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第1页
【解析】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第2页
【解析】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第3页
【解析】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第4页
【解析】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解析】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届高

三一模语文试卷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各种各样的比较有名的神话中,月亮总是和美丽的女神联系在

一起,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还是由此演变的罗马神话中

的狄安娜,或是中国的嫦娥与日本的辉夜姬。

在这些神话故事里,月亮都是以女性的角色出现的。而在原始文

化中,女性以月亮为代表,男性则以太阳为代表。在中国,很早的时

候就形成了阴阳的观念,并形成最初的文化体系,用以认识、解释和

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按照阴阳的文化体系,阴一月亮一女性

与阳一太阳一男性是相对应的两方面。直到今日,阴阳文化体系仍在

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着作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这些观念如此根深

蒂固,自然地,在人类的意识深处就很容易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尽管月亮神话有着丰富的象征内涵,但它的主导象征却是表现

“生命的繁衍与永恒”,由此而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女性的

象征。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明显的表现。月亮,既是自然景观,

也参与人的生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把它的自然属

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以性别特征。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在《月亮神话》中说过:“无论在当代

还是古典诗歌中,以及时代不明的神话和传说里,月亮代表的就是女

人的神性、女性的原则,就像太阳以其英雄象征着男性原则一样

阳性的太阳代表着公开的社会化的生活,是权威与力量的代表,而夜

晚的月亮属于阴性,代表着隐蔽的私人化的生存形态,是神秘、感伤

又富有诗意的。

(摘编自段君、齐昕《浅谈中西月亮神话》)

材料二:

印度到处是毗湿奴的神庙,目前的印度教依然流传一个毗湿奴化

身侏儒步天的故事C毗湿奴变成侏儒,三步就跨完天地,多具有想象

力啊。那么,现实中有这样的侏儒吗?有的,就是圆圆的太阳。在中

国,拟人化的太阳也是这个模样的,《山海经》里有一个太阳神名叫

帝江,就是这圆溜溜的可爱模样。现在我们看到的伏羲女婿汉画像,

一个拿着规,一个拿着矩。太阳神与月亮神拿着规和矩测量天地,和

印度的毗湿奴三步跨完天地,不正好巧合吗?

印度教神庙中月亮神的名字Chandra,汉语译成“旃陀罗”或“钱

德拉”,但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也可以把后面的dra读为jiao,这

就和“婵娟”十分接近了。婵娟即蟾蛛,蟾蛛是月亮的象征,所以婵

娟也就指月亮了。

中国的月蟾神话是自己形成的,因为它与汉语有关。《天问》里

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的句子,其中“顾

兔"之“顾”有的解释为回顾,有的解释为“蟾”,

其实“顾"就是“蛙"。“蛙”与羲和的“和”同音,羲和分化之

后,“和”大多代表月亮,比如嫦娥与女婿。“娟”读音与“蛙”同,

正好说明月亮上有蟾蛛(蛙)的起源。既然月蟾神话起源于中国,

Chandra一词即使与月蟾有关,也只能是印度受到中国的影响。

印度没有月蟾神话,但有月兔的说法c说月亮上有兔子的,只有

中国与印度。在神话研究方面,我们一般只谈印度对中国的影响,特

别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影响,很少说中国对印度有什么影响。

其实,中国对印度的影响也是有的,并非只输入不输出。

(摘编自吴晓东《印度日月神话的田野考察》)

材料三:

嫦娥奔月的故事,早在殷商易学《归藏》中就已出现,但也只是

先秦诸多神话传说体系中的一个。嫦娥作为月亮人化形象的确立是在

汉朝时期,唐代后月亮神话体系中又出现了“吴刚伐桂"的故事体系。

中国的月亮神话发展脉络总体是根状的,但关于月亮的几大要素一直

保留,如蟾除、玉兔、桂树等。古希腊神话从诞生之初就有一套较为

系统的神话体系,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融合发展。

两个神话体系中古人都将月亮的人形化形象视为女性。在原始宗

教时代的泛灵教时期,人们会很自然地将人类本身的特征一一对立的

性别关系带入有灵性的事物中,使神也有性别之分。月亮本身所具有

的柔和的光线、神秘的特质与女性温柔的性格相符,同时女性的生理

周期也与月亮运行周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故不仅仅在中国与古希

腊,在全世界的神话中,月亮神多以女性形象出现。

月亮被确定为女性的代表后,就被赋予生殖崇拜。在原始社会时

期,人类生存条件艰难,“多子”成为原始先民保证种族延续的重要

条件,因而无论哪个地区,人类对繁殖后代的渴望都成为一种信仰。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里居住着蟾蛛与玉兔,寓意多子多福,后来它

们更是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希腊神话里,阿尔忒弥斯还是丰产与孕

育女神,保佑妇女生产,是古老的女性生殖崇拜的延续与强化。

中国神话中的嫦娥,本是人间英雄后羿的妻子,在服下不死药升

到月亮后成为神灵;吴刚也是因为其在修仙过程中触犯禁忌而被罚到

月宫砍桂树。中国的神本身多是肉体凡胎,依靠某种超自然力量而成

为永生不死的“神、他们获得永生后就不再干预人间事务,与人类

建立起一层隔阂,供人们瞻仰。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则更多体现了“人”的性格,能随意干涉人间

事务,本质上是神的人性化。阿尔忒弥斯经常出没于人间狩猎,会参

与人间纷争,能随意给予人类恩泽或惩罚。人与神之间共处一个时空,

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力量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希腊民主

平等的思想。

(摘编自胡宇坤《试比较中国与古希福的月亮神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阴阳观念形成的文化体系,至今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

作用,让人们自然地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B.人们把月亮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

系起来,赋予它女性特征,代表隐秘的生存形态。

C.在神话研究中,我们一般只关注印度对中国的影响,月蟾神

话起源研究则能看出中国对印度也是有输出的。

D.在原始社会时期,生存条件极为艰难,因而人类赋予了月亮

生殖崇拜,从而保证种族更好地繁衍延续下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作者引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的话,

以支撑“月亮成为女性的象征”的观点。

B.在材料二中,作者从语言发音、语义辨析等角度,推断出中

国和印度月亮神话之间存在着关联。

C.在材料三中,作者以“根”作比,指出了“中国月亮神话发

展脉络"的总体特征,语言生动形象。

D.三则材料均是从中西方神话传说出发,结合各国的文化特征,

探究月亮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3.下列故事中的形象最符合材料三中有关中国神话中“神”的

特征的一项是()

A.神农氏遍尝百草,帮助老百姓识别草药。

B.文王拘菱里,观天象卜蓍草而推演周易。

C.老子骑牛出关紫气东来,被奉太上老君。

0.关羽殁后被尊为武财神,受到后世供奉。

4.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为“月亮是女性的代表”,但论述角度不

同,请分别概括。

5.学校组织“中西方文化交流”游学活动,你计划运用以上材

料中的说法向外国友人解读《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月、请结合

诗句,列出发言要点。

【答案】1.D

2.D

3.C

4.材料一:从阴阳文化体系和月亮象征内涵的角度加以论述。

材料三:从月亮自身特征和运行规律的角度加以论述。

5.①月亮与女性温柔的性格、形象联系紧密,如:“可怜楼上月

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②月亮象征生命的永恒,如:“江畔何人

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③

月亮有神秘、感伤的诗意,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

效果、作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

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作目的及文章语

言特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

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

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

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

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

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的论述角度进行比较、辨析的能

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

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

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

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因而人类赋予了月亮生殖崇拜,从而保证种族更好地繁衍延续下

去”因果关系不当,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三第三段“月亮被确定为女

性的代表后,就被赋予生殖崇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存条件艰

难,'多子’成为原始先民保证种族延续的重要条件,因而无论哪个

地区,人类对繁殖后代的渴望都成为一种信仰”可知,是因为原始社

会人类对繁殖后代的渴望都成为一种信仰,所以才在月亮被确定为女

性的代表后,就被赋予了生殖崇拜,但赋予月亮生殖崇拜并不能保证

种族更好地繁衍延续下去。

故答案为:D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作目的及文章语言

特点的能力。D.“三则材料均是从中西方神话传说出发”理解错误,

材料二和材料三是从中西方神话传说出发的,而材料一第一段是概括

说明。

故答案为:D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特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三

第四段“中国的神本身多是肉体凡胎,依靠某种超自然力量而成为永

生不死的‘神'。他们获得永生后就不再干预人间事务,与人类建立

起一层隔阂,供人们瞻仰”可知中国神话中“神”的特征。

A、B、D不符合“依靠某种超自然力量而永生不死”,他们没有

获得永生,也没有与人类建立起一层隔阂。

而C完全符合中国神话中“神”的特征。

故答案为:Co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的论述角度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在这些神话故事里,月亮都是以女性的角色出现

的。而在原始文化中,女性以月亮为代表,男性则以太阳为代表c在

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阴阳的观念,并形成最初的文化体系,用

以认识、解释和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按照阴阳的文化体系,

阴一月亮一女性与阳一太阳一男性是相对应的两方面。直到今日,阴

阳文化体系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着作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可

知,材料一是从阴阳文化体系方面加以论述“月亮是女性的代表”。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尽管月亮神话有着丰富的象征内涵,但它的

主导象征却是表现'生命的繁衍与永恒',由此而与女性紧紧联系在

一起,成为女性的象征。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可知,

材料一是从月亮象征内涵的角度加以论述“月亮是女性的代表”。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月亮本身所具有的柔和的光线、神秘的特质

与女性温柔的性格相符,同时女性的生理周期也与月亮运行周期存在

密不可分的联系,故不仅仅在中国与古希腊,在全世界的神话中,月

亮神多以女性形象出现”可知,材料三是从月亮自身特征和月亮运行

规律的角度加以论述“月亮是女性的代表”。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

时首先思考《春江花月夜》一诗内容,然后结合材料分析诗文中的月

亮。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月亮本身所具有的柔和的光线、神秘的特质

与女性温柔的性格用符”可知,月亮与女性温柔的性格、形象联系紧

密,《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

思是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此句是指

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

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

思妇的温柔形象。

根据材料三第三段“月亮被确定为女性的代表后,就被赋予生殖

崇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存条件艰难,'多子’成为原始先民

保证种族延续的重要条件,因而无论哪个地区,人类对繁殖后代的渴

望都成为一种信仰c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里居住着蟾蛛与玉兔,寓

意多子多福,后来它们更是成为月亮的代名词”,第四段“中国神话

中的嫦娥,本是人间英雄后羿的妻子,在服下不死药升到月亮后戌为

神灵;吴刚也是因为其在修仙过程中触犯禁忌而被罚到月宫砍桂树。

中国的神本身多是肉体凡胎,依靠某种超自然力量而成为永生不死的

'神他们获得永生后就不再干预人间事务,与人类建立起一层隔

阂,供人们瞻仰“可知,月亮象征生命的永恒,《春江花月夜》一诗

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

年年望相似”意思是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

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

是相像。这两句体现了月亮象征的生命的永恒。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阳性的太阳代表着公开的社会化的生活,

是权威与力量的代表,而夜晚的月亮属于阴性,代表着隐蔽的私人化

的生存形态,是神秘、感伤又富有诗意的”可知,月亮有神秘、感伤

的诗意,《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意思是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

轮孤月高悬空中。这句诗诗人给江、天、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由

江上的月景引发了诗人的感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无声的歌

荒煤

一九三八年的十月革命节。

黄昏夕照中,延安城闪耀着热情和欢喜的光辉;红旗在阵阵歌声

里飘扬起来,街道上拥挤着灰色的人群,阳光投射在他们红红的脸颊

上、衣领和胸襟上的红证章上。落日似燃烧起一堆火焰,熊熊的红光

在苍穹波动着。

他仿佛投入太鲜丽的红色的海里,感到头都有些昏眩起来。

他有一张瘦削苍白的脸。一双很大的眼睛,然而那样灰黯,没有

光彩。他身材很高,但瘦瘦的腰杆有些弯曲。他慢慢地移动脚步,两

腿之间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并且显出了膝盖的僵硬。其实,他是一个

二十五岁的青年,是刚从监狱被释放,才来到延安的。

到延安三天,一切都在他眼前呈现着新奇的印象。随着人群走进

会场,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奇迹。有最新式武器的军队和荷着红缨枪、

大刀的农民自卫队站在一起,铜号和喷呐用完全不同的节奏齐吹着。

小脚的妇女,背着木刀的儿童团……每个人都在歌唱。他觉得每个人

都会歌唱,歌唱斗争的热情,未来的希冀……是一种幸福!可是他同

时却回忆起一个没有歌声的时代...

六年前的秋天,一个细雨濠,蒙的夜晚,入狱三个月的他突然被送

进一辆黑色的大囚车。一切都是漆黑的,车厢空旷旷的。死亡的影子

以最清晰的想象掠过他的脑海,却又没有恐怖。

车走入了街道,他借了些许灯光,看见了车厢里的同伴。两个身

材较高大的人,另一个是女的,却很瘦小,长长的头发盖住了脸蜷缩

着;两个人中间,有一个站起来斜靠着车壁,一直不动地凝视窗外。

车子穿过一条热闹的街道,站在窗前的人猛然地咬着牙闷声叫道:

“同志们!我们唱《国际歌》!”

他也站起来,身子一晃,便挨近了那几个人。那个高个子盯了他

一眼,说:“唱!”他摇摇头说:“我不……”

汉子激怒地推了他一掌,冷笑道:“胆怯的东西!去你的……来,

我们唱!”

“什么?我真不会唱!”他气愤地叫了起来。他觉得“胆怯”两

字非常损伤自己。他记起

来,第一次看见这个歌并不久,那是印在一个小册子的前面,一

个比他还小的同志送来的。他心跳了,睁了大眼睛望着那同志,问道:

“你会唱么?”他用有些颤栗的手指指着那支歌问。

“不,我也不会!”青年摇着头,随即抓住了他的手,坚定地说

道:”有同志会的,慢慢的,我们一起学吧!”他们两个紧紧握住手,

互相凝视着,充满了坚信地笑了。

从此,他心里秘密地埋藏着一支歌,在疲乏和烦恼的时候,他便

用一种无声的自己的调子,默默地在心里背诵着这支歌,算作歌唱。

可是工作是紧张的,四周恐怖的压抑有如窒息的瓶子,闷得你喘

不过气来。他和他的同志在一起时,总是紧张的悄悄的,最艰苦的工

作也只是最简单的几句话。常常一个同志见了两三面,以后再也看不

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行动就是一支悲壮的歌。那个说只要有机会

就一起来学歌的青年人,在和他第四次见面以后,再也没露面了。而

他自己,不久便也被捕了。

他想着想着,难受起来,他是因为这才没有学会唱《国际歆》

的……

车停止了,像是已经驶到世界尽头。他被推下车来,机械地走着。

深深的黑暗里,一切可怕的沉寂着。

忽然地,歌声起来了,一种颤抖但悲壮的声音走在他前面,两个

粗壮的男音和着尖细的女声歌唱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他第一次听见他心爱的歌。这支歌以他不曾想到的悲壮节奏感动

了他。他也想唱,虽然他觉得这歌声是那样熟悉,如同他时常在心里

歌唱的一样,却还是唱不出来。就在这时,他听见一排枪声朝他射击

过来。他倒了下去,一切都沉寂了……

他醒过来,仍然在车上。他摸摸自己的身子,是潮湿的,感到很

寒冷,却没有什么苦痛。车厢里只有他一个人一一原来他是被拖去“陪

斩”的。

“同志们!大家一一起立!”他忽然被四周人群的起立惊醒了,

他也站了起来。“脱帽!唱一一《国际歌》!”台上的人挥动着手,悠

悠地,一阵歌声便飘扬起来:千万人的歌声开始甚至有些杂乱,但是

渐渐变得和谐激昂了。这时天已经黑了,红色的五角星灯,镰刀斧头,

革命领袖的肖像……各色各样的灯彩都以无比的光辉闪耀着。四周的

山谷回响着雄厚的歌声,波涛似的山头的影子像是在颤栗。他掉过头

来望望两旁的人,清清楚楚听见歌声从他们的喉咙里传播出来。一个

十四五岁的少女,长长的头发整齐地盖满了白皙的额头,显露着一双

黑大明亮的眼睛,发出柔和的歌声;一个白发的老人,混浊的眼里含

着泪滴,像在默默地诉述着一个梦想……他的眼泪盈满了,一种类乎

呜咽的声音在他喉咙里响着,发着太低的模糊的声音。

“唱吧,幸福的同志们!你们能够唱,也能够自由地唱!但是别

忘了许多牺牲了的同志,他们一直不能够唱,也不会唱……”他哺喃

地念道。一阵风吹过,那一群彩灯飘摇着颤抖的光芒,好像在震动的

黑夜里挣扎。但一会,风停了,歌也唱到最后,彩灯却忽然地闪耀起

辉煌的光亮,从地里迸裂出来似地照亮了全场。温暖的光明排挤开了

寒冷的黑暗。终于,他觉得自己唱出声音来了,温暖的光明照亮了他

的心,歌声便从心底涌了出来,融合在人群的合唱里面,一同在山谷

间巡回荡漾一一其实,他只是有了歌唱的感觉,他唱的依然是一支无

声的歌,但这支歌,正由千万个幸福的人们,以最高的热情和嚓亮的

声音在歌唱着。

(节选自《荒煤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黯淡无光的眼神、弯曲的腰杆和籽殊的走路姿势等,暗示了

六年的监狱生活对“他”的摧残。

B.在车厢里被同志指责为“胆怯的东西“,“他”先“气愤”后“难

受”,表明其情绪渐趋平和。

C.醒来后“他”由身子的“潮湿”“寒冷”“没有什么苦痛”意识

到自己还活着并且没有受伤。

D.集会上众人脱帽齐唱《国际歌》,表明歌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

础,体现延安人民的团结一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有助于更好地呈现人物在

革命斗争中逐步成长的心路历程。

B.小说以点面结合的手法表现众人合唱的盛况,以“他”努力发

声的行为侧面表现歌曲的感染力。

c.作为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小说追求对时代风貌的忠实反映,

在场景的描写中努力做到客观冷静。

D.小说隐去所有人物的姓名,不但不影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反而有助于突出这些形象的普遍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标题“无声的歌”的丰富意蕴。

9.这篇小说时空多次转换,叙述却紧凑有序,请结合文本简析

原因。

【答案】6.B

7.C

8..①“无声的歌"是主人公珍藏心中却从未唱出的《国际歌》,

代表着革命者坚定的信仰。②“无声的歌”是不少革命者想唱而始终

未能唱的歌,含有对革命情谊的歌颂及对牺牲同志的缅怀。③“无声

的歌”喻指恐怖压抑的环境下革命者“静怕悄”的斗争行动,蕴含对

革命精神的赞美。④“无声的歌”最终由千千万万的人唱出,寓指革

命精神的薪火相传,

9.①以“歌声”为线索,见歌、背歌、刑场听歌到延安听歆,

始终围绕《国际歌》展开,不枝不蔓。②小说的发展,时间相对集中,

从傍晚到夜晚,六会前的事情以插叙的方式巧妙穿插其中。③小说的

发展,空间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会场和囚车中,清晰明白。④以具

有过渡、照应作用的语句提醒读者时空的转换。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

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的关键

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

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组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含

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

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

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

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

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

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筛

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

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

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表明其情绪渐

趋平和"错误。结合“'什么?我真不会唱!'他气愤地叫了起来。他

觉得‘胆怯’两字非常损伤自己”“……他想着想着,难受起来,他

是因为这才没有学会唱《国际歌》的……”分析可知,他的情绪由“愤

怒”到“难受”,并没有平和。

故答案为:Bo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在场景的

描写中努力做到客观冷静”错误。结合对在延安唱《国际歌》的描写

“一阵风吹过,那一群彩灯飘摇着颤抖的光芒,好像在震动的黑夜

里挣扎。但一会,风停了,歌也唱到最后,彩灯却忽然地闪耀起辉煌

的光亮,从地里迸裂出来似地照亮了全场。温暖的光明排挤开了寒冷

的黑暗”分析可知,作者的场景描写充满了对革命和对希望的歌颂,

并非“客观冷静:

故答案为:C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他

第一次听见他心爱的歌。这支歌以他不曾想到的悲壮节奏感动了他。

他也想唱,虽然他觉得这歌声是那样熟悉,如同他时常在心里歌唱的

一样,却还是唱不出来”“从此,他心里秘密地埋藏着一支歌,在疲

乏和烦恼的时候,他便用一种无声的自己的调子,默默地在心里背诵

着这支歌,算作歌唱”分析可知,主人公喜欢《国际歌》,这首歌感

动了他,并成为内心的信仰,使他在心底珍藏这首歌,一直坚持革命,

多年来不曾忘记,代表着革命者坚定的信仰。

结合“唱吧,幸福的同志们!你们能够唱,也能够自由地唱!但

是别忘了许多牺牲了的同志,他们一直不能够唱,也不会……”分析

可知,“无声的歌”是不少革命者想唱而始终未能唱的歌,含有对革

命情谊的歌颂及对牺牲同志的缅怀。

结合“常常一人同志见了两三面,以后再也看不见了。在这样的

情况下,行动就是一支悲壮的歌。那个说只要有机会就一起来学歌的

青年人,在和他第四次见面以后,再也没露面了。而他自己,不久便

也被捕了”分析可知,“无声的歌”喻指恐怖压抑的环境下革命者“静

悄悄”的斗争行动,蕴含作者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结合“终于,他觉得自己唱出声音来了……融合在人群的合唱里

面,一同在山谷间巡回荡漾一一其实,他只是有了歌唱的感觉,他唱

的依然是一支无声的歌,但这支歌,正由千万个幸福的人们,以最高

的热情和嚓亮的声音在歌唱着”分析可知,“无声的歌”最终由千千万

万的人唱出,寓指革命力量在不但壮大,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全文

围绕《国际歌》展开,写了囚车上商议唱《国际歌》、刑场上革命同

志合唱《国际歌》,主人公回忆接触《国际歌》的过程、延安千万人

合唱《国际歌》等情节,这些情节以“歌声”为线索,始终围绕《国

际歌》展开,不枝不蔓,情节连贯紧凑。

文章开头交代“黄昏夕照中,延安城闪耀着热情和欢喜的光辉”,

在此时人们聚集在一起唱《国际歌》,写到夜晚千万人一起唱《国际

歌》,中间插叙了主人公六年前与《国际歌》有关的遭遇和自己与《国

际歌》的故事,小说的发展,时间相对集中紧凑。

从小说故事发生的空间角度分析,小说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延安会

场和囚牢、囚场上,在这些场所交代了关于《国际歌》的事件,场地

的集中,让人感觉清晰明白,情节紧凑、不散乱。

文中运用“他仿佛投入太鲜丽的红色的海里,感到头都有些昏眩

起来”“可是他同时却回忆起一个没有歌声的时代……"”'同志们!

大家一一起立!'他忽然被四周人群的起立惊醒了,他也站了起来”

等过渡句衔接现实与回忆,提醒读者时空的转换,让叙述却紧凑有序,

读来不觉得情节松散混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周霄问日:

“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

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

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

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缭,以为衣服。

牺牲不成,粢盛不紫,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

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见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

疆舍其耒耙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

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遗墙

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

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J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

仕何也

B.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

仕何也

C.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

/何也

D.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

/何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女子十五及笄,表

不成人。

B.传,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

思相同。

C.夫人,指诸侯之妻,也可是对已婚妇女的尊称,本文是后者

的意思。

D.牺牲,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后泛指祭祀用

的牲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对天下有着很强的威慑力,

一举一动都举足轻重,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践行世间的大道,如果得志就与百姓一

同实现自己的志向,如果不得志就应独守其道。

C.孟子认为古代君子愿意做官,他们失掉官位就像诸侯失去封

国一样,所以传上说孔子几月没有君主召见也会焦急不安。

D.孟子认为,如果祭祀的祭品、器皿、衣服等不完备,就不敢

祭祀、不敢宴饮宾客,这种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②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

穴隙之类也。

14.孟子以“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朝哉”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10.D

11.C

12.D

13.①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对待家人,谨慎对待自己,不

要违背自己的丈夫C②古人未尝不想做官,又厌恶不能通过正道获得;

如果不通过正道而去为官,是和钻洞穴相似的行为。

14.以农夫不丢弃自己的工具类比读书人想做官,解释孔子去他

国要带着见面礼的原因:谋求仕途。

【知识点】翻诺;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社会习俗;称谓;

古代礼仪;文学典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

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

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

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的考

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

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

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

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

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

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

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

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

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乂“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

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

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

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

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

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

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对待家人,

谨慎对待自己,不要违背自己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

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一一仁,站在天下最

正确的位置一一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一一义。能实现理想时,

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

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

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答道:“做官。《传》上说:

'孔子要是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焦急不安;离开一个国家,

一定要带着见面礼(以便和别国国君见面)。'公明仪也说:'古代的

人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周霄便说:“一连几

个月没君主任用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性急了吗?”孟子答道:“土失掉

官位,就好像诸侯失去国家。《礼》说过:'诸侯亲自参加耕种,是为

了供给祭品;诸侯夫人亲自养蚕缴丝,是为了供给祭服。牛羊不肥壮,

祭品不洁净,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士若没有(供祭祀用的)田地,

那也不能祭祀。'牛羊、祭具、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也就不能举

行宴会,这难道不应该安慰他吗?”周霄问道:“离开一国时,定要

带上谒见别的国君的礼物,为什么呢?”孟子说:“士做官,就像农夫

种田;农夫难道会因为离开一个国家就丢弃他的农具吗?”周霄说:

“我们晋国也是个有官可做的国家,却不曾听说想做官这样急迫的。

想做官是这样急迫,君子却又不轻易去做官,为什么呢?”孟子说:

“男孩一出生,就愿给他找妻室,女孩一出生,就愿给她找婆家;父

母的这种心情,人人都是有的。(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同意,媒

人的说合,就钻洞扒缝互相偷看,翻过墙头跟人,那么父母和社会上

的人都会认为这种人下贱。古人未尝不想做官,又厌恶不能通过正道

获得;如果不通过正道而去为官,是和钻洞穴相似的行为。”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c句意:我们晋国也是个有

官可做的国家,却不曾听说想做官这样急迫的。想做官是这样急迫,

君子却又不轻易去做官,为什么呢?

“晋国亦仕国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应在“也”后停顿,

排除AC;

“仕如此其急也”中,“如此”修饰“其急”,“也”是句末语气词,

“如此”后不能停顿,应在“也”后停顿,排除B。

故答案为:D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本文是后

者的意思”错误,本文是“诸侯之妻”的意思。句意:诸侯夫人亲自

养蚕蝶丝。

故答案为:C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种人是不值得同

情的”错误,原文为“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

宴,亦不足吊乎",意思是,牛羊、祭具、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

也就不能举行宴会,这难道不应该安慰他吗?可见孟子认为这种人是

值得同情的。

故答案为:D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必”,一

定;“无,不要;“夫子”,丈夫。

⑵“仕”,做官;“恶”,厌恶;“由",通过。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耙哉”可知,以农

夫不丢弃自己的工具类比读书人想做官,解释孔子去他国要带着见面

礼的原因:谋求仕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凤归云•恋帝里

柳永

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尝轻负,

寸心双眼。况佳人、尽天外行云,掌上飞燕。向玳筵、一一皆妙选。

长是因酒沈迷,被花萦绊。

更可惜、淑景亭台,暑天枕簟。霜月夜凉,雪霰朝飞,一岁风光,

尽堪随分,俊游清宴。算浮生事,瞬息光阴,锚铢名宦。正欢笑,试

恁暂时分散。却是恨雨愁云,地遥天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既运用典故等手法描写帝都的繁盛,也通过词人的心理

感受来侧面表现其繁华。

B.下阕铺叙帝都四季风光,但美景已成过往,"可惜"二字直抒

胸臆,表达了惋惜之意。

C.词的最后两句情景交融,词人满心的愁绪似乎弥漫在这浩渺

的天地之间,耐人寻味。

D.本词叙事描写极有章法,用“恋、况、更、算”四字勾连起

全词,诗歌内容逐层展开。

16.有人认为这首词可能写于柳永准备参加科考的时候,也有人

认为可能写于柳永多次科举落第浪迹天涯之后。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请结合本篇阐明你的理由。

【答案】15.B

16.示例1:赞同前者。理由:①充满了对帝都的怀念,可以理

解为词人对功名的向往,希望能够建功立业。②慨叹时光易逝,正是

希望能够有所作为。③“锚铢名宦”可以理解为对名利的在意,表明

作者对功名的向往C

示例2:赞同后者。理由:①充满了对帝都的怀念,正是对曾经

理想的缅怀,表明现实是惨淡失意的。②慨叹时光易逝,表明了词人

在科举失意之后的沮丧。③“辎铢名宦”可以理解为对名利的轻视,

是词人在科举失意后的豁达,也有一丝无奈。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

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

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主旨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

色调是情感的反映C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

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

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达了惋惜之

意"错,“更可惜”是慨叹时光易逝,浮生若梦,不只是惋惜美景逝去。

故答案为:Bo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主旨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题

干提供了关于作者写作时间的两种看法,如果认为可能写于柳永准备

参加科考的时候,就要作者生平思想表达对功名的追求与向往;如果

认为可能写于柳永多次科举落第浪迹天涯之后,就有分析词句中表露

的仕途失意之感。

“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此处描写帝都的繁

盛,“恋帝里”字充满了对帝都的怀念,一方面,帝都代表了功名,

表露出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另一方面,缅怀帝都,是对现实的失

望,说明现实是失意的。

“更可惜、淑景亭台,暑天枕簟。霜月夜凉,雪霰朝飞,一岁风

光,尽堪随分”慨叹时光易逝,一方面是作者对功名积极追求,希望

能够建功立业,有所建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作者仕途失意后,慨

叹没有作为。

“锚铢名宦”“锚铢”,辎、铢,均为古代重量单位,是相对很小

的重量单位。锚铢用来比喻极微小。一方面“锚铢名宦”强调对功名

的计较和在意,表现追求功名之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轻视功

名,而这种思想多半是在仕途失意后产生的心理感受,流露出一种无

奈的心态。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不能靠严刑来监督百

姓,威怒来震慑百姓,否则"—,

(2)高适《燕歌行》中的“—,—”两句,用对举

的方式,对敌我双方进行描写,突出战事紧张。

(3)“水”具有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古代诗人常借“水”的这一

特点表达生命感悟,如“—,\

【答案】(1)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3)示例: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泻水置平地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苟”“恭”“瀚”“单二

故答案为:(1)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泻水置平地各

自东西南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

直接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

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

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认真审题,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

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拧开一瓶可乐,听着那一声“喔一一”响,仰头一通痛快地“吨

吨吨"之后,无论什么烦恼都忘掉一一这大概就是一些人最快乐的体

验。

可乐汽水带来的快乐确实是①的。其秘密首先是大量的

糖分。糖分摄入会让大脑觉得爽,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

乐激素的浓度迅速增强,可谓是真正的快乐源泉。但糖分摄入同时会

快速拉升胰岛素,导致血糖下降,血清素等激素的浓度也随之降低,

所以快乐水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为了延续这份快乐,人们就会更想

继续喝下去,这也正是快乐水让人②的原因。其次是二氧化

碳。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产生的酸味可以被舌头感觉到,二氧化碳本身

也可以刺激舌头上的化学感受器,另外,小气泡的爆裂又是一种物理

刺激:这些刺激混合在一起,就是让舌头酸麻刺激的“杀口劲”。对

于可乐爱好者来说,二氧化碳带来的爽快感是可乐的灵魂,否则可乐

就是③的糖水。

可乐是否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的二氧化碳气足不足。塑

料瓶可乐快乐值不足,主要是因为塑料瓶里的二氧化碳会溜掉。玻璃

瓶由于有一个瓶盖,还是有漏气的可能。金属罐由于是一体的,漏气

会减少很多,而且金属会有更好的冰凉体验,因此很多人都觉得金属

罐可乐才是快乐水的“本水”。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可比拟难以自拔索然无味

B.举世无双难以自拔平淡无奇

C.举世无双欲罢不能索然无味

D.无可比拟欲罢不能平淡无奇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糖分摄入会让大脑觉得爽,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

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提升,可谓是真正的快乐源泉。

B.糖分摄入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

速提升,会让大脑觉得爽,可谓真正的快乐源泉。

C.糖分摄入会让大脑觉得爽,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

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增强,可谓真正的快乐源泉。

D.糖分摄入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

速增强,会让大脑觉得爽,可谓是真正的快乐源泉。

20.语段中加引号的词语体现了科普文章语言的什么特色?请举

例简要分析。

【答案】18.D

19.B

20.语言特色: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统一。举例简析示例:(1)如

,,丝——,,“吨吨吨”:既准确模拟开瓶、喝水的声音,又带给人非常

强烈的现场感。(2)如“杀口劲”:既准确写出多重刺激力度之大,

又能激发读者联想(“杀口酒”),使语言生动活泼。(3)如“本水”:

既准确表明金属罐可乐才是最本色的快乐水,又能激发读者联想(“本

土”“本人”),使语言生动活泼。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艺术手法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

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

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

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

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

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

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

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

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

东西加以提炼概括C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无可比拟”,

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举世无双”,全世界都

没有第二个。形容很稀有、少见,没有与之可以相比的。语境指可乐

带给人的快乐是没有其他可以相比的,故应选“无可比拟二

第二空,“难以自拔”,身陷某件事情之中无法控制自己。“欲罢

不能”,主观上想停止却又收不住。比喻已经形成某种局势而无法改

变。。语境指为了延续可乐带来的快乐,人们就会更想继续喝下去,

停不下来,故应选“欲罢不能”。

第三空,“索然无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平淡无奇”,

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突出的、出色的地方。语境是说二氧化碳带给可

乐爱好者的爽快感是可乐的灵魂,否则可乐就只是寡淡的糖水。故应

选“平淡无奇、

故答案为:Do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浓度迅速增强”中“浓度”和“增强”搭配不当,

可改为“浓度迅速提升”;

二是语序不当c”会让大脑觉得爽”是“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

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提升”的结果,应排在后面。

只有B项修改最正确。

故答案为:Bo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体现出科普语言的

文学性:,,唯一一”“吨吨吨”运用象声词,表现出拧开可乐的声音和

人们痛快地饮用可乐的声音,能生动形象地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

临其境的感觉,据此可分析出,运用象声词,生动活泼,显得真切形

象。

“杀口劲”加引号表示强调可乐中的二氧化碳对舌头产生强烈的

酸麻刺激,让人觉得过瘾;用“本水”一词说明金属罐由于是一体的,

漏气会减少,而且金属会有更好的冰凉体验。据此可分析出,运用口

语化语言,“杀口狈”强调二氧化碳对舌头酸麻刺激的程度,“本水”

加引号表示大家对金属罐可乐的认可,显得生动有趣。

由此看出科普语言除了具有严谨科学的特点,还生动形象、通俗

有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同通灵玉之于贾宝玉一样,项上碟珞所挂之金锁也成为薛宝钗的

个人标志。历来的画家对此多有描绘,但也有不少画作中的宝钗形象

恰与之相反:①O

原著第八回,金锁第一次露面是宝玉央求宝钗赏玩她的金锁:“宝

钗被缠不过……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

莹黄金灿烂的嘤珞掏将出来。”作者写得十分清楚,宝钗并非直接从

脖子上取下金锁。设想一下,②,宝玉又怎会从

未见过,毫不知情呢?宝钗的性格是藏愚守拙,不露圭角。第五十七

回宝钗见岫烟裙上系着碧玉佩,因说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

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这些可以反证宝

钗不可能把金锁每日挂在衣外招摇。

那项上外戴金锁的红楼画因何而来?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

不会忘记宝钗拥有一块金锁,画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读者,当他将对宝

钗形象的理解落于纸上时,③,甚至还要着重描

绘。《红楼梦》是一部“使闺阁昭传”的作品,红楼画也难免常常涉

及对年轻女性群体的描绘。此时画家无论有意或无意地将宝钗的金锁

显露出来,自然都使得人群中她的身份明确,让观者一目了然。这体

现了画家在创作中对画面处理的主观能动性,即“误读”及“重构”

的行为。

21.有人说,末段中加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对全段意思表达

没有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有影响。画家“无意识”地显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