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与朱元思书【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完成学习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教学重点】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激趣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文体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课文。(同学评价)(课件出示朗读要求):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3、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学生讨论、明确:(课件出示):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4、读懂课文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意帮助你们。(1)、学生分组活动后提出问题。(2)、教师出示投影片,点拨释疑。5.根据图片,试背课文。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课文的主旨。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3.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导入: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与朱元思书》,知道这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小品文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总写奇山异水分写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三、学习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过渡: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明确: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师: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生:①视觉――山峰、树木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师: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生: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师: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生:树木茂密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作者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生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生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解答辅助:比较下列两组景与本文景的异同(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解析:“蒸”表示洞庭湖面积之大,“撼”表明波涛气势之盛,此景带给作者的是想要有所作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思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带来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示的是神仙般悠闲的生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带给人的是宁静、安详,是闲居山林的归隐之意。所以,不同的景所触发的人的情感是不同的,而不同心境的人面对同一景亦会生发不同的情。吴均仕途失意,更有当时的环境作背景,面对此景自然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产生了归隐之意。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明确:(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五、总结归纳问题:朗读全文,讨论总结此文为什么写得如此成功?明确:1、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2、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3、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4、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六、拓展延伸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许多描写山水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几句?(吟诵山水诗文)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与朱元思书吴均总写奇山异水分写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教学感悟:22《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启发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教学重点】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领会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导入新课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二、预习检测:1、解题及认读字词2、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1)、解释下列词语:何许:什么地方因以为号焉:就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或置酒而招之:有时造饮辄尽:往、到;冰期在必醉:期望曾不吝情去留:竟不环堵萧然:空寂的样子箪瓢屡空:经常是空的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颇示己志:稍微不戚戚于贫贱:忧愁的样子不汲汲于富贵:心情急切的样子俦:辈、同类(2)、翻译下列句子。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③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喝醉了就回家去,从不舍不得离开。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水瓢经常是空的,他却安然自若。⑤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常常写文章自我消遣,(从文中)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4、整体感知:思考: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明确: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生活情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学生试背课文,最好能当堂背会。四、作业:1、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五柳先生”,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二、学生试背课文(齐背)。三、深入探讨课文。1、学生朗读读文,分小组探讨:(1)根据课文中的语句,用四字词语概括五柳先生的性格。读“”这句话,我看到一个的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个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好读书,不求甚解”:一个自得其乐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忘怀得失”“不汲汲于富贵”:一个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五柳先生的形象:虽处于贫困之中,却能保持悠闲自适心情的隐者形象。(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3)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不仅写出五柳先生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引用了古贤颜回的典故,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出自《论语·雍也》颜回身居陋巷,家贫如洗,却能勤奋好学,刻苦求读,因而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据说,当年颜回上学,总是第一个先到校。有一次,孔子问他,为何吃饭那么快,来校那么早?颜回笑而答日:“回至家中勿需等,一碗香粥一张饼。”孔子不信,后经了解,发现颜回每次回家,仅有一碗放在锅里的野菜汤充饥。由于汤水冷却后表层有一张薄皮,颜回美其名日“麦饼”。其艰苦精神可想而知。颜回在无以给养的困苦环境里,能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发奋图强,刻苦攻读,终于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4).“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哪些句子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5)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6)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词汇。本文的语言洗练,于平淡自然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试举例赏析。(1)、示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明确:开篇首句,两个“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门贵族之外,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可见他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表现了他不同流合污的品格。(2)、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A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明确:这两句表达了希望人类社会返朴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明确:这句话不仅写出了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在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五、拓展延伸。训练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特点。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各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翻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明确:只要懂得其中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2、从文中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是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六、课堂检测(见课件)七、作业设置:
1、背默全文。2、五柳先生是怎样读书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读书方式?八、板书设计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生活状况:环堵萧然,晏如也爱好志趣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不慕荣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教学感悟:23马说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常见实词词义,掌握通假字,积累文学常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背诵默写课文。2、过程和方法: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研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把握作者写作意图。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尽量做到当堂成诵。(建议:疏通全文请限于疑难词句,学生理解就行,不必搞机械的串讲)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导入课文1、(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解题及作者简介《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作品及背景介绍三、朗读时刻:1、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2、疏通全文: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
总结通假字、一字多义、重点句子翻译、重要词语的解释(见课件)四、师生互动,初步探究本课1.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2.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五、课堂作业:教师自定六、课后作业: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自定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2、千里马不被发现的悲惨遭遇是什么呢3、你能发现作者对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怀有怎样的感情吗?4、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5、回读一自然段。(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本段文字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本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回读第二自然段。(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本段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狂妄?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怎么理解?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回读第三自然段。三理解分析: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2、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3、本文的写法及主旨是什么?四、拓展迁移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2.“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要点提示: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课堂检测六、作业: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七、板书设计马说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教学感悟:24送东阳马生序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复述法:3.讨论法:4.质疑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教学难点:1.体会和学习古人刻苦求学和虚心求教的,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导入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未有寸功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二、文题背景(一)关于“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勤奋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二)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著名文学家。少时家贫,勤奋好学。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为“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三)作品简介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一)读准字音(二)听读,标出节奏(三)学生自读,梳理文意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笔录用笔抄写。(名词做状语)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3.古今异义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
今——菜汤
走送之走:古——
跑
今——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奔,快走
今——趋势
卒获有所闻
卒:古——最终
今——士兵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5、难句解析四、拓展延伸我国古代还有哪些刻苦求学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一、复习导入二、具体研习(一)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二)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明确: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三)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三、深入思考(一)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明确: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二)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明确: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四、延伸拓展:1、宋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小故事?五、课堂检测六、作业:你能举出哪些关于”苦”与”勤”的格言?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梅花香自苦寒来..让我们动手写一段文字,运用自己选的这句格言.100字左右六、板书设计得书之难得书之难无书借书读书刻苦无书借书读书刻苦无师求师求师诚恳夹叙平议勤且艰求学无师求师求师诚恳夹叙平议勤且艰求学经历平时求师之艰平时求师之艰礼周师严求知心诚现身说法礼周师严求知心诚现身说法怒时怒时勉励马生勉励马生受人照顾途中艰难受人照顾途中艰难他人对比自己生活艰苦求学之苦他人对比自己生活艰苦求学之苦乐以忘忧乐以忘忧教学感悟:25、诗词曲五首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过程与方法:朗读、联想与想象、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五首诗词曲,有感时伤怀抚今追昔的,有慷慨激昂思亲忧国的。赏读中可以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导入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二、诵读理解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作者简介: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结有《刘宾客集》。资料背景:这首诗选自《全唐诗》,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惜惺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3、解读诗歌1)重点字词句解释,合作理解大意。2)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⑴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⑵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⑶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⑷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⑸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⑹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明确:⑴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⑵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⑶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⑷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⑸抒情诗、赠答诗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三、当堂背诵〖赤壁〗一、导入杜牧《泊秦淮》作者简介: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二、朗读1、指名朗读2、重点字词解释3、全班齐读三、思考探究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1)、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2)、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3、思想感情四、背诵,课堂抽背第二课时过零丁洋一、导入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二、朗读感知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4、资料链接,疏通文意三、探究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思想感情明确: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四、延伸: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四、背诵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水调歌头一、导入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欣赏板块一──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文集》等。二、朗读1、预习检测2、学生试读3、老师示读4、学生再朗读三、解题1、欣赏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⑴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⑵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⑶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⑷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⑸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2、课堂提问:⑴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⑵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明确:⑴词牌名是同一类型或主题的词的固定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⑵“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团圆。四、品读师生共同讲读1、上片:⑴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变化?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⑴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⑵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和困惑心态──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⑶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2、下片:⑴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⑴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⑵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五、合作研讨:1、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两者的联系何在?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明确:1、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3、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4、月亮有那些美称和雅号?你还知道哪些咏月的名句。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六、背诵第三课时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导入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二、解题自读赏析板块,说说散曲的特点。欣赏板块三──散曲的特点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以俗为美。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与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欣赏板块四──张养浩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三、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四、探究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国家科技项目技术开发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交通枢纽大型广告牌安装合作合同一
- 2024年协同发展合作合同样本版B版
- 江南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南大学《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舞蹈与健康》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房屋按揭借款合同2024年度还款计划与违约责任
- 佳木斯大学《环境经济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四年度任城区人才公寓租赁合同及管理协议
- 暨南大学《汉语语音及其教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水库淹没浮清路复建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资料
- 2023年地域文化学习报告
- 【精】6 我们神圣的国土 (课件)2023学年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 酒店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方案
- WS 218-2002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知识测试题附答案三篇
- GB/T 26705-2011轻型印刷纸
- GB/T 19052-2003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噪声测试规范起草和表述的准则
- GB/T 17669.3-1999建筑石膏力学性能的测定
- 《法不可违》设计 全市一等奖
- GB 16899-2011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