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全套教案化学_第1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全套教案化学_第2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全套教案化学_第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全套教案化学_第4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全套教案化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章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第二部分: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第三部分:学习化学需要掌握哪些方法。认识学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1.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准备有关实验器材。2.进行教学设计,组织研讨。3.制作课件,多媒体配合教学。4.练习精选细选,实验、实践活动作为补充。开启化学之门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2.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认识常见的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4.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5.掌握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本章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在学习伊始,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化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化学入门学习做好准备。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且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2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的训难点: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实验的设计,正确使用常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2课时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1课时本章复习小结及检测2课时1.重视科学探究,掌握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2.重视化学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注重比较,认清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本章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比较,认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判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目标】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情感目标】1.通过体会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2.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体验化学的科学美。3.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重点】1.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演示实验:加热碳酸氢铵。3.了解延长材料使用时间、减少资源消耗的措施,特别是铁资源的保护。34.了解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难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3.由铁生锈实验总结出铁生锈的条件。【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同学们认真听讲,受到激发,进入学习情景。【讨论交流】1.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2.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同学们一定浏览过我们的课本,就会发现化学是非常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习化学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提出问题】(1)空气为什么可以供给呼吸?(2)水为什么是人和动物必需的物质?(3)绿色植物是如何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化学知识。【阅读与思考】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并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去想一想、议一议。【讨论交流】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引导总结】我们面对的世界是物质的,这些物质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用途。正确认识物质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就通过几个实验来看看如何去研究这些物质以及化学对于我们生活的作2.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同学们分组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同学们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4【讨论】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小结】【例1】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列各项中不是化学科学研究领域的是(C)A.新型超导材料的研制B.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D.研制低毒高效的农药、化肥A.吸带过滤嘴的香烟,对人体无害B.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C.凡是“绿色食品”均不含化学物质D.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探究点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氮气资源的应用(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它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3)用途:①氮肥的原料;②作保护气;③液氮冷冻麻醉剂等。2.实验:铁丝生锈实验(提前3~5天做好备用)。【观察思考】关于“铁生锈吸收氧气”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①实验中产生什么现象?(铁生锈,导管中形成水柱)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铁生锈时吸收氧气)【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路。(2)实验:对铁丝生锈的探究①实验原理:铁丝网生锈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减小。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5③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如下表:【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所能够反映的问题只是我们化学世界中很少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和发现。【例3】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是(B)A.不锈钢B.青霉素C.农药和化肥D.电话和电视机【例4】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B)A.任何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我们必须合理使用物质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随心所欲,不用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C.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方面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D.化学能帮助我们利用物质的性质合理利用资源探究点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材料的制造与使用过程中,化学的贡献:【创设情景】投影课本彩图【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对内容进行讨论【小结】古代化学工艺方面的成就:青铜器的制造、铁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和瓷器的烧制都举世【探究】分组探究几种不同材料的性能差异。【总结分析】几种不同材料的用途。62.生命科学中,化学的贡献:如,青霉素的发现、合成与应用。【总结】通过学习化学,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各种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掌握打开物质世界大门的钥匙。更进一步是为了适应我们的世界,美化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例5】化学是同学们进入初三学年刚开始接触的一门新课程,下面对它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B)A.化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各种物质B.化学的发展必将带来环境的恶化C.化学的发展促进了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D.化学可以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化学的重要作用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氮气资源的应用2.对铁丝生锈的探究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古代化学工艺方面的成就2.几种不同材料在性能上有哪些差异1.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D)A.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B.化学正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C.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D.化学的发展必然会使雾霾更加严重2.能源、资源、材料、环境保护等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下列研究的内容与所属领域不相符的是A.导电塑料的研究属于能源领域的问题B.淡化海水的研究属于资源领域的问题C.新型合成材料的开发属于材料领域的问题7D.废旧电池的回收属于环境保护领域的问题3.学习化学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B.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C.化学不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D.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2.记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3.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情感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重点】1.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在化学中研究物质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区分、判断。【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化学在帮助我们认识及合理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和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这节课开始尝试研究化学,我们先从身边的物质开始。【新课导入】二老师把一根粉笔掰成两半,让学生观察粉笔的变化,把一张纸撕碎,让学生观察纸的变化,然后学生进行抢【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蜡烛的燃烧1.【创设情景】观察蜡烛提出问题,包括是什么、叫什么、怎么样等等,教师引导、归纳整理。(5)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2.探究实验:点燃蜡烛8蜡烛一般是由石蜡和棉纱芯制成的。运用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点然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进行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光、放热,火焰分三层,最外层最亮,烛芯处最暗【讨论交流】根据实验说出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归纳。师生对话:概念教学【讨论交流】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问题】蜡烛燃烧过程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了石蜡的哪些性质?【小结】你所搜集的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教师纠正并归纳化学变化的主3.金刚石的加工与燃烧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小结】金刚石加工成钻石和金刚石的燃烧各是什么变化?表现了金刚石的什么性质?【分析归纳】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体和导电性等。【观察与思考】演示煤油的燃烧、空中生烟、碘化钾和硝酸银反应,学生仔细观察各变化的现象,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5.例题研讨: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例题】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C)9A.冰块雕成美丽的冰雕B.红纸剪成漂亮的窗花C.泥土烧成精美的瓷器D.玉石磨制成个性化的饰品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化学变化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可能伴随化学变化。4.物理性质5.化学性质1.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以下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D)A.雨后彩虹B.彩色图画C.夜晚霓虹灯D.节日焰火2.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D)A.电熨斗通电放出的热量B.电灯通电放出的热量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D.天然气燃烧放出的热量3.在蜡烛燃烧的变化中,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D)A.放出大量热B.蜡烛变短C.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又凝固D.生成水和二氧化碳4.葡萄糖和面粉在燃烧匙中烧焦后都得到一种黑色残渣——碳,由此说明(A)A.两者的组成有相似之处B.两者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C.两者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D.两者的用途相同A.碾米B.淘米C.洗菜D.酿酒6.下列变化或应用能表现出物质的某种化学性质的是(A)A.用酒精作燃料B.用石墨作电极C.汽油挥发D.石蜡受热熔化7.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DF(填字母,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CEGH。A.樟脑丸消失B.蜡烛燃烧C.铁生锈D.铜铸成青铜器E.食物腐败F.电灯发光G.光合作用H.火药爆炸8.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砂糖有甜味,这属于砂糖的物理(填“物理”或“化学”,下同)性质。把砂糖放入水中,可看到砂糖溶解了,发生了物理变化。如果把砂糖放在铁锅中加热,会逐渐变成液体,这时砂糖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再继续加热,砂糖逐渐变成黑色,这时发生的是化学(填“物理”第2课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用途【知识目标】2.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3.了解不同的物质组成与结构不同;了解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情感目标】1.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2.领悟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教学难点】【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多媒体课件。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新课导入】二(1)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2)空气是客观存在的,你能捕捉身边的空气吗?【新课导入】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演示实验】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除氧气外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2)实验原理:利用物质的燃烧消耗一定体积的空气中的氧气,然后用水填充被消耗氧气的位置,根据填充入的水体积估算出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含量。(3)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烧杯、玻璃管、乳胶管、止水夹。基本实验装置:(4)关键点:装置不漏气,产物是固体,红磷要充足,冷却到室温,再测定体积。①该实验装置可能发生气体泄漏的地方太多,加之燃烧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加热了内部的空气,使之外逸,都会导致实验的误差。②反应物浓度越小,反应的速率越慢。当燃烧持续进行时,氧气的浓度越来越小,氧化的速率也越来越小。维持红磷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相对较高,利用燃烧,无法除尽空气中的氧气。①点燃红磷后,观察到红磷燃烧后,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②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7)得出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①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试用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表示红磷燃烧这个反应。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②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③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全部是氮气吗?①若装置气密性不好,则测定结果会偏大、偏小还是不变?(偏小)②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对测定结果有什么影响?③实验中红磷燃烧的产物是固体,若换成其他燃烧物,燃烧产物是气体,(例如,木炭燃烧产生的便是二氧化碳气体),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①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a.红磷的量不足;b.瓶内氧气没有耗尽;c.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和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d.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②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呢?导致结果偏高的原因可能有:a.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逸出。b.实验开始时,未夹止水夹(或未夹紧)。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是同学们对该实验的判断和认识①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②红磷的用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果③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的减少会导致瓶中水面的上升④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⑤红磷熄灭后瓶内肯定没有氧气了其中有错误的是(A)A.④⑤B.②③C.①②D.①③探究点二:混合物与纯净物自学指导:阅读课本内容,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3)区别: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没有。【例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C)A.氯酸钾B.氧化镁【过渡】在千奇百怪的物质转化中人们开始探索世界的本源,从古代到近现代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揭开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奥秘,使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成为可能。探究点三:探究面粉等有机物是否含碳元素的实验方法(烧焦)1.加热葡萄糖、砂糖、面粉取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讨论交流】水能不能变成油,铁矿石能不能炼成黄金。2.仔细观察第16页彩图,查阅资料金刚石、石墨性质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原因。【讨论交流】金刚石、石墨性质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原因。【过渡】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是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小结】从宏观上看物质由元素组成。有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金刚石由碳元素组成。更多的物质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组成,如二氧化碳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碳、氢、氧、氮四种从微观上看,物质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3)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与性质及用途的关系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用途性质【例3】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如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碳、氢、氧、氮元素组成。【例4】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你认为下列各项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A)A.物质的运动状态B.物质的组成和结构C.物质的性质和用途D.物质的制取和应用一、探究空气成分1.空气的存在2.空气的成分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混合物与纯净物2.纯净物3.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有同种元素。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2.结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四、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1.性质与用途的关系2.煤和石油制造的一些产品3.化学研究的对象1.如图是用燃烧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除选药品白磷外,还可以选下列药品中的(D)A.铁丝B.木炭C.硫黄D.红磷2.下列有关红磷燃烧测氧气含量的实验说法中,正确的是(C)A.红磷熄灭后应立刻打开弹簧夹B.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纯净的氮气C.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D.取用极少量红磷,可减少污染且不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含量低于1/5。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和想法不可取的是(B)A.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B.将红磷改成木炭后重新实验C.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尽D.实验中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不足4.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D)A.空气B.碘酒C.矿泉水D.冰水共存物5.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C)A.矿泉水B.石灰石C.蒸馏水D.酸果汁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有③④⑥⑦⑧⑨;属于混合物的有①②⑤。①净化后的空气;②食盐水;③液态氧;④蒸馏水;⑤澄清石灰水;⑥二氧化锰;⑦过氧化氢;⑧碳酸氢铵;⑨【知识目标】1.认识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做一些探究活动。3.知道化学用语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重要性,增强记忆的目的性。4.了解一些常见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操作要求。5.练习和初步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重要意义。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学难点】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上的重要性。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性。在学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化学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仪器和实验基本要求。【新课导入】二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但是到了近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了。在新中国成立前甚至连煤油、烧碱、火柴等都要从外国进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石油、化学等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化学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听了这些你有何感想?是不是想为祖国的化学工业发展贡献力量,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学好化学知识。那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学习化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研究,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方法。为了简便地描述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规律,还要使用化学符号。【活动】根据预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进入实验室重点要注意哪些实验规则和安全要求?课本第141页【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探究铜绿的性质【演示实验】“铜绿”与盐酸的反应:向装有少量铜绿的“铜绿”与盐酸反应“铜绿”受热【总结交流】上述实验中,有哪些基本操作呢?应该如何正确操作?【例1】探究铜绿的性质。(1)观察铜绿的颜色和状态等物理性质(2)将铜绿粉末用药匙或纸槽分别加到两支试管中。(3)用胶头滴管向一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到铜绿溶解,溶液呈蓝色,同时有大量(4)将另一支试管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注意:加热时要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口有水滴出现。(5)铜绿具有的化学性质是①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②加热能分解。探究点二:探究镁的性质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将镁在空气中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量,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镁燃烧生成白色氧化镁【活动交流】(1)通过上述实验,你对金属镁有什么认识?答案:银白色、质软,化学性质活泼,可以与氧气、盐酸反应。(2)烟花和照明弹都含有镁粉,你知道这一用途的原因吗?答案:主要是因为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活动总结】否是是是NH4HCO3CNH3【小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例2】镁在空气中点燃,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C)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氧化镁D.产生白烟探究点三:常见化学仪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1)试管主要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2)注意:外壁干燥的试管可直接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2.试管夹(2)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套在试管的中上部(或距试管口1/3处);在用试管夹时要注意防止烧损,不要腐蚀试管夹;手要握试管夹的长柄,拇指不能碰到短柄。3.烧杯(1)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2)不能用作固体加热的容器,加热液体时,加液量不超过容积的1/3,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使受热均4.量筒5.玻璃棒(1)玻璃棒是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的仪器。(2)用后要立即冲洗干净放入试管架的试管内或小烧杯内。6.酒精灯(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3)使用酒精灯时,先将灯放稳,取下灯帽直立放在灯的右侧。(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两查”:①先要检查灯芯;灯芯不平或已烧焦,要剪去烧焦或不平的灯芯;②检查灯内是否有酒精,酒精灯内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两禁”: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5)酒精灯不用时,一定要盖上灯帽,以免酒精挥发。(6)如果遇到燃着的酒精灯翻倒,酒精外溢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7.胶头滴管滴瓶(1)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洗净后的胶头滴管放在干净的小烧杯或小试管内;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8.蒸发皿——用于蒸发和浓缩。9.集气瓶(2)不能加热;反应剧烈时(如铁和氧气的反应),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贮存或收集气体时,应用玻璃片盖【例3】下列有关仪器用途说法不恰当的是(A)A.温度计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B.烧杯用于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C.试管用于装配简易气体发生器D.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探究点四:基本实验操作1.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往试管装入固体粉末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如石灰石等)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2)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3)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2.液体药品的取用(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①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子上;②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缓慢地倒;③拿细口瓶倒液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④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2)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3)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用滴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3.固体试剂的称量(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精确到0.1g。(2)称量前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天平还未平衡,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3)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大的砝码,再加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4)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刻度处。(5)称量一定质量的物质时,把天平调节平衡后,直接把砝码和游码放到或移到要称取的质量,然后再加物质,通过添加药品来调节天平平衡。当天平平衡时,所取的物质就是要称量的一定量的物质。(6)注意:在称量化学药品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①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②对于易潮解的、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表面皿、小烧杯)里称量。4.物质的加热(1)可以用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有些仪器如量筒、漏斗等不能用来加热。给烧杯、烧瓶加热的时候,要垫上石棉网。(2)加热的时候,玻璃容器外壁不能有水,以免加热的时候容器炸裂。(3)加热的时候,容器的底部不要和灯芯接触,也不能离得太远,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加热的效果。加热后的容器不能马上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炸裂;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4)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先要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方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以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集中的部位加热。(5)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也要进行预热。试管中的液体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倾斜一定的角度(约45°),在加热的过程中不时地移动试管。为避免试管中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5.仪器的洗涤(1)做实验必须用干净的仪器,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现以洗涤试管为例,说明洗涤玻璃仪器的方法。(2)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再注入水,振荡后再倒掉,这样连洗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3)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的地方。【例4】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例5】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B)A.加热前试管外壁干燥B.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C.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了D.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了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三、镁条有哪些性质四、科学探究的环节科学探究的环节五、常见化学仪器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下列关于在实验室里使用药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B)A.不能用手接触药品B.不能用鼻子去闻气体的气味C.特别注意不得随意尝药品的味道D.用剩的药品应交还实验室,不要放回原试剂瓶2.实验时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的是(B)A.烧杯B.量筒C.烧瓶D.试管3.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D)A.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B.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4.下列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C)A.量筒B.烧杯C.试管D.燃烧匙5.实验室用于量取液体体积的仪器是(D)6.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B)A.使用酒精灯前,应先把酒精添满B.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C.用酒精灯内焰加热D.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8.某同学取8mL水并加热,提供的仪器有:①10mL量筒;②100mL量筒;③酒精灯;④容积20mL的试管;⑤容积30mL的试管;⑥试管夹。所选用仪器组合正确的一组是(B)A.②③④⑥B.①③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②③④9.关于量筒的使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D)A.少量的化学反应可在量筒中进行B.量取8mL液体时,应选用50mL量筒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高点保持水平D.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至接近刻度线时,可改用滴管滴加10.用调好的天平测某种物体的质量,天平指针位于分度盘的中央时,右盘内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应为(D)A.57.2gB.58.2gC.57.4gD.58.4g11.进行化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下列因素与化学探究有关的是(D)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⑤形成总结性报告A.仅①③⑤B.仅①②③C.仅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12.科学探究一般包括下列步骤,你认为顺序合理的是(B)①得出结论②分析论证③制定方案④提出问题⑤猜想假设A.①②③④⑤B.④⑤③②①C.③②①④⑤D.⑤④③②①13.做镁条燃烧实验时不需要的仪器是(D)A.坩埚钳B.石棉网C.酒精灯D.铁架台14.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D)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D)ABCD15.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从如图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仪器填空(写仪器名称)。(1)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I。(2)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A。(3)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G。(4)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B。本章共介绍了三部分内容。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内容:氧气的性质、制取、用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自然界中的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内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取、用途。第3节自然界中的水内容:水的存在、作用、性质、组成,水污染来源、危害、防治,软、硬水的区别,本章内容是初中化学教学接触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端,通过本章学习的全过程,首先会给学生以后如何进一步学习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提出一个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模式(即:物质在自然界的存在—组成—性质—用途—制取);其次这些素材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即将学习的“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做好铺垫,再次,通过探究实验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1.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准备有关实验器材。2.进行教学设计,组织研讨。3.制作课件,多媒体配合教学。4.练习精选细选,实验、实践活动作为补充。身边的化学物质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注意事项等。4.掌握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5.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和方法。6.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电解实验分析水的组7.学会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4.通过过滤的操作实验,初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热爱身边的环境。3.培养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第1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化学研究的内容、会初步区分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在本章,学生将通过对自己身边最为熟悉、须臾不可离开的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学习,更为感性地认识到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制取;并更为深刻地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重点:1.探究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3.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4.认识水的组成和水污染的来源、危害、防治和净化。难点: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2.学生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3.从实验室制气设计思路出发总结制气装置。4.从元素的角度理解水的组成。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2课时本章复习小结及检测2课时1.认真研读,研究教材,从中发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深度与广度。2.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参与,给以直接感受知识,引起自己探究的激情。3.精选习题、典型题、引导思路、建立网络体系。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从中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特点。3.了解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的概念。4.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理解氧气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情感目标】1.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2.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初次书写和记忆相对复杂的物质化学式、文字表达式。【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同学们,我们知道2008年奥运火炬在珠峰成功地传递了,奥运会火炬手需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对火炬的设计有什么技术难度?【新课导入】二空气中两种主要成分是什么?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种?你对它了解多少?在空气中会不会耗尽?【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通过下列问题你能总结出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1)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2)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3)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迅速伸入正放、倒放的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反应现象相同吗?说明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氧气的物理性质。2.教师引导:结合前面的问题讨论,再让学生观察一瓶纯氧气,阅读课本,查看课本插图,让学生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认识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水溶性、三态变化。【例1】(双选题)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氧气物理性质展开讨论,其中描述正确的是(AC)A.小红认为: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小洁认为:因为氧气易溶于水,所以水中才会有鱼类生存C.小强认为:氧气能够供给呼吸,所以可以用于急救病人D.小娟认为:液态氧气是淡蓝色的,而固态氧气是白色雪花状的【过渡】问题情景: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你能否举几例来说明?教师设疑: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更旺,那么铁丝能不能在氧气中燃烧呢?探究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完成“活动与探究”内容,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烧烧烧剧烈燃烧,火焰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上有水雾,生成使2.交流讨论: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答案:物质燃烧是否旺盛与氧气的浓度和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机会)大小有关,接触面积大,氧气浓度高,则3.问题情景:前面我们做过实验:在空气中燃烧镁条、灼烧铜丝。你知道它们分别生成了什么?写出文字表达式。4.教师讲解: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反应之前,必须在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的水或者细沙,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燃烧之前,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容易聚热;将铁丝绕在火柴上的目的是引燃铁丝,使铁丝较快提高温度;当火柴的火焰接近铁丝时,将铁丝慢慢伸入集气瓶,否则火柴燃烧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实验失败。【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许多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举例说明剧烈的氧化反应和缓慢的氧化反【例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火柴燃烧所起的作用是(B)A.升高铁丝的着火温度B.升高铁丝的温度C.增加可燃物D.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探究点三:氧气的用途氧气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一般情况和特殊条件下的呼吸);入水下搜救遇险者时需携带呼吸装置,目的是为人体呼吸提供(B)A.氮气B.氧气C.氢气D.二氧化碳1.氧气在自然界的循环2.氧气的性质3.氧气的用途1.潜水员长时间潜水,应携带的物质是(B)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C)A.硫B.木炭C.铁丝D.红磷3.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C)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氧气在水中溶的很少,属于不易溶于水的气体C.液氧是无色液体,固态氧气是白色雪花状的固体D.氧气具有助燃性4.我国的“神舟”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火箭发动机里使用液态氧的作用是A.作燃料B.用作火箭的助燃剂C.供给宇航员呼吸D.保护发动机5.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图所示,当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瓶中,木条复燃,而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更持久。上述实验证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氧气能支持可燃物燃烧,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第2课时氧气的制法【知识目标】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书写和记忆相对复杂的物质化学式、文字表达式。【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焊接金属、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自然界中氧气的获得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例1】二百多年前,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经反复实验证明:植物在阳光下能使空气变“好”,因为植物能释放出“活命空气”,这里的“活命空气”是指(B)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探究点二: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讨论归纳:(1)过程:空气(除尘、除二氧化碳、除水蒸气)→液态空气→氮气→液态氧。(2)贮存:贮存在蓝色钢瓶中【例2】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将液态空气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立即冒出大量气泡,把一根燃着的小木条置于烧杯口,小木条火焰熄灭;过一会儿再把燃着的小木条置于烧杯口,此时小木条火焰不但没有熄灭,反据此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液氮比液氧的沸点低(填“高”或“低”)导致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2)过一会儿,小木条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其原因是过一会儿,蒸发出来的是氧气,氧气助探究点三: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2.实验装置:(1)发生装置:认识仪器名称注意点: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b.铁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c.导管稍露出橡皮塞,在导管口放一团棉花。(2)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排空气集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4.操作步骤:(2)装药品(如何装入药品,不要紧堆)。(3)固定好仪器,将集气瓶装满水,不留有气泡,倒立于水槽中。(4)点燃酒精灯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加热,由近管口药品向管底移)。(5)收集(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再收集)。(6)收集完气体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把导管离开水槽)。可简化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例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固定装置、②装入药品、③加热、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C)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①④⑤C.④②①③⑤D.④①②⑤③探究点四:过氧化氢(双氧水)制氧气1.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反应物状态:过氧化氢(无色液体),二氧化锰(黑色粉末状固体)反应条件:不需加热2.发生装置:(1)装置类型(特点):固+液气体(2)体会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可以随时添加液体。(3)长颈漏斗可以代替分液漏斗,但其下端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3.操作步骤:a.连接装置;b.检查装置气密性(夹紧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分液漏斗内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c.先加固体,后加液体;d.把集气瓶装满水;e.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后,再收集气可以简单概括为:先连后查;先查后装;先固后液;最后收集。4.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集气法。【例4】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中长颈漏斗必须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2)请从上述装置中选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一组发生和收集装置:AD(或AF或BD或BF)(填字母),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3)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检验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过渡】为什么制取氧气还需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呢?探究点五: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提出问题】(1)什么样的物质为催化剂?(3)怎样判断物质为催化剂?2.阅读:阅读课本第36页催化剂内容。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3.反思:(1)催化剂参与了化学反应吗?(2)催化剂有“专一性”吗?(3)催化剂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吗?4.讨论小结:(1)催化剂概念的要点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指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2)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中,催化剂也不同。并不是所有反应均可用同一种物质作(3)同一反应可用不同的物质作催化剂,如: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既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也可以用氯化铁、氧化铁等作催化剂。(4)催化剂只能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5)催化剂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而是反应条件。【例5】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①质量变少;②质量不变;③化学性质改变;④化学性质不变;⑤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B)A.①和③B.②和④C.②④和⑤D.②和③氧气的制法2.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某气体既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A)A.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大B.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小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大D.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小2.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D)A.看集气瓶周围是否有气泡冒出B.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是否复燃C.用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燃烧是否更旺D.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复燃3.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下列仪器中不需要的是(C)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C)5.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A.催化剂可以增大反应速率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通常会发生改变C.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D.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6.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C)A.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装满水B.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C.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D.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7.如图是“用双氧水制取一瓶氧气”实验的主要步骤,其中操作错误的是(D)8.(1)下面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的主要操作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受热均匀,然后对准试管中的药品部位加热;②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③收集完毕,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②⑥①⑤③⑦。①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②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9.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试管。(2)若要组装一套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可选择图中的BC或BE(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于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满。【知识目标】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3.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情感目标】关注温室效应,能从身边的事做起,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教学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山谷被当地人称为“死亡之谷”。当人们牵着小狗穿越山谷时,小狗便会莫名死亡,而人却无妨。当人蹲下去想要抱起小狗时,便也会倒地身亡。其实,要知道其中的奥秘并不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对上述问题和现象迎刃而解了。【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二氧化碳与环境观察课本图片信息,完成下列表格:教师讲解:正常情况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消耗保持平衡,但是随着工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含碳燃料大量燃烧,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因人们破坏森林、植被,使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以上两个方面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升高,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大气温度增高,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这种效应被称为温室效应。【例1】“全球变暖”列为“汉语盘点2007”年度国际关键词第一位,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是(B)A.酸雨B.温室效应C.白色污染D.臭氧层衰竭探究点二: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物理性质比较气气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活动与探究色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活动探究【例2】下列性质不属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是(D)A.能溶于水,生成碳酸B.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探究点三:区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特点: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2.碳酸受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特点: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3.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多变一)。(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一变多)。【例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C.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探究点四: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比较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的选择(1)药品: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2)原理:碳酸钙+盐酸一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提示:上述装置中锥形瓶也可用大试管、广口瓶、烧瓶等来代替,长颈漏斗也可用分液漏斗代替,也可不用(4)收集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5)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就说明二氧化碳已满。注意事项:①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止了碳酸钙与酸接触,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②不可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为碳酸钠是粉末状固体,与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③不可用浓盐酸。这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3.【交流共享】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存在以下用途:【例4】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仪器,请回答以下问题:(1)写出图中标号D仪器的名称酒精灯。(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组装发生装置的仪器可选ABF(或ABCE)(填字母),该套发生装置组装后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先把导管口浸没在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或先用止水夹夹住导管一端,向长颈漏斗内注水,在长颈漏斗内形成一个高于锥形瓶内液面的稳定液面,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3)通常情况下,乙烯是一种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密度为1.25g·L-1,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空气的密度为-1),难溶于水。用40%的乙烯利溶液和氢氧化钠固体,在常温下反应可制取乙烯,其发生装置与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相同(填“相同”或“不同”)。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乙烯,收集满后,将导管移出集气瓶,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倒立在桌面上。1.有一首赞美某种气体的诗,其中几句是“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诗中所赞美的气体是(B)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稀有气体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B)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D.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提高农作物产量3.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C.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消耗途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D.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4.请根据A、B两图回答下列问题。(2)写出锥形瓶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3)锥形瓶内的反应进行较长时间后,用燃着的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焰仍不熄灭的原因是长颈漏斗未伸入液面以下,造成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4)如B图所示,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着蜡烛的烧杯中,发现上层蜡烛先熄灭。试解释原因上层燃着的蜡烛先接触倒入的二氧化碳。【知识目标】2.粗略了解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3.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情感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物质的组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从元素的角度理解水的组成。【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有句广告词不知大家听过没有——“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水做的。水是生命之源,你知道水的哪些知识?【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认识自然界中的水1.【提出问题】(1)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怎样?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2)水、冰和水蒸气之间是怎样相互转化的?请用图示来说明,并描述自然界中的这种转化。(3)你知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有些什么性质?2.【小结】地球表面虽然有很丰富的水资源,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有限。因此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开始受【例1】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地球上淡水资源十分丰富B.所有物质在水中都能完全溶解C.水污染可能会导致水中生物畸形【过渡】水是如此重要,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探究点二:水的组成1.演示实验:电解水实验注意:(1)纯净的水导电性很弱,在做水电解实验时,一般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而硫酸或氢氧化钠本身却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2)因为我们通常使用的是钠玻璃,焰色反应的影响使反应产生的火焰呈黄色。2.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能如实记录:教师设疑:电源两极的玻璃管内是什么气体?学生讨论:正极为氧气,负极为氢气。3.演示实验:氢气燃烧并验证产物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能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但若是用玻璃导管做的实验出现的火焰颜色学生整理: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暂不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师讲解:这个实验也可用于氢气的检验。4.【小结】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通电一段时间,两支玻璃管内都收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通电一段时间,两支玻璃管内都收5.正负极产生气体的检验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的尖嘴处,打打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的活塞,在玻璃管气(2)这个文字表达式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答案: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例2】如图,Ⅰ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Ⅱ为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甲管生成气体A、乙管生成气体B)(2)气体B可以用点燃的木条检验,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气体B有什么性质?助燃一、认识自然界中的水二、电解水的实验1.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2.正负极产生气体的检验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是因为水中含有溶解的氧气B.电解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使水分解C.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物质会对空气造成污染D.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滥用化肥和农药都会导致水体污染2.下列有关电解水实验错误的是(B)A.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氧气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C.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D.用试管收集的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生成的气体,在空气中能燃烧3.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D)4.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A.①②③④B.仅①②C.仅①③D.仅③④第2课时水的净化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知识目标】2.了解水净化的基本方法。3.懂得过滤、蒸发的目的,学习过滤和蒸发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4.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5.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防治方法。【情感目标】关心水资源,关爱生命。【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杯浑浊的水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我们如何处理?【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水的净化1.【提出问题】(1)过滤适合什么样的物质分离?(2)怎样进行过滤?应注意哪些问题?2.【小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泥沙这样的不溶性杂质和食盐这样的可溶性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3.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水源→吸附→过滤→消毒→进入家庭),总结可以采取什么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①沉淀演示实验:观察浑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大颗粒和小颗粒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②原理: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杂质与水分离。过滤——除去液体中固体小颗粒的净化方法。过滤是一种能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适宜于分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杂质,是一种常用的分离①过滤所需的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两个)、铁架台(带铁圈)等。②过滤装置:如图所示。③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要留有空隙。二低: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注入漏斗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一是倾倒液体的烧杯口与引流的玻璃棒紧靠,二是玻璃棒的下端要与三层滤纸的一边相接触;三是漏斗末端与烧杯内壁紧靠,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注意】若液体过滤两次后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有:滤纸破损;液面高于了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过滤速度较慢的原因可能是:滤纸没有紧贴在漏斗壁上;滤纸上的固体过多,堵塞了滤纸的缝隙。【说明】①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体溅出。②如果水中的杂质颗粒比较小,我们一般加入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12H2O)等净水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例1】饮用水的净化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贮存、净化、输水。水库将雨水、江河和溪流里的水汇集贮存起来,净化时首先在水中加入沉淀剂如明矾等,这些物质可以使悬浮在水中的不溶性颗粒逐渐地沉降下来。如图是水的净化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A中是小卵石和黄沙,其作用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颗粒。(2)若B中是粒状活性炭,其目的是吸附液体中的不溶性物质及一些溶解的有色物质和有臭味的物(3)通入氯气的目的是杀死水中的细菌。(4)进入水管网或水塔中的水能否用作锅炉用水?为什么? 不能,进入管中或塔中的水仍是硬水,使用硬水锅炉内容易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会引起爆炸。【过渡】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答案: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探究点二:区别硬水和软水1.自来水能否直接饮用?大家有没有发现家里的水壶和热水瓶中有水垢?小组总结下列问题:(1)什么样的水为硬水、软水?(2)怎样区别硬水、软水?①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②学生答:矿泉水。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③总结:这就是说,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有些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不需要除去。但有两类可溶性的化合物,如果水中含得太多,将会对生活和生产造成很多麻烦,请同学们找出来看是哪两类化合物?这样的水叫什么④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⑤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⑥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1)现象:硬水中泡沫很少,而且在溶液中出现大量的白色的垢状物。(2)结论:硬水中的成分能与肥皂水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3)学生小结: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4)提问:硬水的软化有哪些操作?(6)提问:在家里做饭时,开锅时,如果你掀开锅盖,你能看到锅盖上有什么?怎么来的?你能说一下蒸馏的原理是什么?(7)提问:同其他的净水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例2】下列有关硬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B.硬水中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C.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D.硬水可以软化为软水【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探究点三:水资源的综合利用(1)工业上需要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作为原料。【过渡】水一旦被污染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你知道哪些因素会使水被污染?如何防治水的污染?2.天然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答案:①生活污物;②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