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一一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敲
重点
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
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
情。还要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
要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
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
理结合的特点。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
的语言艺术。要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用词、句式等
方面入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
4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恃散文的写法基础上,引导学生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
情景交融。
第二步:单元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
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
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
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一
—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
喟叹。
《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
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与地坛(节选)》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
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
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
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登泰山记》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和日出的佳景,还描述
了沿途的名胜古迹。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散文文本整体阅读示范
(一)散文的三个特征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舒间的限制;表现
手法不拘一格。散文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的形象,可以借景抒情,
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
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要为更好地表现主题
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作者更多地把情
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并将其转为一种情趣。“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
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
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作者对生活的认汉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但是需要表现哲理、人情,并且赦文中表达的哲理、
事理不是凭空而发的,它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的升
华和结晶。情、理二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散文力求做到
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又讲究平实易解绝不故弄玄虚,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
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元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
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四角度”快速读懂散文文本
角度一:抓住关键语句理思路。
文必有思,思必有路。散文虽取材自由,材料丰富,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思路
组织的。阅读散文,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找出各段落中的总起句、中心句、过
渡句或结尾句,再将这些关键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角度二:分析形象画面悟意境。
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实现的。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
主观感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意境。
所以,阅读和砍赏散文,应抓住文章中的形象的画面,做由景及情的揣摩、由事
及义的联想,并分析其特点和作用,进而体味文章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中心.
角度三:品味局部语言析手法。
品味散文的语言,主要品味散文中的重点语句。首先,要有敏锐的语感,善
于捕捉那些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其次,要学会咬文嚼字,结合全文挖掘出词语背
后隐藏的信息。而把握关键句,对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从内容、
表达形式、结构、修辞等方面来看,考生应当紧紧抓住这些关键句能揭示文章主
旨、概括段意的语句,文章中的抒情、议论的句子。
角度四:借助有效信息抓主旨。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阅读散文,应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一般来说,散文的有
效信息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中。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先看标题,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考生如果
自己写,会写什么,怎么写。然后快速阅读开头和结尾部分,初步了解文章的内
容和主题。
三、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整体着眼,局部入手,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暮本原则。所谓整体着眼,就是
指通读全文,了解全篇大意。只有做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才能在解题时迅
速找到答题区间,找准相关字句,从而联系具体语境准确作答。实词义项的选择、
句意的理解和翻译都必须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考虑其所在段落乃至全篇内容;
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更离不开对文本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中心内容、中心论点的
整体把握。因此,整体把握全文,对考生迅速、准确地解答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1.看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迂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
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的。考
生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先要弄清文章的整体内容及行
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
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
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杷据文意、解决疑难的市要辅
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再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
这些内容,看它们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把标题、
正文、出处、注释、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杷握文意。
(二)文言文整体阅读“五方法”
1.勾画圈点法:
边阅读,边勾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
勾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
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
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
要借的这个题就走几乎每卷都有的文意概其题。该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
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是不正确项,也不是完全不正确,
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的正确文意便是考生读懂文意最好的
“提示”和“拐杖”,考生一定要“借”此题来解文。
4.以文解文法:
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
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要仔细发掘。
5.以注解文法:
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能给解文、解题带来一定帮助。解题时,
考生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
【例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
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于像谢灵运那样煞风景,但在那些主张策杖
独步且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看来,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如果我们暂时不谈风雅,那么在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C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成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
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
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是有布局的——有开场,
有Climax①,也有大团圆结局。
自从新辟的杭江铁路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
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
它。然而我是多么幸运的一个人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蒙蒙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专心致志地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
欣赏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的一幅幅画图。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
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觉得有点失
望。然后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
仗了。有时好像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度都
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离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你有相当多的角度可以
期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她的全形给你看呢?无论哪一块山都和她的同
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
出半个罩着而幕的容颜,有的从姊妹们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
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咬而
前,有着依依不舍的态度。
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
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弥漫
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
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膝”的现象
所致,但是过了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的火车却明
明是按直线行驶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首埠了c从此神秘剧宣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C幕开之后,
就见两旁竖着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一律是浓绿色的,地毯则由
黄、红、绿三种颜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晚稻,红的是养麦,绿的是菜蔬。可是
谁管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颜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
织成了波斯毯、荷兰建、纬成绸、云霞缎上人类所能想象的一切花样。且因我们
自己如飞一样奔驶,那三种基本色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
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泡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啮着文艺复兴时期荷兰的画图,
我们简直置身于《天方夜谭》中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上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
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到曲折澄莹的J涧山溪,随山势的迂回共同构成了旋律。
杭江铁路的风景到郑家坞后山水兼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碰面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具有几分魅惑,但已不属西施的故乡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学
本身也产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边有一
座山,右手边有一条水。不,不对,绝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
的,有也是最多不过几米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
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边,也许它实际上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边,也许
它实际上在你的面前。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
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
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
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进入义乌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
为田畴了,红叶也渐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表完成,其余三分之
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②,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①Climax:“高潮”的英文。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
铁路全长三百多千米,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千米当时尚未完成。
I.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式的“伐木开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
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也别有风味。
B.文中“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是说,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
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
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宣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中,构成“中
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等,令未
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
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的自然风光。
B.风屎是静的,火车是动的,作者所描写的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连绵风景画,提供
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恰当地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艺术家
的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杭江铁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本文花费大量篇幅描写列车沿线
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例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于,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
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崂岩,披蒙茸,踞虎
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
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子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
登舟,放乎中流,听其圻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顿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缄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编耻,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
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
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5.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卿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D.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四月亮将圆之日。
B.赤壁,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赤壁,并写下两篇赋。本文中的赤壁,指的是黄州
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C.冯夷,水神名,相传他溺死于河中,为河伯。
D.羽衣,用羽毛制成的衣服,特指道士或神仙所穿之衣,亦代指道士。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人重游赤壁的经过。首段以洗练的笔墨描
写了冬夜月景,并点明游赤壁的缘起。
B.本文写了作者与二客泛舟赤壁等月夜活动,生匆地描绘了峭拔而汹涌的山水之
景,虚实相生、禅趣悠远。
C.《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
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
D.本文最后关于孤鹤和梦境的描绘,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
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⑵瞎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9.文中作者游赤壁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请结合文中第3段分析其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刚劲俊朗”错,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可知,
相关景物是变幻莫测的,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托物言志的手法”无中生有。
3.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肩”“交臂”“目送”等赋予山
以人的动作或神态,化群山为俏丽的少女,四个“或者”领起的短句构成排比。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表达了作者对在奔驰的火车上
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且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使文章富有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句段的能力。赏析散文句段,可从修辞手法、遣词造句、
语言风格、文章主旨等方面入手。从修辞手法来看,画横线的句子中,“并肩”
“交臂”“搂抱”“叠股”“目送”等动词赋予山以人的动作或神态,把群山当
作俏丽的少女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
或者叠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
万千,且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使文章富有气势。再联系文章主旨可知,画横线
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在奔驰的火车上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综合上述分析,
分点组织答案即可。
4.答案:示例一:不可以删去。①照应开头部分的“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
美为题材的小说”“也有大团圆结局”,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更加严谨;②自
然美的“让步”、“山水退为田畴”、红叶渐稀等,突出杭江铁路沿线秋景的美
和层次的丰富,凸显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
③“将来的大团圆”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
示例二:可以删去。①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与前文的“平畴”“山”“水”等
相照应,总结全文,文章结构已经严谨完整;②文章倒数第二段中的“有山”“有
水”“有溪滩”“有平畴”“错落”“调和”等,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
之情,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③文章倒数第二段中写“不是风景的因素”
竟成就了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与前文形成反差,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
般可从行文结构、文章主旨和读者感受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中,若答文章最后
一段不可以删去,从行文结构来看,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
完成”“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分别照应开头部分第三段中的“这样
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小说”“也有大团圆结局”,使文章浑然一体,
结构更加严谨;从文章主旨来看,最后一段中的“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山
水退为田畴”“红叶也渐渐稀疏了”等句,突出杭江铁路沿线秋景的美和层次的
丰富,凸显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从读者感
受来看,最后一段中的“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
听下回分解了”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若答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则要
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的相关内容,从上述角度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今者薄暮举网得鱼”的意思是“今天傍晚,
我撒网捕到了鱼”,故应在“薄暮”和“举网”中间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
“巨口细鳞”是描述鱼的外形,”状如松江之豌”是将其外形与其他鱼作比较,
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说法错误,“望”
是指农历每月的十五E,“既望”则是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都是以情感变化
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错误。《后赤壁赋》重在叙事写景,记叙的主要
是游玩的经过。
8.答案:(1)返回登上小船,纵船到江心,听凭小船漂到哪儿,就在哪儿歇息。
⑵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您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中流:江心。听:听任,听
凭C(2)畴昔:往H,过去C非子也耶:反问句,译为“不就是您吗”C
9.答案:第一问:悲。第二问:①物非景异;②孤身一人(二客不能从焉);③山
险水汹。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者游赤壁场景在第3段,根据第
3段中的“予亦悄然而悲”可知,作者的心情是“悲”。来到赤壁后,作者首先
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此时距作者上次游赤壁的时间并不
长,但景色却大不相同了;而登山时“盖二客不能从焉“,只有作者孤身一人;
登上山后“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过于清冷的环境让作
者感到“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据此分条作答即可。[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
经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人影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
月,环顾周围,心里十分快乐,(于是)边走边唱和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道:“有了客人却没有酒,有了酒却没有菜奇;月色皎
洁,清风吹拂,怎么度过这样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
撒网捕到了一条鱼,(这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松江的婚鱼。不过,到哪
里去弄到酒呢?"我叵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以
备您不时之需。”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下游玩。江水发出声响,陡峭的
江岸有千尺高。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江水退落,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
少时日啊,(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便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杉登上岸,
踏着险峻的上岩,拨开货密的乱草,靠着形如虎豹的怪石,登上状如虬龙的古木;
攀上猛禽巢居的悬崖,俯瞰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里。(我)
高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涛汹涌。
我也忧伤悲哀,严肃恭敬而感到恐惧,(觉得这里)粟冷不可久留。返回登上小船,
纵船到江心,听凭小船漂到哪儿,就在哪儿歇息。这时快到半夜,(我)环顾四周,
(觉得)非常冷清寂寞。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大小,尾
部的黑羽如同黑裙,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戛然长鸣一声,擦过我们的船
向西飞去。
过了一矣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C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衣,步履
飘然,走过临皋亭下,向我拱手作揖说:“在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
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你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
不就是您吗?“道士回头笑了.我也忽然惊醒。推开柴门向外看,临皋亭下看不
到他的踪影。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一、散文阅读攻略
(一)解答词语含义的“三联一依”
1、三联。①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含义必须联系语
境,做到“词不离句”,多用来理解具有临时性意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等。②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一般用来分析具有深层含义和特定意
义的词语。③联系作者写作的意图和社会背景。
2、一依。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
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挖掘作者
要表达的意思和要达到的效果。
答题模式:词语本义+语境义+在修辞、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二)理解句子含意的“六条路径”
1、把握中心,整沐领悟。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之中,其
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其含意。
2、瞻前顾后,审读语境。必须把所问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分析,通
过对其前后句子含意的分析,弄清所问句子的含意。一般来说,所问句子的含意
常在其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就有表述,答题时,或者直接引用原句,或者
理解后进行转述。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
词等,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考生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
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参考位置,对应分析。如果是总领句,句意就从下文的内容入手总结;
如果是过渡句,要前瞻上文,后顾下文,确定答案;如果是总结句,要根据上文
的内容归纳意义;至于照应句,则要分析其照应?什么、突出了什么和对文章结
构起到了什么作用。
5、辨析修辞,理解深意。文中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
修辞手法,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6、剖析结构,关注重点。抓句子主干和句间关系,关注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对校为更杂的单
句,可通过理清句子的主干和枝叶,来达到理解句子句意的目的;对复句来说,
要分析层次,明确层次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条进行叙述。
答题模式:内容+手法+在修辞、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三)把握散文结构的步骤
第一步,筛选信息,概括段落内容。文章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
性语句,这些语句具有提示、总结、过渡等作用,且一般都与段落大意有关。这
些标志性语句可分为三类:(1)中心句(包括全文中心句和局部中心句);:2)
结构句(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和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等);(3)特色句
(指运用了一定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包括结构较长或复杂的句子)。无明显信息
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分析概括文(段)
意。
第二步,把握全文脉络,分析行文思路。通过概括每个段落的核心意思,分
析段落间的逻辑关系,理出文思推进的路径。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这种行文思路
对主题表达的具体作用等。
分析文章思路主要涉及以下几点:①结构的安排;②详略主次;③过渡穿插;
④伏笔照应;⑤烘托铺垫等。
(四)四个角度解答概括文章情感、主旨题
1、理解题目意思。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考生作
答最佳的切入点。
2、分析首尾段落。文章的首尾段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考生一定
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诙论杼情.散文中表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甫接反映了作者的现
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联系写作背景。有些文章,只有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
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然后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关注作者和
作品的写作年代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概括具体的内容;二是阐述抽象的内
容;三是解说含蓄的内容。主要考查也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考查考生对全文内
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二是结合层次分析,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
力;三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某段段意、某个词语的意义的归纳概括能力。比如散文
中对描写对象体现的意义的概括描写对象(比如人物、事物景物等)特征的概括
等。
(五)寻找散文线索的四个角度
1、从标题入手。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线索,所以看标题中是否
有关键词贯串全文。
2、从时空变化入手。记人记事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考生
阅读时把这些词语串联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3、从事物入手。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
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通常这个事物也会作为文章标题或在文中反复
出现。
4、从议论抒情入手。抒情、议论类散文一般以情、理为线索,如文章杼情
句子中蕴含的“情”通常作为线索隐伏于内容之中。考生阅读时要细心分析,理
清感情变化的枕迹,以此找出文章的线索。
(六)分析线索作用的两个方面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
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
态。
此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
用等,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形象突出的作用等。
(七)分析散文句段作用的步骤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角度。首先确定句段位置,知晓位置不同其作用也
不同。然后看题干中提示性或暗示性的语言,如“作用”“结构上”“文章主
旨”“用意”“表达效果”等,由此确定答题的角度。
2、确定角度,联系文本作答。分析句段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主题、表
现手法、读者感受等便度入手。内容方面可考虑该句段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
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结构方面可考虑设置悬念、做铺垫、埋伏笔、首尾呼应、
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主题方面可考虑对主题起强化、深化、突出、揭示
等作用;表现手法方面可从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角度考虑;
读者感受方面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等作用。
(八)散文中句段的作用
1、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
③曲笔人题,设置悬念。
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
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
⑥比喻开头,由虚人实。
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
⑧类比引人,令人遐思。
⑨乍显异常,扣动心弦。
⑩侧面人笔,含蓄自然。
2、中间:
①承上启下。
②由叙述转向议论。
③由写景(正面……)转向抒情(反面……)。
④层层深入。
⑤总领下文。
⑥总结上文。
3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
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
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
⑤想象作结,意箜深远。
⑥直抒晌臆,情感强烈。
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
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
⑨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4、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
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5、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洪托等关系;
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6、反复出现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情懑表达等作用;
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九)分析散文语言特色或风格的步骤
第一步,准确概括语言特点。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用一两个词
概括语言特点。概括时既要考虑一般文本的语言特点,又要考虑所给语段的语言
特点。
第二步,结合文本,举例分析。从文本中找出能够体现文本主要语言特色或
风格的句子,紧扣语句内容加以分析。
第三步,述评结合,规范作答。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或风格一般是多方面
的,考生答题时要分清轻重,分点表述,并且按照合理的顺序。另外,组织答案
时要注意运用术语。
(十)概括分析散文人物形象的四个角度
1、从事件入手。印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事件一般能
反映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
2、从描写入手。印要重点关注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的语句入手。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人物形象
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的特点,祝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4、从主题和时代背景入手。文章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描写人物形象,是为
了表现某个主题,因此,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还需要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
(十一)分析表达技巧的答题要点
1、明确表达技巧。首先明确文章或语段使用的表达技巧,即使用了哪些表
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
2、分析语句表现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么
运用的。
3、概(括表达效果。根据相关的知识积累,结合具体内容,概括这些表达技
巧具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十二)探究散文标题的注意要点
1、理解标题的本义。要通过理解标题的关键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标
题的意思。
2、分析标题的修辞。联系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分析标题使用的修辞
手法,是否具有比喻义或象征义。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通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
2、、o
3、概(括思想内容。通过分析写作背景,联系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分析
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4、多角度分析效果。题目有时要求对标题设置的原因、优劣等进行分析,
考生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阐释理由,如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及语
言的简明、形象、生动等。
二、文言文阅读方法技巧
(一)“六抓”——文言断句实用技巧
1.抓关键实词,利用语法结构断句
遵循语法结构规律,对文言文句子进行语法分析,这是断句的基础。文言文
句子中某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但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
宾时,就很容易判定了。语法上充当主干成分的主要是名词、代词和动词,这便
是“关键实词”。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
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我们在断句时,需要先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
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
语。作主语,常可在前断开,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
的主语之后应断句);作宾语,常可在其后断开。
此外,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和宾语常有省略现象,这时的关
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莅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谓
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果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日"
“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把它和它的宾语断开)0
2.抓使用规律,利用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充当句子成分,主要作用是表语法关系
和语气,但也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应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
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对断句有极大帮助。(1)句首语气词有“夫”
“盖”“惟”,焉“其”“盍”“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等,通常
在它们前面断句。另外,“嗟夫”“嗟乎”“呜呼”等相对独立的叹
词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有“也”“矣”“哉”“乎”“与(欤)”
“焉”“耶(邪)”“分””耳”“而已”等,通常在它们后面断句。(3)“以”
“于”“为”“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但如果“而”
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且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4)有些
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
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当然,我们在利用虚词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乎”一般放在句末,
表感叹、疑问等语气,后面要断开;但要考虑特殊情况,如“生乎吾前,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乎”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后面就不
能断开了。
3,抓引用提示词,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文言文在对话或弓文中,经常用"日”“云”“言”“谓”等字提示,这为
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提示语,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的人
及其所说的内容,一般在它们后面断开。需要注意的是,对话时,一般只在第一
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语省喀了。
4.抓语序句式,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限定。如“老,也”
是典型的判断句式,除前后外,中间也可断开。又如“不亦……乎”“孰与……
乎”“其……乎”“安……哉”“何……为”等为反问句式,“为……所……”
“受……于……””见…于……”等为被动句式,这些句式只能在整体前后断开。
此外,倒装句的语序需要特别注意,尤其应该抓住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定
语后置等句式规律。
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中一些还是匕今异义词,断句时不能轻易拆
敬它们。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
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5.抓表达习惯,利用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不仅文字典雅,而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常用排比、对偶、反复等
修辞手法,呼应和承接句子,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如文言文中常见
的反复、对比、排比及并列结构,一般在相同位置有相近或相反词语,应当在它
们之间断开。如贾谊的《过秦论》:“秦孝公据崎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
守以宣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6.抓行文思路,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仅善用修辞、讲究句式,还注重行文思路。阅读文言文时就可
以抓住这一特点,特别是利用总分关系来断句。总分关系是指语段中有一句话对
全段内容进行总结说明,其他几句分别从不同方而展开。总分关系构成的语段,
在形式上可以先总说,后分说;也可以先分说,再总说:还可以先总说,再分说,
最后小结。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
子日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一句,先分述再总述,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是小结。
(二)文化常识解题“三技巧”
技巧说明
巧用文从文言词语角度考查文化常识,所选词语符合该文言材料的语境,因此
言材料可以巧用文言材料中的前后语境信息进行推断。2017年全国II卷,根
中的语据原文信息“意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
境信息二孙自杀”,因二孙杀人事未发觉,所以拷问子春,最后的结果是二孙
进行推自东。抓住原文的这些信息,结合特定的语境,可以推知“然后再作考
断。察”的说法是错误的。“考”是通假字,指拷问。
巧用学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
过的课识来自课内,只有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巧用学过的
文中的课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才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017年江苏卷第7
信息进题D项,“趋庭”语出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
行才隹兹捧秧,喜托龙门。”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
断。而过庭。”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
巧用题文化常识的考查,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幕墙施工材料运输与仓储合同4篇
- 2025年度企业债券发行承销服务合同规范文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车司机劳动合同及职业规划合同4篇
- 二手车买卖合同:2024专用版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体育赛事组织打字员赛事资料合同2篇
- 2025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服务标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虚拟现实年薪制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互联网直播内容审核及分成合同4篇
- 防火排烟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 二零二五版木工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合作合同3篇
- 垃圾车驾驶员聘用合同
- 2024年大宗贸易合作共赢协议书模板
- 新闻记者证600道考试题-附标准答案
- 变压器搬迁施工方案
- 单位转账个人合同模板
- 八年级语文下册 成语故事 第十五课 讳疾忌医 第六课时 口语交际教案 新教版(汉语)
-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物象的作用(含练习题及答案)
- 2024年1月高考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数学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
- (正式版)JBT 11270-2024 立体仓库组合式钢结构货架技术规范
- EPC项目采购阶段质量保证措施
- T-NAHIEM 101-2023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