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方案_第1页
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方案_第2页
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方案_第3页
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方案_第4页
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方案TOC\o"1-2"\h\u2686第一章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概述 2318651.1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的定义 2209291.2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的意义 2190551.2.1提高生产效率 2185001.2.2保障产品质量 3253051.2.3提升企业竞争力 3132671.2.4促进产业升级 320271.3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314861.3.1网络化协同制造 3180131.3.2人工智能技术融合 3241651.3.3大数据分析应用 3123041.3.4绿色智能制造 354301.3.5定制化生产 38450第二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4119932.1系统总体架构 422552.2系统模块划分 4273722.3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417743第三章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 54843.1传感器技术概述 5161493.2执行器技术概述 5276823.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集成应用 616080第四章与自动化设备 7251414.1的分类与应用 7273674.1.1分类 7267824.1.2应用 758304.2自动化设备的选型与应用 726484.2.1自动化设备选型 765774.2.2自动化设备应用 7166194.3与自动化设备的集成 7207654.3.1集成策略 7158334.3.2集成优势 821211第五章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8104015.1数据采集技术 8137265.2数据处理技术 8157885.3数据分析与优化 919102第六章智能控制系统 9240386.1控制系统概述 9146946.2智能控制算法 10235006.3控制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1014102第七章工业互联网与云计算 11312857.1工业互联网概述 1173197.2云计算技术概述 11292197.3工业互联网与云计算的融合应用 12316407.3.1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12164787.3.2工业大数据分析 1241737.3.3工业互联网安全 1216554第八章智能制造与自动化安全 1377498.1安全风险分析 1330228.1.1风险类型 13309328.1.2风险评估 13304178.2安全防护措施 13153278.2.1硬件防护 13176818.2.2软件防护 1382168.2.3网络防护 14276818.2.4操作人员培训 14281248.3安全处理 14326618.3.1分类 14277408.3.2处理流程 14194888.3.3应急预案 1422201第九章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的项目管理 1493939.1项目策划与管理 14284639.2项目实施与监控 15147099.3项目验收与评估 1518577第十章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的未来发展 162045310.1技术发展趋势 162473210.2行业应用前景 161134010.3政策与产业环境分析 16第一章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概述1.1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的定义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是指在现代机械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生产设备、生产线、生产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智能制造与自动化不仅涉及单个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还包括整个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生产计划的自动排程、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分析等方面。1.2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的意义1.2.1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1.2.2保障产品质量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精确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保证产品质量稳定,降低不良品率。1.2.3提升企业竞争力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客户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1.2.4促进产业升级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机械工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升级。1.3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趋势1.3.1网络化协同制造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将成为未来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的重要发展趋势。通过网络化协同制造,可以实现生产设备、生产线、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和协同创新能力。1.3.2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智能制造与自动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和优化。1.3.3大数据分析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时监控生产数据,发觉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1.3.4绿色智能制造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机械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1.3.5定制化生产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将助力企业实现定制化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第二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2.1系统总体架构智能制造系统总体架构是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硬件层: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数控机床等设备,以及通信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2)数据层:负责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制造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持。(3)控制层:实现对制造过程的实时监控、调度和管理,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4)应用层:包括智能算法、优化模型、业务流程等,为制造过程提供决策支持和智能服务。(5)管理层:负责对整个智能制造系统进行规划、管理和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2.2系统模块划分智能制造系统模块划分如下:(1)感知模块:负责实时采集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如设备状态、生产数据、环境参数等。(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分析和挖掘,为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持。(3)控制模块:根据实时数据和预设模型,实现对制造过程的实时监控、调度和管理。(4)优化模块:通过智能算法和优化模型,对制造过程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5)人机交互模块:实现人与系统的交互,包括数据展示、指令输入、异常报警等。(6)系统集成模块:负责将各个模块整合在一起,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2.3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是智能制造系统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为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和互联互通,需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通信协议,保证各类设备、系统和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2)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各个模块之间的组合和扩展。(3)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设备、系统和平台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和处理。(4)采用边缘计算技术,降低数据传输延迟,提高系统响应速度。(5)强化网络安全,保证制造过程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以上措施,实现智能制造系统的高度集成与互联互通,为机械工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章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3.1传感器技术概述传感器技术是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的基础技术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转换。传感器通过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将非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为控制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传感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原理:根据不同的物理、化学原理,如电阻、电容、电感、光电、热敏等,实现信号的感知和转换。(2)传感器分类:按照感知对象的不同,传感器可分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3)传感器功能指标:包括灵敏度、精度、稳定性、响应时间、功耗等,这些指标直接影响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效果。(4)传感器应用领域: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环境监测等领域。3.2执行器技术概述执行器技术是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控制信号转换为机械动作,实现系统的控制目标。执行器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执行器原理: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如电磁、液压、气压、伺服等,实现信号的转换和机械动作。(2)执行器分类:按照功能和应用领域的不同,执行器可分为电磁执行器、液压执行器、气压执行器、伺服执行器等。(3)执行器功能指标:包括输出力、速度、精度、响应时间、功耗等,这些指标直接影响执行器的实际应用效果。(4)执行器应用领域:执行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3.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集成应用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集成应用是实现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的关键环节。在集成应用过程中,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信号匹配:保证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与执行器所需的信号相匹配,以满足系统的控制要求。(2)系统兼容性:传感器与执行器在电气特性、物理尺寸、安装方式等方面应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便于系统集成。(3)实时性:传感器与执行器之间的信号传输应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以满足实时控制需求。(4)稳定性:保证传感器与执行器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避免因功能衰减导致系统故障。(5)智能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智能化控制,提高系统功能。在具体应用中,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集成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自动化生产线: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温度、压力、湿度等,并利用执行器实现生产线的自动控制。(2)无人驾驶车辆:传感器用于感知周围环境,执行器实现车辆的行驶、转向、制动等动作。(3)智能家居:传感器用于监测家居环境,执行器实现家电设备的自动控制。(4)医疗设备:传感器用于监测患者生理参数,执行器实现医疗设备的精确控制。通过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集成应用,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运行。第四章与自动化设备4.1的分类与应用4.1.1分类按照应用领域、功能特点、运动形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1)按应用领域分类:工业、服务、特种等;(2)按功能特点分类:焊接、喷涂、搬运等;(3)按运动形式分类:直角坐标、圆柱坐标、球坐标等。4.1.2应用(1)工业: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家电生产等行业,实现焊接、喷涂、搬运、装配等自动化作业;(2)服务:应用于医疗、养老、家庭、餐饮、教育等领域,提供辅助性服务;(3)特种: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特殊环境,执行特定任务。4.2自动化设备的选型与应用4.2.1自动化设备选型自动化设备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类型和规格;(2)充分考虑设备的功能、稳定性、可靠性、易维护性等因素;(3)结合生产规模、场地、投资预算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4.2.2自动化设备应用(1)搬运设备:应用于物料搬运、产品组装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2)测试设备:应用于产品功能检测、质量把关等环节,保证产品质量;(3)包装设备:应用于产品包装、仓储物流等环节,降低劳动强度。4.3与自动化设备的集成4.3.1集成策略(1)与自动化设备的硬件集成:通过接口、总线等技术实现设备间的物理连接;(2)与自动化设备的软件集成:通过编程、调试等手段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交互与协同工作;(3)与自动化设备的控制集成:通过控制器、传感器等技术实现设备间的实时监控与控制。4.3.2集成优势(1)提高生产效率:与自动化设备集成,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2)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3)提高产品质量:通过设备集成,实现产品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生产;(4)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自动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五章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5.1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是智能制造与自动化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从各类传感器、执行器及信息系统等源头获取实时、准确的数据。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数据采集的基础,通过将物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对各种物理量的实时监测。传感器技术的关键在于提高灵敏度、准确度、稳定性和可靠性。(2)执行器技术:执行器是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的重要部件,它根据控制信号驱动被控对象完成预定动作。执行器技术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响应速度、精度和稳定性。(3)通信技术:数据采集过程中,通信技术是连接传感器、执行器与信息系统的桥梁。通信技术的研究方向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旨在提高数据传输速率、降低延迟和能耗。(4)数据采集软件:数据采集软件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存储和管理。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需注重用户界面友好、数据处理能力强大和扩展性。5.2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转换和存储的过程,目的是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优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基础。数据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去除数据中的异常值、重复值和缺失值等,保证数据的质量。数据清洗方法包括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等。(2)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和存储的格式。数据转换技术包括数据类型转换、数据归一化、数据降维等。(3)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文件系统或其他存储介质中,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数据存储技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存储等。(4)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对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和维护,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安全等。5.3数据分析与优化数据分析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发觉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均值、方差、标准差等指标。统计分析方法有助于了解数据的整体特征和分布规律。(2)关联规则挖掘:关联规则挖掘是发觉数据中潜在的关系,如频繁项集、关联规则等。关联规则挖掘方法有助于发觉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3)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将数据分为若干个类别,使得同类别中的数据相似度较高,不同类别中的数据相似度较低。聚类分析方法有助于发觉数据的内在结构和特征。(4)预测分析:预测分析是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测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5)优化算法:优化算法是通过对数据进行迭代计算,寻找最优解。优化算法包括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粒子群算法等。通过数据分析与优化,可以实现对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改进、故障诊断、生产调度等方面的高效决策支持。第六章智能控制系统6.1控制系统概述控制系统是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方案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设备,软件则涉及控制算法、数据处理、通信协议等关键技术。控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实时性:控制系统需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2)精确性:控制系统需精确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保证产品质量。(3)可靠性:控制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以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智能性:控制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智能决策能力,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6.2智能控制算法智能控制算法是控制系统的核心,其目的是提高控制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智能控制算法:(1)人工神经网络(ANN):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的计算模型,具有较强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在控制系统中,人工神经网络可用于非线性系统的建模、预测和控制。(2)遗传算法(GA):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通过种群迭代、交叉、变异等操作,寻求最优解。在控制系统中,遗传算法可用于参数优化、控制器设计等问题。(3)模糊控制: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处理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系统。模糊控制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控制。(4)混合智能控制:混合智能控制是将多种智能控制算法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具有更高功能的控制策略。例如,将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复杂系统的有效控制。6.3控制系统的集成与应用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下介绍几种控制系统的集成与应用:(1)工业以太网集成:工业以太网是一种应用于工业现场的通信协议,通过将控制系统与工业以太网集成,可以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实时监控。(2)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将多个控制系统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DCS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适用于大型生产过程控制。(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实现对工业运动控制的关键技术,通过集成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的精确运动控制和智能决策。(4)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是一种面向生产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集成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优化控制。(5)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将控制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和优化控制。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系统的集成与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七章工业互联网与云计算7.1工业互联网概述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通过构建人、机、物全面互联的网络体系,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实时分析与智能处理,为制造业提供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包括智能设备、网络连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7.2云计算技术概述云计算是一种通过网络提供按需使用、可扩展的计算资源的服务模式。它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虚拟化,为用户提供高效、灵活、可扩展的计算服务。云计算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伸缩:根据用户需求自动调整资源,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释放。(2)高效并发:支持大规模并发处理,提高系统功能。(3)节省成本:降低硬件投资,减少运维成本。(4)安全可靠:采用多种安全措施,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7.3工业互联网与云计算的融合应用7.3.1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载体,通过整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制造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以下功能:(1)设备接入与数据采集:支持各类设备的接入,实现实时数据采集。(2)数据存储与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3)应用开发与部署:提供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支持应用程序的快速部署。(4)服务与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设备、数据、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7.3.2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大数据分析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为制造业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工业大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设备故障预测: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分析,预测设备故障,实现预维护。(2)生产线优化: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3)质量控制:通过对产品质量数据的实时分析,发觉潜在问题,提高产品质量。(4)能源管理:分析能源消耗数据,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降低能源成本。7.3.3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是保障工业互联网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在云计算环境下,工业互联网安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数据安全:采用加密、认证等技术,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2)设备安全:对设备进行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防止非法接入和攻击。(3)平台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保障平台的安全运行。(4)应用安全: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审计,防止恶意代码和攻击。通过工业互联网与云计算的融合应用,制造业将实现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发展,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第八章智能制造与自动化安全8.1安全风险分析8.1.1风险类型在机械工业智能制造与自动化领域,安全风险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硬件故障风险:由于设备老化、磨损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的硬件故障,可能引发生产。(2)软件漏洞风险:智能制造系统中的软件可能存在漏洞,被黑客利用进行攻击,导致系统瘫痪或数据泄露。(3)人为误操作风险:操作人员对设备的操作失误,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生产。(4)网络攻击风险:智能制造系统与外部网络连接,可能遭受病毒、木马等恶意攻击,影响系统正常运行。(5)环境风险:生产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因素,可能对设备造成影响,引发安全隐患。8.1.2风险评估为有效识别和防范安全风险,企业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现有设备、系统和操作流程中的潜在风险点。(2)对风险进行分类和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等级。(3)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8.2安全防护措施8.2.1硬件防护(1)设备选型:选择具有较高安全功能的设备,降低硬件故障风险。(2)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环境保护: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控,保证设备在适宜的环境下工作。8.2.2软件防护(1)软件更新:定期更新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修补安全漏洞。(2)权限管理:设置合理的权限管理,限制操作人员的操作范围。(3)数据备份: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8.2.3网络防护(1)防火墙:设置防火墙,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2)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攻击行为。(3)安全审计:对网络行为进行审计,保证网络安全。8.2.4操作人员培训(1)安全意识培养: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2)技能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降低误操作风险。(3)应急处理培训:培训操作人员在遇到安全时,能够迅速、正确地处理。8.3安全处理8.3.1分类安全可分为以下几类:(1)硬件:设备故障、损坏等。(2)软件:程序错误、数据丢失等。(3)人为:误操作、操作不当等。(4)网络: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8.3.2处理流程(1)报告:操作人员发觉后,及时向上级报告。(2)调查:成立调查组,对原因进行调查。(3)处理: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4)总结:总结教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8.3.3应急预案企业应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包括以下内容:(1)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安全进行预警。(2)应急处置:明确处理流程和责任人。(3)应急资源:准备必要的应急资源,如备件、工具等。(4)应急演练: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安全的能力。第九章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的项目管理9.1项目策划与管理项目策划是智能制造与自动化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在项目策划阶段,需要对项目目标、范围、可行性、预算、时间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目标应明确具体,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项目策划人员需对企业现状、市场需求、行业标准等进行深入了解,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项目目标。项目范围应界定清晰,包括项目涉及的技术、人员、设备、软件等。项目管理方面,需建立完善的项目组织结构,明确各成员职责。项目经理应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保证项目按照预定时间表推进。9.2项目实施与监控项目实施是项目策划的具体落实,涉及技术、人员、设备等多个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下几点:(1)技术方案的选择与优化。项目实施前,需对现有技术进行调研,选择成熟、可靠的技术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方案进行优化,以提高项目实施效果。(2)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他们具备实施项目所需的技能。同时鼓励团队成员持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3)设备选型与调试。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并进行调试,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项目监控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实时跟踪与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度监控。对项目进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