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3_第1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3_第2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3_第3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3_第4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3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一一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

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

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占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

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

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

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

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裁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

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大卜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

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

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

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

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

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

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

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

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

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有改动)

材料二:

古人说“仓康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时,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

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

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儿年古诗词图书

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第1页(共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

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

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

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

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

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

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

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

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

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音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寒川”,返显示

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国古代很多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牛.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

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

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

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

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

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

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

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读古文不仅让我们发现中文之美,领悟到古人造诣的高深,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几干

年的中华文化。

B.作为现代人,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人格修养,还可以为我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搭建

桥梁。

第2页(共

C.有人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是因为唐代诗人作品中抒写的生活和

情感以及高超艺术水准和高深思想境界。

D.古诗里有诗人遭遇H勺困难和挫折,但最终传递出的是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这也成为

了许多诗词经久不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利思想使一些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但从文亿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中

国人,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B.古典诗词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回应人们对耨神生活的追求,能够引发人们情感

共鸣,依旧热度不减。

C.材料二引用李白《行路难》的例子,意在论证李白面对重重困难也会迷茫,但仍会传

递出自信豪迈的乐观心态的观点。

D.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人们依然热爱古诗词,就在于其所蕴含的诗意和力

化已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精神的力量。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历史学家傅斯年说过,现代汉语写作仍是一项没有完成的试验,希望在明清白话、古

文和现代翻译体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的汉语写作风格。

B.南怀瑾老先生认为,教孩子们先认识《千字文》,把繁体字、简体字都认得,写文章

自然写得好一

C.梁启超谈读书时曾说过,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公认的,但读中国书,

给人不卑不亢的底气。

D.著名学者傅佩荣教授说:“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左右读《易

经》……学会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班级拟召开《蜀相》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二,列出发言耍点。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笫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二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于。到了什么个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

第3页(共

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

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热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

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

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火。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

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

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

卖山药(粗如小儿情)、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橡。人

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口,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牛气了:“嫌我给你们夫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

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

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i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李陶民

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0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

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

意之笔。李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

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至IJ,喝半

盏茶就道别。因为席IU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李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二。

第4页(共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J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J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

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

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可,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李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

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

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李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

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

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

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第5页(共

叶三说:“不卖J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率

性脾气,也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了铺垫。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

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

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乂明快活泼,

形成了一种独到的文风。

(2)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本文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这个“鉴赏

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

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谢景山①书[宋]蔡一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

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丁文辞也。近蒙示书,盈T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

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口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洒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口:“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

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

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

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

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第6页(共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

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

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

于褰之说,里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胖②四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

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乂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诚,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

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

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丧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

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

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褰乂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处信,

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褰无求信于人,自信其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沅近,力穷

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

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该谆基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忌之所宋抑。未知

意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杰语焉襄不敢惮烦无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壬二年(1024)进士,官

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胖:人名,与孔子同时。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一幸亦

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B.今虽谆淳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

焉/襄不敢惮烦丁屡告也/

C.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

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D.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已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

语焉/裹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固守而不移者”与“峭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第7页(共

B.“虽前世重人”与“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离骚》)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C."如景山且不能见信”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1《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

含义相同。

D.“而恨其所不至”与“恨别鸟惊心”(《春望》)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

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B.作者认为,“道”是“文”的银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

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C.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

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D.作者希勿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讲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

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②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本词是作者刚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货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

繁荣景象。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诗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凸显气候之清润,进一步

从动态写游人。

C.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

笔亦随之。

第8页(共

D.“昏昏雪意云垂野”以景结情,与“明月夜,短松冈”一样,演染凄清的氛围,体现

词人的伤感。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工

四.默写(共1小题)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I)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一文中,极尽夸张之能,描写蜀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特点的

句子是:",,

五.作文(共1小题)

6.2020年,发端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肆虐神州大地,防疫形势十分

严峻。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与疫情讲行着顽强斗

争。为了防止疫情蔓延,无数的医护人员冲在抗疫的最前线与时间赛跑,大中小学延迟

开学,众多企业商店推迟复工开业,很多地方实行小区或村庄封闭管理,各地纷纷出台

严厉打击贩卖野生动物的措施……

作为青年学生,你对此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完成写作。

给《演讲与口才》杂志写一篇主题为“多难兴邦”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进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到底是什么让刺耳的尖叫声无法不令人忽视呢?②这取决于尖叫声对我们的大脑神

经做了些什么。③根据《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④人类尖叫的声学特性能刺

激大脑神经回路。⑨从飞过头顶的飞机到簇生脚边的各种生物,⑥我们的每刻都被噪音所

包围着,⑦但是一声发自肺腑的哭喊可以打破这一切。

尖叫声有什么特别的?为了寻求解答,研究人员准各了一份综合了网络短视频、流行电

影和受试者尖叫的样本。研究人员分析了各种尖叫声的声学特征,发现这些声音不仅很大,

而且特别粗糙,也就是说,甲。正常的说话声相对平滑,频率范围仅在4〜5赫

兹(每秒的周期)之间,但是尖叫声可以在30〜150赫兹之间迅速波动,这个频率范围可以

让人孝手再辛。

第9页(共

当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评估尖叫声的恐惧程度时•,他们发现声音越粗糙,乙__________。

有趣的是,鸣笛声足以让人吓到尖叫。

(1)文中第i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

超过1()个字。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①_________「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引领和滋润着普通百姓的精

神文化生活;“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火热开展,让文艺之光照

亮基层……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建党百年方际,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天安门广场,激起中华

儿女的爱国情、报国志。②_________,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北京冬奥盛会惊艳世

界、载入史册,展示着一个民族牌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昂扬精气神。重大标志性事件发

出黄钟大吕之声,而日常生活的点滴则成就了潜移默化之功。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

振布,汇聚起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展望未来,增强文化自觉、③,

以文弘志、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激荡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焕发前所未有的历

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中国人民昂首挺胸、坚毅前行,一定能信心百倍书写新时代中

国发展的崭新篇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划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项是

A.霍金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传奇。

B.文物工作者们克服高原反应,发扬“格桑花”精神。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第10页(共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3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一一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

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

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己经为

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

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

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

叫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裁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

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

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

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

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

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

是我们作为•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

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

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

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

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有改动)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廉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时,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

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

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

第11页(共

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

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

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

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

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

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

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

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

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摔折,里要读出他们展现的

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这显示

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国古代很多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

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

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

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

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

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

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

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熟读古文不仅让我们发现中文之美,领悟到古人造诣的高深,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几千

年的中华文化。

B.作为现代人,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人格修养,还可以为我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搭建

第12页(共

桥梁。

C.有人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是因为唐代诗人作品中抒写的生活和

情感以及高超艺术水准和高深思想境界。

D.古诗里有诗人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但最终传递出的是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这也成为

了许多诗词经久不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功利思想使一些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但从文亿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中

国人,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B.古典诗词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回应人们对耨神生活的追求,能够引发人们情感

共鸣,依旧热度不减。

C.材料二引用李白《行路难》的例子,意在论证李白面对重重困难也会迷茫,但仍会传

递出自信豪迈的乐观心态的观点。

D.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人们依然热爱古诗词,就在于其所蕴含的诗意和文

化已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精神的力量。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历史学家傅斯年说过,现代汉语写作仍是一项没有完成的试验,希望在明清白话、古

文和现代翻译体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的汉语写作风格。

B.南怀瑾老先生认为,教孩子们先认识《千字文》,把繁体字、简体字都认得,写文章

自然写得好。

C.梁启超谈读书时曾说过,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公认的,但读中国书,

给人不卑不亢的底气。

D.著名学者傅佩荣教授说:“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左右读《易

经》……学会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4)材料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班级拟召开《蜀相》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二,列出发言要点。

【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解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

据、论证方法.

【答案】(1)C

(2)C

(3)A

第13页(共

(4)①材料一较为全面的阐述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指出学习古文可以开阔眼界、奠

定坚实的文化底蕴、提升品格修养,并且能激发我仅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情。

②材料二侧重分析古诗词在当代热度不减的原因,并指出今天如何阅读古诗词。

(5)①《蜀相》为七言律诗,诗句对仗工整,节奏韵律和谐,便于朗诵记忆。

②《蜀相》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称颂和惋惜,也暗含才困时艰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

诗人也曾遭遇过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③诗人也借《蜀相》寄托了自己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透露出诗人困境中

仍然心系国家的积极心态。

④《蜀相》中蕴含的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积极心态,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精

神。

【分析】(I)本撅考杏学牛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

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

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比较

材料的内容,区别其侧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

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以及高超艺术水准和高深思想境界”范围扩大。原文“现存的5万多

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可知,“情感的最大公

约数”不含艺术和思想。

故选C。

(2)C.“但仍会传递出自信豪迈的乐观心态的观点”错误。依据材料二可知,“将登太

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只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没有体现李白的豪迈自

信。

故选C。

(3)材料一论证的是“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怠义

第14页(共

A.选项的意思是现代汉语要发展就要在继承古文、白话文和翻译体的基础上去创新,不

符合材料一学习古代诗文对现代人的意义的观点。

故选Ao

(4)由材料一“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一一文言文,是根底,

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所以

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

样的深度和高度.学支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裁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

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学习

古诗文•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

的是,这样一种文化更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

“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H.可以获得阅

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

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

人”可知,材料一较为全面的阐述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指出学习古文可以开阔眼界、

奠定坚实的文化底缢、提升品格修养,并且能激发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热情。

由材料二“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

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

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

依旧热度不减”“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今天我们【可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

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

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可知,材料二侧重分析古诗词在当代热度不

减的原因,并指出今天如何阅读古诗词。

(5)结合材料二“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

朗诵记忆”可知,唐诗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蜀相》为七言律诗,诗句对仗工

整,节奏韵律和谐,便于朗诵记忆。

结合材料二“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可应了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

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呜的情感瞬间”可知,唐诗以具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

第15页(共

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蜀

相》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称颂和惋惜,也暗含才困时艰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也

曾遭遇过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结合材料二“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

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可知,唐诗

中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我们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

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蜀相》寄托了诗人感

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透露出诗人困境中仍然心系国家的积极心态。

结合材料二“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时代

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

精神”可知,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唐诗等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

牛活息息相关。《蜀相》中蕴含的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积极心态,可以指导我们的牛活,滋

养我们的精神。

答案:

(1)C

(2)C

(3)A

(4)①材料一较为全面的阐述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指出学习古文可以开阔眼界、奠

定坚实的文化底蕴、提升品格修养,并且能激发我仅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情。

②材料二侧重分析古诗词在当代热度不减的原因,并指出今天如何阅读古诗词。

(5)①《蜀相》为七言律诗,诗句对仗工整,节奏韵律和谐,便于朗诵记忆。

②《蜀相》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称颂和惋惜,也喑含才困时艰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

诗人也曾遭遇过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③诗人也借《蜀相》寄托了自己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透露出诗人困境中

仍然心系国家的积极心态。

④《蜀相》中蕴含的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积极心态,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精

神。

【点评】选择题干扰以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第16页(共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

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

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

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

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

团雪,只嘴北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

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

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

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橡。人

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福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

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

了是为了爰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

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

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

意之笔。李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二可例外,他很愿怠

第17页(共

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

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盟荷,

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

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

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李陶民死了。叶二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

第18页(共

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

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

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

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李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李陶民率

性脾气,也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了铺垫。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

形象精致地置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

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

形成了一种独到的文风。

(2)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本文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这个“鉴赏

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

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2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

第19页(共

本题首先明确要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

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

案。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①基本模式: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晚秋》)②摇摆模式:即“一波三折”式,这种情节往往

扣人心弦,极具魅力(如《变色龙》)③“殴•亨利”笔法:情节发展出乎意料却又合乎

情理,即在结尾处出其不意的揭露真相。(如《项链》)

(3)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通过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

机以及作品中形象、语言、观点等方面,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

【解答】(1)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中“不失华丽”错误,

本篇小说文风朴实,没有华丽的语言。

(2)本文大部分写“鉴常家”卖水果行为,但此题重在关注“鉴赏家”行为,因此只需

要整理有关“鉴赏”情节。“季陶民画的时候……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

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

叶三真正懂画;“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紫藤里有风……花是乱的……对极

了,风拂紫藤花乱”,此处表明叶三能够看出门道的鉴赏家;“季陶民最爱画荷花……叶

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

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具有生活经睑的鉴赏家;“客人要买这些

画,……叶三说:’不卖。’……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

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真正的爱画之人。

(3)“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

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此处文本透露出的信息如下:①叶三

通过卖水果的方式得以认识季陶民,并且保持了长久的友谊;②叶三直坚持卖水果,

显示他的执着精神,并且对水果有研究从而为赏画积累了人生经验;③叶三卖水果却不

卖画,前后形成了对比,有力地衬托了叶三是个真正的鉴赏家的性格特点。

答案:

(1)D

(2)①叶二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二能看出李陶民紫藤

第20页(共

画里有风。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④叶三与画共存亡。

(3)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他能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

活中的美:②说明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

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面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③

他所卖的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画家季陶民的知己

之情。④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

活中乐观、热情、智慧.、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点评】对小说标题佗考查主要集中如下两个方面:

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二、小说标题的用煮(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

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

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谢景山①书[宋]蔡一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

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丁文辞也。近蒙示书,盈T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

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口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洒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口:“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

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

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

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

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第21页(共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

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

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

于褰之说,里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胖②四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

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乂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诚,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

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

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丧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

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

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褰乂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处信,

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褰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沅近,力穷

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

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该谆基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忌之所宋抑。未知

意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杰语焉襄不敢惮烦无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壬二年(1024)进士,官

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胖:人名,与孔子同时。

(I)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A.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一幸亦

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B.今虽谆淳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

焉/襄不敢惮烦丁屡告也/

C.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

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D.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已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

语焉/裹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若固守而不移者”与“峭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第22页(共

B.“虽前世重人”与“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离骚》)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C“如景山且不能见信”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1《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

含义相同。

D.“而恨其所不至”与“恨别鸟惊心”(《春望》)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

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B.作者认为,“道”是“文”的银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

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C.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

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D.作者希匆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讲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

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②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A

(2)C

(3)D

(4)①(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

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

②你又说:如果蔡襄匹十岁地位是卑下受辱的,未必能像你自己一样的恬然不苟且,

【分析】(1)本题考杳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

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

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

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

放到句中去埋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

第23页(共

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

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

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

式进行调、换、册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解答】(1)句意:现在虽然说的是诚恳的言词,并不是要战胜你,是用来陈述我自己

坚持的观点。不过不知道你会不会认为不是这样,如果(你)认为不是这样,希望你能

告诉我,我不厌烦你的屡次告诉。“谆谆其词”是句子的谓语,省略了主语“我”,其后

应断开:“非求胜于景山”省略中语“我”,谓语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