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保障建设_第1页
公共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保障建设_第2页
公共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保障建设_第3页
公共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保障建设_第4页
公共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保障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经济学

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保障建设9.1收入分配差距与衡量9.2收入分配理论流派与分配模式9.3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9.4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9.5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键术语思考题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1收入分配差距与衡量9.1.1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个人收入是指被行使的消费权利的市场价值的和,与禀赋、偏好和运气有直接的关系。个人的能力以及来自父母的天赋和财富的遗赠就是禀赋,这些因素决定了个人的机会集合。个人的偏好有可能是受父母的影响,也可能是受社会氛围影响而形成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1.2收入差距的衡量标准经济学家常用洛伦兹曲线这一分析工具和基尼系数对公平程度进行衡量和分析。洛伦兹曲线通常用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或同一时代的收入与财富的平等状况。洛伦兹曲线与OE线越靠近,收入分配越平等;洛伦兹曲线越靠近OXE,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经济体都处于两种极端的财富分配状况之间。为了使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更具可测性和可比性,再引入一个指标——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在0(绝对平等)到1(绝对不平等)之间变动。一般来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基尼系数给出了一个衡量公平程度的客观参考指标,基尼系数是多少才公平仍取决于决策者们的价值判断,没有一致的答案。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1.3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过程公平又称为“机会公平”,它意味着一切能使个人自主活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由此取得成就的机会。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使是基尼系数,其本身也仅仅是衡量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的统计指标,是一个客观结果而非主观判断。过程公平是独立于个体由社会提供均等的资源和制度并平等运作,个人不靠环境谋利,个人的努力水平决定其福利水平,承认经济个体不可分离的资质差异性。过程公平比结果公平更加公平。结果导向的公平认为不公平指收入差距的不合理,强调应该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最终使得结果导向的公平演化为收入的平均分配,走向问题的极端。过程公平是实现结果公平的关键。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2收入分配理论流派与分配模式9.2.1收入分配的理论流派收入分配理论一直是经济学中的重点问题,也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收入分配差距悬殊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改善人类生活、缩小收入差距、消除贫困是经济学的基本使命,对稀缺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有效使用是经济学完成这项使命的基本方式。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三次分配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不同流派对收入分配理论有不同论述。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2.1收入分配的理论流派1.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将自由市场机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反对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最早对资本主义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从商品价值角度出发分析剩余在各要素之间的分配,劳动价值论是其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2.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于19世纪末的边际主义理论,该理论与古典经济学相对立,把由需求方决定的边际效用视为商品价值的新源泉,后来该理论经马歇尔发展,形成西方经济学中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理论注重研究稀缺性资源的配置以及投入、报酬与生产贡献之间的联系。在收入分配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形成了要素价格决定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2.1收入分配的理论流派3.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学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分配制度,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4.机会平等论这一理论是由自由主义者、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提出来的。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不同的人控制着各种资源,新的持有是来自他们的资源交换和馈赠。自由权利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不能为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来牺牲自己的权利。诺齐克不仅反对罗尔斯为最底层的改善而向富人征税,而且也反对功利主义的个人效用总和之说,主张在收入分配上最好的选择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2.1收入分配的理论流派5.倒U形理论库兹涅茨1955年在美国经济学会的讲演中提出了收入分配差别“倒U形假设”。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在前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迅速扩大,随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迅速缩小。6.公平效率论新福利经济学将帕累托最优作为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能保证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自由竞争的必要前提是公平。所有人应该有同等机会支配社会资源,游戏规则必须不偏不倚地公正执行;所有生产要素应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是经济上公平的实现。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2.2主要国家的收入分配模式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模式,实际上就是收入分配制度模式。一般来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有三种分配制度模式,即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模式、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分配制度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模式。1.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模式美国是最典型、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崇尚自由竞争,主张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收入分配上,美国的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税收和财政支出是美国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主要手段。美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累进税率,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就最高税率而言美国是最低的。很多美国总统推崇供给学派的观点,将减税作为竞选的纲领。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2.2主要国家的收入分配模式2.瑞典的福利模式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是典型的福利国家。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公共权力,努力减少市场失灵,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个人和家庭有能力应付疾病和失业等“社会意外事故”,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向所有国民提供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务。福利国家的基本出发点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国家重视国民收入再分配,国家为所有人的福利负责,直接帮助受市场不利影响的人,减少社会震荡的因素,降低社会不稳定的程度。瑞典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都由政府包起来的福利国家。这种福利国家的模式有两大特点:一是激进的收入均等化,二是高而全的福利制度。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2.2主要国家的收入分配模式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市场经济+广泛的政府调节+充分的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框架内,寻找效率与公平、个人积极性与社会平等间的平衡。德国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模式是通过两个层次来实现的。按照效率的高低,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然后按照公平原则,由国家行使公共权力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国家进行二次分配的手段是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德国最高个人所得税率为53%,起征点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德国政府利用税收杠杆调整收入差距的力度是很大的。除了直接的社会保障以外,德国政府还从保障就业、提供教育等方面做出努力。法律规定,在劳资纠纷和就业方面,职工有权共同参与决策。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模式对社会保障的重视,虽然对经济发展的效率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总体上是成功的,对稳定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2.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中国的主要分配模式。二者既有差别也有共同之处。收入分配方式是由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承认劳动在生产中的贡献作用,劳动者的收入由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决定,这一点不仅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也符合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效率与公平是收入分配领域的基本矛盾,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是收入分配的重点问题。按劳分配有利于实现公平但常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提高效率但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公平,仅依靠一种分配方式是不可行的,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与中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这样的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形成有效激励方式。9.3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9.3.1市场进行收入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奉行能力原则。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货币,包括工资、利息、地租和分红等,这种货币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称为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能力是初次收入分配的关键因素,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3.2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政府再分配,又称为“二次分配”或“再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奉行强制原则。政府再分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收入税:居民和企业等各收入主体当期得到的初次分配收入依法应支付的所得税、利润税、资本收益税和定期支付的其他经常收入税。财产税:居民等财产拥有者根据现有财产状况,依法缴纳的动产税和不动产税,政府以此对居民收入进行的调节属于存量调节。社会缴款:居民为维持当前和未来的福利,保证在未来各个时期能获得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个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其他转移收支:包括政府内部转移收支;本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对私人非营利性机构的捐赠、赞助等转移收支;居民之间的内部转移收支,如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收支。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3.3第三部门参与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则。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对前两种分配的补充,对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公平有重要意义。一是弥补市场失灵。二是弥补政府失灵。慈善在教育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一方面直接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为家庭成员获得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从长远看是一种智力救困,是对政府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4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9.4.1中国收入分配情况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使居民取得收入环节的税负较轻而消费环节的税负较重,而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下降。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不同社会群体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一个趋势。当前中国收入分配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二是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三是行业差距扩大。四是再次分配机制落后。五是区域收入差距显著。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4.2贫困与反贫困政策1.贫困的内涵在界定贫困概念时,国际上最普遍的做法是将贫困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主要是以满足人体基本活动所需的最低营养水平为划分的标准;相对贫困是将一般社会成员从事正常社会活动所需要的最低消费量作为划分标准。2.中国的贫困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贫困有两类:一是原生型贫困;二是发展型贫困。中国反贫困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二是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四是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4.2贫困与反贫困政策3.中国反贫困取得阶段性成就中国采取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三大新举措,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17年的3.1%。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农村改革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减贫提供了重要基础。第二,非农产业发展为农村减贫提供了强劲动力。第三,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农村减贫的重要推动力量。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4.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为补偿的支出。转移支付分为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政府的转移支付款项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某些转移支付具有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和稳定社会经济的作用。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4.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根据美国学者维托·坦茨的观点,政府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为公民社会提供保障基于两个假设:一是社会公众是短视的,缺乏深谋远虑。二是即便他们有此意愿,各种私营协会也没有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政府才能把这件事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分为三大类。由公共财政支持的社会保障体系,资金来源于税收或与工资挂钩;以法规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鼓励或强制要求参保人和企业购买或提供社会保障;以慈善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可通过税收体系补贴慈善方。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5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9.5.1以扩中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改革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收入分配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就是要构建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即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中等收入者是指一定时期收入及生活水平稳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对平均水平的居民群体。中等收入这一概念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发展的内涵。二是收入分配的内涵。目前中国基尼系数水平较高。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首先,应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基础。其次,加大分配制度攻坚力度,促进中等收入者比重提升。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5.2完善相关个人财税收入制度1.所得税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就其劳动工资、薪资报酬、企业利润、业务所得、债券利息、财产租赁等收入按照规定课征的一种税,是直接税的一种。分类制是对利润所得、利息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工资所得及其他报酬所得进行分别征收,综合制是对各种所得的总收入进行征收。所得税通常以纯所得为征税对象,以经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纳税人和实际负担人通常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直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所得税具有税基广泛、税率累进的税制特征,加上对各种宽免(宽指税基宽,免指税基范围的免除)与扣除项目的设置,可以有效地促进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通过所得税实现经济的有效性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5.2完善相关个人财税收入制度2.财富税(或者财产税)财富同收入一样,指某人所控制的经济资源。财富和收入的区别在于,财富一般指任何一时点上资源的存量,而收入是指一段时间内资源的流量。财富税体现公平性。拥有财富要比来自财富的现金收入给所有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包括动用储蓄的能力、经济资源的控制、非现金收入和社会地位。国家是财富的保护者,那些需要国家保护的财富所有者应当比那些不需要国家保护的财富所有者支付更多的税。财富税是一个强有力的再分配工具。它的征税范围广,囊括了所有财富,有利于加强管理控制,取得更为可靠的财富分配数据。从效率角度分析,财富税同所得税相比,对工作激励的反作用更小;对来自财富的收入而不是对财富本身征税,会促使人们将资本投向那些现金收入小或没有现金收入的财产,以免缴所得税。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5.3培养中产阶级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认为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很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发展的公平性重视不够。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9.5.3培养中产阶级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从一个人均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发展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一是各社会群体收入绝对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三是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和资源价格上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最大风险。四是对外经济关系的不断扩展和加深使中国频繁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公共管理硕士(MP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