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范_第1页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范_第2页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范_第3页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范_第4页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comprehensivecontrolofwaterandsoilloss

——目次TOC\o"1-2"\h\z\u前言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术语和定义 34基本规定 6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布局 75.1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75.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 105.3坡改梯项目 156基本资料 186.1一般要求 186.2综合调查 186.3详细调查 197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设计 217.1工程措施 217.2植物措施 447.3耕作措施 537.4封育措施 56附录A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调查表格 58附录B湖南省水土保持林主要造林树种和草种 62附录C湖南省水土保持林主要造林密度 69附录D湖南省主要水土保持经果林树种选择 73附录E湖南省主要水土保持经果林树种初植密度、栽植季节和方法 78附录F湖南省水土保持林草配置模式 80附录G人工湿地植物特性及配置 82

1范围本标准明确了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防治措施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设计及建设管理,平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6453.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5163封山育林技术规程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SL260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657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SL534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SL30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LY/T1760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0.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comprehensivecontrolofsoilerosionandwaterloss在综合调查、分析区域水土流失成因和分布的基础上,以生态修复为主,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对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的活动。3.0.2小流域smallwatershed以天然沟壑及其两侧山坡地形成的自然汇水区域,面积一般不超过50km2,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3.0.3生态清洁小流域eco-cleansmallwatershed在传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与之结合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其目标是建成沟道侵蚀得到控制且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状态、坡面侵蚀强度在轻度(含轻度)以下、水体清洁且非富营养化、行洪安全、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小流域。3.0.4坡改梯工程projectofturninghillsidesintoterracedfields是指对坡度在5~25°之间的中低产坡地,通过修筑水平梯田、治理坡面水系与地力培肥等措施,使地貌呈阶梯型,以防止土、肥、水的流失,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的相关活动。3.0.5水土流失治理度degreeofsoilerosionandwaterlosscontrol是指项目区内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的百分比。3.0.6生态自然修复区natualeco-restorationzone小流域内人类活动和人为破坏较少,自然植被较好,分布在远离村庄、山高坡陡的集水区上部地带,坡度一般大于25°,通过封禁保护或辅以人工治理即可实现水土流失基本治理的区域。3.0.7综合治理区comprehensivecontrolzone小流域内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分布在村庄及周边、农林牧集中的集水区中部地带,需采取工程、植物和耕作等综合措施,方可实现水土流失基本治理的区域。3.0.8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channelregulationzone沟(河)道及湖库周边一定范围内,分布在小流域的下部地带,需采取沟道治理、护坡护岸、土地整治或绿化美化措施,以保持水体清洁的沟(河)道两侧和湖库周边缓冲区域。3.0.9地块block地形坡度、土壤等综合自然特征和土地利用情况、土壤侵蚀状况基本一致的用于基础调查和分区治理面积为1~50hm2的土地基本单位。3.0.10侵蚀沟erosiongully是指沟蚀所造成的侵蚀地形。侵蚀沟可分为:沟头、沟沿、沟底及其上的水路、沟坡、沟口和冲积扇(冲积圆锥)等部分。3.0.11面源污染diffusedpollution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3.0.12人工湿地artificialwetland指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质层,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使污水得净化。按照污水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工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3.0.13生态沟ecologicalditch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由水、土壤(或砂、卵石)、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并发挥相应生态功能的污水处理系统。生态沟能够通过截留泥沙、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进行地表水中氮、磷的含量。3.0.14生态护岸gullybankprotectioneco-works利用植物或植物与工程相结合,对沟道滩岸进行防护,以达到固脚护岸、控制土壤侵蚀和修复水生态的一种护岸形式。3.0.15水土保持林soilandwaterconservationforest水土保持林是在水土流失地区,以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等为主要目的,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水土保持林是防护林的一个林种,它又可分为水源涵养林、坡面防蚀林、沟道防护林、梯田地坎造林、池塘水库防护林等,这些林种在流域内形成水土保持林体系。3.0.16水土保持种草grassplantingforsoilandwaterconservation水土保持种草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为蓄水保土、改良土壤、美化环境、促进畜牧业发展而进行的草本植物培育工作。水土保持种草措施除了人工种草之外,还包括对已退化天然草地的改良,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免遭暴雨溅蚀和径流冲刷,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3.0.17经果林economicfruitforest经果林,是经济林和果园的总称。营造水土保持经果林的目的是在解决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同时发展生产力,获得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效益。

4基本规定4.0.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重点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防治及水资源保护需求,应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进行总体布置。4.0.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林(草)、田、路、村”相结合,做到坡面与沟道、上游与下游、治理与利用、植物与工程、生态与经济兼顾,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立综合防治措施体系。4.0.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注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重视调查研究,提高各类防治措施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4.0.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1依据水土保持规划,优先选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地等区域,循序渐进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以小流域为单元,选择水土流失分布相对集中、便于规模治理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度不宜小于70%。4.0.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宜进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提高水源涵养、减少面源污染及小流域出口泥沙为重点,以改善饮用水水质为目标,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0.6禁止在25°以上的陡坡地或者20°以上的风化花岗岩、紫色砂页岩、红砂岩、泥质页岩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已经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按照县级人民政府的规定,退耕还林还草,或者按照本规范要求采取有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布局5.1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5.1.1一般规定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统筹山、水、林、田、草、路、渠进行总体布置,做到坡面与沟道、上游与下游、治理与利用、工程、植物与农业、生态与经济兼顾,使各类措施相互配合,形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发挥综合效益。应坚持坡沟兼治,坡面以梯田、林草工程为主,沟道应以谷坊、拦沙坝等工程为主。应坚持生态与经济兼顾,梯田与林草工程布置应根据其生产功能,加强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蓄排结合的蓄水排水工程,使梯田与坡面水系工程相配套。应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江河源头区、高寒边山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合理布置封育及其配套措施。5.1.2布局总体要求应以保护土壤资源、防治崩岗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高产高效农业发展为核心,重点开展坡改梯、荒山荒坡、侵蚀沟及崩岗治理。措施配置宜从上至下,先上游后下游节节控制,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坡沟兼治。治理措施应以梯田与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山塘整治、谷坊、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特色经果林建设、封育和保土耕作措施为主。山塘整治按本规范第条执行。5.1.3分区布局要求5.1.31坡耕地治理区应符合下列要求:1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流域内的坡耕地进行综合治理。225°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耕地因地制宜修成梯田,未修成梯田的应实行保土耕作,并种植等高植物篱,防止水土流失。梯田的布置要求按本规范第5.3条执行。325°以下的坡耕地,根据不同的地形、坡度等条件,宜设置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或隔坡梯田,并建设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及配套的田间道路工程等。4梯田、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保土耕作措施与等高植物篱设计分别按本规范第7.1.1条、第7.1.2条、第7.3.2条规定执行。5.1.32荒山荒坡治理区应符合下列要求:1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流域内的荒山荒坡进行综合治理。2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降雨及交通等条件,因地制宜设置水土保持造林、梯田、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325°以上退耕的陡坡地实行封育治理,封山育林育草,防止水土流失。425°以下的荒山荒坡,土质、交通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可修成梯田,开发为耕地、园地或经果林地,不具备修建梯田条件的种植水土保持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等。5梯田及配套的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措施设计按本规范第7.1.1条、第7.1.2条执行,水土保持造林按本规范第7.2.1条执行,封育治理措施技术按本规范第7.4.3条执行。5.1.33侵蚀沟治理区应符合下列要求:1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流域内的侵蚀沟进行综合治理。2根据沟头汇水及溪沟侵蚀等情况,因地制宜布设沟头防护工程和谷坊(或拦沙坝)工程等措施。3侵蚀沟的治理从沟头上游着手,通过截、蓄、导、排等工程措施,采取坡、沟兼治的办法,减少坡面径流,避免沟道冲宽和下切,并结合植物措施来加速治理过程和巩固治理效果,使沟床趋于稳定。4谷坊(或拦沙坝)工程修建在沟底比降较大(5%~10%或更大)、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同时,也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5沟道治理与小流域经济发展统一结合起来,在做好沟道集水坡面治理的基础上,根据侵蚀沟的发育阶段,充分利用沟中水土资源,提出治理开发措施:1)发展沟:以治为主,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2)半稳定沟:以防为主,防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3)稳定沟:以开发利用为主,按侵蚀沟所处的地形、土壤、水肥等条件及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因地制宜规划,选择经济价值高的树种,为发展经济服务。6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或拦沙坝)工程措施设计按GB/T16453.3执行。崩岗治理区应符合下列要求:1针对崩岗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应采取预防与治理并重的方针,对可能产生崩岗的荒坡应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对已产生的崩岗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2预防保护措施应符合以下要求:1)对崩岗易发区的山坡,严禁挖草根、铲草皮、破坏地表植被,应通过封育尽快恢复地面植被。2)对崩岗区的上游,应及时兴修截水沟、排水沟和蓄水池等各类小型蓄排工程,拦蓄、分散地表径流,防止下泄进入崩口导致崩岗的发生和发展。3崩岗治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采取“上截、中林草、下堵”的综合防治措施,保障下游村庄和农业生产的安全。2)应将每个崩口视为一个集水区,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崩口上游汇水区应布设截排水措施,阻止坡面径流进入崩口;崩壁应首先削坡修阶,稳定边坡,再植树种草,巩固崩壁;崩岗底部治理应从上至下布设谷坊群,拦截洪水泥沙,并在崩口修建符合设计防洪标准的谷坊或拦沙坝。3)治标与治本结合:既要控制崩口下泄的洪水、泥沙对下游农田的危害,又要制止崩岗的发展。4)治理与开发结合:利用崩口内外的土地资源,发展竹、茶、林、果等经济植物。4崩岗治理截排水沟、崩壁台阶设计按照GB/T16453.6执行。5.1.4措施配置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宜按以下措施类型进行配置:1坡耕地治理区措施配置一般包括:梯田及配套的护埂、田间道路工程、坡面蓄排水工程、园地或经果林种植、保土耕作措施等。2荒山荒坡治理区措施配置一般包括:梯田及配套的护埂、田间道路工程、坡面蓄排水工程、水土保持造林、园地或经果林种植、封禁治理等。3侵蚀沟治理区措施配置一般包括:截排水工程、护岸工程、谷坊、拦沙坝、水土保持林草或经果林种植等。4崩岗治理区措施配置一般包括:截排蓄水工程、崩壁削坡整治、谷坊、拦沙坝、水保林草与经果林种植等。5.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5.2.1一般规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创新和发展,应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除应遵循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符合水土保持和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符合下列目标: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固体废弃物、垃圾或其他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农田中化肥、农药及重金属残留物的含量符合相关规定,推广有机农业,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量化控制指标按SL534规定执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符合下列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坚持山、水、田、林、草、路、村、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排放统一规划,预防保护、生态自然修复与综合治理并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治理、生态自然修复、面源污染防治、垃圾处置、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及沟(河)道和湖库周边整治等,各项措施的布局应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并与周边景观相协调。生态清洁小流域应根据其所处区域功能定位,分为城郊经济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两类。城郊经济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应充分利用城郊区域优势,注重生态与景观结合,措施配置应满足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需求。城郊经济型小流域根据小流域功能定位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以整体提升山水环境品质、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休闲观光型,治理面源污染、增施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品质、创建品牌效应、突出特色农林果蔬种植的绿色产业型,以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环境、建设整洁优美、人水和谐的和谐宜居型,以防洪安全、沟道治理、河道整治等建设为主的生态景观型。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应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合理布设水源涵养林,并应配置面源污染控制措施。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分3个等级,分级指标按SL534执行。0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1城郊经济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应在市区、县城、集镇周边5km左右,位于交通便利的流域内,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后,可达到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污染、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旅游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2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应位于县级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且流域内污水、垃圾、农药、化肥等污染相对比较严重。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后,可达到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的目的。5.2.2布局总体要求宜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功能类型区、水土流失、污染源特点和分类分级等,明确防治目标,确定防治措施总体布局。城郊经济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应以提高自然风光旅游价值为目标,可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相结合,措施总体布局宜侧重自然景观。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应以改善小流域水质、减少出口泥沙为目标,措施布设宜侧重在水源涵养林、调蓄水工程和水源保护工程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应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地块、村庄和沟(河)道及湖库周边,并绘制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图。应按生态自然修复区、综合治理区和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3个区域布置防治措施。不应在沟(河)道内配置影响行洪安全的措施。5.2.3分区布局要求生态自然修复区的措施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自然植被较好的地方,应采取封禁措施,保护林草植被,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对25°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2在自然植被较差或稀疏的地方,宜参照GB/T15163规定,采取补植、人工抚育等措施,促进林草植被恢复,保持土壤,涵养水源。3应设置封禁警示牌和护栏等,减少牲畜破坏,加强林草植被封育保护,促进植被自然恢复;还应采取防止人为扰动破坏、污染物随意排放等预防保护措施。综合治理区的措施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基础上,按土地利用类型配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人为扰动频繁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应作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部位。2)应根据坡度、坡位、土地利用现状、土层厚度等,配置各类坡面水土保持措施,按本规范第条及第条要求执行。3)综合治理区山塘整治应符合下列要求:(1)山塘清淤应结合农业耕作,优先考虑淤泥的综合利用,不能利用时,应根据周边地形条件合理设置集中堆置点,并应对堆置点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发生。堆置点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按GB51018弃渣场防护要求执行。(2)塘坝由坝体、溢洪道和放水建筑物组成,塘坝的整治技术按GB51018要求执行。(3)对村民的门口塘,应根据生活需要设置下塘踏步、漂板等便民设施。(4)位于村庄附近的山塘,宜结合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种植当地适生、净化水质效果好的植物,改善水生态环境。2面源污染防治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按污染源类型配置面源污染防治措施。2)应以保护小流域内水体不被富营养化为主要目标,以控制化肥、农药种类及用量为重点,集中排放的点源污染应做到达标排放。3)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出口水质应达到下列要求:Ⅰ级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出水口水质应达到二类,Ⅱ级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出水口水质应达到三类,Ⅲ级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出水口水质应达到四类。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分别标准按SL534执行。4)农药控制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削减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实施达标防治,避免盲目用药和乱用药,农药的使用种类及数量应符合GB4285规定。(2)应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3)应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实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扩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宜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灯光诱杀虫”、“黄板诱杀虫”以及使用防虫网等措施,削减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量。5)化肥控制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推广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削减化肥使用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技术及增施有机肥措施,推广平衡施肥技术。(2)化肥使用强度按SL534执行:Ⅰ级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禁用化肥,Ⅱ级、Ⅲ级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每年化肥使用量应不超过250kg/hm2。6)应实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因地制宜搞好秸秆还田,可直接粉碎还田,或粉碎堆沤发酵后还田。(2)宜推行秸秆过腹还田,在有条件的饲养小区,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实行过腹还田。(3)利用农作物秸秆可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7)应实行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和再利用,减少白色污染。农用地膜的使用按GB/T13735执行。8)采用合理的种植、耕作和节水灌溉措施,加强田间管理,控制产生面源污染的途经。节水灌溉措施按GB/T50363执行。9)宜建立人工湿地、生态沟,种植水生植物,截留、过滤农业面源污染,净化水质。人工湿地的设计与建设按本规范第条执行。对流域内无法设置人工湿地的农田区,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宜因地制宜在田间排水沟渠的两侧或沟底种植水生植物,建设成生态沟。生态沟的设计与建设参照本规范第条执行。3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应符合下列要求:1)人居环境整治,应包括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处理、人畜粪便处理、村庄绿化美化等。2)生活垃圾处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包括垃圾收集、运输和集中处置等三大环节。(2)垃圾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原则,宜设置垃圾桶、垃圾池、垃圾车,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及集中处置。(3)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垃圾管理制度,做到村庄及周边无乱堆乱放、无渣土、无粪堆、无卫生死角,禁止向溪沟、河道、山塘及湖库倾倒垃圾。3)生活污水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实行雨污分流。(2)应根据小流域内村镇建设情况及污水排放量,合理布设污水处理设施。对集中居民区的生活污水可采用管道统一收集,因地制宜设置厌氧消化池或利用山塘建设氧化塘进行集中处理、人工湿地集中过滤和净化;对居住分散、地形条件较复杂的农户,宜结合化粪池、氧化塘、生态沟、人工湿地的建设,分散进行处理。污水应处理达标后排放。(3)工业废水、畜禽养殖废水与生活污水等宜分别进行收集和处理后,可作为生态用水。工业废水、畜禽养殖废水与生活污水等集中排放至污水处理厂时,应达到预处理标准。4)人畜粪便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改农户旱厕为水冲式厕所,建立二格或三格地埋式化粪池。化粪池的设计与建设按GB50015执行。(2)人畜粪便经厌氧消化技术无害化处理后应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作农家肥有效利用,处理后的水质可经汇集后,流入人工湿地或生态沟,进行再次过滤、净化,实行达标排放。生态湿地与生态沟建设按本规范第条执行。(3)鼓励农户建沼气池、省柴灶,高效利用人畜粪便。(4)推行建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鼓励农户与企业合作共建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5)村庄绿化美化,应符合下列要求:(1)可采用庭院绿化、房前屋后的空隙地绿化、道路绿化等方式绿化美化。(2)宜选择乡土树草种,乔、灌、草相结合,合理配置观赏树种。(3)对可绿化面积狭小的庭院,可采用花卉型模式进行庭院绿化美化;对可绿化面积较大的庭院,可采用林木型模式进行庭院绿化美化,树种的选择主要考虑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4)宜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地形,依山就势布绿,根据村庄现状添绿,房前屋后见缝插绿,人工营造景观与村庄周围环境相融合、相协调。(5)对村庄主干道路面、排水设施等进行整治,并在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绿化美化。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的措施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措施应包括河道清淤清障及护岸、沟道防护、湿地恢复、植被缓冲带建设等。2受人为干扰较少、生态功能较好的沟(河)道,应以预防保护为主,不宜采取工程措施;受人为于扰较大、自然形态遭受严重破坏的沟(河)道,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3水库、湖塘等周边地带措施布局应符合水源保护地规定;沟道拦泥、河库清淤应符合当地防洪标准,淤泥宜综合利用,或按有关规定处置。4应对影响沟(河)道行洪安全的淤积物、违章设施、堆放物和垃圾等进行清淤清障,宜采用生物护岸,恢复沟(河)道自然形态,保护水生态环境;浆砌石等工程护岸应符合GB50286规定。5沟(河)道两岸及湖库周边应建截污工程,将污水集中排至污水处理厂,并设立警示牌,防止污水排入沟(河)道、湖库。6可在沟道中修建谷坊、拦沙坝等拦挡设施,拦泥减洪,分级设防。汇水面积小于等于0.1km2的侵蚀沟,宜在其沟道中分级修建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或其他植物谷坊,以抬高侵蚀基准面,巩固沟床;汇水面积大于0.1km2的沟道,可在沟道中修建多级拦沙坝等工程,拦泥蓄水。7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应建设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宜选用匍匐类灌草种,提高对入河及湖库泥沙、污浊物的过滤作用。8应加强湿地保护,受到破坏的湿地,可采取改善湿生植物立地条件、合理配置各类水生植物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5.2.4措施配置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宜按以下措施类型进行配置:1生态自然修复区的措施配置一般包括:补植、封禁及配套设施建设(围栏、界桩、警示牌等)。2综合治理区的措施配置一般包括:坡改梯及配套的护埂、田间道路工程、坡面蓄排水工程、山塘清淤与塘坝整治、水土保持林草与经果林种植、保土耕作措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药化肥用量的控制、地膜回收、生态沟及人工湿地建设、村庄垃圾清理、旱厕改造、庭院及道旁绿化美化等。3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的措施配置一般包括:沟(河)道清淤、清障及垃圾清理、沟(河)道护脚、生态护岸、工程护岸、岸坡整形等。5.3坡改梯项目5.3.1一般规定坡改梯工程应通过分析当地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置。在土层较厚、土质较好、便于经营管理的坡耕地、经济林地或已破损的梯田区域,宜进行坡改梯。坡改梯工程宜布设于坡位较低、坡度≥5度且<25度、土层较厚、土质较好的坡地上。坡改梯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地形调整、地块平整、表土保护、地埂修筑、坡面截排蓄小型水保工程建设、田间道路配套、田坎植物种植等内容。坡改梯应按照不同的地面坡度、气候条件、自然台位、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障碍因素、种植模式等统筹规划,打破地块间界限,按等高线设置台位,调整地形;修筑田埂,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费省效宏,改后达到“平、厚、壤、固、肥”的质量标准。坡面水系规划应做到排水沟、沿山沟、地块背沟、沉沙池、蓄水池配套齐全,形成截、排、蓄网络。新修梯田应做到田面平整,地边有埂,并采用保留表土、种植绿肥、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培肥改良。梯田的土地利用方向应为耕地、园地或经果林。5.3.2布局总体要求梯田应以截水沟、排水沟和田间道路为骨架,根据坡面地形自上而下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集中连片,台位清晰,布局流畅,并与相邻坡面梯田相协调。梯田区应以排为主、蓄排结合,配套蓄排水设施。在梯田区顶部与山坡交界处,宜布置截水沟等小型排蓄工程,以保证梯田区安全。根据水源和立地条件,在梯田中可种植农作物和经果林,同时,田面可结合间作套种,发展多种经营。梯田区应尽可能保留原始成片植被,避免全垦整地,并因地制宜适当建设植物篱。5.3.3分区布局要求5~15°区梯田应符合下列要求:1梯田区原地面坡度一般为5~15°。2以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在耕作区内布置宽面20~30m或更宽、低坎1m左右地埂的样田,田面长200~400m,便利机械耕作和自流灌溉。3耕作区尽可能规整,一般情况下,宜为方形,但对地形有波状起伏的,耕作区宜顺总的地势呈扇形,区内梯田埂线亦随之略有弧度,不要求一律成直线。4耕作区主干道路面宽度宜3m左右,路旁与沟渠结合,耕作区主干道宜与村、乡或县公路相连。15~25°区梯田应符合下列要求:1梯田区原地面坡度一般为15~25°。2梯田应布置在土质较好、距离村庄较近、交通方便、位置较低和邻近水源的地方。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考虑就地蓄水灌溉要求,并与坡面水系工程相结合。3需布设从坡脚到山顶、从村庄到田间的道路。路面宽度一般2~3m,比降不超过15%。在地面坡度超过15%的地方,道路采用“S”形盘旋而上,减小路面最大比降。4田块布设需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块长度尽可能达到100~200m,以便于耕作。5梯田区不能全部拦蓄暴雨径流的地方,应布置相应的排、蓄水工程;在山丘上部有径流进入梯田区处,应布置截水沟等小型蓄排水工程,以保证梯田区安全。5.3.4措施配置坡改梯项目宜按以下措施类型进行配置:15~15°区梯田措施配置一般包括:水平梯田或隔坡梯田、梯田整治、培修或补修、植物或工程护埂、坡面截排蓄水工程、田间排水、田间生产道路配置及土壤改良、田间作物种植或经果林种植等。215~25°区梯田措施配置一般包括:隔坡梯田或坡式梯田、梯田整治、培修或补修、植物或工程护埂、坡面截排蓄水工程、田间排水、田间生产道路配置及土壤改良、田间作物种植或经果林种植(优先种植经果林)等。

6基本资料6.1一般要求6.1.1制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应进行调查,按照调查范围与调查要素,分为综合调查和详细调查。6.1.2调查宜采用资料收集、询问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普查等相结合的方法。6.1.3气象资料应收集工程附近雨量站或水文站不少于30年系列实测资料,当无水文实测资料时,可用当地水文手册中等值线图推求。6.1.4拟布设水土保持措施的区域应根据设计阶段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地形测量,在布设谷坊(或拦沙坝)、护岸工程等区域还应对工程区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勘察和评价。6.1.5地块、沟(河)道、村庄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位置信息,应采用GPS等工具,在野外工作底图上标出,工作底图应为比例尺不小于1:10000的地形图。同时,应结合适宜精度和比例尺的卫星遥感影像或无人机航空遥感影像,准确落实到图斑位置。6.1.6坡面汇水区应采用1:5000~1:10000地形图,梯田工程、坡面截排蓄及配套工程布置应测量不小于1:2000地形图,谷坊(或拦沙坝)坝址区及护岸工程区应测量1:500~1:1000地形图。植物措施布置应采用不小于1:10000的地形图。6.2综合调查6.2.1综合调查以治理区为单元,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乡(镇、街道)为单元,调查内容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6.2.2自然条件调查包括小流域面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基本要素,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A中表A.1~表A.3。6.2.3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包括小流域人口、劳动力及转移情况、土地利用现状、农村各业生产情况、当地特色产业、年人均纯收入、群众生活水平及需求等,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A中表A.4~表A.7。6.2.4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调查包括小流域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分布以及危害、成因等水土流失现状资料,水土流失治理现状、主要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等水土保持状况资料,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A中表A.8~表A.9。6.3详细调查6.3.1应对治理区内拟布设坡改梯工程、坡面截排蓄工程、谷坊(或拦沙坝)工程、护岸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沟(河)道整治、面源污染防治人工湿地工程、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水土保持林草工程以及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措施的区块进行详细调查。6.3.2梯田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拟实施区地形、原地面坡度、坡长、土层厚度、表土厚度、土(石)料来源、上游汇水面积等情况、下游排水去向、交通道路、雨洪利用条件及可利用水情况、梯田的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情况。6.3.3坡面截排蓄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拟实施区地形、土地利用情况、坡度、坡长、土层厚度、汇水面积、汇水区下垫面情况、现状水土保持措施及下游排水去向等情况。6.3.4谷坊(或拦沙坝)工程区调查范围为谷坊(或拦沙坝)布设位置及其上下游可能影响区域,调查内容包括:筑坝区地形条件、沟河道地质条件、水文特征、洪水中的泥沙土石组成和来源资料、沟道堆积物状况、两岸坡面植被及护岸情况,现有谷坊(或拦沙坝)的数量、分布、结构断面以及淤积和运行情况,筑坝材料、周边道路、村庄及施工条件等。崩岗区尚应调查:沟道来水、来沙情况及其对下游的危害和影响,崩岗、崩塌体位置、形态、稳定状况、治理现状、治理经验及可能的崩塌量等资料。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A中表A.10~表A.11。6.3.5护岸工程区调查范围为拟布设护岸工程的沟(河)道及其上下游可能影响区域,调查内容包括:沟(河)道形态、岸坡结构、两岸情况、岸坡坍塌、沟底下切情况及原因,沟(河)道内已建拦沙坝、护岸、灌溉沟渠等小型水利设施的断面及结构类型等,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A中表A.12。6.3.6沟(河)道整治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沟(河)的汇流面积、沟长、沟宽、比降、沟谷形态、岸坡构造等地形特征和滩地利用、植被特征、松散土石堆积、沟道侵蚀、沟道治理、泥沙淤积以及固体废弃物与垃圾堆积、污水排放、有水主沟(河)道的人工改造及水质水量情况等。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A中表A.13~表A.14。6.3.7面源污染防治人工湿地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农田农药化肥施用和排水去向、村庄截污纳管、生活污水处理及排放、河滩地植物生长、沟河道水质水量等情况。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A中表A.15~表A.16。6.3.8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村庄位置、现有房前屋后、道路及周边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裸露区域现状立地条件,以及村庄周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堆放情况等。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A中表A.17~表A.19。6.3.9水土保持林草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拟实施区立地类型、立地条件、当地适生树(草)种、生长状况、病虫害防治等情况。6.3.10经果林种植区调查内容包括:拟实施区立地类型、立地条件、交通条件、地形坡度、水源条件、特色品种、农民种植习惯和积极性、市场前景、管护方式等情况。

7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设计7.1工程措施7.1.1梯田工程一般要求1梯田田面应外高内低,比降宜取1:300~1:500,田面外侧设田埂,内侧设排水沟。排水沟尺寸根据当地降雨、土质、地表径流情况进行确定。2梯田田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梯田等级等因素合理确定,田坎应结实,坎面整齐,不易垮塌,又不多占耕地。3梯田田坎的建筑材料根据当地土质和石料情况而定。在石料缺乏、坡度较缓、土壤黏结性好的区域,宜修建土坎梯田,田坎应用生土填筑,土中不应夹有石砾、树根、草皮等杂物,修筑时应分层夯实;在坡度较陡、石料丰富的地区宜修筑石坎梯田,田坎应逐层向上砌筑,每层应用比较规整的较大块石砌成田坎外坡;在有石料但造价高、土层较厚的区域,可选用田坎下段为石、上段为土的土石混合田坎。4梯田断面设计应结合土层厚度,修平后内侧活土层厚应大于30cm以上。表土剥离厚度根据土层厚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确定,不应小于20cm。梯田工程级别和设计标准1梯田工程级别按表7.1.1-1确定:表7.1.1-1梯田工程级别表级别面积(hm2)土地利用方向1>30口粮田、园地2一般农田、经果林210~30口粮田、园地3一般农田、经果林3≤10--注:1级别划定以面积为首要条件。面积指一个设计单元面积。2当交通和水源条件较好时,提高一级;当无水源条件或交通条件较差时,降低一级。2梯田工程设计标准应按表7.1.1-2确定:表7.1.1-2梯田工程设计标准表级别田面净宽(m)排水设计标准灌溉设施1>1010年一遇~5年一遇3~6h最大降雨灌溉保证率P≥50%25~105年一遇~3年一遇3~6h最大降雨具有较好的补灌设施3<53年一遇3~6h最大降雨--梯田型式1按梯田的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和隔坡梯田等型式。2按梯田田坎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等型式。梯田选型要求1坡耕地改造应优先采用水平梯田。2土层较薄或坡度较陡的坡耕地、荒坡地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坡式梯田。3干旱、人均耕地较多的丘陵山区,坡度不大于20°的坡耕地或荒坡地可采用隔坡梯田。4应优先选用当地材料梯田型式。梯田断面设计1水平梯田断面设计(图7.1.1-1)应符合下列规定:图7.1.1-1水平梯田断面图Bx——原斜面宽度(m)Bm——梯田田面毛宽(m)B——梯田田面净宽(m)H——梯田田坎高度(m)b——梯田田坎占地宽度(m)θ——原地面坡度(°)α——梯田田坎坡度(°)1)田面宽度和田坎高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H=BBxb=HcotαBmB=B表7.1.1-3水平梯田断面尺寸参考数值表地形坡度θ(°)田面净宽B(m)田坎高度H(m)田坎坡度α(°)5~10>7.80.5~1.0≤6510~15>5.70.8~1.565~7015~20>3.51.0~1.870~7520~25>3.01.5~2.075~802)水平梯田工程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单位面积土方量:V=12当梯田面积按hm2计算时,单位面积土方量:V=18当梯田面积按亩计算时,单位面积土方量:V=18(2)单位面积土方运移量:W=V×23当梯田面积按hm2计算时,单位面积土方运移量:W=BH12当梯田面积按亩计算时,单位面积土方运移量:W=BH12式中:V——单位面积梯田土方量(m3/hm2或m3/亩);L——单位面积梯田长度(m/hm2或m/亩);W——单位面积土方运移量(m3.m/hm2或m3.m/亩)。3)土坎梯田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田坎高度范围宜取1.2~2.0m;田埂高度宜取0.3~0.5m,顶宽宜取0.3~0.5m,当需要结合生产路布置时,应适当加宽。(2)田坎侧坡坡比宜取1:0.1~1:0.4。田埂内外边坡比宜采用1:1。4)石坎梯田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田坎高度范围宜取1.2~2.5m;田埂高度宜取0.3~0.5m;田坎坎顶宽度应为0.3~0.5m,当需与生产路、灌溉系统结合布置时,应适当加宽。(2)田坎外侧坡比宜取1:0.1~1:0.25,当田坎高度大于2.0m时,内侧坡比宜取1:0.1。(3)田坎基础应置于硬基之上,软基基础深度不应小于0.5m,基面应外高内低,宽度应根据田坎顶宽及田坎侧坡坡比确定。5)混凝土坎梯田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坎梯田宜采用“柱—板”式结构,田面设计同石坎梯田。应根据立柱的形状不同,分为利用锚杆稳定和利用土体自重稳定两种形式。(2)田坎立柱高度宜为1.2~1.8m,立柱宽0.15m,厚0.07m;横板长1.14m,宽0.3m,厚0.04m;锚杆形状“7”字形,长0.5m,宽度及厚度均为0.05m。2坡式梯田断面设计(图7.1.1-2)应符合下列规定:图7.1.1-2坡式梯田断面图a——沟底宽度(m)b——沟下切深(m)d——田埂顶宽(m)h——田埂高度(m)Bx——等高沟埂间距(m)1)等高沟埂间距Bx应根据地面坡度、降雨、土壤渗透系数等因素确定。地面坡度越陡,Bx越小,降雨强度越大,Bx越小;土壤渗透系数越大,Bx越大。应根据各地条件选定。2)等高沟埂断面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田埂顶宽宜取0.3~0.4m,田埂高度宜取0.5~0.6m,外坡比宜取1:0.5,内坡比宜取1:1。(2)田埂宜结合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妥善处理坡面径流与泥沙。3隔坡梯田断面设计(图7.1.1-3)应符合下列规定:图7.1.1-3隔坡梯田断面图Bs——水平田面宽度(m)Bg——隔坡垂直投影宽度(m)1)水平田面宽度Bs的确定应兼顾耕作和拦蓄暴雨径流要求,Bs宜取5~10m。2)隔坡垂直投影宽度Bg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Bs与Bg的比值宜取1:1~1:3。(2)应根据地形、土质、植被和当地降雨情况,确定隔坡部分在设计暴雨条件下产生的径流、泥沙量和林草需水量,作为确定Bg的主要依据。(3)应根据水平田面部分的宽度、土壤渗透性,分析暴雨中田面接受降雨后再接受隔坡部分径流的能力,具体Bs和Bg确定,要求在设计暴雨条件下水平田面能全部拦蓄隔坡的径流不发生漫溢。Bs和Bg应相互适应,根据不同情况通过试算确定。埂坎植物设计1梯田埂坎宜充分利用并种植埂坎植物,应选种经济价值高、胁地较小的植物,宜以乡土植物为主,根据田面宽度、坎高、坎坡度配置相应植物。2土坎梯田田面宽度<4m时,宜配置灌草植物;田面宽度≥4m时,宜配置乔灌木。梯田设埂时,宜在埂内种植1行乔灌木或草本植物。3石坎梯田田面宽度<4m时,不宜配置埂坎乔木植物,宜在埂内或坎下种植有经济价值的1行灌木、草本或攀缘植物;田面宽度≥4m时。宜种植灌或乔木经济树种。田间道路设计1田间道路宜布设于梯田、经果林地,以便于农作、运输和经营管理等。2田间道路应与梯田、水土保持经果林、坡面小型截排蓄工程统筹规划,同步实施。3根据规格不同,田间道路可分为人行道路和机耕道路。具体布设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人行道路路面宽宜为1~2m,坡度较大的地段宜修筑成台阶形。人行道路沿等高线方向布设时,可与梯田田坎结合,在道路上边坡一侧应开挖截水沟,并与纵向排水沟相通。人行道路沿纵向方向布设时,道路两侧或单侧应布设排水沟与消能设施,并与坡面小型截排蓄工程相连。2)机耕道路路面宽宜为2~4m,纵向坡度宜小于15︒,并与人行道路连通。机耕道路两侧或单侧应修建排水沟,在坡度较陡部位,应修建消能设施,或采取混凝土护面,保护路基。4田间道路存在边坡时,应采取种草或浆(干)砌石护坡。施工组织1梯田应根据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和田面宽度条件,确定合理的表土剥离和回覆方案。根据梯田设计田面宽度,因地制宜采用表土逐台下移法、表土中间堆置法和表土逐行置换法进行表土剥离,按GB16453.1-2008执行。2梯田施工宜安排在秋冬季节。3梯田施工应先修筑临时道路,充分利用施工机械和设备;临时道路宜和田间道路永临结合。4田坎修筑时,石坎砌石粒径大于300mm的不得少于70%;土坎应分层夯筑,每层铺虚土厚度不应大于0.2m,田坎压实度不应小于90%。梯田的管护1新修梯田埂坎土壤结构尚疏松,容易遭受暴雨袭击和人畜践踏而损坏,田面也易形成不均匀沉陷,出现垮塌或冲毁,所以对新修梯田应及时培修夯实埂坎,铺平田面。2新修梯田前三年内应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保水、保肥等土壤肥力水平。3合理配置梯田坎埂植物和田面作物,促进土壤熟化,增加农民经济收入。4新修梯田可按照“谁种地、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承包到户,落实管护责任制度,并经常检查、督促、奖罚兑现,以确保梯田高效、安全。7.1.2坡面截排蓄水工程一般要求1坡面排蓄工程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工程措施,适用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荒山荒坡治理等区域。2应结合地形条件,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以排为主、排蓄结合”为原则进行布设,截水沟应布设在治理坡面的上方,排水末端布设沉沙池与排水沟相接;排水沟尽量利用天然沟道;蓄水池宜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洼处,与排水沟相连,以容蓄坡面排水。3截水沟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当坡面下部是梯田或林草,上部是坡耕地或荒坡时,应在其交界处布设截水沟。2)当治理坡面的坡长较长时,宜增设截水沟,间距根据其控制集水面积、坡面洪峰流量、排水能力,结合地形条件通过计算确定。3)截水沟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按坡面实际地形沟底比降不小于0.5%。截水沟一痌应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坡面来水经截水沟拦截排至排水沟。截水沟与排水沟连接处作好防冲措施。4)截水沟宜采用梯形断面,坡面坡度较大时宜采用矩形断面。4排水沟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排水沟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与等高线斜交或正交布置,沟底设置与地形条件相适应的坡度,引导截水沟或坡面上部的径流,末端与天然沟道相连接。2)排水沟沟底比降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及与截水沟连接等因素确定。当坡度陡、流量大时,应考虑设置多级跌水或加糙(坎)消能。3)梯田区两端的排水沟,一般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大致与梯田两端的道路同向。排水沟纵断面可采取与梯田区大断面一致,以每台田面宽为一水平段,以每台田坎高为一跌水,在跌水处做好防冲措施。4)排水沟宜根据地形及施工条件选用梯形、矩形或“U”型断面,并做好防冲措施,衬砌材料可采用砂浆抹面、浆砌片石、混凝土预制槽等。5)当排水沟较长、上下游汇水面积变化大时,应根据地形条件考虑断面渐变。5蓄水池与沉沙池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蓄水池应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凹处,与排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的终端相连,容蓄坡面排水,坡面来水量需满足蓄水池设计容量要求。2)蓄水池的分布按照“地形有利、经济合理、便于使用”的原则布置,一个坡面可集中布设一个蓄水池,也可根据需要布设若干蓄水池。3)蓄水池的设计容量应综合考虑坡面来水量和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制定,作物用水定额按DB43/T388执行。单池容量一般10~50m3不等,不宜超过100m3。4)蓄水池一般为矩形或圆形,宜采用砖砌、浆砌块石、钢筋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结构。池身可用隔墙分成沉沙区和蓄水区两部分,隔墙预留溢流槽,径流由进水口先进入沉沙区,经沉沙后通过预留的溢流槽进入蓄水区。5)蓄水池可分开敞式和封闭式,根据地形和土质条件,蓄水池可建在地上或地下,池深一般3.0~4.0m,池内宜设检修踏步,地下开敞式蓄水池池周应设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及护栏。6)沉沙池一般布设在蓄水池进水口的上游附近,排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排出的水,先进入沉沙池,经泥沙沉淀后,再将清水排入池中。7)沉沙池的具体位置,应根据地形和工程条件确定,可以紧靠蓄水池,也可以与蓄水池保持一定距离。8)梯田建设区沉沙池的布置可结合田块的分布兼作小型集水池使用,便于施药、施肥等,并应根据沉沙池淤积情况定期进行泥沙清理。坡面截排水工程级别和设计标准坡面截排水工程级别和设计标准按表7.1.2确定:表7.1.2坡面截排水工程级别与设计标准表级别排水标准超高(m)备注15年一遇~10年一遇5~10min平均降雨强度0.31级梯田的截排水沟23年一遇~5年一遇5~10min平均降雨强度0.22级梯田的截排水沟33年一遇5~10min平均降雨强度0.23级梯田的截排水沟截排水沟断面设计截排水沟断面尺寸根据其控制的集水面积和暴雨强度按照公式(7.1.2-1)~公式(7.1.2-3)计算确定。=(7.1.2-1)式中:——设计排水流量(m3/s)q——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mm/min)——径流系数;F——集水面积(km2)Q=A∙v(7.1.2-2)式中:——设计断面最大过水流量(m3/s)A——m2v——设计断面过流流速(m/s)v=式中:v——设计断面过流流速(m/s)R——水力半径(m)i——截水沟沟底比降n——糙率蓄水池设计1蓄水池总容量可按公式(7.1.2-4)计算确定。V=K(式中:V——蓄水池容量(m3)Vw——设计频率暴雨径流量,根据相连的排水沟设计排水量计算(m3)Vs——设计清淤年累计泥沙淤积量,根据相连的排水沟设计淤积量计算(m3)K——安全系数(取1.2~1.3)2蓄水池主要建筑物设计1)池体设计。应根据当地地形和总容量V,因地制宜地分别确定池的形状、面积、深度和周边角度。2)进水口和溢洪口设计。蓄水池应专设进水口与溢洪口,土质蓄水池的进水口和溢洪口应进行衬砌。口宽宜取0.4~0.6m,深宜取0.3~0.4m,并应按公式(7.1.2-5)校核过水断面。Q=M式中:Q——进水(或溢洪)最大流量(m3/s)M——流量系数(采用0.35)g——重力加速度(9.81,m/s2)b——堰顶口宽(m)h——堰顶水深(m)3)当蓄水池进口不能直接与坡面排水沟相连时,应设引水沟。引水沟断面与比降设计可按坡面排水沟要求执行。4)蓄水池安全超高宜取0.2m。沉沙池设计1沉沙池采用矩形,其宽度宜为相连排水沟宽度的2倍,长度宜为池体宽度的2倍。沉沙池宽一般宜取1~2m,长宜取2~4m,深宜取1.5~2.0m。2沉沙池进水口与出水口设计可按本规范第条设计。施工组织1截、排水沟的施工应遵循以下要求:1)根据设计截水沟与排水沟的布置路线进行施工放样和定线。2)根据截水沟与排水沟的设计断面尺寸,沿施工线进行挖沟和筑埂。筑埂填方部分应将地面清理耙毛后方可均匀铺土,并进行夯实,沟底或沟埂薄弱环节处应作加固处理。3)在截水沟和排水沟的出口衔接处,应作防冲衬砌。在每道跌水处,应按设计要求进行专项施工,衬砌要求参照本节第2条执行。4)竣工后,应及时检查断面尺寸与沟底比降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2蓄水池与沉沙池的施工应遵循以下要求:1)应根据规划的位置和设计的尺寸进行开挖,并及时检查开挖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应首先处理好基础,并按设计做好防渗。3)边墙用料可选择砖石等材料,随当地取料条件而定。石方衬砌要求料石(或较平整块石)厚度不小于30cm,接缝宽度不大于2.5cm,同时应做到砌石顶部要平,每层铺砌要稳,相邻石料要靠紧,缝间砂浆要饱满,错缝铺筑。砖衬砌要用12墙,压缝砌筑,缝间砂浆饱满。4)蓄水池体完成后应用水泥砂浆抹面,进行防渗处理。施工中尤应注意边、角、接荐及其他具有漏水隐患部位的处理。5)沉沙池施工做好砂浆砖砌(或石料衬砌)。坡面截排蓄工程的管护1每年汛后和每次大暴雨后,应对坡面截排蓄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如有冲毁现象,应及时进行补修。2根据设计要求和坡面侵蚀量大小,每1~3年应对各类截排蓄工程进行一次清淤,遇到淤积严重的大沙年,应及时清除。3截水沟与排水沟的填方土埂外坡,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浅根性植物护埂。4蓄水池四周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减少水面蒸发,但应选好树种和种植位置,防止树根破坏衬砌体和引起池底漏水。7.1.3谷坊工程一般要求1谷坊宜布设于泥沙多、沟道不稳定及沟底纵坡降大于5%,沟蚀活跃的沟道。2谷坊设计暴雨标准宜采取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针对崩岗治理,宜采取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3谷坊布设宜与沟头防护、拦沙坝等沟道治理措施互相配合。4谷坊选址应选择沟底稳定,沟道顺直,“口小肚大”,取材方便,工程量小的地段,在有跌坎的沟道,应在跌坎上方布设。5谷坊类型应根据建筑材料确定,可选择土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等。6谷坊的数量应在沟道详查的基础上确定,根据沟底比降,可系统地布设谷坊群。7谷坊位置应按照“顶底相照”的原则,从下而上布设,一般高2~5m,下一座谷坊的顶部大致与上一座谷坊基部等高。8在土谷坊内外边坡宜种植适应当地生长条件、固土能力强的草灌,固土护坡。谷坊设计1谷坊间距谷坊间距可按公式(7.1.3-1)计算确定:L=H/(i−i')式中:L——谷坊间距(m)H——谷坊底到溢水口底高度(m)i——原沟床比降(%)i'——谷坊淤满后的比降(%)不同淤积物质淤满后形成的不冲比降按表7.1.3确定:表7.1.3淤积物淤满后不冲比降淤积物粗沙(夹砾石)黏土黏壤土沙土比降%2.01.00.80.52土谷坊设计1)土谷坊坝高宜取2~5m,顶宽宜取1.5~4.5m,上游边坡宜取1:1.5~1:2.0,下游边坡宜取1:1.25~1:1.75。2)坝顶作为交通道路时,应按交通要求确定坝顶宽度。在谷坊能迅速淤满的地方,迎水坡比可与背水坡比一致。3)土谷坊不允许坝顶过水,应将溢洪口设置土坝一侧的坚实土层上或岩基上,上下两座谷坊的溢洪口宜左右交错布设。4)对沟道两岸是平地、沟深小的沟道,如坝端无适宜开挖溢洪口的位置,可将土坝高度修到超出沟床0.5~1.0m,坝体在沟道两岸平地上各延伸2~3m,并用草皮或块石护脚,使洪水从坝的两端漫至坝下农、林地,或安全转入沟谷,不允许水流直接回流到坝脚处。5)土谷坊溢洪口设计洪峰流量按照公式(7.1.3-2)计算确定:=0.278k(7.1.3-2)式中:——设计洪峰流量(m3/s)I——设计频率和降雨历时的最大降雨强度(mm/h)——径流系数F——集水面积(km2)6)土谷坊溢洪口断面尺寸设计按照公式(7.1.2-2)~(7.1.2-3)计算确定。3石谷坊设计1)石谷坊分干砌石谷坊、浆砌石谷坊。2)干砌石谷坊:坝高不宜大于3m,顶宽宜取0.8~1.5m,上游边坡宜取1:1.25~1:1.75,下游边坡宜取1:1.0~1:1.5。3)浆砌石谷坊:坝高不宜大于5m,顶宽宜取0.6~1.0m,上游边坡宜取1:0.1,下游边坡宜取1:0.2~1:0.5。谷坊墙体应设置排水孔,孔径宜取0.05~0.20m,孔距宜取0.5~1.0m。4)石谷坊的溢洪口(图7.1.3)一般设在坝顶,按明渠流计算。图7.1.3溢洪口断面图设计洪峰流量按公式(7.1.3-3)计算确定:=Mbh3/2(7.1.3-3)式中:——设计洪峰流量(m3/s)b——溢洪口底宽(m)h——溢洪口水深(m)M——流量系数(一般采用1.55)5)石谷坊溢洪口断面尺寸设计按照公式(7.1.2-2)~(7.1.2-3)计算确定。4植物(柳、杨)谷坊设计1)植物谷坊分多排密植型和柳桩编篱型。2)多排密植型植物谷坊设计应符合下列条件:(1)柳(或杨)杆长宜取1.5~2.0m,埋深宜取0.5~1.0m,露出地面高度宜取1.0~1.5m。(2)每处谷坊柳(或杨)杆应大于5排,行距宜取1.0m,株距宜取0.3~0.5m,埋杆直径宜取5~7cm。3)柳桩编篱型植物谷坊设计应符合下列条件:(1)柳桩应布设4~5排,排距宜取1.0m,桩距宜取0.3m,相邻两排柳桩呈“品”字形布置,桩长宜取1.5~2.0m,埋深宜取0.5~1.0m。(2)排篱间应填入卵(块)石,并应用捆扎柳梢盖顶,相邻排树桩宜用铁丝固定绑牢。施工组织1土谷坊施工1)定线:根据规划测定的谷坊位置,按设计的谷坊尺寸,在地面划出坝基础轮廓线。2)清基:将轮廓线以内的浮土、草皮、乱石、树根等全部清除。3)挖结合槽:沿坝轴线中心,从沟底至两岸沟坡开挖结合槽,宽深各0.5~1.0m。4)填土夯实:填土前先将坚实土层刨松3~5cm。每层填土厚0.25~0.3m,夯实一次;将夯实土表面刨松3~5cm,再上新土夯实,要求干密度1.4~1.5t/m3。如此分层填筑,直到设计坝高。5)开挖溢洪口,并用草皮或砖、石护砌。6)在土谷坊上种植灌草,加强固土。2石谷坊施工1)定线和土沟床清基要求同土谷坊。2)岩基沟床清基:应清除表面的强风化岩。基岩面应凿成向上游倾斜的锯齿状,两岸沟壁凿成竖向结合槽。3)砌石施工要求:(1)根据设计尺寸,从下向上分层垒砌,逐层向内收坡,块石应首尾相接,错缝砌筑,大石压顶。(2)要求料石厚度不小于30cm,接缝宽度不大于2.5cm。(3)应做到砌石顶部要平,每层铺砌要稳,相邻石料要靠紧,缝间砂浆要饱满。3柳谷坊施工1)桩料选择:按设计要求的长度和桩径,选生长能力强的活立木。2)埋桩:按设计深度打入土内;桩身应与地面垂直,打桩时勿伤柳桩外皮,芽眼向上,各排桩位呈“品”字形错开。3)编篱和填石要求:(1)以柳桩为经,从地表以下0.2m开始横向编篱。(2)与地面齐平时,在背水面最后一排桩间铺柳枝作为海漫,厚0.1~0.2m,桩外露枝梢约1.5m。(3)各排编篱中填入卵石(或块石),靠篱处填大块,中间填小块。编篱(及其中填石)顶部作成下凹弧形溢水口。(4)编篱与填石完成后,在迎水面填土,高与厚各约0.5m。谷坊的管护1暴雨中应有专人至谷坊现场巡视,如有险情,及时组织抢修。2每年汛后和每次大暴雨后,应至谷坊现场检查,发现损毁等情况,及时补修。3坝后淤满成地后,应及时种植喜湿、耐淹、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林、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4柳谷坊的柳桩成活后,可利用其柳枝,在谷坊上游淤泥面上成片种植柳树,形成沟底防冲林,巩固谷坊治理成果。7.1.4拦沙坝工程一般要求1拦沙坝主要适用于崩岗治理及土石山区多沙侵蚀沟道的治理。2拦沙坝不得兼作塘坝和水库的拦水坝使用。3拦沙坝布置应因害设防,在控制泥沙下泄、抬高侵蚀基准面和稳定岸坡坍塌的基础上,应与开发利用相结合。4沟谷治理中拦沙坝宜与谷坊、塘坝等相互配合、联合运用。5崩岗地区单个崩岗治理应按“上截、中削、下堵”的综合防治原则,在下游因地制宜布设拦沙坝。6拦沙坝坝址选择应遵循坝轴线短、库容大、便于布设排洪泄洪设施的原则。崩岗地区拦沙坝坝址应根据崩岗、崩塌体和沟道发育情况,以及周边地形、地质条件进行选择,包括在单个崩岗、崩塌体崩口筑坝,或在崩岗、崩塌体群下游沟道筑坝两种型式。7土石山区拦沙坝坝址应根据沟道堆积物状况、两侧坡面风化崩落情况、滑坡体分布、上游泥沙来量及地形地质条件等选定。8拦沙坝坝型应根据当地建筑材料状况、洪水、泥沙量、崩塌物的冲击条件,及地形地质条件确定,并进行方案比较。坝轴线宜采用直线,当采用折线型布置时,转折处应设曲线段。9泄洪建筑物宜采用开敞式无闸溢洪道,重力坝可采用坝顶溢流,土石坝宜选择有利地形布设岸边泄水建筑物。拦沙坝工程级别和设计标准1拦沙坝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应符合下列规定:拦沙坝坝高宜为3~15m,库容宜小于10万m3,工程失事后对下游造成的影响较小,其工程等别应根据表7.1.4-1确定。表7.1.4-1拦沙坝工程的等别划分工程等别坝高(m)库容(万m3)保护对象经济设施的重要性保护人口(人)保护农田(亩)I10~1510~50特别重要经济设施≥100≥100II5~105~10重要经济设施<10010~100III<5<5<10注:1当坝高大于15m,库容大于50万m3时,应专门论证;2当条件不一致时取高限。等别划分不同时,按最高等别来确定。2拦沙坝建筑物级别应根据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的重要性按表7.1.4-2确定:表7.1.4-2拦沙坝建筑物级别工程等别主要建筑物次要建筑物Ⅰ13Ⅱ23Ⅲ332-3注:1失事后损失巨大或影响十分严重的拦沙坝工程的2~3级主要建筑物,经论证可提高一级;2-32失事后损失不大的拦沙坝工程的1~2级主要建筑物,经论证可降低一级;3建筑物级别提高或降低,其洪水标准可不提高或降低。3拦沙坝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7.1.4-3的规定确定:表7.1.4-3拦沙坝建筑物的洪水标准建筑物级别洪水标准[重现期(年)]设计校核重力坝土石坝120~30100-200200-300220-3050~100100-200310-2030-5050-1004拦沙坝工程稳定安全系数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土坝、堆石坝的坝坡稳定计算应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采用不计条块间作用力的瑞典圆弧法计算坝坡稳定性时,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7.1.4-4规定的数值。采用其他精确计算方法时,最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数值应提高8%。表7.1.4-4土坝、堆石坝坝坡的最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荷载组合或运用状况拦沙坝建筑物的级别123基本组合(正常运用)5特殊组合(非常运用)非常运用条件I(施工期及洪水)5非常运用条件II(正常运用+地震)1.051.051.05注:1荷载计算及其组合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碳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的有关规定;2特殊组合I的安全系数适用于特殊组合II以外的其他非常运用荷载组合。2)重力坝坝体抗滑稳定计算主要核算坝基面滑动条件,应按抗剪断强度或抗剪强度计算坝基面的抗滑稳定安全。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7.1.4-5规定的数值。除深层抗滑稳定以外的坝体抗滑稳定计算,应分析下列情况:表7.1.4-5重力坝稳定计算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安全系数采用公式荷载组合1级、2级、3级坝备注K'抗剪断公式基本3.00特殊非常洪水状况2.50设计地震状况2.30K抗剪公式基本1.20软基特殊非常洪水状况1.05设计地震状况1.00K抗剪公式基本1.05岩基特殊非常洪水状况1.00设计地震状况1.00(1)沿垫层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面滑动;(2)沿砌石体与垫层混凝土接触面滑动;(3)砌石体之间的滑动。当坝基岩体内存在软弱结构面、缓倾角结构面时,应计算深层抗滑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