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给弟子鲍桂星的书信中,姚鼐明确提到其“平生论诗宗旨”是“镕铸唐宋”。“镕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广泛向古人学习,甚至“古人之异体”,即相对立的因素,都可为我所学;二是形成自己的面貌,即“成其体”。二者即是明清诗学中一直争辩不休的模拟与脱化问题。在姚鼐看来,模拟是学诗的初始阶段,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自然能将古人之精华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有在坚持不懈地模拟的基础上,才能脱化。因为强调模拟,所以姚鼐对前后七子模拟之风尽管有批评,但亦将其视为正宗:“比拟诚太过,未失诗人葩。”钱谦益讥讽七子的学诗方式,姚鼐痛诋之云:“近世人习闻钱受之偏论,轻讥明人之模仿,文不经模仿,亦安能脱化?”正因如此,姚鼐学诗“从明七子入”。模拟是学诗的基础,脱化是高级阶段,而终极目标是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对于由模拟到脱化的过程,姚鼐有深刻的体会。学诗的第一阶段,是由不似到似。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初学者对前人之诗了解不深,故模拟时很难学得像,必然进入一个苦闷的境地。度过此种苦闷的阶段,才能有所心得,达到似古人的地步。所以由不似到似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在《今体诗钞》中,姚鼐往往点出某诗学某人,并且指出模拟达到的阶段,如评储光義《寒夜江口泊舟》及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云:“似孟公。”评丘为《题农父卢舍》云:“似右丞。”显然,达到似某人的地步已属不易。由似到脱化,也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天启”才能实现。功夫是基础,模拟求似的阶段必须“多读多为”。而在由似到脱化的阶段中,功夫的作用虽不如前一阶段,但仍不能脱离。对于“天启”,姚鼐有时用“禅悟”来解释,他告诫侄孙姚莹云:“凡诗文事与禅家相似,须由悟入,非语言所能传……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熟读精思到一定的程度,即可顿悟形成自己的面貌。他评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云:“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镕铸唐宋”即以唐宋两代诗人为模拟对象,姚鼐《今体诗钞》只收唐宋人诗。这些诗人有的选入一首或数首,有的则选入一二卷的篇幅。就入选规模来看,李白、杜甫、王维、苏轼、黄庭坚等人是他重点模拟的对象。姚氏企图在效法诸家的基础上,进而求变,达到自成一家的化境。他最倾心黄庭坚学杜的路数,评《题樊侯庙》《徐孺子祠堂》云:二首从杜公《咏怀古迹》来,而变其面貌。凡咏古诗镕铸事迹,裁对工巧,此西昆纤丽之体。若大家以自吐胸臆,兀傲纵横,岂以俪事为尚哉!“镕铸唐宋”所包含的模拟与新变的关系,在明清诗坛往往是割裂的,且选取哪种学诗方式,同时也关涉着师法对象的选择。正如叶燮所言,学唐诗者如前后七子、王士禛多着意模拟,故趋于“陈熟”;学宋诗者如公安派、竟陵派及浙派等,多着意变化,故趋于“生新”。二者互相排斥,前后循环,“厌陈熟者,必趋生新;而厌生新者,则又返趋陈熟。”出于此,叶燮强调将两者融合:陈熟、生新,二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从学诗的方法来说,姚鼐的观点与之相近,并且在具体的路径上,比前人有着更为精微的探讨。姚鼐的时代,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唐诗人遵从七子及王士禛遗法,重模拟;而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诗人追踪公安派,凸显个性而重视变化,极力批评沈德潜宗唐诗风,认为只要具有性情与天赋,无论什么时代都可以写出好诗。姚氏汲取两种诗学取向的经验与教训,力求形成第三种诗学高峰——清诗。(摘编自潘务正《姚鼐“镕铸唐宋”新论》)材料二:叶燮是一位具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诗论家,他坚持以“变”为核心的文学批评观,体现了文学史家的眼光与方法。就“陈熟”与“生新”问题,他从“相续相禅”与“踵事增华”两个层面,分别阐释了“前”与“后”、“旧”与“新”之间的流变与关系。对叶燮“陈熟生新”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对于我们认识传统诗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叶燮看来,“相续相禅”就是后者对前者的相续,前者对后者的禅让。因为有了“陈熟”,才有“相续”的对象;也因为有了“陈熟”,才有“禅让”的主体。诗歌在“陈熟——生新——陈熟——生新”的不断交替中演变,呈现了对立双方交替的诗史演进模式。“相续相禅”的重心在“陈熟”,“踵事增华”的核心却在“生新”。叶燮认为“生新”是诗歌演变的必然。他从创作“因触而发”和“欣赏之接受”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生新”的合法性。就创作而言,诗变系乎时事,诗人接触的情、景、事不同,创作也不同;就欣赏而言,“初见”尚好,“数见”不鲜,“陈陈踵见”则遭人“齿牙余唾,有掩鼻而过”,从接受方面提出“生新”的必然性。所以,叶燮并不忽略“陈熟”。但相比而言,他更重视“生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叶燮最推崇杜甫、韩愈、苏轼三人,正是因为他们诗歌创作中的“生新”。总之,叶燮的“陈熟生新”思想已突破了狭窄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完整的、延绵不断的生命体的成长过程。他对诗歌创作演变过程的描述和对其演变逻辑的探索,使诗歌艺术在时间轴上得到敞开,为后人阐释“陈熟生新”思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摘编自杨晖、罗兴萍《叶燮“陈熟生新”思想的现代阐释》)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姚鼐提出“镕铸唐宋”的论诗宗旨,“镕铸”所阐发的内容与明清诗学中争辩不休的模拟与脱化内容是相同的。B.
姚鼐认为模拟是学诗的初始阶段,通过多次模拟,然后掌握多位诗人的写作路径,才能达到“似”的程度。C.
叶燮认为“陈熟”或“生新”是相对的,在诗歌创作中,二者地位相同,不可一偏,这一点和姚鼐的认识一致。D.
叶燮坚持以“变”为核心的文学批评观体现了文学史家的眼光和方法,是因为他是一位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诗论家。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姚鼐的“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的看法可见,由似到脱化也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功夫的作用。B.
姚鼐从模仿“明七子”的诗歌开始,最终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因而当钱谦益讥讽七子学诗的方式时,他痛诋之。C.
叶燮的“陈熟生新”思想可从“相续相禅”与“踵事增华”两个层面来解释,前者重心在“陈熟”,后者重心在“生新”。D.
叶燮认为“生新”是诗歌演变的必然,原因之一在于诗变系乎时事,诗人接触的情、景、事不同,创作也不同。3.
姚鼐的下列表述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近人每云作诗不可摹拟,乃欺人之言。学诗文不摹拟,何由得入?”B.“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由化而变,乃成数家。”C.“夫文章之事,望见途辙,尤可以力求。而才力高下,则必由天授。”D.“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况遗其神理,而惟得其皮毛者乎?”4.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姚鼐“镕铸唐宋”理论的价值。5.
阅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片段,分析林黛玉的诗歌教学方法与材料中诗歌创作主张的相似之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答案】1.A
2.B
3.A4.①姚鼐“镕铸唐宋”理论,超越同时期明清诗坛的诗歌创作主张,将宗唐诗风的模拟与宗宋诗风的新变相融合,以取长补短。②提出了从模拟到脱化的具体路径,以期通过“镕铸”成就最高的唐宋诗歌,形成清诗的新风貌。5.①都认为唐代诗人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模仿对象。②都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功夫和悟性很重要。③都认为创作诗歌要经历由模仿到脱化的过程。【解析】【导语】姚鼐的“镕铸唐宋”理论强调在模拟基础上追求创新,从不似到似再到脱化,最终达到自成一体。叶燮则关注诗歌的“陈熟”与“生新”之间的互动与交替,他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在“相续相禅”与“踵事增华”的框架下探讨诗歌演变的必然性。两者均重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突出了诗歌创作的动态过程,同时强调丰富与生新的平衡,是对诗学理论的深刻探讨。【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通过多次模拟,然后掌握多位诗人的写作路径,才能达到‘似’的程度”错误,由原文第二段“模拟是学诗的初始阶段,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可知,选项的逻辑顺序错误。C.“二者地位相同,不可一偏,这一点和姚鼐的认识一致”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出于此,叶燮强调将两者融合:陈熟、生新,二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从学诗的方法来说,姚鼐的观点与之相近”可知,二者的地位不同,不可一偏是叶燮的观点,“二者相济”是二者的共同点。D.“是因为他是一位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诗论家”错误,因果关系不当,由原文第二段“叶燮是一位具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诗论家,他坚持以‘变’为核心的文学批评观,体现了文学史家的眼光与方法”可知,“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和“坚持以‘变’为核心”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因而当钱谦益讥讽七子学诗的方式时,他痛诋之”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二段“因为强调模拟,所以姚鼐对前后七子模拟之风尽管有批评,但亦将其视为正宗……正因如此,姚鼐学诗‘从明七子入’。模拟是学诗的基础,脱化是高级阶段,而终极目标是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可知,最终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是“因”,当钱谦益讥讽七子学诗的方式时,他痛诋之是果,选项因果颠倒。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姚鼐强调模拟是学诗的基础,脱化是高级阶段,而终极目标是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A.“近人每云作诗不可摹拟,乃欺人之言。学诗文不摹拟,何由得入?”这句话直接强调了摹拟(即模拟)在学诗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姚鼐的观点相吻合,即没有模拟就无法入门。B.“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由化而变,乃成数家。”这句话虽然谈到了变和化,但更侧重于文章的变化和发展,并不直接强调模拟的基础性。C.“夫文章之事,望见途辙,尤可以力求。而才力高下,则必由天授。”这句话讲的是文章之事的努力和天赋,与模拟的基础性关系不大。D.“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况遗其神理,而惟得其皮毛者乎?”这句话讲的是模仿古人可能只能达到皮毛的层次,并不直接强调模拟的重要性。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①姚鼐“镕铸唐宋”理论强调模拟与脱化相结合,避免了明清诗坛中模拟与脱化割裂的问题。“‘镕铸唐宋’所包含的模拟与新变的关系,在明清诗坛往往是割裂的,且选取哪种学诗方式,同时也关涉着师法对象的选择”,而姚鼐认为“‘镕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广泛向古人学习,甚至‘古人之异体’,也即相对立的因素都可为我所学;二是形成自己的面貌,也即‘成其体’”,这超越同时期明清诗坛的割裂的诗歌创作主张,将宗唐诗风的模拟与宗宋诗风的新变相融合,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取长补短,方全其美,使学诗方法更加完善。②提出了从模拟到脱化的具体路径。“学诗的初始阶段是模拟,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自然能将古人之精华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学诗的第一阶段,是由不似到似”“由似到脱化,也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天启’才能实现。功夫是基础,模拟求似的阶段必须‘多读多为’。而在由似到脱化的阶段中,功夫的作用虽不如前一阶段,但仍不能脱离”等可知,姚鼐提出要先模拟一家,然后多次模拟多家,以功夫为基础,多读多思,注重“天启”,最终由“似”到“脱化”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诗者提高诗歌创作水平。“沈德潜……论诗重模拟,强调有不变之法与至变之法,并通过效法前人,达到‘其言自吾而立’的脱化之境,不过其诗模拟的成分大于脱化。而袁枚偏重变化,反对模拟。姚氏汲取两种诗学取向的经验与教训,力求形成第三种诗学高峰——清诗”可知,姚鼐通过“镕铸”成就最高的唐宋诗歌,力求形成清诗的新风貌,对清代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姚鼐《今体诗钞》只收唐宋人诗。这些诗人有的选入一首或数首,有的则选入一二卷的篇幅。就入选规模来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诸人是他重点模拟的对象”可知,姚鼐对这些人的推崇;而林黛玉劝香菱“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可知,林黛玉认为学诗要先读王维、杜甫、李白三人的诗,对唐诗极其看重。两人都优先选择唐诗诵读和学习,都看重唐诗的价值,认为唐代诗人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模仿对象。②姚鼐认为“功夫是基础,模拟求似的阶段必须‘多读多为’。而在由似到脱化的阶段中,功夫的作用虽不如前一阶段,但仍不能脱离。对于‘天启’……凡诗文事与禅家相似,须由悟入,非语言所能传……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可知,姚鼐对功夫非常看重,认为应该贯穿学诗的始终,且熟读精思的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可顿悟,形成自己的面貌;林黛玉劝香菱“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可知,她也认为要多读多思,细心揣摩透熟,就不愁写作了。林黛玉和姚鼐都主张通过大量阅读和揣摩前人的作品来打好基础,领悟后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③“学诗的初始阶段是模拟,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自然能将古人之精华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有在坚持不懈的模拟基础上,才能脱化”,姚鼐详细说明了从模仿到脱化的路径;林黛玉也认为学诗需要细心揣摩透前人的诗作,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再创作。他们都认为诗歌创作需要学习古人,从模仿开始,逐步达到脱化和自成一体的境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竹林的故事废名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从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喝了。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它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②“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三姑娘笑了:③“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紧跑了。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题目为《竹林的故事》,小说以“竹林”为线索,真实地记录了三姑娘从童年到成年的几个生活片段,文章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质朴气息。B.文中的三姑娘与《边城》中的翠翠都是内外兼美的乡村少女,她们秀美朴实、善良乖巧,却都经历
了家庭的不幸,这使文章笼罩着淡淡的哀愁。C.小说两次写到雀子,第一次是突出三姑娘母女不受外界热闹影响;第二次是通过写三姑娘母女听到雀子叫的感受,渲染了她们寂寞的心境。D.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如“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恬静雅致的乡村画卷。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B.句子②中“要这样”写妈妈不希望女儿天天打扫房间,这体现了妈妈对三姑娘的心疼。C.句子③中“难道就要我出东西”,从与“我们”的玩笑话中,可以看出三姑娘勤俭持家。D.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8.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请分析这样处理的叙述效果?9.小说创作理论认为“适度地隐忍和节制,更能体现美感”,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A
7.C
8.①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联起片段性的故事,呈现出三姑娘人生命运的起伏,使文章内容得以推进。②“我”是三姑娘生活的见证者和叙述者,从“我”的视角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③“我”在文中所知有限,以“我”的视角来叙述,可以留下更多回味和思考的空间。9.①在人物描写上,作者善于节制人物语言、外貌、心理等方面的刻画。无论是三姑娘还是老程夫妻都没有集中地呈现,形象特征相对模糊,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②在情节的设置上,文章避开鲜明的矛盾冲突,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如写大女儿、二女儿以及老程的离世等内容,在平静的叙述中交代故事,发人深思。③在主旨表现上,文章没有用过多的直接抒情来表现题旨,而是借助吃饭、打鱼、卖菜等生活琐事寄寓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悲悯之心,言近旨远。④在语言表达上,文章的语言简洁而又含蓄,多有省略,如“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等语句,给读者留下空白。【解析】【导语】本文通过“我”的视角展现竹林中三姑娘的成长故事。故事场景设在恬静的乡村,刻画了一个内外兼美、勤劳善良的少女形象。文本从日常生活切入,勾勒出三姑娘从孩童到青年的生活片段,透过三姑娘对母亲的孝顺与对生活的勤劳,传达出平凡生活中的朴实之美。作者通过淡雅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营造出温情而略带忧愁的氛围,呈现田园牧歌式的质朴与惆怅。【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以‘竹林’为线索”错误,“竹林”是文章的背景,不是线索。“真实地记录”表述有误,文章体裁为小说,虚构成分更多。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C.“可以看出三姑娘勤俭持家”错误,句子③中的“难道就要我出东西”并不是体现三姑娘勤俭持家,而是体现了三姑娘的幽默和机智,传递出她与“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①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联起片段性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表达出对三姑娘的喜爱、同情和关心,呈现出三姑娘人生命运的起伏,使文章内容得以推进。②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三姑娘的故事,“我”是三姑娘生活的见证者和叙述者,从“我”的视角叙述,使叙述更真实可信,并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③“我”作为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描绘三姑娘的生活细节,在文中所知有限,比如结尾,三姑娘出嫁的前前后后,其给谁上坟,文中都没有交代,引发读者想象。以“我”的视角来叙述,可以留下更多回味和思考的空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①在人物描写上,作者笔墨简省地刻画人物语言、外貌、心理等。写三姑娘性格中的淑静、乖巧、不多言语,赋予了人物内在的隐忍,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命运的无常。老程夫妻也没有集中地呈现,只简单交代“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以及二人的一些简短语言,形象特征相对模糊,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②在情节的设置上,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避开鲜明的矛盾冲突。如通过零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三姑娘的生活图景,写大女儿、二女儿以及老程的离世、再遇三姑娘等内容,在平静的叙述中交代故事,发人深思。③在主旨表现上,文章很少有表现题旨的语句,主要是叙述生活,如借助吃饭、打鱼、卖菜等生活琐事寄寓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悲悯之心,呈现一种淡淡的生活流淌的美感,言近旨远。④在语言表达上,文章的语言简洁而又含蓄,多有省略,在描写母女之间的互动时,并没有大肆渲染她们的情感,而是通过细节和语言的节制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如“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等语句,给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共鸣。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材料二:刘氏起于沙陀,以孤族而暴兴,承祐①之外,仅一刘崇②父子,举国之人,知孤雏一禽而其宗熸③矣。亲不可恃,天也,则庶几恃有贤辅以左右之耳。知远之命相竟求之于军幕执笔之客佐天下贱之恶之狎而蔑之,倏起旋灭,无为太息者,尤无足怪矣。天之下,民所仰者君也;君之下,民所仰者相也。君非君,则天不能息其乱;相非相,则君不能保其国。开国承家,小人亟用,人之所鄙,天之所弃,不能一朝居矣。亲贤之得失,国祚之短长,岂不一如符券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注]①承祐: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子。②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一说从弟)。③熸:覆灭。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知远之命A相B竟求之于军C幕D执笔之客E佐F天下G贱之恶之H狎而蔑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谦让,退让,与《苏武传》中“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字含义不同。B.卜,占卜,与《卫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卜”字含义相同。C.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与《屈原列传》中“同死生”的“同”用法相同。D.恶,怎么,如何,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克并未直接回答文侯国相选用魏成还是翟璜的问题,但其对人才考察方式的建议使文侯明确了自己的选择。B.翟璜向李克自述功绩,意在表明自己可胜任国相之职;李克陈述魏成功绩,意在表明翟璜不能胜任国相之职。C.王夫之用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事例,说明任用小人为相会带来一系列的恶果,对后世的人才选用有所警示。D.两则材料均涉及人才选用问题,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重点阐述何为人才,材料二重点阐述任用人才的重要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2)亲贤之得失,国祚之短长,岂不一如符券与?14.结合材料与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简要概括后唐庄宗、李克与王夫之选人用人的标准。【答案】10.BFH
11.B12.B
13.(1)翟璜后退几步,拜了两拜,说:“翟璜我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讲话失礼,希望终生当你的弟子!”(2)亲族和贤臣的得失,与国家命运的长短,难道不正与符券吻合完全相同吗?14.①后唐庄宗任人唯亲,宠信伶人;②李克强调不视俸禄为私产的贤明以及在招纳人才上的贡献;③王夫之重视亲族的同时,也重视人臣的贤明。【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个历史材料探讨了选贤任能的重要性。第一则材料描绘了李克及翟璜与文侯的对话,通过李克对人才考察方式的建议与翟璜自述功绩的对比,揭示用人不当可能导致的失败。第二则材料引用刘知远任用小人的历史教训,结合王夫之的观点强调国君重视贤相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刘知远任命宰相,竟是从军队幕府中执笔的幕僚中挑选,天下人都轻视和厌恶他们,侮辱和蔑视他们。“知远之命相”是主谓宾完整的句子,故B处断开;“竟求之于军幕执笔之客佐”是状语后置句,“于军幕执笔之客佐”是状语,故F处断开;“天下贱之恶之”句子成分完整,故H处断开。故选B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谦让,退让;/责备。句意:先生面临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请不必谦让!/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B.错误,含义不同。选择;/占卜。句意:刚才听说君王见先生谈选人担任国相的事。/你用龟板占卜,用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C.正确。都是意动用法。句意:君王都把他们视为老师。/把死生同等看待。D.正确。句意:你怎么能同魏成相比呢!/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意在表明翟璜不能胜任国相之职”错误。李克陈述魏成功绩,虽确实表明翟璜功绩不如魏成,但这并不是翟璜不能胜任国相之职的原因,翟璜不能胜任国相之职的原因是他不如魏成贤能。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再拜”,拜两拜;“鄙”,见识浅陋;“璜,鄙人也”,判断句;“卒”,终生,一直。(2)“亲贤”,形容词作名词,亲族和贤臣;“国祚”国家命运;“岂”难道;“一如”,完全相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可以看出后唐庄宗因为依赖、宠信伶人以及小人,导致其失败,可知后唐庄宗任人唯亲,宠信伶人。②根据原文“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可知,李克认为君主让魏成担任丞相的原因是魏成把自己大部分的俸禄用在国家大事上,推举的人才受到君主的重用,从而可推出李克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视俸禄为私产的贤明以及在招纳人才上的贡献。③根据原文“举国之人,知孤雏一禽而其宗熸矣”可知,要重视亲族;再根据原文“亲不可恃,天也则庶几恃有贤辅以左右之耳”可知,仅仅依靠重视亲族还不够,还需要有贤能的宰辅来辅佐,可得出王夫之重视亲族的同时,也重视人臣的贤明。参考译文:材料一: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讲过:‘家贫就想到良妻,国乱就想到良相。’目前要选人担任国相,看来不是魏成就是翟璜,他们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应该去谋划尊贵者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应该去考虑亲近者的事,臣是一个在野的人,实在不敢应命。”文侯说:“先生面临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请不必谦让!”李克说:“君王只是没有详察罢了。在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有钱时看他所交往的人,显达时看他所举荐的人,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事,贫困时看他所不取用的是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观察就足以判断他们的优劣了,何必要我参与研究呢!”文侯道:“先生回家休息吧,我已定下国相的人选了。”李克辞出,遇见翟璜。翟璜说:“刚才听说君王见先生谈选人担任国相的事,究竟是谁担任国相呢?”李克说:“魏成。”翟璜变了脸色生气地说:“防守西河的吴起,是臣推荐的。君王内心为邺县百姓忧虑,是臣推荐西门豹。君王准备攻打中山国,臣推荐乐羊。中山被占领后,未能选派出防守的人,臣推荐先生。君王的儿子没有老师训导,臣推荐屈侯鲋。凭着这些有眼可见有耳可听的事实,臣哪一点比魏成差!”李克说:“你当初把我李克推荐给君王,难道是要结党营私做大官吗?君王向我征询选谁为国相的意见,我只作了请君王详察这样的回答。我之所以知道必定会任魏成为相,原因是魏成在自己薪俸的开支上,把十分之九用到了有关国家的事情上,只将十分之一用于他个人;因此从东方吸引来了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等贤者。这三位,君王都把他们视为老师;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都只把他们用作臣子。你怎么能同魏成相比呢!”翟璜后退几步,拜了两拜,说:“翟璜我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讲话失礼,希望终生当你的弟子!”材料二:后汉刘氏兴起于沙陀,作为孤立的一族而骤然兴起,刘承祐以外,仅有刘崇父子这一支亲族血脉,举国之人,都知道刘承祐这个孤立的嗣君一旦被翦除,刘氏宗族就会随之消亡。亲族的力量不可以凭恃,这是天意,那么也就只能期盼有贤能的宰辅来在君王身边辅佐他了。刘知远任命宰相,竟是从军队幕府中执笔的幕僚里挑选,天下人都轻视和厌恶他们,侮辱和蔑视他们,所以这些宰相兴起得快,灭亡得也快,没有为他们叹息的人,这不足为怪。全天下,百姓所敬仰的是君王;君王之下,百姓所敬仰的是宰相。君王没有君王的样子,则天下的动乱就没办法平息;宰相没有宰相的样子,则君王不能保住自己的家。开创王朝,要确保政权代代相承,却急于任用小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鄙视,遭到上天的厌弃,自然不能在皇位上安坐一天。亲族和贤臣的得失,与国家命运的长短,难道不正与符券吻合完全相同吗?(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故人”来喻“书卷”,喻体精巧。同时“多情”“相亲”将书卷人格化,颇有感染力。B.“三千字”使用夸张手法。一眼扫过三千字,读完后什么也没留下,告诫我们读书要细嚼慢咽。C.“活水源流”化用了朱熹的“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而“随处满”又翻出新意,更进一层。D.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以此突出了我喜爱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16.这首诗在读书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答案】15.B
16.①要爱书,以书为友。诗的首联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②读书要专心致志,心无杂念。颔联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③读书要不断汲取,持续更新。颈联这两句是说,要坚持读书,不断获取新知,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④读书意义大,收获多。尾联中的“我庐别有春”表明勤奋攻读,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解析】【导语】于谦的诗《观书》抒发了他对读书的热爱,把书比作知心的故友,随时伴自己左右。诗中以清新流畅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如“活水源流”“东风花柳”),表现了读书可以滋养心灵、带来新鲜感和启迪。诗人强调了读书对于内心纯净和人生春意的影响,令人感受到书籍的珍贵与阅读的快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读完后什么也没留下,告诫我们读书要细嚼慢咽”错误,颔联写的是诗人自己读书之快,并非劝诫旁人读书不能一味求快;而“胸次全无一点尘”的意思是读书专心致志,胸无杂念。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观点的能力。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诗的首联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可知要爱书,以书为友。②颔联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由此概括为: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可知读书要专心致志,心无杂念。③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可知要坚持不懈,持续汲取。④“活水源流随处满”读书能使知识常新,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永不枯竭;“东风花柳逐时新”“我庐别有春”,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可知读书意义大,收获多,能使人从书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刚入高三,同学们大都能发奋苦读,但有些同学却很难做到有始有终,老师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怨诽是早有预料的。(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赞语颇多,但也不乏非议,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关于屈原在《离骚》中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的原因,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出了自己的解释。(5)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事件,在《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而在《过秦论》中则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班会课上,为告诫学生不应玩物丧志,而应专心学习,老师引用了《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7)在《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委婉道出母亲改嫁的事实,“____________”则直接表现了他家境颓落福气不旺的事实。(8)小明到陶渊明故居参观,看到简陋狭小的屋室时,自然想到《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对陶渊明的傲然情怀敬佩不已。(9)《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总结他种树成功的原因。(10)关于石钟山的得名原因,《石钟山记》里介绍了郦道元的看法:山靠近深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答案】
①.有善始者实繁
②.能克终者盖寡
③.至于怨诽之多
④.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
⑥.始速祸焉
⑦.其志洁
⑧.故其称物芳
⑨.吞二周而亡诸侯
⑩.履至尊而制六合
⑪.(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⑫.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⑬.舅夺母志
⑭.门衰祚薄
⑮.倚南窗以寄傲
⑯.审容膝之易安
⑰.能顺木之天
⑱.以致其性焉尔
⑲.微风鼓浪
⑳.水石相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繁、寡、诽、速、履、溺、祚、致。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野外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诗与远方”,而更像是“洪水猛兽”。而野外活动的主要危险之一,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问题,①便是“失温”。②那么户外遭遇失温有多可怕?它为什么让人闻之色变?失温又称为低体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降至
35℃以下的一种状态。这里的核心温度,指的是心脏、肺部、大脑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核心温度之所以能保持基本不变,是因为人体内有一套体温调节系统,皮肤、黏膜等温度感受器将外界的温度变化传达给体温调节中枢,即下丘脑,从而调节身体的散热和产热过程,以(甲
)。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
36℃~37℃,当人体热量补给大于热量流失时,人体核心温度降低,从而出现一系列如寒战、意识障碍、心肺功能衰竭等,甚至最终造成死亡。失温虽不是一下子就发生的,但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它来临的“信号”。一般来说,③失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人体长期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二是人体内产热机制被抑制,三是人体体温下降加速。三个条件同时满足,④人体才会有生命危险。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是主要原因,第二、三更多的是一种人体的自我条件反射补救机制。户外失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动区域的温度、空气湿度和风力,如果户外活动时突然遭遇变天,如温度骤降、湿度增大、风大得让人站不住脚等,就要提高警惕了。冬季醉酒是失温死亡常见原因之一,因为醉酒会让人体错判外界的环境温度变化,同时饮酒更容易带来周围血管扩张,让热量更不容易保存在身体内。必须要说明的是,(
乙
)。如夏季长跑时大量出汗,会带走人体热量,如果没有及时更换衣物,或遭遇大雨大风天气,水通过热传导会更快将人体温度散发出去,导致热量迅速流失,进而增加失温的风险。18.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引号和“故乡人号之‘驼’”的“驼”引号作用相同。B.句子②中运用设问手法,目的是引发读者思考失温带来的严重后果。C.句子③中冒号的作用为引出“失温”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的具体内容。D.句子④中的“才”和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才”意思相同。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不能改为“冬季醉酒后失温死亡也是死亡常见原因之一”,请简要说明理由。22.请根据文中最后一段的内容,运用对偶的句式提出两条防止夏季产生失温现象的建议,要求不超过20个字。【答案】18.D
19.①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②夏季(高温季节)也有可能造成失温20.(1)“当人体热量补给大于热量流失时”改“当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时”。(2)“从而出现一系列如寒战、意识障碍、心肺功能衰竭等”后加上“症状”。21.(1)原文侧重冬季醉酒是“失温死亡”的原因之一;(2)改写后侧重冬季醉酒后导致的失温死亡是“死亡”的原因之一;(3)原文更符合逻辑,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22.例:出汗后更换衣物,风雨中谨防失温。【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诗句中的“才”表示程度低,“春草还没有长高,刚刚没过马蹄”;而语段句子中的“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表示只有“三个条件同时满足”,人才会面临生命危险,强调达到条件才能导致某个后果,所以两个“才”字表意不同。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前文提到
“人体内有一套体温调节系统,皮肤、黏膜等温度感受器将外界的温度变化传达给体温调节中枢,即下丘脑,从而调节身体的散热和产热过程”,这套系统的作用就是要让人体温度维持稳定,所以此处可填写“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乙:后文举例说明了夏季长跑时也可能出现失温情况,说明失温不是只在冬季这种寒冷时候才会发生,所以此处应填写“夏季(高温季节)也有可能造成失温”。【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不合逻辑。“当人体热量补给大于热量流失时”,说明人体此时热量充足,不可能造成“人体核心温度降低”,因此本处应改为“当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时”;(2)成分残缺。“从而出现一系列如寒战、意识障碍、心肺功能衰竭等”的谓语“出现”没有可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应当添加“症状”作为宾语,故本句应改为“从而出现一系列如寒战、意识障碍、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1)本段侧重点在于讨论造成失温的因素,本句意在表达冬季醉酒是导致失温死亡的常见因素,符合段意;(2)“冬季醉酒后失温死亡也是死亡常见原因之一”侧重点在于表明死亡常见原因之一有冬季醉酒后失温,且句中两个“死亡”语义重复;(3)因此原句符合段意,重心都在于体现造成失温死亡的原因,与上下文衔接更加自然一致。【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对偶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对偶句式要求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关的意思。本段指出夏季长跑大量出汗、遭遇大雨大风天气等情况会增加失温风险,所以从避免这些情况导致失温的角度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元旦活动计划8篇
- 2024年版企业劳动协议参考文本版B版
- 2022幼儿手工教案
- 小区物业工作计划
- 2024-2030年中国酚醛树脂涂料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大班健康活动教案四篇
- 大学班主任工作计划
- 美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5篇
- 医学类实习报告模板九篇
- 网络安全产品质保与售后方案
-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省级联测政治试题及答案
-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 【7上英YL】芜湖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素质教育评估试卷
- 2024年度中国钠离子电池报告
- 2024年问政山东拆迁协议书模板
- 浪潮iqt在线测评题及答案
-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选科测试 生物 含解析
- 电工技术(第3版)表格式教案教学详案设计
- 湖北省八校联合体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