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编制说明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E/35/wKhkGWdSSVOATLlYAAMV24xFuzU616.jpg)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编制说明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E/35/wKhkGWdSSVOATLlYAAMV24xFuzU6162.jpg)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编制说明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E/35/wKhkGWdSSVOATLlYAAMV24xFuzU6163.jpg)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编制说明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E/35/wKhkGWdSSVOATLlYAAMV24xFuzU6164.jpg)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编制说明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E/35/wKhkGWdSSVOATLlYAAMV24xFuzU61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任务来源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编制任务由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下
达,下达文件名称为《关于下达2006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环办函[2006]371号),项目序号96,项目统一编号1451。
编制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司、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天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2.标准制定必要性
固体废物是污染物质的主要形态之一,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是我国环境保护
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固体废物的产量日益增大,根据
200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2008年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437.7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为
10306.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0127万吨,综合利用量为123482万吨,贮
存量为21883万吨,处置量为48291万吨,排放量约为782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
为301278吨,处置量为294915吨。固体废物产生量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污
染的复杂性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自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颁布至今,我国的固体
废物污染控制领域的管理和技术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为
了控制固体废物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国家还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技术政
策,开展了多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工作,以规范和引导这一领域市场和
技术的发展。
然而,该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固体废物领域的大部分处理处置工
程仍存在规模小,处理效率低的问题,缺乏大型的具有示范性的处理处置工程,在
如何选择适合的技术、适宜的参数以及如何正确操作和进行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存在
着不足,导致一些现有工程不能满足国家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要求,
或者经济技术不合理,无法继续运营。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是我国固体废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
以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规范固体废
物处理处置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有效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从而真正
1
实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促进该领域环境保护产业的健康发展,
实现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针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项目建设中咨询、环评、工程可
研、设计、施工、设备招标、竣工验收和运营维护及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而
做出的技术性规定,用以配合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的实施,用以
指导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并作为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体系,它是对环境污染治理
工程全过程实行技术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本导则属于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中的通用技术规范,适用于各类固体废物处
理处置工程。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刚刚建立,已发布的重点污染源技术规范不足
10个,为弥补体系建设初期的空档,也为规范还未列入制订计划的工艺和污染源,
制订本导则,用于指导所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从设计、建设、验收到运行维护
的全过程。对于已有相应的工艺技术规范或重点污染源技术规范的工程,应同时执
行本导则和相应的工艺技术规范或重点污染源技术规范;对于没有工艺技术规范或
重点污染源技术规范的工程,应执行本标准。
3.主要工作过程
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下达的任务,编制承担单位组织相关单位,成立标准编制
组,开展工作。
2007年7月,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导则》标准的开题会议,会议就该导则制定的原则、标准框架、主要内容和具体工
作承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明确。会后编制组积极开展调查,搜集资料。编制组广
泛调查和研究了国内环境工程领域内的主要法律法规、标准、工程技术手册、文献
以及权威的教科书,并咨询领域相关专家,总结实际管理和操作中的经验。通过对
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归纳,于2008年5月份,形成了《固体废
物处理处置技术导则》标准的初稿。
2008年5~7月,编制组在北京组织了相关领域专家对本标准初稿进行了研讨,
专家对标准结构和部分编写内容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编制组对专家提出的意见
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及选择性的采纳。2008年12月,编制组根据修改意见认真修改
整理并补充相关内容后,最终形成标准草案。
2
2009年1月,编制组在北京组织了相关领域专家对标准进行研讨。会后编制组
根据专家意见再次对标准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修改和补充,充实了“固体废
物资源化技术”和“固体废物其他处理技术”等章节内容。
2010年1~8月,编制组再次对标准内容进行整理修改,尤其对公用工程、安
全与职业卫生、工程施工与验收以及运行维护等章节进行了较大的归纳总结、简化
和调整,并对格式进行修改,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技术部进行初审。2010年9月,
技术部对报送的标准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返回编制组进行修改。
2010年9~11月,根据产业协会的要求,编制组删除了标准中大部分的管理性
要求,对与现有标准、规范重合的部分进行了大量删减,尤其是对固体废物收集运
输、医疗废物其他处理技术、厂址选择与总图布置、术语和定义等进行了较大的完
善,并进一步简化了相关内容,最终形成征求意见稿草案。
4.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4.1国外相关标准研究
国外固体废物管理发展的时间较长,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管理体系。
(1)美国固体废物法律法规及政策发展现状
美国1976年颁布了《资源保护回收法》(RCRA),该法是美国固体废物管理
的基层性法律,它创建了美国固体废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该法于1986年作了修
订。以《资源保护回收法》(RCRA)为基础,美国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法律法规及
政策,如:
z固体废物热处理导则(Part240–GuidelinesForTheThermalProcessing
OfSolidWastes);
z居民、商业和事业机构固体废物的贮存和收集导则(Part243–Guidelines
ForTheStorageAndCollectionOfResidential,Commercial,AndInstitutional
SolidWaste);
z原料回收的源头分选导则(Part246–SourceSeparationForMaterials
RecoveryGuidelines);
z含可回收资源产品的综合采购导则Part247–Comprehensive
3
ProcurementGuidelineForProductsContainingRecoveredMaterials
z固体废物管理的地区和代理机构认证Part255–IdentificationOfRegions
AndAgenciesForSolidWasteManagement
z国家固体废物管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导则Part256–GuidelinesFor
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StateSolidWasteManagementPlans
z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和实践的分类标准(Part257–CriteriaForClassification
OfSolidWasteDisposalFacilitiesAndPractices)
z城市固体废物填埋标准(Part258–CriteriaForMunicipalSolidWaste
Landfills)
z危险废物管理系统(总则)(Part260–HazardousWasteManagement
System:General)
z危险废物的鉴别及名录(Part261–IdentificationAndListingOfHazardous
Waste)
z危险废物产生源标准(Part262–StandardsApplicableToGeneratorsOf
HazardousWaste)
z危险废物运输标准(Part263–StandardsApplicableToTransportersOf
HazardousWaste)
z危险废物处理、贮存和处置设施所有者和操作者的标准(Part264–
StandardsForOwnersAndOperatorsOfHazardousWasteTreatment,Storage,
AndDisposalFacilities)
z特殊危险废物和特殊危险废物管理设施的标准(Part266–StandardsFor
TheManagementOfSpecificHazardousWastesAndSpecificTypesOf
HazardousWasteManagementFacilities)
z土地填埋限制法令(Part268–LandDisposalRestrictions)
z授权国家危险废物处理项目的要求(Part271–RequirementsFor
AuthorizationOfStateHazardousWastePrograms)
z一般废物管理标准(Part273–StandardsForUniversalWaste
Management)
z废油管理标准(Part279–StandardsForTheManagementOfUsedOil)
美国的固体废物法律法规对多种技术如焚烧、填埋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按不
4
同废物类型如生活垃圾、尤其是危险废物分别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各类固体废
物处理处置设施运行实践经验十分丰富,总体而言美国的固体废物管理法律法规发
展较为成熟和完善,并且其实践经验可以为本技术导则的编写提供参考依据。
(2)德国固体废物法律法规及政策发展现状
1991年,德国出台了《包装废物管理法》,规定包装类废物必须保证一定的回
收利用率。
1996年7月《固体废物循环经济法》在德国正式生效,成为德国固体废物管
理的指导性法律。该法的根本宗旨是:强调固体废物首先要减量化,特别是要降低
废物的产生量和有害程度;其次是作原料再利用,或从中获取能源;只有当固体废
物在当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无法进行再利用的固体废物才可以在“保障公共利益
的情况下”进行“在环境可承受能力下的安全处置”。
随后在《固体废物循环经济法》的框架下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技术、管理的相关
法律、规范、条例、导则。如《固体废物分类名录》、《固体废物运输证管理条例》、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导则》、《危险废物处理技术导则》、《固体废物填埋技术导则》
等。
1998年德国《废旧电池法》的出台使得德国的电池业对全国的废旧电池进行统
一的回收处理。
(3)英国固体废物法律法规及政策发展现状
英国在2000年制定了固体废物管理、处理技术战略目标,是英国实施废物管
理的行动指南。英国当前的管理起源于1974年的《污染控制法》,从这发展到了
1990年的《环境保护法》,并于1994年开始实现“废物管理许可证规定”。
影响英国固体废物管理、处理的法律体系有:
废油处置指令(75/439/EEC);PCBs和PCTs的处置指令(75/405/EEC);
毒性和危险废物指令(78/319/EEC);动物废物指令(90/667/EEC);电池
和蓄电池指令(93/86/EEC);危险废物焚烧指令(指令75/439/EEC和87
/101/EEC);废物填埋指令;包装和包装废物决定(97/129/EC和97/138
/EC);船舶废物的监督和管理规章(EECNo259/93);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和处置决定(93/98/EEC)。
1974年的《污染控制法》;1989年《污染控制法(修订案)》;1998年《废物
5
减量法》;1998年《包装管理规定》。
(4)日本固体废物法律法规及政策发展现状
为了大幅度减少废物产生量,日本政府建立了一个以循环为向导的社会经济体
系。并制定了一整套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规体系,其基础是1994年制定的《环
境基本法》。这些法规主要有:
(1)《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2000年颁布;
(2)《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于1970年制定,最后的修订版于
2001年4月生效;
(3)《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1991年颁布,2000年修订;
(4)《包装容器的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法》:1995年颁布;
(5)《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1998年颁布;
(6)《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2000年颁布;
(7)《食品流通资源再生利用法》:2000年颁布;
(8)《报废汽车再生利用法》:2002年颁布;
(9)《绿色采购法》:2000年颁布。
4.2国内相关标准研究
与发达国家先比,我国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标准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对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系统立法管理,是在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
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后开始的,在此之前,实际上国务院和
有关管理部门已发布了多项管理法规,我国固体废物的管理从改革开放以来已走向
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我国目前的固体废物管理法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行政管理规
定,地方法规和规定。我国目前已颁布的主要固体废物法律法规及技术政策如下:
(1)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z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环发[2003]188号)
z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z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
z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6
z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
z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z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z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13015-91)
z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
z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8173-87)
z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z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GB16487.1~13-2005)
(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z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5085.1-2007)
z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5085.2-2007)
z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
z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5085.4-2007)
z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5085.5-2007)
z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5085.6-2007)
z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5085.7-2007)
z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5085.1-1996)
z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5085.2-1996)
z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1996)
z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2007)
(3)固体废物鉴别方法标准
z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HJ/T299-2007)
z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HJ/T300-2007)
z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翻转法(GB5086.1-1997)
z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GB5086.2-1997)
z固体废物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5555.1-1995)
z固体废物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5555.2-1995)
7
z固体废物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5555.3-1995)
z固体废物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15555.4-1995)
z固体废物总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15555.5-1995)
z固体废物总铬的测定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5555.6-1995)
z固体废物六价铬的测定硫酸亚铁铵滴定法(GB/T15555.7-1995)
z固体废物总铬的测定硫酸亚铁铵滴定法(GB/T15555.8-1995)
z固体废物镍的测定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5555.9-1995)
z固体废物镍的测定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GB/T15555.10-1995)
z固体废物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GB/T15555.11-1995)
z固体废物腐蚀性测定玻璃电极法(GB/T15555.12-1995)
(4)技术规范
z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
z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19217-2003)
z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试行)(GB19218-2003)
z医疗废物焚烧环境卫生标准(GB/T18773-2008)
z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HJ/T301-2007)
z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公告2006年第11号)
z长江三峡水库库底固体废物清理技术规范(HJ/T85-2005)
z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6-2005)
z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技术规范(HJ/T177-2005)
z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环境保护技术规范(试行)(HJ/T181-2005)
z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HJ/T276-2006)
z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HJ/T228-2005)
z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HJ/T229-2005)
z化学品测试导则(HJ/T153-2004)
8
z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HJ/T154-2004)
z化学品测试合格实验室导则(HJ/T155-2004)
z环境镉污染健康危害区判定标准(GB/T17221-1998)
z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20-1998)
z船舶散装运输液体化学品危害性评价规范(GB/T16310.1~5-1996)
z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
z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2004年4月30日)
z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设部2001年12月1日)
z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1)
z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90-2009)
z城市生活垃圾好氧静态堆肥处理技术规程(CJJ/T52-1993)
z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技术评价指标(CJ/T3059-1996)
z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z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2005)
(5)国家级法律
z《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
号发布)
z《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04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
z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6)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政策
z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意见的通知(国发[1996]36号)
z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发改环资[2004]73号)
国外固体废物管理发展的时间较长,其法律法规及政策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尤
其是美国关于固体废物方面的管理法律法规十分系统,具体和细致,值得借鉴。而
我国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固体废物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颁布了一系列
的法律法规,但目前尚未有一部法规能够为固体废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提供系统地
9
指导。因此对编写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对从工程建设初期的技术工艺
选择开始,到设计、验收和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引导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使
工程设施在运营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固体废物产业的
良性发展。
技术导则的编写以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为
依据,根据已有的固体废物领域相关规范、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汇总、归纳,并结
合实际工程中已被广泛接受的经验进行编制。
5.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5.1编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以我国现有的有关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管理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通过对国内
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以及技术政策,相关的技术资料等的大量调研,结合我国国
情和技术水平,归纳总结出经资料调研和实践证明的,可靠的和成熟的固体废物处
理处置技术、工艺、工程建设以及运行管理模式,保证本导则提出的技术和管理要
求科学、真实、可靠和安全。
(2)完整性与协调性原则
本技术导则的编制力求全面完整,涉及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
理等多方面,综合全面考虑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的全过程内容,以及所涉及的各
种技术、经济和管理要求;同时应考虑本导则与现有的法规、标准以及技术规范的
协调性,并有针对性的将已有标准和要求纳入本技术导则的条款中。
(3)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技术导则提出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式应符合我国国情和技术经济水平,通过
导则可以指导对工艺技术的选择,引导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项目的工艺选择、建
设、验收以及运营管理。
(4)先进性和发展性原则
技术导则提出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式在不脱离我国国情和技术经济水平的基
础上,根据目前国内行业技术和国际先进技术管理水平的发展趋势,借鉴已有的实
10
践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推荐一些成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保持技术导则具
有一定的前瞻性。
(5)遵循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原则
在技术导则的编写过程中应遵循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的原则,从技术导则的结
构框架到内容上都应贯彻这一指导思想。
5.2对象范围
从管理的角度上来说,本技术导则的对象范围包括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的各
类技术和管理要求;从不同废物种类的角度上来说,本技术导则的对象范围主要包
括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其中还重点列出部分较为特殊、污染
影响较大废物,如医疗废物、电子废物以及铬渣等。
5.3层次结构
本技术导则主要包括16部分,具体如下:
(1)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一般规定;
(5)厂址选择与总图布置;
(6)固体废物收集运输系统;
(7)固体废物热处理技术;
(8)固体废物生物处理技术;
(9)固体废物固化稳定化技术;
(10)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
(11)固体废物填埋技术;
(12)固体废物其他常用处理技术;
(13)主要辅助工程;
(14)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5)施工与验收;
(16)运行与维护。
11
5.4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5.4.1适用范围
该部分规定了本导则的适用范围,并说明了本导则与现有技术规范的关系。
5.4.2规范性引用文件
现行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工业企业环保类标准,是制定本导则的法律依据,
其中有关条文是本导则的技术基础,引用此类文件,使本导则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
同时能够和已有的标准、规范相互协调。
导则对于工程中的各类设备及管道、配件等运输、安装、测试、维修等方面的
规定,均引用现行的国家标准及部级标准。
有关建设工程涉及的配套专业的工程施工、安装、测定调试、验收规范均成为
本导则的引用文件。
5.4.3术语和定义
对本导则中涉及的技术名词进行定义,便于导则条文的理解。其他法律、法规
和技术规范上定义的术语如果适用本导则,则不再重新定义,对于有关标准和规范
上没有标准定义而本导则需要解释的进行命名和规范。
以下正文中出现的“4.1”、“5.3.1”、“7.1.2.1”等编号,均为引用标准正文的
编号。
5.4.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一般规定
该部分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提出了一些总体要求,以及对各种不同工艺方
法的公共要求。其中:
4.2提出固体废物“三化”的指导思想、全过程管理、分类管理和集中处置等
原则。
4.4提出清洁生产的要求。
4.6~4.8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提出进行污染控制的要求。
5.4.5厂址选择与总图布置
5.1规定了厂址选择与总图布置的通用要求。
5.2.1.1~5.2.1.3关于焚烧厂的选址应根据环境功能、气象和地质状况要求进行
12
选择的规定。
5.2.1.4关于选址应充分考虑与后续或者其他处理设施的衔接配套的说明。
焚烧产生的炉渣及飞灰应尽可能靠近相应的处理设施,而且应便于运输至处理
设施,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避免重复投资。
5.2.1.5关于选址应考虑周边的基础设施配备条件的规定,以保证工程的实施。
5.2.1.6关于利用焚烧余热发电的焚烧厂在满足自身用电的基础上,应考虑为
厂外的用户供电的说明,以实现再生能源最大化利用。
5.2.2.1~3关于堆肥场的选址,应选择不少于1个备选厂址,综合地形、工程
地质与水文地质、地震、气象、环境保护、生态资源,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动迁条件、公众参与等因素,经过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2.3.1~2关于厌氧消化厂的选址应考虑建设地点的地质条件,并应合理布局,
充分利用已建或拟建处理设施的功能,实现对本工程的原料或废物的预处理或处理
的规定,有利于实现综合处理。
5.2.4.1填埋场的建设将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因此关于填埋场选址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周围环境、工程建设投资、运行成本
和运输费用的影响,应进行多方案比选的规定。
5.2.4.2关于填埋场选址的应避开地质不稳定区域的说明。
5.2.4.3关于填埋场选址用地容积和填埋场使用年限的规定。
5.2.4.4~5关于填埋场场界与距居民区、地表水距离的规定。
5.2.4.6关于填埋场场址标高的规定。
5.2.4.7关于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距离的规定。
5.2.4.8关于安全填埋场场址地质条件的规定。
5.3总图布置
5.3.1设置合理的人流和物流出入口,减少废物中间运输环节,有利于实现净
污分开,便于厂区废物的管理,卫生管理,以及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
5.3.2各设施及建筑物的位置确定应考虑尽量使产生污染物的设施不影响到其
他设施,因此应将生产区和办公区分隔开来;还应考虑产生污染的设施之间不产生
交叉污染。例如冷却塔要排放大量水蒸气,因此应尽量布置在其他设施的下风向。
5.3.3焚烧厂的主体设施为焚烧车间、填埋场的主体设施为填埋场场区、堆肥
场的主体设施为发酵仓等,这些处理处置设施应以起主导作用的主体设施为主,结
13
合各个工艺流程及厂区的具体条件适当安排各项辅助设施,确保相关设备稳定、可
靠、高效运行。主厂房的位置还应考虑建成后的立面和整体效果,尽量使工程与周
围城市环境相协调。
5.3.4合理设置厂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不仅可以降低造价,还可以降低运营
成本。如根据实际情况是否需要自建污水处理厂,还是可以利用区域内处理工艺相
近的处理设施;如利用垃圾热能发电的垃圾焚烧厂,不仅有市电的输人,还涉及电
力的上网问题;利用垃圾热能供热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涉及热能的外送问题,故需
要进行统筹考虑。
5.3.6为防止暴雨或雨水对建设工程正常运行的影响,应设置雨水集水池,填
埋场以设置截洪沟排除雨水,另外还需根据年平均降雨量设计渗滤液调节池,收集
因雨水、垃圾自身含水量等因素产生的渗滤液。
5.4.6固体废物收集运输系统
6.1一般规定
6.1.1~5按照不同的废物种类,规定了对各类废物应进行分类收集。
分类收集不仅是中国固体废物管理的一场革命,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中药内
容。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证明,分类收集是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
标的最有效途径。
6.2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贮存及运输
6.2.1规定了除本标准外,还应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管理的规定。
6.2.2关于实行分类收集和运输,以及对于尚未建立分类收集系统的地区,鼓
励开展分类收集,建设的收集点应能适应未来分类收集的发展需要的有关规定。
世界发达国家把垃圾中的可以再利用部分看作是一种资源,通过分类收集,实
现生活垃圾再利用的比例以高达4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达到60%以上。随着我
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成份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再利用的成份
不断增加;而且通过分类后的生活垃圾更有利于后续的处理,提高后续处理设施的
效率,减少二次污染物的产生。
6.2.3关于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标识和分类运输的规定。
6.2.4关于有害垃圾的收集运输要求的规定。
6.2.5关于垃圾收集频次要求的规定。
14
6.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及运输
6.3.1鼓励产生单位对其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利用,如无法利用则应
按照相关的法规要求进行贮存或处理,并应满足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要求。
6.3.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分类和贮存、处置场的类型主要参照GB18599中
的相应规定执行。
6.3.3~8关于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的一般规定。参照GB18599的相关规定
执行。
6.4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和运输
6.4.1关于危险废物收集运输的基本要求,以及危险废物贮存时限要求的说明。
6.4.4关于贮存设施的基础防渗的相关要求,并规定了应配套建设渗滤液收集
清除系统。
6.4.6关于不相容(及能够互相反应)的危险废物贮存和贮存间防渗的相关要
求。
6.4.7关于具有易爆、易燃特性及排出有毒气体的危险废物,常温常压下不水
解、不挥发的固体危险废物的贮存要求。
5.4.7固体废物热处理技术
7.1热解技术
7.1.1一般规定
7.1.1.1~2关于热解系统组成和运行要求的说明。
7.1.2热解方式
7.1.2.1关于热解两种方式的说明。
热解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不同种类,本标准主要按供热方式分类,分为
外部加热和内部加热。外部加热是从外部供给热解所需的能量,这种热解方式称为
外热热解;内部加热是供给适量的空气使可燃物部分燃烧,提供热解所需要的热能,
这种方式称为内热热解。
实践证明,热解是一种适宜于处理城市垃圾、污泥、废塑料、废树脂、废橡胶、
农林废物、人畜粪便等在内的具有一定能量的有机固体废物。
7.1.2.2一般经验认为固体废物热值大于4200kJ/kg时,不需要或少量添加辅助
燃料,供给适量空气后点火即可使该废物燃烧。
15
7.1.5热解系统
7.1.5.3热解反应器
(a)介绍了热解反应器的常用种类,可根据工艺技术要求和物料特性进行选
择。其中回转窑对物料特性的适应性强,但热效率较低;流化床的热效率较高,但
对物料的理化特性的均匀性以及热值要求较高,一般需要预处理;固定床的投资最
省,但物料热解程度相当较差的问题,适用于挥发份含量较高的废物;竖窑热解焚
烧炉热解效率较高,但存在物料连续出渣问题,一般用于间断热解焚烧系统。
7.2焚烧技术
7.2.1一般规定
7.2.1.1关于焚烧系统组成的说明。
7.2.1.2为保证焚烧系统和尾气净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应保证有足够的辅助燃
料、水电供应,以备入炉废物热值不满足要求时可以及时添加辅助燃料维持焚烧的
正常进行,水电的稳定供应也是保证整个焚烧厂稳定运行,尤其是尾气处理设施稳
定运行,保证尾气达标的关键。
7.2.1.3关于进入焚烧厂处理的废物类别的说明。
7.2.1.5关于焚烧厂规模的说明。
根据焚烧厂的服务范围,预测服务范围内的废物产生量及投融资水平、经济性
测算、技术可行性和可靠性等因素确定处理规模。
采用同容量、同规格的焚烧炉便于运行管理、维修保养。焚烧厂设置的焚烧设
备越多,系统管理越复杂,并且占地面积增加;污染源增多,污染治理费用增高。
焚烧厂建设和运行经验表明,在总处理规模确定的条件下,一般焚烧线越少、
单台焚烧炉规模越大,焚烧厂建设和运行越经济。但焚烧线数量少,备用性差,全
厂的废物处理能力受影响。而单台焚烧炉规模过大,易受技术条件限制。因此焚烧
线数量的确定既要考虑建设和运行费用,也要考虑备用性和设备成熟性。
7.2.1.7固体废物焚烧厂污染排放限制
(a)目前国内焚烧厂执行的烟气排放标准主要有《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
准》(GB18485-2001)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以及
一些地方制定的地方排放标准。由于目前公众对焚烧厂越来越敏感,因此,垃圾焚
烧厂烟气排放指标限值不但要满足国家标准,还应满足所在地的地方标准,所在区
域的环境要求,并尽可能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
16
(b)关于焚烧厂废水排放执行标准的说明。
(c)~(e)关于焚烧飞灰和炉渣处理的规定。通常情况下,生活垃圾焚烧产
生的炉渣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焚烧产生的炉渣需要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技术
规范》(HJ/T298-2007)进行鉴别,不属于危险废物的,其处理方式可同生活垃圾
的处理方式;如果为危险废物,则按照危险废物的处理方式处置。焚烧飞灰均为危
险废物,应按照危险废物的处理方式处置。2008年《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2008)的颁布,为飞灰和炉渣开辟了一种新的处理方式,即生活垃圾
天填埋场可以接收经处理后满足GB16889-2008要求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医疗废
物焚烧飞灰和炉渣,可将上述处理后的废物在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分区填埋,这将极
大缓解了危险废物处置场的处置压力。
7.2.2废物接收、分析鉴别、贮存、输送与设施清洗消毒系统
7.2.2.4关于焚烧厂内各类废物贮存要求的规定。特别的是,由于医疗废物有机
成分含量高,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腐蚀性,因此医疗废物焚烧厂要配备冷藏设施,
避免不能及时处理的医疗废物腐化发臭。
7.2.3预处理及进料系统
7.2.3.1一般规定
(a)~(c)关于入炉废物成分、热值、性质以及大小等方面的要求。
7.2.4焚烧炉
7.2.4.2焚烧炉型及选择
(a)关于常用焚烧炉型的介绍。
(b)~(d)关于炉排式焚烧炉技术、流化床式焚烧炉、回转窑焚烧炉以及固
定床等其他类型的焚烧炉选择的适用范围介绍。
7.2.4.3关于焚烧炉炉型的选择以及相应炉型应满足的操作要求的规定。
7.2.5热能利用系统
7.2.5.1一般规定
(a)可利用余热的焚烧厂宜考虑对其产生的热能加以利用,在满足自身用能
的基础上,可考虑向外供电或供暖,实现废物的资源化。
7.2.5.2设备选择及要求
(a)关于热能利用方式的介绍。
(b)、(c)关于热能利用系统的清灰和防腐要求。
17
(d)200~400℃为烟气中二噁英类物质可再次合成的温度区域,因此应减少
烟气在该温度区的停留时间,避免或减少二噁英类物质的再合成。
7.2.6烟气净化系统
7.2.6.1一般规定
(b)关于烟气净化系统主要组成的介绍。我国“十二五”的主要污染物总量
控制种类将扩大到四项,即在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基础上增加氨氮、氮氧化物,
对氮氧化物的控制和减排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建议在建设排放氮氧化物类污染物的
工程中,应设置氮氧化物的去除装置,而不是预留该污染物的去除装置。
(c)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应以最大烟气量和最大污染物浓度去除率主要考虑
因素,即在最不利的条件,仍能够满足标准要求,则可保证在其他的条件下,能够
稳定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
(d)关于烟气净化系统防腐的要求。
7.2.6.2脱酸系统
(a)~(e)介绍常用的脱硫工艺。本导则介绍的脱酸工艺主要分为燃烧中脱
硫和烟气脱硫两类。湿法脱硫的吸收与再生、副产物的处理等都是在湿式状态下进
行的,湿法脱硫的反应速度快,设备较小,脱硫效率多可达到90%以上。半干法脱
硫用的脱硫剂以固液混合物的形式喷入吸收塔,在与烟气中SO2反应的同时水分蒸
发,脱硫剂被干成成为固体,过剩的脱硫剂与生成的副产物均以固态形式被收集。
干法脱硫主要是向焚烧炉或者烟气中喷进粉状吸收剂或喷催化吸收剂以便除去硫。
(f)~(m)各类具体脱硫工艺的技术要求。
7.2.6.3脱氮系统
我国“十二五”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包括了氮氧化物,因此在建设排放该类
污染物的工程中,应设置氮氧化物的去除装置。常用的氮氧化物控制方法有控制燃
烧,减少其生成量,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或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等方法。
SNCR是向燃烧烟气喷入氨或尿素等还原剂而不采用催化剂的条件下,NH3
还原NOx的反应只能在950℃~105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脱氮方法。其技术重点
是喷射点必须选择在950℃~1050℃温度范围内,喷入的还原剂和烟气要有良好的
混合,使还原剂充分反应,减少NH3的逸出量。
SCR采用催化剂促进还原剂与NOx的反应以脱除烟气中的NOx。该方法去除
18
效率较高,NH3的逸出量较SNCR工艺少,应用较为广泛,但投资和占地较多,适
宜对NOx脱除效率要求高的工程。
7.2.6.4重金属去除
固体废物焚烧厂烟气重金属的去除主要采取活性碳吸附,最终通过布袋除尘器
捕集去除的措施。理论上活性碳的消耗量约为100mg/Nm3,可吸附重金属和二噁
英类物质,该消耗量是相当可观的。根据焚烧废物的成份可适当调节活性碳的喷射
量,对于烟气原始重金属浓度较高或排放标准更严格时活性碳的喷射量可适当增加。
7.2.6.5烟尘去除
关于袋式除尘器有关参数要求。烟气净化中的除尘设备宜选用袋式除尘器,该
类除尘器除尘效率能够达到99.8%~99.9%,比其他的除尘设备能够更好的捕集细
小的颗粒,能够适应当前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的趋势。
7.2.6.6二噁英控制
二噁英的控制主要包括减少二噁英的合成,以及末端控制两方面。减少二噁英
的合成首先应尽量减少入炉物的含氯量,在烟气降温过程中减少烟气在200~400℃
温区的滞留时间,尽量少于1s;末端控制主要是在烟气进入袋式除尘器之前喷入活
性碳对烟气中的二噁英和重金属进行吸附,最后通过布袋除尘器捕集得以去除。上
述的二噁英控制措施是得到广泛认可的,较为可靠的处理方式。
7.2.7灰渣处理系统
7.2.7.1一般规定
(a)~(d)关于灰渣输送系统组成、系统密封性和最大输送能力设计等规定。
7.2.7.2炉渣处理装置的选择与要求
除渣机在设计时需避免形成架桥等阻塞问题,还需要避免空气漏入,因此应使
除渣机与焚烧炉具有可靠和密封的连接措施。
炉渣由炉床尾部排出时,温度可高达400℃~500℃,因此收集后应进行冷却降
温。
(a)~(e)关于不同类型焚烧炉采取的除渣机类型介绍,以及除渣机的一些
操作要求。
7.2.7.3飞灰的排除和收集
(a)~(c)关于飞灰排除和收集的相关要求。
19
5.4.8固体废物生物处理技术
8.1一般规定
8.1.1规定了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处理的固体废物不能混入的物质类别。
8.2好氧堆肥技术
8.2.1关于好氧堆肥化工艺包含的三个基本步骤。
(1)预处理的主要任务是调整颗粒大小、水分和碳氮比(C/N),或者添加菌
种和酶制剂;因此预处理主要包括破碎、分选、筛分等工序,通过破碎、分选和筛
分可去除粗大废物和不能堆肥的物质,并通过破碎可使堆肥原料和含水率达到一定
程度的均匀化,废物颗粒变小使表面积增大,便于微生物繁殖,从而提高发酵速度。
但是考虑到在增加物料表面积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其一定程度的空隙率,以便于通
风使物料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供应。根据经验,适宜的粒径范围为12~60mm。如
果堆肥物质结构坚固,不易挤压,则粒径应小些,否则粒径应大些。
(2)有机物的好氧分解即好氧发酵过程,可以是一次性发酵和二次性发酵;
一次性发酵是指其堆肥原料在发酵设施中一次完成生物降解的全过程,其主发酵和
后发酵阶段在同一发酵地点顺序完成;二次性发酵是指堆肥原料先后在不同的发酵
设施中完成生物降解的全过程,其主发酵和后发酵阶段分别在不同的发酵地点分阶
段分别进行。主发酵(一次发酵)可在露天或发酵装置内进行,通过翻堆或强制通
风向堆积层或发酵装置内的物料供给氧气。首先是易分解物质被微生物分解,产生
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热量使堆体温度上升;这时微生物吸取有机物中碳、氮等
营养成分,在合成细胞质自身繁殖的同时,将细胞中吸收的物质分解产生热量。发
酵初期物质的分解作用是靠嗜温菌(生长繁殖最适宜温度为30~40℃)进行的,随
着堆温的升高,最适宜温度为45~65℃的嗜热菌取代了嗜温菌,堆温开始由中温进
入高温阶段,通常将堆温升高至开始下降为止的阶段作为主发酵(一次发酵)阶段。
后发酵(二次发酵)将进一步分解一次发酵阶段尚未分解的易分解和较难分解的有
机物,使之变成腐植酸、氨基酸等较稳定的有机物,最终得到完全成熟的堆肥制品。
(3)堆肥产品的制取,主要指后处理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分选、破碎阶段,
分选主要是筛除金属、小石块等杂物,并根据需要进行再破碎。该阶段除了分选破
碎阶段,还包括打包装袋和压实选粒等设备,在实际工艺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来
组合后处理设备。
20
8.2.2关于好氧堆肥常用的三种堆肥工艺。
8.2.3关于好氧堆肥的主要影响因素。
8.2.4一次性发酵是指通过一次发酵工序后,进行后处理即可达到堆肥目标的
工艺;二次性发酵是指通过两次发酵工序后,进行后处理即可达到堆肥目标的工艺。
8.2.4.1规定了进仓原料的要求。
(a)原料的含水率对生物代谢速度和腐熟度具有直接影响,一般认为堆肥原
料的最佳含水率为40%~60%;含水率过低(低于30%)时将影响微生物的繁殖,
有机物分解过程迟缓,导致厌氧分解并产生臭气以及沥出营养物质,此时应加水调
节;含水率过高(超过60%),则颗粒间空隙将为水分子所充满,使堆肥原料呈致
密状态,堆肥过程则向厌氧方向发展,此时应加强通风以增加其中的含氧量。
(b)有机物是微生物赖以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因素。堆肥反应需要一个合适的
有机物范围,大量的研究表明,适合堆肥的有机物含量范围为20%~80%。有机物
含量低于20%,则不能提供足够热能供嗜热菌繁殖,难以维持高温发酵;但若有机
物含量高于80%,则堆肥过程需大量供氧,而往往因供氧不足发生厌氧过程。
(c)碳可提供能源和微生物细胞的组成物质,氮则是构成蛋白质、核酸、氨
基酸、酶等细胞生长必须物质的重要元素。通常用碳氮比(C/N)来反映这两种关
键元素。较为理想的C/N为20:1~30:1,C/N小于20:1,N过剩,并以氨气的形式
释放,发出难闻的气味;而C/N大于30:1,又会导致N不足,影响微生物的增长,
使堆肥温度下降,有机物分解代谢的速度减慢。
(d)堆肥是原料中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由于重金属的不可降解性,该过
程不降低原料中重金属的含量,因此为了使最终的堆肥制品能够满足现行的《城镇
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要求,进仓原料的重金属含量应能满足上述标
准要求。
8.2.4.2关于一次性发酵的相关要求,通过一次发酵完毕后的堆肥必须经后处理
达到合格的堆肥制品,并规定了堆肥预处理和后处理过程分选出来的物质应进行妥
善回收利用或处理处置。
8.2.4.3关于二次性发酵的相关要求,通过一次和二次发酵后的必须经后处理达
到合格的堆肥制品,并规定了堆肥预处理和后处理过程分选出来的物质应进行妥善
回收利用或处理处置。
8.2.4.4关于堆肥发酵周期和发酵条件的相关规定。
21
(b)由于发酵过程对温度、含水率、含氧量等有要求,而且会产生渗滤液,
因此发酵设施应采取保温防雨防渗措施,配置通风排水和其它测试工艺参数的装置。
(c)温度高有益于加快分解速度,并将虫卵、病原菌、寄生虫、孢子等有害
细菌杀灭;但温度过高也不利,当发酵温度大于75℃时,放线菌等有益细菌将全部
被杀死,且孢子进入形成阶段,并呈不活动状态,使分解速度相应变慢,因此适宜
的堆肥化温度为55~60℃。
(d)堆肥过程氧浓度必须大于10%,否则氧将成为好氧堆肥中限制微生物生
命活动的因素,并易使堆肥产生恶臭。
(e)根据经验表明,风量为每立方米堆料0.05~0.20m3/min时,能够使得堆
体升温较为迅速、均匀,可避免出现过高的温度。
8.2.4.5规定了发酵完成时获得的堆肥应达到的要求。
8.2.4.6规定了堆肥制品最终应符合的要求、分级以及出厂前的贮存要求。
8.2.5规定了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堆肥处理应执行《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技
术评价指标》(CJ/T3059-1996)和《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
设部2001年)的相关规定。
8.2.6介绍了堆肥场主体设施的组成。
8.2.7介绍了堆肥场的配套工程和辅助设施组成。
8.2.8物料进行堆肥最佳的含水率为40%~60%,堆肥完成时堆肥物的含水率
宜为25%~35%,因此在堆肥过程中将会产生渗滤液,根据堆肥规模的不同,渗滤
液量有所不同,因此堆肥场应设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并对其进行监控,防止渗滤
液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8.2.9建设渗滤液处理或回用设施的投资以及运营费用均较高,因此堆肥场应
尽量利用周边现有的处理设施,如无法利用时,则应建设渗滤液处理或回用设施,
对产生的渗滤液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回用。
8.3厌氧消化技术
8.3.1我国至今还未出台关于厌氧消化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因此在采取该
种工艺进行处理废物时,建议进行中试研究获得最佳的工艺设计参数后,再进行实
际的工程设计和建设。
8.3.2介绍固体废物厌氧消化技术按固体浓度分为两种工艺类型。
8.3.3介绍了固体废物厌氧消化技术工艺的三个步骤,废物接收后应先分选,
22
筛除不能进行消化反应的物料,对符合要求的物料进行破碎,以保证泵输送和混合
的效果;混合过程推荐使用机械混合,以达到最佳效果,避免浮渣集结。
该工艺中的废弃物必须加水,以使固体浓度达到所需要的浓度,但加水将导致
消化污泥被稀释,因此在消化污泥处置前,必须进行脱水。而脱水产生的上清液也
应得到妥善的处理。
8.3.5规定了采用嗜温细菌和嗜热细菌的厌氧消化工艺的反应温度。
8.3.6~8.3.10介绍了低固体厌氧消化工艺的工艺参数。
8.3.11~8.3.14介绍了高固体厌氧消化工艺的工艺参数。
5.4.9固体废物固化稳定化技术
9.1一般规定
固化/稳定化处理主要是针对危险废物而言的,使其中的污染成分呈现化学惰
性或被包容起来,不再表现出危险废物的特性,以便运输、利用和处置。稳定化过
程是选用某种适当的添加剂与废物混合,以降低废物的毒性和减小污染物自废物到
生态圈的迁移率,是一种将污染物全部或部分固定于作为支持介质、粘结剂或其他
形式的添加剂上的方法;固化过程是一种利用添加剂改变废物的工程特性(如渗透
性、可压缩性和强度等)的过程,固化可以看作是一种特定的稳定化过程。
9.1.1~9.1.3关于固化/稳定化处理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其处理后最终产品的有
害物质浸出浓度、抗压强度以及处理过程需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
9.2水泥固化技术
9.2.1介绍了水泥固化法适用的对象。
9.2.3介绍了水泥固化的影响因素,在操作中应进行严格控制。
(1)pH值:大部分金属离子的溶解度与pH值有关,当pH值较高时,许多
2-
金属离子将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而且pH值高时,水中的CO3浓度也高,有利于生
成碳酸盐沉淀。但是pH值过高,会形成带负电荷的羟基络合物,金属离子的溶解
度反而升高,因此应根据不同的金属离子,严格控制pH值的范围。
(2)水、水泥和废物的量比:水分过小,无法保证水泥的充分水合作用;水
分过大,则会出现泌水现象,影响固化块的强度。由于废物中往往存在妨碍水合作
用的成份,而且干扰的程度难以估计,因此水泥与废物之间的量比应通过试验方法
确定。
23
(3)凝固时间:为确保水泥废物混合浆料能够在混合以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输送、装桶或者浇注,必须适当控制初凝和终凝的时间。一般设置的初凝时间大于
2h,终凝时间在48h以内。凝结时间的控制是通过加入促凝剂、缓凝剂来实现的。
(4)其他添加剂:为使固化体达到良好的性能,减小有害物质的浸出率,还
需要加入其他成分或某些添加剂。如过多的硫酸盐会由于生成水化硫酸铝钙而导致
固化体的膨胀和破裂,如加入适量的沸石或蛭石,即可消耗一定的硫酸或硫酸盐;
可加入少量硫化物以有效地固定重金属离子等。
(5)固化块成型工艺:该工艺的主要目的是达到预定的机械强度,如固化块
最后要作为建筑材料时,需达到10MPa以上的指标。但并非所有情况均要求固化
块达到一定的强度,如对最终稳定化产物进行填埋或贮存时,则无须提出强度要求。
9.2.4介绍常用的水泥固化工艺混合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9.3石灰固化技术
9.3.1介绍石灰固化法的主要适用对象。
9.3.2介绍了石灰固化的主要基材。
9.4塑性材料包容技术
9.4.1介绍塑性材料包容技术的主要适用对象,以及按使用材料的性能划分的
两种方法。
9.4.2介绍热固性塑料包容法的适宜处理对象。
9.4.4介绍了可以用于热塑性材料包容法的热塑性物质。
9.4.5沥青固化工艺是热塑性材料包容法较具代表性的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
括三个部分,其中关键的部分是热混合环节。对于干燥的废物,可将加热的沥青与
废物直接搅拌混合,而对于含水分较多的废物,需要再混合的同时脱掉水分。混合
的温度应控制在沥青的熔点和闪点之间,约在150~230℃之内。热混合通常是在专
用的、带有搅拌装置并同时具有蒸发功能的容器中进行。
9.5熔融固化技术
9.5.1介绍了熔融固化技术的主要适用对象。
9.5.2熔融固化技术按照不同的因素划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别,本标准按照
玻璃化技术处理的场所的不同划分为原位熔融固化和异地熔融固化两类。
9.5.3介绍原位熔融固化技术的主要适用范围。
9.5.4介绍了原位熔融固化系统的主要组成。
24
9.5.5介绍了适宜采用原位熔融固化系统的场地要求。
9.5.7介绍了异地玻璃化处理技术根据热源不同分为两类,然后分别介绍了燃
料源熔融技术和电热源熔融技术的典型炉型。
9.5.8介绍燃料源熔融固化技术的基本要求,并且由于该技术炉内温度较高,
燃料消耗量大,因此应考虑设置热能回收设施;而在处理过程中,一些低沸点的重
金属类以及碱式盐类挥发成气体,需要收集并进行处理。
9.5.9介绍电热源熔融固化技术的基本要求。
9.5.12介绍了等离子熔融工艺的系统组成。
9.6自胶结固化技术
9.6.1~9.6.3主要介绍了自胶结固化技术的主要适用对象,技术原理以及特点。
该技术应用面较狭窄,需要特殊的设备及专业人员,但其烧结体的性质稳定,结构
强度高,不具有生物反应性及着火性。
9.7化学稳定化技术
9.7.1介绍了化学稳定化技术中常见的技术方法种类。
9.7.2介绍了pH控制技术的原理。
9.7.3介绍了氧化/还原电势控制技术的目的。
9.7.4~9.7.9介绍了常用的沉淀技术类型,以及这些沉淀技术相应的技术特点。
9.7.10介绍了采用吸附技术对重金属进行稳定化处理的特点,并介绍了常用
的吸附剂类型。
9.7.11介绍了离子交换技术适用范围和常用的离子交换剂类型。
5.4.10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
10.1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一般要求
10.1.1~10.1.9为从废物中回收资源、能源,减少实际废物的处理量和运输量,
既能提高社会环境效益,又能做到物尽其用去的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开展固体废
物资源化是十分具有意义的。本标准的固体废物资源化主要是针对工业固体废物而
言,本节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提出了基本要求,把综合利用
技术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对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并应进行清洁生产。
10.2综合利用技术处理原则
10.2.1~10.2.2采用综合利用技术,应对不同种类的工业固体废物采用不同的
25
回收技术,10.2.2规定了不同类别工业固体废物常采用的回收方法或利用方式。
10.3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
10.3.1~10.3.4介绍了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包括预处理、分选技术以及常用
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10.4几种典型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
10.4.1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10.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电子产品抵押销售合同模板
- 2025年度航空货运代理服务及货物索赔处理合同
- 2025年婚庆司仪设备租赁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跨境电商挂靠经营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培训师资库建设合同8篇
- 版权法在媒体内容创作中的实践与影响
- 电子商务平台战略运营实务
- 电商平台的会员制模式与用户忠诚度提升
- 校园中红色故事的数字化传播策略
- 电力行业的大数据驱动智能能源控制的新纪元
- 呼吸道疾病的健康宣教
- 动物生产与流通环节检疫(动物防疫检疫课件)
-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安装-预制构件的吊装
- 2024年山东泰安市泰山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天文馆分析
- 中医睡眠养生中心方案
- 生活中的逻辑学
-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报告
- 初中生物中考真题(合集)含答案
-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 C139客户开发管理模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