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行业概况分析_第1页
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行业概况分析_第2页
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行业概况分析_第3页
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行业概况分析_第4页
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行业概况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行业概况分析

一、市场与消费者市场

1、市场

市场是多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释。在市场营

销学中,市场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有购买愿望的购买者群体。这个

定义指明了市场必须具备一个要素:一是购买者群体,二是有购买愿

望,三是有货币支付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市场二人口+购买力+购买

愿望。市场规模取决于有购买力、有购买愿望的人数多少。

2、消费者市场

消费者市场是个人或家庭为了生活消费而购买产品和服务所形成

的市场。生活消费是产品和服务流通的终点,因而消费者市场也称为

最终产品市场。消费者市场是相对于组织市场而言的。组织市场指以

某种组织为购买单位的购买者所形成的市场,购买目的是为了生产、

销售或履行组织职能。

二、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集群高质量发展

重点发展大型施工机械、大型起重机械、高空作业机械和大马力

动力机械、智慧农场装备、农用特色机器人等,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

和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的高效融合,加强无人化场景应用,打造综合

实力国际先进的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集群。

(一)起重机械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大型化、智能化和新能源动力起重机,重点突破大吨位

起重机发动机和钢丝绳、大载荷断开式车桥和大扭矩自动变速箱、高

压高精度液压泵阀、高精度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和技术。

(二)挖掘机械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大型矿用挖掘机、灵活机动的小型和新能源动力挖掘机,

拓展挖掘机多场景切换功能,推行无人化挖掘机群联合施工模式,重

点突破低速大扭矩高瞬态响应动力系统、数字化液压系统、系列化新

能源技术等。

(三)路面机械高质量发展

围绕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路面机械产品单机无人化以及压

路机、摊铺机等机群联合无人化作业,促进智能控制、传感技术与路

面机械的融合应用突破,大力发展压路机、摊铺机、路面养护矶械、

铁刨机等高附加值路面机械。

(四)应急装备高质量发展

围绕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需求,发展系列化、成套化、智能

化应急装备,大力发展石化火灾、地下空间隧道、地下矿山等多场景

无人操控成套救援装备,以及大米数高层建筑消防救援等专用装备,

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专用紧急医学救援、智

能无人应急救援、专月抢险救援、监测预警与灾害信息获取等应急抢

险救援新技术、新装备的系统研发,努力形成门类全、可靠性高的灾

害防治装备体系。

(五)农业机械高质量发展

立足农业全面全程机械化发展需求,以高质量、高效率作业为目

标,大力发展智能型大马力拖拉机、水稻全程智能设备、乘坐式高速

插秧机等大中型、复合式农机装备,提升全自动高速移栽机、高效智

能变量施药施肥机、采棉机、智能投饵投饲机、高性能饮料粮油装备

等市场潜力大的专用农机装备产业化水平,重点突破动力换挡/CVT变

速箱、大功率液压转向驱动桥、智能作业机具等关键核心部件,攻关

装备成套化、农业组合导航系统、作业过程智能调控系统等关键核心

技术,推动智能化无人农机的规模化应用。

三、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升级工程,制定实施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案,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

心。

(一)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企业创新能力

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加大研发

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新型研

围绕省重点集群建设区域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市场导向、

主体多元、机制灵活的高水平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

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基础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

到2025年,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20家以上。

(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进一步激发我省科教资源创新活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创建国

家重点实验室,紧密对接地区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建设一批创新成果

转化中心,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

放。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到

2025年,建设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

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

四、形成特色彰显融合协调的区域产业新格局

强化全省制造业发展一盘棋,因地制宜发挥基础优势,彰显产业

特色,深度协同共建集群和产业链,支持沿江、沿海和苏北三大区域

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全省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为促进区域产业协调

发展贡献江苏方案。

(一)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沿江产业带

完善新兴产业生态,推动优势产业焕新,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

示范区在产业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支持苏锡常、宁镇扬等地区加强创

新资源、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协同培育物联网、高端新材料、生物医

药、新型医疗器械、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与显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

汽车、核心软件、新兴数字产业、新型电力装备、高端装备、高技术

船舶、节能环保等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支持跨江融合产业园区共建,

聚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创新引领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扬子江先

进制造产业带。

(二)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沿海增长极

制定实施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高起点布局、高

水平规划、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南通、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城市

要素资源吸纳能力,提升建设通州湾、徐灯、滨海港等一批产业载体,

重点培育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

术船舶、高端新材料、高端纺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

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承接沿江地区重化工产业转移,推动化工、钢

铁等临港产业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

制品、海水淡化装备等海洋特色产业,加强与上海港口资源联动,壮

大现代航运、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长三角北翼最具活力的

先进制造新增长极。

(三)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苏北产业崛起

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激发苏北地区产业基础和活

力,支持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提升本地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

作用,重点培育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装备、

高端纺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先进制造业

集群,推动石化、轻工、建材等重点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苏北地

区产业振兴。完善南北合作共建机制,搭建南北共建产业合作对接平

台,定期举办全省产业转移对接大会,支持苏北地区提升承接能力,

依托苏宿工业园区、宁淮特别合作区等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新路径。

(四)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载体能级

把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作为培育集群和产业链的核心载体,引导

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以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目标,提升产业

创新能力和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建设智能制造广泛推行的智慧园区,

探索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园区联盟等模式,带动本地区或跨区域低

效园区提升发展。支持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园区建设运营。支持和引导各地区加快推进县级以下工业集中区改造

提升,通过高标准的规划建设、高效率的空间利用,高质量打造一批

特色产业基地。

(五)塑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国际竞争新优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持续推进制造业全方位高水平对内对外

开放,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新空间,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

纽。

(六)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内开放

主动对接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落实《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制定长三角国家先进制造

业集群一致行动计划,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在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

服务、物联网等领域联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重大项目

统筹布局,协同推进沪宁合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加快

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

展,成立长三角产业链发展联盟,共建一批跨省市产业合作园区,完

善产业承接转移协调机制,提升产业链区域协作水平。加强与长江经

济带中上游地区合作对接,引导产业链部分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建设一批产业转移基地。

(七)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际产业合作

围绕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重点先

进制造业集群,省市联动引导外资企业主动融入和参与重点产业链建

设,促进内外资共享制造知识和文化溢出。支持省内企业巩固发达经

济体等传统市场份额,开拓一带一路等多元市场,高水平建设境外经

贸合作区,支持制造企业输出优势产能、资本品牌、技术标准和管理

经验。指导行业组织和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组建产业联盟,打造

全程相伴江苏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

(A)做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平台

放大自贸试验区政策集成和开放优势,提升产业全球协同创新和

资源配置能力,在投资贸易、产业合作、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

域先行先试,引领和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发挥中韩、中德、中以、中

日等合作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加强与东工、东南亚地区的产业链供

应链紧密协作,培育国际特色产业合作园区,举办东亚企业家太湖论

坛。深入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

设。

五、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

以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为导向,实施卓越产业

链打造、重点产业焕新工程,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锻造

优势产业长板,补齐产业基础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再造

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

术基础等领域,制定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构建高标准的

产业基础体系。支持基础材料、零部件和软件企业与产业链下游应用

企业协同攻关突破,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重点提高基础产品

的可靠性、稳定性,力争在高端液压件、超精密控制器、驱动器和传

感器、光通信器件、设计仿真分析一体化软件、先进合金和纤维材料

等领域取得突破。持续引导和鼓励财政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项目率先

应用产业基础创新成果。大力促进军民基础技术相互转化应用,搭建

国防科技成果民用转化平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

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成果转化、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完善

技术、工艺等基础数据库。围绕重点工艺环节,试点建设一批区域性

(共享)专业工艺中心,提升集群产业基础工艺水平。

(二)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势产业链竞争力

立足我省制造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

建立健全产业链挂钩联系制度,分行业精准施策,支持重点产业链强

链补链,加强资源、技术、装备支撑保障,巩固提升特高压设备、生

物医药、晶硅光伏、风电装备、高技术船舶等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做

强集成电路、轨道交通、5G、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链优势环节,布局

一批支撑产业升级的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趋势

的整机或终端产品,加快钢铁、石化、轻工和建材等重点行业焕新升

级,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c到2025年,形成10条以

上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的卓越产业链。

(三)培育壮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链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领域为重点,强化基础研究支撑,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加快关键核心

技术突破、迭代和应用,鼓励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培育

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努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在基因技术、空天与

海洋开发、量子科技、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实施

未来产业培育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丰富和扩大应用场景、完善生

态,建设未来产业试验区。

(四)促进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

以拓展制造业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为方向,大力推广定

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

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

延伸,加快发展产品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人力资

源、品牌运营等服务,提升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售后服

务等发展水平,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制造服务供给主体。到2025年,

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

台)300个。

六、开创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制造新图景

坚持系统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制定智能制造引领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变革,打造制造业

全面数字化转型江苏样板。

(一)分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改造升级

推动数字技术全链条、全要素赋能制造业发展,坚持制造企业数

字化普及、网络化推广、智能化示范并行推进。支持骨干企业琏动工

艺创新、装备升级和业务流程再造,建设数字化全连接的智能示范车

间、制造全过程智能化升级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落实工业和信息化

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研发推广面向中小企业的低成本、

模块化的先进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引导企业

积极开展管理体系贯标,完善数字化转型战略架构,加快建立数字化

转型闭环管理制度。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

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二)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基础

突破高性能传感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基础零部件和装置,加

快研制一批技术工艺水平先进、信息化程度高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

推动各类通用、专用制造装备加速迭代升级。大力开发面向产品全生

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各环节的核心软件,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引

导行业龙头企业、装备服务商、互联网平台企业等跨界融合,培育一

批熟悉工业机理、专业化水平高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支

持骨干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定,

提高行业标准试验验证水平和能力。办好世界智能制造大会。

(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域数字化转型

以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和敏捷化服务的系统集成融合为方向,

引导链主企业持续优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

业务流程,建设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的智慧供应链,带动上

下游企业同步实现智能化升级。结合重点行业特点,培育推广网络协

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

进智能制造进集群进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先导区,

打造若干区域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和园区数字化

转型。

(四)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支撑

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

支持建设数字开源社区。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重点打造一

批高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

支持企业建立全流程的数据归集体系,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加强5G、

千兆光纤宽带、数据中心、标识解析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规模部署和

创新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完善企业内网,创建国家5G+工业

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建

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40个。

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原则

(一)自主创新,开放合作

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以创新引导需求、驱动转型、优化

供给、保障安全,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融入新发展格局,

持续深化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形成制造业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二)质效优先,生态友好

坚持质效优先、绿色发展,着力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推进产业

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优质消费品和中高

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升级,

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三)系统推进,彰显特色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全省制造业发展,加强优势产业和新兴

产业协同,促进科技、金融、人才与制造业协同,支持和引导各地找

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全省上下联动、各地特色彰显、产业生态完

善的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一)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

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营商环境

优化升级行动,对标国际一流,打造我省营商环境升级版。实施涉企

经营许可事项清单化管理,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创新审批方式,广泛

推行告知承诺制。建立健全覆盖企业注册、业务开展、资本运作、清

算注销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化服务制度。推进环保、应急、质检等监管

能力现代化,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支持各地打造企业

服务一站式线上平台,提升涉企服务效能。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

准入,破除招投标等领域各种壁垒,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健全防范和

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常态化、

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政企沟通渠道。

(二)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空间

加强与国土空间等规划对接,引导各地开展工业用地区域和红线

划定,加强工业用地用途管制,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实行产业用地

准入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存量用地盘活,推动

低效用地腾笼换鸟,支持各地出台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差别化政策

措施。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探索土地用途兼容复合利用,推动不

同产业类型依法合理转换。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制造企业利

用自有工业用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在5年内实行继续按土地原用

途和权利类型适用过渡期政策。

(三)壮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

围绕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编制人才图谱和需求目录,

在海外人才引进、双创计划、333工程中提高制造企业人才比重,探索

设立制造业人才发展基金,制定实施产才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壮

大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工程师人才队伍,更加重视本土人才培养。

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

野的优秀企业家,建设张骞企业家学院,设立江苏企业家日,实施新

生代企业家成长促进计划。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

重点产业精准对接,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

(四)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精准支持

推动产业政策从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支持各

地探索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各类惠企政策,提

高政策获得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

扩大财政风险补偿基金规模,通过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制造企

业融资成本,保持制造业贷款比重基本稳定。支持国家产业基金子基

金在我省落地,加大投资基金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设立重点产业链

专项基金,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

(五)弘扬制造文化

挖掘制造文化内涵,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工

匠精神、诚信精神,依托本地区工业遗产、老旧厂房、工业博物馆、

现代工厂等制造文化特色资源,打造一批沉浸式制造文化体验产品和

项目。推进制造文化进校园,鼓励大国工匠、工程师、企业家进课堂。

鼓励创作制造题材的文化影视作品,通过多种形式讲好江苏制造故事,

宣传制造典型人物,推动江苏制造文化传承传播,提升江苏制造文化

软实力。定期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表彰对制造业高质量

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特别是新生代企业家。

九、营销调研的类型及内容

(一)营销调研的类型

市场营销调研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调研

时间可分为一次性调研、定期性调研、经常性调研、临时性调研;按

调研目的可分为探测性调研、描述性调研和因果关系调研。

1、探测性调研

企业在情况不明时,为找出问题的症结、明确进一步调研的内容

和重点,需进行非正式的初步调研,收集一些有关资料进行分圻。探

测性调研研究的问题和范围比较大,在研究方法上比较灵活,在调研

过程中可根据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有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如果探测性

调研已能弄清其来龙去脉,可不再做进一步调研。

2、描述性调研

在已明确所要研究问题的内容与重点后,通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对市场营销活动的某个方面进行客观的描述,对已经找出的问题作如

实地反映和具体的回答。市场营销调研一般要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

一手资料,摸清问题的过去和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

办法。描述性调研是市场营销调研采用的一种类型。如某企业产品销

量下降,通过调研,查清主要原因是产品质量差、售后服务不周到等,

可将调研结果进行描述,如实反映情况和问题,以利寻求对策。

3、因果关系调研

企业营销活动存在许多引发性的关系,大多可以归纳为由变量表

示的一些函数。这些,变量包括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产品产量、价格、

促销费用等,也包括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产品销售量、市场竞争格局

与供求关系等。描述性调研可以说明这些现象或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关

系,而因果关系调研则要在描述性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问题发生

的因果关系,说明某个变量是否影响或决定着其他变量的变化,解释

和鉴别某种变量的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

对变量产生影响的程度。

(二)营销调研的内容

营销调研涉及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产品、顾客、销售和

促销调研等。

1、产品调研

产品调研包括对新产品设计、开发和试销,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良,

以及对目标顾客在产品款式、性能、质量、包装等方面的偏好趋势进

行预测。定价是产品销售的必要因素,因此也需要对供求形势及影响

价格的其他因素的变化趋势进行调研。

2、顾客调研

顾客调研包括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购买决策的影响,确定这些因素的影响作

用到底是发生在消费环节、分配环节或是生产领域。此外,还要了解

潜在顾客的需求情况(包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何时需要等)、影

响需求的各因素变化的情况、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及对本企业产品的满

3、销售调研

销售调研包括对购买行为的调查,即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心

理等因素对购买决策的影响,也包括对企业销售活动进行全面审查,

如对销售量、销售范围、分销渠道等方面的调研,还有产品的市场潜

量与销售潜量以及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也都是销售调研的内容。

销售调研还应该就本企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劣势进行评价。

4、促销调研

促销调研主要是对企业在产品或服务的促销活动中所采用的各种

促销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如广告目标、媒体影响力、广告

设计及其效果,公共关系的主要动作及效果,企业形象的设计和塑造

等,都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调研。

十、营销调研的方法

(一)确定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代表性直接影响调查资料的准确性。根据调研的目的

及人力、财力、时间情况,要适当地确定调查样本的多少和确定调查

对象。

1、普查和典型调查

普查是对调查对象进行逐个调查,以取得全面、精确的资料,信

息准确度高,但耗时长,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大。典型调查是选择

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据以推论总,体。只要样本代表性强,调

查方法得当,典型调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抽样调查

当调查对象多、区域广而人力、财力、时间又不允许进行普查时,

依照同等可能性原则,在所调研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

本,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来推论全体。常用的抽样方法有:

(1)纯随机抽样D完全不区别样本是从总体的哪一部分抽出,总

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出来。如采用抽签法或乱数表法。

(2)机械抽样。遵照随机原则,将全部调查单位按照与研究标志

无关的一个中立标志加以排列,严格按照一定的间隔机械地抽取调查

样本。由于样本在总体中分配较均匀,样本代表性也较大。

(3)类型抽样。实行科学分组与抽样原理相结合,先用与所研究

现象有关的标志,把被研究总体划分为性质相近的各组,以减低各组

内的标志变异度,然后在各组内用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的方法,按

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重成比例地抽出样本。这种方法也叫类型比例抽

样,样本代表性更大,可得到较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更精确的结果。

(4)整群抽样。上述方法都是从总体中抽取个别单位,整群抽样

则是整群地抽取样本,对这一群单位进行全面观察。其优点是比较容

易组织,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

(5)判断抽样。由专家判断而决定所选的样本,也称立意抽样。

(二)收集资料

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固定样本连续调查

用抽样方法,从母体中抽出若干样本组成固定的样本小组,在一

段时期内对其进行反复调查以取得资料。调查技巧可采用个别面谈、

问卷调查、消费者日记或观察记录调查。固定样本连续调查能掌握事

项的变化动态,分析发展趋势。但如持续时间长,被调查者会感到厌

烦。所以,对一般问题的调查,往往采用一次性调查,其方法包括观

察法、实验法和询问法。

2、观察调查

由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的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记

录,据以研究被调查者的行为和心理。这种调查多是在被调查者不知

不觉中进行的,除人员观察外,也可利用机械记录处理。如广告效果

数据,国外多利用机械记录器来收集。直接观察所得的资料比较客观,

实用性也较大。其局限性在于只能看到事态的现象,往往不能说明原

因,更不能说明购买动机和意向。

3、实验法

在给定的条件下,通过实验对比,对营销环境与营销活动过程中

某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如通过一项推

销方法在特定地区及时间的小规模实验,并用市场营销原理分析其是

否值得大规模推行,即销售实验。

4、询问调查

按预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或调查表,通过口头、电话或书面方式,

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口头询问不仅能当面听取被调查者

的意见,还可观察其反应,发现新问题,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可靠的

资料;缺点是花费时间和人力较多,调查结果还会受调查人员的询问

技巧及主观因素影响。电话调查取得信息最快,回答率也较高,而且

同城电话费用也较低;不足之处是被调查对象限于通电话者,对问题

只能得到简单的回答,有时不易得到被调查者合作。通信调查一般是

将所要收集的资料设计成问卷,其调查面宽,能深入城乡各地,被调

查者也有充分时间考虑;主要缺点是回收率低、周期长,有时因误解

问卷或不愿认真回答造成误差较大。

十一、营销活动与营销环境

市场营销环境通过其内容的不断扩大及其自身各因素的不断变化,

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市场营销环境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不断变化。20世纪初,西方企业仅将销售市场视为营销环境;30年

代后,将政府、工会、竞争者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也看作是环境因

素;进入60年代,又把自然生态、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作为重要的

环境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对经济干预力度的加强,愈

加重视对政治、法律环境的研究。环境因素由内向外的扩展,国外营

销学者称之为“环境外界化”。

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制约因素,营销活动依赖于这些环境

才得以正常进行。这表现在:营销管理者虽可控制企业的大部分营销

活动,但必须注意环境对营销决策的影响,不得超越环境的限制;营

销管理者虽能分析、认识营销环境提供的机会,但无法控制所有有利

因素的变化,更无法有效地控制竞争对手;由于营销决策与环境之间

的关系复杂多变,营销管理者无法直接把握企业营销决策实施的最终

结果。此外,企业营销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在环境许可的条件

下取得,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各种产品,也需要获得消费者或用户的认

可与接纳。

虽然企业营销活动必须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但营销活动

绝非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营销管理者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

度能动地去适应营销环境。就宏观环境而言,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

式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避免来自环境的威胁,有效地把握市场机会。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运用自身的资源,积极影响和改变环境因素,创

造更有利于企业营销活动的空间。良好的企业营销行为会造就良好的

营销环境,从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企业营销行为,反之亦然。营销环

境与企业的循环互动作用,使营销环境与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

菲利普•科特勒的“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企业为成功地进入特定

的市场,在策略上应协调地使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和公共关系

的手段,以博得外国的或地方的各有关方面的合作与支持,消除壁垒

很高的封闭型或保护型市场存在的障碍,为企业从事营销活动创造一

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就微观环境而言,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

参与者,事实上都是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按市场营销的双赢原则,企

业营销活动的成功,应为顾客、供应商和营销中间商带来利益,并造

福于社会公众。即使是竞争者,也存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因素,

在竞争中,有时也会采取联合行动,甚至戌为合作者。

十二、品牌更新与品牌扩展

(一)品牌更新

品牌更新是依据对品牌重新定位、重新设计品牌,塑造品牌新形

象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品牌补充能量。品牌经过更新(品牌重新定位、

重新设计等),可以赋予它以更富有针对性的消费意愿与消费意境。

因此,品牌更新是品牌运营的阶段性调整。

品牌没有市场生命周期,但这决不意味着经品牌设计而生成的品

牌就一定能持续永久。受竞争者品牌逼近(竞争者品牌与本企业品牌

定位接近,侵占了本企业品牌的市场份额)和部分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消费者改变对本企业品牌的信任,转购竞争者品牌的商品,使本企

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下降)等原因的影响,即使某一品牌在市场上的

最初定位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也需要重新定

位。当然,若品牌最初的定位不理想,就更应该及时进行品牌更新。

一个品牌能否久远,不仅仅取决于最初的品牌定位和品牌设计,

而且还决定于品牌的阶段性调整。适时、适当做法的品牌阶段性调整

是非常必要的。“Marlboro”正是成功的品牌更新,使其由最初的女

性化十足的香烟转变成有“拼搏、挑战、超越自我”的“真男人”形

象的香烟,最后成为世界第一烟草大牌。

品牌更新也可对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识进行更新。联想将“Legend”

改成了“Lenovo”。

(二)品牌扩展

统一品牌、个别品牌、分类品牌,不管企业选择了哪一种,经过

科学而有效的运营实践都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那

么,一个品牌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信誉、赢得了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以后,

该品牌是否可用在其他产品上而使该品牌得以拓展或扩展呢?这也是

品牌运营过程中的重要命题。

品牌扩展,也称品牌扩张或品牌延伸,主要是指企业将某一知名

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扩用到与成名产品或原产品完

全不同的产品上,以凭借现有成功品牌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例如,中

国海尔集团成功地推出了海尔冰箱之后,又利用这个品牌及其图样特

征,成功地推出了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新产品。

1、品牌扩展与品牌增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牌扩展受到西方企业的特别厚爱。许

多企业都把品牌扩展看作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许多跨国公司都采

用品牌扩展来拓展市场,如“三菱”“惠普''等。在我国,“海

尔”“美的,,等一些知名品牌也先后运用品牌扩展策略获得了理想的

营销业绩。

之所以品牌扩展受到品牌运营企业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是因

为品牌扩展可使品牌在利用中获得增值。实践证明,品牌扩展有利于

降低新产品的市场导入费用,可以使新产品借助成功品牌的市场信誉

在节省促销费用的情况下顺利地进占市场。原品牌的良好声誉和影响,

可以对扩展产品产生波及效应,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对扩展产品产生好

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某些事物的偏好、好恶具有传递性,即所

谓爱屋及乌。对品牌而言,消费者通过对品牌标定下的产品的认可到

对品牌产生好感,甚至是忠诚,由此使品牌成为有拉动消费者需求能

力的品牌,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这是品牌能成为扩展品牌的

重要条件。当某一受消费者欢迎和依赖的、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品牌

“放大”或“复制”“克隆”到新产品上,就会使消费者在短期内消

除对新产品的排斥、生疏和疑虑心理,进而以较短的时间接受新产品。

2、品牌扩展的形式

不言而喻,品牌扩展的目的是借势原有品牌实现品牌利益最大化

(增值)。如此,品牌扩展有三个维度,一是借助新品类的品牌扩展,

二是依赖新市场的品牌扩展,三是通过产品线延伸(副品牌)的品牌

扩展。

在华为消费者业务的产品方面,华为消费者业务将坚持精品战略,

以差异化创新,勇敢打破看似不可能的各项技术极限,让世界各地更

多的人享受到技术进步的喜悦,与全球消费者一起以行践言,实现梦

想。其实,产品线延伸,既有可能面对不同的市场(人群、区域等),

也可能属于同一类但不同质地不同功能,类似于扩大新品类。

至于华为手机从中国扩展到美国则属于第二种品牌扩展形式。同

理,三星将手机扩展到中国、美国,苹果手机进入中国、日本都属于

依赖新市场的品牌扩展。

需说明的是,品牌扩展,无论哪种形式,可以由企业自身努力完

成,也可以通过品牌授权、特许经营等形式来实现。

(三)品牌授权与特许经营

1、品牌授权

品牌授权是一种契约性书面许可,允许一个品牌用于特定的时间

和区域内的特定产品。也就是说,品牌授权(或称品牌许可),是指

品牌的拥有者(授权方)在一些商定的条款(如使用品牌的商品类别、

商品销售的地理区域和使用的时间段)的基础上,通过有关协议,允

许被授权方使用授权方的品牌生产、销售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

并向被授权方收取商定数额权利金的营销方式。当然,授权方要给予

人员培训、组织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协助。

品牌授权的方式有很多,一般有商品授权、促销授权、主题授权

等。被授权商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授权商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获

取品牌授权。授权方可以直接与零售商、授权代理商、被授权方或者

销售促销机构进行交易。

品牌授权有利于扩展营销企业的产品组合,提升品牌影响力。显

然,通过品牌授权能够给授权方带来新的收入来源,这是品牌授权的

最大益处;其二,品牌授权可以借助被授权方的积极努力,扩大原有

产品的市场边界;其三,品牌授权可以扩展到新的业务领域,提升品

牌影响力。与此相对应,被授权方也在品牌授权过程中受益:(1)借

势授权方品牌(包括声誉、技术体系、渠道关系等)有助于提升商品

销售额和利润率,增强市场竞争力;(2)获得零售商(销售渠道)的

认可与接纳,使产品快速进入市场;(3)最有效地学习知名品牌的经

营模式(包括技术、管理等)来带动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

2、特许经营

(1)特许经营以品牌为核心。特许经营以运营同一品牌为核心,

受许人(加盟者)可以在约定的期限内享有使用特许人的品牌及维系

品牌的各种专有技术、管理方法或体系等。特许经营作为知识产权的

总体转让,实质上说就是一种以契约方式构筑的特许人与受许人共同

借助同一品牌在同一管理制度体系约束下,实现市场拓展进而实现双

赢或多赢的营销方式。

品牌是特许经营存在的基础。不可否认,特许经营是以特许人与

受许人双赢为必要条件的一种合作方式,而双赢的基础是品牌。试想,

如果没有强势品牌,就不可能实现双赢,因为理智的受许人不会也不

可能把自己的未来发展寄托在不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上。只有存在

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品牌,品牌所有者和使用者才可能借助该品牌实

现双赢或多赢,也才存在特许人和受许人或加盟者。

品牌的增值是特许人与受许人的共同目标。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

牌是特许经营成立的客观基础,特许双方的利益也系在了品牌在市场

的表现上。若特许双方共用的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拉动能力,那么特

许双方从中获得的收益就多;相反双方的收益则少。可见,品牌的价

值提升是特许经营双方共同的期望,也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

(2)特许经营是品牌扩展的重要方式。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麦

当劳”和“肯德基”,以其优质的服务、整洁明快的用餐环境、可口

的快餐口味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他们的戌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都成功地应用了特许经营方式。可以说,没有

特许经营,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店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在全世界繁衍,

也难以成为全球品牌。对特许方来说,特许经营可谓是一种低风险、

低成本的市场拓展模式。

一方面,特许人可借助他人的财务资源实现品牌扩展和市场拓展。

在特许经营方式下,新开设的每一家特许经营分店加盟店都不需要特

许人投资而是由受许人(加盟者)出资,受许人对该加盟店拥有所有

权。这就使得特许人能以更快的速度扩展业务、拓展市场而不受资金

限制。

另一方面,特许经营可使特许人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营成本。不

言而喻,企业扩大经营业务、拓展市场需要大量人力,而特许经营方

式的人员管理、日常经营管理均由受许人承担,如加盟店的员工招聘、

培训、激励和管理等都由受许人完成。这就使特许人节约了经营管理

成本,而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声誉提升等方面。

十三、市场需求测量

(一)不同层次的市场

市场作为营销领域的范畴,是指某一产品的实际购买者和潜在购

买者的总和,是对该产品有兴趣的顾客群体,也称潜在市场。潜在市

场的规模,取决于现实顾客与潜在顾客人数的多少。

购买者身份的确认,一般依据三个特性,即兴趣、收入和购买途

径。兴趣指购买需求和欲望,是采取购买行为的基础。收入决定支付

能力,是采取购买行为的条件。市场规模是兴趣与收入两者的函数。

购买途径决定购买者能否买到所需产品。有效市场是指对某种产品感

兴趣、有支付能力并能获得该产品的顾客群体。

同样的产品,往往因购买者必须具备某一特定条件才能获取,如

规定到一定年龄者才能购买汽车。有效市场中具备这种条件的顾客群

体,构成该产品的合格的有效市场。

企业可将营销努力集中于合格有效市场的某一细分部分,这便成

为企业的目标市场。企业及竞争者的营销努力,必能售出一定数量的

某种产品,购买该产品的顾客群体,便形戌渗透市场。

(二)市场需求

某一产品的市场总需求,是指在一定的营销努力水平下,一定时

期内在特定地区、特定营销环境中,特定顾客群体可能购买的该种产

品总量。对需求的概念,可从八个方面考察。

(1)产品。首先确定所要测量的产品类别及范围。

(2)总量。可用数量和金额的绝对数值来表述,也可用相对数值

来表述。

(3)购买。指订购量、装运量、收货量、付款数量或消费数量。

(4)顾客群。要明确总市场的顾客群、某一层次市场的顾客群、

目标市场或某一细分市场的顾客群。

(5)地理区域。根据非常明确的地理界线测量一定的地理区域内

的需求。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划分区域,测定各自的市场需求。

(6)时期。市场需求测量具有时间性,如年度、5年、10年的市

场需求。由于未来环境和营销条件变化的不确定性,预测时间越长,

测量的准确性就越差。

(7)营销环境。测量市场需求必须确切掌握宏观环境中人口、经

济、政治、法律、技术、文化诸因素的变化及其对需求的影响。

(8)营销努力。市场需求也受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受产

品改良、产品价格、促销和分销方式等的影响,一般表现出某种程度

的弹性,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因此,市场需求也称为市场需求函数。

随着行业营销费用的增加,刺激消费的力度加大,市场需求一般

会随之增大,但报酬率由递增转入递减。当营销费用超过一定水平后,

就不能进一步促进需求,市场需求所达到的极限值,称为市场潜量。

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市场需求的规模、结构和时间等,所

以也会深刻地影响着市场潜量。

在基本销售量与市场潜量之间,显示了不同类型市场整体需求的

营销敏感度。受产业营销支出水平影响明显者为可扩张市场,如保健

品市场;受产业营销支出水平影响不大者为非扩张市场,如食盐市场。

(三)企业需求

企业需求指在市场需求总量中企业所占的份额。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其营销努力成正比。

此外,如果营销费用分配于广告、促销、分销等方面,它们有不

同的效率及弹性。

(四)企业预测与企业潜量

企业预测指企业销售预测,是与企业选定的营销计划和假定的营

销环境相对应的销售额,即预期的企业销售水平。这里,销售预测不

是为确定营销计划或营销努力水平提供基础,而是由营销计划所决定

的,它是既定的营销费用计划产生的结果。与销售预测相关的还有两

个概念:一个是销售定额,即公司为产品线、事业部和推销员确定的

销售目标,是一种规范和激励销售队伍的管理手段,分配的销售定额

之和,一般应略高于销售预测。另一个是销售预算,主要是为当前采

购、生产和现金流量做决策。销售预算一般略低于销售预测,以避免

过高的风险。

企业潜量即企业销售潜量,指公司的营销努力相对于竞争者不断

增大时,企业需求所达到的极限。当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100%时,企

业潜量也就是市场潜量,但这只是一种少见的极端情况。

十四、市场定位战略

差别化是市场定位的根本战略,差异化需要对消费者有吸引力并

与这种产品和服务有关。例如,斯沃琪的手表以鲜艳、时尚吸引了年

轻消费群体的眼球;赛百味推出健康的三明治而使自己区别于其他快

餐。然而在有竞争的市场内,公司可能需要超越这些,另外一些途径

还包括向市场提供有差异化的员工、渠道以及形象等等,具体表现在

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品差别化战略

产品差别化战略是从产品质量、产品款式等方面实现差别。寻求

产品特征是产品差别化战略经常使用的手段。在全球通信产品市场上,

苹果、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飞利浦等颇具实力的跨国公司,

通过实行强有力的技术领先战略,在手机、IP电话等领域不断地为自

己的产品注入新的特性,走在市场的前列,吸引顾客,赢得竞争优势,

实践证明,某些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如果某一企业掌握了最尖

端的技术,率先推出具有较高价值和创新特征的产品,它就能够拥有

一种十分有利的竞争优势地位。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有效性、耐用性和可靠程度等。比如,A品牌

的止痛片比B品牌疗效更高,副作用更小,顾客通常会选择A品牌。

但是,这里又带来新的问题,A产品的质量、价格、利润三者是否完全

呈正比例关系呢?一项研究表明:产品质量与投资报酬之间存在着高

度相关的关系,即高质量产品的盈利率高于低质量和……般质量的产

品,但质量超过一定的限度时,顾客需求量开始递减。显然,顾客认

为过高的质量,需要支付超出其质量需求的额外的价值(即使在没有

让顾客付出相应价格的情况下可能也是如此).

产品款式是产品差别化的一个有效工具,对汽车、服装、房屋等

产品尤为重要。日本汽车行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丰田的安装,

本田的外形,日产的价格,三菱的发动机。”这体现了日本四家主要

汽车公司的核心专长,而“本田”的外形(款式)设计优美入时,受

到消费者青睐,成为其一大优势。

(二)服务差别化战略

服务差别化战略是向目标市场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优质服务。企

业的竞争力越能体现在顾客服务水平上,市场差别化就越容易实现。

如果企业把服务要素融入产品的支撑体系,就可以在许多领域建立针

对其他企业的“进入障碍”。因为服务差别化战略能够提高顾客购买

总价值,保持牢固的顾客关系,从而击败竞争对手。服务战略在各种

市场状况下都有用武之地,尤其在饱和的市场上。对于技术精密产品,

如汽车、计算机、复印机等服务战略的运用更为有效。

强调服务战略并没有贬低技术质量战略的重要作用。如果产品或

服务中的技术占据了价值的主要部分,则技术质量战略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竞争者之间技术差别越小,这种战略作用的空间也越小。一旦众

多的厂商掌握了相似的技术,技术领先就难以在市场上有所作为。

(三)人员差别化战略

人员差异化战略是通过聘用和培训比竞争者更为优秀的人员以获

取差别优势。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加坡航空公司之所

以享誉全球,就是因为其拥有一批美丽高雅的空中小姐;麦当劳的员

工以彬彬有礼著称;IMB公司的员工以专业知识充分而出名;迪士尼乐

园的员工无论何时见到都精神饱满。

人员差别化战略对于零售商而言尤其重要,可以利用前线营业员

作为差异化和确定其产品定位的有效方法。美国最大的零售书店巴诺

书店与伯德书店,从外观上看没有什么不同:红木书架,大而舒适的

椅子,雅致的装饰和飘散的咖啡香味,但是两家经营理念却有很大不

同。巴诺书店看中的是雇员对顾客服务的激情以及对书籍的挚爱,他

们的雇员通常穿着干净和有领子的衬衫,把书放进顾客的手中并且迅

速地收款。而相反,伯德的雇员可能有纹身,公司以他的雇员差异为

豪并且雇佣那些能对特别的书和音乐散发出兴奋感的人们,依赖他们

向顾客推荐而不是仅为用户找到想要的书。

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员工应具有以下基本的素质和能力:

(1)能力。具有产品知识和技能。

(2)礼貌。友好对待顾客,尊重和善于体谅他人。

(3)诚实。使人感到坦诚和可以信赖。

(4)可靠。强烈的责任心,保证准确无误地完成工作。

(5)反应敏锐。对顾客的要求和困难能迅速反应。

(6)善于交流。尽力了解顾客,并将有关信息准确传达给顾客。

(四)形象差异化战略

形象差异化战略是在产品的核心部分与竞争者类同的情况下塑造

不同的产品形象以获取差别优势。对个性和形象进行区分是很重要的,

个性是公司确定或定位自身或产品的一种方法。形象则是公众对公司

和它的产品的认知方法。企业或产品想要戌功地塑造形象,需要着重

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必须通过一种与众不同的途径传递这一特点,

从而使其与竞争者区分;二是企业必须产生某种感染力,从而触动顾

客的内心感觉;三是企业必须利用可以利用的每一种传播手段和品牌

接触。具有创意的标志融人某一文化的气氛,也是实现形象差别化的

重要途径。麦当劳的金色模型“M”标志,与其独特文化气氛相融合,

使人无论在美国纽约、日本东京还是中国北京,只要一见到这个标志

马上会联想到麦当劳舒适宽敞的店堂、优质的服务和新鲜可口的汉堡

和薯条,这样的形象设计就是非常成功的。

(五)促销方式差异化

促销方式差异化战略是在试图采取不同的广告宣传方式,以求占

领不同的细分市场。企业想要持续的保持促销方式的差异化,就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