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的历史发展》10000字(论文)_第1页
《中国寓言的历史发展》10000字(论文)_第2页
《中国寓言的历史发展》10000字(论文)_第3页
《中国寓言的历史发展》10000字(论文)_第4页
《中国寓言的历史发展》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寓言的历史发展目录TOC\o"1-2"\h\u28951中国寓言的历史发展 130325一、引言 13900二、寓言概述 229047(一)寓言定义 23973(二)寓言的价值 218378三、中国寓言发展历程 21439(一)先秦寓言发展 232356(二)汉魏晋南北朝寓言发展 52743(三)唐宋寓言发展 66535(四)元明清寓言发展 1019114四、总结 1129624参考文献 12摘要:寓言的目的是通过寓言文学形式和寓言现实表达情感,具有独特的寓言散文风格和寓言诗歌属性。从寓言创作的角度来看,寓言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其随着中国文学的变化而变。通过对寓言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解读中国文学。中国文人善用委婉语或引用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达到劝谏他人的目的。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随着文化的不断延展,寓言故事也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本文以中国寓言故事为研究对象,纵观历史的脉络,探究中国寓言故事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变迁历程,分别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历史视角,分析了寓言的不断变化过程,进而探究中国寓言的发展历程,梳理中国“寓言”文学的发展之路。希望能有利于寓言的传播和发展,助力中华文化的复兴。关键词:寓言;中国文学;复兴;传播引言中国古代寓言分部零散,在诸子百家、以及其他文学书籍中都能看到中国寓言的影子。根据历代文人自身写作的需要,对这些寓言也进行了不同的加工,也呈现了不同的寓言作品。因为当时的文学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一部分寓言附在历史和哲学之后,未形成独立的分支体系,而是散落在文学中的一角。不同时期的寓言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先秦以前,中国早一批的知识分子活跃于社会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一些知识分子经常通过简单的比喻来解释深奥的道理。因此,古典传记逐渐开始出现了寓言故事。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古代寓言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之一,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也是中国古人文学创作的重要体现。笔者阅读了很多寓言作品,深深感到寓言的文化魅力。为此,试图通过对中国寓言文学发展之路进行溯本寻源,探寻中国寓言发展的特点,了解时代变迁之下,中国寓言文学的发展变化。寓言概述(一)寓言定义自古以来,寓言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折射出了古代知识分子哲学观、文学、政治领域的思想,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但是,关于中国古代寓言的研究很少,也没有以“寓言”命名的寓言专辑流传,也没有明确的写作风格设计。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一个个短小的虚构故事,以社会真理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有着讽刺、劝诫和启发性思考的作用。寓言通常是包含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它们的结构大多很短,情节简单。主要人物可以是人、动物或器物。通过历故事、神话传说等进行隐喻,使得深奥的道理和玄妙的哲理被直观地展现出来。寓言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虚构的故事表达作者自身对社会现状、社会生活的批评或看法。(二)寓言的价值寓言本质上是各种讽刺、劝谏和讲道理,往往通过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等方式,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因此,一些尖锐而深刻且具有讽刺性的政治话语,可以通过寓言的形式传达给统治者或执政者,从古至今一直都深受人们喜欢。通过恰当的寓言故事,可以揭露和抨击黑暗的社会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吐露自身的怨言。寓言也可以用来说明政治观点,表达自身对社会现状的看法,以及自身的政治理念。此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可以通过寓言,来启迪世人,引导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中国寓言发展历程(一)先秦寓言发展1.先秦寓言的文本特性相似性在许多先秦寓言中,许多寓言都存在文本相似的地方,全文相似度很高,甚至完全一样的情况。例如“齐宣王治大室”、“墨子守攻”的寓言故事,分别在多本书籍中出现,其中在《晏子春秋》和《吕氏春秋》之中,文本内容基本一模一样,甚至一字不差。不同书籍中几乎相互相似的寓言文本,说明它们之间可能相互借鉴的情况,使得所有寓言故事近乎一样。也有可能是因为不同的书籍编制者借用了相同的寓言故事,采用了近乎相似的话语编撰。差异性先秦的一些寓言有着同样的主题,文本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词语、段落和情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情况。比如:“列子问关尹子”的寓言故事,在《列子》和《庄子》中都曾出现过,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些许的差异,在《列子》中多出一些虚词。再比如“走兔与积兔”的寓言,该寓言分别在《慎子》和《吕氏春秋》中出现过。在《慎子》中有“积兔在市”,而《吕氏春秋》中却出现了“积兔满市”,两者的动词使用明显不同。再比如“逆旅二妾”的寓言故事,在《列子》和《庄子》中也都有记载,相似的故事内容,然而主人公却截然不同。在《列子》中,主人公为“杨朱”。反观《庄子》,其中主人公变成了“阳子”,然而故事内容却都是一致,表达的寓意也都相同。这种现象在先秦寓言中很常见,特别是在一些非常类似寓言。经常改变部分文字,或者增加或减少的部分虚词。此外,有的寓言故事在流传的时候可能出现讹传的情况,导致信息出现差异,人物、地方发生了变化。然而也存在一些语句表述上的差异,如“魏文侯期猎”的寓言故事,在《战国策》和《韩非子》中都要陈述,然而两本书籍中的陈述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战国策》中描述天气时写道:“天雨”,而到了《韩非子》之中,则变成了“会天疾风”。2.先秦寓言的引用方式先秦寓言在引用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寓言的寓言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此外,先秦寓言所承担的理论分量也有差异。在同一主题寓言中,有着正引导和负引导的差异。如何选择取决于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管仲遗言”在《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皆有引用,《管子》齐桓公被饿死,死后无人收葬,导致蛆虫横行,完全是齐桓公自身的原因。《吕氏春秋》则是大力赞扬了管仲的先见之明,认为其为贤臣,而齐桓公则是咎由自取,才导致最终的结果。《韩非子》则对管仲持有批评意见,其认为管仲明明知道,却不能及时帮助齐桓公处理这一问题,最终酿成大祸。作为臣子,管仲未尽到自己的职责。在不同作者手中,前后引用了同样的寓言。人物和环境虽然基本相同,但每篇文章的主旨都发生了变化,导致寓意不同。因此,阅读体验也截然不同。假设随着同一个寓言的传播越来越广泛,社会接受度越高,这一情况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个性强的新观念出现时,承载思想的“旧”寓言往往成为注意力转变的对象。与《韩非子》中正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希望通过世界对同一主题寓言的广泛认识,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正引用和负引用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引证角度给寓言赋予“正”或“负”价值,以便接受者了解寓言的丰富性。寓言因其丰富内容而广为传播,这是寓言的魅力和寓言存在的意义之一。3.先秦寓言的取材我国古代史学制度十分发达,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史记制度,记载着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官方之外,私人也有自己记载方式。熟知这些历史的知识分子,他们故意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育和独特性,以传达他们的观点。阅读相关材料会发现,先秦寓言中的大多数主角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子罕不受玉”“襄公之仁”“假虞灭虢”“鲁侯养鸟”“孔子困于陈蔡”等同题寓言都属此类。这些寓言核心故事很多都曾经记载于《左传》和《国语》等史书类著作中,融入历史故事使得寓言简单明了,在结构和形象上也很有启示性。因此,这些寓言随着年代的延长,也会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像一些世人熟知的故事,如“楚王好细腰”之类的寓言体现了世俗和人性化和普遍性,因此更容易被世人所铭记。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些历史故事被引用为同一主题的寓言时,它们被以各种方式加以修改。一般来说,寓言作者构成和改造历史,其本身目的不是为了传播历史信息,而是希望通过这一寓言,告知人们一些道理。神话比历史故事更遥远,自然也诸多寓言创作者钟爱的题材。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有很多寓言人物直接从神话传说中脱颖而出,如黄帝、蚩尤等。寓言创作者借助这些神话人物,虚构寓言故事,向世人传达自身的思想观点,以警醒世人、劝告世人、或开导世人。(二)汉魏晋南北朝寓言发展1.汉魏晋南北朝寓言内容魏晋南北朝寓言不断扩大,情节复杂,故事结构逐渐复杂化。比如“周处杀蛟斩虎”的寓言中,故事情节精彩绝伦,周处斩杀蛟龙,勇诛恶虎,然而依然让乡人害怕,最终其成为了忠臣孝子,为乡人所敬重。它的结构已经相当复杂了,只有人物的语言描述有写不足。再例如:“虬与猕猴”这一长篇佛教寓言故事中,不仅情节完整,结构复杂,文中人物也都有生动的语言描写,动作刻画。"猴子"是在佛的化身。“虬”的原意是恶魔。这个寓言的文学意义要比佛教教义的意义大得多。在第一部分中,寓言中首先描述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并为事件的演变做好了准备。第二部分是虬和猿猴的正式交锋,这是寓言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虬先是和猴子交朋友,诱惑猴子说有上千棵大树和吃不完的水果。猴子起初拒绝了,但抵挡不住虬的诱惑,掉进了水里。后来猴子产生了怀疑,骗虬说心在树上,然后回树上取,结果上树后就不下来了,虬也无可奈何。通过这一寓言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寓言故事已然有了完成的结构,不再是简短的三言两语。2.汉魏晋南北朝寓言取材(1)志人类寓言汉魏时期最常见的便是志人类语言故事,借用人物故事来阐述人生哲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世说新语》,文中记载了大量的名人轶事。恒温不着新衣”、“孔群好酒”等简单人物寓言。通过详细描写喜欢旧衣服的恒温和好酒的孔群,通过寓言人物的自我辩护,阐述一些浅显的道理,发人深思。很多人谴责《世说新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说新语》已经脱离历史,具有独立文学价值。《世说新语》中寓言往往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成为志人寓言的主要来源。《世说新语》中的寓言作用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注重人,凸显出了对个体本身的关注;另一方面,著述动机,由之前的喻理变为劝诫,这也成为了魏晋时期主要的寓言风格。《世说新语》的寓言,如果有基本指导思想的话,那就是注重个人,重视个人的个性、言语、性格情感,重视对人性的刻画。(2)志怪类寓言南北朝大量志怪类寓言故事主要是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和宗教迷信盛行而导致的,多与术士、羽士、佛教有关。而且在秦汉之间,寻仙问道,阴阳五行的风气盛行。不仅一般人抱有这样的想法,连知识分子都在谈论阴阳五行。东汉以来,统治者利用迷信来维持政权,导致越来越多人深信神灵。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混乱也促进了宗教的发展。志怪类寓言体现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状。当时残酷的社会现象和百姓的困苦都表现于志怪寓言之中,比如志怪寓言小说的代表作品《幽明录》,当时的人,无论是文人还是普通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更容易落入迷信和宗教的怀抱,其中存有寓言作品的主要《搜神记》《异苑》《宣验记》等。志怪类的文学作品出现在先秦和汉代之前,但是规模还没有形成,其中寓言故事更是寥寥无几,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作品有所增加,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3.汉魏晋南北朝寓言寓意如果汉代的寓言主要服务于政治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的寓言更服务于历史,虽然受到的儒学、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比汉代更多,但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的寓言更远离功利主义和政治。寓言故事中清楚地反映出寓言的文学特征,寓言的创作直接依赖于故事的叙事性。比如“昭王坠屦”、“襄子忍辱”、“割席而坐”、“沾羽灭火”等寓言故事,前两个是汉代寓言,后两个是魏晋南北朝寓言。第一和第二个故事面向战争时期的历史人物,第一是关于楚王节俭和爱民的寓言故事,第二是关于赵襄子忍辱负重的历史故事,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第三个故事中的两个角色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征,没有任何政治因素成份。第四个故事采用了人物化的方法,给动物以人格特征,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品质。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看法发生变化的社会氛围。此外,儒家思想的衰落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觉醒。三国时期佛教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独立特征的外来宗教,渗入到中国社会中。人们开始注意到儒学、道教和佛教的不同,佛教界本身通过经典的翻译加深了人们对佛教的理解。这种种因素导致了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寓言寓意不同。(三)唐宋寓言发展1.唐宋寓言的内容(1)政治教化唐宋寓言内容多是以政治教化为目的的寓言赋,这一类寓言是文人通过文学创作抒发政治见解、暗示行政弊端、影射斥驳某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有力工具。借助奇妙的比喻、熟悉的典故、精彩的情节可以更容易地将抽象而敏感的社会问题、政治道理明确地揭露出来,唐代中后期社会矛盾越是尖锐,寓言赋的讽刺意味就越是深厚,以此来刺激上层统治者及时挽救衰落的王朝,拯救广大百姓于水火。柳宗元的《愈膏肓疾赋》是一篇借古事而寓国事的政治寓言赋,故事取材于晋景公病入膏肓无法医治的故事。作者依托史传进行改编,主要叙述了两大场景,分别为“景公梦疾膏肓”和“秦缓候问”,作者将第一部分简写而把重点放在景公与秦缓、忠臣之间两个回合的对辩上,通过对比先抑后扬。赋中辩论的主题也不仅仅是强调景公病情之重,而是膏肓之疾是否可医,衰亡之国能否治理的问题。刘禹锡的《砥石赋》是一篇抒发个人际遇的作品,同时也是一篇映射社会政治的作品。作者前两段借宝刀受潮生锈,经过磨砺而锋芒再现的寓言故事抒发自己被贬朗州的愤懑心情和渴望实现政治抱负的雄心壮志。徐寅善的《勾践进西施赋》叙写了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处心积虑以报其仇,采纳大夫文种之谋,于国中寻得一美女——西施,遂献之于吴王,以麻痹其心态,腐化其斗志。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最后趁势而起攻灭吴国,夫差自杀。唐末人君无能,其位不谋其政,人臣尸位素餐,奢靡贪婪,藩镇佣兵自持,社会环境令人担忧。作者以历史事件为题的寓言赋显然是以一种严肃的笔调来总结历史教训,劝诫当朝统治者应当励精图治,不要步前人之后尘,此赋便是这样规讽时世之作。(2)劝解启示寓言赋除了表达公共教化的政治目的,还可以很好的表现个人思想,例如对世俗中某种行为的看法、给人以道德层面的劝诫、智慧的启迪等,它们的受众对象不是统治阶级,而是身边的亲朋好友或普通百姓。例如:吕温所作的《由鹿赋》,作者表面上在写鹿,实际上步步为了写人,由猎人利用由鹿捕猎联想到现实人生中“卖友求荣”的行为,过渡的贴合自然,识见深刻,取譬恰切。感叹这种微不足道的动物伤害了同类尚觉得无地自容,现实中卖友之人却能够洋洋得意、居功自傲,可见世风堕落到何种地步,人尚且还不如一只动物。卖友问题自古有之,随着各个历史时期交友标准的不断变化,显得极为复杂,但人之间的不仁、不义屡见不鲜,尤其在以谋求共同利益为朋党的社会,表现地尤为突出,这更见出此赋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则寓言作者站在自身角度观察社会,对卖友的不仁不义之举进行尖锐讽刺,同时告诫世人不要轻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再例如:《黄雀报白环赋》,作者通过寓言告诫世人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在接受了他人的善待后要心怀报恩之心,这样子孙才会得到福报。作者借寓言的形式给世人道德层面的劝诫,使道理更加明晰,给人以精神的启迪。传扬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文化政策各异,虽然大部分国家倾向于尊崇儒家正统地位并兼容佛道二教,但受统治者个人兴趣喜好影响,并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文化政策。到了唐宋年间,三教并行始定为国策,统治者实行儒佛道并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给予社会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唐朝建立者李氏以李耳后裔自居,因此道学思想在唐代获得礼遇和崇奉,著名文人李白、王维的创作都表现出明显的崇道色彩。同时道学也为寓言赋创作提供了广泛的题材,文人吸收借鉴先秦庄子、列子中的寓言故事为己所用,并合理地融入儒家积极用世、道德仁义的观念,在传扬各家思想的同时体现了寓言文学劝时济世的功用。比如《愚公移山赋》取材于《列子》中的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此篇寓言小品文同样是一篇充满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文章:一切事物,包括人民的是非观念和价值标准,都是相对的,智叟似智而愚,鼓励人民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意义。在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下,诸子用寓言和神话故事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成为学术辩论的有力武器。《列子》被归于道家,唐人崇尚老庄之说,因此《列子》在当时的地位很高,邱鸿渐将这个寓言故事改写成赋,其旨也同于《列子》。作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铺排敷衍山之大,进而表现人之心亦大,用愚公自身之言语凸显移山的充分理由和坚定决心,接着极力渲染愚公移山过程的惊天懂得情景,读来恢弘气势,相当精彩,最终将河冀之地变为平原,造福一方百姓,赞美了愚公的品行。2.唐宋寓言的选材(1)动植物寓言唐代寓言赋中大量篇幅是以鸟兽、草木、器物为描写对象,从日常所见之物着眼能够给人以亲切、轻松戏谑之感,广泛引起阅读兴趣的同时使人更容易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例如:《蝎赋》,李商隐通过动物抨击时俗,讽刺辛辣。李商隐的这篇咏物赋紧扣事物的典型特征,切中要害又不着痕迹地讽刺了如蝎子般暗中作梗的阴恨小人,这些“虱”“蝎”都是腐蚀国家肌体的蛀虫,作者对他们深恶痛绝,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的批判、鞭挞。李商隐的另一寓言赋作《三怪物赋》以虚构的动物形象讽刺时弊,所赋佞魖,着重于他的奸佞,以恶为善,以丑为美,颠倒是非,不分黑白;所赋馋鮀,着重其扬恶隐善,丑语诋人,离间友情,疏人骨肉;所赋贪魃,着重其贪得无厌,强取豪夺,唯物是贪,欲壑难填。再比如陆龟蒙的《后虱赋》、《蚕赋》、裴度的《岁寒知松柏后凋赋》、蒋昉的《草上之风赋》、罗立言的《风偃草赋》等等。(2)器物寓言以器物入赋的寓言赋多选取日常生活中寻常可见之物来喻人,表达对光明前途的向往、良好品德的追求和人生哲理的诠释,通常从正面描写,多诚挚的劝诫,少辛辣的讽刺。比如柳宗元的《瓶赋》,作者将咏物和寓言的写法相结合,以器物入赋,将抽象的道理融入日常具体事物中,加以说理、议论来达到讽刺的目的。以瓶的精神来表达自己无虑无私、清白可鉴的品行和坚守其道,九死未悔的高洁品格。再例如崔损的《冰壶赋》,冰壶是一种乘冰的容器,在使用前要浸泡在低温的池水里面,作者以冰壶用来喻指做人做官要像冰壶里的水一样清凉澄澈。寓言中讲述了山上的一块良玉被错做成壶,认为自己内心空乏,于是历经重重磨炼最终成为可用之材,作者以此寓言来比喻君子在修炼品德的过程中也应不畏艰难保持初心,唯有此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刘禹锡的《砥石赋》,作者借宝刀经过磨砺再现锋芒来抒发自己贬谪后渴望重新施展政治抱负的雄心壮志(3)历史典故唐代寓言赋除了以现实中可见的动植物、器物为寄托对象外,还有直接赋咏前代历史故事、典籍典故,来赋予文章厚重感,增强说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前代故事加以改造,或赋予新的时代背景,或反复夸饰渲染增强故事情节,以寄寓对现实的感慨,抒发议论。唐代赋咏历史故事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先秦、汉魏晋时期的史书。所选取的寓言故事大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作者将原本只有一句话或极其简短的故事情节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叙述,例如谢观的《骥伏盐车赋》,写良马拉盐车上太行,才华遭到埋没处境困厄,作者加入骥子遇伯乐之前和之后的状态对比,更加明显地突出了世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及时发现良才的重要性;郗昂的《鹬蚌相持赋》在原典的基础上将鹬和蚌赋予高度的拟人化特征,设想二者之间一番唇枪舌战的对话,呈现出它们不同的心理,最后在僵持中消耗殆尽,渔父尽得其利。也有一些是直接取材于为人熟知的先秦典故,在赋中不多加叙述故事情节,而是集中展开议论的,例如王履真的《目无全牛赋》,开篇直入主题“著绝艺者,积功而成。穷物理者,因心而明。观彼庖丁之游刃,合夫天道之至情。运心术于妙用,得元技于惟精”论述高超的技艺在于功力的积累,用心去体会思考它的道理方能达到纯熟的境界;贾餗的《教猱升木赋》则是告诫世人毋教唆他人做坏事,要以仁义之心教人进取之道……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寓言赋以先叙事后说理或夹叙夹议的形式,寄寓作者自身感慨,阐发道理。(四)元明清寓言发展1.元明清寓言寓意寓言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寓体(故事)和本体(寓意),前者是身体,后者是灵魂。但是寓言的存在,必然有组成其在空间存在的横向与纵向组成要素。《郁离子》中多是借以"君子曰"、"君子谓"之类的书面称谓,然后再紧抒寓意。这种寓意的表现方式是直接、简洁、明确,给人以理性警示,让人明白出于"君子"之口的言语必是故事背后要流露出的深层意义所在。而以感叹词"呜呼"、"哀哉"引出的则是作者的直抒心声。在感情宣泄上与读者达到共鸣。宣泄后,作者直接参与说理和表情达意。这样写,更有痛快淋漓之感。而《丈人养蜂》这种寓意的呈现方式,似有把寓意部分的表现融于故事的痕迹,只是寓意的表示十分明白、直接,与故事整体有着截然的界限。但是人物角色却是故事之中的内容,又不容分割。因此,这类寓言显示出了寓言本体和寓体渐渐相融的趋势。在表达效果上,使人渐入故事角色来领悟事件的寓意,有启人思考之效。2.元明清寓言取材(1)神话传说明代神话传说类的寓言故事最为代表性的便是刘伯温著作的《郁离子》,文中神人形象又以古史中的圣帝贤臣之原型为主,如上帝、稷神、日神、河伯水神、女娲等等,怪、兽类则具有明显的贬义定性,而且神话故事发生地点的选取则更是取自传说中遥不可寻之处,是古文篇章中给人窈缈之感的所在。可见,此时寓言之于神话传说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自觉创作的题材选取,而且在选取上明显地注意材料的假托性运用。而先秦时的神话传说寓言是一种笼统模糊的文学概念。比如“共工怒触不周山”,《郁离子》中则解释为共工因为太冥等人对时局的昏聩无知而大怒。寓言其意则不在说明神仙的力量,而是通过康回触山导致太冥领导的社会解体,来反衬老童的远见卓识和被排挤打压,从而寄寓刘基自身空怀报负、不遇于时的悲愤,以及对元朝统治必然崩溃的预言。(2)历史故事元末明初寓言中的历史故事,除宋濂《龙门子凝道记》七篇完全征引经典史籍之外,其余历史故事均非历史事实记载,而是作者利用历史史实为基础创作寓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借用里面的故事从不同角度重新发表自己的观点,寄寓自己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思考。《龙门子凝道记》中作者基于历史,塑造了龙门子这一人物形象,在书中龙门子是个饱饫诗书、德高望重之人。他既是一个有才华的隐士又是一个讲经布道的先生。在《龙门子凝道记》开篇便布下了一层怀才不遇的幽怨气息。之后,作者通过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自己的满腹经纶。一个个小故事的背后宣扬的是中国古代儒家仁政思想,从对君臣的要求开始,这也透出作者对元末政治的不俩。元末明初寓言中所涉及的著名历史人物近两百个,明君贤臣、诸子百家、辩士策士、奸佞小人等等,身份不等,形形色色的故事里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哲理。但最能扬我之风采的都是一些能臣策士,解决的都是一些君王之惑。因此,他们也是寓言中人物数量最多、形象最丰满、作者着墨的部分。寓言里的这些人物,已经远非史实真人面目,但都是为突出寓意的需要而作的必要改变。四、总结即使是到今天,当我们谈到寓言时,首先想到的也是"伊索寓言"等西方寓言故事,很少有人会清楚讲出我国著名的经典寓言故事,即使偶尔讲出来,也不会真正分清楚那是寓言还是童话还是神话抑或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