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全册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职能对内职能对外职能政治统治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官员选拔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四单元
国家关系第五单元货币赋税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课重点: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禅让制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1)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舜
禹
启禅让制世袭制公天下
家天下(2)商:①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②职官制度: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①分封制:a.对象:b.序列:c.地区:d.权利:e.义务:f.影响: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除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纲要P.6]再次分封、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设置官吏朝觐述职、缴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深化理解商朝内外服制度与较系统的国家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深化理解相同: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②宗法制:③基本特征: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西周:①分封制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纲要p.7】【判断:】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财方面的冲突与矛盾纲要P.6(4)商周政体特点①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春秋: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2.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深化理解◎宗法制示意周朝基本制度深化理解《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这体现了A.原始民主传统B.君民平等共治C.家国一体格局D.君主专制统治【详解】材料主旨信息表达了君主治国需要臣下辅佐匡正以避免决策失误的思想,是一种原始的民主,A项正确;春秋时期各国君主的权力加强,B项夸大了材料含义,且与当时政治制度不符,排除B项。家国一体是西周国家结构的典型特征,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上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这一特征,排除C项;春秋时期君主专制还未正式确立,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针对训练1.(2023·广东高考·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D针对训练2.(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C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3.郡县制:4.文书制度:①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②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天子独以印称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丞相: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②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③御史大夫:副丞相,最高监察官,协助国政,掌管图籍、文书(1)三公:(2)九卿:(3)决策方式:公卿廷议,皇帝裁断春秋出现,战国形成,秦朝全国推行(1)演变:(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考核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目的:保障皇帝和中央政令传送针对训练3.(2023·浙江高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B针对训练4.(2022·河北高考真题·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A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1.两汉:2.隋唐
新阶段:3.宋朝:4.元:(1)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外朝制),削弱相权
(3)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4)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1)分工:(2)特点:(3)机构:(4)影响:中书草拟诏令,门下审议封驳,尚书执行(下设六部)三省长官并称宰相,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议政场所政事堂,唐太宗改为中书门下(1)行政:(2)军政:(3)财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枢密院三司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①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②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三省六部制深化理解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吸取了西汉后期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重臣专权、王莽乱政的历史教训,不断削弱三公的权力,使尚书台成为秉承自己意志的中枢所在。深化理解封驳隋唐新阶段:三省六部制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意后交予审议提交上奏审议政令起草政令执行政令通过审议三省六部分工示意图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深化理解宋朝:二府三司制皇帝三司枢密院财政中书门下(政事堂)三司使御前会议台谏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御史中丞知谏院行政军政监察三司二府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5.明:6.清:(1)朱元璋废宰相(2)朱棣设内阁职能: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地位: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雍正设军机处(1)职能:秉承旨意,处理军国大事(2)地位: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中外朝制度巩固二府三司制加强明:废宰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顶峰三公九卿制开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中书省一省制发展汉隋唐宋秦明清元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乃至废除7.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演变:针对训练5.(2022·重庆高考·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B针对训练6.(2022·天津高考·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A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1)沿袭秦朝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推恩令”分十三州,设刺史(2)王国和侯国,汉武帝“推恩令”权力被不断削弱(3)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监察2.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1)演变:地方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2)职能: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3)影响: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3.隋代: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4.唐代:道、州、县三级制(1)演变: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道,逐渐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2)节度使:唐中期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行政藩镇割据势力,
不利于中央集权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5.宋代:路、州(府)、县三级制(1)演变:改道为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2)加强中央集权举措:①政治: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②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中央③军事: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6.元朝:行省制(1)概况:全国设10个行省,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2)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3)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③是我国省制的开端④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⑤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④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深化理解①全国设十行省:②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③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行省制④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台湾的官方管理史:南宋澎湖属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清朝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设台湾省;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收复台湾,台湾及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1949年原在大陆的中国国民党当局退据台湾。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7.明代:省、府、县三级制演变:①废行省,省格局未变;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②派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8.清代:省、府、县三级制演变:①巡抚成为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②东北、北部和西部,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纲要上P79]9.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特点:(1)行政层级:二级与三级的调适(2)内外权力划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中央权力逐渐增强(3)地方最高区划定位:从监察区到行政区的变化依据所学,指出以下各朝代和这一时期广州的行政归属?汉唐宋元明清南海郡-番禺县岭南道-广州府广南东路-广州府江西行省-广州路广东布政使司(省)-广州府两广总督辖区-广东省-广州府锦囊妙计:一看最高行政机构,二看行政层级;三牢记口诀:秦郡县,汉郡国并行,东汉州郡县,唐道州县,宋路州县,元省路府州县,明清省府县合作探究材料: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这两位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小组探究: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诞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②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③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两大阶级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因此长期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作用:郡县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都产生了很大作用。皇帝中央权力地方权力专制主义:与民主制度相对立,主要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对,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秦为例,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深化拓展材料: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不管当时的地方行正体制是在二级和三级,还是四级、五级之间往复交替,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大致都在一千个以上。同时,历代封建王朝都通过设置职能性官员来分解地下万高级行政组织的职权,但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签,并目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区间差别较大,国国家大事千头万绪,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权力核心,是难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的。县级政府是封建国家的基础……封建中央政府通过县级政府这些国家结构中最基本的政治台单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治理,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但易导致效率降低。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县,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较大。针对训练7.(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B针对训练8.(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C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谢谢大家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重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难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5世纪15世纪公元前8世纪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帝国:君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斯巴达:寡头政治中世纪欧洲法国:等级君主制英国:议会君主制近代以来西方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法国:议会共和制政治活动主体
早期公民市民近现代公民地理环境对国家政体的影响(希腊)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农村隔成了互不相连的小块。......许多城邦就是这样形成的,相对隔绝且极其独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1.条件:(2)城邦制度:BC8-BC6,城邦国家发展,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1)地理环境: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中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小国寡民2.代表城邦(1)雅典——古典民主城邦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①公民大会②议事会③官员
④陪审法庭⑤实质:⑥特征: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抽签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参与国家日常管理选举,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抽签主要司法机关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直接民主,轮番而治,法律至上,人民主权,公民意识对近现代民主制的影响:人民主权思想、选举和任期、法律意识、议会制、权力制约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2.代表城邦(2)斯巴达——寡头政治机构产生主要职责①公民大会②国王③长老会④监察官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世袭,终身任职垄断军事统帅权选举,终身任职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选举一年一任,不得连任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斯巴达的)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这说明了
A.古希腊公民权的开放性B.起源于民主政治奠基时期
C.城邦中蕴含了民主因素D.反映了雅典大众民主政治√古罗马发展历程罗马建城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罗慕路斯(Romulus)和勒穆斯(Remus)➼万神殿,一座完整保存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机构产生主要职责制度特点①执政官②元老院③公民大会④特点: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君主制卸任高级官员,终身任职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贵族制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最高权力机关,职能受限制民主制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制特征1.罗马共和国——共和制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2.罗马帝国——元首制(1)形成:公元前1世纪末(2)特征:皇帝(元首)掌握国家大权,既是最高立法者,
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皇帝实行独裁的重要工具。P9思考点: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相同点:不同点:①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②部分官员有选举、有任期,参加国家政权管理的都是公民;③公民都是少数,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没有参政资格,还受剥削和压迫(局限)①国家政体不同;②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对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认识:无论是希腊城邦,还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公民都是少数,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压迫。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古罗马]塔西佗著,王以铸等译《编年史》上册罗马共和国时期,权力分散在公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手中,官员任期有限;罗马帝国时期,屋大维不仅掌控了军队,而且把元老院、高级长官和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且没有任期限制,因此罗马帝国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实行独裁统治。与罗马共和国比较,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针对训练1.(2023·高考全国乙卷·32)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先后三次攫取雅典城邦的统治权。他依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关怀农民,支持平民反对贵族,时人称其统治时期为“盛世”。该“盛世”的出现,得益于()A.梭伦改革的制度基础
B.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C.五百人议事会的产生
D.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A针对训练2.(2023·湖南高考·11)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A.推动了民主进程B.颠覆了寡头统治C.削弱了元首权力D.保留了共和因素D知识回顾:中古时期=欧洲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
时间5—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或大航海时代。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453年(1500年)古代史近代史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灭亡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中古时期(欧洲中世纪史)西罗马灭亡,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继续发展476年(5世纪)欧洲封建社会中国南北朝中国明朝◎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的形成与发展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为日耳曼人所灭,西欧开始过渡到封建社会。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庞大帝国。查理大帝死后,国家陷人分裂,形成后世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维形。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事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封君封臣制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国王将土地分配给他的封臣,以换取对方的军役义务。而且土地分封可逐级地分下去,大封建主封给比他小的封建主,最后及于农民,这样的土地分封制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结构。在典型的封建会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一定是我的附庸”,高一层的封建主只对他的直接受封人发号施令。反过来,低一层的封建主(或农奴)只对他的直接封主有服从义务。因此,国王不一定能号令所有贵族(或全国“子民”),大贵族也不能号令全体小贵族。封主与封臣的关系用契约形式确定,彼此间都有权利和义务。这种契约是一种双向契约,任何一方不履行义务,就违反了封建契约。——摘编自刘成《欧洲中世纪三大特性与现代化起源》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一)形成1.建立:
2.发展:政治契约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君主分封,形成封建制度法国、意大利、德国雏形(二)特征1.封君封臣制度【纲要下P15】2.政教二元结构(1)背景:(2)内容:(3)影响: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产物②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①含义: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②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③权力:封建主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①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②封建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出现分裂割据(1)国王:(2)教会: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三)代表1.法国——等级君主制:
(1)背景:(2)标志:(3)影响: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三级会议的召开组成:教士、贵族、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结果: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腓力四世是,我就是“美男子”。长得看好真的可以为所欲为。阿维农之囚1294年,专横顽固的教权至上论者卜尼法斯八世任罗马教皇。
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腓力四世向素来享有免税特权的法国神职人员征税,这直接触犯了卜尼法斯八世的利益。面对王权的严重威胁,卜尼法斯八世开除了腓力四世的教籍。
腓力四世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贵族、教士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会议,巧妙地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服从国王,并派出军队强制罗马教皇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从此,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2.英国——议会君主制:(1)背景:《大宪章》的签署①原因: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反对②内容:a.肯定国王合法地位与人身神圣不可侵犯b.保障封建主的特权c.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利益③目的:限制王权,维护贵族利益④作用:调整了封君与封臣关系,有助于封建统治稳定,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纲要下P17】失地王约翰打仗很不行,失地第一名。(2)过程:(3)特点:①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会议,议会权力逐渐加强②14世纪中期,议会分为上下院,两院独立议事,广泛参与政治、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①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②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法国的等级君主制英国的议会君主制教士市民贵族贵族骑士市民同:民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都发展不充分。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1215年《大宪章》,1265年国王召开了议会,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时代背景国王反对教会,意图实现统一贵族、骑士和市民反抗国王影响王权加强王权受限、妥协传统VS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3.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选帝侯制度【P11历史纵横】历程:①开端:962年②1125年后,国王由诸侯选举成为制度③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由七位“选帝侯”选举皇帝。④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选帝侯也变成了荣誉。神圣罗马帝国国徽:头顶皇冠的双头鹰图案双头鹰图案是沿袭古罗马帝国图腾,意即帝国是古罗马的正统继承者。中间的耶稣受难图则表明帝国神圣性,帝国皇帝即是罗马天主教会和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双头鹰翅膀上则绘上七大选帝侯国和德意志各大诸侯的旗帜,代表帝国的普世性和广大疆域。针对训练3.(2023·广东高考·12)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B针对训练4.(2022·北京高考·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C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确立:16—18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近
代西方政治制度。(二)成熟: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
渐走向稳定与成熟。(三)代表: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处死查理一世(英国)◎独立战争(美国)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三)代表:(1)奠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①原因:资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强大②过程:1640年,爆发➜两次内战,议会获胜,处死国王➜共和国,军事独裁,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纲要下P50】③影响:奠定君主立宪制基础(2)确立:《权利法案》颁布(1689年)①内容:a.议会制定法律,国王无权废止b.议会定期召开
c.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②目的: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3)发展:责任内阁制形成(18世纪20年代)①国王: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②议会: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③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乔治一世(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三)代表:①背景:②概况:1.英国:君主立宪制(2019天津高考·5)“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美国:共和制(三)代表:(1)背景:美国独立战争,美利坚合众国建立(1775-1783年)【纲要下P50】①原因: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殖民剥削,激起不满②过程: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开始➜1776.7.4《独立宣言》宣告独立➜1781年打败英国军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③性质: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2)标志:1787年宪法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美国:共和制(三)代表:(1)背景:美国独立战争,美利坚合众国建立(1775-1783年)【纲要下P50】(2)标志:1787年宪法①内容:a.联邦制: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利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b.三权分立:行政权:总统,是政府首脑,兼任陆海军总司令立法权:国会,分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批准税收权利司法权: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②原则:分权与制衡【纲要下P52】③评价:a.是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b.不足:承认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
男子相等公民权利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三)代表:(1)背景:经历共和制和君主制多次反复3.法国:共和制①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②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2)标志:1875年宪法内容:①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②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四)评价:1.积极:①②2.局限: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定承认黑人奴隶合法地位针对训练5.(2023·湖南高考·15)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C针对训练6.(2022.6·浙江高考·19)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A.“孤立主义”原则B.《人民宪章》原则C.“自由放任”原则D.“制约与平衡”原则D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谢谢大家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3.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1.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完善)1.制度建设
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时间:(2)临时大总统:
(3)国旗:(4)纪年:
(5)意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
五色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清朝黄龙旗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目的:(2)颁布:(3)原则:(4)内容:(5)意义: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平等自由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纲上P111】②国民有……等自由和权利③政权结构:a.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b.责任内阁制: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②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深化理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参议院总统总理内阁法院参议院多数党经参议院同意任免选举弹劾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经参议院同意任命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材料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局限性: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二)北洋军阀时期1.政党政治①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②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激烈竞争(1)背景:(2)过程: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②宋教仁负责组织内阁,威胁袁世凯独裁统治③1913年“宋案”发生,二次革命被镇压(3)结果:袁世凯夺取大总统职位,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2.复辟帝制(1)背景:(2)过程:(3)结果:①袁世凯大权独揽②古德诺及筹安会制造舆论1915年袁世凯称帝①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取消帝制②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政局混乱知识链接时间事件纲要上1914年4月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P1131914年12月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P113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P113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赞成”君主立宪P113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P114袁世凯称帝过程: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政局混乱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皖系段祺瑞概念解析训政
宪政军政(1914—1928)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1928—1948)(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国民党“训政”:2.国民党“宪政”:⑴开始:⑵内容:《训政纲领》①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②国民党政府……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⑶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⑴实施:⑵评价:1928年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最终崩溃时间线索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1913年春“宋教仁”惨案(3月)“二次革命”(7—9月)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10月)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取消,军阀陷入混战1928年国民党统治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结合时空坐标分析“共和之路”的特点曲折反复: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曲折反复的民主斗争长期实行军事独裁政府更替频繁;获得“民主”——破坏“民主”——失去“民主”军政训政宪政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⑴政权: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⑵措施:⑶意义: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③实行“三三制”⑴目的: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⑵性质:⑶意义: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加强了共产党员中间人士非党进步人士拓展延伸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拓展延伸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拓展延伸“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在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中国共产党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党外人士占其余三分之二名额。这一原则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针对训练1.(2023·浙江高考·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3.解放区的人民政权①内容: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②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⑵1949.6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⑴设置行政区①内容: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而非建立苏维埃政权,主要是由政党的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团结抗战。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性质,有利于调动一切抗日阶层共同联合抗日,对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针对训练2.(2023·全国甲卷·31)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A.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B针对训练3.(2023·北京高考·7)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④A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⑴基础:1949年9月,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⑵建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五四宪法规定⑶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⑷意义:①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③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1.建国初期2.改革开放前——挫折(原因)3.改革开放后——完善⑴标志: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a.b.c.
意义:新阶段:①成果②民时特色③根本利益④法律基础⑤总章程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的意义:①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②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深化理解材料: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八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摘编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
城乡平等。作用: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城乡平等”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
与政治生活。(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革开放后⑴确立:⑵发展:⑶完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基本格局①进一步明确……特点和优点②提出一整套……的理论与政策③坚持和完善……成为中特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走上了制度化轨道1.历程2.基本内容:⑴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⑵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确定目标:2.发展与完善: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①内容:a.总结了……成就和优势,阐释了……制度,对……作出了新的制度安排
b.强调了……最本质的特征,是……最大优势②特点:a.坚持……(3个:根-基、国-基、党-人)结合起来
b.坚持了……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特点和优势③影响:为……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针对训练4.(2023·海南高考·8)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C5.(2022·江苏高考·9)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D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谢谢大家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历史上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理解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作用。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时空线索: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秦国商鞅变法(BC356)1.背景:⑴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变动⑵政治:各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2.内容:3.特点: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②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奠定了基础4.影响:商鞅经济: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人物简介: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深化理解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什伍制度、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深化理解铁器使用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开拓公田不治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商鞅变法是适应社会变动的一场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夺权”深化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代背景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宋齐梁陈东汉南朝隋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⑴内迁各民族建立政权,征伐不断;⑶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⑵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2.内容:⑴前期:创建新制度①措施: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②影响: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邻长里长党长5家25家125家⑵后期:孝文帝亲政,推进汉化,民族交融。①措施: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②影响:a.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b.缓和了民族矛盾,c.缩小了南北差距d.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化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北魏推行均田制,由政府将无主的土地按人口分配。入主中原不久的游牧政权无法准确掌握人口、土地的数据,且豪强大族把持乡里,也不利于政府调查数据。次年,北魏实行三长制,从基层起严密控制户籍。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由三长负责检核人口和土地状况,并配合租调制,对受田农民征发租调和徭役。——摘编自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这一系列措施,适应了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北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姚周霞《转型前后北魏经济变迁对立法的影响》均田制、三长制、俸禄制深化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汉服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楼楼邱穆陵穆贺兰贺独孤刘汉姓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通婚汉语移风易俗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三)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年)1.背景:⑴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边境受游牧民族袭扰2.目的:富国强兵3.措施:①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②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法、市易法)③调控经济,开辟财源①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②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1)富国:(2)强兵:4.评价:⑵局限: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⑴积极: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⑵范仲淹“庆历新政”改革失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深化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材料: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运用一切手段逃避赋税,国家赋税急剧减少,财政不堪重负。——康袁璐《明清赋税制度改革的传承和演进)鞑靼劫掠倭寇骚扰葡占澳门明朝后期疆域图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四)明朝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1.背景: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⑵边防实力弱,葡萄牙侵占澳门2.内容:⑴政治: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⑵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败因:改革触犯了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缺少统治者的支持;明朝时弊过多,积弱已久;张居正自身的问题……针对训练1.(2023·湖南高考·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B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背景:⑴政治: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⑵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⑶思想:维新思想兴起并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救亡图存)
2.过程:⑴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纲要上P102】⑵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1898.9.21)①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②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3.意义:⑴政治:⑵经济:⑶思想:一定程度上冲击封建制度和旧式官僚体制(P23)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纲要上P103】维新派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P24)4.教训/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问题探究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主观原因:维新派的不成熟和软弱性。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抱有幻想,未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改革范围过大,操之过急,树敌太多。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材料: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者皇帝下令毁版。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二)清末新政(1901-1911)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内容: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影响:4.认识: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纲要上P108】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政局动荡,国家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民国时期的改革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清政府新政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改革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救亡图存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针对训练2.(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C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一)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1953年
1956年2.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
(一根二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1949--1952政权巩固经济恢复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办公设备采购与维护合同
- 2024年园林景观绿化操作员工协议版B版
- 2024委托单项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地暖垫层施工安全防护与应急合同带眉脚
- 2024年度上海教育培训合同
- 2024年度劳动合同履行情况及员工福利承诺书
- 2024年固定期限员工聘用合同版B版
- 2024年农资化肥经销商购销协议样本版
- 2024企业协议制定与签署细则版B版
- 2024年专项预埋件订购协议版B版
- 走进歌剧世界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DL-T 5148-202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条件-PDF解密
- 浙江省杭州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10套含答案
- 校园健康素养知识讲座
- 《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 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微波通信技术
- 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管理服务理念大全样本
- 家长学校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件
- csgo比赛策划方案
-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剖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