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散文小说阅读(2023·浙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锦囊:游记是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抒发作者情思的文章。阅读时可以通过所至、所见、所感等要素体悟作者情思。贺兰山凝眸乔洪涛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批注: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发出了它们如何扎根、生长、存活的思考和感叹。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批注:第④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批注:第⑥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⑧“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选自《经典美文》2023年第3期)【感知文本】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聚焦所见】2.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1)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2)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语调等角度任选其一,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体悟情思】3.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对贺兰山的感受也不断深入。请仿照第③段的批注,给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批注:第________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悟精神】4.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西北精神”的内涵。(2023·浙江嘉兴·统考中考真题)文学社开展散文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怀念蛙鼓①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窜;芥莱、兰草,田字草也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门也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一到夜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呱”,清脆有力。然后是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②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之声里徜徉……它们仿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③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蛙鼓,大家心底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④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个瓶子,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田边去捉萤火虫;有的提一根钓竿在田边钓青蛙。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只在近地方耐心地呼唤:“呱——呱——呱。”就是钓不到,大家也毫不在意,毕竟“醉翁之意不在蛙”。夜深了,大合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飘荡,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伴着蛙声入眠。⑤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只有蛙声的合鸣才是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⑥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敢奢望能亲临。“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⑦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再一次静立田头,等候蛙声的洗涤时,我失望了: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了蛙鼓。只有偶尔几声低低的叹息:“呱——呱——呱。”不远处又来了一群扫荡者。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像残忍的鬼子的探照灯。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我不由颤栗起来……⑧辛弃疾曾乐观地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蛙声疏落时,稻花不香、丰年不再的噩运离我们还会远吗?⑨今夜,我又听到了蛙鸣,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温馨,它如初夏夜里拂动着的暖风,沿着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情绪中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忧虑。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⑩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一幅国画,题曰《十里蛙声出山泉》。画里除一条溪水中的十几只蝌蚪外,并不见一蛙。而你仿佛看到了在不远处,蛙们的悠闲与自在,仿佛能听到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鼓,嘹亮而宏阔……⑪怀念蛙鼓。(选自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有删改
作者简默)5.结合全文,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读下面两个句子。(1)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连用比喻,有何妙处?)(2)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句中“聆听”一词用得是否妥当?)6.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名句。请以第⑥段为例,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7.“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选择下面一篇散文与《怀念蛙鼓》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散文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有何不同。A《老山界》
B《白杨礼赞》
C《五猖会》8.本文被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乡村与城市”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编辑这样安排的原因。(2023·浙江绍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在“咸亨酒店”》,完成小题。在“咸亨酒店”陈忠实①上午游览了东湖,下午又要到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地方去,明天一早就要返回上海了;东湖的山光水色令人赏心悦目,兰亭的幽雅景致也叫人神往。可是,没有到孔乙己曾经喝酒吃茴香豆儿的“威亨酒店”光顾一番,怎么能算真正到过鲁镇呢?②午休时间,几位朋友相邀,正中下怀。虽然已觉腿酸眼困,仍然兴致勃勃地走出住所的大门。③一幅金字黑匾,老远就赫然入眼,上书:咸亨酒店。平房,黑色小瓦,坐落在街道一边,夹挤在高高低低的楼房中间,自有一副古香古色的神采。门面宽约三四间,木门板全部拔除,整个酒店就完全无遮无挡地当街敞开着。依然保持着当年“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那木板制的曲尺形的大柜台,油漆斑驳,木棱也已磨光,探过头去,可以看见赭红色的酒坛。我把钱递了上去。卖酒的是一位中年女人,穿着白大褂,使人觉得有失鲁镇的格局,与那曲尺形的柜台也不协调。她用一只提斗从酒坛里提上酒来,倒入酒杯,黄酒其实是暗红色的液体。这杯子更古朴,用洋铁皮焊接而成,大到可以盛一斤酒,上端粗,下端细,状如漏斗。据说冬天喝酒时,可以把细端塞进热水里,用以温酒。鲁镇的长衫阶层或短衣帮,当年就是用这样的酒杯,孔乙己自然也用这样的铁皮酒杯。④茴香豆儿也不能不尝一尝。不尝一尝孔乙己津津乐道的茴香豆儿,也许不算真正地进过“咸亨酒店”呢!⑤“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⑥我们刚刚在长条桌边落座,不知谁在拖长声调模仿着孔乙己的名言,摇头晃脑说起来了。木条桌长到丈余,从门口直通到墙根,实际应该算是木案子了。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那用粳米酿成的名曰“加饭”的黄酒,说不准是一股怎样的滋味,既不似白酒那么烈,也没有葡萄酒那么甜,说不上好喝或不好喝,唯其因为孔乙己十分喜好,我拼着将那一杯全然灌下了。那茴香豆儿也没有多少特色,唯其因为孔乙己喜欢,我们嚼起来,似乎别具兴味。⑦酒店墙上,有一幅裱饰过的题词,一副对联。题词曰:⑧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⑨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⑩对联曰:⑪小店名气大⑪老酒醉人多⑫看看题款,竟是著名作家李凖献辞,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手书。辞联极致幽默的韵味,笔墨亦遒劲潇洒,使古朴的“咸亨酒店”平添了一丝风韵。⑬孔乙己确实是高朋满座了。小小的酒店里,现在拥拥挤挤坐着的酒客,大都是从南方或北方来到鲁镇而落脚此店的。有穿着西装革履的学者风度的男女;也有一身正统的中山装的很有派头的干部,很难料定他们之中绝对没有县委书记或市委的部长;更有一帮一伙长发披肩紧绷牛仔裤的青年男女,一律坐着或站着喝着装在洋铁皮酒杯里的“加饭”酒,抓着茴香豆儿,笑语喧哗……⑭解放以后,自打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每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不管其是否特别喜欢文学,大约没有谁会忘却孔乙己的。⑮孔乙己不属英雄之列,而实实在在是一个被挤扁被碾轧为尘末的迂腐的老夫子,那些主宰鲁镇风云的鲁四老爷之流早该化为污泥了,而独有上大人孔乙己获得了川流不息的朝拜者,真是得其所哉!9.阅读文章,简要概括咸亨酒店的主要特点。10.结合语境,品味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11.文章引用名人题词和对联,有何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2.文章末段说“上大人孔乙己获得了川流不息的朝拜者”,大家朝拜的是孔乙己吗?结合链接材料和你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简要阐述你的观点。【链接材料】“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节假日里也迎来了众多游客。游客们来此寻找鲁迅儿时足迹,游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还在安桥头村走高跷、看社戏。(《火爆“出圈”!绍兴旅游再迎新高峰》绍兴网2023.05.02)(2023·浙江金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瓜子和灯花林斤澜①我相信淘汰。因此以为代代相传的事情,总有道理。②我家嗜食西瓜。南方伏天炎热,中午“打狗不出门”。父亲早在多年来往的瓜贩那里定下西瓜。到节气成担挑来,堆在厢房地上。中午鼾睡醒来,父亲小胖赤膊,持大菜刀,抱大瓜。我们多子女家庭,瓜大如斗也不嫌大。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③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小城小康人家,盛暑的享受。④后来我居住北京,三四口小家庭,或上街或下班总记得用网兜拎个西瓜回来,守在小圆桌这边着操刀的,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可是兴味不减当年。女儿背心短裤,双手捧瓜,下巴淋漓,胸前湿透,洇到圆圆肚子。大人把切片码到她面前,告诉:慢慢地吃,都是你一个人的。告诉: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⑤说到这里,猛然想起这个话,是在老家大桌子边上听来的,仿佛就在昨天。⑥女儿进了幼儿园,长了知识。一天吃着瓜叫道:“骗人!”带着愤愤不平的样子。⑦大人问怎么了?女儿叫道:没有土!肚子里没有土,不会长西瓜!⑧大人说,也没有阳光。土、阳光,还有水,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女儿明白了,也还说“骗人”,也还是委屈的声音。⑨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⑩这才多久呢?刚刚受骗,又去骗人,这怎么解释?其实解释不重要,说为了孩子好,瓜子不能消化。说为了养成细嚼慢咽,文明礼貌。说等到孩子明白过来,就长了知识……哪个说法也可以,都是“教育意义”。但更有“意义”的,也不一定能够传代。⑪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⑫那么狗蛋日后,还会传给他的孩子吗?只怕不会了。现在屋子里有空调,不出汗。冰箱里有奶茶有果汁。妈妈把西瓜片放到他旁边的时候,连头也不回,他两眼叫电视里的小神龙粘住了……昔日的和谐再不会有,今日的和谐里怕没有“西瓜”的位置。“西瓜”的故事究竟还不多么美。⑬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⑭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妈妈低声唤爸爸,看,你看,宝宝笑了。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妈妈和爸爸怕打搅教学,沉默。一种神秘的热力,饱和身体,饱和屋子,饱和夜晚。⑮我小时候见过点灯草的油灯,结了豆豆似的灯花,光线就暗淡了。拨拨灯草,让灯花飘飘落下……落地却糯糯地站起来一个婆婆,总眉善目,那微笑——你欣赏蒙娜丽莎就是蒙娜丽莎的,你喜爱荷叶母亲就是荷叶母亲的。⑯狗蛋的妈妈没有用过油灯,也没有用过洋油灯。只有在停电的日子里点过蜡烛,蜡烛只偶然结丁点灯花。⑰狗蛋很少遇见停电了,停电也只停两三个小时,蜡烛来不及结灯花。狗蛋只在电视里见过油灯,在小人书里看到灯花婆婆的故事。狗蛋还没有认字,要姥姥讲灯花婆婆。姥姥讲了又讲,后来只念小人书上的短短句子,念了又念,狗蛋一遍遍听不厌,每一个字后面都有总说不灵清的神秘。其实也是“骗人”,不过还没有一个人——不论孩子或大人,会嚷出“骗人”的话来。⑱摇篮里的孩子还不会叫妈妈,还不大认得爸爸,难道会做梦?空白,这梦怎么个做法?灯花婆婆又通过什么去教?耄耋作家端木簇良家里的小黑猫会做梦。又怎么知道是做了梦了?戏剧导演钟夫人断然说道:看表情。⑲灯花婆婆没有别的职责,只教微笑。她的专业太专了不是?同时也太广了不是?在别地别国没有遇见这么个专业形象不是?又觉得这个形象其实不可少不是?⑳灯草灯芯不能充分燃烧的疙瘩,却叫灯花。灯花飘飘落地,一糯一糯地,站立起来一个婆婆,却是微笑的化身。灯花年代早就过去了,微笑永存。这个婆婆的形象越遥远,越神秘,越多义多到差不多无义,越永久。(选自《林斤澜散文》,略有改动)13.【触发】请摘录文中一处内容,并写出你由此触发想到的生活经历。14.【赏言】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请从下列三句话中任选一句,按要求赏析。A.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从标点的角度赏析)B.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从副词的角度赏析)C.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从句式的角度赏析)15.【辨读】请为下面加点的“和”(A.hé
B.huó)选择最确切的读音,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16.【解题】比较《瓜子和灯花》与《西瓜和灯花婆婆》两个题目,体会本文以《瓜子和灯花》为题的妙处。17.【品意】文中说:“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这里的“真正的美”是什么?依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8.(2023·浙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小小说《歌唱家》,从讽刺手法的角度探究其主题。歌唱家张超山①有一次,歌唱家去到外地演出。②他登上舞台,配乐准时奏响了,歌唱家慢条斯理地摆好姿势,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准备投入演唱。③然而,他刚刚吸了一口气,甚至第一句都还没唱出,下面就响起了掌声。④歌唱家怔了一下,就把歌给误了。他往后面挥动了一下手臂,不知是要放弃还是示意重来,下面却立即响起了更大的掌声。⑤很快,各种尖叫声、欢呼声、喝彩声也及时而热烈地响了起来,会场顿时沸腾了。歌唱家忽然受到了感动,也鼓起了掌。气氛更加热烈了。⑥有人开始跑上台来,他赶紧走过去,热情地与来人握起了手。一会儿,又上来了好几个人,他一一握手。他握手的时候,神情非常专注,甚至比唱歌还要投入。接着,上来的人越来越多,歌唱家一只手都握不过来了,他干脆扔掉了话筒,全力与人们握起了手。歌唱家的手与善男信女们的手亲密接触的时候,他感到更加激动了,热烈的拥抱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有好几次,他甚至被别人抱得透不过气来,他大声喘息着,人们只知道他实在太激动了。⑦配乐在继续奏响,没有歌声。其时,台下的人一群紧接一群,汹涌而上,好在歌唱家已经进入了角色,他一个一个地握手,一个一个地拥抱,会场掀起了一阵阵的高潮……后来,音乐结束了,歌唱家的握手拥抱却还没结束——台下一个人也没有……(选自《北京文学》)
专题06散文小说阅读(2023·浙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锦囊:游记是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抒发作者情思的文章。阅读时可以通过所至、所见、所感等要素体悟作者情思。贺兰山凝眸乔洪涛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批注: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发出了它们如何扎根、生长、存活的思考和感叹。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批注:第④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批注:第⑥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⑧“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选自《经典美文》2023年第3期)【感知文本】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聚焦所见】2.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1)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2)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语调等角度任选其一,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体悟情思】3.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对贺兰山的感受也不断深入。请仿照第③段的批注,给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批注:第________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悟精神】4.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西北精神”的内涵。【答案】1.(1)岩羊(2)深入腹地(深入山谷、抵达山门)(3)岩画2.(1)示例1:这个句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贺兰山脉比作雄狮和卧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连绵不绝,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示例2:这个句子连用两个“看不到”,突出贺兰山脉是一个不毛之地,并为下文写罅隙间倔强的植物和灵动的岩羊作铺垫。示例3:这个句子多用短句,将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荒芜的植被等画面一一呈现,突出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粗粝不毛,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2)示例1:重音落在“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上。因为“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的矫健迅疾,“山之子”写出了岩羊的坚毅顽强,这样设计朗读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示例2:采用上扬的语调(后句比前句的语调更高)进行朗读。因为这一句写出了岩羊的灵动矫健、坚毅顽强,采用上扬的语调,更能突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3.示例1:第④段写作者原以为贺兰山是一座沉寂、死亡之山,但是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时,他被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的岩羊改变了看法,不禁发出了“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的赞叹。示例2:第⑥段写作者沿着山路深入时,发现令人惊叹的岩画,他想起了几万年前人类的生存,用手触摸,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手的温度,内心百感交集,眼里涌出了泪水,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这一惊叹与思考。4.示例:贺兰山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但巨石罅隙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队灵动的岩羊,它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坚硬的石头上镌刻者令人惊叹的岩画,它们是祖先智慧和不屈的剪影。这些品质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在西北的土地上,流淌在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了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的西北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1)根据第④段“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啊,是岩羊”,可提取“岩羊”填空;(2)根据“山泉、峭壁、巨石”等事物,可定位到第⑤段,结合第⑤段中“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可用“抵达山门”“深入腹地”“深人山谷”等填空;(3)根据第⑥段中“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可知,应填入“岩画”。2.(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从修辞的角度。“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把贺兰山山脉比作雄狮、卧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连绵不绝的气势,结合第②段“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可知这个句子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从词语的角度。“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连用两个“看不到”,比“看不到植被和生命的痕迹”更有力,突出调了贺兰山脉给人的“粗粝不毛之感”。在这片不毛之地上,竟然在岩石罅隙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活跃着灵动的岩羊,因此这个句子为下文写生命的灵动与神奇作了铺垫。从句式的角度。这个句子没有长句,都是由短语组成的,短句简洁有力,“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看不到生命的痕迹”等,画面感强烈,突出了贺兰山脉巍峨雄伟、粗粝不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震撼之情。(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从重音的角度。这是两个判断句,在第④段结尾,是对岩羊的赞美,重音应落在句末的宾语及定语上。“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在山岩间奔跑腾跃矫健迅疾之势,“山之子”说明了岩羊是这片粗粝之地独有的动物,是坚毅顽强的贺兰山的儿子。重读“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从语调的角度。“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由两个句子组成,后一句要比前一句读得语调更高。语调上扬,表现了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更加突出,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岩羊的灵动矫健、坚毅顽强的姿态与精神。3.本题考查批注。示例第③段段的批注,先从作者的远观的情景入手,再写近看的感受,最后写出作者的思考,可依照这个步骤,引用段落中的语句对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第④段,“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作者顺山路而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被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的岩羊改变了看法,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的赞叹。第⑥段,作者“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此时作者联想到几万年前这里即有人类生存,“眼里涌出了泪水”,不禁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的惊叹和对自然与人类的思考。4.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文章结尾,作者感叹“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西北精神”是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触发的思考。结合第③段中“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可知作者本以为贺兰山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但在巨石罅隙间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结合第④段中“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作者看到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队灵动的岩羊,它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结合第⑥段中“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可知山谷峭壁坚硬石头上的岩画令人惊叹,它们的祖先智慧和不屈剪影的见证;从植物到动物,再到古人,它(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倔强、顽强、刚毅、不屈的品质,像贺兰山一样恒久地矗立在西北大地上,融入了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了高古的“西北精神”——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2023·浙江嘉兴·统考中考真题)文学社开展散文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怀念蛙鼓①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窜;芥莱、兰草,田字草也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门也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一到夜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呱”,清脆有力。然后是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②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之声里徜徉……它们仿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③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蛙鼓,大家心底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④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个瓶子,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田边去捉萤火虫;有的提一根钓竿在田边钓青蛙。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只在近地方耐心地呼唤:“呱——呱——呱。”就是钓不到,大家也毫不在意,毕竟“醉翁之意不在蛙”。夜深了,大合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飘荡,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伴着蛙声入眠。⑤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只有蛙声的合鸣才是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⑥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敢奢望能亲临。“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⑦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再一次静立田头,等候蛙声的洗涤时,我失望了: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了蛙鼓。只有偶尔几声低低的叹息:“呱——呱——呱。”不远处又来了一群扫荡者。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像残忍的鬼子的探照灯。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我不由颤栗起来……⑧辛弃疾曾乐观地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蛙声疏落时,稻花不香、丰年不再的噩运离我们还会远吗?⑨今夜,我又听到了蛙鸣,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温馨,它如初夏夜里拂动着的暖风,沿着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情绪中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忧虑。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⑩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一幅国画,题曰《十里蛙声出山泉》。画里除一条溪水中的十几只蝌蚪外,并不见一蛙。而你仿佛看到了在不远处,蛙们的悠闲与自在,仿佛能听到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鼓,嘹亮而宏阔……⑪怀念蛙鼓。(选自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有删改
作者简默)5.结合全文,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读下面两个句子。(1)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连用比喻,有何妙处?)(2)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句中“聆听”一词用得是否妥当?)6.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名句。请以第⑥段为例,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7.“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选择下面一篇散文与《怀念蛙鼓》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散文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有何不同。A《老山界》
B《白杨礼赞》
C《五猖会》8.本文被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乡村与城市”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编辑这样安排的原因。【答案】5.(1)连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青蛙鸣叫时此起彼伏、响亮欢快、气势恢弘的壮观场面,体现出蛙声所展示出的生命的奔腾和旺盛,表达作者对童年时期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怀念之情。(2)妥当。“聆听”是集中精力听的意思,常用于晚辈对长辈,表达尊敬、恭敬之意。这里用在人们听蛙声的语境中,有“大词小用”的意味,能突出体现“蛙鸣”所蕴含的生命和自然的美好,表达作者对蛙鸣声的热爱以及希望人们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之意。6.第⑥段中,这些古诗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各种生活场景下蛙鸣的美好景致,表达了作者因久居都市而再也见不到这些美好景致的遗憾之情。隐含着作者对童年及恬静美好的乡村田园生活的怀念和留恋。古诗词的运用,也使本文语言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为文章增添了韵味。7.我选择A。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作者借景抒情,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希冀。《老山界》是典型的叙事性散文,按照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叙述,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赞颂了红军战士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我选择B。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了,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往事和对蛙鼓的描写来表达情思。《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类散文,先抑后扬,用白杨树来象征广大的北方人民,象征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我选择C。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通过这一物象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思。《五猖会》是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我”看五猖会前后心境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揭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8.示例:本文通过对“蛙鼓”的反复描写、渲染,为我们展示了乡村田园生活的迷人魅力,抒发了作者浓重的乡愁和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也叙述了作者因久在都市生活而欣赏不到“蛙鼓”这样美好景致的遗憾,描叙了当下乡村再也听不到“蛙鼓”的现状,表达出作者对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故乡逐渐消逝的隐忧和关心,表达出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处理好乡村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反思。本文与报刊“乡村与城市”栏目内涵相符,所以编辑将本文放在此栏目。【解析】5.考查词句赏析。(1)“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是比喻的修辞,把青蛙鸣叫比作万马奔腾和浪涛汹涌。万马奔腾,声音响亮而杂乱,以此为喻,表现了蛙鸣的响亮欢快。浪涛汹涌,气势恢弘,以此为喻,表现了蛙鸣的气势恢弘。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蛙鸣声所展现出来的生命的奔腾与旺盛。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时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怀念之情。(2)“聆听”是集中精力听的意思,常用于晚辈对长辈,表达尊敬、恭敬之意。这里用来形容人们听蛙鸣,这是大词小用的手法。联系后句“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可知,作者之所以用“聆听”,是因为作者认为蛙声所代表的,是自然和生命的美好。他希望人们“能有爱护之心”,表现了希望人们能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弱小生灵,保护环境之意。6.考查语句赏析。本段中的“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描写了不同生活场景下的蛙鸣的美好景致。联系本段中的“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可知,表现了作者因久居城市而再也见不到这些美好景致的惆怅之情。联系“‘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可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美好的田园生活的怀念与留恋之情。引用古诗词,使文章的语言典雅,富有诗意之美和文学之美,为文章增添了韵味。7.考查比较阅读。开放类试题,选择自己熟悉的课文与文本进行比较即可。如:联系文本内容可知,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题目“怀念蛙鼓”点明主旨,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行文中,作者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听到了蛙鸣之声以及蛙鼓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在本文中,“蛙鼓”不仅是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物,作者借描写蛙鼓,表现了对童年时期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怀念之情,以及希望人们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之意。《老山界》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了红军长征时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其中的细节描写,比如对睡不着时听到的若有若无的声音,还有环境描写,如描写山路的陡峭难行,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战士们革命乐观义认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的赞美之情。8.考查赏析主旨。本文前五段作者回忆往事,重点描写了儿时的“蛙鼓”,展现了蛙鸣中蕴含的生命的奔腾与美好。为我们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原汗原味,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回忆与怀念之情。第六段中的“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表现了作者因久居都市而再也见不到这些美好景致的遗憾之情。隐含着作者对童年及恬静美好的乡村田园生活的怀念和留恋。第⑦段中的“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了蛙鼓”“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描叙了当下乡村再也听不到“蛙鼓”的现状。第⑨段表达作者的思考,“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作者希望人们能处理好乡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故乡曾经那些美好风物逐渐消失的隐忧与关心。本文与报刊“乡村与城市”栏目内涵相符,所以编辑将本文放在此栏目。(2023·浙江绍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在“咸亨酒店”》,完成小题。在“咸亨酒店”陈忠实①上午游览了东湖,下午又要到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地方去,明天一早就要返回上海了;东湖的山光水色令人赏心悦目,兰亭的幽雅景致也叫人神往。可是,没有到孔乙己曾经喝酒吃茴香豆儿的“威亨酒店”光顾一番,怎么能算真正到过鲁镇呢?②午休时间,几位朋友相邀,正中下怀。虽然已觉腿酸眼困,仍然兴致勃勃地走出住所的大门。③一幅金字黑匾,老远就赫然入眼,上书:咸亨酒店。平房,黑色小瓦,坐落在街道一边,夹挤在高高低低的楼房中间,自有一副古香古色的神采。门面宽约三四间,木门板全部拔除,整个酒店就完全无遮无挡地当街敞开着。依然保持着当年“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那木板制的曲尺形的大柜台,油漆斑驳,木棱也已磨光,探过头去,可以看见赭红色的酒坛。我把钱递了上去。卖酒的是一位中年女人,穿着白大褂,使人觉得有失鲁镇的格局,与那曲尺形的柜台也不协调。她用一只提斗从酒坛里提上酒来,倒入酒杯,黄酒其实是暗红色的液体。这杯子更古朴,用洋铁皮焊接而成,大到可以盛一斤酒,上端粗,下端细,状如漏斗。据说冬天喝酒时,可以把细端塞进热水里,用以温酒。鲁镇的长衫阶层或短衣帮,当年就是用这样的酒杯,孔乙己自然也用这样的铁皮酒杯。④茴香豆儿也不能不尝一尝。不尝一尝孔乙己津津乐道的茴香豆儿,也许不算真正地进过“咸亨酒店”呢!⑤“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⑥我们刚刚在长条桌边落座,不知谁在拖长声调模仿着孔乙己的名言,摇头晃脑说起来了。木条桌长到丈余,从门口直通到墙根,实际应该算是木案子了。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那用粳米酿成的名曰“加饭”的黄酒,说不准是一股怎样的滋味,既不似白酒那么烈,也没有葡萄酒那么甜,说不上好喝或不好喝,唯其因为孔乙己十分喜好,我拼着将那一杯全然灌下了。那茴香豆儿也没有多少特色,唯其因为孔乙己喜欢,我们嚼起来,似乎别具兴味。⑦酒店墙上,有一幅裱饰过的题词,一副对联。题词曰:⑧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⑨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⑩对联曰:⑪小店名气大⑪老酒醉人多⑫看看题款,竟是著名作家李凖献辞,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手书。辞联极致幽默的韵味,笔墨亦遒劲潇洒,使古朴的“咸亨酒店”平添了一丝风韵。⑬孔乙己确实是高朋满座了。小小的酒店里,现在拥拥挤挤坐着的酒客,大都是从南方或北方来到鲁镇而落脚此店的。有穿着西装革履的学者风度的男女;也有一身正统的中山装的很有派头的干部,很难料定他们之中绝对没有县委书记或市委的部长;更有一帮一伙长发披肩紧绷牛仔裤的青年男女,一律坐着或站着喝着装在洋铁皮酒杯里的“加饭”酒,抓着茴香豆儿,笑语喧哗……⑭解放以后,自打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每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不管其是否特别喜欢文学,大约没有谁会忘却孔乙己的。⑮孔乙己不属英雄之列,而实实在在是一个被挤扁被碾轧为尘末的迂腐的老夫子,那些主宰鲁镇风云的鲁四老爷之流早该化为污泥了,而独有上大人孔乙己获得了川流不息的朝拜者,真是得其所哉!9.阅读文章,简要概括咸亨酒店的主要特点。10.结合语境,品味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11.文章引用名人题词和对联,有何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2.文章末段说“上大人孔乙己获得了川流不息的朝拜者”,大家朝拜的是孔乙己吗?结合链接材料和你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简要阐述你的观点。【链接材料】“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节假日里也迎来了众多游客。游客们来此寻找鲁迅儿时足迹,游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还在安桥头村走高跷、看社戏。(《火爆“出圈”!绍兴旅游再迎新高峰》绍兴网2023.05.02)【答案】9.古香古色(古朴);名气大(游客多);有文化意蕴。10.“于是”表示前后两事紧密承接,后一事往往由前一事引起。两个“于是”连用,强调了我们站着喝酒、不用筷子吃茴香豆等行为都是遵循孔乙己的习惯,突出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的深入人心。11.①名人题词和对联也是咸亨酒店的景物之一,既展现酒店浓郁的文化意蕴,其作者身份也突出咸亨酒店名气大;②引用名人题词和对联能丰富文章内容,突出酒店特点。题词形象展现咸亨酒店高朋满座的场景;对联点出咸亨酒店的特点:名气大,老酒好。③名人题词和对联形式工整,使行文整散结合,文白相间,语言既典雅又朴实。12.示例:朝拜的不仅仅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众多游客遵循孔乙己的习惯喝酒、吃豆、说话,都是因为人们对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难以忘却。同样,咸亨酒店之所以闻名遐迩,也是源于人们对小说《孔乙己》所呈现的文学世界的朝拜。鲁迅作品中的闰土、阿Q等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外婆家”等地方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可见人们朝拜的是鲁迅先生及其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文学、艺术、科学及其它领域的优秀者与他们的成果,也一样赢得了人们的膜拜。文中朝拜的,其实是文化。【解析】9.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结合第③段“一幅金字黑匾,老远就赫然入眼,上书:咸亨酒店。平房,黑色小瓦,坐落在街道一边,夹挤在高高低低的楼房中间,自有一副古香古色的神采”“门面宽约三四间,木门板全部拔除,整个酒店就完全无遮无挡地当街敞开着。依然保持着当年‘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那木板制的曲尺形的大柜台,油漆斑驳,木棱也已磨光,探过头去,可以看见赭红色的酒坛”可知,这里写出了咸亨酒店古香古色的特点;结合第⑥段“我们刚刚在长条桌边落座,不知谁在拖长声调模仿着孔乙己的名言”,第⑦段“酒店墙上,有一幅裱饰过的题词,一副对联。题词曰”,第⑧⑨段“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看看题款,竟是著名作家李凖献辞,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手书。辞联极致幽默的韵味,笔墨亦遒劲潇洒,使古朴的‘咸亨酒店’平添了一丝风韵”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第⑫段“可知,这里写出了咸亨酒店有文化意蕴的特点;结合第⑬段“孔乙己确实是高朋满座了。小小的酒店里,现在拥拥挤挤坐着的酒客,大都是从南方或北方来到鲁镇而落脚此店的“可知,这里写出了咸亨酒店游客多,名气大的特点。10.本题考查品味加点词语。“于是”是连词,表示承接。结合句子“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可知,这里写出了“我们”站着喝酒和用手指捏茴香豆儿的原因,因为孔乙己有这样的习惯,“我们”对孔乙己的印象深刻,从而在行为上也遵循了孔乙己的习惯。11.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分析。根据引用的名人题词和对联“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可知,这里体现了咸亨酒店的顾客很多,生意很好,名气大,“老酒醉人多”也体现了咸亨酒店的酒很好,突出了咸丰酒店的特点;结合第⑦段“酒店墙上,有一幅裱饰过的题词,一副对联”可知,这里的题词和对联也是咸亨酒店的一部分,也让咸亨酒店的文化韵味更加浓厚;结合第⑫段“看看题款,竟是著名作家李凖献辞,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手书。辞联极致幽默的韵味,笔墨亦遒劲潇洒,使古朴的‘咸亨酒店’平添了一丝风韵”可知,从题词的人物可看出咸丰酒店的名气大;从题词和对联的结构上看,句式整齐,题词显得典雅,对联的意思一目了然,简洁朴实;从整篇文章来看,这里的题词和对联增强了本文的文学气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2.本题考查谈看法。作答时应先表态,朝拜的不是孔乙己。例如:朝拜的不仅仅是孔乙己。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和科举制度毒害下,迂腐不堪、四体不勤,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所以小说中塑造的孔乙己确实引不起大家的敬重,就谈不上朝拜;结合链接材料“‘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节假日里也迎来了众多游客。游客们来此寻找鲁迅儿时足迹,游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还在安桥头村走高跷、看社戏”可知,这些地方或这些活动都是因为鲁迅的文章而有名,游客也是因为对鲁迅所的文学充满敬意,才会在现实生活中追逐文学中的足迹,所以大家朝拜的不仅仅是孔乙己,更多的是向文学致敬,向文化致敬。(2023·浙江金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瓜子和灯花林斤澜①我相信淘汰。因此以为代代相传的事情,总有道理。②我家嗜食西瓜。南方伏天炎热,中午“打狗不出门”。父亲早在多年来往的瓜贩那里定下西瓜。到节气成担挑来,堆在厢房地上。中午鼾睡醒来,父亲小胖赤膊,持大菜刀,抱大瓜。我们多子女家庭,瓜大如斗也不嫌大。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③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小城小康人家,盛暑的享受。④后来我居住北京,三四口小家庭,或上街或下班总记得用网兜拎个西瓜回来,守在小圆桌这边着操刀的,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可是兴味不减当年。女儿背心短裤,双手捧瓜,下巴淋漓,胸前湿透,洇到圆圆肚子。大人把切片码到她面前,告诉:慢慢地吃,都是你一个人的。告诉: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⑤说到这里,猛然想起这个话,是在老家大桌子边上听来的,仿佛就在昨天。⑥女儿进了幼儿园,长了知识。一天吃着瓜叫道:“骗人!”带着愤愤不平的样子。⑦大人问怎么了?女儿叫道:没有土!肚子里没有土,不会长西瓜!⑧大人说,也没有阳光。土、阳光,还有水,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女儿明白了,也还说“骗人”,也还是委屈的声音。⑨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⑩这才多久呢?刚刚受骗,又去骗人,这怎么解释?其实解释不重要,说为了孩子好,瓜子不能消化。说为了养成细嚼慢咽,文明礼貌。说等到孩子明白过来,就长了知识……哪个说法也可以,都是“教育意义”。但更有“意义”的,也不一定能够传代。⑪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⑫那么狗蛋日后,还会传给他的孩子吗?只怕不会了。现在屋子里有空调,不出汗。冰箱里有奶茶有果汁。妈妈把西瓜片放到他旁边的时候,连头也不回,他两眼叫电视里的小神龙粘住了……昔日的和谐再不会有,今日的和谐里怕没有“西瓜”的位置。“西瓜”的故事究竟还不多么美。⑬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⑭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妈妈低声唤爸爸,看,你看,宝宝笑了。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妈妈和爸爸怕打搅教学,沉默。一种神秘的热力,饱和身体,饱和屋子,饱和夜晚。⑮我小时候见过点灯草的油灯,结了豆豆似的灯花,光线就暗淡了。拨拨灯草,让灯花飘飘落下……落地却糯糯地站起来一个婆婆,总眉善目,那微笑——你欣赏蒙娜丽莎就是蒙娜丽莎的,你喜爱荷叶母亲就是荷叶母亲的。⑯狗蛋的妈妈没有用过油灯,也没有用过洋油灯。只有在停电的日子里点过蜡烛,蜡烛只偶然结丁点灯花。⑰狗蛋很少遇见停电了,停电也只停两三个小时,蜡烛来不及结灯花。狗蛋只在电视里见过油灯,在小人书里看到灯花婆婆的故事。狗蛋还没有认字,要姥姥讲灯花婆婆。姥姥讲了又讲,后来只念小人书上的短短句子,念了又念,狗蛋一遍遍听不厌,每一个字后面都有总说不灵清的神秘。其实也是“骗人”,不过还没有一个人——不论孩子或大人,会嚷出“骗人”的话来。⑱摇篮里的孩子还不会叫妈妈,还不大认得爸爸,难道会做梦?空白,这梦怎么个做法?灯花婆婆又通过什么去教?耄耋作家端木簇良家里的小黑猫会做梦。又怎么知道是做了梦了?戏剧导演钟夫人断然说道:看表情。⑲灯花婆婆没有别的职责,只教微笑。她的专业太专了不是?同时也太广了不是?在别地别国没有遇见这么个专业形象不是?又觉得这个形象其实不可少不是?⑳灯草灯芯不能充分燃烧的疙瘩,却叫灯花。灯花飘飘落地,一糯一糯地,站立起来一个婆婆,却是微笑的化身。灯花年代早就过去了,微笑永存。这个婆婆的形象越遥远,越神秘,越多义多到差不多无义,越永久。(选自《林斤澜散文》,略有改动)13.【触发】请摘录文中一处内容,并写出你由此触发想到的生活经历。14.【赏言】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请从下列三句话中任选一句,按要求赏析。A.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从标点的角度赏析)B.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从副词的角度赏析)C.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从句式的角度赏析)15.【辨读】请为下面加点的“和”(A.hé
B.huó)选择最确切的读音,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16.【解题】比较《瓜子和灯花》与《西瓜和灯花婆婆》两个题目,体会本文以《瓜子和灯花》为题的妙处。17.【品意】文中说:“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这里的“真正的美”是什么?依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13.示例;摘录: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经历:小时候,爸爸时常抱着个大西瓜回家,“砰”的一声,我就可以唏溜唏溜地吃了。14.示例一:父亲的一串动作,用多个逗号隔开,就像一组慢镜头逐一呈现;对瓜的各种猜想,用一组顿号隔开,表现了对吃瓜的急切期待:富有情趣。多个逗号与顿号连用,快慢有致,富有韵味。示例二:“忽然”写出了女儿转眼成母亲,表现了父亲对时光飞逝的惊讶和感慨。“忽”写出父亲听见女儿提醒狗蛋“小心瓜子”时的意外和情趣。示例三:连续三个短句,加一个长句,错落有致,富有韵味;渲染了黄昏下的静谧,和一家人的和谐与温馨。15.示例一;hé,表并列,四个“和”,写出与“情趣”和谐的对象之多。示例二:huó,表相融,四个“和”,让“情趣”“炎热”“长日午后”“市井人家”“和睦家庭”紧密交融,富有动感,更显出充分融合后的和谐美。16.示例:原文题形式更美,意蕴更丰富。文章前半篇看似写吃西瓜,实则写“小心瓜子”的提醒及其传承;后半篇看似写灯花婆婆教微笑,实则写由灯花衍生出的美。原文题更能引发读者对“淘汰和传承”的思考。17.第一层:只关注文章局部信息,粗浅理解“真正的美”。示例一:真正的美指孩子和大人们在一起吃西瓜,讲瓜子长藤的趣闻,讲灯花婆婆的故事。第二层:能结合文本内容,基本理解“真正的美”示例二:一家人吃西瓜,女儿把“小心瓜子”的提醒传下去,灯花婆婆教孩子学会微笑,这些故事中的和谐,以及长辈对孩子的爱就是真正的美,代代相传。第三层:能整合文本内容,深刻理解“真正的美”示例三:真正的美是纯净的真善美,与物质与形式无关,不会随时代发展而淘汰。长辈对孩子的关爱,灯花婆婆教给孩子的微笑,都饱含了最清澈的情感。这种美里有亲情、有期盼、有和谐、有情趣,是至真、至纯、至善的。【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根据要求,只要摘录一处能够让你产生联想的到自己生活经历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记叙出来即可。示例:摘录: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经历:妈妈说,如果总吃糖,牙里就会长小虫子。14.本题考查赏析。A.“敲敲”“听听”“相相”是父亲切西瓜前的一连串动作,先敲打,并听听声音,来检测瓜是不是成熟,相看一下瓜的长相猜测一下瓜是不是是不是甜。这些动作用逗号隔开,相当于把父亲切瓜前的动作拉长,特别具有画面感。“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猜测的内容用顿号隔开,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间较小的停顿,所以表现出孩子们对吃瓜的急切期待。先放慢镜头写父亲准备切瓜,再加快速度的猜瓜,这样就快慢有致,让人感觉趣味多多,体会到儿时吃瓜的氛围感和和谐感。B.“忽然”意思是“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写出了女儿很快就做了母亲,从而表现了父亲对时光流逝太快感到吃惊,,想到似乎昨天女儿还在叫嚷着“骗人”今天就成了母亲,从而生出无限感慨。“忽”表示很意外,因为父亲听到女儿在用小时候自己“骗”她的话去“骗”狗蛋,他感到很意外,也明白女儿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提醒孩子“小心瓜子”,不仅微笑默许,让人读了顿觉情趣横生。C.“黄昏”“人静”“灯下”是三个短句,“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是一个长句,连续三个短句,加一个长句,错落有致,富有韵味,同时“黄昏”“灯下”这两个短句是环境描写,渲染了黄昏下的静谧,“人静”“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是事件,可以看出爸爸妈妈看着小宝贝睡觉,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冷却器的课程设计
- 安卓课程设计致谢
- 烟头回收课程设计
- 药事管理课程设计
- 电桥课程设计总结
- 运动健身业务员服务协助总结
- 聊天应用开发课程设计
- 小区消防安全检查培训
- IT行业美工工作总结
- 饮料行业技术工作分析
- 2024年度锅炉安全检验与保养服务合同3篇
- 《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中南大学《大学物理C(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042国际经济法期末试题答案
- 高中生物课件
- 物业年会讲话稿范文
- TCUWA40055-2023排水管道工程自密实回填材料应用技术规程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及答案解析
- 公众号年终总结个人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绩效考核制度
- 初三生活学习总结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