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铜陵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安徽省铜陵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安徽省铜陵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安徽省铜陵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安徽省铜陵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安徽省铜陵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思想里面突出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可以说,“崇德”是孔子思想的总精神。什么是崇德?崇德就是始终把道德放在首要地位,无论是国家的政务外交,还是个人的修身养性,都要以道德价值作为评判标准,对人对事首先要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不相信强权暴力能够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他的理想是要用道德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的形式来实现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和领导。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以德治国”。《论语》里,孔子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修养的种种论述,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这种崇德的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础。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观念。在《论语》里,孔子有一百多次谈到“仁”。《吕氏春秋》记载“孔子贵仁”。“贵仁”就是说孔子在诸多的道德观念里,最重视最推崇“仁”。当时还没有“价值”这个概念,古人都是用“贵”来表达这个意思,如“以和为贵”“以民为贵”,就是把“和”“民”看作是价值上最重要的。“仁”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仁慈博爱,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在孔子思想中,“仁”代表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既是为人原则,也是至高美德,又是社会理想。正是这样,“仁”成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里面首要的道德观念。要总结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第一个就是“仁”。不管是“仁义道德”,还是“仁义礼智信”,都以“仁”为首位。孔子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普遍性的人际伦理,即“仁者爱人”,使“仁”成为社会文化的普遍价值。当然“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在伦理上表现为博爱、慈惠;在情感上表现为恻隐、不忍、同情;在价值上表现为关怀、宽容、和谐;在行为上表现为互助、和平、共生,特别是扶弱济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帮助;更广泛地来看,“仁”还包含着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的思想。近代所讲的大同,包括今天所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文化根基都是源于“仁”的观念。孔子不仅突出强调“仁”的重要性,还把“仁”展开为两方面的实践原理: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称为“恕”,后者称为“忠”。从“恕”来讲,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也绝不要施加给别人;从“忠”来讲,就是自己要发展,要幸福,同时也要让他人得到发展,得到幸福。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于人”,这就避免了强加于人的那种心态和行为。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需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把别国作为自我实现的工具,从文化根源上讲就是这个原理。在今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黄金准则。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如何处理义、利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分别不在地位的高低,而在道德认识、道德觉悟、道德品质上的高下,“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到了孟子,他将义、利关系大大地发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汉代董仲舒则明确强调儒家的义、利立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道义和功利一定要区别开来。可以说从先秦到西汉,“尊义”的思想都一以贯之。西汉后独尊儒术,尊义思想也就顺理成章地推展开来。孔子思想中对“义”的推崇,主要体现在“君子义以为上”,即把“义”作为道德原则,坚持道义高于功利,“争利必亡”。以“义”为上,也体现了崇德的精神。“义利”之辨,一方面是崇德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偏好。我们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思想源头也就在于此。另外,儒家思想尊义,但不是否定利,而是把对“义”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国家不能只追求财富,只看GDP这样的“利”,还要把对道义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益。这样深刻的思想,应该说和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传统的义利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正向着“工具”和“功利”的一边片面发展。如何治理现代社会的这一弊病,是全世界和现代文明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可以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片面性或者说偏向形成一种制约,这也是其现代价值之一。四总之,孔子思想以“崇德”精神为统帅,具体的表现是坚持道德重于一切,主张他者先于自我,强调道义高于功利,以中庸排斥极端,以和谐取代冲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孔子及儒家的“仁义”思想,或可为世界的发展导明航向:“仁”要导向社会和谐,导向世界和平,“义”要导向社会正义,导向国际正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摘编自陈来《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思想突出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崇德就是始终要把道德放在首要的地位,孔子谈到国家、社会、个人时,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B.在孔子思想中,“仁”代表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既是为人的原则,也是至高美德,又是社会理想,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C.孔子的“忠恕之道”,可理解为尊重对方及对方的需要,不把别人作为自我实现的工具,只要坚守这一思想,就能避免霸权主义的产生。D.如何处理义、利关系,孔子、孟子和董仲舒都有阐释,均体现“尊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从先秦到西汉,都一以贯之,并推展到后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强权暴力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方法,应该用道德文化的力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B.在俄乌冲突持续的今天,双方若能保持冷静,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两国的纷争或许能化解。C.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孔子对“义”的阐述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D.道德重于一切、他者先于自我、道义高于功利、以中庸排斥极端、以和谐取代冲突等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孔子“仁”的道德观的一项是A.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4)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回望过去的成长岁月,我们也许与某位老师发生过不快,也许与某位同学发生过别扭,也许与某位朋友发生过误会,也许与父母发生过冲突,也许……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18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正红旗下(节选)老舍假若我姑母和我大姐的婆婆现在还活着,我相信她们还会时常争辩: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我的母亲是因生我而昏迷过去了呢,还是她受了煤气。幸而这两位老太太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到时候就被亲友们护送到坟地里去;要不然,不论我庆祝自己的花甲之喜,还是古稀大寿,我心中都不会十分平安。是呀,假若大姐婆婆的说法十分正确,我便根本不存在啊!似乎有声明一下的必要:我生得迟了些,而大姐又出阁早了些,所以我一出世,大姐已有了婆婆,而且是一位有比金刚石还坚硬的成见的婆婆。是,她的成见是那么深,我简直地不敢叫她看见我。只要她一眼看到我,她便立刻把屋门和窗子都打开,往外散放煤气!还要声明一下:这并不是为来个对比,贬低大姐婆婆,以便高抬我的姑母。那用不着。说真的,姑母对于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十分关心;要不然,到后来,她的烟袋锅子为什么常常敲在我的头上,便有些费解了。是呀,我长着一个脑袋,不是一块破砖头!尽管如此,姑母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我大姐的婆婆进行激辩。按照她的说法,我的母亲是因为生我,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的。据我后来调查,姑母的说法颇为正确,因为自从她中年居孀以后,就搬到我家来住,不可能不掌握些第一手的消息与资料。我的啼哭,吵得她不能安眠。那么,我一定不会是一股煤气!我也调查清楚: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她的确应该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给她造谣: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在我降生前后,母亲当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这就难怪在我还没落草儿,姑母便对我不大满意了。不过,不管她多么自私,我可也不能不多少地感激她:假若不是她肯和大姐婆婆力战,甚至于混战,我的生日与时辰也许会发生些混乱,其说不一了。我舍不得那个良辰吉日!那的确是良辰吉日!就是到后来,姑母在敲了我三烟锅子之后,她也不能不稍加考虑,应否继续努力。她不能不想想,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的可怕。大街上没有电灯,小胡同里也没有个亮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打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可是,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全北京的男女,千真万确,没有一个遇上“鬼打墙”的!当然,那一晚上,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但是,这都与鬼毫无关系。鬼,不管多么顽强的鬼,在那一晚上都在家里休息,不敢出来,也就无从给夜行客打一堵墙,欣赏他们来回转圈圈了。大街上有多少卖糖瓜与关东糖的呀!天一黑,他们便点上灯笼,把摊子或车子照得亮堂堂的。天越黑,他们吆喝的越起劲,洪亮而急切。过了定更,大家就差不多祭完了灶王,糖还卖给谁去呢!就凭这一片卖糖的声音,那么洪亮,那么急切,胆子最大的鬼也不敢轻易出来,更甭说那些胆子不大的了——据说,鬼也有胆量很小很小的。再听吧,从五六点钟起,已有稀疏的爆竹声。到了酉时左右(就是我降生的伟大时辰),连铺户带人家一齐放起鞭炮,不用说鬼,就连黑、黄、大、小的狗都吓得躲在屋里打哆嗦。花炮的光亮冲破了黑暗的天空,一闪一闪,能够使人看见远处的树梢儿。每家院子里都亮那么一阵:把灶王像请到院中来,燃起高香与柏枝,灶王就急忙吃点关东糖,化为灰烬,飞上天宫。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说不定,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这么一想,姑母对我就不能不在讨厌之中,还有那么一点点敬意!灶王对我姑母的态度如何,我至今还没探听清楚。我可是的确知道,姑母对灶王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她的屋里并没有灶王龛。她只在我母亲在我们屋里给灶王与财神上了三炷香之后,才搭讪着过来,可有可无地向神像打个问心。假若我恰巧在那里,她必狠狠地瞪我一眼:她认准了我是灶王的小童儿转世,在那儿监视她呢!说到这里,就很难不提一提我的大姐婆婆对神佛的态度。她的气派很大。在她的堂屋里,正中是挂着黄围子的佛桌,桌上的雕花大佛龛几乎高及顶棚,里面供着红脸长髯的关公。到春节,关公面前摆着五碗小塔似的蜜供、五碗红月饼,还有一堂干鲜果品。财神、灶王,和张仙的神龛都安置在两旁,倒好像她的“一家之主”不是灶王,而是关公。赶到这位老太太对丈夫或儿子示威的时候,她的气派是那么大,以至把神佛都骂在里边,毫不留情!“你们这群!”她会指着所有的神像说,“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可是,姑母居然敢和这位连神佛都敢骂的老太太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地争辩,实在令人不能不暗伸大指!不管我怎么不喜爱姑母,当她与大姐婆婆作战的时候,我总是站在她这一边的。……你看,我只顾了交待我降生的月、日、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从姑母和大姐婆婆争辩写起,交代姑母和大姐婆婆的矛盾,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表达了我对姑母做法的认同。C.老舍在作品中大量选用一些极富表现力的口语词汇,使作品的语言具有了浓郁的北京风情和韵味,感染力强。D.结尾强调故事发生于戊戌年,把重大历史事件与深刻思想化入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中,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2)关于文中“送灶王”情节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在叙述“送灶王”故事时,灵活使用对比手法,如姑母对“我”的厌恶与敬意的对比,大姐婆婆敬佛与骂佛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B.“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直接抒发了大姐婆婆对佛祖、灶神不能改变自己悲苦命运的极度失望之情。C.“放鞭炮”“请灶王像”“燃高香与柏枝”“卖糖”等送灶王风俗的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学价值。D.在众人欢送灶王爷时,“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营造出悲欣交集的氛围,预示着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风云走势。(3)姑母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文本虽然出自长篇小说,但结构毫不松散,非常严谨,试分析其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苏秦说齐闵王曰:“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其费与死伤者钧。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寡矣。”“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昔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B.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C.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D.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另有“平均”“相等”等意,文中为“相等”意。B.诸侯:是对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在周代可分为王、侯、伯、子、男五等。C.智伯瑶:晋国智氏第七代宗主,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D.千乘:根据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称诸侯为千乘。战国时,大国为万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认为战争中百姓的钱财支出包括安葬阵亡将士的费用、受伤将士求医问药的开销,但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除外。B.战争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有些会被士大夫藏起来,有些会被军中杂役窃取。这些消耗,即使是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C.中山国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却极为善战,在击败强大的赵国和燕国后,仍走向灭亡,可见战争不能带来持久胜利。D.英明的君主作战,不动用武力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百姓没有察觉,王业便已完成,是因为英明的君主没有把战争摆在首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②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5)《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慎战”主张,本文中苏秦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是从哪几个方面阐释其中原因的?请简要概括。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陈与义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两宋之交著名爱国词人。建炎三年(1129年),作者因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恰逢端午,遂有此作。②午日,即端午佳节。(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午之际,词人高声吟诵着《楚辞》,虽感慨身世,但仍满怀欢度端午佳节的喜悦之情。B.词人借助“满帘风”,将激荡情绪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C.“戎葵”一句,委婉表达出词人内心深处对时事、自身际遇的复杂感情,语淡情深。D.词人酹酒江水,希望杯中之酒能够随桥下流水一起流入汨罗江,故国之思,可见一斑。(2)下阕“万事一身伤老矣”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在情感抒发的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和优美动听的句子是“,”。(2)《阿房宫赋》中“,”用寥寥数笔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遮蔽天日的宏伟状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诗词中常用“烽火”指代战争,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戏曲作为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精神血脉中的艺术,虽历经时代更迭,潮流变迁,但传承①。古老的戏腔跨越千年,如今在互联网直播技术的帮助下突破空间的界限,迎来“梨园又一春”。自2020年起,传统戏曲虽然在疫情的反复冲击下举步维艰,但网络直播不仅为戏曲人暂时困顿的现实生活找到了出口,还为传统艺术的传递寻得了新入口。然而,戏曲传播未来会走向何方?对于有些戏迷来说,缺少完整表演程式的线上直播只能算作一种没有演出可看时的权宜之计和②。戏曲不可能总是网络直播中的“流量担当”。当然,也有戏迷认为,我们不妨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并不意味着背弃传统,京剧艺术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这朵奇葩才能愈发绚丽夺目。文化生长具有其内在逻辑,传播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直播之后,戏曲在③的征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戏曲而言,网络直播只是打开了其走近年轻人的一扇门,而要让年轻人成为“铁粉”,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艺术魅力。(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7.(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很多人认为(①)。比如饭吃掉了是消费,饮料喝掉了是消费。退一步说,商品要被持续使用或形态发生很大改变才能叫消费。比如汽车开了一阵子,生锈了、坏了可以叫消费;手机使用很久,变旧了、卡了也能叫消费。那些没有消耗掉实物或商品形态没有改变的,就不是消费而是浪费。比如去医院看病,花200块挂了专家门诊,医生耐心地问诊了20分钟,最后的判断是没什么问题,回去休息一下就好了。这时候很多人觉得自己浪费钱了。但是,(②),他就心满意足了,认为这才叫做诊疗,他们对消费的认识,聚焦在了这些会被自己吞进肚子的药品上。然而,有些东西看似浪费却促进消费。西班牙的“西红柿节”始于1945年,在瓦伦西亚地区的布尼奥尔小镇,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当地民众及世界各地数万游客用一百多吨西红柿作武器展开激战,使整个市中心变成“西红柿的海洋”。一百多吨西红柿约30万元人民币,(③),可从2013年开始,“番茄节”每人收费10欧元,门票收入达30万欧元,约240万人民币,整个节日通常持续一周,其间游客还会产生各种消费。显然,这一百多吨西红柿没有浪费,而是高效地发挥了作用。(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西红柿的海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红楼梦》第五十七回)B.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鲁迅《祝福》)C.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夏衍《包身工》)D.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材料二: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面写着“我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面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犹太谚语)学校即将举办成人仪式活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你结合自己对以上两则材料的思考,写一篇在“十八岁成人仪式”上的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安徽省铜陵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思想里面突出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可以说,“崇德”是孔子思想的总精神。什么是崇德?崇德就是始终把道德放在首要地位,无论是国家的政务外交,还是个人的修身养性,都要以道德价值作为评判标准,对人对事首先要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不相信强权暴力能够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他的理想是要用道德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的形式来实现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和领导。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以德治国”。《论语》里,孔子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修养的种种论述,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这种崇德的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础。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观念。在《论语》里,孔子有一百多次谈到“仁”。《吕氏春秋》记载“孔子贵仁”。“贵仁”就是说孔子在诸多的道德观念里,最重视最推崇“仁”。当时还没有“价值”这个概念,古人都是用“贵”来表达这个意思,如“以和为贵”“以民为贵”,就是把“和”“民”看作是价值上最重要的。“仁”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仁慈博爱,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在孔子思想中,“仁”代表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既是为人原则,也是至高美德,又是社会理想。正是这样,“仁”成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里面首要的道德观念。要总结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第一个就是“仁”。不管是“仁义道德”,还是“仁义礼智信”,都以“仁”为首位。孔子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普遍性的人际伦理,即“仁者爱人”,使“仁”成为社会文化的普遍价值。当然“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在伦理上表现为博爱、慈惠;在情感上表现为恻隐、不忍、同情;在价值上表现为关怀、宽容、和谐;在行为上表现为互助、和平、共生,特别是扶弱济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帮助;更广泛地来看,“仁”还包含着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的思想。近代所讲的大同,包括今天所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文化根基都是源于“仁”的观念。孔子不仅突出强调“仁”的重要性,还把“仁”展开为两方面的实践原理: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称为“恕”,后者称为“忠”。从“恕”来讲,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也绝不要施加给别人;从“忠”来讲,就是自己要发展,要幸福,同时也要让他人得到发展,得到幸福。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于人”,这就避免了强加于人的那种心态和行为。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需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把别国作为自我实现的工具,从文化根源上讲就是这个原理。在今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黄金准则。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如何处理义、利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分别不在地位的高低,而在道德认识、道德觉悟、道德品质上的高下,“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到了孟子,他将义、利关系大大地发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汉代董仲舒则明确强调儒家的义、利立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道义和功利一定要区别开来。可以说从先秦到西汉,“尊义”的思想都一以贯之。西汉后独尊儒术,尊义思想也就顺理成章地推展开来。孔子思想中对“义”的推崇,主要体现在“君子义以为上”,即把“义”作为道德原则,坚持道义高于功利,“争利必亡”。以“义”为上,也体现了崇德的精神。“义利”之辨,一方面是崇德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偏好。我们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思想源头也就在于此。另外,儒家思想尊义,但不是否定利,而是把对“义”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国家不能只追求财富,只看GDP这样的“利”,还要把对道义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益。这样深刻的思想,应该说和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传统的义利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正向着“工具”和“功利”的一边片面发展。如何治理现代社会的这一弊病,是全世界和现代文明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可以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片面性或者说偏向形成一种制约,这也是其现代价值之一。四总之,孔子思想以“崇德”精神为统帅,具体的表现是坚持道德重于一切,主张他者先于自我,强调道义高于功利,以中庸排斥极端,以和谐取代冲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孔子及儒家的“仁义”思想,或可为世界的发展导明航向:“仁”要导向社会和谐,导向世界和平,“义”要导向社会正义,导向国际正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摘编自陈来《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思想突出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崇德就是始终要把道德放在首要的地位,孔子谈到国家、社会、个人时,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B.在孔子思想中,“仁”代表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既是为人的原则,也是至高美德,又是社会理想,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C.孔子的“忠恕之道”,可理解为尊重对方及对方的需要,不把别人作为自我实现的工具,只要坚守这一思想,就能避免霸权主义的产生。D.如何处理义、利关系,孔子、孟子和董仲舒都有阐释,均体现“尊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从先秦到西汉,都一以贯之,并推展到后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孔子认为,强权暴力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方法,应该用道德文化的力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B.在俄乌冲突持续的今天,双方若能保持冷静,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两国的纷争或许能化解。C.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孔子对“义”的阐述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D.道德重于一切、他者先于自我、道义高于功利、以中庸排斥极端、以和谐取代冲突等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孔子“仁”的道德观的一项是DA.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4)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回望过去的成长岁月,我们也许与某位老师发生过不快,也许与某位同学发生过别扭,也许与某位朋友发生过误会,也许与父母发生过冲突,也许……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观点,理解选项中的论据,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文本信息,再概括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C.“只要坚守这一思想,就能避免霸权主义的产生”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于人’,这就避免了强加于人的那种心态和行为。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需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把别国作为自我实现的工具,从文化根源上讲就是这个原理”可知,原文只是说“我们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需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把别国作为自我实现的工具”。故选C。(2)A.“强权暴力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方法”错误。由原文“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不相信强权暴力能够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他的理想是要用道德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的形式来实现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和领导”可知,原文说的是“孔子不相信强权暴力能够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故选A。(3)D.“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强调的是才能和坚定的意志,不能体现孔子“仁”的道德观。故选D。(4)结合“‘崇德’是孔子思想的总精神……他的理想是要用道德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的形式来实现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和领导。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以德治国’”可概括出,崇德的精神启发我们今天“以德治国”。结合“近代所讲的大同,包括今天所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文化根基都是源于‘仁’的观念”可概括出,“仁”的观念成为今天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结合“在今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黄金准则”可概括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黄金准则。结合“儒家思想尊义……把对道义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益。这样深刻的思想,应该说和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可概括出,“尊义”思想深刻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可以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片面性或者说偏向形成一种制约,这也是其现代价值之一”可概括出,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可以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片面性形成一种制约。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孔子及儒家的‘仁义’思想,或可为世界的发展导明航向”可概括出,孔子及儒家的“仁义”思想,或可为世界的发展导明航向。(5)结合“孔子不仅突出强调‘仁’的重要性,还把‘仁’展开为两方面的实践原理: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仁慈博爱,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在孔子思想中,‘仁’代表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既是为人原则,也是至高美德,又是社会理想”可知,人与人相处应理解并尊重对方,以仁为本,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结合“‘贵仁’就是说孔子在诸多的道德观念里,最重视最推崇‘仁’。当时还没有‘价值’这个概念,古人都是用‘贵’来表达这个意思,如‘以和为贵’‘以民为贵’,就是把‘和’‘民’看作是价值上最重要的”“孔子思想中对‘义’的推崇,主要体现在‘君子义以为上’,即把‘义’作为道德原则,坚持道义高于功利,‘争利必亡’。以‘义’为上,也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另外,儒家思想尊义,但不是否定利,而是把对‘义’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国家不能只追求财富,只看GDP这样的‘利’,还要把对道义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益”可知,人与人相处贵在真诚,以义为先,以和为贵,少些功利色彩。答案:(1)C(2)A(3)D(4)①崇德的精神启发我们今天“以德治国”。②“仁”的观念成为今天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黄金准则。④“尊义”思想深刻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⑤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可以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片面性形成一种制约。⑥孔子及儒家的“仁义”思想,或可为世界的发展导明航向。(5)①人与人相处应理解并尊重对方,以仁为本,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②人与人相处贵在真诚,以义为先,以和为贵,少些功利色彩。2.(18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正红旗下(节选)老舍假若我姑母和我大姐的婆婆现在还活着,我相信她们还会时常争辩: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我的母亲是因生我而昏迷过去了呢,还是她受了煤气。幸而这两位老太太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到时候就被亲友们护送到坟地里去;要不然,不论我庆祝自己的花甲之喜,还是古稀大寿,我心中都不会十分平安。是呀,假若大姐婆婆的说法十分正确,我便根本不存在啊!似乎有声明一下的必要:我生得迟了些,而大姐又出阁早了些,所以我一出世,大姐已有了婆婆,而且是一位有比金刚石还坚硬的成见的婆婆。是,她的成见是那么深,我简直地不敢叫她看见我。只要她一眼看到我,她便立刻把屋门和窗子都打开,往外散放煤气!还要声明一下:这并不是为来个对比,贬低大姐婆婆,以便高抬我的姑母。那用不着。说真的,姑母对于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十分关心;要不然,到后来,她的烟袋锅子为什么常常敲在我的头上,便有些费解了。是呀,我长着一个脑袋,不是一块破砖头!尽管如此,姑母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我大姐的婆婆进行激辩。按照她的说法,我的母亲是因为生我,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的。据我后来调查,姑母的说法颇为正确,因为自从她中年居孀以后,就搬到我家来住,不可能不掌握些第一手的消息与资料。我的啼哭,吵得她不能安眠。那么,我一定不会是一股煤气!我也调查清楚: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她的确应该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给她造谣: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在我降生前后,母亲当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这就难怪在我还没落草儿,姑母便对我不大满意了。不过,不管她多么自私,我可也不能不多少地感激她:假若不是她肯和大姐婆婆力战,甚至于混战,我的生日与时辰也许会发生些混乱,其说不一了。我舍不得那个良辰吉日!那的确是良辰吉日!就是到后来,姑母在敲了我三烟锅子之后,她也不能不稍加考虑,应否继续努力。她不能不想想,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的可怕。大街上没有电灯,小胡同里也没有个亮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打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可是,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全北京的男女,千真万确,没有一个遇上“鬼打墙”的!当然,那一晚上,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但是,这都与鬼毫无关系。鬼,不管多么顽强的鬼,在那一晚上都在家里休息,不敢出来,也就无从给夜行客打一堵墙,欣赏他们来回转圈圈了。大街上有多少卖糖瓜与关东糖的呀!天一黑,他们便点上灯笼,把摊子或车子照得亮堂堂的。天越黑,他们吆喝的越起劲,洪亮而急切。过了定更,大家就差不多祭完了灶王,糖还卖给谁去呢!就凭这一片卖糖的声音,那么洪亮,那么急切,胆子最大的鬼也不敢轻易出来,更甭说那些胆子不大的了——据说,鬼也有胆量很小很小的。再听吧,从五六点钟起,已有稀疏的爆竹声。到了酉时左右(就是我降生的伟大时辰),连铺户带人家一齐放起鞭炮,不用说鬼,就连黑、黄、大、小的狗都吓得躲在屋里打哆嗦。花炮的光亮冲破了黑暗的天空,一闪一闪,能够使人看见远处的树梢儿。每家院子里都亮那么一阵:把灶王像请到院中来,燃起高香与柏枝,灶王就急忙吃点关东糖,化为灰烬,飞上天宫。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说不定,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这么一想,姑母对我就不能不在讨厌之中,还有那么一点点敬意!灶王对我姑母的态度如何,我至今还没探听清楚。我可是的确知道,姑母对灶王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她的屋里并没有灶王龛。她只在我母亲在我们屋里给灶王与财神上了三炷香之后,才搭讪着过来,可有可无地向神像打个问心。假若我恰巧在那里,她必狠狠地瞪我一眼:她认准了我是灶王的小童儿转世,在那儿监视她呢!说到这里,就很难不提一提我的大姐婆婆对神佛的态度。她的气派很大。在她的堂屋里,正中是挂着黄围子的佛桌,桌上的雕花大佛龛几乎高及顶棚,里面供着红脸长髯的关公。到春节,关公面前摆着五碗小塔似的蜜供、五碗红月饼,还有一堂干鲜果品。财神、灶王,和张仙的神龛都安置在两旁,倒好像她的“一家之主”不是灶王,而是关公。赶到这位老太太对丈夫或儿子示威的时候,她的气派是那么大,以至把神佛都骂在里边,毫不留情!“你们这群!”她会指着所有的神像说,“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可是,姑母居然敢和这位连神佛都敢骂的老太太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地争辩,实在令人不能不暗伸大指!不管我怎么不喜爱姑母,当她与大姐婆婆作战的时候,我总是站在她这一边的。……你看,我只顾了交待我降生的月、日、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选文从姑母和大姐婆婆争辩写起,交代姑母和大姐婆婆的矛盾,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表达了我对姑母做法的认同。C.老舍在作品中大量选用一些极富表现力的口语词汇,使作品的语言具有了浓郁的北京风情和韵味,感染力强。D.结尾强调故事发生于戊戌年,把重大历史事件与深刻思想化入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中,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2)关于文中“送灶王”情节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本在叙述“送灶王”故事时,灵活使用对比手法,如姑母对“我”的厌恶与敬意的对比,大姐婆婆敬佛与骂佛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B.“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直接抒发了大姐婆婆对佛祖、灶神不能改变自己悲苦命运的极度失望之情。C.“放鞭炮”“请灶王像”“燃高香与柏枝”“卖糖”等送灶王风俗的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学价值。D.在众人欢送灶王爷时,“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营造出悲欣交集的氛围,预示着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风云走势。(3)姑母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文本虽然出自长篇小说,但结构毫不松散,非常严谨,试分析其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情节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特色及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表达了我对姑母做法的认同”错,结合后文“在我降生前后,母亲当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这就难怪在我还没落草儿,姑母便对我不大满意了”可知,应是含蓄表达我对姑母的讽刺之意。故选B。(2)B.“大姐婆婆对佛祖、灶神不能改变自己悲苦命运的极度失望之情”错,根据原文“赶到这位老太太对丈夫或儿子示威的时候,她的气派是那么大,以至把神佛都骂在里边,毫不留情”可知,是为了突出她的“气派很大”。故选B。(3)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根据原文“据我后来调查,姑母的说法颇为正确,因为自从她中年居孀以后,就搬到我家来住,不可能不掌握些第一手的消息与资料”,可知姑母实事求是;“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在我降生前后,母亲当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这就难怪在我还没落草儿,姑母便对我不大满意了”,可知姑母自私自利;“可是,姑母居然敢和这位连神佛都敢骂的老太太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地争辩,实在令人不能不暗伸大指”,可知姑母暴躁、固执;“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说不定,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这么一想,姑母对我就不能不在讨厌之中,还有那么一点点敬意!”“假若我恰巧在那里,她必狠狠地瞪我一眼:她认准了我是灶王的小童儿转世,在那儿监视她呢”,可知姑母欺软怕硬。(4)根据文章开头“假若我姑母和我大姐的婆婆现在还活着,我相信她们还会时常争辩: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我的母亲是因生我而昏迷过去了呢,还是她受了煤气”,可知文章开头通过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带入小说情境;结合尾段,“你看,我只顾了交待我降生的月、日、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变”,可知首尾呼应,与选文结尾再次写到我的出生形成照应。所以,文章前后照应,结构毫不松散,非常严谨。根据原文“按照她的说法,我的母亲是因为生我,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的”“据我后来调查,姑母的说法颇为正确”“我也调查清楚:”“灶王对我姑母的态度如何,我至今还没探听清楚。我可是的确知道,姑母对灶王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不管我怎么不喜爱姑母,当她与大姐婆婆作战的时候,我总是站在她这一边的”等可知,小说以“我”的所忆所感来串联全文,回忆“我”的出生情形,写姑母、大姐婆婆对“我”的态度及“我”对她们的评价,主线突出,脉络清晰。这也使得文章结构毫不松散,非常严谨。根据原文第8﹣15段内容,如“她不能不想想,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可是,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全北京的男女,千真万确,没有一个遇上‘鬼打墙’的”“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她只在我母亲在我们屋里给灶王与财神上了三炷香之后,才搭讪着过来,可有可无地向神像打个问心”“说到这里,就很难不提一提我的大姐婆婆对神佛的态度。她的气派很大”等可知,小说情节围绕“送灶节”展开,写了“我”出生在这天、姑母和大姐婆婆对“灶王爷”的态度对比、送灶节的各种习俗等内容,情节集中,结构紧凑。答案:(1)B(2)B(3)①实事求是。和大姐的婆婆激辩,认为母亲是因为生“我”而昏迷过去;②自私自利。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心安理得;③执着好辩。敢和连神佛都敢骂的大姐婆婆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地争辩;④欺软怕硬。因疑“我”是“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对“我”心生敬意。(4)①前后照应。小说开头提及姑奶奶与大姐婆婆时常争辩,结尾进行呼应。②主线突出。小说以“我”的所忆所感来串联全文,回忆“我”的出生情形,写姑母、大姐婆婆对“我”的态度及“我”对她们的评价,主线突出,脉络清晰。③情节集中。小说情节围绕“送灶节”展开,写了“我”出生在这天、姑母和大姐婆婆对“灶王爷”的态度对比、送灶节的各种习俗等内容,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苏秦说齐闵王曰:“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其费与死伤者钧。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寡矣。”“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昔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B.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C.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D.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另有“平均”“相等”等意,文中为“相等”意。B.诸侯:是对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在周代可分为王、侯、伯、子、男五等。C.智伯瑶:晋国智氏第七代宗主,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D.千乘:根据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称诸侯为千乘。战国时,大国为万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苏秦认为战争中百姓的钱财支出包括安葬阵亡将士的费用、受伤将士求医问药的开销,但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除外。B.战争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有些会被士大夫藏起来,有些会被军中杂役窃取。这些消耗,即使是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C.中山国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却极为善战,在击败强大的赵国和燕国后,仍走向灭亡,可见战争不能带来持久胜利。D.英明的君主作战,不动用武力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百姓没有察觉,王业便已完成,是因为英明的君主没有把战争摆在首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②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5)《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慎战”主张,本文中苏秦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是从哪几个方面阐释其中原因的?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襜蔽”为名词,“理”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甲”为“不释”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故选:B。句子翻译为:攻城的消耗(很大),百姓修补遮蔽矢石的用具,运送战车,国中的人为制造兵器而疲惫,战士为开挖地道等徭役而困乏,将官身不离铠甲,一年之内能够攻下敌城,就算很快的了。(2)B.“在周代可分为王、侯、伯、子、男五等”错误,应是“公、侯、伯、子、男五等”。故选:B。(3)A.“但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除外”错误。根据原文“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其费与死伤者钧”可知,“……平安返家的在家中欢聚饮酒作乐,这些花费和死伤者的开支相等”,可见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也包括在内。故选:A。(4)①察:精明,明察事理;诚:的确;伯王:霸王大业;先:摆在首位。句子翻译为:英明的君主和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如果)的确想以霸王大业为志向,那就不要把战争摆在首位。②遂:最终;何:为什么;啬:节制。句子翻译为:可是中山国最终灭亡,国君逃亡齐国做了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战事不节制招来的祸患。(5)根据原文“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可知:战争消耗国家财富。根据原文“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可知:战争导致百姓、将士困顿不堪,人心涣散。根据原文“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可知:战争会激起仇恨,树敌众多,可能招来亡国的祸患。根据原文“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可知:明君想要成就王业,就不要把战争放在首位。答案:(1)B(2)B(3)A(4)①英明的君主和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如果)的确想以霸王大业为志向,那就不要把战争摆在首位。②可是中山国最终灭亡,国君逃亡齐国做了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战事不节制招来的祸患。(5)①战争消耗国家财富;②战争导致百姓、将士困顿不堪,人心涣散;③战争会激起仇恨,树敌众多,可能招来亡国的祸患;④明君想要成就王业,就不要把战争放在首位。参考译文:苏秦游说齐闵王道:“英明的君主和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如果)的确想以霸王大业为志向,那就不要把战争摆在首位。战争是国家的祸害,让都邑消耗财力。那战争的祸害(非常明显),士人听说将有战事,就捐献私人财产(给军队)而充实军中的市场,运送饮食来犒劳敢死的勇士,让(人)拆下车辕当柴烧,杀牛(设宴)款待战士,凡有市场的城邑没有不停止营业而为战争服务的,这(实在)是虚耗国家财富的做法啊。”“在开战的第二天,尸横遍野,(人们)扶着受伤的将士。死者(的家属)倾尽家财安葬(亡者),受伤将士耗尽钱财以求医问药,平安返家的在家中欢聚饮酒作乐,这些花费和死伤者的开支相等。所以人们在战争中的消耗,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军队出战,矛戟折坏,弓弩损坏,战车破坏,战马疲惫,箭损失大半。甲胄和兵器是官家自己花钱买的,有的被士大夫藏起来,有的被军中杂役窃取,即使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国家有这两种耗费,而能使诸侯服从的,那就太少了。”“攻城的消耗(很大),百姓修补遮蔽矢石的用具,运送战车,国中的人为制造兵器而疲惫,战士为开挖地道等徭役而困乏,将官身不离铠甲,一年之内能够攻下敌城,就算很快的了。上面的长官由于久战而倦于教化,士卒被兵器伤残,所以攻下了三座城,还能战胜敌人的就太少了。”“从前,智伯瑶攻灭范氏、中行氏,杀死他们的君主,灭了他们的国家,又向西包围晋阳,吞并了两国又使一位国君处于困境,这可以说是用兵盛极一时了,然而智伯瑶终于身死国亡,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他把战争放在首位,灭掉范氏、中行氏所招来的祸患。”“从前,中山国调动全国兵力奋起迎击燕、赵两国,在南边的长子作战,打败了赵国;在中山国以北作战,战胜了燕军,杀死燕将。中山国不过是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却对抗两个万乘大国,两次作战都取得胜利,这算是用兵的典范了。可是中山国最终灭亡,国君逃亡齐国做了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战事不节制招来的祸患。由此看来,由于战争导致败亡的事,可以从历史事实中看到例证。”“现在(有的国家)竭力战争且屡战屡胜,守城不被攻克,这不仅让人感到难以办到,而且也害人不浅,那么诸侯必然视他为仇敌了。那些贤明的国君与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他们)不动武力而诸侯会服从,态度谦让而丰厚的财物会到来。”“所以英明的君主作战,不必出动兵力就能战胜敌人,不必运用攻城的战车,敌国的边城就会投降,百姓还没有觉察而王业就已经完成。那些英明的君主处理事务,费用少,时间(虽)长,却可取得长远的利益。”所以说:“把战争放在后面可让诸侯归附并加以驱使。”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陈与义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两宋之交著名爱国词人。建炎三年(1129年),作者因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恰逢端午,遂有此作。②午日,即端午佳节。(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端午之际,词人高声吟诵着《楚辞》,虽感慨身世,但仍满怀欢度端午佳节的喜悦之情。B.词人借助“满帘风”,将激荡情绪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C.“戎葵”一句,委婉表达出词人内心深处对时事、自身际遇的复杂感情,语淡情深。D.词人酹酒江水,希望杯中之酒能够随桥下流水一起流入汨罗江,故国之思,可见一斑。(2)下阕“万事一身伤老矣”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在情感抒发的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手法及其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满怀欢度端午佳节的喜悦之情”有误,“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门,故情感应为“心中充满无限悲伤”。故选:A。(2)“万事一身伤老矣”,抒情手法是直抒胸臆。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抒发对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悲怆,感人至深。“枫叶荻花秋瑟瑟”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秋天的冷风吹过枫叶底,荻花发出飒飒的声响,秋声瑟瑟,满目一片萧瑟。诗句将作者与友人即将离别时的凄凉落寞之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答案:(1)A(2)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抒胸臆,抒发对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悲怆,感人至深;②“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将作者与友人即将离别时的凄凉落寞之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白话译文: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诗歌鉴赏: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又《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读者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和优美动听的句子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用寥寥数笔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遮蔽天日的宏伟状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诗词中常用“烽火”指代战争,比如“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重点字:蓉)(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重点字:隔)(3)示例一: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重点字:烽)示例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重点字:抵)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戏曲作为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精神血脉中的艺术,虽历经时代更迭,潮流变迁,但传承①。古老的戏腔跨越千年,如今在互联网直播技术的帮助下突破空间的界限,迎来“梨园又一春”。自2020年起,传统戏曲虽然在疫情的反复冲击下举步维艰,但网络直播不仅为戏曲人暂时困顿的现实生活找到了出口,还为传统艺术的传递寻得了新入口。然而,戏曲传播未来会走向何方?对于有些戏迷来说,缺少完整表演程式的线上直播只能算作一种没有演出可看时的权宜之计和②。戏曲不可能总是网络直播中的“流量担当”。当然,也有戏迷认为,我们不妨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并不意味着背弃传统,京剧艺术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这朵奇葩才能愈发绚丽夺目。文化生长具有其内在逻辑,传播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直播之后,戏曲在③的征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戏曲而言,网络直播只是打开了其走近年轻人的一扇门,而要让年轻人成为“铁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