访客、供应商等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和权限管理。(3)部署视频监控系统,对公司重要区域、出入口、设备间等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监控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备份。(4)加强机房安全防护,设置防火、防盗、防潮、防静电等设施,保证机房环境稳定可靠。(5)对重要设备进行物理锁定,防止非法移动或篡改。(6)建立应急预案,针对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3.2网络边界安全防护为保护网络科技公司的网络安全,以下措施应得到有效实施:(1)部署防火墙,对进出公司网络的流量进行监控和过滤,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2)采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实时检测和防御网络攻击。(3)实施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保证远程访问安全可靠。(4)对网络边界进行安全审计,定期检查网络设备和安全策略的配置,消除安全隐患。(5)建立安全事件响应机制,对安全事件进行及时处置和调查。3.3网络设备与系统安全为保证网络科技公司的网络设备和系统安全,以下措施应得到有效实施:(1)定期更新和升级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和软件,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2)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减少潜在攻击面。(3)部署安全防护软件,防止病毒、木马等恶意软件的感染。(4)实施严格的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保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安全运行。(5)建立网络设备与系统的监控体系,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6)定期对网络设备与系统进行安全检查,评估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第4章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4.1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科技公司的网络安全架构中,数据加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本章首先对数据加密技术进行详细阐述。4.1.1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的算法。本节将讨论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如AES(高级加密标准)、DES(数据加密标准)和3DES(三重数据加密算法)等。4.1.2非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使用一对密钥,分别为公钥和私钥。本节将介绍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原理,并以RSA(RivestShamirAdleman)、ECC(椭圆曲线加密算法)等为例进行说明。4.1.3混合加密算法混合加密算法结合了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的优点,提高了数据加密的效率。本节将探讨混合加密算法的原理和实际应用。4.2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关键环节,本章将介绍以下身份认证技术。4.2.1密码认证密码认证是最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本节将讨论密码的存储、传输和验证机制,以及如何提高密码的安全性。4.2.2双因素认证双因素认证结合了两种或以上的身份认证方式,提高了系统安全性。本节将介绍常见的双因素认证方法,如短信验证码、动态令牌等。4.2.3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通过验证用户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认证。本节将简要介绍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4.3密钥管理与证书体系密钥管理和证书体系是保证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安全的关键环节。4.3.1密钥管理本节将讨论密钥的、存储、分发、更新和销毁等环节,以保证密钥的安全性。4.3.2证书体系证书体系是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的信任模型。本节将介绍数字证书的申请、颁发、使用和撤销等过程,以及证书的存储和传输安全。4.3.3证书权威(CA)和证书信任列表本节将阐述证书权威(CA)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证书信任列表,以保证证书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第5章: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5.1入侵检测系统5.1.1系统概述入侵检测系统(IDS)是一种监控网络和系统活动的技术,旨在识别并响应恶意行为和安全违规行为。本节将详细介绍网络科技公司在入侵检测系统方面的设计方案。5.1.2技术选型根据公司业务需求,我们选择以下技术构建入侵检测系统:(1)基于特征的检测:通过分析已知的攻击特征库,实时匹配网络流量中的可疑行为;(2)异常检测:建立正常行为模型,对偏离正常行为的行为进行报警;(3)机器学习: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提高入侵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5.1.3系统部署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在关键网络节点,包括核心交换机、边界防火墙等位置,实现对网络流量的全面监控。5.2入侵防御系统5.2.1系统概述入侵防御系统(IPS)是入侵检测系统的补充,具备实时防御功能。本节将介绍网络科技公司在入侵防御系统方面的设计方案。5.2.2技术选型我们选择以下技术构建入侵防御系统:(1)深度包检测:对网络流量进行深度分析,识别潜在威胁;(2)自适应防御策略:根据实时安全态势,调整防御策略;(3)联动防火墙:与边界防火墙进行联动,实现实时阻断恶意流量。5.2.3系统部署入侵防御系统部署在关键网络节点,与入侵检测系统形成互补,共同构建网络安全防线。5.3安全漏洞与风险管理5.3.1安全漏洞管理网络科技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漏洞管理机制,包括:(1)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发觉潜在风险;(2)建立漏洞库,跟进漏洞修复进度;(3)制定应急响应预案,快速处置安全事件。5.3.2风险管理为保证网络安全,公司应开展以下风险管理工作:(1)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网络、系统和应用层面的安全隐患;(2)制定安全策略和措施,降低安全风险;(3)加强内部员工安全意识培训,提高整体安全防护水平。5.3.3合规性检查网络科技公司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合规性检查,保证公司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方案符合要求。同时关注国内外网络安全动态,及时更新安全防护措施。第6章恶意代码防范6.1恶意代码类型与特点恶意代码是指那些旨在破坏、干扰或非法访问计算机系统资源的软件。本章将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恶意代码类型及其特点:6.1.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并感染其他程序的恶意代码。其主要特点如下:(1)自我复制:病毒通过在宿主程序中插入自身代码,实现感染其他程序的目的。(2)隐蔽性:病毒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易被用户发觉。(3)破坏性:病毒可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4)传播性:病毒可通过网络、移动存储设备等途径传播。6.1.2木马木马是一种隐藏在正常程序中的恶意代码,其主要特点如下:(1)伪装性:木马通常伪装成合法程序,诱导用户执行。(2)隐蔽性:木马在运行过程中尽量隐藏自身,避免被用户发觉。(3)控制性:木马可以远程控制受害计算机,窃取用户信息或实施其他恶意行为。(4)传播性:木马可通过网络、邮件等途径传播。6.1.3蠕虫蠕虫是一种利用网络漏洞进行传播的恶意代码,其主要特点如下:(1)自我复制:蠕虫通过在网络中传播自身,感染其他计算机。(2)传播速度快:蠕虫可在短时间内感染大量计算机,造成严重后果。(3)消耗资源:蠕虫大量传播会导致网络拥堵,消耗系统资源。(4)破坏性:蠕虫可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严重问题。6.1.4勒索软件勒索软件是一种通过加密用户数据,要求支付赎金开启的恶意代码,其主要特点如下:(1)加密性:勒索软件会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使数据无法正常访问。(2)赎金要求:勒索软件要求用户支付赎金,以开启被加密的数据。(3)传播途径多样:勒索软件可通过网络、邮件等多种途径传播。(4)隐蔽性:勒索软件在加密过程中尽量隐藏自身,不易被用户察觉。6.2恶意代码检测与清除为了保证网络科技公司的安全,需要采取有效的恶意代码检测与清除措施。6.2.1恶意代码检测恶意代码检测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特征码检测:通过比对已知的恶意代码特征码,识别并报警恶意代码。(2)行为分析:监控程序行为,对异常行为进行报警。(3)网络流量分析:分析网络流量,发觉异常流量及时报警。(4)沙箱检测:在虚拟环境中运行可疑程序,观察其行为以判断是否为恶意代码。6.2.2恶意代码清除一旦检测到恶意代码,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清除。恶意代码清除方法如下:(1)手动清除: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手动删除恶意代码及其残留文件。(2)自动清除:使用恶意代码清除软件,自动删除恶意代码及其相关文件。(3)系统重装:在恶意代码清除无效或系统受损严重时,可考虑重装系统。6.3防范策略与安全意识培训为了提高网络科技公司的网络安全水平,应制定以下防范策略并进行安全意识培训:6.3.1防范策略(1)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修复已知漏洞。(2)安装杀毒软件,定期进行全盘查杀。(3)严格管理权限,限制员工使用敏感操作。(4)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以应对勒索软件等恶意代码的攻击。(5)避免不明和不明附件。6.3.2安全意识培训(1)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2)培训内容应包括恶意代码的类型、传播途径、防范措施等。(3)强调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安全操作,如不随意插入外来存储设备、不不明等。(4)建立网络安全考核制度,保证员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第7章:网络访问控制与审计7.1网络访问控制策略7.1.1访问控制原则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应遵循最小权限原则、权限分离原则和权限动态调整原则。保证经过授权的用户和设备能够访问网络资源,同时限制内部用户和设备的访问范围。7.1.2访问控制措施(1)物理访问控制:对关键网络设备、服务器机房等物理区域实施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保证物理安全。(2)逻辑访问控制:通过身份认证、权限控制、访问控制列表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精细化管理。7.1.3访问控制策略实施(1)制定详细的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包括用户、设备、应用等维度的访问权限划分。(2)利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实现访问控制策略的自动化部署和执行。(3)定期对网络访问控制策略进行审查和更新,保证其与业务需求保持一致。7.2用户权限与账号管理7.2.1用户权限管理(1)按照业务需求,为用户分配适当的权限,避免权限过度或不足。(2)实施权限审批流程,保证权限变更的合法性和合规性。(3)对用户权限进行定期审查,撤销或调整不再需要的权限。7.2.2账号管理(1)建立严格的账号管理制度,包括账号申请、审批、使用、停用等环节。(2)实施强密码策略,要求用户定期更换密码,避免使用弱密码。(3)对离职员工及时进行账号封禁和权限撤销,防止账号滥用。7.3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7.3.1安全审计(1)建立安全审计制度,对网络访问行为、系统操作行为等进行全面记录和分析。(2)利用安全审计工具,实现对关键业务系统的实时监控,发觉异常行为并报警。(3)定期输出安全审计报告,评估网络安全状况,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7.3.2合规性检查(1)依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安全合规性检查清单。(2)定期开展合规性检查,保证网络科技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3)针对合规性检查中发觉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落实。第8章数据备份与恢复8.1数据备份策略与类型为了保证网络科技公司在面临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恢复数据,制定合理的数据备份策略。本公司将采用以下数据备份策略与类型:8.1.1定期备份定期备份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包括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1)全备份:指对整个系统或数据集合进行完整备份。(2)增量备份:仅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3)差异备份:备份自上次全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8.1.2灾难恢复备份灾难恢复备份主要用于应对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极端情况,保证数据在灾难发生后能够迅速恢复。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热备份:实时备份,数据实时同步到备份存储设备。(2)温备份:定期备份,数据在一定时间内同步到备份存储设备。(3)冷备份:定期备份,数据在备份完成后不进行实时同步。8.2数据恢复与灾难恢复数据恢复与灾难恢复是网络科技公司面临数据丢失或损坏时的重要措施,以下为本公司的数据恢复与灾难恢复策略:8.2.1数据恢复(1)定期检查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2)制定详细的数据恢复流程,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恢复数据。(3)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备份,采用相应的数据恢复方法。8.2.2灾难恢复(1)建立灾难恢复中心,保证在发生灾难时能够迅速接管业务。(2)制定灾难恢复计划,包括人员、设备、数据等方面的恢复措施。(3)定期进行灾难恢复演练,检验灾难恢复计划的可行性。8.3备份介质与设备管理为了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备份介质与设备进行有效管理。以下为本公司的备份介质与设备管理策略:8.3.1备份介质管理(1)选择高质量、可靠性高的备份介质,如硬盘、磁带、云存储等。(2)建立备份介质使用、维护、更换和报废的管理制度。(3)定期检查备份介质的健康状况,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8.3.2设备管理(1)采用高品质的备份设备,保证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稳定性。(2)对备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以提高备份效率。(3)建立备份设备使用、维护、更换和报废的管理制度,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第9章网络安全运维管理9.1安全运维管理体系9.1.1管理体系构建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网络科技公司的安全运维管理体系构建。应制定一套完整的安全运维政策、程序和指南,保证公司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脓毒血症个案护理模板
- 英语通识阅读教程 文学篇 课件 Unit 4 Imagination and Future
- 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的护理
-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2025年小升初全真模拟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5年初三下学期考前最后一次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计算方法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5G知识介绍课件模板
- 昆明城市学院《工程力学A(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二区高三英语试题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试卷含解析
- 良好班风建设课件
- 医疗机构风险评估报告
- 《Wps 2019简介》教学设计
- 初二英语-现在完成时课件
- 2022年工程机械设备租赁服务方案(含应急处理方案、保障措施)
- 水泥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 加工工艺改善表
- 10月份企业网上银行电子回单
- 羽毛球英语版介绍PPT
- 2023年DCA考试试题题库
- 丰华医院放射治疗室安全管理制度
-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不良反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