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下学期深圳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打开一条全国两会报道视频日记,从“云端”直播现场中感受传播变革的伟力;观看一段珠峰测量视频日记,从攀登者大口喘息中感受测量人的辛苦与执着;点开一段插秧视频日记,从劳动者辛苦劳作的身姿中体会种田的艰辛不易……当前,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视频日记,在各大信息平台流行起来。许多遥不可及的生活工作场景,以视频日记方式生动地映现在网络世界,让分散在各个角落里的受众,足不出户同样可以感受世界的丰富精彩。视频日记英文名Vlog,主要以视频形式记录拍摄者的日常所见,被广大网友接受并应用到新闻生产当中。前段时间,各种各样的视频日记让居家隔离的人们了解到不同群体的抗疫实景,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渴望。与传统视频新闻相比,视频日记实现了亲历者和传播者的统一,以“我在场”的叙述模式,带给用户代入感很强的观看体验,从而打开受众感知世界的新大门。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媒介形态,视频日记让受众实现了从“看新闻”到“体验新闻”的转变,满足了人们体验感以及临场感需求。《人民日报记者夜访风暴之眼金银潭医院ICU病房》中,行进式镜头的现场聚焦触发受众强烈的情感体验,屏幕仿佛不存在了,受众切身感受到ICU病房平静而忙碌的背后,实际上是生与死的较量,实现了身体的“虚拟在场”,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和强烈的情感共鸣。视频日记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传播效果,一方面是因为视频能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帮助受众对事物进行直接把握,形成认知印象。另一方面,视频日记中,亲历者以第一视角进行讲述,其语态、表情、身体姿势都成为语言之外的伴随文本,传递着第三方视角所没有的潜在语义和默会知识。如“康辉大国外交视频日记”,主持人拍摄自己跟随出访的台前幕后的故事,让受众了解到许多往常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细节,并因为亲历者的亲身讲述变得更为可感可亲可近。在视频日记中,第一视角给受众带来极强的代入感,从而形成了自我虚拟在场的认知模式。受众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多种感官卷入传播场域,使得传播主体之情境,化作受众之情境,传播主体之体验,化为受众之体验。视频日记这种新的传播形态带来“在场”影像的直接呈现,减少信息转播的疑虑,满足人们对世界深度认识的渴望。另一方面,这种体验式传播方式,使得受众与新闻中的人物建立起情感关联,当听到视频日记中的人物像朋友一样诉说他的经历,受众很难置身事外,从而更容易接受视频传达的思想、立场、观点等,对新闻内容有了更多的认同和理解。无论媒介形态如何变迁,受众对优质内容的追求不会改变,对真实世界认知探索的创新不会改变。主流媒体只要牢牢立足自身内容权威、解读专业的优势,紧跟传播技术变革的前沿实践,努力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就能提高信息传播效能,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摘编自路畅《视频日记——以“虚拟在场”服务引导受众》)(1)下列对文中“视频日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频日记兼取传统日记和新闻的功能与价值,主要以视频形式记录拍摄者的日常所见,依附于各大信息平台,借助互联网传播。B.视频日记由视频新闻和传统日记相结合而产生,虽然名之日“视频日记”,但在新闻和日记之间,其特征和用途更接近于新闻。C.用户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应归功于视频日记创作者“我在场”的叙述模式,视频日记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事件的亲历者和叙述者。D.第一视角给受众带来极强的代入感,传播主体的情境和体验向受众转化,从而把受众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卷入传播场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由浅入深地介绍了视频日记的特点和它优于一般新闻的功效。B.文中的“我在场”和“虚拟在场”位于创作者和受众之两极,具有因果关系,创作者的“我在场”必然带来受众的“虚拟在场”。C.视频日记使受众很难置身事外,受众超越信息的获取而建立与新闻中人物的感情关联,更容易接受视频传达的思想、立场、观点等。D.文中举“康辉大国外交视频日记”一例,说明因披露了主持人跟随出访的一些台前幕后的故事,才让受众感到更为可感可亲。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双琴祭梁晓声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世人对于任何事物,包括人的才能,总习惯于评论出个孰高孰低。这是由于人心的褊狭导致的愚蠢啊!我有个夙愿,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以此向世人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儿子啊,我想做的事我是做不到了,你可一定要替我做到……”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易变的。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水平一样,琴还没有差别吗?没有优劣的差别,还没有好和更好的差别吗?即使两把琴没有差别,他们的演奏风度也没有差别吗?人心一旦发现了美中不足,其实和最初欣赏美时是一样快意的。而寂寞的传媒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好比饥犬叼住了一块腔骨。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⑬结果事情变得这样子了﹣﹣倘如他们中谁到某城市演出,那座城市的许多人包括一切媒体,不仅用热情洋溢的方式和报导欢迎他的到来;而且还充满恶意地贬低另一个,以证明所欢迎之人备受欢迎;同时证明他们,只有他们对音乐的鉴赏才是一流的……不消说,同样的情形几乎同时出现在另一座城市。⑭再后来事情变得这样子了他们中谁到了某座城市,所受的已不是欢迎而是拒绝,而是嘲笑和耍弄。因为按照运算的定理,他们的第二轮巡回演出必定会是那样的局面。⑮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⑯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⑰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有悲剧就有责任。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⑱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⑲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⑳再后来,店主干脆把琴丢进了堆放破旧杂物的仓房。㉑等到琴师的儿子找上门来,想要买回那把琴时,耗子已在琴膛里安了家,一窝小耗子刚刚出生,那琴也被咬得面目全非。㉒在秋季午后祥和而温暖的阳光里,这个男人不禁泪流满面……(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B.两位演奏家后来“各自独奏”,还“相互生出嫉恨来”,与他们当初买琴、合奏时的默契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叹惋,也令人深思。C.老琴师希望能够借助这两把琴来点化、教育人们,小提琴的“面目全非”和他儿子的“泪流满面”,表明他的夙愿未能实现。D.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双琴为线索贯穿始终,从希望到绝望,从美到丑,双琴见证了两位“少年”的悲剧,标题中的“祭”字,祭琴,也祭人。B.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易变的”则引领下文。C.第⑪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D.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穿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的过程,也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3)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简述。(4)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文段二)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泥水。③锸(chā):锹。(1)(文段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2)(文段二)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文中写苏轼刚到成年就已博览群书。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礼部职能包括祭祀、教育、外交、官员考核评定等。C.“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治民”等职。D.“侪”是“同类,同辈的人”的意思,同义词还有“伦”“徒”“属”“辈”等。(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一)“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表达了“客”对英雄的敬仰追慕之情。B.(文段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既描写当时的景象,又引出了话题。C.(文段二)苏轼幼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良臣之志。D.(文段二)苏轼成年时,已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道家学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古代诗歌阅读晚秋夜坐王绩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欹池。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B.颔联重在写景,对池中的荷花和池边的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C.诗歌为作者晚坐园中、观赏着园中景致有感而作,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议论抒情。D.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非晚秋,这是让作者感到“奇”的地方。(2)诗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自叙谪居卧病的境况,流露出迁谪之意。(2)《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起初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她“”,遥望复关,看不见就“”,看见了就有说有笑。(3)在《岳阳楼记》中,作者写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会因景而异,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的悲伤心情。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向坚实一步……“中国制造”正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向拥有高技术、高质量、高品质的“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创造”离不开创新,创新从来不是孤立的一个概念,它适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创造”需要。“中国创造”不是异想天开的想象,而是要根据实际,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实干苦干来赢取。首先要营造人人支持创造的浓厚,为把人才、资金吸引到创造一线激发活力、挖掘潜能、凝聚动能。“中国创造”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表现为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而且包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只要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就能让自己的品牌不断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创新无止境,挑战不止息。面对国际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我们唯有,(),让中国创造以“落地生根”的底气,“大国工匠”的精神,“惊艳”四方,“照亮”世界。(1)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逐步因势利导气氛奋发图强B.逐步因地制宜氛围奋发图强C.逐渐因势利导氛围发愤图强D.逐渐因地制宜气氛发愤图强(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只要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就能让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创新。B.“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只要不断追求精益求精,才能让自己的品牌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C.“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只有不断追求精益求精,才能让自己的品牌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D.“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只有不断追求精益求精,才能让自己的品牌不断创新,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少点急功近利、多点优品精品,少点粗制滥造、多点专注持久B.多点专注持久、少点急功近利,少点粗制滥造、多点优品精品C.多点专注持久、少点粗制滥造,多点优品精品、少点急功近利D.少点急功近利、多点专注持久,少点粗制滥造、多点优品精品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世界卫生组织将“衰老”定义为体内各种分子和细胞损伤随时间逐步积累的过程。著名医学人文作家葛文德通过生动的案例表明:“衰老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功能丧失。”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在71岁时写给78岁的老约翰•亚当斯的信中写得很形象:“我们的机器已经运转了七八十年了,可以预料到它将会损坏,这里一个轮轴,那里一个轮子,现在一个齿轮,下次一个弹簧,都将会出现故障,虽然我们能暂时将其修理好,但终究都是会停止运转的。”形象地说,衰老与疾病是两个轨道上跑的车,但又随时可能发生变轨、并轨。一方面,衰老是疾病的温床,①;另一方面,疾病又可能助推衰老的进程和程度。②,到了一定年龄,身体毫无例外地都将处于持续的衰老过程中,衰老积累到一定程度,通常会滑入“无疾而终”的境地,当然,不排除疾病在其中充当了“扳机子”,触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医学术语是由多器官衰弱演化为多器官衰竭。在衰老与死亡之间,有一个时期叫深度衰老,医学上称之为生命末期,是安宁疗护发力的阶段,过去叫“临终关怀”,2016年4月政协双周会提议改为“安宁疗护”。③,关涉每一个人生命落幕的质量。(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宣传栏中,有以下三则关于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事迹。2016年5月18日,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被烧成了“炭人”,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五六十米的距离,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不幸去世。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一生奉献国家航天事业,作为航天航空负责人之一,开创了中国多项第一,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1980年,时年十九岁的江西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反对,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她在山村讲台坚守36年,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理解出发,比较上述三人的事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深圳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打开一条全国两会报道视频日记,从“云端”直播现场中感受传播变革的伟力;观看一段珠峰测量视频日记,从攀登者大口喘息中感受测量人的辛苦与执着;点开一段插秧视频日记,从劳动者辛苦劳作的身姿中体会种田的艰辛不易……当前,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视频日记,在各大信息平台流行起来。许多遥不可及的生活工作场景,以视频日记方式生动地映现在网络世界,让分散在各个角落里的受众,足不出户同样可以感受世界的丰富精彩。视频日记英文名Vlog,主要以视频形式记录拍摄者的日常所见,被广大网友接受并应用到新闻生产当中。前段时间,各种各样的视频日记让居家隔离的人们了解到不同群体的抗疫实景,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渴望。与传统视频新闻相比,视频日记实现了亲历者和传播者的统一,以“我在场”的叙述模式,带给用户代入感很强的观看体验,从而打开受众感知世界的新大门。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媒介形态,视频日记让受众实现了从“看新闻”到“体验新闻”的转变,满足了人们体验感以及临场感需求。《人民日报记者夜访风暴之眼金银潭医院ICU病房》中,行进式镜头的现场聚焦触发受众强烈的情感体验,屏幕仿佛不存在了,受众切身感受到ICU病房平静而忙碌的背后,实际上是生与死的较量,实现了身体的“虚拟在场”,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和强烈的情感共鸣。视频日记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传播效果,一方面是因为视频能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帮助受众对事物进行直接把握,形成认知印象。另一方面,视频日记中,亲历者以第一视角进行讲述,其语态、表情、身体姿势都成为语言之外的伴随文本,传递着第三方视角所没有的潜在语义和默会知识。如“康辉大国外交视频日记”,主持人拍摄自己跟随出访的台前幕后的故事,让受众了解到许多往常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细节,并因为亲历者的亲身讲述变得更为可感可亲可近。在视频日记中,第一视角给受众带来极强的代入感,从而形成了自我虚拟在场的认知模式。受众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多种感官卷入传播场域,使得传播主体之情境,化作受众之情境,传播主体之体验,化为受众之体验。视频日记这种新的传播形态带来“在场”影像的直接呈现,减少信息转播的疑虑,满足人们对世界深度认识的渴望。另一方面,这种体验式传播方式,使得受众与新闻中的人物建立起情感关联,当听到视频日记中的人物像朋友一样诉说他的经历,受众很难置身事外,从而更容易接受视频传达的思想、立场、观点等,对新闻内容有了更多的认同和理解。无论媒介形态如何变迁,受众对优质内容的追求不会改变,对真实世界认知探索的创新不会改变。主流媒体只要牢牢立足自身内容权威、解读专业的优势,紧跟传播技术变革的前沿实践,努力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就能提高信息传播效能,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摘编自路畅《视频日记——以“虚拟在场”服务引导受众》)(1)下列对文中“视频日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视频日记兼取传统日记和新闻的功能与价值,主要以视频形式记录拍摄者的日常所见,依附于各大信息平台,借助互联网传播。B.视频日记由视频新闻和传统日记相结合而产生,虽然名之日“视频日记”,但在新闻和日记之间,其特征和用途更接近于新闻。C.用户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应归功于视频日记创作者“我在场”的叙述模式,视频日记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事件的亲历者和叙述者。D.第一视角给受众带来极强的代入感,传播主体的情境和体验向受众转化,从而把受众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卷入传播场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由浅入深地介绍了视频日记的特点和它优于一般新闻的功效。B.文中的“我在场”和“虚拟在场”位于创作者和受众之两极,具有因果关系,创作者的“我在场”必然带来受众的“虚拟在场”。C.视频日记使受众很难置身事外,受众超越信息的获取而建立与新闻中人物的感情关联,更容易接受视频传达的思想、立场、观点等。D.文中举“康辉大国外交视频日记”一例,说明因披露了主持人跟随出访的一些台前幕后的故事,才让受众感到更为可感可亲。【考点】论文;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答案】(1)D(2)C【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1)D.从原文第四段“在视频日记中,第一视角给受众带来极强的代入感,从而形成了自我虚拟在场的认知模式。受众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多种感官卷入传播场域,使得传播主体之情境,化作受众之情境,传播主体之体验,化为受众之体验”中看出,选项“第一视角给受众带来极强的代入感,传播主体的情境和体验向受众转化,从而把受众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卷入传播场域”因果倒置。(2)A.曲解文意,对比论证错,是举例论证,如原文第三段“《人民日报记者夜访风暴之眼金银潭医院ICU病房》中,行进式镜头的现场聚焦触发受众强烈的情感体验……”就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B.“创作者的‘我在场’必然带来受众的‘虚拟在场’”表达过于绝对化。根据原文第三段“行进式镜头的现场聚焦触发受众强烈的情感体验,屏幕仿佛不存在了,受众切身感受到ICU病房平静而忙碌的背后,实际上是生与死的较量,实现了身体的‘虚拟在场’,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和强烈的情感共鸣”等表述可知,仅仅是“我在场”还不够,还必须辅之以“行进式镜头的现场聚焦”等摄影技巧和手段。D.选项“说明因披露了主持人跟随出访的一些台前幕后的故事,才让受众感到更为可感可亲”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主持人拍摄自己跟随出访的台前幕后的故事,让受众了解到许多往常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细节,并因为亲历者的亲身讲述变得更为可感可亲可近。在视频日记中,第一视角给受众带来极强的代入感,从而形成了自我虚拟在场的认知模式”可知,“让受众感到更为可感可亲”的主要原因是“主持人拍摄自己跟随出访的台前幕后的故事”和“亲历者的亲身讲述”。答案:(1)D(2)C【点评】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双琴祭梁晓声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世人对于任何事物,包括人的才能,总习惯于评论出个孰高孰低。这是由于人心的褊狭导致的愚蠢啊!我有个夙愿,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以此向世人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儿子啊,我想做的事我是做不到了,你可一定要替我做到……”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易变的。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水平一样,琴还没有差别吗?没有优劣的差别,还没有好和更好的差别吗?即使两把琴没有差别,他们的演奏风度也没有差别吗?人心一旦发现了美中不足,其实和最初欣赏美时是一样快意的。而寂寞的传媒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好比饥犬叼住了一块腔骨。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⑬结果事情变得这样子了﹣﹣倘如他们中谁到某城市演出,那座城市的许多人包括一切媒体,不仅用热情洋溢的方式和报导欢迎他的到来;而且还充满恶意地贬低另一个,以证明所欢迎之人备受欢迎;同时证明他们,只有他们对音乐的鉴赏才是一流的……不消说,同样的情形几乎同时出现在另一座城市。⑭再后来事情变得这样子了他们中谁到了某座城市,所受的已不是欢迎而是拒绝,而是嘲笑和耍弄。因为按照运算的定理,他们的第二轮巡回演出必定会是那样的局面。⑮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⑯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⑰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有悲剧就有责任。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⑱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⑲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⑳再后来,店主干脆把琴丢进了堆放破旧杂物的仓房。㉑等到琴师的儿子找上门来,想要买回那把琴时,耗子已在琴膛里安了家,一窝小耗子刚刚出生,那琴也被咬得面目全非。㉒在秋季午后祥和而温暖的阳光里,这个男人不禁泪流满面……(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B.两位演奏家后来“各自独奏”,还“相互生出嫉恨来”,与他们当初买琴、合奏时的默契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叹惋,也令人深思。C.老琴师希望能够借助这两把琴来点化、教育人们,小提琴的“面目全非”和他儿子的“泪流满面”,表明他的夙愿未能实现。D.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以双琴为线索贯穿始终,从希望到绝望,从美到丑,双琴见证了两位“少年”的悲剧,标题中的“祭”字,祭琴,也祭人。B.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易变的”则引领下文。C.第⑪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D.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穿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的过程,也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3)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简述。(4)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考点】小说.【答案】(1)A(2)C(3)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璧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4)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坏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任答三点即可,意对即可)【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解答】(1)A.“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错,是送给认为“它们是同样好的琴”的人。原文第④段表述是:“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故选A。(2)C.第⑪段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错,第⑪段中“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运用了拟人手法。故选C。(3)本题要求简述“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造成悲剧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在解答时要注意不要混淆。从文中找到外在原因的内容有:第⑧段“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易变的。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可以看出是由于“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同样第⑧段“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水平一样,……而寂寞的传媒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好比饥犬叼住了一块腔骨”,人们对两位演奏家开始议论纷纷,导致了两人的分开,传媒界也咬住人们的议论,推波助澜。第⑫段“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他们的悲剧,别人对题目的“嫉恨”和“离间”是其中原因之一。第⑰段“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有悲剧就有责任。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人们在一位艺术家死去后,将悲剧归结为另一位,造成了另一位演奏家的疯癫。(4)从琴的角度,“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惋惜两张琴一张毁坏,一张废弃。从演奏家的角度,一位演奏家跳楼自杀,一位演奏家疯了,作品饱含对两位演奏家的命运的惋惜与同情。从世人的角度,“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水平一样,……而寂寞的传媒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好比饥犬叼住了一块腔骨”“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人们在两人合奏时和独奏时对他们不停议论,媒体推波助澜,叹惋美好的事物被世人所毁灭。仍然从世人的角度,本文也表现了社会上一些人的“劣根性”,对他们摧毁美好事物的批判,悲悯世人毁坏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答案:(1)A(2)C(3)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璧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4)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坏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任答三点即可,意对即可)【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文段二)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泥水。③锸(chā):锹。(1)(文段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2)(文段二)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文中写苏轼刚到成年就已博览群书。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礼部职能包括祭祀、教育、外交、官员考核评定等。C.“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治民”等职。D.“侪”是“同类,同辈的人”的意思,同义词还有“伦”“徒”“属”“辈”等。(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段一)“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表达了“客”对英雄的敬仰追慕之情。B.(文段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既描写当时的景象,又引出了话题。C.(文段二)苏轼幼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良臣之志。D.(文段二)苏轼成年时,已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道家学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考点】散文;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人物传记.【答案】(1)D(2)B(3)A(4)①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②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5)①安定民心。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了民心。②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洪保城。③科学施策,责任明确,率先垂范。【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于)曹村”是“河决”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梁山泊”是固定地名,不能断开;“于南清河”“于城下”分别是“溢”“汇”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富民”是主语,“争出避水”是谓语,结构完整,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D。(2)B.“礼部职能包括祭祀、教育、外交、官员考核评定等”错误,官员考核评定不属于其职能,而属于吏部。故选B。(3)A.“‘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错误,没有自比。文章是用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故选A。(4)①“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意动用法,以……为朋友;“属”,敬酒。译文: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②“庐”,名词作动词,居住;“庐于其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其上庐”;“堵”,城墙;“卒”,最终;“全”,保全。译文: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5)由“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可知,苏轼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了民心。由“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可知,苏轼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洪保城。由“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科学施策,责任明确,率先垂范。答案:(1)D(2)B(3)A(4)①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②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5)①安定民心。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了民心。②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洪保城。③科学施策,责任明确,率先垂范。参考译文:(文段一)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骤然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文段二)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到城墙结束,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古代诗歌阅读晚秋夜坐王绩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欹池。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是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B.颔联重在写景,对池中的荷花和池边的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C.诗歌为作者晚坐园中、观赏着园中景致有感而作,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议论抒情。D.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非晚秋,这是让作者感到“奇”的地方。(2)诗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考点】理解诗词内容.【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C.“前三联写景”分析有误,首联“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意思是园亭中物候奇妙,在此长啸乐于清静无为,是议论,不是写景;(2)“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抒发诗人“自足”的心情,说在此居住胸怀就满足了,何必要世人知道我呢?最后一句体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境界;答案:(1)C;(2)①对园亭幽居的自得其乐、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②不求为世人所知的隐逸超然、旷达之情。【点评】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句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自叙谪居卧病的境况,流露出迁谪之意。(2)《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起初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她“乘彼垝垣”,遥望复关,看不见就“泣涕涟涟”,看见了就有说有笑。(3)在《岳阳楼记》中,作者写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会因景而异,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伤心情。【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重点字:暮、猿)(2)乘彼垝垣泣涕涟涟(重点字:垝垣、涟)(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重点字:谗)【点评】《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向坚实一步……“中国制造”正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向拥有高技术、高质量、高品质的“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创造”离不开创新,创新从来不是孤立的一个概念,它适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创造”需要。“中国创造”不是异想天开的想象,而是要根据实际,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实干苦干来赢取。首先要营造人人支持创造的浓厚,为把人才、资金吸引到创造一线激发活力、挖掘潜能、凝聚动能。“中国创造”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表现为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而且包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只要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就能让自己的品牌不断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创新无止境,挑战不止息。面对国际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我们唯有,(),让中国创造以“落地生根”的底气,“大国工匠”的精神,“惊艳”四方,“照亮”世界。(1)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逐步因势利导气氛奋发图强B.逐步因地制宜氛围奋发图强C.逐渐因势利导氛围发愤图强D.逐渐因地制宜气氛发愤图强(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只要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就能让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创新。B.“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只要不断追求精益求精,才能让自己的品牌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C.“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只有不断追求精益求精,才能让自己的品牌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D.“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只有不断追求精益求精,才能让自己的品牌不断创新,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A.少点急功近利、多点优品精品,少点粗制滥造、多点专注持久B.多点专注持久、少点急功近利,少点粗制滥造、多点优品精品C.多点专注持久、少点粗制滥造,多点优品精品、少点急功近利D.少点急功近利、多点专注持久,少点粗制滥造、多点优品精品【考点】词语辨析;病句辨析;语句复位.【答案】(1)B(2)C(3)D【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1)逐步:一步一步地。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有计划的努力。逐渐:渐渐。强调慢慢地变化,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的变化。句中强调人有计划的努力,侧重说步骤,应选“逐步”。因势利导: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句中强调“要根据实际,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实干苦干来赢取”,应选“因地制宜”。气氛: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句中有“浓厚”一词,一般与“氛围”相搭配,应选“氛围”。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努力自强,侧重于振作精神。发愤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侧重于下定决心。句中“创新无止境,挑战不止息。面对国际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强调的是振作精神,应选“奋发图强”。故选:B。(2)画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只要……就……”是充分条件,不是唯一条件,只要有此条件就行,不强调其他条件。“只有……才……”是必要条件,也是唯一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达到结果,其他的不行。这个句子强调的是必要条件,应将“只要……就……”改为“只有……才……”,故排除AB。二是语序不当,“不断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应改为“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故排除D。故选:C。(3)解答本题,一是要注意结构,应当是“少点……,多点……”,故排除BC。二是要注意内容应紧扣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少点”的内容,应与“多点”的内容一致,故排除A。故选:D。答案:(1)B(2)C(3)D【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世界卫生组织将“衰老”定义为体内各种分子和细胞损伤随时间逐步积累的过程。著名医学人文作家葛文德通过生动的案例表明:“衰老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功能丧失。”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在71岁时写给78岁的老约翰•亚当斯的信中写得很形象:“我们的机器已经运转了七八十年了,可以预料到它将会损坏,这里一个轮轴,那里一个轮子,现在一个齿轮,下次一个弹簧,都将会出现故障,虽然我们能暂时将其修理好,但终究都是会停止运转的。”形象地说,衰老与疾病是两个轨道上跑的车,但又随时可能发生变轨、并轨。一方面,衰老是疾病的温床,①;另一方面,疾病又可能助推衰老的进程和程度。②,到了一定年龄,身体毫无例外地都将处于持续的衰老过程中,衰老积累到一定程度,通常会滑入“无疾而终”的境地,当然,不排除疾病在其中充当了“扳机子”,触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医学术语是由多器官衰弱演化为多器官衰竭。在衰老与死亡之间,有一个时期叫深度衰老,医学上称之为生命末期,是安宁疗护发力的阶段,过去叫“临终关怀”,2016年4月政协双周会提议改为“安宁疗护”。③,关涉每一个人生命落幕的质量。(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考点】比喻;情境补写.【答案】(1)将衰老的身体整体上比作运行几十年的机器,然后又将每一个器官的衰老比作机器上的各个零件出现故障,形象而直观地表现出身体逐步衰老,并最终走向死亡的必然过程。(2)①会形成、加速某些疾病②但无论有没有疾病③安宁疗护非常重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构成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解答】(1)从“我们的机器已经运转了七八十年了,可以预料到它将会损坏,这里一个轮轴,那里一个轮子,现在一个齿轮,下次一个弹簧,都将会出现故障……”可知,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类衰老的身体整体上比作运行几十年的“机器”,然后又将每一个器官的衰老比作机器上的各个零件出现“故障”,表现终究“机器”会停止“运转”,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变抽象为具体,形象而直观地表现出身体逐步衰老,并最终走向死亡的必然过程。(2)第一处,根据前文“衰老是疾病的温床”和后文“另一方面,疾病又可能助推衰老的进程和程度”的信息可知,①处是说衰老会形成也会加速某些疾病的进展,这里应填“会形成、加速某些疾病”之类的内容;第二处,根据后文“到了一定年龄,身体毫无例外地都将处于持续的衰老过程中,衰老积累到一定程度,通常会滑入‘无疾而终’的境地”的信息可知,②处是说即使不患病,老年人也会因衰老死亡的情况,这里应填“但无论有没有疾病”之类的内容;第三处,根据前文“在衰老与死亡之间,有一个时期叫深度衰老……2016年4月政协双周会提议改为‘安宁疗护’”和后文“关涉每一个人生命落幕的质量”的信息可知,③处是说上文提到的“安宁疗护”的重要性,这里应填“安宁疗护非常重要”之类的内容。答案:(1)将衰老的身体整体上比作运行几十年的机器,然后又将每一个器官的衰老比作机器上的各个零件出现故障,形象而直观地表现出身体逐步衰老,并最终走向死亡的必然过程。(2)①会形成、加速某些疾病②但无论有没有疾病③安宁疗护非常重要【点评】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宣传栏中,有以下三则关于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事迹。2016年5月18日,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被烧成了“炭人”,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五六十米的距离,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不幸去世。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一生奉献国家航天事业,作为航天航空负责人之一,开创了中国多项第一,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1980年,时年十九岁的江西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反对,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她在山村讲台坚守36年,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理解出发,比较上述三人的事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考点】材料作文.【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这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明显延续2015年和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的命题形式和设计理念,又有所创新,结合高考命题导向合当下学校教育热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题分析:首先,构思时可以先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主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意义,没有点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主的不能进入一类卷,偷换主题关键词的视情况要扣分。其次,看三则事迹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中的哪些主题(第一则友善、第二则爱国、敬业,第三则敬业,暗含爱国、友善)。再次,明确任务驱动的其它要求,如“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要求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议论,明确个人见解;“比较”要求三则事迹都谈到,但可综合两则或三则,也可侧重一则。若没有三则比较不能进入一类卷。参考立意:(1)从第一则事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来谈,也可结合第三则事迹。(2)从第二则事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来谈,也可结合第三则事迹。(3)从第三则事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来谈,也可结合第二则事迹。(4)综合三则事迹来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侧的内涵和意义。【解答】爱国,需勇担责任南宋诗人陆游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可见,爱国主义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季羡林老人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恐怕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因此让我们勇担国家责任,以爱国之心为社会添上一抹暖色,去实现自我价值。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弗兰克,他开了一家小银行,之后却遭到抢劫当他带着妻儿准备从头开始时,他决定去偿还那天文般的数字。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却说:“在法律层面上,我或许没有责任,可是于道义层面,我却是有责任的。”简短的一句话,却折射出无限光辉,诚信不也是一种责任吗?诚信背后的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何尝不是一种对自我价值观的一种省视。然而回观当今社会,太多的人为了利益迷失了诚信的方向,早已将责任感,价值观抛之脑后,偷税漏税,欺上瞒下,爱国之心也更无寻求。爱国,则离不开责任心,而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更是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比如,敬业何尝不是一种责任,敬业是成事之基,是爱国的具体体现。“业精于勤,荒于嬉。”敬业,是和平时期爱国的具体体现,是公民基本的道德操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传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言,焦裕禄、王进喜为了革命事业的鞠躬尽瘁,杨善洲、罗阳立足岗位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无不表明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宏伟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只有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锲而不舍努力才能实现。正是有这么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敬业奉献的仁人志士,才使我们的祖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当前,培育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于己实现自我价值,于国奉献个人才智。爱国情是一盏明灯照在那些有担当的人心头!蔡元培面对乌烟瘴气的北大,以其担当责任之心引进德国理念,在北大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保险合同抵押物变更条件带眉脚
- 2024年别墅销售协议标准格式样本版
- 2024年家具出口进口合作协议
- 2024年定制场地商业租赁协议格式版B版
- 2024届检测分析技术服务协议书版B版
- 2024年工程居间合作合同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劳务协议附加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委托股权托管服务明细合同版
- 2024年度停车场车位寄存服务合同
- 2024年度供应商产品供应合作协议模板版B版
- 初三主题班会课件《向中考奋进》
- 老师-我爱您-主题班会课件
- 国家集采药品培训课件
- 0cr18ni9执行标准资料
- 技能大赛指导老师总结
- 朝鲜局势论文
- EOS-60D-说明手册课件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专项练习100题含答案
- 《农业信息化概述》课件
- MOOC 3D工程图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骨折的种类及其处理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