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第8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高一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2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等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请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工整书写。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专家推测,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与《论语》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念不谋而合。由此可知()A.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C.《论语》可以验证巴蜀文明 D.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2.据史书记载,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分析商朝实行的制度是()A.世袭制 B.贵族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3.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掘出祭坛、积石冢宗教色彩比较浓厚B姜寨遗址发掘出的随葬品差别不大阶级分化相对明显C《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开始出现铁犁牛耕D半坡遗址发掘出聚落遗迹和生产工具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A.A B.B C.C D.D4.某学校课题组在探究某一主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下表),根据以下信息推断该课题组探究的时代是()政治:三家分晋、商鞅变法经济:铁犁牛耕、都江堰、郑国渠思想:百家争鸣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汉时期 D.唐宋时期5.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两周时期至少兴起了两轮城市发展与建设高潮,第一次筑城高潮出现于西周初期,第二次筑城高潮出现于东周春秋后期。“第二次筑城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争霸战争频繁 B.各国变法频繁 C.铁犁牛耕出现 D.中央集权需要6.《战国策》记载晋国和秦国农业繁荣。考古工作者在属于这一地区河南辉县魏墓、河北武安赵城遗址,山西侯马及陕西蓝田等地都发现有呈“V”型的犁桦。这可以印证()A.铁犁牛耕技术普及推广 B.晋秦两国最早出现牛耕C.犁耕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D.牛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7.对秦国的描述,古书有不同的记载。《荀子·强国篇》写到:“(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虐者……”,由此可见()A.文献要与考古资料印证 B.《史记》观点更加可信C.历史研究需要多元互证 D.历史现象纷杂没有定论8.据《中华文明史》:“嬴政统一国家后,把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相一致的制度是()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9.秦朝统一文化的手段是向全国推广“秦法”……秦法与东方各地固有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冲突,其中尤以秦、楚之间的冲突最为严重。……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A.秦推广“秦法”操之过急 B.秦的灭亡与文化差异冲突有关C.东方各地的传统习俗落后 D.齐、赵等地人民联合楚国反秦10.《汉书》记载:“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面对“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这一不足,汉朝的继任者()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整顿吏治C.实行推恩令 D.休养生息1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记述了上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下列现象能在《汉书》中出现的是()A党锢之祸 B.光武中兴 C.均输平准 D.藩镇割据12.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奏请汉武帝批准,正式在全国各地推行“均输”和“平准”。“均输”即地方官用土特产折抵赋税,由均输官运往其他地区高价出售,所获收入皆归朝廷。“平准”即设置平准机构,将全国各地运来的物资交由大农令支配,大农令在商品价格高时卖出,在价格低时买进。据此可知,这一政策的实施()A.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B.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C.强化了政府干预 D.体现了工商皆本思想13.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这一变化()A.使得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D.推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14.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A.多民族国家确立 B.大一统王朝的建立C.鼎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更迭民族交融15.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褶,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反映出()A.汉文化影响力较大 B.中原推崇西域文化C.中华文化相互交融 D.服饰等级制度崩溃16.《中国传统政治》载:“……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据材料分析该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 B.军功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7.某著作序言中写道:“《史记》曰:‘齐民无盖藏。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起自耕农,终于醒随,资生之业,而不毕书。’”据此判断该著作是()A.《天工开物》 B.《农书》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18.(隋)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该段内容描述的是()A.运河开通的背景 B.运河开通的过程C.运河开通的意义 D.运河开通的条件19.《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晚年曾总结自己的治国之道:“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下列史实能论证材料观点的是()A.击败突厥可汗 B.文成公主入藏C.平定安史之乱 D.镇压黄巢起义20.下图为某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据此判断该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郡国并行制 D.三省六部制21.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在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据此可知“这种选拔方式”()A.重视血缘关系的传承 B.导致门第观念根深蒂固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促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22.《礼记》记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晋书《抱朴子内篇》称“……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据此可知,从先秦到唐代的中医理论()A.冲击儒家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 C.兼收并蓄明显 D.批判正统思想23.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A.榷场贸易发展迅速 B.草市发展渐趋繁荣C.官府严格限制商业 D.商业活动范围扩大24.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下列哪一种是对“造极之世说”的正确理解()A.形成三冗两积局面 B.推行崇文抑武方针C.科技发明影响世界 D.强干弱枝强化边防25.陆九渊作《荆国王文公祠堂记》称:“公以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指陈时事,剖析弊端,枝叶抉竦”,往往切当“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据此可知陆九渊()A.认可王安石变法策略 B.指出王安石变法弊端C.反对变法增加了负担 D.肯定王安石志向高远26.某史书记载:“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必将增价以买所无,减价以售所有,使豪家大商得益,而农民日困。当时如无钱币,则可代实物。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变相增加了农民的负担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了农民的人身控制27.北宋初年,大臣赵普认为唐末以来“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主要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举措符合“稍夺其权”的是()A.中央派文官做地方知州 B.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C.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D.实行征兵制取代募兵制28.《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据此分析,辽朝的政治制度是()A.一官两称制 B.四时捺钵制 C.猛安谋克制 D.南北面官制29.《萍洲可谈》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该现象反映了()A.雇佣关系发展程度较高 B.门第观念逐渐强化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社会身份渐趋平等30.元朝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下列机构的设置与此相关联的是()A.西域都护府 B.宣政院 C.安西都护府 D.理藩院31.金世宗(1123—1189年)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A.儒家思想是治国根本 B.中原文化对金朝影响较大C.金政权重现唐朝辉煌 D.金政权繁荣景象远超中原32.《宋代社会治理研究》记载,宋代政府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这反映出宋政府()A.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B.提倡工商皆本思想C.鼓励保护商业发展 D.重视经世致用主张33.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A.开始出现草市交易 B.夜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具备娱乐设施 D.市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34.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之大,地位之高,是其他官僚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据此分析北宋君主防范相权的举措是()A.设立通判牵制知州 B.设枢密使分行政权C.设三司分宰相财权 D.设参知政事分军权35.某文献记载:“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据此可知这种突变指的是()A.成立宣政院 B.设立奴儿干都司 C.废除丞相制 D.司礼监牵制内阁36.据统计,明代中后期的百年间,专门论述海防地理、设施和方略的著述达100多种。在经过多次论争并经战争实践检验后,明廷的海防战略思想渐趋成熟。据此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阶级矛盾激化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海防危机凸显37.据清人汪士铎《乙丙日记》记载:“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即使种植之法既精,糠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这说明()A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B.精耕细作技术成熟C.高产作物适应力强 D.人地矛盾渐趋严重38.《日知录》记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与该主张观点相一致的人物是()A朱熹 B.王守仁 C.黄宗羲 D.顾炎武39.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不再专擅学术与文化活动,于是明代后半期的文学、戏剧、艺术诸方面,也出现了浪漫精神的风气。能论证上述观点的明朝文学成就是()A.《西游记》 B.《儒林外史》 C.《红楼梦》 D.《本草纲目》40.雍正帝建立了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把封建专制推向了顶峰。它保证了中央集权,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特别是最高层的统治集团维持了长时期的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由此而起的政治动乱。这种“政治体制”指的是()A.实行内阁制 B.成立军机处 C.推行奏折制 D.颁行文官制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41.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兼并争霸战争,人口的增加,边区的开发,敌对双方才开始了对隙地的争夺,边界的概念也由此产生。而且越到后来,边界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这就产生了如何划界的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区的划界要以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为原则。另一方面,地方政区的划界也要与地理环境相一致,以便于农业生产。——张青林、林聪《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在教学中的问题思考》材料二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这种变通的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材料三元代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且行省长官握有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防止分裂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任何一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界概念产生的背景?(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通的国家结构形式”的政治体现及其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其政治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42.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下,旧的选官制度因历史宏观背景的变化和外部环境压力的推动逐渐靠近“阈值临界点”,进而削弱了制度稳定性,其路径依赖的强弱决定了开放或闭锁的状态。若路径依赖较弱,则会通向一个较为正常的制度变迁过程,即通过制度演进的方式发生渐进式制度变迁;若路径依赖较强,则会通向一个非正常的制度变迁过程,即在外压性攻击和行动者攻击的作用下发生制度断裂,从而导向新选官制度。——徐泱泱《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及其历史逻辑》材料二(李)播以郎中典蕲州,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第时行卷也!”李曰:“顷于京师书肆百钱得此,游江淮间二十余年矣。欲幸见惠!”播遂与之,因问何往,曰:“江陵谒表丈卢尚书。”播曰:“公又错也,卢是某亲表。”李惭悚失次,进曰:“诚若郎中之言,与荆南表丈一时乞取。”再拜而出。——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因素。(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出现的现象。据此指出当时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依据。(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谈谈对我们的启示和认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答案】D2.【答案】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