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重答张籍书①韩愈吾子不以愈无似。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拂其邪心,增其所未高;谓愈之质有可以至于道者,浚其源,导其所归,溉其根,将食其实:此盛德者之所辞让,况于愈者哉?抑其中有宜复者。故不可遂已。昔者圣人之作《春秋》也,既深其文辞矣;然犹不敢公传道之,口授弟子,至于后世,然后其书出焉,其所以虑患之道微也。今夫二氏②之所宗而事之者,下及公卿辅相,吾岂敢昌言排之哉?择其可语者诲之,犹时与吾悖,其声哓哓③;若遂成其书,则见而怒之者必多矣,必且以我为狂为惑。其身之不能恤,书于吾何有?夫子,圣人也,且曰:“自吾得子路,而恶声不入于耳。”其余辅而相者周天下,犹且绝粮于陈,畏于匡,毁于叔孙,奔走于齐、鲁、宋、卫之郊。其道虽尊,其穷也亦甚矣!赖其徒相与守之,卒有立于天下;向使独言之而独书之,其存也可冀乎?今夫二氏行乎中上也,盖六百年有馀矣。其植根固,其流波漫,非所以朝令而夕禁也。自文王没,武王、周公、成、康相与守之,礼乐皆在,及乎夫子,未久也;自夫子而及乎孟子,未久也;自孟子而及乎扬雄,亦未久也。然犹其勤若此其困若此而后能有所立吾其可易而为之哉其为也易则其传也不远故余所以不敢也。然观古人,得其时,行其道,则无所为书;书者,皆所为不行乎今而行乎后世者也。今吾之得吾志失吾志未可知,俟五六十为之,未失也。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其行道,其为书,其化今,其传后,必有在矣。吾子其何遽戚戚于吾所为哉!前书谓我与人商论,不能下气,若好胜者然。虽诚有之,抑非好已胜也,好已之道胜也;非好已之道胜也,已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若不胜,则无以为道。吾岂敢避是名哉!夫子之言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则其与众人辩也有矣。驳杂之讥,前书尽之,吾子其复之。昔者夫子犹有所戏,《诗》不云乎:“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记》日:“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恶害于道哉?吾子其未之思乎!孟君将有所适,思与吾子别,庶几一来。愈再拜。[注]①张籍致信韩愈,劝其著书明道以驳斥佛老,韩愈作书答之。张籍再致信,韩愈写了这封书信来一一解释。②二氏:指佛教和道教。③晓哓:争辯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可遂已遂:任从B.吾岂敢昌言排之哉排:排除.C.其余辅而相者周天下周:遍布D.吾子其何遽戚戚于吾所为哉戚戚:急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夫子,圣人也,且曰:“自吾得子路,而恶声不人于耳”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B.其植根固日与其徒上高山C.若好胜者然曩者辱赐书D.则其与众人辩也有矣则移其民于河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在信的开篇感谢张籍对他的称许,接着主要对张籍质疑他不著书、与人商论时好胜等做出了解释。B.作者认为佛老之说流行已久,影响深远,在当时的社会根基牢固,要想辟佛老、张扬圣人之道无异于天方夜谭。C.韩愈承认自己在与人论辩之时好胜,但这种好胜并非为了个人荣辱得失,而是为了明道不得不为。D.作者通过古与今、孔子与自己、圣人之道与佛老学说的对照论析,充分论述了自己不能著书明道的理由。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析句。然犹其勤若此其困若此而后能有所立吾其可易而为之哉其为也易则其传也不远故余所以不敢也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身之不能恤,书于吾何有?(2)赖其徒相与守之,卒有立于天下;向使独言之而独书之,其存也可冀乎?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①,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小儿子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②?(节选自《故乡的榕树》,有删改;作者:黄河浪,1941年3月生于福建省长乐县,1975年9月定居香港)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设问、通感、拟人 B.设问、排比、拟人C.比喻、通感、对偶 D.比喻、排比、对偶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嫦娥驾一片白云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唱着甜蜜的摇篮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A.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大讷①,字敬叔。县人周恭肃王元俨②之十世孙也。起家译曹掾,调泉州录事。大盗起,宁都泉之无赖男子啸众应之,遂谋来攻城。大讷作栅以御其冲,盗为引去。迁兴化录事,转龙溪尹。俗尚鬼,垒石作祠,以奉紫衣神,黠民将为奸利,必牲犬以祭。大讷投神江中,移石以修孔子庙。庭县多山畬洞獠,官稍侵之,辄弄兵暴掠,至烦。大将出屯,经年不解,大讷调御得其术,服从如良民。邑大姓怙势杀人,郡守受其财出之。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守怒,阴中以他罪,大讷略无所慑。俄迁永嘉,永嘉计口赋盐,民以为病,大讷建请令富商转售之瑞安。猾吏伪为官书,诬平民盗贩,民自杀者三人。府下大讷讯之,大讷徙之临汀。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除温、台等处海运千户,遭母丧,改知永新州,州民素豪,势出守吏上,闻大讷至皆畏服不敢吐气。乡饮酒之礼久废,大讷讲而行之,宾主就位,献酬有节,揖拜有容,观者叹悦。在官二年,告老解印绶而归,时至正八年夏六月也。大讷性刚直,不惮大吏,屡典剧县,皆有能声,卒胥无敢出乡,宿猾元豪亦相告远遁,数平反冤狱,民为立生祠。或以事如远乡,父老携子弟聚观曰:“此赵侯也!”其为人爱慕如此。大讷同时,有金徳润君泽者,亦县人,由湖南亷访司掾,历官至嘉兴推官,亦以政事称其果毅有为,议者谓不如大讷云。赞曰:丈夫之以功名自见者,岂必藉祖父之势哉?藉祖父之势而成者,世岂无之?终不足谓之丈夫,必也。奋自布衣,卓然有立,小或作州牧,大或闻国政,使徳泽简在人心,声闻流于后世,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选自(明)宋濂《浦阳人物记》)(注)①赵大讷,元朝人。②周恭肃王元俨,指宋太宗赵匡义的第八子赵元俨,封周王,谥恭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B.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C.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D.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也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后来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蜕变为为祭鬼神的场所。B.乡饮酒礼是周代以宴饮为形式的礼仪,主要是向国家推荐贤者,后融入了儒家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乡人在宴饮时受到教化。C.揖拜是我国传统礼仪,分揖与拜两类。揖即拱手礼,多用于平辈、陌生人之间;拜即跪拜礼,常用于对君主、上级、长辈。D.赞是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表达作者或注家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史书的纪传篇总是先记述后评论,赞就是文后赞美性的评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大讷治理有方,退大盗服顽民。他在要冲之处设置栅垒,抵御攻城的盗匪,令其知难而退;修孔庙,兴教化,调御有术,使蛮獠顺服。B.赵大讷性情刚直,勇斗大吏猾胥。不论是面对收受贿赂、包庇大姓豪族的郡守大员,还是诬陷平民,使平民自杀的胥吏,他都严格执法。C.赵大讷德能兼备,深受百姓爱戴。他多次治理政务繁重的县域,又多次平反冤假错案,百姓爱慕他,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为他建立了祠堂。D.赵大讷成就卓然,声名流芳后世。虽然是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进入仕途,但在此以后,奋发作为,广布德泽,卓然有立,终于成就美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俗尚鬼,垒石作祠,以奉紫衣神,黠民将为奸利,必牲犬以祭。(2)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守怒,阴中以他罪,大讷略无所慑。5.在本篇文章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赵大讷这一人物形象的?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别林景思尤袤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后夜相思眇①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注)①眇,同“渺”。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诗人说自己为官一任没有什么政绩,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林景思。B.颔联先写林的穷困再写其胸襟,用先贬后褒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之情。C.颈联诗人感慨与林景思相见恨晚,充分表达了对林景思人格和才学的赞美。D.这首诗从交游相识写到相知恨晚,然后写到相别不舍,最后抒发相思之悲。2.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1)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2)_________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蝶恋花》)(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5)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6)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7)江东子弟多才俊,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题乌江亭》)(8)___________________,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茶起源于中国。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瀹饮法,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从词义上说,茶道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联角度上看,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三者统一到人,媒介是茶。“闲”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功夫,茶因闲得以成就,闲因茶得以充实。时间上的闲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闲,关键在于一种生活态度,即从容应对,等闲看待苦难沧桑,视荣辱或声誉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将我融于茶,将茶化作我。这样的“闲”正是精神成长、自我发掘和自由意志伸张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得闲之真谛的人才会在意向内观照,求取独立的自我。茶道中的“隐”揭示的是茶人、饮者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的大问题。隐后返本,身处闹市求心安,身处高位知进退,隐与显是一对相互依托的对立统一,隐后再显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为人处世不忘己身。“隐”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嚣而处落寞,离繁华而安清贫,这非一般人可为。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不是说喝茶后,人就自动获得了“精行俭德”,相反,那些本就“精行俭德之人”是最宜饮茶的,陆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选择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显,饮者之品性投射到茶这一实物上。“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主张。孔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提出“与民同乐”,《太平经》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中国文化传统更加倾心于“德乐合一”,如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乐善好施,都是将行善、助人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因所认同的价值得到实现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一种精神快乐,体现了“众乐乐”般的精神快感。中国茶道之乐重申了对人身处其中境遇的关切,因此,中国茶道具有平实的表现形式和生活化的现实关怀。(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材料三明代的书画家徐渭被世人称为“茶痴”,他明确提出了宜茶境界说,认为物境、艺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物境指饮茶的环境,主要指不是人为建造的居室、楼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静清雅的场所,如竹海、梅林、泉边、湖畔等。艺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冲泡或饮用之法的得体、抚琴弄箫的声乐等共同构成的雅致脱俗的氛围。人境则指嘉宾来客与主人的融洽关系,专心于饮茶,彼此声气相投、趣味相和。心境指在饮茶中忘却世间万象,人与茶、茶与人合二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两忘、豁然开朗。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也非道德境界,它只是对生活情趣的关注,在匆忙、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营造出的人为环境中折射当事人的思绪和体悟,这就是生活的闲、人生的隐和现世的乐。中国传统茶道的四境说所讲的茶道不是在用时间来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间。中国人喝茶可以从早到晚,时间似乎停滞了,时间的意义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么茶、用的什么茶具、所处怎样的环境和心境,这些都是空间要素。中国茶道弱化了时间维度,突出了空间维度,饮者共处的空间的属性得到充分阐发。据说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静静品茶,全身心关注茶主泡茶的一举一动,用心体会茶汤之味、茶器之美、茶艺之精、茶席之雅等等。品茶过程中茶者的思想沟通不是靠语言传递,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分享与特定的场景及其要素相匹配,它是以彼此共在、身心在场为其表现形式的。(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B.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C.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D.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B.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C.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D.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3.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淬炼:淬,读作“cuì”。B.载体: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丿)。C.置之度外:度,义同“气度不凡”中的“度”。D.众乐乐:乐,“快乐”之意。4.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B.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C.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D.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雨过山村》)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B.茶道中的“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C.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精行俭德之人”。D.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德乐合一”的乐观精神。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茶道四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徐渭认为饮茶的物境包括使用的器具、冲泡的方法、声乐氛围等。B.茶道四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情趣,也体现了道德境界的追求。C.传统茶道的四境只在乎空间要素而弱化了时间维度。D.真正懂茶的人在品茶的全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7.阅读下面《红楼梦》片段,回答问题。①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④“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根据上面《红楼梦》片段,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贾母等人饮茶的方法可以判断,他们的饮茶法不属于煎茶法。B.妙玉单叫宝钗、黛玉去耳房饮茶,体现了茶道四境中的“人境”。C.妙玉给宝钗、黛玉的茶具很珍贵,只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说明男女有别。D.妙玉深谙茶道,对泡茶的用水非常讲究,表现她恬淡、孤傲、清高的性格。8.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呢?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提三条建议。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第一,“得”必须有“德”。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第二,“德”必然能“得”。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第三,有“德”就是“得”。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而孝本该是为人子女良善本性的流露和自然天性的表达,有父母可以供养就是福气,就是大“得”。孝是道德的始源,是源自人的真性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亲爱父母之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和追思,是儒家“孝”伦理深刻的情感基础。人们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不掺杂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由“德”至“得”的逻辑运行过程解决的是孝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B.儒家“孝”伦理中,“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C.“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D.“德”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B.文帝从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的相互映射关系。C.文章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孝”的本质,论证视角较为独特,将论证推向了深处。D.文章以孝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为前提,论证了推行“孝”伦理的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道德的完满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B.“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得”。C.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客观上却能“得”,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D.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更要强化“德”,二者缺一不可。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材料二: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材料三: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材料四: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B.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C.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B.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C.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D.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3.“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1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有删改)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2.文中提到的文学盛衰牵涉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运动,这是________、________(人名)发起的________(运动名)。3.短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文学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包拯传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②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③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除大理评事(_______)(2)第归,杀而鬻之(________)(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_______)(4)恶吏苛刻(________)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吾尝跂而望矣B.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C.拯乃悉毁去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D.与人不苟合则与一生彘肩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4.第③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5.文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迹来塑造包拯,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请用动宾短语进行概括)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在汉语中,“格”字意蕴丰厚,常见的义项有:①规格、格式,如不拘一格;②阻碍、限制,如格于成例;③品格、格调,如格调高雅;④推究、研究,如格物致知。请你选择“格”的一个义项,联系实际,以“说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参考答案1、1.B2.A3.B4.然犹其勤若此/其困若此/而后能有所立/吾其可易而为之哉/其为也易/则其传也不远/故余所以不敢也5.(1)不能保全自身,书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用呢?(2)依赖于他的弟子们团结起来一起守卫他,最终在天下有所成就;假使孔子独自立言独自著书论道,他的生存情况可以期待吗?【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项,“排”应解释为“摈斥、排挤”。句意:我怎么敢明目张胆地摈斥它们呢?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A项,都解释为“尚且”。句意:孔子,是圣人,尚且说:“自从我得到子路,就听不到骂声了”/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B项,代词,它们的/代词,自己的。句意:它们的根基牢固/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登上高山。C项,代词,……的人/语气词,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句意:好像争强好胜的人的样子/前不久承蒙您屈尊赐信给我。D项,表转折,但是,却/表承接,于是,就。句意:但是颜回与一般人辩论对孔子所讲授的内容有发挥/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要想辟佛老、张扬圣人之道无异于天方夜谭”理解错误。原文为“今夫二氏行乎中土也,盖六百年有馀矣。其植根固,其流波漫,非所以朝令而夕禁也”,是说佛老之说不易禁止,要想禁止佛教和道教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吾其可易而为之哉”,作者只是强调自己不可能轻易做到。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句子的翻译是:但是他们仍然辛劳到如此地步,穷困到如此地步,之后才能有所成就,我难道能很容易地做这件事(指传播儒家之道)吗?它做起来容易,那么它的传播就不远,所以我不敢(著书)。“其勤若此”“其困若此”结构相同,应在两个“此”后分别断开。“吾”一般作主语,应位于句首,在其前断开。“哉”在此处表疑问,应位于句末,在其后断开。“则”表承接,一般位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故余所以不敢也”句意完整,应在其前断开。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恤,顾念、保全;何有,有什么(用)。(2)相与,一起;卒有立于天下,状语后置句,最终在天下有所成就;向使,假使;冀,期待。【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参考译文:您不认为我不成材,想要把我放在诸位圣贤的范围里。去掉我不正确的想法,增加我还不够高明的方面;认为我有可以达到大道的本性,疏通它的源头,引导它的去向,灌溉它的根部,将要吃到它的果实:这是有高尚道德的人都不敢当的,何况对于我这样的人呢?但由于信中有应该回复的,所以不可以任从。从前孔子写作《春秋》,已经使它的文辞艰深;但是仍然不敢公开传播它,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弟子,一直到后世,之后这本书才问世。这就是担心儒家的道理微薄的原因啊。现在信仰与侍奉佛教与道教的人,(上至天子)下到大臣们,我怎么敢明目张胆地摈斥它们呢?选择可以讲的话加以教诲,尚且形势与我的意见不一致,有(很多)争辩声;如果写成这书,那么看见我就恼怒我的人一定很多了,并且一定把我当作狂人糊涂人。不能保全自身,书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用呢?孔子,是圣人,尚且说:“自从我得到子路,就听不到骂声了。”其余辅佐孔子的弟子遍布天下,尚且在陈国断粮,在匡地被围困,被叔孙诽谤,在齐国、鲁国、宋国、卫国的郊野之间奔走。他的儒家之道虽然尊贵,他的穷困也是十分厉害啊!依赖于他的弟子们团结起来一起守卫他,最终在天下有所成就;假使孔子独自立言独自著书论道,他的生存情况可以期待吗?现在佛教与道教在中原流行,有六百多年了。它们的根基牢固,它们的影响广大,所以是不可能早上下令傍晚說禁止的。自从文王去世,武王、周公、成、康团结一致守护文王之道,礼乐教化都存于世,到了夫子,(距离古时)不久;从夫子到孟子,(距离古时)不久;从孟子到扬雄,(距离古时)也不久。但是他们仍然辛劳到如此地步,穷困到如此地步,之后才能有所成就,我难道能很容易地做这件事(指传播儒家之道)吗?它做起来容易,那么它的传播就不远,所以我不敢(著书)。但是看古人,得到了他的时运(指被赏识),践行他的主,就不著书;书,都是行径在现世行不通但在后世行得通的人写的。现在我能不能实现我的志向还不知道,等到我五六十岁的时候写书,是没有损害的。老天如果不想让这些人明白道理,那我的寿命就不可注定;如果要让这些人明白事理,除了我还能是谁呢?(我)践行大道,著书立言,教化今人,传于后世,必定有(这样的成就)。您为何就对我写书这件事这么急迫呢!前面那封信说我和人商讨辩论,不能忍气吞声落于下风,好像争强好胜的人的样子。即使真的有这样的情况。也并不是喜欢自己取,是喜欢自己的主张取胜;不是喜欢自己的主张取胜,我的主张是孔子、孟子、扬雄所传的主张。如果不能取胜,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主张了。我怎么敢逃避这样的名声呢!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颜回)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但是颜回与一般人辩论对孔子所讲授的内容有发挥。您讥讽我写文章交杂混乱,上一封信里我已经解释得很完备了,您还是再看看吧。从前孔子也有开玩笑,《诗经》不是说:“善于开玩笑的人,从不刻薄。”《礼记》说:“只拉紧弓弦而不放松弓弦,即使是文王和武王也做不到。”哪里对主张有损害呢?您大概没有想过这个吧!孟郊将要前往他处,想着与您分别两地,或许会去拜访您。我再次向您问好。2、1.A2.“悄悄”、“轻轻”、“静静”、“慢慢”等形容词的叠用,把动作表现得轻柔,衬托出环境的静谧,渲染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表现出音韵美。3.①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关键信息为月亮)②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关键信息为思念、游子,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要能够区分。“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问后自答,运用了设问修辞。“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把榕树人格化,运用了拟人修辞。“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运用了通感修辞,“清香”是嗅觉感受,“洒”是视觉感受。“如水的月华”把“月华”比成“水”,运用了比喻修辞。故选A。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效果,需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有嫦娥驾一片白云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和原句“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比较,题干句少了“悄悄”“轻轻”“静静”“慢慢”这些叠词,叠词能增强音韵美。“悄悄”“轻轻”给人以轻柔感,“静静”“慢慢”给人以静谧感。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由“如水的月华”可以推知,①应填写“要是有月亮的夜晚”等内容。由“遥远的异乡”“像慈母一样”和问号,可知,②应填写的关键信息为思念、游子,具体可填写“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点睛】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3、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还需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题干要求选择“不适合在毕业季作同学临别赠言”的一项,本题中,A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意思是: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能得到知己,萍水相逢也能比骨肉还亲。描绘他乡遇故知的情景,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B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意思是: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抒发离别相思,不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C项,“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意思是:鱼死了,大雁都再也找寻不见了。失去后才明白分别的痛苦。离开了好久好远。什么消息都得不到了,才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痛苦叫别离。描写离别的痛苦,不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D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抒发思乡之情,不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故选A。4、1.B2.D3.D4.(1)龙溪的风俗崇尚鬼神,当地有人堆砌石块建造神祠,来供奉紫衣神,狡猾的人想要通过这谋取非法利益,一定要用牲畜和狗做祭品。(2)赵大讷抱着案卷到州府,逐一指明其中的非法之处。郡守大怒,暗地里用其他罪名中伤他,赵大讷一点都不畏惧。5.①通过典型事例,正面描写。如:作栅御盗,表现了他的有勇有智。②通过其他人物,侧面衬托。如:用金德润正衬他的果毅有为。③通过精当评论,画龙点睛。如:文末的点评,让人物形象更鲜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句意为:州城靠近大江,江水暴涨,堤岸很容易崩塌。赵大讷成行的排列巨大的木头,先用萁芒止住浪势,这样之后覆上实土,用石头砌垒上,一共几千尺的堤岸得以不被毁坏。“枕”是动词,靠近的意思,“大江”是“枕”的宾语。“水暴”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根据以上分析应在“水暴”前停顿,排除A、C两项。“甃”是动词,砌的意思,“以石”是介宾短语,作“甃”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以石”前停顿。排除D项。故选B。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赞就是文后赞美性的评论”说法有误。这种文体一般用于颂扬,但在汉书,后汉书,晋书的结尾作总评用有褒有贬。故选D。3.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虽然是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进入仕途”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赵大讷“起家译曹掾”,再联系赞语“丈夫之以功名自见者,岂必藉祖父之势哉?藉祖父之势而成者,世岂无之?终不足谓之丈夫,必也”可知,他并未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而是靠自己的能力成就美名。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1)尚,崇尚;垒,用砖、石、土块等砌或筑;作,建造;奉,供奉;黠,狡猾;为,谋取;奸利,非法谋取的利益;牲犬,名词作状语,用牲犬。(2)抱案,抱持案牍、案卷;诣,前往、去到;历,一个一个地;阴,暗中;中,中伤;中以他罪,状语后置句,调整为“以他罪中”;略,稍微,一点儿。5.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两种:(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作直接描述;(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从直接、间接描写两个角度思考文章所用手法;最后结合内容分析作答。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传主是赵大讷。首先,根据文体特征并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通过写赵大讷“作栅以御其冲,盗为引去”“投神江中,移石以修孔子庙……大讷调御得其术,服从如良民。……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大讷列植巨木……凡数千尺得不坏”等事迹,直接展现人物形象特点。其次,文中还写了“大讷同时,有金徳润君泽者,亦县人,由湖南亷访司掾,历官至嘉兴推官,亦以政事称其果毅有为,议者谓不如大讷云”,通过侧面衬托来展现赵大讷的形象特点。此外,还通过文章结尾“赞”的评价来展现赵大讷的形象特点。据此整理作答即可。【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赵大讷,字敬叔。是县人周恭肃王赵元俨的第十世孙。以译曹掾的职位被征召出来,后调任泉州录事。强盗四起,宁都泉州的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男子呼召众人响应他们,于是谋划前来攻城。大赵讷制作栅栏用来抵御盗贼冲击,盗贼因此撤离。后调任兴化录事,又转任龙溪府尹。龙溪的风俗崇尚鬼神,当地有人堆砌石块建造神祠,来供奉紫衣神,狡猾的人想要通过这谋取非法利益,一定要用牲畜和狗做祭品。赵大讷把神像扔到江里,运来石头修建孔子庙。所属庭县中有很多生活在山中的少数民族,官府稍有侵犯,他们就起来作乱抢劫、掠夺,管理起来极为麻烦。派出的大将出兵驻守,几年情况也不能缓解,赵大讷管理驾御得法,这些人顺服听从和一般百姓一样安分守己。县里有一世家大族依仗权势杀了人,郡守收受了他的钱财为他开脱罪名。赵大讷抱着案卷到州府,逐一指明其中的非法之处。郡守大怒,暗地里用其他罪名中伤他,赵大讷一点都不畏惧。不久调任永嘉,永嘉按人口征收盐税,百姓因此痛苦不堪,赵大讷建议让当地富商把盐转卖到瑞安。奸猾的官吏伪造官府文书,诬陷百姓非法贩卖,百姓因此自杀的有三人。官府派人到赵大讷处责问他,赵大讷被调到临汀。州城靠近大江,江水暴涨,堤岸很容易崩塌。赵大讷成行的排列巨大的木头,先用萁芒止住浪势,这样之后覆上实土,用石头砌垒上,一共几千尺的堤岸得以不被毁坏。赵大讷被授予温、台等处的海运千户,遭遇母丧,改任永新州知州,州里百姓一向豪放强横,势气超出守吏之上,听闻赵大讷到来都惧怕而服从不敢发出声气。乡饮酒礼很久就废除了,赵大讷讲解并重新推行,宾主各就其位,互相敬酒有礼节,拱手跪拜有气度,观看的人都赞叹悦服。在官两年,因年老请求退休辞官回乡,当时正值正八年夏季六月。赵大讷性情刚正,不畏惧大官,多次主管政务繁重的州县,均有能干的声誉,捕捉盗贼的小官吏不敢出乡,巨恶元豪也都互相转告远逃,多次平反冤案,百姓为他立生祠奉祀。有时因为办事去外乡,父老乡亲带着子弟聚集观望并说:“这就是赵侯啊!”他就这样受人爱戴敬慕。赵大讷同一时期,有个叫金徳润字君泽的,也是县人,由湖南亷访司掾,先后连任,官至嘉兴推官,也因政事被人们称赞果敢钢毅有作为,可谈论的人认为比不上赵大讷。赞叹说:大丈夫凭借功名显露自己,难道一定要借助祖辈父辈的权势吗?借助祖辈父辈的权势有成就的,世上怎会没有?但最终不值得称其为大丈夫,一定是这样。从平民发奋,而高明杰出,不同凡响,小到有的作州牧,大到有的官居上位,使恩惠存在于人心,声名流传于后世,这样以后才无愧于这名字,真好啊!5、1.B2.①反衬:“眇空阔”用环境的空阔反衬自己的渺小,借此表达离别后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悲。②用典:“尺书”—句诗人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林景思的思念。【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用先贬后褒的手法”错误。写林的穷困并不是对他的贬抑,而是用他的眼前的穷困与远大的抱负进行对比,表达对其人格的赞美。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需要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后夜相思眇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眇空阔”用天地的阔大反衬自己离开对方后的渺小孤独,写别后诗人的孤独,借此表达不舍之情。“后夜相思”用虚写的方式,还没有和对方分开就开始思念,借此表达了不舍之情。“尺书应许雁知闻”,你要答应我,鸿雁传书,互通音讯。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用典,抒发思念之情。【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6、士不可以不弘毅吴宫花草埋幽径为伊消得人憔悴善假于物也身世浮沉雨打萍又恐琼楼玉宇卷土重来未可知潭中鱼可百许头【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弘毅、憔悴、琼楼玉宇、百许头。7、1.A2.B3.C4.D5.D6.C7.C8.①饮茶不只是解渴,还要通过饮茶得到审美的艺术享受;②饮茶不只是外在的形式,更要追求闲适、平和、乐观的人生态度;③饮茶时选择幽静的环境、精美的茶具、志同道合的饮者,在饮茶中注重心灵的感悟。【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茶文化形成于唐代。故选A。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A项沸水冲泡是明代至今的饮茶法;C、D项都是宋代饮茶风俗。故选B。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词的解说。C项,置之度外:度,所打算或计较的;气度不凡:度,人的气质或姿态。故选C。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D项,句写雨过山村时作者所见的景象。故选D。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茶道内容的理解。立足材料二,A项,时间上的闲也是一方面;B项,“隐居山林”原文无依据;C项,应为“精行俭德之人”最宜饮茶。故选D。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对茶道四境的理解,A项,“物境”应为“艺境”;B项,原文是“非道德之境”;D项,原文是“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故选C。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说明男女有别”有误,妙玉把自己的茶具给宝玉用,说明她对宝玉情有独钟。故选C。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谈谈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提出建议要切实可行,如饮茶不只是解渴,还要通过饮茶得到审美的艺术享受;饮茶不只是外在的形式,更要追求闲适、平和、乐观的人生态度。8、1.D2.A3.C【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选项D,“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表述有误。结合第一段可知,由“德”至“得’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得”至“德”是儒家“孝”伦理的内化过程。故答案选D。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A,“文章采用比喻等方法”说法有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主要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采用了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但没有采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故答案选A。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和分析、推断的能力。选项A,“道德的完满要求”曲解文意。原文: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可见,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复杂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是道德的本质。选项B,“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说法有误。结合第一段可知,“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结合第三段可知,“得”并非最终目的。因此,“得”并非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选项D,就要注重“得”,更要强化“德”。说法有误。从全文来看,“得”与“德”同等重要,都是落实儒家“孝”伦理的路径。所以,ABD三个选项选项表述有误。故答案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9、1.D2.A3.①提高国产化率,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精神;②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③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项,“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错误,由原文“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北斗系统”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由此可见,北斗系统还没有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错误,材料二原文第一段“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由此可知,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早已开启,今年只是要继续加快步伐。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以及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接下来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关于“北斗精神”相关内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中,“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综合材料二的全文内容来看,他们秉持的“北斗精神”就是要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国产化率,使中国拥有这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非常艰辛,“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综合这些内容可知,“北斗精神”就是一代代的北斗人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就是不怕困难,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材料三中,“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综合材料三这些内容可知,“北斗精神”就是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10、1.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2.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3.反对齐梁等朝绮靡文风,提倡纯正朴实的古文传统。【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原文划线部分的译文是:我曾经研究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夏、商、周)三代圣王的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后来过了一百多年……“考”是谓语动词,“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是“考”的宾语,所以在“盛衰”之后断开。“而”表示转折,引出自己“考”结果,那就是唐太宗在政治上的功绩达到三王的水平,然后文章却保持着南朝六代的的文风,所以应在“三王之盛”之后与“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之间断开。“后百有余年”是时间状语,引出中唐时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2.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很显然本题考查的是唐宋八大家相关的“古文运动”这个常识。唐朝是以韩愈和柳宗元为代表倡导,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正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欧阳修。此题三个空,第一空填唐朝的两个人物——韩愈、柳宗元,第三空填运动名称——“古文运动”。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本中的重要观点的筛选分析和概括能力。做这种题,我们必须首先通览全文,掌握故事的梗概,然后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倾向去筛选整合相关的要点,然后用简洁的话归纳即可。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文学观点是什么?从原文“革五代之余习”,可概括出反对齐梁时期的浮艳文风;从“文章或不能纯粹”可概括出主张文章纯正朴实。总之,结合文本分析即可。【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我曾经研究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夏、商、周)三代圣王的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唐代文学家,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安然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当今兴盛。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朴实,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11、1.授予官职只管赠送厌恶2.B3.(1)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2)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4.进一步写他不仅自己为官清正廉洁,而且要求他的子孙也要像他一样,更加突出他的人格高尚。5.智破盗牛案::不持-砚归改旧制,透明办案:律己戒子(任选三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然后浏览题目内容,到文本中逐一找到加点词的原句,画出相关句子;最后联系自身掌握的文言实词知识,结合语境逐一分析,并填写答案。(1)“除大理评事”中“除”意思是“授予官职”;本句译为“被授为大理评事”。(2)“第归,杀而鬻之”中“第”,“只管”意思;本句译为“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遗”是“赠送”的意思;本句译为“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4)“恶吏苛刻”中“恶”,“厌恶”意思;本句译为“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明确要求,本题要求“下列各组中加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