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A4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A4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A4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A4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成都东辰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2024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指定区域工整张贴条形码。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其中有些青铜器独具特色,例如青铜神树、青铜祭坛、青铜大立人。而有些青铜器,如青铜大口尊、蛇身铜人像、青铜神坛上的背罍青铜人像则具有明显的中原形制。此考古发现A.凸显了“中原中心”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巴蜀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2.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A.隆礼重法的精神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D.选贤任能的理念3.有学者指出,秦朝通过实施郡县制以及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成功地将春秋时期的“夷夏”观念转变为包含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更广泛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这位学者的观点意在突出秦朝A.怀柔远夷政策得到落实B.民族交流促进领土扩张C.国内民族差异逐渐消除D.政治统一强化国家认同4.某同学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如图所示,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豪强、整顿风俗A.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B.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C.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D.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5.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承秦末之弊,国家财用不足、人民饥馑,天子的车驾无法备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坐牛车。在此背景下,汉朝廷所采取的措施是A.“事征四夷”“图制匈奴”B.“扫除烦苛,与民休息”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6.汉初几位统治者大力推崇黄老之学,秉持“无为而治”之策。然而,汉武帝在董仲舒的提议下,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说”,转而尊崇儒术。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A.维护大一统政治局面的需要B.黄老之学无法解决社会矛盾C.儒学家积极宣扬儒学的作用D.汉武帝个人的学术兴趣偏好7.东汉时期豪族收恤宗族中的贫困者,蓄养宾客,收留破产流亡的农民,向他们提供救济和保护。豪族对依附农榨取高额地租,多为收成的50%。据此可知,东汉时期豪族势力的发展A.深受儒家思想影响B.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C.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导致门阀士族迅速崛起8.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A.西周的分封制B.西周的礼乐制C.秦朝的郡县制D.秦朝的皇帝制9.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情况,这主要反映了时间(年)诸侯国数量(个)公元前770123公元前67083公元前37021公元前27011A.君主权力的加强B.分封制的优越性C.华夏认同的增强D.统一是大势所趋10.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11.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上实现大一统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D.铁制农具开始使用12.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据此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弱化了对中原的统治A.弱化了对中原的统治B.提高了洛阳的政治经济地位C.有利于北方粮食南运D.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13.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如唐高宗时期靺鞨人李谨行出任右卫大将军。据此可知,唐朝时期A.中外贸易交流频繁B.民族政策较为开放C.世家大族走向衰落D.边疆治理趋于完备14.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1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选官的标准趋向于A.看重道德B.注重门第C.依据才学D.根据军功16.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范围。此举意在A.减少决策失误B.扩大统治基础C.提高工作效率D.强化朝政控制17.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出现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18.魏晋时期,佛教徒充分肯定儒家的纲常伦理,以佛教的内容比附儒家的名词概念,如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配。这一做法A.推动佛学取得文化主导地位B.促成三教合一局面最终形成C.有助于减少佛学传播的阻力D.反映儒佛思想内涵本质相同19.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快速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B.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C.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20.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21.有学者说宋朝:“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表明宋朝A.藩镇割据威胁国家统治B.庆历新政势在必行C.商品经济提升行政效率D.中央集权得以加强22.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A.漠视兵家思想B.抑制地方势力C.打压民间信仰D.实行抑武方针23.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例,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此举意在A.促进民族团结B.加强险要之地的经济开发C.加强中央集权D.大力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24.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主要得益于元代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B.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趋势的发展C.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D.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的有效管理25.两宋时期,出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如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全国实收上供米367万石,其中江南东路、两浙路上供米205万石,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A.农民赋役负担繁重B.冗官冗费问题突出C.重视种植经济作物D.经济格局发生变动26.宋朝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可用于说明,宋朝A.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B.南方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C.长期受歧视的贱民阶层消失D.土地兼并现象激化社会矛盾27.北宋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僧人常以作诗为由主动结交士大夫,悉心维持友谊;如遇士大夫请教佛法,僧人不仅积极回应,还邀请他们参加佛社。许多僧人藉此建立起遍布朝野的人际网络。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A.儒学地位回升B.僧侣干政严重C.商品经济发展D.政治结社盛行28.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29.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30.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10分)材料二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材料三清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二是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三是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清朝上层还通过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来增进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四是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通过上述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边疆治理卓有成效的原因。(6分)成都东辰外国语学校高一上期半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发现大量独具特色的青铜器,一些青铜器带有明显中原形制的色彩,说明文明的发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并无中原地区和其他地区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中原中心”政治格局的结论,排除A项;“率先”一词表述有误,且巴蜀并不是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秦灭六国,建立秦朝,标志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礼也”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和礼,这体现了孔子对玉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内涵,体现了孔子对玉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治,并未提出“隆礼重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的理想与孔子不符,排除B项;墨子“尚贤”等主张体现了选贤任能的理念,孔子仁、智、义和礼等比喻与选贤关系不大,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更广泛的华夏或‘中国’观念”可知,秦朝通过实施郡县制以及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加强了对全国包括边疆地区的政治、文化统一,使得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强化了国家认同,故选D项;郡县制以及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不属于怀柔政策,排除A项;“秦朝通过实施郡县制以及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民族交流促进领土扩张”不合题意,排除B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逐渐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等可知,秦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如建立皇帝制度,确立三公九卿制度,此外,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故选D项;材料强调秦朝制度建设,并非暴政,排除A项;结合所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颁布推恩令,尊崇儒术等,与材料“秦朝”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秦朝时期铁犁牛耕继续发展,小农经济进一步确立,与材料“制度建设”信息关系不大,排除C项。5.【答案】B【解析】材料“国家财用不足、人民饥馑”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与民休息的措施以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事征四夷”“图制匈奴”,意味着要对外发动战争,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符合汉初国家财用不足的情况,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统治的措施,排除C项;“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是选拔人才的方式,虽然对治理国家有一定作用,但不能直接解决经济困境,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在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尊崇儒术”,故选A项;虽然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策略在汉初有助于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但这并不是汉武帝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儒学家的确在推广儒学方面发挥了作用,但这并不是汉武帝转变思想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汉武帝的个人兴趣可能对政策有所影响,但不足以成为转变整个国家思想文化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题干“豪族对依附农榨取高额地租,多为收成的50%”可知,虽然豪族能够救助和收留流亡农民,但是其更多的是对他们的压榨,这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收恤”“收留”“提供救济和保护”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但这并不是题干所述重点,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刺史制度形成于西汉时期,排除B项;门阀士族崛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下,燕国和赵国位大体于今天的河北境内,因此河北自古又被称为燕赵之地,所以这一称谓和我国古代的分封制有直接关系,故选A项;礼乐制是用礼仪规范人们行为的等级制度,与河北别称无关,排除B项;秦代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河北别称的由来无关,排除C项;皇帝制度,是为了彰显秦始皇的功绩,其核心是皇权至上,和河北别称无关,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逐步减少,尤其是公元前370年开始,迅速减少,这是由于随着兼并战争的不断进行,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忙于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本质上反映的是诸侯国实力的强弱对比使得强国吞并弱国,大国兼并效果,从而出现统一的趋势,而君主权力的加强仅是诸侯国实力的一个方面,所以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所以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华夏认同的增强也是统一成为大势所趋的表现之一,但与题干所述不是同一范畴,所以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北朝挑选的使节容貌“可观”,文学“优赡”且皆为“汉族高门人物”,可知经过汉法改革、民族交融的北朝在文化上向南朝靠拢,故选B项;“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不合史实,450年元嘉之战后,南朝的实力再也比不上北朝,排除A项;南北朝政权间战争频繁,北朝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后,于589年灭亡南朝而完成统一,排除C项;汉族高门人物仅为北朝使节,控制北魏政权的是鲜卑贵族,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略12.【答案】B【解析】据地图信息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利于提升其经济地位,且其连接了当时的首都长安,作为东都与西京长安遥相呼应,运河开通利于提升其政治地位,故选B项;隋朝首都长安在当时的中原腹地,大运河的开通会强化各地的联系,利于加强统治,排除A项;开通大运河的一个较大原因是当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其有利于南粮北运,排除C项;陆上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向西,运河位于长安以东,与此无关,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李谨行出任右卫大将军”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积极的边疆政策和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在唐朝同样受到重视,并为唐朝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故选B项;唐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有日本“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等,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并非对外关系,排除A项;唐代世家大族影响力减弱体现在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以及世家大族在经济基础和文化影响力方面的削弱,题干主旨是开明的民族政策与世家大族的衰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唐代治理边疆主要包括羁縻府州制度、和亲政策、设立都护府等,题干材料未涉及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无法得出边疆治理趋于完备得结论,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节度使的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但同时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节度使手握重兵,且与兵将之间形成了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这种高度集中的军权若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容易导致军事力量的滥用和叛乱的发生。因此,这个制度本身确实存在重大的缺陷,故选A项;虽然题目中提到了节度使与兵将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并未明确指出这些节度使都是由蕃将充任的,也没有证据表明蕃将的充任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节度使作为边疆的重要军事长官,是拥有边地军队调兵权的,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打破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据题干“(察举制为)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到“(科举制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并纲要上册所学可知,科举制更侧重考试成绩择优选官,故选C项;“看重道德”的是察举制,排除A项;“注重门第”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根据军功”的是军功爵制,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范围”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君主总是力图设法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唐太宗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为宰相,正是削弱相权,强化朝政控制的体现,故选D项;“减少决策失误”是该举措的客观效果,并非主观目的,排除A项;隋唐时期通过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增加宰相的人数并不会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宰相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17.【答案】B【解析】据“安史之乱以来”、“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大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B项;两税法客观上增加了财政收入,而非减少,排除A项;两税法加剧了土地兼并,而非限制,排除C项;两税法的推行表明均田制已经瓦解,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据材料“佛教徒充分肯定儒家的纲常伦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徒充分肯定儒家的纲常伦理,以佛教内容比附儒家名词概念,在当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佛教通过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和比附,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有助于减少佛学传播的阻力,从而促进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故选C项;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佛学并没有取得文化主导地位,排除A项;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魏晋时期三教合一局面并未最终形成,排除B项;儒家强调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佛教则强调出世、解脱,“本质不同”说法错误,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D选项全面概括了题目中描述的历史现象,即道教、佛教、玄学和儒学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多元的思想特征,故选D项;道教和玄学的兴盛更多是本土文化的发展,不属于中外思想交流,排除A项;B选项只关注了儒学的发展,而忽略了道教、佛教和玄学的兴盛,因此不能全面反映这一时期的思想特征,排除B项;C选项只关注了佛教,没有全面反映这一时期的多元思想特征,排除C项。20.【答案】D【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排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2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位学者赞颂宋朝的集权成就,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就像身体控制手臂、手臂控制手指一样,有绝对的控制权,体现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故选D项;结合所学宋朝不存在藩镇割据的情况,排除A项;结合所学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这一背景下实行庆历新政,其宗旨是整顿官僚队伍,材料强调宋朝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两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商品经济强调商品的买卖贸易活动,行政效率的提升强调权力的集中有利于政令的快速实施,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表述,排除C项。22.【答案】D【解析】据材料“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低于文宣王庙”可知,宋代武成王庙数量减少,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说明宋代对于兵家鼻祖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儒家先圣孔子的重视程度,这反映出宋代实行抑武方针,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武成王庙的祭祀规格低于文宣王庙,“漠视兵家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宋朝通过派文官出任知州,设立转运司等方式抑制地方势力,材料中“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并不能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据材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可知,宋朝允许民间信仰的存在,而不是打压,排除C项。23.【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元朝在进行行省划区时改变以往“山川行便”的局面,有意实行“犬牙交错”的局面。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种“犬牙交错”是利用地理条件来割裂旧的行政区,形成新的缺乏认同度的新行政区,这种新行政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差异极大,从而来防范地方势力的坐大,最终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犬牙交错”所形成的行政区,在内部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排除A项;据材料分析可知实行“犬牙交错”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况且这种局面会破坏原有的经济状况,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加强经济开发并非其意图,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在于简化机构或提高机构治理能力,而“犬牙交错”的局面没有体现相关措施,反而它会破坏原有的人文状况,一定程度会加大行政成本从而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所以提高行政效率并非其意图,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与汉唐相比,元朝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对内陆边疆的控制也很稳定,结合所学元朝的地方制度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统一的行省制度,行省官员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征纳赋役,体现出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故选B项;元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迅猛,但这不是地方长期稳定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有助于传递信息、运输官府物资,进而遏制叛乱,并非稳定对各地区的统治,排除C项;宣政院主要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和全国宗教事务,排除D项。25.【答案】D【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