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武昌区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武汉武昌区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武汉武昌区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武汉武昌区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武汉武昌区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武昌区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亳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部的余杭区,由4个分布于同一缓冲区内的遗产区,分别为瑶山片区、

谷口高坝片区、平原低坝一山前长堤片区、城址片区。遗产区总面积14.3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99.8平方千米,总

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

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的系列玉器,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长江

下游环太湖地区,出现过一个营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以及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的区域性国家,良渚古城是目前

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城址,为中华文明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距今1300—4300年,()o

良渚古城遗址在国内,其意义与价值可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堪称“中华第一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构造象征起源独一无二

B.构成标志根源无可比拟

C.构成象征起源独一无二

D.构造志根源无可比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曾出现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潭,具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

B.曾有一个有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以及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国家出现。

C.一个曾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以及具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出现过。

D.出现过一个曾有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以及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国家。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重要的时期可以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良渚时代

B.这是可以称为良渚时代的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C.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称为良渚时代

D.可以称为良渚时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傅斯年评传》中有钱穆批评胡适的一段文字:“适之晚年在出席夏威夷召开之世界学会议,会中请中、日、印三

国学人各介绍其本国之哲学。日、印两国出席人,皆分别介绍。独造之宣讲杜威哲学,于中国方面一字不提。”此中

是非我们姑且不论,但它让人追问和思考起一个课题: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

谈起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首先应该回答文化为什么要自信与他信。“如果不发展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军

事都要受到阻碍”,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夕的论述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振聋发演。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文化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不仅要具备

雄厚的经济实力,更要拥有不可战胜的精神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

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是辨证统一的。文化自信是文化他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他信才有明确

的方向,才有坚定正确的立场。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追求和目标,只有努力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才会不断增强,

才会更加坚定。坚定文化自信,赢得文化他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必须善作

善成、久久为功。

从坚定文化自信到赢得文化他信,应大致遵循文化呈现、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文化他信的发展脉络。有的单位在增强文化自信上不会或不愿遵循其发展脉络,仍存在“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

觉”的问题。某中学教室竟然挂着“二十四孝”的图画,其中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或脱离常识,或不近人情,或

与现代文明脱节。诸如此类的文化呈现,让人如何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从何而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坚定扬弃的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仅凭一时热情甚至“跟风”,这是无

法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的。

增强文化自信不能“过热”,更不能“过冷”,犯“时热时冷、时冷时热”病也不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被历史验证过的,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但文化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突出

的是中国特色,彰显的是社会主义本质。如果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

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不愿呈现、难以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又岂敢

奢求在文化上赢得他信。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

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赢得世人的文化他信。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文化自强,而且在于有没有他信。可以说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发展结晶。近年来,中华文化

海外传播成效显著,赢得了国际友好人士的广泛他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但仍有一些认识上的差异需要统

一,如中华文化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就会更好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欧阳辉《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在夏威夷世界哲学会议上只谈杜威哲学,不提中国哲学,钱穆批评他对本国文化的无知。

B.当前,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得益于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C.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不加选择地继承,这不能使人产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更无从谈起。

D.海外对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的认识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钱穆批评胡适在世界哲学会议上不提中国哲学的做法,很自然地引出中心话题。

B.围绕文化自信和他信,文章先后深入地论述了其必要性、两者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正确做法。

C.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某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知不觉”的问题,强调了文化呈现的基础性。

D.文章第五段批评了在增强文化自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表现,重点批判了“过热”的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B.没有文化自信,文化他信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而如果无法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也不会产生。

C.当前,一部分国人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缺失正确全面的认识,这是本文分析论述的一个现实背景。

D.在文化建设中,如何让中华文化赢得更广泛的他信,这比单纯的文化自强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舞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芦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算(tu)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斜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2.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

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个动辄称呼“宝宝”的年代,元宝枫才真该被叫一声“宝宝”。元宝枫木质坚硬,是优良的建筑材料,也是

家具雕刻等细木工用料;树皮纤维可造纸、树叶可制茶,枫叶茶具有多种营养保健功能;花可直接食用,种籽可炒食

并栉油:油渣可做酱油……它"身怀绝技”却深藏不露,直到近年,在一位睿智老者孜孜不倦的推动下,它才像一位

远行归来的席侠,进入人们视线。

从夏天到天天,元宝枫低调而谦虚。它树干虽然高大,树皮却有些纵裂,好像穿了件百衲褂。枫花碎小而密集,

含蓄而不张扬。那时节,北方的风也彬彬有礼,一直等到花苞盛开,才把枝杈间嫩红色叶芽一片片吹开,也许用力太

猛,叶子裂成五瓣,呈掌状。五角形绿叶密密匝匝地一层复一层,那“五指”裂片却向下开展,故元宝枫也称“五角

枫”。

秋季的元宝枫臊然换装,秋凉霜寒,叶片由绿而黄而红,好像穿上一条金灿灿、红艳艳的袍子。械树属的树生性

喜寒,霜重色愈浓,在高山或沙地,化成一棵棵浅红深红赭红的红枫树。著名的北京香山红叶,漫山红遍的秋叶,其

中掺杂着无数元宝枫的红。然而世人多把对红叶的美誉给了黄护而冷落了元宝枫。(),当红叶在枝头委顿或随

风飘落之时,它那小小的翅果中所蕊藏的能量,将为人们带去无尽福泽。这是元宝枫不为人知的魅力,也是一个有趣

的悬念。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夏天到春天,元宝枫低调而谦虚,它虽然树干高大,树皮却有些纵裂,好像穿了件百衲褂。

B.从夏天到春天,元宝枫低调而谦虚。它树干虽然高大,树皮却有些纵裂,好像穿了件百衲褂。

C.从春天到夏天,元宝枫低调而谦虚.它虽然树干高大,树皮却有些纵裂,好像穿了件百衲褂。

D.从春天到夏天,元宝枫低调而强忍。它树干虽然高大,树皮却有些纵裂,好像穿了件百衲褂。

2.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加点句子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着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

B.天上的云有的像小狗汪汪,有的像小鸟啾啾,有的像蜜蜂嗡嗡,有的好像在打呼噜……真是变幻无穷啊!

C.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它知道自己负有更重要的使命,所以它从不委屈抱怨

B.它因为知道自己负有更重要的使命,所以从不委屈抱怨

C.它从不委屈抱怨,是因为它知道自己负有更重要的使命

D.但它却从不委屈抱怨,因为它知道自己负有更重要的使命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前一日(清)

李渔①

正当禹乱世,笑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堤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注)李渔(1611-约1679),清代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顺

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焚,诗人逃入深山,作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之前是寒食节,这首诗是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寒食节的社会实录,具有诗史的性质。

B.颔联写春寒料峭,诗人在战火连天、辗转颠簸的避乱生活中,吃冷食来纪念寒食节。

C.颈联用比喻手法,写春天的红花绿柳,犹如战场上死伤者的鲜血和催马厮斗的鞭子。

D.尾联诗人感叹关山阻隔,无法祭扫,恨战乱,念祖上,悼英雄,言简意深,诗短情长。

2.本诗从逃难者的视角来写,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交融,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赏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以我贿迁。《诗经•卫风•氓》

(2)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4),只今惟有鹏鸽飞。(李白《越中览古》)

(5)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

(6),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走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审慎的

生活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

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日寿,二曰富,三日

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

不同,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现、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

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

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对比,儒家道家文献

都多有论述,比如《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

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

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

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

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精

准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

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商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并逐渐赋

予了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的整体性,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

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衰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类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表达不同且特征各异。

B.中国文化对幸福生活有着永恒的追求,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

C.对于何谓美好生活,中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虽有不同的表达侧重,但美好生活与理性的一致性则是其共同的话语。

D.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比论证突出,特别是将中国表达和世界表达对比,在论述中国表达时又着意于历史和当下的对比。

B.文章在论述中国幸福观时,从“德福一致”的传统文化观点出发,借助道德的利他性特征,阐明了幸福的社会整

体性特征。

C.文章围绕“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这一核心概念,由古希腊哲学而中国哲学,为现时的政治主张构建深广的思想

背景。

D.文章论据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道德有利他性,所以应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中。

B.作者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既要求真求知,也应尽善尽美。

C.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传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人的丰富和全面。

D.中外哲学家对美好生活都有深刻认知,可见美好生活是人类哲学的重要命题。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序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救,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传郎高孝基名知人,日:“仆观人多

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乌笔。”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

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

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娄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

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申节令。第功班赏,与如峰、长孙无忌、尉

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祁国公,食三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日:

“方时草味,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微日:“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国瀛此衰,则守文

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胃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微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

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日:“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

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

候问。薨,年七十一,鳗日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

(《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B.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C.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D.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器,本指国家的宝器,如钟鼎之类,也指国家所需的器材,又代指国家政权。

B.中书令,我国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C.食邑,也叫封地,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D.谥,指人死后,后人给他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评价的文字,有褒谥与恶谥之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文思机敏,善写文章。他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

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B.房玄龄心忧天下,尽心为国。他年纪轻轻就心忧天下,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他尽心竭力

治理国事,审议法令,也务为宽平。

C.房玄龄位居宰相,深受皇恩。他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晚年多病的房玄龄留守京城时,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

加剧,皇帝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

D.房玄龄为人孝顺,谨于治家。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百天,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还收集古今

家诚并写在屏风之上,以告诫子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

李汉荣

①绿树拥岸、蜿蜒流湎的河是很美的,要说河的最美的地方,那肯定是芦苇荡。

②对河流的审美并不需要多高的美学修养,河流有一种天生的打动人的美的力量,她闪烁的波光,她婉转的河岸,

她或激越或温柔的流水的声音,她的周围和上空旋绕的鸟的身影,她的波光里明灭起落的星星的倒影、银河的倒影和

云的倒影,从她身上弥漫而来的湿润清爽的空气……这一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全方位地感染你、渗透你、

浸泗你,河流很快就笼罩和充满了你,此时,你没有别的感觉,你只有一个感觉:河流真好,真爽,真美啊。

③你不想再远离河流了,你就入迷地站在河风里,站在河的絮语里,你举目四望,河流太好看了,目光都不知该

停放在哪个地方,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是美景,都是亮点。

④你该把目光投向哪里呢?你知道了“美不胜收”这个词的来历,要是古人不造这个词,面对了河流,你也会在

此时此刻造出这个词来的,不然,你会觉得对不起河流。

⑤这时,你看见了河湾里那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⑥那么浓郁热烈的绿:,像旗帜招展在河流的身体上。微风吹来,苇浪就开始有节奏地起伏,那么绵软、优雅、节

制,那么美好的动作。也许只有芦苇能做出这么美好的动作。风大起来了,苇浪起伏的弧度明显放大了,眼看要匍伏

在地上,然而并没有完全伏下去,你也不愿意看见可爱的芦苇做出这么委屈的姿势。芦苇们互相依托着、呼应着,只

把柔韧的腰弯到有几份悲壮的程度,就又挺起来,然后随了风继续那哀而不伤、伏而不倒的动人舞蹈。

⑦是的,水在流动,风在跑动,岸在移动,在变动不居的河流里,在变动不居的岁月里,芦苇们不知听到了谁的

暗示,不声不响地在低处做着准备,然后集结成浩荡的军队呼啦啦开出来,就在流动的河里,流动的时间里,流动的

生活里,切割了这么一些安静的、绿色的岛屿,宣告美的征服和温柔的占领。让我们看到:许多东西在不停地变化、

流逝,许多事物在无可挽回地快速远高我们,但是,仍然有一些东西没有变,仍然有一些可爱的事物停留了下来,并

且远远近近地陪伴着我们,它们时时眺望着我们,也被我们时时眺望,比如:你正在凝视的那一片片芦苇,此时,它

在接受你投去的目光,它那么安将,深邃,它似乎要把你清澈、深情的目光收藏起来,把你的美好年华收藏起来,若

千年后,当你老眼昏花了,它再把它收藏的你青春的情怀,把它收藏的你早年的目光,都还给你,重新放进你的瞳仁。

⑧到了秋天,苇花如弥漫的白雪,被覆盖的河滩成了起伏的雪原,走近它,你能听见大地深长、细微的呼吸,你

能感受到一种只有从风浪和霜寒中一路走来才会有的那种深沉、忧郁、而依然保持着纯真情操的成燕之美和内在之美。

在苇花的雪浪里行走,你会重新发现你内心深处原来有一片柔软地带,此时它正在落雪,正在不断展开灵魂的空阔和

洁白。

(§)许多个秋夜,我来到苇花飘戋的河源,月亮小心地、跑着脚轻轻从上空走过,生怕让这唯美、柔弱的梦受惊。

月光落下来,一层层落在苇花上,天上的雪与地上的雪相遇了,尘世的梦与天国的梦汇合了,我目睹并参与了两个梦

的交接仪式和汇合过程,并荣幸地成为那超现实梦境中的一个细节。我在大地的一隅邂逅了天井。

⑩不止一次,我在秋日里看见过这样的情景:一对对情侣在苇花的白雪里走着走着,置身于大自然纯美的诗的意

境,即使再没有诗意的人,这时候看过去,也有了几分空灵和趣凡气息。我想,也许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以后也将

过着庸常甚至琐件的日子,然而,这一刻,大自然的诗意使他们凡俗的岁月有了经典的记忆,雪白的苇花漫过他们初

恋的时光,即使到老了,什么都忘记了,也许他们仍记得那雪白的苇花,以及那贴着苇花飞过的雪白的鹭鸟,还有头

顶那雪白的云。这记忆的底色,将漂白时光里沉积的灰暗,在纷繁甚至浑浊的色彩里,他们一生里都将坚持对洁白的

崇拜。当他们在尘世间走出去很远,停下来回望,总能望见过去的白雪,那是多么纯真的雪啊。

1.第②段描绘“河流真美”的用意是____O

2.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或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①段用笔简洁、开门见山,交代本文写作对象。

B.作者通过河流、苇浪、苇花、白雪等意象,以写实的笔法,细腻的描绘,将情与景有机融合,勾勒出大自然美妙

动人的图景。

C.第⑦段作者通过写芦苇安静的特点表达一种青春流逝、岁月不居的忧伤。

D.文章后半部分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着力描绘苇花纯白之美,意在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浑浊、庸常的不满。

E.第⑩段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情侣在苇花丛中走着的动人情景,表现出初恋的浪漫与纯真。

F.本文用唯美的笔调描绘芦苇荡,在给渎者带来清新优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充满着对自然的深刻思索,给人以启

迪。

4.分析第⑨段划线句的含义。

5.从全文来看,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包含哪些内容?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夕•卜承,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

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眼因,除绍兴举■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狱而剖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

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

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

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娶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其于冤狱详法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

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特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沧

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令和汆于浙右,得粮百万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列弊,令

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

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余浙西.因除师泰都水腐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

建廉访使。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思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

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竣弃城遁境漫滨固久之士诚既纳降,

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其积蠢,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

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辛。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货,

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毅,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

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

平均他优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

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

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于冤狱详漱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2)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代人也。随魏氏南迁,世居关有。子干少以骁武知名。周武帝时,号曾司水上士,称为强

济。累迁小司水,以勤劳,封思安县子。及尉运作乱,子干与宇文司录从韦孝宽讨之。遇贼围怀州,子干与宇文述等

击破之。其后每战先整,及破邺城,与崔弘度逐迥至楼上。开皇元年,吐谷浑寇凉州,子干以行军总管从上楼日元谐

击之,功最优,诏褒美。高祖虑边塞未安,即令子干镇凉州。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咳山,与峨

相遇。贼众甚盛,子干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马甚敝,纵击,大破之。于是册授子干为上大将军。其年,突

康复犯塞,以行军总管从实荣定击之。子干别路破贼,斩首千余级,商祖嘉之,遣通事舍人曹成赍优诏劳勉之。商祖

以陇西频被寇掠,甚患之。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子干上书曰:“今臣在此,观机

而作,不得准诏行事。且陇西、河右,土旷民稀,边境未宁,不可广为田种。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率逢践

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但陇右之民以富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只可严谨斥候,岂容集人聚富。请要路之所,

加其防守。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高祖从之。高祖以子干晚习边事,授榆关总管十镇诸

军事。母忧去职。朝廷以榆关重镇,非子千不可,寻起视事。十四年,以病卒官,时年六十。高祖伤惜者久之,聘缀

千匹,米麦干斛,阳怀、魏等口州刺史,谥日怀。

(节选自《隋书・贺娄子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

B.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

C.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

D.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右,指潼关以东地区。地理上古人以东为右。

B.释褐,脱去平民的衣服,喻指开始出任官职。

C.上柱国,是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别,位极尊宠。

D.赠,指朝廷赐予死者以官职、爵位或荣誉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娄子干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在征讨尉迥的战役中,他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有一回追敌一直追到城楼之上。

B.贺娄子干抗击外侮,战功卓著。他多次率领军队反击吐谷浑、突厥入侵,每次都取得大胜,获得朝廷的褒奖。

C.贺娄子干敢于抗旨,勇于直谏。他违抗高祖的命令,大胆上书,反对屯田,认为当地贫瘠、天旱少雨,不宜耕作。

D.贺娄子干戍守边关,备受倚重。朝廷认为他是扼守边塞重镇的最佳人选,在他因母丧离职期间,也让他迅速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

(2)但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团不断拓展业务边界,从外卖、电影票、到酒店住宿,再到网约车服务。外界质疑美团的边界在哪里,美团则

回应说,“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从而引发“核心”与“边界”的争论。

其实每个领域乃至个人内心,都有“核心”与“边界”。教育的核心是触发人向上生成,但是哪些该教,需要厘

清教育的边界。人生既有占据核心的时刻,也有走向边缘的过程,幸福的核心是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

对于“核心”与“边界”,你还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1.C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

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构成”,形成、组成;“构造”,事物的组织。语句的意思是良渚古城遗址由4个遗产区组成,用“构成”

合适。

第二处,“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标志”,表明特征,用以识别的记号。语句的意思是挖掘出的

玉器有其特殊含义,用“象征”合适。

第三处,“起源”,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源”,使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语句的意思是良渚古城可以研究中华文明

的根源,用“起源”合适。

第四处,“独一无二”,只此一个,别无其他,比喻最突出或极少见,没有可比或相同的;“无可比拟”,没有可以

与之相比的,含褒义。文中是说良渚古城遗址价值和意义的突出,如使用“无可比拟”,则与后面“其意义与价值可

比殷墟”矛盾,故用“独一无二”比较合适。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

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画横线语句的语病有两个:一是状语位置错误,即"曾'’是状语,应该放到动词“出现”“有”等的前面;二是语序

不当,从递进的角度分析,应该先说粮食种植特点,然后说国家层面的特点。考生思考选项病句的修改时还要关注这

句话的中心谓语“揭示”,与之搭配的是“出现(有)……区域性国家”。据此可以排除BCD三项。

故选Ao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

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

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由括号前文的内容可以知道,这句话表述的主体是具体的年代,即“距今1300—4300年”,所以对应的宾语应该是“时

代”“时期”等;从前后句的衔接来分析,前文点明年代,后面紧随的应该是对“良渚时代”的定位;最后解说“良

渚时代”体现的意义,即“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据此排除ABC三项。

故选D。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

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

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

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A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

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钱穆批评他对本国文化的无知”错误,钱穆只是批评了胡适不谈中国哲学,但并未批评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无

知。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第五段……点批判了‘过热'的现象”错误,文章第五段开头列举了几种错误的表现,从本段第二句开

始,重点批判的内容并不是“过热”的现象,而是缺少自信,这是属于“过冷”的现象。

故选D。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

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结果”错误,依据原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

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知其逻辑关系应该是文化自信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更持久的力量,而非“文

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结果”。同时,依据全文相关论述内容,文化自信并非是一个国家、民族持

久发展就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B项,“而如果无法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也不会产生”错误,依据原文“只有努力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才会

不断增强,才会更加坚定”所体现的逻辑关系,体现的是赢得文化他信,会让文化自信不断增加增强、更加坚定。但

无法得出“如果无法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也不会产生”的推断,因为依据文意,文化自信并非是依赖文化他信而

产生,文化他信只是促进了文化自信的发展。

D项,“如何让中华文化赢得更广泛的他信,这比单纯的文化自强更为重要,更为迫切”错误,“文化自强”属于文

化自信的范畴,就全文来看,文中并未强调文化他信要比文化自信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同时依据原文“可以说文化

他信是文化自信的发展结晶”,也就是说只有实现文化自信,才有文化他信的可能,所以也不能得出文化他信比文化

自强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故选C。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

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

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

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

分析错误等。

3、1.D

2.①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寄托了作者的凌云之志;②古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③启示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于法不准确,于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作者

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错,第一首写新竹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要挣脱壳蓬的束缚,要向上

生长,若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第二首写古竹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老竹

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表达对古竹的喜爱;作者并没有对新竹与古竹进行比较,“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

'抽千尺'的新竹”,于文无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同时考查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诗中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

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第一首,“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笋的生长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美,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

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竹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

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诗人把新竹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表达诗人虽然

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没有泯灭雄心壮志,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第二首,诗的开头两句“古竹

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

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可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谈成长启示时,要结合新竹和古竹的形象特点及作

者的生活经历、志趣感情,可写“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点睛】

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的题目,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

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4、1.C

2.B

3.D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

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

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

子做语法分析。

原句存在三处语病,第一处是“从夏天到春天”不合事理逻辑,应该是春在先夏在后;第二处是“元宝枫低调而隐忍”

中的“隐忍”是“把委屈不满等藏在内心,勉强忍耐”之意,用词不合语境;第三处是“它树干虽然高大,树皮却有

些纵裂”语序不当,后句的主语不是“树干”,所以,关联词“虽然”应放在“树干”之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

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文中省略号作用,表列举未完。

A项,表示引文的省略;

B项,表列举未完;

C项,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D项,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

故选B。

3.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

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由前文“然而世人多把对红叶的美誉给了黄柏而冷落了元宝枫”可知,后面应转折写元宝枫从不委屈抱怨的态度;后

文”当红叶在枝头委顿或随风飘落之时,它那小小的翅果中所蕴藏的能量,将为人们带去无尽福泽”,是元宝枫从不

委屈抱怨的表现,前面接“它知道自己负有更重要的使命”这个原因。

故选D。

【点睛】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

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5、1.B

2.①首联,“离乱世”是对严峻的客观现实的概括:“莫说艳阳天”则是主观感受,正当离乱时世,哪有闲情逸致去

欣赏美好春光呢?

②领联,是对动荡生活的客观描绘,难民们颠沛流离,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

火遍地,狼烟四起。一“易”一“难”,逃难之苦,哀伤彷徨之情,蕴蓄于字里行间。

③颈联,“战场花”“驿路柳”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花是血”“柳为鞭”则是流民心惊肉跳的主观感受。情与景完

美交融,赋予春天的自然景色以深刻的社会内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

“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难民颠沛流离,无法熟炊,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不是为了纪念寒食节。

故选Bo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

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

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最后得出答案。李渔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他经历了清

军攻占金华并屠城,诗人逃入深山,故作此诗。首联“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作者首先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环

境一一离乱世,而现实环境则影响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战乱的纷扰,作者已没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艳艳高照的春

天美景。而颔联“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则是对客观事实的描写,同时也带有一种自嘲的味道,寒食节根据风俗

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但此时的逃难民众却不是为了过寒食节而吃冷的食物,而是因为逃难在野外,无法生火而不得不

吃生冷的食物,同时,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作者通过这两句写出了逃难之苦。

颈联“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则是将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战场上盛开的花朵在难民的眼里是

让人触目惊心的鲜血,而清明时节的依依柳枝则成了抽打在身上的皮鞭,此联写尽了离乱世中人们的感受,给读者以

深刻的震撼。

6、以尔车来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闻道也亦先乎吾宫女如花满春殿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故燕

虽小国而后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

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

写法。如“鳍”“殿”“堪”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

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7、7.D

8.A

9.B

【解析】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

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A项,“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表达不同且特征各异”错误,缩小范围c由原文“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

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可知,原文只是说“不同伦理学流”,并

不是“西方”不同的伦埋学派。A错误。

B项,“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错误,由原文“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

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可知,中国文化对幸福生

活有着永恒的追求,不只是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还有“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

影响"。B错误。

C项,“中西方……但美好生活与理性的一致性则是其共同的话语”错误。原文说“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

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

遍理想”,可见原文说的“共同特征”并非中西方的共同特征。C错误。

故选D。

8.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司时关注选项叙述

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文章对比论证突出,……在论述中国表达时又着意于历史和当下的对比”错误,从文章三、四段来看,论述

中国表达时,的确隐含着“历史表达”和“当下表达”,但着意的并非对比,而是传承和发展。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

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B项,”也应尽善尽美”偷换概念。原文是“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求

善求美”并不一定“尽善尽美”。

故选B。

【点睛】

做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试题,要掌握大体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7.先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铅笔标记重要符号的信息。这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在阅读中,通过把握文

章的关键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价值趋向。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

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整

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

定向作用。

8.审析题干,吃透选项。有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不难迅速找准区域。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

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按照要求

吃透各选项的含意,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但是有的选项涉及的信息

不止一处,考生常常择其一点而丢掉其他。这就要求考生在实际阅读中要培养自己的“多点意识”,力求找准找全对

应点,也就是答题的区间。

9.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

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

题,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亦即筛选,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

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7.在辨析过程中,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

看有无变化。从句式、陈述对象、句意侧重点、范围大小、程度轻重等方面辨析异同,认清命题者设题常用的干扰方

法,避免误入陷阱。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偷换概念、张

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其

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

8.阅读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

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①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

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③

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④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9.要认真分析题干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如“意义”“解释”“作用”“原因”“证据”“主要的”“根本

的”“属于”“不属于”等。特别注意文中某些虚词,如“可能、大概、也许、将会”等,甄别正误。

8、1.C

2.A

3.B

4.(1)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唯独房玄龄独自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位将领暗自相互深交,人人都愿意尽全死效

力。(2)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赖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

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

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宜采用排除法。该句译文是: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看到了创业的艰难。

魏徵(征)与我安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盈。骄盈就会息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故见守成之为不易。

首先“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是一组顶真句,且后两句两两对称,故应分别断开;同时都是“畏”的宾语,

所以以排除AB两项;其次A项与D项中的“冒百死遇”语义不通,且“冒百死/遇一生”属对仗句,意思是:身经

百死,而逢一生,即俗话说的九死一生。进而排除AD两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2.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

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

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项,“国器”代指“国家政权”的说法错误,应表述为常用来代指治国人才。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

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

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强加因果,从原文可知房玄龄“慨然有忧天下志”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