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7篇)_第1页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7篇)_第2页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7篇)_第3页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7篇)_第4页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7篇)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通用17篇)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

1、地震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

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处于地壳活跃地带

2、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1)泥石流:定义: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

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类型:

①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

②冰川泥石流:102。E以西的高原

(3)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②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③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④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泥石流分布地区: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竦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

界;以西:呈带状或片状;以东:呈零星分布

(5)滑坡

①定义: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

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②我国滑坡的分布:

空间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

稀疏;西部:密集

时间分布:6_8月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2

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

用所学知识。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

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

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

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

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

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

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

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

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

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

绝对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

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

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

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

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

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

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

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

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

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19、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

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20、注意区别城市地域形态与城方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

市的外部形态一一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后者既包

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一一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21、注意区别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与城

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要根据题目的指

向有针对性地回答。

22、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

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23、根据市场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

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2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时间、运量或者运价,

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一一河流、铁路、公路等。

25、注意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与

交通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舶和管道)的区别,要根据

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运输线路,又是运输

工具。

26、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虽然河运的地位在不断下降,但

海运的地位依然非常稳定。因此不能笼统地讲水运地位在逐渐下

降。

27、在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时。科学技术往往作为一

个独立于社会经济条件之外的区位因素。

2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呈“之”字形弯曲的山区公路主

要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地区。一般的山区多通过开凿隧道的方式修

筑公路。

29、城市道路网的判断一般根据该城市所在国家进行;欧洲

的城市一般为环形放射式,我国的城市多为方格一一环形一一放

射式。

30、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并非全部是工业产品,还包括小麦、

羊毛、牛肉等少数农畜产品。此外,发达国家还常出口资本和技

术。

31、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

染和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水土流矢、土地荒漠化等)两种环

境问题的表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32、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

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

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

33、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

并非存在必然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时,注重环境保护,

则一般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34、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但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

发展经济。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

经济来解决。

35、注意区分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两个概念:前者是因人类

活动产生的,如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后者是自然现象,如

台风、地震、海啸等,但人类活动可以加剧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

和发生频率。

36、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37、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

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

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这个整体。

38、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而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

污染,直至达到“零”排放。

39、生态农业是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只注重

其中某一项利益的农业不是生态农业。

40、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

能为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

少)。

41、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

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

数的减少。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人口增长数仍

然很大。

42、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联系与区别:生育率是一定时期

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生育率是出生

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

43、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应该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自

然增长率的特点,但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

44、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

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45、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是指一

个地区在相对稳定条件下资源环境所承载或容纳的的人口数量和

经济规模,强调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后者强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人口合理容量低于环境人口容量。

46、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不仅强调空间迁

移,而且强调时间限制,而人口流动主要强调人口的空间运移动。

人口迁移无论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影响,

也有不利影响。

47、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

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

48、在对人口统计图判读时,要注意纵横坐标上的数值,不

要采取粗略计算的方法。特别是等边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需要掌

握正确的方法,否则会得出完全错误的判读数据。

49、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

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

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3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

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一一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

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

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

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

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

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一一生产一一消费一一废

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

利用率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

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

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

《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

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1)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

渔全面发展。

(2)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

食品加工厂。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一一原料来源

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4

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

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

长C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

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一一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僧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

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一一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

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一一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

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

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

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C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

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

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5

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

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

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

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

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

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

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

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嚼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

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

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

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

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

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

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

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6

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背景

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3。

随着我国山区人口的增长,对山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无节制的

开发,使许多山区的生态遭到破坏,木仅影响山区社会经济的发

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灾害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

我国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东临海洋的

广大地区,低山丘陵连片集中分布,被称为“南方丘陵山区”。

南方丘陵山区的整治开发是我国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

2、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特征

分析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和同纬度的

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找到我国这个区域的特殊性。

从全球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广大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

或干旱草原,被称为“回归沙漠带”。同纬度的我国南方丘陵,

由于受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东亚季风

的影响,形成了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气候湿润,天然植被多为亚热带、热带常绿林,成为回归沙漠带

的“绿洲”。受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山区的温度、降水、土壤、

植被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山区矿

产资源、水力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经营之利。

3、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

分析南方丘陵山区的农业资源时要抓住主要影响因素:湿热

的季风气候和崎岖的丘陵、山地地形。

①优势:光、热、水资源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夏

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由气候带来的农业生产潜力较大;生物

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周期短,优势品种多;土

地类型多样,自然环境多样,具有多种经营之利;河流众多,水

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和农业灌溉。

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闭塞,文化教

育相对落后;受旱涝灾害、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多种气象灾害影

响;生物资源利用品种单一,且保护无力,物种减少,濒危物种

增多,没有把生物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土壤中,贫瘠的低产土

壤分布广泛,需要改造。许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某些地区山坡水土流失成为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强度较

大的暴雨较多,地表侵蚀作用强烈,地形复杂,增加了开发利用

的难度;生态环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度

较大,土地负载较重,人地关系矛盾明显。

综上所述:本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开发难度较小的地

区之一,并且具备劳动力资源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

与海港,市场广阔等有利条件。

4、水土流失与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临的重大工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的

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

雨强度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②人为原因:因为能源短缺、人

多地少而导致的过度开荒、乱砍滥伐,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重了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封山育林是

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

源问题。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②推广省柴灶;

③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发小

水电C

5、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

区经济日益繁荣。

②江西省泰和县干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由山顶至山谷依次

为“用材林——经济林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

鱼塘”。这种“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

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一种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

基础上的生态农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利益与长

远利益的协调并举。

③河南省商城县大别一一桐柏山区的优势资源系列开发:A:

淮南麻鸭系列(孵化f饲养f收购f加工(农副产品)B:中华称

猴桃系列(野生猱猴桃采摘一加工(猱猴桃酒、果汁、汽水等)C:

残次木材系列:(残次木材收购一木材加工一木制件销售)通过综

合加工,使农林产品成倍增值,农民收入大增。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7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

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

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

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

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

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

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

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

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

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

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

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

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

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

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

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

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

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

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

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

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

展。

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

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

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

低。

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

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8

1、地震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

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处于地壳活跃地带

2、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1)泥石流:定义: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类型:

①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

②冰川泥石流:102。E以西的高原

(3)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②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③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④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泥石流分布地区: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味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

界;以西:呈带状或片状;以东:呈零星分布

(5)滑坡

①定义: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

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②我国滑坡的分布:

空间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

稀疏;西部:密集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9

、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任务。

刚刚过去的一学期,高二地理备课组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和年

级组分配、布置的各项任务。全组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工作,群策

群力制定教学计划;认真按时按质进行集体备课;积极落实教务处

和年级组组织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设教学公开课,

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2、认真制定工作计划。

在开学初针对高二的学科特点,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高二

本学期是复习和学习《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学习任务较重,

所以必须要认真详细地制定时间计划,划分时间段,并控制好各

时间段的用时计划,现在一个学期快结束了,事实证明我们的计

划比较科学和成功。

3、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

本备课组的成员都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精

心备课,既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

本备课组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

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中心备课人备出详案的基础上,讲

述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

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教案,再由各个

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备课。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相

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交流探讨。

本备课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

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为了深入推

动课堂教学改革,高二地理备课组坚持相互听课,当面或利用集

体备课时间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

议,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形成教学的互动,实现教

学相长。我们组内的教研气氛非常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

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碰在一起讨论

问题,研讨教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事们通过讨论,不但提

高了对许多模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

间的友谊。

5、注重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了解学科

最新动态,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高质量的完成地理课的教学任

务。在教学环节中特别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坚持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

的教学原则,按照《教学大纲》、《高考考纲》精心备好课,提高个

人的好课率和备课组的好课率。地理课是一门很实用和很社会化

的学科,所以要把地理课与社会相结合,不但使用课本中的案例,

还增加有说服力的案例,便学生理解和自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课堂上,各位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

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讨论教学法等。

6、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本备课组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利用辅导课和其

他课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你不教我不懂引导

成你不教我也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自学教材的

习惯,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立足高二,着眼高三,目标明确,稳打稳扎。

高二区域地理部分内容属于高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研、

教学过程中,我们高二备课组始终坚持为高考备战的原则,不仅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严格按高考要求

讲授知识、考核学生,而且开创性地提出旧题新考,强化学生对

课堂内容的消化理解,扎扎实实抓规范。

二、存在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和分班的某些个中原因,文科班存在两极分

化的现象,或者是整体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的情况。

2、开放性题目学生的解答能力欠缺,学生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3、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较少,学生分析学科知识与生活

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三、今年努力的方向

1.更好更严格地抓好备课组建设,特别是从备课组成员的思

想入手,要不满足于现状,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要认真研究在

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利用多种手段(包括电化、多媒体等)改进

地理课教学。

2•强化对课程改革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以及有关资料的学习,

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使备课组内的教研、讨论气氛进一步浓厚起来,通过讨论、

交流,使备课组成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加强同事之间的团结互助、互相关心,为全面提高学生素

质再作不懈的努力。

总之,本学期我们高二地理备课组全体老师都在竭心尽力地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且大胆推陈出新,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

的发展。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备课组将始终坚持不骄不躁的优良

作风,不断创新,将工作做得更好,为普兰店二中明天的辉煌再

做贡献!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0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

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

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古长

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

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

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

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

成因:深居大陆内部一远离海洋一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

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

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

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

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一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一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一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一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一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

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

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

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原因影响范围

古代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

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

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

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

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

沙地飞播造?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

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

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1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

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

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

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一一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

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

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

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

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

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

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

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

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

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

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

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

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

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⑻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

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积及原因比较: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

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

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

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分

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旦,日照强,温差大,风力

大;

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

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

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西北地区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

的绿洲上;

主要区位因素是:水源

关于沙尘暴

(1)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

广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

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

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交通不便;以畜

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2

一、产业转移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

地区的现象。

分类:

(1)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2)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多,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

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

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

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

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

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2、内部

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

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

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

成本O

(2)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

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

本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

(3)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3、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

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

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例如,日

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

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

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

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3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

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一收集一传输一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一

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一传感器(关键装置)一遥感地面系统一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

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

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

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一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一地

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一GPS信号接收机。

(2)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

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

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

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

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信息源一数据处理f数据库一空间分析一表达

优点:

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

②功能强大;

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

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

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

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

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

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4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

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

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燥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

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③单位产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

铸: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

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

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

题根源所在,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

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