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高中物理教学教案1教学设计思想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调查、准备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实施过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块磁钢,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钢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层高的硬币积木。2、演示“磁悬浮”小实验师:以上两实验的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具体的奥妙在那里呢?学生非常新奇,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猜测各种原因,激起学生学习磁知识的兴趣三、实验探索、新课教学师:在初中我们已接触了一些磁有关的知识,生活中有哪些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因课前有准备,学生相对比较活跃,要充分把学生所知道的知识表述出来)师:对磁的认识和应用,早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了多媒体投影补充说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1、天然磁石(成分:Fe3O4)2、司南的照片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3、磁悬浮列车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地铁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车加速到平稳运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超过了F1赛事的最高时速,车厢里上下颠簸很小,左右摇摆得相对还大一些。4、飞鸽依靠地磁场识路等从学生最熟悉的磁知识着手,引出磁的一些概念:磁铁吸引铁质物质5、实物投影指南针的指向磁性:磁体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从中引出N、S极的定义。让学生从磁铁使铁质物体磁化联系到电能使铁质物体磁化,从而来说明电与磁的关系,引出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现象。师:磁铁能吸引铁钉,铁钉是磁铁吗?为什么磁铁可以吸引铁钉?学生回答:铁钉被磁化师问:那么在自然界中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能使铁质物体磁化的呢?(请同学互相帮助想一想,然后回答)学生:电流可以使铁质物体磁化可以向学生说明:1731年,英国商人发现雷电后,刀叉具有磁性。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另师:自然界中磁铁的相互作用早已被人所知,同名磁极排斥,异名磁极吸引,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力的作用很相似?学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相似。师:那么会不会说明两者存在联系呢?如果让你去研究电与磁的关系,你会如何去设计?学生由于已受初中磁知识学习的影响,大部分都提出让通电导线对小磁针作用。投影介绍奥斯特的生平实验演示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师说明:在奥斯特研究的最初,他受到力总是沿着物体连线方向这个观念的影响,总是在沿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均以失败告终。1820年4月,在一次讲课中,他偶然把导线沿南北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通电时磁针转动了老师在此说明奥斯特的生平和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历程,让学生知道每一次科学新发现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的是前期不断的努力和对科学的执著、自信。实验说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场,对磁针产生力的作用。提问:既然电流对磁铁有力的作用,那么磁铁是否也应该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呢?学生回答:应该有。但可能有部分学生因没有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知如何进行逻辑推理。演示实验:安培在此三个月后发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提问:综上所述,磁铁与磁铁的力,磁铁和电流的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通过什么去实现这力的作用呢?学生:磁场因磁场是一种抽象的物质,学生对其了解较少,故可能有一些疑问。多媒体演示磁场是力发生的媒介,让学生对磁场的作用有更形象的理解。师问:司南、信鸽传书等都是利用了地磁场对它们的受力作用,那么地磁场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对此的了解有多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此的认识,可分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发言)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后通过视频说明:地磁场的分布及与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的方向关系视频介绍:地磁场形成的一种原因。投影介绍地磁场的衰减及其可能的原因介绍磁偏角的概念及其发现的实际意义指南针所指的南北(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并不完全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偏角,即磁偏角。师指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磁偏角的记载。师问:除了地球有磁场外,其他天体是否也有磁场呢?有些学生的课外知识较广,可请个别学生把自己对其他天体的磁场的认识阐述一下。师投影介绍:地球的磁场不是独立的,太阳、月亮等天体都有磁场,并且太阳光、太阳黑子、极光形成都与太阳磁场有关。视频介绍:太阳黑子的形成视频介绍:太阳风、极光的形成原因板书设计磁现象和磁场磁现象磁性:磁体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生平介绍电流磁效应实验磁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磁场的作用地球和其他天体的磁场教学后记本教案设计保留了传统教案的一些优点,采用了问题讨论式探究的模式,通过精心创设情景,一路与学生一起摸索,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再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磁场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节课通过大量的图片介绍古代和现代对磁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地磁场分布,使学生从中了解磁偏角的概念、让学生能了解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整节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现,让他们自主寻找问题的根源,注重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高中物理教学教案21、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仪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钩码(一盒)、平行四边形演示器教师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选定的分力夹角和分力大小,调整位置和选配钩码个数;把汇力环上部连接的测力计由引力器拉引来调节角度,并还要调节拉引力距离,使汇力环悬空,目测与坐标盘同心;改变分力夹角,重做上边实验。实验结论:此时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分力夹角趋于180度时合力趋近零。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教师操作:用平行四边形演示器O点孔套在坐标盘中心杆上,调整平行四边形重合实验所形成四边形,用紧固螺帽压紧,学生可直观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图。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实验)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2根、平板测力计2只、刻度尺、量角器、铅笔、图钉3-5个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学生操作:(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O,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量出它的大小。(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拉到O,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F,做出它的'图示。(3)比较F?与F的大小与方向。(4)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注意事项:(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到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测力计与板面平行。(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5)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验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是F和F?符合即可。误差分析:(1)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弹簧秤本身的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2)减小误差的方法——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个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3、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实验仪器:力矩盘(J2124型)、方座支架(J1102型)、钩码(J2106M)、杠杆(J2119型)、测力计(J2104型)、三角板、直别针若干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平衡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力矩的概念。教师操作:(1)将力矩盘和一横杆安装在支架上,使盘可绕水平轴自由灵活地转动,调节盘面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在盘面上贴一张白纸。(2)取四根直别针,将四根细线固定在盘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选定,但相互间距离不可取得太小。(3)在三根细绳的末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第四根细绳挂上测力计,测力计的另一端挂在横杆上,使它对盘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盘静止后,在白纸上标出各悬线的悬点(即直别针的位置)和悬线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盘上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标出力矩盘轴心的位置。(4)取下白纸,量出各力的力臂L的长度,将各力的大小F与对应的力臂值记在下面表格内(填写时应注明力矩M的正、负号,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为负,反时针方向的力矩为正)。(5)改变各力的作用点和大小,重复以上的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不应使力矩盘向后仰,否则悬线要与盘的下边沿发生摩擦,增大实验误差。为使力矩盘能灵活转动,必要时可在轴上加少许润滑油。(2)测力计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则将会由于测力计本身所受的重力而产生误差。测力计如果处于水平,弹簧和秤壳之间的摩擦也会影响结果。(3)有的力矩盘上画有一组同心圆,须注意只有受力方向与悬点所在的圆周相切时,圆半径才等于力臂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力臂只能通过从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来测量。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测力计3个(J2104型)、细线、直尺和三角板、小铁环(直径为5毫米的螺母即可)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等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认识。教师操作:(1)将方木板平放在桌上,用图钉将白纸钉在板上。三条细线将三个测力计的挂钩系在小铁环上。(2)将小铁环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个测力计,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另外两个测力计。平衡后,读出测力计上拉力的大小F1、F2、F3,并在纸上按一定的标度,用有向线段画出三个力F1、F2、F3。把这三个有向线段廷长,其延长线交于一点,说明这三个力是共点力。(3)去掉测力计和小铁环。沿力的作用线方向移动三个有向线段,使其始端交于一点O,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比较F12和F3,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即它们的合力为零。由此可以得出F1、F2、F3的合力为零是物体平衡的条件,如果有更多的测力计,可以用细线将几个测力计与小铁环相连,照步骤2、3那样,画出这些作用在小铁环上的力F1、F2、F3、F4……,它们仍是共点力,其合力仍为零,从而得出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也是合力等于零。注意事项:(1)实验中所说的共点力是在同一平面内的,所以实验时应使各个力都与木板平行,且与木板的距离相等。(2)实验中方木板应处于水平位置,避免重力的影响,否则实验的误差会增大。高中物理教学教案3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了解曲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方向在该点切线方向上且时刻在变,因此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2)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条直线上;(3)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可将曲线运动的条件深化,即平行速度的力只改变速度大小;垂直速度的力只改变速度方向,可根据力的效果将合外力沿速度方向和垂直速度方向分解;(4)了解合运动、分运动,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5)由分运动的性质及特点综合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轨迹。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有关教学软件,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总结概括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处理复杂运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并激发学生兴趣。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研究船渡河运动,假设水不流动,可以想象出船的分运动;又假设船发动机停止工作,可想象出船只随水流而动的另一分运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运用物理学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1、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曲线运动为什么是变速运动,理解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定则;2、已知两个分运动的性质特点,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轨迹,学生不容易很快掌握,是教学的难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每个分运动的初始值(包括初速度、加速度以及每个分运动所受的外力)进行合成,最终还是用合运动的初速度与合外力的方向关系来判断。1、乒乓球、小铁球、细绳。2、斜槽、条形磁铁、铁球、投影仪、计算机软盘、彩电。机械运动可以划分为平动和转动,而平动又可以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所以曲线运动属于平动形式,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仍然可以看成一个质点,曲线运动比直线运动更为普遍。例如,车辆拐弯;月球绕地球约27天转一圈;地球绕太阳约一年转一周;太阳绕银河系中心约2.2亿年转一周。因为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连续发生变化,我们很难直观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方向。可以设想如果某时刻的速度方向不再发生变化,物体将沿该时刻的速度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几种现象。(1)让学生回答,绳拉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断后小球将沿什么方向运动?(沿切线方向飞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绳断后小球速度方向不再发生变化,由于惯性,从即刻起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沿切线飞出。(2)教材内容:砂轮磨刀使火星沿切线飞出,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被磨掉的炽热微粒速度方向不再改变,由于惯性以分离时的速度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又如,让撑开的带有雨滴的雨伞旋转,雨滴沿伞边切线方向飞出(与上例同理)。(3)在想象与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得出: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上。并引导学生注意到: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能同时变化,但速度的方向是一定改变的,速度是矢量,方向一定变,速度就一定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可知,速度的变化一定产生加速度,而加速度必然由外力引起,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并且方向相同。随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如果合外力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将做什么样的运动?(变速直线运动)(2)绳拉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绳子的拉力T起什么作用?(改变速度方向)(3)演示实验(用投影仪或计算机软件):让小铁球从斜槽上滚下,小球将沿直线OO′运动。然后在垂直OO′的方向上放条形磁铁,使小球再从斜槽上滚下,小球将偏离原方向做曲线运动。又例如让小球从桌面上滚下,离开桌面后做曲线运动。(4)观察实验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如下:①平行速度的力改变速度大小;②垂直速度的力改变速度的方向;③不平行也不垂直速度的外力,同时改变速度的大小和方向;④引导学生得出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往往是复杂的,对于复杂的运动,常常可以把它们看成几个简单的运动组成的,通过研究简单的运动达到研究复杂运动的目的。①把注满水的乒乓球用细绳系住另一端固定在B钉上,乒乓球静止在A点,画出线段BB′且使AB≈BB′(如图5),用光滑棒在B点附近从左向右沿BB′方向匀速推动吊绳,提示学生观察乒乓球实际运动的轨迹是沿AB′方向,帮助学生分析这是因为乒乓球同时参与了AB方向和BB′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结果,而这两个分运动的速度都等于棒的推动速度。小球沿竖直方向及沿BB′方向的运动都是分运动;沿AB′方向的是合运动。分析表明合运动的位移与分运动位移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②船渡河问题:可以看做由两个运动组成。假如河水不流动而船在静水中沿AB方向行驶,经一段时间从A运动到B(如图6),假如船的发动机没有开动,而河水流动,那么船经过相同的一段时间将从A运动到A′,如果船在流动的河水中开动同时参与上述两个运动,经相同时间从A点运动到B′点,从A到B′的运动就是上述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注意:船头指向为发动机产生的船速方向,指分速度;船的合运动的速度方向不一定是船头的指向。这里的分运动、合运动都是相对地球而言,不必引入相对速度概念,避免使问题复杂化。①用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求合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运动的合成。反之由合运动求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运动的分解。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矢量运算法则,即平行四边形法则。例如:船的合位移s合是两个分位移s1s2的矢量和;又例如飞机斜向上起飞时,在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分别为v1=vcosθ,v2=vsinθ,其中,v是飞机的起飞速度。如图7所示。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提问学生为什么?(v合为恒量)②提出问题:船渡河时如果在AB方向的分运动是匀加速运动,水仍然匀速流动,船的合运动轨迹还是直线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示学生用曲线运动的条件来判断,然后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判断方法:首先将两个分运动的初始运动量及外力进行合成,然后用合运动的初速度及合运动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关系进行判断。合成结果可知,船的合速度v合与合外力F不在同一直线上,船一定做曲线运动。如巩固知识让学生再思考回答:两个不在同直线上初速度都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1)通过此例让学生明确运动的独立性及等时性的问题,即每一个分运动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合运动与每一个分运动所用时间相同。(2)关于速度的说明,在应用船速这个概念时,应注意区别船速v船及船的合运动速度v合。前者是发动机产生的分速度,后者是合速度,由于不引入相对速度概念,使上述两种速度容易相混。(3)问题的提出:河宽H,船速为v船,水流速度为v水,船速v船与河岸的夹角为θ,如图9所示。①求渡河所用的时间,并讨论θ=?时渡河时间最短。②怎样渡河,船的合位移最小?分析①用船在静水中的分运动讨论渡河时间比较方便,根据运动的独立性,渡河时间分析②当v船>v水时,v合垂直河岸,合位移最短等于河宽H,根向与河岸的夹角。1、曲线运动的条件是F合与v不在同一直线上,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曲线的切线方向。2、复杂运动可以分解成简单的运动分别来研究,由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反之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3、用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可以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合运动轨迹。最后一例题可作为思考题先留给学生。在学生思考后讲解效果更好。高中物理教学教案4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参考题材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高中物理教学教案5教材分析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学生分析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重点难点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高中物理教学教案6一、教学目标1.在已经学习有关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掌握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2.学习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分析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2.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3.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三、教具演示物体在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器材包括: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弹簧振子。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复习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知识。在初中学习时我们就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观察演示实验中物体动能与势能转化的情况。[演示实验]依次演示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和弹簧振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回答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变化情况,教师小结:物体运动过程中,随动能增大,物体的势能减小;反之,随动能减小,物体的势能增大。提出问题:上述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这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二)教学过程设计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从理论上分析物理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情况。先考虑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理想情况。1.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问题: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分析:根据动能定理,有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有WG=mgh1-mgh2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并小结: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此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指出问题:上述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分析物体做平抛和竖直上抛运动时的情况。明确:可以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提出问题: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2.弹簧和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以弹簧振子为例(未讲振动,不必给出弹簧振子名称,只需讲清系统特点即可),简要分析系统势能与动能的转化。明确:进一步定量研究可以证明,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3.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提出问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要能应用它分析、解决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具体问题分析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分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认识。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例1.在距离地面20m高处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1)前面学习过应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平抛运动,现在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2)小球抛出后至落地之前的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1)小球下落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应明确所选取的运动过程,明确初、末状态小球所具有的机械能。例题求解过程: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抛出时小球具有的重力势能Ep1=mgh,动能落地时小球的速度大小为提出问题:请考虑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与用运动合成解决问题的差异是什么?例2.小球沿光滑的`斜轨道由静止开始滑下,并进入在竖直平面内的离心轨道运动,如图所示,为保持小球能够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而不落下来,求小球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滑下?已知离心圆轨道半径为R,不计各处摩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1)小球能够在离心轨道内完成完整的圆周运动,对小球通过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有何要求?(2)从小球沿斜轨道滑下,到小球在离心轨道内运动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3)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一问题?如何选取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1)小球能够通过圆轨道最高点,要求小球在最高点具有一定速度,即此时小球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恰好等于小球所受重力;(2)运动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3)选小球开始下滑为初状态,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为末状态,研究小球这一运动过程。例题求解过程:取离心轨道最低点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开始时小球具有的机械能E1=mgh。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时,小球速度为v,此时小球的机械能成完整的圆周运动。进一步说明:在中学阶段,由于数学工具的限制,我们无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小球在离心圆轨道内的运动。但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很简单地解决这类问题。例3.长l=80cm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质量m=100g的小球。将小球拉起至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后无初速释放。不计各处阻力,求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细绳对小球拉力多大?取g=10m/s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1)释放后小球做何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是否等于小球的重力?(2)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归纳学生分析结果,明确:(1)小球做圆周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的拉力大于小球的重力,此二力的合力等于小球在最低点时所需向心力;(2)绳对小球的拉力不对小球做功,运动中只有重力对球做功,小球机械能守恒。例题求解过程:小球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量ΔEp=-mgh=-mgl(1-cos60°),在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各例题,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学生的分析,作课堂小结。五、小结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通过例题分析要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其次要正确选择所研究的物理过程,正确写出初、末状态物体的机械能表达式。3.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逐步培养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4.应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处理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与圆周运动或动量知识相结合,要注意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说明势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同样,机械能也应是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必过份强调这点,平时我们所说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理解为是对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的一种简便而通俗的说法。高中物理教学教案7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着重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内容。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抽查或考查结果,认真分析卷面,总结经验。对未达标的个别同学,可通过耐心细致地辅导达到能力要求。普遍问题,可通过评析卷面加以解决,使绝大部分同学达到本阶段的能力要求。对不完善的措施和方法,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高中物理教学教案8师生共同得到电磁波的特点:(1)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互相垂直,并且都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在前面学习的光的偏振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上图所示。(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向周围空间传播电磁能,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3)三个特征量的关系:v=λf。在真空中v=3.0×108/s。师: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足以根牛顿力学体系相媲美,它是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3.赫兹的电火花师: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还只是一个预言。还有待于科学实验的证明。是赫兹把这个天才的预言变成了世人公认的真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的探索历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赫兹的生平简介(见附录),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物理情感教育。课堂总结、点评本节主要学习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主要内容。知道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还知道了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场,即电磁场。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波中的电场与磁场相互垂直,且二者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课余作业完成P79“问题与练习”的题目。教学体会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高中物理教学教案9教学目的1.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及相互作用力大小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2.能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教具小弹簧(每小组一个),演示用的两块铅块。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是根据哪些现象和实验总结出来的?可答:将木棍折断需用力,说明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排斥力;将两块铅块压紧后能连在一起……。教师可再演示两块铅块压紧后能连接一起的实验,加深对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的认识。二、新课教学1.进一步证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学生分组实验:慢慢用力弯曲橡皮,观察橡皮受力后的状态变化,着重分析橡皮发生形变时为什么有弹力产生。通过对此问题的思考,应使学生体会到弹力是宏观领域中的力,实际上是物体在形变时内部的相邻两边大量分子相互作用力的总和。学生分组实验:用手压缩小弹簧。观察弹簧形变的情况,并分析压缩弹簧时为什么也有弹力产生。用手压缩弹簧时,压到一定程度就很难继续压缩,弹簧产生一种抗拒压缩的力,这力就是宏观表现出的弹力,实际是弹簧截面两边大量分子互相排斥的结果。小结: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分子的引力和斥力的.合力,称为分子力。2.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读书得出答案,并进一步提问:(1)分子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答案参阅课本图11-6(2)为什么当r>r0时表现为引力,r<r0时表现为斥力?抓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对斥力的影响比对引力的影响大这个要点去回答。3.教师指出:为了处理问题简单起见,可认为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当r>r0时,F为引力。然后用仿照课本图11-7自制的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4.学生分组讨论问题。(1)我们把锯条弯得很厉害时就会断裂,为什么?答:分子间距离超过一定限度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0,于是物体就被拉断。(2)打碎的玻璃杯,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拼在一起利用分子力使杯子复原?对此题学生常常提问若把玻璃磨平能靠分子力把它们粘在一起吗?教师可介绍在制造光学仪器时,需要把两块透镜进行粘合,就是把两个粘合的表面磨光,并处理得很干净,再加一定的压力就可以使其粘合在一起。这种粘合就是利用分子间的引力。最近几年来出现的摩擦焊接、爆炸焊接,都是利用分子引力。摩擦焊接是使焊件两个接触面高速地向相反方向旋转,同时加上很大的压力(约每平方cm加几千到几万牛顿的力)经几s钟后就焊成一个整体了。高中物理教学教案10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相对论的速度变换公式。2.知道相对论质量。3.知道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应用相对论时空观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相对论力学的探索热情。教学重点三个结论的理解应用。教学难点能辨清在哪些情况下要考虑相对论效应,哪些情况下不必考虑。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教学用具投影仪及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在第一节内容的学习中,遗留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典物理中速度叠加原理与光速不变之间的矛盾,显然经典的速度叠加原理在高速情况下是不适用的,下面我们来认识相对论的速度叠加原理(二)进行新课1.相对论的速度变换公式[投影]如图,高速火车对地速度为v,车上小球相对于车的速度为u′,则地上观察者观察到它的速度为u则有:u=注意这一公式仅适用于u′与v在一直线上的情况,当u′与v相反时,u′取负值.下面请大家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地面观察者看到的球速度,并比较u与u′+v以及u与c的大小关系[投影问题](1)当u′=v=c时(2)当u′=cv=c时(3)当u′=-cv=时(学生基本能准确快速地代入运算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生1:第一问中u=c,u′+v=c,可见u<(u′+v)并且u<c。由此可以看出,合速度比(u′+v)要小,这与经典速度合成完全不同。生2:第二问中u=cu′+v=2c,与上面同学分析是一致的.生3:第三问中u=-c,表示合速度大小仍然为c,方向与v相反,从二、三两个结果可以看出,u′=c时,不论v如何取值,在什么参考系中观察,光速都是c.师:三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于低速物体u′与v与光速相比很小时,根据公式u=可知u′v2.相对论质量师:我们先来解一道力学题。[投影]质量m=0.5kg的小球,在F=100N的合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加速,求经2×106s,它的速度变为多少?生:据F=ma可求出a=200m/s2,再据v2=at求得经2×106s时,它的速度为4×108m/s。师:大家觉得这个结果可能吗?生:不可能,前面我们已经看到,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3×108m/s。师:问题出在哪里呢?生:可能是物体的质量发生了变化,随速度的'增加而改变。师:这一猜想很有道理。事实上,严格的论证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如果物体静止时质量为m0,以速度v运动时质量为m,则有m=由公式可以看出随v的增加,物体的质量随之增大。3.质能方程师:根据前面的相对论质量,爱因斯坦质能联系方程应该变为E=mc2=.物体运动的动能为运动时能量和静止时能量E0之差:Ek=E-E0物体低速运动时,E=≈[1+()2]m0c2(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数学公式)动能Ek=E-E0≈()2m0c2=m0v2这就是经典力学中我们熟悉的动能表达式。由此可以看到,牛顿力学是v(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我们通过对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质量公式和质能方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了相对论原理在高速状态下的应用,激发了对相对论力学的探索热情。(四)课余作业完成P116“问题与练习”的题目。课下阅读课本内容。高中物理教学教案11一、教材分析《波长、频率和波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第12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为一个课时,主要学习描述波的三个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波速。本节内容是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象中求出波长。2).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源振动周期的关系。3).知道波速的物理意义,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4).理解周期(频率)、波速的决定因素,知道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谁变谁不变。5).能从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正确画出下一时刻和前一时刻的波的图象。2、能力目标:1).通过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等概念的`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2).通过画出下一时刻或前一时刻波形的训练,提高绘图技能,同时体会波动的时间和空间周期性。3).通过对波动问题多解性的讨论,训练学生全面、周密思考问题的素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波动过程的重复之美,体验周密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难点1.波速、周期(频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画出某时刻波形的技能。3.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教学难点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有关波的知识和现象,在初中已经学过诸如声波之类的波的知识,但是那时候的知识过于感性和肤浅,通过高中的学习会把知识落实的更加科学和深刻。五、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探究、交流、多媒体课件。六、教具和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把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内容做完整并且核对答案。2、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还有教具的准备。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复习并引入新课师: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主要异同有什么?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回答问题。师:与振动过程相比,波动过程要多出一种运动形式,那就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因此描述波动就需要更多的概念,本节课我们就学习描述波动的概念,同时进一步研究波动的运动规律。高中物理教学教案12学习目标洛伦兹力、圆周运动、圆心、半径、运动时间学习重点确定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知识要点一、基础知识:1、洛仑兹力叫洛仑兹力。通电导线所受到的安培力实际上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洛仑兹力的。2、洛仑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应用左手定则要注意:(1)判定负电荷运动所受洛仑兹力的方向,应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的方向。(2)洛仑兹力的方向总是既垂直于又垂直于,即总是垂直于所决定的平面。但在这个平面内电荷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却不一定垂直,当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应用左手定则不可能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方向的同时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这时只要磁感线从手心穿入即可。3、洛仑兹力的大小f=,其中是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1)当=9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垂直时,f=,这种情况下洛仑兹力。(2)当=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平行时,f=最小。(3)当v=0,即电荷与磁场无相对运动时,f=,表明了一个重要结论:磁场只对相对于磁场运动的电荷有作用力,而对相对磁场静止的电荷没有作用力。4、如何确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半径及运动时间?(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上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圆心找到以后,自然就有了半径(一般是利用粒子入、出磁场时的半径)。半径的计算一般是利用几何知识,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及圆心角等于圆弧上弦切角的两倍等知识。(3)在磁场中运动时间的确定。利用圆心角与弦切角的关系,或者是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计算出圆心角的大小,由公式t=×T可求出运动时间。有时也用弧长与线速度的比。如图所示,还应注意到:①速度的偏向角等于弧AB所对的圆心角。②偏向角与弦切角的关系为:<180°,=2;>180°,=360°-2;(4)注意圆周运动中有关对称规律如从同一直线边界射入的粒子,再从这一边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典型例题例1、图中MN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纸面的平板,它的`一侧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带电粒子从平板上狭缝O处以垂直于平板的初速v射入磁场区域,最后到达平板上的P点。已知B、v以及P到O的距离l,不计重力,求此粒子的电荷e与质量m之比。解析:粒子初速v垂直于磁场,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而做匀速圈周运动,设其半径为R,由洛伦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有Bqv=mv2/R因粒子经O点时的速度垂直于OP,故OP是直径,l=2R由此得例2、一个负离子,质量为m,电量为q,以速率v垂直于屏S经小孔O射入有匀强磁场的真空室中,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离子运动方向垂直,并垂直于纸面向里,如图所示。如果离子进入磁场后经过时间t到达P点,则直线OP与离子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跟t的关系式如何?解析:做出OP的中垂线与OS的交点即为离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轨迹如图示:方法一:弧OP对应的圆心角①周期T=②运动时间:t=③解得:④方法二:弧OP对应的圆心角⑤半径为r,则qvB=⑥弧长:l=r⑦线速度:v=⑧解得:⑨例3、如图,在某装置中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O_y所在的纸面向外。某时刻在_=l0、y=0处,一质子沿y轴的负方向进入磁场;同一时刻,在_=-l0、y=0处,一个粒子进入磁场,速度方向与磁场垂直。不考虑质子与粒子的相互作用。设质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1)如果质子经过坐标原点O,它的速度为多大?(2)如果粒子与质子经最短时间在坐标原点相遇,粒子的速度应为何值?方向如何?解析:①质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其圆心在_=处其半径r1=⑴又r1=⑵⑶②质子从_=l0处至达坐标原点O处的时间为t=⑷又TH=⑸⑹粒子的周期为⑺⑻两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由几何关系得:⑼又⑽解得:与_轴正方向的夹角为。达标训练1.每时每刻都有大量带电的宇宙射线向地球射来,地球磁场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些宇宙射线中大多数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使它们不能到达地面,这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假设有一个带正电的宇宙射线粒子正垂直于地面向赤道射来,(如图,地球由西向东转,虚线表示地球自转轴,上方为地理北极),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它将(A)A.向东偏转B.向南偏转C.向西偏转D.向北偏转2.图为云室中某粒子穿过铅板P前后的轨迹。室中匀强磁场的方向与轨迹所在平面垂直(图中垂直于纸面向里)。由此可知此粒子(A)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3.如图所示,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的边界上,有两个质量和电量均相同的正、负离子,从O点以相同的速度射入磁场中,射入方向均与边界成角。若不计重力,关于正、负离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运动的轨道半径不相同B.重新回到边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C.重新回到边界的位置与O点距离不相同D.运动的时间相同4.如图,在_>0、y>0的空间中有恒定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的方向垂直于_Oy平面向里,大小为B。现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在_轴上到原点的距离为_0的P点,以平行于y轴的初速度射入此磁场,在磁场作用下沿垂直于y轴的方向射出此磁场。不计重力的影响。由这些条件可知(D)A.不能确定粒子通过y轴时的位置B.不能确定粒子速度的大小C.不能确定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所经历的时间D.以上三个判断都不对5.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粒子经过一段时间,受到的冲量大小为mv,不计重力,则这段时间可能为(CD)A.2m/(qB)B.m/(qB)C.m/(3qB)D.7m/(3qB)6.质子()和粒子()从静止开始经相同的电势差加速后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则这两粒子的动能之比Ek1:Ek2=,轨道半径之比r1:r2=,周期之比T1:T2=。1:21:;1:27.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1.0×107m/s与_轴成30°的方向从原点出发,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磁感应强度B=1T,那么圆运动的半径为m,经过时间s,第一次经过_轴。(电子质量m=9.1×10-31kg)5.69×10-5,5.95×10-128.在图所示的各图中,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为B,带电粒子的速率均为v、带电量均为q。试求出图中带电粒子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F=qvBF=qvB0F=qvB9.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宽度为d的匀强磁场中,穿透磁场时速度方向与电子原来入射方向夹角30°,则电子的质量是。2qBd/v高中物理教学教案13一、教材分析本节继第三节介绍四种传感器的应用实例之后,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2)、知道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特性。(3)、掌握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企业合并协议书(含资产评估与转让)
- 2024专业主持人服务协议版B版
- 江南大学《电算会计系统》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英语视听说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小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合同
- 暨南大学《职业道德与伦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社会学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学院《运动疗法技术学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肉牛养殖风险管理合同2篇
- 中医专业职业规划
- 不离婚各过各的协议书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大学《管理经济学》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及考试真题解析
- 合集螺纹连接练习题及答案
- 优2023年河南中考语文+英语+政治+历史模拟测试卷定心卷含答案
- 广东省统一用表《竣工验收备案表》填写范例1
- 篮球战术课教案
- 网络平台足疗技师合作协议
- 河南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安棚碱矿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修复方案
- 广州数控GSK980TDb操作步骤(刀补对刀)
- (完整)小学语文考试专用作文方格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