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创新学案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创新学案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创新学案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创新学案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创新学案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相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纲明示]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干梳理认知拓展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代皇权的强化(1)废除丞相①缘由: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阻碍了eq\o(□,\s\up4(01))皇权的高度集中。②措施:1380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eq\o(□,\s\up4(02))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干脆对皇帝负责。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③影响: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但也导致皇帝负担加重。[问题探究]有人说,明朝的内阁制与之前的宰相制本质是一样的,你怎么相识?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宰相制下,宰相被赐予决策大权,其地位非常稳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询问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2)设立内阁①目的:减轻皇帝负担,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②过程:明太祖设eq\o(□,\s\up4(03))殿阁高校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高校士,入值文渊阁,起先参加机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提高,高校士有了eq\o(□,\s\up4(04))票拟权;明神宗时内阁职权加大,首辅张居正权压众臣。③地位: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eq\o(□,\s\up4(05))内侍机构。是君权强化的产物。(3)宦官专权明代中后期,皇帝因担忧内阁威逼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导致宦官擅权乱政,这是皇帝授权的结果。2.清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议政王大臣会议:由eq\o(□,\s\up4(06))满洲贵族组成,是清初的最高权力机构,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南书房①职权:参加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②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皇权得到加强。(3)军机处①设置:eq\o(□,\s\up4(07))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②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③特点:简、勤、速、密。④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记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4)密折制①增加皇权的神奇感。②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提高了中心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二明清时期中心集权的进一步加强1.明代:废行省,设三司。2.清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2)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改土归流”。从明朝起先,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3.清朝的统治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岛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教材拾遗]清朝边疆政策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敬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对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中心政府也赐予了特别的重视。[牛刀小试]请构建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措施的思维导图。参考:互动探究分层突破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1明朝内阁制度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二高校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三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解读]史料一反映了宰相制的特点。史料二三反映了内阁制的特点。[精研探究](1)史料一反映出宰相制有何特点?(2)史料二三反映出内阁有何特点?试答:提示:(1)史料一表明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由史料二三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阁臣职责仅限顾问,不具宰相之权,一旦威逼到君权,还会招来灾祸,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归纳总结区分宰相制与内阁制宰相制内阁制地位及权力来源百官之首,地位巩固,权力是宰相制度赐予仅是皇帝顾问,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信任职权总领行政,参加决策,有属官侍从机构,无决策权,无属官性质国家法定中心一级行政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行政机构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协商干脆由皇帝意愿确定对皇权的影响肯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微解2军机处的特点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①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改军机处,②地近宫廷,便于宣召。③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三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⑤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王昶《军机处题名记》四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立刻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⑥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廷寄》[史料解读]史料一二三四分别从军机处选址、人员配备、办事内容及处理政事特点等不同角度反映了军机处的特点。[精研探究]上述史料反映出军机处有哪些特点?试答:提示:由史料一中①②可知军机处设在离皇帝近的地方,便于宣召;由③可知所用之人都是亲信重臣。由史料二中④可知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吩咐。史料三中⑤表明军机到处理政事具有保密性强的特点。史料四中⑥表明军机到处理政事具有快捷、效率高等特点。归纳总结军机处的特点1简:机构人员非常简洁。2便:地处内廷,便于皇帝宣召。3传: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命。4密:选用亲信重臣,保密性强,宦官不得参加。5速:办事效率高,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按皇帝旨意办理军务。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一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例1](2024·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联)下面是清朝雍正到光绪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朝军机处()皇帝军机大臣雍正起初三人,最多时期六至七人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至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精干高效 B.保密性强C.机构健全 D.权力稳固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图表内容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军机大臣人数不多,说明军机处人员设置上精简,办事效率高,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解除。要点二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和消极影响1.特点(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2)程度空前强化。(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消极影响(1)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进步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2)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学问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例2]乾隆帝亲自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每部分装三万六千余册,分别储存于华北和江浙等地;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文化重心转移 B.君主专制强化C.弘扬传统文化 D.满意科举需求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既保存了一部分文化遗产,又毁坏了一批文化典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图书的保存与销毁都与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有关,故选B项。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24·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丢失 D.宦官驾驭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由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而非衰落,B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丢失,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加,但是最终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学问链接宦官专权的缘由和本质:宦官是皇帝的近侍人员,是皇帝与大臣联系的纽带,具有专权的便利条件;皇帝在遭到外戚或朝中大臣威逼时,也往往借助宦官的力气。宦官专权的本质是皇权的不断加强。2.(2024·全国卷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渐渐演化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改变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减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心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干脆管理演化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总括地方三司,削减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1.(2024·山东潍坊高二期末)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祟;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说明内阁()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B.成为国家正式机构C.已参加处理国家机务 D.能够干脆统领六部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向皇帝供应询问、出谋划策,具有票拟权,已经参加处理国家机务,故C项正确。明朝内阁能够肯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但不能左右皇帝决策,A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心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B、D两项错误。2.(2024·甘肃兰州一中高二期末)《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起居注》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中心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减弱了相权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可以看出这与地方没有干脆关系,而A项涉及的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解除;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由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到唐朝起先观看、宋代阅读成为惯例,再到清朝停止编撰,说明史官对皇帝的制约渐渐消逝,体现的是皇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在清朝康熙帝以后《起居注》不再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不能全面否定其他方面对皇权的制约,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相权问题,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明太祖实录》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加强中心集权的紧迫性 B.废除宰相制度的合理性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 D.中心官职制衡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朱元璋所言意在说明废除宰相制度的合理性,故选B项。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心集权,解除A项;朱元璋在位时没有设立内阁制度,解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2.(2024·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加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材料“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说明明初废丞相后,相应的职能部门没有刚好建立起来,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废除丞相后,皇权进一步加强,并未受到制度化制约,B项错误;明成祖时才设立内阁,且内阁参加决策始终不合法,C项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解决废丞相后的弊端,同时丞相制度某种意义上变相复兴,但不符合材料时间,D项错误。3.(2024·湖南衡阳八中月考)古代官署皆有印信,作为自己权力的象征。内阁专用印信是“文渊阁银印”。《大明会典·翰林院》中记载:“(银印)自宣德中特赐,凡机密文字钤(qian)封进呈,至御前开拆。其余公务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而各衙门奏章文移,亦止曰行翰林院。”这说明白()A.内阁驾驭机密事务B.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C.内阁地位不独立D.内阁没有自己的对外专属印信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公务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表明内阁只是侍从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内阁驾驭机密事务,故解除A项;C项包含在B项之中,解除;材料“内阁专用印信是‘文渊阁银印’”说明D项错误。4.(2024·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均由朱元璋亲阅。永乐年间,明成祖常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成为内阁的专职。这主要说明()A.内阁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B.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制约C.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加D.内阁成为君相斗争的工具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最高决策权仍由皇帝驾驭,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阁虽然取得票拟权力,但最终决策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成为内阁的专职”可知,内阁获得票拟权,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加,故C项正确;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内阁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故D项错误。5.(2024·新疆月考)明仁宗以后,内阁高校士的品级渐渐上升,并且被赐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其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驾驭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与内阁共理相互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高校士的品级职权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内阁高校士的品级渐渐上升并获得“票拟”职权的同时,司礼监也驾驭部分代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这种做法是通过宦官与内阁的共同参加、相互制约来保证皇权独尊,故B项正确。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C项是材料反映的表象,且表述片面,解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故D项错误。6.(2024·江西新余四中检测)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峻减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皇权是不断加强,而不是减弱,解除A项;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信息也体现不出,均解除;明朝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项。7.(2024·黑龙江双鸭山月考)对内阁的相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说明合理的是()A.阁臣拥有“批红”权力 B.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C.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D.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明代不同时期内阁权力不同,说明明代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故B项正确。明代内阁驾驭“票拟权”,皇帝及司礼监驾驭“批红权”,A项错误;内阁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C项错误;明朝内阁制的建立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D项错误。8.(2024·安徽定远中学周测)顺治帝曰:“今后各衙门及科道各官本章,俱著于每日午时进奏,候朕披览,次日发下拟旨,以便详阅批发……尔等(高校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按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顺治帝提到的高校士()A.是法定的中心一级行政官员B.与明朝内阁有继承关系C.负责审核政令参加中枢决策D.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尔等(高校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按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内阁也拥有票拟权,但是没有决策权,与明朝内阁存在继承关系,故选B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中心一级行政机构,清朝也未明确,解除A项;材料未体现内阁高校士参加中枢决策,解除C项;D项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办事方式,解除。9.(2024·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皇权集中 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 D.皇帝勤政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权力高度集中,皇帝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具有不行缺少的作用,故A项正确。10.(2024·贵州贵阳联考)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满汉章京,由“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这一诏令主要是为了()A.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B.明确官员选拔范围C.完善军机处的职能 D.保障皇权高效行使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选择一些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的官员到军机处当差,而军机处是清朝皇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机构,让这些人到军机处当差主要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高效行使,故D项正确。清朝官员选拔的方式是科举制度,故解除A项;材料体现了到军机处当差官员的选拔范围,而非全体官员的选拔范围,故解除B项;C项是这一诏令的目的,但不是其主要目的,解除。11.(2024·贵州安顺测试)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改变反映了()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敏捷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C.地方自主权力得到加强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这说明专制皇权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机制的运转,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阶级冲突激化等封建统治危机,故B项错误;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意味着地方自主权力越来越小,故C项错误。12.(2024·北京四中高二期末)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限制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D.“华夷之辨”的观念消逝答案B解析乾隆意为,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同于俄罗斯等“外夷”,不能称西藏使者为“夷使”,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解除;材料没有涉及中俄争端,解除C项;乾隆照旧将俄罗斯等国家视为“外夷”,“华夷之辨”的观念并未消逝,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24·辽宁师大附中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太祖初定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高校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高校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看法,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自不待言的。——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初中心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改变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主动意义。答案(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2)地位改变: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参政优势: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处事实力强,协调实力好。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冲突,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高校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等信息可从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方面概括回答。其次小问说明,关于继承方面,依据材料一“仍元制,设中书省”“又仿宋制,置殿阁高校士”可从宋代殿阁制、元代中书省制等方面进行说明;关于创新,依据材料一“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并结合所学学问可从废丞相、权分六部以及设内阁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地位改变,依据材料二“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可从拥有票拟权、地位有所提高等方面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改变。其次小问参政优势,依据材料二“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