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12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3.简答题4.分析论述题6.名词解释简答题1.简述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思想。正确答案:(1)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2)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3)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4)强调教学的教育性。(5)提出了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学发展不同时期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赫尔巴特作为教育学独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其核心思想在于他的德育思想,他试图以心理学和实践哲学(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其思想既具有科学的色彩,又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2.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正确答案:(1)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产物,而教育则是保持和发展各行业的条件,沟通职业与教育就是必需的;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应,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对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所谓“一贯的”,是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系。所谓“整个的”,是指不仅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不仅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需要,而且职业教育也要防止实用的偏执和片面。所谓“正统的”,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的地位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2)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就适用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使人才不至浪费,使生计得以保障。所谓“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职能使之能胜任所职,进而能有所创造发明,造福于社会人类。“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论,包含了黄炎培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实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诸多追求,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和教育观。(3)职业教育的方针。黄炎培将社会化视为“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犹如人的灵魂。所谓职业教育社会化,内涵颇为丰富,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培养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适合社会生产和社会合作的各行业人才;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学校的专业、程度、年限、课时、教学安排均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员的志愿与实际条件;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职业界的各种力量,尤其是校长要擅长联络、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黄炎培试图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熔为一炉,立意将科学方法引入职业教育管理中。他锐意探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黄炎培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主张,作为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5)职业道德教育。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职业和全社会做出贡献的追求。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乃至奉献精神。解析:本题考查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评价问题。3.什么是恩物?恩物应该满足哪些条件?正确答案: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福禄培尔提出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学前教育思想。4.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和过程。正确答案: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含四个部分:问题情境、已有知识技能、障碍、方法。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要识别与问题相关的信息。(2)寻求解答阶段。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4)评价结果阶段。解析:问题解决是常考的考点,考生要全面掌握。对于四个步骤的准确含义要清晰把握。分析论述题必答题5.论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正确答案: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整体性。(1)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人的身心发展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特性。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特征。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过程的意义。教育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面临着特殊的发展任务。如童年期(6、7岁至11、12岁)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的学生,抽象的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青年初期(14、15岁至17、18岁)的学生,抽象思维居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理想,关怀未来的职业。教师在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不同特征后,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人生各个年龄阶段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关联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发展的内容在各个阶段相同,都包括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其次,前一阶段的发展对后一阶段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个别差异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存在。首先,从身体的角度看,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以及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4)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只有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个体的身心发展在各个阶段并不是匀速前进的,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状态,如人生最初的婴儿期和少年期是儿童进入成年期以前的两次加速期。(5)发展的整体性是指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发展特点的掌握情况。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整体性。考生在做答时首先要清楚地阐明人的身心发展的这五个特点的含义,然后围绕各个特点分别说明其教育意义。6.有人说:“一两遗传胜过万吨黄金。”这种说法对吗?说说你的道理。正确答案:这样的说法不对。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构造、神经类型、身体形态、皮肤皮毛、五官形状等。这些遗传的生理解剖特点是个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条件。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提供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一种生物可能性,但可能性只是一种潜在的东西,不等于现实性。如果没有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提供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这种发展的可能性本身也将泯灭。第二,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成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变化上,如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同的个体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这不仅体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这种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儿童某些先天性缺陷将妨碍他们后天在某些领域的发展,如色盲会限制儿童从事野外考察、气象观测、绘画艺术之类能力的发展。第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素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为人接受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如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的反应能力提高,印染工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的掌握情况。人的身心是受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一两遗传胜过万吨黄金”片面夸大了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是错误的。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正确答案: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其中有些观点虽过于激进,但对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值得我们深思。(1)知识观。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理解、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出现新的假设。对知识的意义,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观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人类知识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学生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释。对知识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强调的是应用的普遍性,而建构主义则强调应用的情境性,人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能解决好问题,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重组甚至创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尽管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免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按照这种观点,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前,对个体而言毫无权威可言,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2)学生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3)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只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他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学生,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呈现,而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考点每年都是考试的重点之一,它包含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三个部分。建构主义是当前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之一,在教育教学理论基础部分意义重大。因此考生除了能够熟记其理论要点,还要能够结合实际论述其观点及教学主张。8.试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主要教育观点。正确答案:(1)学校与社会。对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各类的作业进行活动。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是改良调节功能。他指出,学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其次,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即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再次,学校教育的协调功能,即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一员”;最后,学校教育的培养功能,培养个人与别人共同生活和合作的共事能力。陶行知对杜威的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翻半个跟头”,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2)教育与生活。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他主张,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又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A.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B.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C.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3)教育与学生。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必须简化和整理所有儿童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任其自然可能接触到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环境,促进儿童发展。为了促进发展,他强调:A.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重心转移,“儿童变成了太阳”,一切教育组织措施都围绕他们运行。B.教育过程要能唤起儿童的思维。他认为思维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学校应该提供可以引起儿童思维经验的情境。陶行知在教育与学生问题的论述上,根据中国国情有了创新。陶行知也认为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但这种发展必须处理好三层关系:A.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B.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C.近期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关系。在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发展了杜威的思想。A.从以儿童为中心到“六大解放”。陶行知认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因此,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B.从思维到创造。陶行知认为在教育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使人人都能创造。(4)教育与知识。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而经验就是人与自然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我们从杜威的著作中不难看出,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直接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A.倡导“从做中学”;B.确立新的课程观。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问题是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陶行知在教育与知识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思想。首先,他并不是照搬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结合;其次,陶行知在课程教材的建设上不仅强调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紧贴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他从培养合格的民主人才出发,对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他认为课程建设要顾及全体人民接受民主教育,使他们了解贫富不均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拿出一切力量来争取胜利;富国之路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生产、科学的劳动。同时,课程建设要留心让有特殊才能的人能得到特别的训练和培养。教材选编要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中心,做到从丰富中求精华,从生活中求活的教材。(5)教师与学生。对教师与学生这一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三点:A.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坚决克服传统的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B.教师不应该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C.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陶行知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比杜威又有了新的发展。他认为,教师必须做到:A.树立“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天下为公,文化为公”“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平等待人,共同长进”等民主作风,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师;B.学会“宽容”,“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与学生共甘苦,做民众之公仆;C.教师与学生共创造,教师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教师,学生、教师合作,从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师生双方共同向创造生活迈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本题的难点在于对二者思想的总结对比,对考生的综合运用素质要求较高。名词解释9.受教育者正确答案: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身心有待获得良好发展的个体。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他是“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10.讲授法正确答案: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教师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并把知识教学、思想教学和发展智力三者有效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11.《大学》正确答案:《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四大教育经典之一。《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明“大学之道”——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中国古代所谓“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粤剧主题课程设计
- 电子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 2024年时尚生活类杂志订阅与品牌授权合同3篇
- 特殊儿童追踪课程设计
- 2024年油罐制造及施工承包协议标准版版B版
- 斜拉桥的课程设计
- 21火力发电工程施工(机电)与预算实务
- 水塔水位检测课程设计
- 宿舍管理系统web课程设计
- 直线往返结构课程设计
- 10S505 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
- 2024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真题+答案)
- GB/T 35603-2024绿色产品评价卫生陶瓷
- 2024年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 手机摄影教程
- 产品进入医院的程序及方法
- 中国法律史-第三次平时作业-国开-参考资料
- 司机劳务合同
- 搭乘私家车免责协议书
- 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正式版)
-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广东工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