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下学期重庆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建功新时代,助力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美育工作应有的价值遵循。自古以来,中国便有着“以美立德”的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将完整的人格培育和提高人生修为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马克思将美育与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改造联系在一起,重视美的劳动性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劳动创造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观点,对我们理解美育的价值提供了依据。美育的本质是在人类不断探求美的实践过程中,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进而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所强调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应当只停留在物质实践层面的自由,更应当是精神生产层面的自由与解放。美育是非功利地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多个向度中的重要一维,通过美育可以帮助主体不受束缚地、充分自由地发挥全部的精神素质。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得到充分肯定,其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创新教育离不开美育。创新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本身就遵循着“寻美”的规律。艺术鉴赏的过程也是欣赏者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二次加工和创造。可见,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力活动,审美活动中开放、多元的个性化体验,为主体提供自由表达和创意实践的条件。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美育不仅仅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素养的教育,更是激发创造意识、培育创新理念的教育。通过美育促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美育的新使命。美育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通过汲取复合学科理念,培养人文意识与科技理性的综合能力,并以其指导创新实践。突破创新体制与机制的障碍,实现美育助力科技创新。美育对于创新的作用,为重新审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新的认识和实践基础。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摘编自毕小君、聂磊、于晓航《美育建功新时代》,《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9日)材料二:“双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还在推动“双增”,即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用“双减”来带动“双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美育之“重”,重在“做”。美育强调亲身体验,强调通过体验——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感受。美育同时又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是主观的,是个性的,是非确定的……就这些意义来说,美育显然不是为现行考试制度准备的一门课程,美育的成效更不能仅盯着考试分数。美育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观山川大地感受其形、其色、其声、其势;画画感受线之韵、色之丰;唱歌、奏乐感受声之妙;舞蹈感受身体的呼吸和话语。因此,美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觉的敏锐性,锻炼并相信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如果你对自然、他人、包括自我无感,幸福便无从谈起。第二个,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是内在的和抽象的,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一定是艺术。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为考级而考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美育之“重”,重在创造力培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成人之美”。在当下这个新时代,人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者,那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存在和不断进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并将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如何培养创造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这是促进改变的利器。(摘编自朱永新《美育之“重”》,中国美育网2023年2月2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以美立德”的传统,通过审美教化,培育完整的人格,提高人生修为,以此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B.马克思美育观强调美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在探求美的实践中,要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C.仅仅盯着考分去看美育的成效是不可取的,美育重在“做”,强调亲身体验,它不带功利性,不是为现行考试准备的课程。D.美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幸福,并在艺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锻炼人感觉的敏锐性、感受力以及由此激发出朴素的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彰显人的主体性并肯定其个性化,是马克思美育观的应有之义,这与通识艺术教育要“成人之美”的观点相似,都包含了创造力培养的内容。B.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就能使美育助力科技创新,并将其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C.要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有必要让新时代美育工作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D.人工智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力”的根本是创造力,而美育能增养人的创造力,激发主体的创造欲望并增强创造意识,不断开发创新潜能。(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美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的一项是A.通过“强师影像美育活动”记录支教故事,大学生们培养了自己的媒介素养和艺术修养。B.“新农村舞蹈美育工程”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师生舞蹈水平。C.在父母督促下,姚成五岁开始学习钢琴,每天练习4小时,14岁的他已通过钢琴十级。D.复兴中学坚持用“双减”带动“双增”,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得到了整体的提升。(4)席勒说:“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全面和谐。”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该如何认识美育在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枯井(节选)冯骥才今天,我约了二表哥一起去打鸟。二表哥最喜欢去荒村,一大片乱糟糟的老树和死树,混杂着一些早已坍塌了的残垣断壁,显然,在这里打鸟会容易些。我跟着二表哥提着枪,猫着腰,蹑手蹑脚,在一丛灌木后边,隐下身来。好似摸进敌阵,心里边一阵阵激动。二表哥说:“我先打,你千万别开枪,这儿可能有一群野雁。”我把枪按在胸口下边,两眼死盯着前边一片野树,我一直没有看见那些野雁在哪儿,只听“砰”的一声,眼前群鸟从草木丛中轰然腾起,四处乱飞,好像打散了世界。二表哥兴冲冲叫了一声:“我打中了!”趟着野草丛莽冲了出去。我怔了一下,跟着也冲出去。野草过腰,荆棘拦人,手脚感觉疼痛也不管了,自以为一直跟在二表哥身后,可愈跑离他愈远,渐渐看不见他了,我站直身子一瞧,前边荒天野地,我走岔了道?大声呼喝道:“二表哥!”居然没人应答。我加大声音再喊一声,还是没人应答。在慌乱和恐惧中,我一边喊着二表哥,一边在野地上奔跑。两次被什么东西绊倒,右腿膝盖生疼;我完全顾不上去看腿部是否受伤。这时,忽然觉得好像有人呼我。我赶紧停下来,屏住呼吸,静心听,果然是二表哥的声音,他在呼我!我惊喜之极,大叫:“我在这儿呢!二表哥!”可是,他的声音有点怪,声音很小,而且我分辨不出他声音的方向。忽然,我又听到他的声音,这一次,我清楚地辨别出他的方向右前方,而且不远!我急忙向右前方跑去,跑出去不过十来步,突然一脚踩空,竟然凭空掉下去!整个人实实在在摔在下边,幸好下边是很厚很厚的烂泥。但我还是浑身上下剧疼。这时,忽然一个声音就在眼前:“别叫了,我比你还疼,你砸我身上了,我的腿多半给你砸断了!”是二表哥吗?是他。可是眼前一团漆黑,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他说:“现在咱俩全掉进一口枯井里了,没救了,只有等死。”等死?怎么能干瞪着眼等死。我便大喊起来,心一急,索性狂喊,一直喊到没力气了,也没人应答。在这杳无人迹之地,绝对没有任何人相救,而我们自己是绝对没办法爬出这枯井的。任何希望都是不存在的。四周漆黑一团,头顶上边的井口里,是一个圆形的银灰色极其通透的天空。这圆圆的天空正中,是明亮、苍白、冰冷、残缺的月亮。除此纤尘皆无。这是一个要死的人最后看到的人间的景象吗?死亡正向我们走来,我也没有心思说话了。一天来,经过各种情感的折磨与忧思,我渐渐把人间的难舍难离的东西放下了。我尽力叫自己明白,没什么放不下的。放下了才是真正的解脱。这就是死亡的哲学。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我听到有人唤我。睁开眼时枯井里似乎亮了一些,头顶上井口的一边有一抹阳光。呼唤我的是二表哥。他像是坐直了一些,不等我开口,便说:“我必须要对你说几件事——”不等我问,他竟然主动地说:“这几件事一直在我心里掖着,都是我干的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我必须说出来,放下来,才好走。反正咱俩已经是死人了,死人的话活人听不见。现在你只管听,别问。你要是觉得我是王八蛋,你就骂我,随你便。好,我说了——”“我从小人见人爱,拿我当个老实巴交的傻小子。其实都叫我骗了。我自小就不是好东西。我坏,人的坏并不是跟人学的。我从根儿上就坏。”我从来没听别人这么谈自己的。我暗暗吃惊。于是,二表哥跟我说了两件“告密的事”:一件是告初中班主任的密,让他在“文革”中挨了批斗,闹抑郁症扎河里死了;一件是告发了一个很瘦很穷的女人逃票,导致其被赶下火车。“是啊,一个好老师那么关心我,我却告发他;一个穷女人并没招我,我为什么告发她?我图什么?我是不是天生很坏?而且我对比我厉害的人并不敢坏,我的坏专对那些伤害不到我的人。”他又断断续续地讲了他所干的几件坏事,渐渐地,没声音了,而且也没有呻吟和喘息声。我没有呼喊他。我知道,他该走了。我也失去了活命的欲望。一种死亡的气息渐渐包围和吞噬了我们。我浑然不觉。一缕刺目的光忽然穿过漆黑一片,照进似乎已经不存在的身体里。我竟然听到一句问话:“哎——哎!你们还活着吗?”这种生还的感受无可形容。这是一种绝路逢生,狂悲狂喜。我从身体到精神一天天开始还阳。可是听说与我一同起死回生的伙伴二表哥却不大好。据二表嫂说,打回来一直闭着眼不说话,脸上没有活气,看上去像床板上停着一具尸首。不论二表嫂跟他说什么,甚至对他哭了,他也一声不出。二表嫂叫我老婆问我:“他还出了嘛事?枯井里阴气重,是不是中了邪?”我听了,先是不解,后来渐渐明白,这完全与我有关。就因为他把自己那些坏事、脏事、伤天害理的事告诉给我。人最能给自己保密的还是自己,一旦告诉给别人,便无秘密可言。当时在枯井里,我俩都认定自己马上就成为死人,死人告诉死人的话,怕什么?可是现在我俩被救,都活了,活人告诉给活人,往下怎么活?我想好了,过几天能走动了,去他家,对他立下死誓,不管他信不信,反正我也要对他发誓。泄露一字,地灭天诛!可是多日之后,二表嫂忽然来说,二表哥不见了。于是,我们赶紧四处找他,没人见过他。一个月过去仍旧没有踪影。二表嫂掉着泪说:“叫鬼勾去了,自打他救回来,魂好像就没回来。”我听这话,心里不禁打个寒战。我好像明白他的去处——他准是回去了,又躺在那枯井的烂泥里。那口枯井是他人间的出口。现在一个多月过去,应该早走了。对二表哥那段“临终之言”,那些事,我一直守口如瓶。但搁在我心里挺不好受,好像这些事是我干的。也就是说,把坏事藏在谁心里都不是好事,无论是自己干的,还是别人干的。(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借助“枯井”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独特物象,暗示了人生中可能存在不可见光的秘密,一旦见光就可能面对无法预料的结局,引人深思。B.二表哥回来后,一言不发,“看上去像床板上停着一具尸首”,这一比喻准确形象,写出了二表哥将秘密示人后绝望的精神状态。C.小说最后部分运用较多笔墨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这不仅讲清了事情的原委,还暗示了二表哥的命运,让人咀嚼回味。D.小说构思精巧,在一个偶然事件中,设置了人物生死的不同命运,在对比中开掘生活的底蕴,警示人们要严守自己的秘密。(2)小说中说“那口枯井是他人间的出口”,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含义。(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可以改为“临终之言”,你认为合适吗?请与原题进行比较,分析理由。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建德遗秦王①书,请退军潼关,返侵地,复修前好。封德彝曰:“席胜而来,锋锐气盛,不若退保新安。”秦王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取之甚易。吾计决矣!”窦建德迫于武牢不得进,留屯累月,将士思归。凌敬言于建德曰:“大王悉兵济河,使重将守之,更鸣鼓建旗,逾太行。一则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二则拓地收众,形势益强。为今之策,无以易此。”建德将从之,而王世充遣使告急相继,又阴以金玉啖建德诸将,以挠其谋。诸将皆曰:“凌敬书生,安知战事,其言岂可用也!”建德乃谢敬曰:“今众心甚锐,天赞我也,因之决战,必将大捷。”敬固争之,窦建德怒,令扶出。其妻曹氏曰:“祭酒之言不可违也。”曰:“此非女子所知!”建德列陈,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急饮水,逡巡欲退。秦王命三百骑经建德陈西,驰而南上,戒之曰:“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士及至陈前,陈果动。时秦王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陈。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过,进退之间,而唐兵已至。淮阳王道玄直出其后,射人,皆应弦而仆。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建德曰:“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擒之,载以从马,来见秦王。秦王让之曰:“我自讨王世充,何预汝事,而来越境,犯我兵锋!”建德曰:“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入贺,秦王笑曰:“不用公言,得有今日。智者千虑,不免一失乎!”德彝甚惭。(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有删改)注:秦王,即唐李世民,因战功卓著,拜天策将军,册封秦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B.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C.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D.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凌敬书生”与“本长安倡女”两句句式类型相同,都属于判断句。B.祭酒:学官名,原称仆射,隋唐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主管官。C.“驰而南上”与“乌鹊南飞”两句中“南”一词的意义不完全相同。D.兵锋:兵器的尖端或锐利部分,亦指兵力,兵势,也可以代指军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建德本已准备接受凌敬的建议,后经一番权衡又改变主意,决意和秦王一战。B.秦王率部打过来,窦建德召骑兵与之抗衡,其朝臣阻挡了骑兵,不让他们出击。C.淮阳王李道玄箭术极为高超,自窦建德军阵后冲出放箭,中箭者无不应声倒地。D.封德彝向秦王祝贺胜利,秦王宽慰他说,有谋略的人考虑得再周全也会有错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王世充遣使告急相继,又阴以金玉啖建德诸将,以挠其谋。②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5)结合文本,简要归纳窦建德战败的原因。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登岳阳楼》。登岳阳楼①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①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②坼(chè):分裂。(1)下列对《登岳阳楼》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此诗为登楼抒怀之作。首联“昔闻”“今上”对举,扩大了诗歌的时空领域,写出自己对洞庭湖向往已久。B.颔联写洞庭浩瀚无边,波浪掀天,诗人借助想象,把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C.颈联写出了诗人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漂泊天涯,极其凄凉落寞的可悲处境。这是诗歌意旨所在。D.尾联写诗人倚靠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外敌入侵,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老泪纵横。E.登楼、登高容易引发诗人的悲怀,《登岳阳楼》与《登高》在情感脉络上高度相似,由首至尾地表达出作者的满怀强烈的哀伤。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5.(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3)杜甫《蜀相》中,“,”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4)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5)“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祖母无臣,。”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街路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地理实体名称等。在我国①的成语中,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地名,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成语风景线:嵌地名成语。地名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而成语的结构具有定型性和凝固性特点,地名一旦进入成语中就不能被随意更换或修改。比如,“东山再起、寿比南山、泰山压顶、巫山云雨”等成语中都有“山”,但是其中的“东山、南山、泰山、巫山”等地名不能互换,也不能被替换。再如,“秦晋之好”中的“秦”字,“②”中的“吴”字,也都不能更换为其他地名。地名之所以进入到成语中,与地名的特点③。因为地名不仅是简单的地理坐标,还承载着与当地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或文化事项。比如,“邯郸学步”就出自《庄子•秋水》中的寓言故事。可以说,对每一个嵌地名成语的背后,都有一段经典的历史故事。地名既是文化精华的浓缩,更是地理坐标的外显。故此,需要深入细致地阐释地名文化,追寻地名的价值和意义。(1)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直接写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A.个别国家和集团的“家法”和“帮规”不能取代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会员国应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B.现实证明,长期过度的自由主义治理使不少西方国家丧失了在危机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胆识与能力,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C.数据显示,在打造中国新的“电竞之都”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开展六年之后,绍兴已经为位于上虞区的e游小镇招徕大约1.1万名专业人才。D.由中国侨联主办的“亲情中华•诵读新时代”朗诵音乐会通过人民视频、新华社现场云等网络平台向全球播出,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贫困的年代里,草头最简单的吃法,就是母亲用油布一抹锅底,把洗干净的草头放进锅里,用筷子拌动几下,再浇上几滴料酒,加水少许,不用盖锅盖,那草头香便会溢出,已成美味,俗称“搂草头”。,入口还来不及慢慢品味它的清香,几叶草头便化了。必须用筷子再来一大夹,草头量多才能稍加咀嚼,把清香留于齿颊。崇明人吃草头,,细想起来,吃不饱饭的少小年代,却有小鱼小虾及野菜可吃,这也是造物的恩典了。草头不像荠菜、马兰头,。草头地是一大片的地,一大片的嫩绿,一大片的青草味。每一次母亲要我去摘草头时,我都会在地头踌躇不前,那些沐浴在晨光中的草头,正安详地享受着清早的大自然,微风中那绿叶轻轻地晃动着,等待太阳升起。摘草头只需一只菜篮子,用不着别的工具,在草头地里掐取嫩尖即可。尽管母亲一再告诉我,草头是掐不死的,今天摘下嫩尖,明天一早又长起来了,但那细细的茎被掐断了,会流出一点汁水,那是它的血吗?它会觉得疼吗?我离开草头地时回望,绿色依旧,宁静依旧。被掐断的痛苦无声无息,它们不告诉人。(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效果。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材料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甚至还自己充当新药试验者,最终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材料三: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以上内容对新时代的青年具有启示意义。围绕“不能”与“不为”这一话题,《时代青年》杂志社举办征文活动,请你给该杂志社投稿,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脱离材料含义范围。
2023-2024学年下学期重庆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建功新时代,助力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美育工作应有的价值遵循。自古以来,中国便有着“以美立德”的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将完整的人格培育和提高人生修为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马克思将美育与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改造联系在一起,重视美的劳动性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劳动创造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观点,对我们理解美育的价值提供了依据。美育的本质是在人类不断探求美的实践过程中,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进而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所强调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应当只停留在物质实践层面的自由,更应当是精神生产层面的自由与解放。美育是非功利地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多个向度中的重要一维,通过美育可以帮助主体不受束缚地、充分自由地发挥全部的精神素质。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得到充分肯定,其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创新教育离不开美育。创新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本身就遵循着“寻美”的规律。艺术鉴赏的过程也是欣赏者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二次加工和创造。可见,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力活动,审美活动中开放、多元的个性化体验,为主体提供自由表达和创意实践的条件。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美育不仅仅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素养的教育,更是激发创造意识、培育创新理念的教育。通过美育促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美育的新使命。美育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通过汲取复合学科理念,培养人文意识与科技理性的综合能力,并以其指导创新实践。突破创新体制与机制的障碍,实现美育助力科技创新。美育对于创新的作用,为重新审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新的认识和实践基础。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摘编自毕小君、聂磊、于晓航《美育建功新时代》,《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9日)材料二:“双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还在推动“双增”,即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用“双减”来带动“双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美育之“重”,重在“做”。美育强调亲身体验,强调通过体验——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感受。美育同时又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是主观的,是个性的,是非确定的……就这些意义来说,美育显然不是为现行考试制度准备的一门课程,美育的成效更不能仅盯着考试分数。美育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观山川大地感受其形、其色、其声、其势;画画感受线之韵、色之丰;唱歌、奏乐感受声之妙;舞蹈感受身体的呼吸和话语。因此,美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觉的敏锐性,锻炼并相信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如果你对自然、他人、包括自我无感,幸福便无从谈起。第二个,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是内在的和抽象的,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一定是艺术。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为考级而考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美育之“重”,重在创造力培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成人之美”。在当下这个新时代,人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者,那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存在和不断进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并将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如何培养创造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这是促进改变的利器。(摘编自朱永新《美育之“重”》,中国美育网2023年2月2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以美立德”的传统,通过审美教化,培育完整的人格,提高人生修为,以此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B.马克思美育观强调美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在探求美的实践中,要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C.仅仅盯着考分去看美育的成效是不可取的,美育重在“做”,强调亲身体验,它不带功利性,不是为现行考试准备的课程。D.美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幸福,并在艺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锻炼人感觉的敏锐性、感受力以及由此激发出朴素的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彰显人的主体性并肯定其个性化,是马克思美育观的应有之义,这与通识艺术教育要“成人之美”的观点相似,都包含了创造力培养的内容。B.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就能使美育助力科技创新,并将其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C.要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有必要让新时代美育工作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D.人工智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力”的根本是创造力,而美育能增养人的创造力,激发主体的创造欲望并增强创造意识,不断开发创新潜能。(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美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的一项是CA.通过“强师影像美育活动”记录支教故事,大学生们培养了自己的媒介素养和艺术修养。B.“新农村舞蹈美育工程”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师生舞蹈水平。C.在父母督促下,姚成五岁开始学习钢琴,每天练习4小时,14岁的他已通过钢琴十级。D.复兴中学坚持用“双减”带动“双增”,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得到了整体的提升。(4)席勒说:“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全面和谐。”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该如何认识美育在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考点】非连续性文本;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D(2)B(3)C(4)①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②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感性教育。③美育的思维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5)①美育是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通过美育人的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②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③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答题时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再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美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幸福”错。材料二第三段“美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觉的敏锐性,锻炼并相信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据此看出“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并非“美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幸福”。故选D。(2)B.“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就能使美育助力科技创新,并将其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错。说法绝对化了,材料二最后一段“如何培养创造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这是促进改变的利器”,材料一第五段“美育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通过汲取复合学科理念,培养人文意识与科技理性的综合能力,并以其指导创新实践。突破创新体制与机制的障碍,实现美育助力科技创新”据此看出,原文是说改变教育模式,提倡美育,会促进创造力的培养,但并未说使美育助力科技创新,并将其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故选B。(3)C.学习钢琴通过钢琴十级考试,是训练后达到的等级水平,并不能体现美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一定是艺术。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为考级而考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可以看出。故选C。(4)席勒的话意思是审美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理性思维力的和谐发展。材料二第三段“第一个,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美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觉的敏锐性,锻炼并相信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据此可分析出,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感性教育。材料二第四段“第二个,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一定是艺术。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据此可分析出,一是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二是美育的思维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5)美育在造就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作用:①材料一第三段“美育是非功利地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多个向度中的重要一维,通过美育……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得到充分肯定,其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据此分析出,美育是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通过美育人的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②材料一第四段“创新教育离不开美育……可见,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力活动,审美活动中开放、多元的个性化体验,为主体提供自由表达和创意实践的条件。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据此分析出,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③材料一第五段“美育不仅仅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素养的教育,更是激发创造意识、培育创新理念的教育。通过美育促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美育的新使命。……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据此分析出,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答案:(1)D(2)B(3)C(4)①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②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感性教育。③美育的思维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5)①美育是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通过美育人的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②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③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3.归纳整合。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枯井(节选)冯骥才今天,我约了二表哥一起去打鸟。二表哥最喜欢去荒村,一大片乱糟糟的老树和死树,混杂着一些早已坍塌了的残垣断壁,显然,在这里打鸟会容易些。我跟着二表哥提着枪,猫着腰,蹑手蹑脚,在一丛灌木后边,隐下身来。好似摸进敌阵,心里边一阵阵激动。二表哥说:“我先打,你千万别开枪,这儿可能有一群野雁。”我把枪按在胸口下边,两眼死盯着前边一片野树,我一直没有看见那些野雁在哪儿,只听“砰”的一声,眼前群鸟从草木丛中轰然腾起,四处乱飞,好像打散了世界。二表哥兴冲冲叫了一声:“我打中了!”趟着野草丛莽冲了出去。我怔了一下,跟着也冲出去。野草过腰,荆棘拦人,手脚感觉疼痛也不管了,自以为一直跟在二表哥身后,可愈跑离他愈远,渐渐看不见他了,我站直身子一瞧,前边荒天野地,我走岔了道?大声呼喝道:“二表哥!”居然没人应答。我加大声音再喊一声,还是没人应答。在慌乱和恐惧中,我一边喊着二表哥,一边在野地上奔跑。两次被什么东西绊倒,右腿膝盖生疼;我完全顾不上去看腿部是否受伤。这时,忽然觉得好像有人呼我。我赶紧停下来,屏住呼吸,静心听,果然是二表哥的声音,他在呼我!我惊喜之极,大叫:“我在这儿呢!二表哥!”可是,他的声音有点怪,声音很小,而且我分辨不出他声音的方向。忽然,我又听到他的声音,这一次,我清楚地辨别出他的方向右前方,而且不远!我急忙向右前方跑去,跑出去不过十来步,突然一脚踩空,竟然凭空掉下去!整个人实实在在摔在下边,幸好下边是很厚很厚的烂泥。但我还是浑身上下剧疼。这时,忽然一个声音就在眼前:“别叫了,我比你还疼,你砸我身上了,我的腿多半给你砸断了!”是二表哥吗?是他。可是眼前一团漆黑,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他说:“现在咱俩全掉进一口枯井里了,没救了,只有等死。”等死?怎么能干瞪着眼等死。我便大喊起来,心一急,索性狂喊,一直喊到没力气了,也没人应答。在这杳无人迹之地,绝对没有任何人相救,而我们自己是绝对没办法爬出这枯井的。任何希望都是不存在的。四周漆黑一团,头顶上边的井口里,是一个圆形的银灰色极其通透的天空。这圆圆的天空正中,是明亮、苍白、冰冷、残缺的月亮。除此纤尘皆无。这是一个要死的人最后看到的人间的景象吗?死亡正向我们走来,我也没有心思说话了。一天来,经过各种情感的折磨与忧思,我渐渐把人间的难舍难离的东西放下了。我尽力叫自己明白,没什么放不下的。放下了才是真正的解脱。这就是死亡的哲学。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我听到有人唤我。睁开眼时枯井里似乎亮了一些,头顶上井口的一边有一抹阳光。呼唤我的是二表哥。他像是坐直了一些,不等我开口,便说:“我必须要对你说几件事——”不等我问,他竟然主动地说:“这几件事一直在我心里掖着,都是我干的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我必须说出来,放下来,才好走。反正咱俩已经是死人了,死人的话活人听不见。现在你只管听,别问。你要是觉得我是王八蛋,你就骂我,随你便。好,我说了——”“我从小人见人爱,拿我当个老实巴交的傻小子。其实都叫我骗了。我自小就不是好东西。我坏,人的坏并不是跟人学的。我从根儿上就坏。”我从来没听别人这么谈自己的。我暗暗吃惊。于是,二表哥跟我说了两件“告密的事”:一件是告初中班主任的密,让他在“文革”中挨了批斗,闹抑郁症扎河里死了;一件是告发了一个很瘦很穷的女人逃票,导致其被赶下火车。“是啊,一个好老师那么关心我,我却告发他;一个穷女人并没招我,我为什么告发她?我图什么?我是不是天生很坏?而且我对比我厉害的人并不敢坏,我的坏专对那些伤害不到我的人。”他又断断续续地讲了他所干的几件坏事,渐渐地,没声音了,而且也没有呻吟和喘息声。我没有呼喊他。我知道,他该走了。我也失去了活命的欲望。一种死亡的气息渐渐包围和吞噬了我们。我浑然不觉。一缕刺目的光忽然穿过漆黑一片,照进似乎已经不存在的身体里。我竟然听到一句问话:“哎——哎!你们还活着吗?”这种生还的感受无可形容。这是一种绝路逢生,狂悲狂喜。我从身体到精神一天天开始还阳。可是听说与我一同起死回生的伙伴二表哥却不大好。据二表嫂说,打回来一直闭着眼不说话,脸上没有活气,看上去像床板上停着一具尸首。不论二表嫂跟他说什么,甚至对他哭了,他也一声不出。二表嫂叫我老婆问我:“他还出了嘛事?枯井里阴气重,是不是中了邪?”我听了,先是不解,后来渐渐明白,这完全与我有关。就因为他把自己那些坏事、脏事、伤天害理的事告诉给我。人最能给自己保密的还是自己,一旦告诉给别人,便无秘密可言。当时在枯井里,我俩都认定自己马上就成为死人,死人告诉死人的话,怕什么?可是现在我俩被救,都活了,活人告诉给活人,往下怎么活?我想好了,过几天能走动了,去他家,对他立下死誓,不管他信不信,反正我也要对他发誓。泄露一字,地灭天诛!可是多日之后,二表嫂忽然来说,二表哥不见了。于是,我们赶紧四处找他,没人见过他。一个月过去仍旧没有踪影。二表嫂掉着泪说:“叫鬼勾去了,自打他救回来,魂好像就没回来。”我听这话,心里不禁打个寒战。我好像明白他的去处——他准是回去了,又躺在那枯井的烂泥里。那口枯井是他人间的出口。现在一个多月过去,应该早走了。对二表哥那段“临终之言”,那些事,我一直守口如瓶。但搁在我心里挺不好受,好像这些事是我干的。也就是说,把坏事藏在谁心里都不是好事,无论是自己干的,还是别人干的。(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借助“枯井”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独特物象,暗示了人生中可能存在不可见光的秘密,一旦见光就可能面对无法预料的结局,引人深思。B.二表哥回来后,一言不发,“看上去像床板上停着一具尸首”,这一比喻准确形象,写出了二表哥将秘密示人后绝望的精神状态。C.小说最后部分运用较多笔墨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这不仅讲清了事情的原委,还暗示了二表哥的命运,让人咀嚼回味。D.小说构思精巧,在一个偶然事件中,设置了人物生死的不同命运,在对比中开掘生活的底蕴,警示人们要严守自己的秘密。(2)小说中说“那口枯井是他人间的出口”,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含义。(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可以改为“临终之言”,你认为合适吗?请与原题进行比较,分析理由。【考点】小说;体会文中重要句子含意;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内容理解与概括;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答案】(1)D(2)①在枯井里,他在确信两人都会死的时候,将自己隐藏多年的坏事告诉了别人,“枯井”是他倾吐的“出口”。②他感觉在世人面前已经“原形毕露”,只有在那个枯井里,他才能彻底躲避世人异样的目光,“枯井”是他逃避人世的“出口”。③“枯井”是他生命最后的归宿。(3)不合适。①“临终之言”没有贯穿全篇,“枯井”能从情节上串联全文。②“临终之言”不能表现人物的活动背景,“枯井”则可以充分表现人物的活动背景。③“临终之言”缺少象征性,“枯井”则象征了二表哥人设的崩塌。④“临终之言”过于直白,“枯井”则可以让读者展开想象与思考,探讨主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分析其深刻含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明确观点,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D.“在对比中开掘生活的底蕴,警示人们要严守自己的秘密”错误,两个人不是用来对比的,“警示人们要严守自己的秘密”不是小说的意图。故选D。(2)原文“这几件事一直在我心里掖着,都是我干的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我必须说出来,放下来,才好走。反正咱俩已经是死人了,死人的话活人听不见”,在枯井里,二表哥说“反正咱俩已经是死人了,死人的话活人听不见”,说明二表哥确信两人都会死,死人不会泄露秘密,所以,他将自己隐藏多年的坏事告诉了“我”,“枯井”是他倾吐的“出口”。原文“我听了,先是不解,后来渐渐明白,这完全与我有关。就因为他把自己那些坏事、脏事、伤天害理的事告诉给我。……可是现在我俩被救,都活了,活人告诉给活人,往下怎么活?”,二表哥在认为两人跟都无法活的情况下把秘密告诉了“我”,现在两人都活了下来,他认为活人不能保守秘密,所以,他感觉在世人面前已经“原形毕露”,只有在那个枯井里,他才能彻底躲避世人异样的目光,“枯井”是他逃避人世的“出口”。原文“把坏事藏在谁心里都不是好事,无论是自己干的,还是别人干的”“二表嫂掉着泪说:‘叫鬼勾去了,自打他救回来,魂好像就没回来。’”“我听这话,心里不禁打个寒战。我好像明白他的去处——他准是回去了,又躺在那枯井的烂泥里”,二表哥做了“坏事”注定会心里一直不好受,把“秘密”说出来也并不能让他得到解脱,人虽然被救活了,但他的精神早已被摧垮,所以,最后他还是会选择回到“枯井”,“枯井”是他生命最后的归宿。(3)解答本题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如答案所给“不合适”。情节上看,原文“于是,二表哥跟我说了两件‘告密的事’:一件是告初中班主任的密,让他在‘文革’中挨了批斗,闹抑郁症扎河里死了;一件是告发了一个很痩很穷的女人逃票,导致其被赶下火车”,二表哥的“临终之言”出现在文章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主要讲二人被救后的情况,并未贯穿全文;文章主要写“我”和二表哥掉进枯井、二人枯井交谈、二表哥返回枯井的故事,“枯井”从情节上串联全文,所以不能修改;环境上看,“临终之言”只交代了二表哥的心理活动,而且紧限于故事的开始,只是人物活动的一部分,不能表现人物的活动背景;二表哥和“我”的所有活动都与“枯井”有关,“枯井”为人物提供了背景,可以充分表现人物的活动,所以不能修改;主旨上看,“临终之言”运用了语言描写,揭示的是二表哥当时的心理活动,缺少象征性;原文“那口枯井是他人间的出口”中“枯井”具有象征性含义,象征二表哥人设的崩塌和最后的结局;效果上看,“临终之言”为题,直接说明二表哥内在和结局,过于直白;“枯井”为题,可以让读者先关注环境,再关注相关事件以及其中的人物命运,给读者以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深化主旨。答案:(1)D(2)①在枯井里,他在确信两人都会死的时候,将自己隐藏多年的坏事告诉了别人,“枯井”是他倾吐的“出口”。②他感觉在世人面前已经“原形毕露”,只有在那个枯井里,他才能彻底躲避世人异样的目光,“枯井”是他逃避人世的“出口”。③“枯井”是他生命最后的归宿。(3)不合适。①“临终之言”没有贯穿全篇,“枯井”能从情节上串联全文。②“临终之言”不能表现人物的活动背景,“枯井”则可以充分表现人物的活动背景。③“临终之言”缺少象征性,“枯井”则象征了二表哥人设的崩塌。④“临终之言”过于直白,“枯井”则可以让读者展开想象与思考,探讨主旨。【点评】小说标题有如下作用: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2.点明文章中心思想。3.交代文章写作情感。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作为文章的线索。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建德遗秦王①书,请退军潼关,返侵地,复修前好。封德彝曰:“席胜而来,锋锐气盛,不若退保新安。”秦王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取之甚易。吾计决矣!”窦建德迫于武牢不得进,留屯累月,将士思归。凌敬言于建德曰:“大王悉兵济河,使重将守之,更鸣鼓建旗,逾太行。一则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二则拓地收众,形势益强。为今之策,无以易此。”建德将从之,而王世充遣使告急相继,又阴以金玉啖建德诸将,以挠其谋。诸将皆曰:“凌敬书生,安知战事,其言岂可用也!”建德乃谢敬曰:“今众心甚锐,天赞我也,因之决战,必将大捷。”敬固争之,窦建德怒,令扶出。其妻曹氏曰:“祭酒之言不可违也。”曰:“此非女子所知!”建德列陈,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急饮水,逡巡欲退。秦王命三百骑经建德陈西,驰而南上,戒之曰:“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士及至陈前,陈果动。时秦王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陈。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过,进退之间,而唐兵已至。淮阳王道玄直出其后,射人,皆应弦而仆。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建德曰:“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擒之,载以从马,来见秦王。秦王让之曰:“我自讨王世充,何预汝事,而来越境,犯我兵锋!”建德曰:“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入贺,秦王笑曰:“不用公言,得有今日。智者千虑,不免一失乎!”德彝甚惭。(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有删改)注:秦王,即唐李世民,因战功卓著,拜天策将军,册封秦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B.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C.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D.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凌敬书生”与“本长安倡女”两句句式类型相同,都属于判断句。B.祭酒:学官名,原称仆射,隋唐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主管官。C.“驰而南上”与“乌鹊南飞”两句中“南”一词的意义不完全相同。D.兵锋:兵器的尖端或锐利部分,亦指兵力,兵势,也可以代指军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窦建德本已准备接受凌敬的建议,后经一番权衡又改变主意,决意和秦王一战。B.秦王率部打过来,窦建德召骑兵与之抗衡,其朝臣阻挡了骑兵,不让他们出击。C.淮阳王李道玄箭术极为高超,自窦建德军阵后冲出放箭,中箭者无不应声倒地。D.封德彝向秦王祝贺胜利,秦王宽慰他说,有谋略的人考虑得再周全也会有错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王世充遣使告急相继,又阴以金玉啖建德诸将,以挠其谋。②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5)结合文本,简要归纳窦建德战败的原因。【考点】历史事件;一词多义;文言句式;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B(2)C(3)B(4)①但是王世充连续不断地派人来告急,又暗地里用金玉收买窦建德手下的将领,阻挠凌敬的计划。②敌人如果不动,你就带兵返回,如果动了,就领兵向东前进。(5)①窦建德军心不稳,人人思归,且战前饥困,无心作战。②窦建德听信谗言,拒绝忠言,决策失误。③窦建德虚荣心强,对阵时仍令朝臣来贺,以至错失先机。④对手李世民擅长指挥作战,行动迅速,料敌先机;其下属也英勇善战,智计过人。【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建德”是“将士”的定语,指“窦建德的将士”,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大溃”的主语是“建德将士”,而“坠马”的主语则是“建德”,二者之间应断开,排除A、D。故选:B。句子翻译为:于是各军大战,战场上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史大奈等人从敌人阵后而出,打开唐军旗帜,窦建德的士兵回头看见唐旗在阵后飘扬,迅速崩溃,窦建德落马,唐车骑将军杨武威挺槊欲刺。(2)C.“一词的意义不完全相同”错。两个“南”都是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向南奔驰/乌鹊向南飞去。(3)B.“其朝臣阻挡了骑兵,不让他们出击”错误,原文为“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过,进退之间,而唐兵已至”,据此可知,并非窦建德的朝臣阻挡骑兵不让他们出击,而是骑兵被朝谒的朝臣阻挡,没法过去。(4)①相继:一个接一个,不断地;阴:暗中;啖:给……吃,此处指贿赂收买;挠:阻挠。句子翻译为:但是王世充连续不断地派人来告急,又暗地里用金玉收买窦建德手下的将领,阻挠凌敬的计划。②尔:你;宜:应该;引:率领;东:向东。句子翻译为:敌人如果不动,你就带兵返回,如果动了,就领兵向东前进。(5)根据原文“窦建德迫于武牢不得进,留屯累月,将士思归”“建德列陈,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急饮水,逡巡欲退”可知,军心不稳,人人思归,临阵饥饿困倦,无心作战。根据原文“凌敬言于建德曰……建德将从之,而王世充遣使告急相继,又阴以金玉啖建德诸将,以挠其谋。诸将皆曰:‘凌敬书生,安知战事,其言岂可用也!’建德乃谢敬曰:‘今众心甚锐,天赞我也,因之决战,必将大捷。’敬固争之,窦建德怒,令扶出”“其妻曹氏曰:‘祭酒之言不可违也。’曰:‘此非女子所知’”可知,他听信谗言而拒绝忠言,导致决策错误。根据原文“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陈。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过,进退之间,而唐兵已至”可知,他大摆皇帝架子,两军对垒时让朝臣来贺,致使骑兵受阻,在交战中错失先机。根据原文“士及至陈前,陈果动。时秦王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陈”“淮阳王道玄直出其后,射人,皆应弦而仆”“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可知,对手李世民指挥若定,果敢敏锐,下属也英勇善战,智计过人,超出窦建德太多。答案:(1)B(2)C(3)B(4)①但是王世充连续不断地派人来告急,又暗地里用金玉收买窦建德手下的将领,阻挠凌敬的计划。②敌人如果不动,你就带兵返回,如果动了,就领兵向东前进。(5)①窦建德军心不稳,人人思归,且战前饥困,无心作战。②窦建德听信谗言,拒绝忠言,决策失误。③窦建德虚荣心强,对阵时仍令朝臣来贺,以至错失先机。④对手李世民擅长指挥作战,行动迅速,料敌先机;其下属也英勇善战,智计过人。参考译文: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请求唐军退到潼关,把占领的郑国土地归还给王世充,大家像过去那样和好。封德彝说:“窦建德乘胜席卷而来,锋芒锐利,气势强盛,不如撤退保新安。”李世民说:“我们占据武牢,等于扼制他的咽喉,攻取他也十分容易。我的决心已定了。”窦建德在武牢受阻不能前进,停留了一个多月,将士们人心思归。凌敬对窦建德说:“大王您不如出动全部兵力渡过黄河,派重将守卫,又擂响战鼓竖起战旗,翻越太行山,这样做一是进入无人之境,取胜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二是开拓了领士召收兵马,国势更加强盛,眼下的计策,没有比这更妥当的了。”窦建德准备按照凌敬的建议行事,但是王世充连续不断地派人来告急,又暗地里用金玉收买窦建德手下的将领,阻挠凌敬的计划。诸将都说:“凌敬是个书生,哪里懂得打仗的事,他的话怎么能听呢?”于是窦建德向凌敬道歉说:“现在大家士气很高,这是上天在帮助我,趁此机会决战,必定能大胜,不能照您的意见办了。”凌敬再三争辩,窦建德不高兴,命人把他架了出去。窦建德的妻子曹氏对他说:“祭酒凌敬的话不能不遵从。”窦建德说:“这不是女人能懂的!”窦建德排列战阵,从早晨到中午,士卒们饥饿疲惫,都坐了下来,又争着喝水,迟疑着想撤退。李世民命令三百骑兵经过窦建德军阵西边向南奔驰,告诫他们说:“敌人如果不动,你就带兵返回,如果动了,就领兵东进。”宇文士及到窦建德阵前,敌阵果然动了。李世民率领轻骑先出发,大军跟随在后,向东涉过汜水,直扑敌阵。窦建德的群臣正在朝谒,唐军骑兵突然降临,朝臣都跑向窦建德,窦建德召骑兵抵御唐军,因朝臣阻隔骑兵过不去,这一进一退之际,唐军已到阵前,淮阳王李道玄挺身冲锋陷阵,直冲出敌阵后方,放箭射人,都应声倒地。于是各军大战,战场上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史大奈等人从敌人阵后而出,打开唐军旗帜,窦建德的士兵回头看见唐旗在阵后飘扬,迅速崩溃,窦建德落马,唐车骑将军杨武威挺槊欲刺,窦建德说:“别杀我,我是夏王,献上我可以使你们得到富贵荣华。”杨武威下马捉住窦建德,用备用马匹驮着窦建德,来见李世民。李世民斥责窦建德道:“我们讨伐王世充,与你有什么相干,竟跑到你的领土之外,来与我们交战!”窦建德说:“现在我不自己来,恐怕以后还得烦您远途去攻取。”封德彝进帐表示庆贺,李世笑着说:“没听您的话,才有今天的胜利。智者千虎,难免有一失呀!”封德彝羞愧万分。【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登岳阳楼》。登岳阳楼①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①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②坼(chè):分裂。(1)下列对《登岳阳楼》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CEA.此诗为登楼抒怀之作。首联“昔闻”“今上”对举,扩大了诗歌的时空领域,写出自己对洞庭湖向往已久。B.颔联写洞庭浩瀚无边,波浪掀天,诗人借助想象,把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C.颈联写出了诗人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漂泊天涯,极其凄凉落寞的可悲处境。这是诗歌意旨所在。D.尾联写诗人倚靠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外敌入侵,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老泪纵横。E.登楼、登高容易引发诗人的悲怀,《登岳阳楼》与《登高》在情感脉络上高度相似,由首至尾地表达出作者的满怀强烈的哀伤。【考点】咏史怀古;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答案】CE【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解答】C.“颈联写出了诗人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漂泊天涯,极其凄凉落寞的可悲处境。这是诗歌意旨所在”,解说有误,诗歌意旨是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而黯然伤神。E.“登楼、登高容易引发诗人的悲怀,《登岳阳楼》与《登高》在情感脉络上高度相似,由首至尾地表达出作者的满怀强烈的哀伤”,解说有误,表达的情感不是满怀强烈的哀伤,而是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故选CE。答案:CE白话译文: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诗歌赏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一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初中校园纪律与安全规范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专业眼镜店员工作权益保障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委托代理协议正式文件一
- 2024年度一年期劳动协议样本
- 2024年个人承租汽车训练场地协议一
- 2024工程消防楼梯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委托估价合同范本
- 2024工程承包合同终止协议
- 2024年临时招聘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丙公司与丁公司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清运服务合同3篇
- 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创新实践能力赛题库(附答案)
- 人社部工资调整方案
- 《1.3.2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课件(两套)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新能源汽车专业
- 含氟药物的特点通用课件
- 人力资源专员职位说明
- 《新版COSO框架》课件
- SHL在线测评题库顺丰
- 铁矿采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 ESG领域的未来预测及机遇与挑战
- 某煤矿双轨运输水平大巷断面及爆破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