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复习:文言文阅读模拟试题汇编(全国乙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钱终极押题模拟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乃使张仪往楚。张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绝约于齐,则楚弧。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萄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是复言,以待雾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张仅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写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泰。泰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想,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以略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奏,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句击秦。秦齐共攻楚,杀屈匀,遂取丹阳、汉中之地。(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材料二:张仪欺楚怀王,陈轸谏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赏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乃以相印A授B张仪C厚赂之D于是遂绝约E于齐F使G一将军H随张仪。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亲,指合纵相亲,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结为联盟,共同对抗秦国侵略的策略。B.北,指在北方、在北边,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北”用法相同。C.卒,是最终、最后之意,与《赤壁赋》“而卒莫消长也”中的“卒”词义不相同。D.亡,指丢失、丧失,其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王为攻打齐国派张仪到楚国,张仪以六百里的土地和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做为诱饵,诱惑楚王与齐国断绝关系,楚王答应了张仪。B.楚国大臣们都在庆贺时,只有陈轸看透了张仪阴谋,他劝说楚王不要轻信张仪,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楚王没有听从陈轸建议。C.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掉下车,三个月不上朝,楚王以为张仪对自己不满,就派人辱骂齐王,齐王很生气,于是与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D.楚使者被张仪欺骗后,报告楚王,楚王要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认为不能攻打,而应贿赂秦国,让秦国单独攻打齐国,楚王不听建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绝约于齐,则楚孤。(2)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答案】10.CDF11.C12.D13.(1)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

(2)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了土地,还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乃以相印授张仪”语意完整,“张仪”是“授”的宾语,故C处断;“厚赂之”语意完整,“之”是“赂”的宾语,故D处断;“于是遂绝约于齐”为状语后置句,“于齐”做“绝约”的后置状语,故F处断。综上,CDF处断。【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都是名词做状语。句意:这样在北方可削弱齐国而在西方对秦国也有好处。/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C.“词义不相同”错误,都是“最终、最后”的意思。句意:最终出动军队并派将军屈勾进攻秦国。/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D.正确。句意:这样,楚国虽然失地于秦国。/丢掉了羊再去修补羊圈。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让秦国单独攻打齐国”错,由原文“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可知,是联合秦国共同攻打齐国。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为判断句,译为“……是……”;“重”,重视;“绝约”,毁约。(2)“是”,这样;“出”,失去;“取”,得到。参考译文:材料一:秦王想讨伐齐国,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于是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这样在北方可削弱齐国而在西方对秦国也有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王十分高兴,答应了张仪。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臣子们都向我祝贺,只有你表示哀痛,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在我看来,商於一带的土地不仅不能得到,而且齐国和秦国可能会联合起来。齐、秦联合起来,那么楚国一定会祸患临头。”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珍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大王,这样大王在北边与齐国断交,在西边与秦国生出祸患,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不如暗中与齐国修好而只表面上与齐国绝交,派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如果秦国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假如秦国不给我们土地,那也暗中符合了我们的策略。”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不是认为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王。齐王降低身份而委屈地和秦国结交。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对楚国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使者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与其攻打秦国,不如割让土地贿赂秦国,和他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了土地,还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楚王不听,出动军队进攻秦国,最终出动军队并派将军屈勾进攻秦国。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屈勾,于是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材料二:张仪欺骗楚怀王,陈轸的谏言可以说得上是善言。然而他又说:“不如暗地里同齐国联合而表面上则与齐国绝交,使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假使秦国真打算给我们土地,到那时再与齐国绝交也不会为晚。”这里陈诊并没有考虑与齐国绝交是否可行,只是以得到土地作为是否同齐国绝交的标准罢了。到秦国违背诺言,楚王打算攻打秦国,这时陈轸又劝告说:“不如把楚国的一个著名都市送给秦国,与秦国合并军队,然后一同攻打齐国。这样,楚国虽然失地于秦国,但从齐国那里得到了补偿。”这种计谋尤其荒谬不合道义。秦国对楚国无道,而楚国反而用土地去贿赂秦国。齐国本是楚的同盟国,无故与之断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齐国割让土地。赠送钱币,用谦卑的辞令承认过错,重新求得齐国的支援,怎么反而攻击齐国,陈输的计谋实在太缺乏考虑了。(全国乙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钱终极押题模拟卷2(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先生讳愈,字退之,后魏安桓王茂六代孙。先生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及冠,恣为书,以传圣人之道。人始未信既发不掩声震业光众方惊爆而萃排之。乘危将颠,不懈益张,卒大信于天下。先生之作,无圆无方,至是归工。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尚友作者,跋邪抵异,以扶孔氏,存皇之极,知与罪非我计。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灏,不可窥校。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铿春丽,惊耀天下。呜呼!极矣,后人无以加之矣,姬氏以来,一人而已矣。始先生以进士三十有一仕,历官其为御史、尚书郎、中书舍人,前后三贬,皆以疏陈治事,廷议不随为罪。常惋佛老氏法,溃圣人之堤,乃唱而筑之。及为刑部侍郎,遂章言宪宗迎佛骨非是,任为身耻,上怒天子。先生处之安然,就贬八千里海上。呜呼,古所谓“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耶!吴元济反,吏兵久屯无功,国涸将疑,众惧汹汹。先生以右庶子、兼御史中丞、行军司马,宰相军出潼关,请先乘遽至汴,感说都统,师乘遂和,卒擒元济。王庭凑反,围牛元翼于深,救兵十万,望不敢前。诏择廷臣往谕,众栗缩,先生勇行。元稹言于上曰:“韩愈可惜。”穆宗悔,驰诏无径入。先生曰:“止,君之仁;死,臣之义。”遂至贼营,麾其众责之,贼恇汗伏地,乃出元翼。《春秋》美臧孙辰告籴于齐,以为急病,校其难易,孰为宜褒?呜呼,先生真古所谓大臣者耶!还拜京兆尹,再为吏部侍郎。薨,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节选自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并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人始A未B信C既发不D掩E声F震业光G众方H惊爆而萃排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创始的人,文中指古圣先贤。与今天指文章、著作的写作者的含义不同。B.茹古涵今,文中指韩愈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用以表达对韩愈及其写作的赞美。C.蹈,遵循、实行。文中“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意思是不只明白,还要信奉实行。D.美,赞美,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意义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以传圣人之道为己任,他深入探究“六经”的精髓,坚持圣人评判文章的标准,抵制各种异端邪说,以匡扶孔学,捍卫至正之道。B.韩愈坚决反对佛老之说,担任刑部侍郎,他上书进谏,即使在朝堂之上当面激怒皇上,并因此被贬谪到边远的海滨,他却仍安然处之。C.韩愈面对危局勇于担当,善于协调。在吴元济叛乱中,面对不利形势,他请命先行赴汴,前去说动都统,使得军队和谐,最终擒获吴元济。D.韩愈为人勇毅,坚守为臣之道。王庭凑叛乱,在众人恐惧畏缩不前之时,他勇闯贼营,把贼众召集起来,当面斥责,令贼众畏惧拜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前后三贬,皆以疏陈治事,廷议不随为罪。(2)先生曰:“止,君之仁;死,臣之义。”【答案】10.CEG11.D12.B13.(1)前后三次被贬官,都是因为上书陈述治国事宜,朝廷议事时不附和而被治罪。(2)先生答道:“阻止我(去敌营),是陛下的仁慈;为陛下而死,是我作臣子的责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们开始并不相信他,等到他的主张已不能被掩盖,声名远播,功业光大,众人才感到震惊而聚集起来排挤他。“人始未信”中“人”作主语,“始”作状语修饰“未信”,C处断开;“既发不掩”“声震业光”均为并列结构的四字短句,各自前后断开,EG处断开;“众方惊爆而萃排之”,主语“众”,谓语为“惊爆而萃排”,宾语为“之”(指代韩愈),主谓宾齐全,表意完整,故H处不能断开,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与古圣先贤为友。B.正确。C.正确。D.错误。美,赞美。/美,认为……美。句意:《春秋》赞美臧孙辰向齐国买米。/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即使在朝堂之上当面激怒皇上”错误。根据原文“及为刑部侍郎,遂章言宪宗迎佛骨非是,任为身耻,上怒天子。先生处之安然,就贬八千里海上”,可知韩愈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而激怒皇帝,并不是当面。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疏”,上书;“陈”,陈述;“随”,附和;“为罪”,被动句,被治罪。(2)“止”,阻止;“死”,为……而死;“义”,责任;“止,君之仁;死,臣之义”判断句。参考译文:先生名讳愈,字退之,是后魏安桓王韩茂的第六代孙。先生七岁开始喜欢读书学习,出口成章。等到成人,恣意为文,用以传扬圣人之道。人们开始并不相信他,等到他的主张已不能被掩盖,声名远播,功业光大,众人才感到震惊而聚集起来排挤他。遭遇危急将要跌倒的局势,他没有松懈反而大肆宣扬自己的主张,最终赢得了天下之士的信任。先生的文章,没有固定的成规,此时达到了精密之境。深入探究“六经”的精髓,坚持圣人评判文章的标准,与古圣先贤为友,抵制各种异端邪说,用以匡扶孔学,捍卫至正之道。博学多闻,通晓古今,没有边际,气象浩渺,无法窥探其极致。到他纵恣狂放,快意文字,临纸为文,他的文章笔力雄健辞藻华丽,惊耀天下。啊,真到了极点啊,后来的人再没有能超过他的了啊,有周以来,也就先生一人啊。先生以进士三十一名进入仕途,历任御史、尚书郎、中书舍人,前后三次被贬官,都因上书陈述国家安定之策,朝廷议事不附和被治罪。他常常怅恨佛老之法冲击圣人之道,于是倡言阻止。等到他担任刑部侍郎,于是上章进言宪宗迎佛骨不对,是为官的耻辱,因此激怒了皇上。但先生平静对待,即使被贬往遥远偏僻的海滨。啊,这真是古人所说的“不只明白,还要信奉践行”的人呀。吴元济叛乱,官兵长期据守而无功,国家财政枯竭,统帅遭到质疑,众人十分恐惧,先生以右庶子、兼御史中丞、行军司马的身份,宰相领军出潼关,他请求先乘快马赴汴,前去说动都统,于是军队和谐,最终擒获了元济。王庭凑叛乱,将牛元翼围困在深,救兵十万人,只能远远张望却不敢上前营救。皇上下诏选派大臣前去劝谕,众人颤栗畏缩不敢接受使命,先生勇敢前往。元稹向皇上进言道:“韩愈值得爱惜。”穆宗后悔,派人快马传诏让他不要贸然直入敌营。先生答道:“阻止我去敌营,是陛下的仁慈;为陛下而死,是我作臣子的责任。”于是前往敌营,招来众贼当面责骂,众叛军羞愧不已、汗流满面、匍匐在地,于是交出元翼。《春秋》赞美臧孙辰向齐国买米,认为能解救急难,比较这二者的难易,哪一个更应该受到褒扬呢?啊,先生真是古人称颂的良臣啊!回来后被授予京兆尹之职,后又担任吏部侍郎。五十七岁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全国乙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钱终极押题模拟卷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忘,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尊敬师傅》)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纲为太子A陈君臣父子B之道C问寝视膳D之方E理顺F辞直C听者H忘倦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堪践履”与“履至尊而至六合”(《过秦论》)中的“履"字含义不相同。B.“则功业不著乎天下”与“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中的“乎”字用法不相同。C.“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D.“诚由近习”与“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中的“诚"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B.唐太宗认为自己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若是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唐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答案】10.CEG11.C12.A13.(1)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并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2)(他)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君臣父子之道”与“问寝视膳之方”句式结构一致,都是名词性短语,都做谓语动词“陈”的宾语,因宾语结构复杂,应在“之道”“之方”后面断开,选择CE。“听者”做“忘倦”的主语,另起一层意思,应该在“听者”前断开,选G。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鞋子;登上。句意:不能穿鞋走路。/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B.正确。相当于“于”,在;助词,无实意。句意: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轻易得到的。C.“含义相同”错误。“愆”,犯错;拖延。句意: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是我拖延日期。D.正确。都指确实,的确。句意: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即使受到被刀斧砍杀或被汤镬蒸煮这样的极刑,(我也)确实心甘情愿。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错误,文中“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意思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说明命令侍卫抬李纲进入东宫的人是唐太宗,而不是太子。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古道”,古时治国道理;“致”,达到,获得;“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没有过这样的人。(2)“左右”,身边的人;“雅训”,有益的教诲;“长”“益”,增长;“使为圣君”,省略句,“使(之)为圣君”。参考译文: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全国乙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钱终极押题模拟卷4(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每纺绩赀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鲜遗母,湛还鲊,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①,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卧荐以为马草遂具精馔,从者俱给,逵闻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至洛阳,大为延誉,侃遂通显。(节选自《智囊(选录)·闺智部·陶侃母》)材料二:陶侃母得古正之道,发人伦之本,将示教于天下。谓朴散俗坏,乐溃礼阙,有子不教,不至于道。若失大训,不可登于伟望。乃求师傅,延英茂,终日迫于用,不欲子却客。俄而车盖载止,筑馈并竭。苟失其人,子将不进。计划始成,确然独断。谓发可弃,训不可失。乃金刀既止,黰髪云散。怡然无咨嗟之色,俨若待宾之具。上恐不足以显恭,下未可谓训子。顾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学,不迨于至,以超圣人之域,焕乎贤者之业。且礼信仁义,君子之事,妇人何得而知?盖世道大丧,其俗已乱,故妇人贤者得以行其事。千古之下,厥行独明,当时为人之父,为人之母,见斯行,闻斯举,得不激厉乎?苟天下皆如陶母之志,则天下皆陶之子也。盖人谓子幼而蒙稚,不致精训,致悖大乱人纪,良可惜哉!铭曰:发也者,为养之具。宾也者,致教之英。(宗仪)因读唐皇甫持正先生文集,见陶母碑不觉泪数行下。追惟先她拳拳于教子,真陶母之志。是故今翰林承旨蜕庵张先生翥所撰墓铭,有曰:夫家贫,劬力纺续,以给诸子。无废学之辞,自顾不肖。不克勉于学,以成令名,罪莫大焉。(节选自元陶宗仪《辍耕录·陶母碑》)【注】①髲,音bì,假发。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斫诸屋A柱B悉割半C为薪D剉卧E荐以为马F草G遂具H精馔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是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始于西汉,东汉张衡和西晋李密都曾被举荐为“孝廉”。B.悬磬,材料中意为“极贫困”。磬,本为一种石制打击乐器,状如盘碗,中空无物。后以挂起的磬喻极贫困。C.阙,本义是古时宫殿前两边的建筑,材料中指帝王的住所,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阙”的意思不同。D.“翰林承旨蜕庵张先生翥”在材料中是对墓志铭撰写者称谓,“翰林承旨”为官职,“蜕庵”为号,“张先生”为尊称,“翥”为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逵带着众多人马投宿陶侃家,湛氏将头发剪下卖掉,买来几斛米招待范逵及其仆从,范逵对湛氏非常赞叹。B.在陶母竭尽所能培养孩子的做法上,陶宗仪看到了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拳拳之情,并被这种情感感动。C.材料二分析了陶母对待孩子教育方面情况,既表达了作者的赞同之意,也指出了陶母做法的社会意义。D.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本应由父亲担当,但由于陶家境况不好,而陶母又十分贤惠,才有了“陶母教子”之事。13.请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陶氏贫贱,湛每纺绩赀给之,使交结胜己。(2)无废学之辞,自顾不肖。不克勉于学,以成令名,罪莫大焉。【答案】10.BDG11.C12.D13.(1)陶家穷困地位低,湛氏常常纺织挣钱供给陶侃日常所需,让他结交才识高于自己的朋友。(2)从来没有荒废(孩子学业)的借口,(还)自念不贤能。(孩子如果)不能够在学业上努力,从而成就美好的名声,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再将细屋柱砍下作为柴薪,然后将睡觉用的草垫一割为二,作为马匹的粮草,就这样准备了丰盛的馔食。“斫”的宾语为“诸屋柱”,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柱”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割半”的目的是“为薪”,“为”的宾语为“薪”,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薪”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以为”的宾语为“马草”,应在“草”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故应在BD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C.“材料中指帝王的住所”“意思不同”错误。均为“通‘缺’,缺失”。句意:社会的礼乐(规制)也溃散缺失。/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本应由父亲担当”于文无据,文中“且礼信仁义,君子之事”的意思是“况且礼信仁义这样的教育,是君子的事”;“由于陶家境况不好,而陶母又十分贤惠”错误,原文是“世道大丧,其俗乱”。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每”,常常;“赀给”,供给;“胜己”,才识高于自己的朋友。(2)“不肖”,不才;“克”,能够;“令”,美好的;“莫”,没有。参考译文:材料一: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新淦人,早年被陶侃的父亲陶丹纳为妾,生下陶侃。陶家穷困,湛氏每天辛勤地纺织供给陶侃日常所需,让他结交才识高的朋友。陶侃年轻的时候当过浔阳县衙的小吏,曾经掌管鱼市的交易。有一次他派人送给母亲一条腌鱼,湛氏将腌鱼退回,并且写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假公济私把鱼拿来送给我,这不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会增加我的忧愁。”鄱阳的范逵向来闻名,被举为孝廉。(一次)他投宿在陶侃家,正好遇到连日冰雪,陶侃家中空无一物,而范逵随行仆从和马匹很多,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请客人留下来,我自有打算。”湛氏剪下自己的长发,做成两套假发,卖出去后买回来几斗米,再将细屋柱砍下作为柴薪,然后将睡觉用的草垫一割为二,作为马匹的粮草,就这样准备了丰盛的馔食,周全地招待了范逵主仆。范逵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没有湛氏这样的母亲,是生不出陶侃这样的儿子的。”到了洛阳之后,他对陶侃大加赞赏,极力推荐陶侃,后来陶侃终于出人头地。材料二:陶侃的母亲拥有古人方正的品德,体现人伦的根本,打算对天下人显示教育(的意义)。她认为当时淳朴的风气习俗涣散败坏,社会的礼乐(规制)也溃散缺失,有孩子而不加教育,(孩子就)不会走上正道。(孩子)如果缺失了高(品质)的教育,就不能够拥有很高的名望。于是她延请学识丰富的老师(来教育孩子),(自己)整天为生计所迫(而辛劳),(却)不想让孩子断绝交往。不久,陶侃与有地位的人的交往停止了,(家中)物资用尽了。(在陶母看来)如果失去了那些(对陶侃事业)有帮助的人,孩子将不能够进步。谋划好的事情刚刚形成,真的就会自动中断。陶母认为自己的头发可以放弃,但对孩子的教育不可以缺失。于是刀剪挥过时,她的一头美发也就消失了。(然而)陶母愉悦的样子,没有感慨的神情,仿佛(那头发)就是待客的工具。于宾客而言陶母担心不够显示自己的恭谨,于孩子而言不能够算得上教育好孩子。但是,陶母心中气愤,(孩子)学习不努力,不能到达最高(境界),从而超越圣人的境界,展现圣贤的功业。况且礼信仁义这样的教育,是君子的事,(普通的)妇女哪里能够懂得是因为社会规则丧失,世俗风气已经混乱,所以贤能的妇人才能够施行(教育)这样的事。千古以来,她的行为闪耀着光芒,当时为人父母的人知道这样的行为举动,能够不受到鼓励吗?假设天下(的母亲)都有像陶母一样的心志,那么天下都是陶氏的孩子(一样的人了)。人们认为孩子小而懵懂幼稚,不给予精心的教育,导致(孩子将来)违背(规则)扰乱社会,实在是值得惋惜啊!(碑上)铭文记载:头发,是养育(孩子的)工具。宾客,是(孩子)得到教育的精英(老师)。我因为读唐朝皇甫持正先生文集,读到陶母碑(记载的陶母的事迹)不自觉泪流满面。想到(曾经)母亲诚挚恳切的教育(之恩),真的(有)陶母那样的心志。所以,现今的翰林承旨蜕庵张翦先生所撰写的墓铭上有文道:(其人)家境贫寒,她就努力纺纱织布来供给孩子(学习)。从来没有荒废(孩子学业)的借口,(还)自念不贤能。(孩子如果)不能够在学业上努力,从而成就美好的名声,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全国乙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钱终极押题模拟卷5(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之前君太伯者,后稷之苗裔也。后稷为儿时,好种树禾、黍、桑、麻、五谷。相五土之宜,稷、、禾、蘖、麦、豆、稻,各得其理。尧遭洪水,人民泛滥,遂高而居。尧聘后稷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三年余,行人无饥乏之色。乃拜后稷为农师,封之台,姓姬氏。后稷就国为诸侯。其孙公刘。公刘慈仁,行不履生草,运车以避葭苇。公刘避夏桀于戎、狄,变易风俗,民化其政。公刘卒,子庆节立其后八世而得古公亶甫,修公刘、后稷之业,积德行义。薰鬻、戎姤而伐之,古公事之以犬马牛羊,其伐不止;事以皮币、金玉重宝,而亦伐之不止。古公问何所欲?曰:“欲其土地。”古公曰:“君子不以养害。害所养,国所以亡也。而为身害,吾所不居也。”古公乃杖策去邠,逾梁山而处岐周,邠人父子兄弟相帅负老携幼揭釜甑而归古公居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古公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少曰季历。季历生子昌,昌有圣瑞。古公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曰:“兴王业者,其在昌乎?”因更名曰季历。太伯、仲雍望风知指,曰:“历者,适也。”知古公欲以国及昌。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古公病,将卒,令季历让国于太伯,而三让不受。于是季历莅政,修先王之业,守仁义之道。季历卒,子昌立,号曰西伯。遵公刘、古公之术,业于养老,天下归之。西伯卒,太子发立,任周、召而伐殷,天下已安,乃称王。追谥古公为太王,追封太伯于吴。(选自《吴越春秋·吴太伯传》,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邠人父子兄弟A相帅B负C老携D幼E揭釜甑F而归G古公H居三月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五土之宜”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相”意思不同。B.履在文中是动词,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足下蹑丝履”的“履”意思不同。C.“修公刘、后稷之业”与“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两句中的“修”意思相同。D.太伯、仲雍、季历三人名字中的“伯”“仲”“季”,可用于表示兄弟次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刘怜爱生命,不愿伤及草木;为避夏桀的祸乱而迁居戎、狄之邦,当地百姓得到他的教化。B.薰鬻、戎姤来犯,古公亶甫先以物资贿赂求和,见未能起效,他为人民着想,便迁离了邠地。C.古公亶甫把少子改名为季历,暗示他的意图;太伯与仲雍便剪短头发,身刺花纹,以表不满。D.季历与姬昌遵先王之道,推行仁政,百姓归附,为后来的姬发讨伐商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古公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曰:“兴王业者,其在昌乎?”(2)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答案】10.BEH11.C12.C13.(1)古公知道姬昌有圣德,想把国家传到姬昌手中,就说:“能振兴称王天下功业的,大概是姬昌吧!”(2)古公病了,太伯、仲雍二人就借口到衡山采药,于是到了楚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邠地的民众父子兄弟互相结伴,背着老人携带着小孩,挑着炊具而归附古公。古公在周原住了三个月。“邠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