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经济学导论_第1页
第1章经济学导论_第2页
第1章经济学导论_第3页
第1章经济学导论_第4页
第1章经济学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经济学导论

【知识目标】

1.理解资源稀缺性的含义。

2.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3.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4.了解经济学发展简史。

【技能目标】

1.学会用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2.初步学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社会问题,

“大炮和黄油”

经济学家们常常爱议论“大炮与黄油”问题。大炮代表军用品,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国防

所必不可少的。黄油代表民用品,是提高一国国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大炮与黄油”的问

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这就是欲望的无限性。但任何一个社会用

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

要决定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作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在

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为多生产一单位大炮所放

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大炮与黄油”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

各个社会都要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叫嚣“要大炮不要黄油”,

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为了和美国争夺霸权,把有限的资源用于

大炮一一军事装备与火箭的生产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长期缺乏黄油一一匈牙利

经济学家称之为“短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民主的兵工厂”(美国总统罗

斯福名言),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也把相当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大炮增加,黄

油减少,因此,美国战时对许多物品实行管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生产更多的大炮,都要

求经济的集中决策一一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苏联的计划经济,或美国的战时经济管制。这

些体制都可以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地达到某种目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的霸权,以及

美国的反法西斯。但代价是黄油的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在正常的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整

个经济学都是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资料来源:卢现祥,陈银嫉.微现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理论学习]

1.1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1经济学的启蒙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5世纪到17世纪中叶,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伴随着自然经济

瓦解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进而引起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

扩大,从而使商品生产获得了更加迅速的增长。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同时伴随

着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系列地理大发现,极大地扩大了世界市场,大大促进了西欧各国对

外贸易的发展,使欧洲成为庞大的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正是这个时期,出现了威廉•配第

等著名的经济学家,并形成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大经济思潮。

1.威廉-配第创立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创始人。马克思评价他为“现代

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和“最有天才和最有创造的经济研究家二作为17世纪杰出的经济思

想家,他的许多观点和研究方法开经济领域之先河,深深影响了后期形成的重商主义者和重

农主义者。

配第的代表作是《赋税论》,出版于1662年,共分15章,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政府怎

样征收和使用赋税,才能促进财富生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配第在《赋税论》中的第一

个重要经济观点,是从生产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把劳动看作财富的源泉。

配第有一句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配第在《赋税论》

中的另一个重要经济观点,是把劳动时间看作衡量价值的尺度和基础。这是劳动价值论的一

个基本观点。配第在创立劳动价值论上的贡献,不仅在于首先明确地用生产中所疑费的劳动

时间来决定价值,而且在于他已经看到价值量的大小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却和劳动

生产率成反比。配第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地租的性质和来源,在《赋税论》中提出

了第3个重要的经济观点:地租是从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费用(工资加种子)以后的余额。

他的另一名著《政治算术》被马克思视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分离出来的最初

形式。在著作中,他广泛运月经验归纳和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实践,使经济学开始有了自己的

研究方法。

2.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在西欧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产生的。马克思把重商主义称为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索”。它的最基本观点是把金银即货币说成是社会的唯

继者一一古典经济学派开始了经济学的又一轮革新。

1.1.2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

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代

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其中,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标志

着古典经济学的诞生,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己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也成为经

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相关链接1-1J亚当•斯密生平简介

姓名:亚当•斯密(AdamSmith)

出生:1723年6月5日(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

逝世:1790年7月17E(苏格拦苏格兰爱丁堡)

主要成就: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

代表作品:《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

施影响于: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米尔顿•弗里德曼

古典经济学派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从起飞到昌盛时期的主流经济学派,它忠实地反映了

那个时代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既是对封建旧制度以及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国家干预主义经

济思想的批判,也是对经济自由主义新时代的呼唤和论证。其主要的经济理论有如下几种。

(1)将研究眼光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体系的科学。

(2)以研究国民财富如何增长为核心,确立了物质财富观。认为经济活动的首要任务

就是增加生产,为此必须增加资本积累,改进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还研究与此

密切相关的分配和产品实现问题,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规律,全面系统地研究

了经济增长、价值、价格、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3)提出经济人的假设,并从这一假设出发,论述了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

济,可以把个人利己行为引向增加国民财富和社会福利的行为。

(4)信奉经济自由主义。认为自由竞争市场势力的自发作用能够保证经济生活的协调

和稳定增长,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他们不是无政府主义者,而是认为国家只需充当

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守夜人”。

1.1.3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是19世纪末叶以来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的经济理论。它的基本观点和

古典主义相同,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同时它也融合和吸收了其他一些学派的观点。它

渊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所谓“边际革命,当时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

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了以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他们使用抽象演绎法、边际分析

法、心理分析法和数理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边际效用理论、时差利息论和一般均衡论等在内的

理论体系。它把市场现象归结为个人选择的结果,着重解释在技术知识、社会习惯以及资源

稀缺的约束下,个人在市场上进行的主观评价和选择,会导致市场过程的协调和均衡,进一

步证明了自由放任的正确性。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瓦尔拉斯、马歇尔等。其中,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

英国)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了综合,是新古典主义的杰出和完整代表。他的《经济学原理》被

看作是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他的《经济

学原理》对个别市场或商品分别从需求和供给进行研究,阐述了供给和需求决定均衡价格的

理论体系,马歇尔也因此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奠基者。

马歇尔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和人,注重对人的心理和动机分析。他利用连续

原理、边际方法和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需求理论、供给理论以及二者共同作用下的

均衡价格理论,力求说明在右场上供给和需求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达到均衡,从而决定商品

价格。在均衡基础上,他讨论了分配理论,指出存在4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

业家才能对生产有贡献,并说明了这4种要素的价格决定。

马歇尔充分重视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大量使用儿何图示表述经济学原理,注重

时间因素对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充分运用局部均衡的原理,这些研究方法沿用至今仍然被

经济学所采用。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如下。

(1)经济和谐观。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体系的变动及其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

的;是和谐的,而不是冲突的;它对经济刺激的反应是灵活的。边际分析是体现这种观点的

分析工具。

(2)供求力量决定价格的主观价值。新古典主义认为,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于市场

上的供求力量。市场上的理性行为是,在需求一方,消费者寻求最大的满足;在供给一方,

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通过价格的变动,使供求量调整到双方相等时的均衡状态。

(3)完全竞争的经济。新古典主义的均衡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基础上,认为资

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完全竞争并趋于均衡状态的经济。

(4)充分就业的经济。新古典主义认为,市场供求力量能使一国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一切生产要素在分配中所得到的份额取决于他的边际产品数量。

1.1.4新古典经济学以后的经济学

1.凯恩斯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急剧发展,1923—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破坏。资本主义经济实践与传统的经济理论所宣扬的自由竞争和自由放

任产生严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有

效需求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以求减少失业,这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认为,失业和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

果。有效需求主要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又源于三大基本

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及流动偏好规律。这三大基本心

理规律是不易改变的,要增加有效需求就只能依靠政府的作用,通过扩大有效需求以实现社

会的充分就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

凯恩斯的理论制定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

一时。

【相关链接1-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生平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现代

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

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

界的三大革命。

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拇林奖金(TomlinePrize)。毕业后,以数学

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

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总,从师马歇尔和庇2攻读经济学。1911年起,凯恩斯出任英国

皇家经济学会《经济学杂志》主编。1930年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41年担任英格兰

银行董事,1944年以英国代表团主席身份出席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出

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凯恩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印度的通

货和财政》、《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如何筹措战费》、《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因

其深厚的学术造诣,曾长期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和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29年被选

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6年剑桥大学授予其科学博士学位。

2.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又被称为当代凯恩斯主义正统派或主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萨

缪尔逊、托宾、索洛等。“新古典”是指他们接受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主义对于市场和一般

均衡的分析,但同时应当“综合”凯恩斯主义。

他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既存在市场机制的调节,又

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一方面,经济中的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的问题仍然由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来解决;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越

来越重要,政府要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来纠正市场调节不可避免的缺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以保证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实现社会公正。

他们用IS-LM模型完善了总需求分析,并用总供给分析来补充总需求分析,建立了总需

求总供给模型;发展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投资理论和货币理论,并且将经济增长理论进行

了长期化和动态化。

【相关链接1-3]保罗•萨缪尔森生平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15—2009),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

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

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他是当今世

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麻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

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萨缪尔森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

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

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该

教科书就是流传颇广的《经济学》,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

销售量已达1()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现在,许多国家

的高等学校仍将他的《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

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3.当代经济学的其他牛要流派

当代经济学除了新古典综合派外,其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主要有:新自由主义、货币

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

新自由主义以哈耶克为主要代表。它从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个人自由。而自由的基

础是经济自由,其核心是私有制。在这一基础上,生产者有经营自由,消费者有消费自由。

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自由竞争。

货币主义又称为现代芝加哥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其基本观点是坚持经济中最

重要的因素是货币,即货币量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在政策上基本主

张坚持市场调节的完善,反对国家直接干预。

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卢卡斯和萨金特。它认为,经济主体在作出任何决策时,除

了考虑到有关经济变量的情况外,还要考虑这些变量的未来变化,这种有根据的、合理的预

期被称为“理性预期”。它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依靠价格的调节作用,市场在正

常情况下总是处于供求相等的出清状态。由于理性预期的作用,宏观经济政策无论在短期长

期都无效,且会破坏市场机制。

新剑桥学派又称为凯恩斯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一样,号称“现代凯恩斯主义二其代

表人物有罗宾逊、卡尔多。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将收入支出模型作为凯恩斯主义的核心

是一种歪曲;他们认为核心问题应是收入分配问题。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合

理,分配应以价值理论作为基础;经济增长是以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为前提的。因此,他

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

新制度主义属于经济学的“异端”,其代表人物是加尔布雷斯、缪尔达尔等C他们将经

济学研究的对象确定为制度;重视经济伦理问题和价值判断,并且用演进的整体的方法研究

制度的变迁。

1.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生活中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统称为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

源、人类劳动以及制造的工具和设备等。世界上的资源按照稀缺与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

自由取用资源,即不受限制大付代价而可以任意取用的资源,如空气和阳光,相对于人的需

要来说是丰富的,人们对这种资源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而不会影响他人的享用。当然,自由

取用资源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另一类是经济资源,这类资源相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是有

限的,在使用过程中是要付巴代价的。这些稀缺的生产资源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要素,它们

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经济资源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组合起来,生产出人们

希望消费的最终物品和服务。

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用产品和劳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按照

美国学者马斯洛的解释,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

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

需求。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永无止境,这也从另一层

面说明了人的欲望的无限性。

趣味阅读

资源的稀缺性与欲望的无限性

我国清代诗人胡澹淹的《解人颐》中,有一首打油诗《知不足》,内容如下: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满足,又思娇容美貌妻。

娶得娇妻生下子,恨无日地少根基。田地值得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的骡和马,叹无官职受人欺。县城主簿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

高举宰相官一品,还想长寿无老期。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兮。

由此可见,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

资源总是不足的。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即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资

源的多寡,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

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

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

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2.生产的可能性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可以生产的产

品数量也是有限的。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经济学提出生

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

假定一个国家的全部资源只能用来生产两种商品,即大炮和黄油。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

能生产的大炮和黄油的不同数量组合如表1-1所示。

表1-1某国家消费品和资本品的生产可能性表

生产可能性黄油产量/万t大炮产量/万门

A010

B3.68

C56

D5.64

E60

根据表1-1中的5组数据资料可以绘制出图1-10在图1-1中,A、B、C、D、E各点问

连线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它表示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

资本品与消费品之生产的各种可能性组合,也叫生产可能

性边界。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任何一点,资源没有得到

充分利用,可能存在资源的闲置或浪费,都没有实现这两

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如图1-1中的产点。在生产可能

性边界以外的任何一点,因为资源条件的限制,也无法达

到这样的数量组合,如图1-1中的G点。

3.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

vI23456

黄油/万t

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生产

图1-1生产可能性曲线图

可能性曲线的多种可能性组合中,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即

•个国家关于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组合,到底选择C点还是七点?或者生产

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何其他一点?这就有个选择问题。所谓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

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它是稀缺性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

学就是一门关于如何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作出最佳选择的学问。人们在生产中的选择问题可

以归纳为3个方面。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由于资源有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多一点,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少一点。

人们首先要对其各种欲望加以审定,什么欲望最迫切,其次的欲望是什么,再次的欲望又是

什么,在可供选择的物品和劳务中,选择哪些来生产,每种生产多少。在决定使用资源之前,

必须明确这一问题。

(2)怎样生产

生产或提供某一种物品或劳务可以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的生产方法和资源组合

可以相互替代,同样的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资源组合(劳动密集型或资本、技术密集型)。因

此需要决定的是,由哪些人使用哪种资源,应用什么技术来生产;各种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组

合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是多月原材料•,还是多用劳动力少用机械,或者是多用机械少用劳动

力。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人类社会为了增加产品和劳务的有效供给,必须选择能够节约

使用资源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生产资源组合方式。

(3)为谁生产

即财富如何进行分配,亦即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供谁来享用。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

此不可能使全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欲望同时获得满足。社会产品的总量,将如何分配给不同的

人和家庭。什么人能够或不能够参与分配?以什么方式来参与分配?各类参与者分配的数量

有多少?是强调公平还是以效率的提高为准则?很显然,分配的方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人

们的生产积极性,成为主体的动力。经济分析就是要回答上述问题,从而揭示出最能刺激经

济发展的东西。

以上3个方面的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也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

基本问题,也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稀缺性而引起

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

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二

4.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与经济体制

前面说明了经济学是研究相对稀缺经济资源(劳动、土地、资源、企业家才能)如何分

配给各种不同用途的问题,也即是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但实际上,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劳动者失业、生产设备

和自然资源闲置是经常存在的状态。这就是说: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

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情况就是产量没有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给

定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或称潜在的国民收入。如图1-1中,生产可能

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尸点)上,资本品与消费品的组合,也是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

但并不是最大数量的组合,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就给经济学提出另一个问题,经济

学必须要进一步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办法来改进这种状况,从而实现

充分就业,使实际的国民收入接近或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这就要研究稀缺经济资源的充分

利用问题。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体制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体

制,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

分利用依靠价格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另i种是计划经济体制,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

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允分利用依靠计划来实现。当然,在现实中,

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一半对一半,总是

以一种经济制度为主,以另一种为辅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看比计划

经济效率高,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既然稀缺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具体的经济制度,所以经济学的定义就应该是:研究一定

制度下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的科学。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

制度下对于稀缺资源如何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1.2.2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

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米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家可

以研究租金控制对北京市住房的影响,可以研究外国竞争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也可以研

究接受教育对工人收入的影响。

1.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

第一个基本前提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又称理性人假设,或最大化原则,是西方经济

学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设。经济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以利己为动机,意欲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

大的利益。第二个基本前提假设是“信息完全”假设,假设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对其经

济决策行为的知识和信息有着完全了解。消费者和厂商能够迅速及时地对价格信号作出反

应,实现经济行为的最优化。笫三个基本前提假设是“市场出清”假设。即无论劳动市场上

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

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因为一旦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

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

就会下降,直至工资降到使雇主愿意为所有想工作的失业者提供工作为止。因此,每一个市

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在出清的市场上,没有定量配给,没有资源闲

置,也没有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

2.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最基本的单位,即居民户和

厂商。居民户又称家庭,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厂商又称企业,是经济中的生产者。在微观经

济学的研究中,假设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消费者居民户要实现满

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研究居民户与厂商的

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的最

大化,以及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前文所说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却为谁生产

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即在这种资源配置下能给社会带

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

最优配置问题。因为如果每人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实现

了最优化。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居民户和厂商的行为要受价格的支配,生

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

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的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微观经济学正是要说明价格

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中

心问题展开的。也正因为这样,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实际

上是解释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原理。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在

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但在这样做时,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结果是增进了社会利

益。“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就是要解释价格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4)采用的方法是个量分析。所谓个量分析就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变化。

如某企业的产量,就是产量这种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变量,如某种

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价格;某企业的成本、收益、雇用人数;生产要素所有者的

收入,即工资、利息、利润、地租等,都属于这一类。微观经济学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

动和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1.2.3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个总量的决定及变动,来说

明资源如何实现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中国政府借债的影响,可以研究经济中失

业率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还可以研究提供一国生活水平的不同政策。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总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

自从市场经济建设以来,实施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经济就是在繁荣与萧条交替中发展的,若

千年一次的经济危机成了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经济就无法克服

危机和失业,造成资源的严童浪费。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纠正市场机制的偏差。人类不是只

能顺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还要在遵从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调节。政府可

以通过观察与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并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调节。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1)研究对象是整体经济。宏观经济学分析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整体经济是由互相

联系的单个经济单位组成的。例如,经济中失业率的变动;本期物价水平比上一时期高的原

因;为提高经济增长率的政策选择等。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状态与规律。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或过度利用

的原因,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途径和手段,以及如何实现持续增长等问题。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好坏体现为国民收入水平的

高低及其波动,因此,国民收入是一国经济最重要的经济总量,它综合反映了其他经济总量

以及变动状况。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形成理论体系,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4)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总量是能反映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变量,或者是个量的

总和,如国民收入是单个经济单位收入的加总;或者是个量的平均值,如价格水平就是各种

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平均数。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总量很多,如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

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价格水平、货币供给量等。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

变动及相互关系,以说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如何制定经济政策。

1.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3.1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研究“是什么”的问题,其结论的正确性应该是客观的,可

检验的。但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不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是纯实证科学。因此,经

济学既是一门实证科学,又是一门规范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

突出强调哪些因素,实际上都涉及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判断问题。而且,一个经济学家之所以

提出某一理论,都是为他主张的政策提出理论根据。政策主张不同,除了实证分析有不同结

论外,实际上还在于各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所谓实证分析是指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

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用既有的理论对经济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即

以事实为依据,就事论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对事物的好坏作出评价。而规范分

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

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提日行动的规范,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规范,回答“应该是什

么”的问题。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之分,相应的经济学也有实

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分。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区别。

(1)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和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

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是以

某些标准来分析处理经济问题,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

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2)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要回答的则是“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

(3)实证经济学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实证经济学的

内容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得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规范经

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

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

1.3.2均衡分析——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即平衡,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用在质点上的所有力的合力(或矢量

和)为冬时的状况。经济学的均衡是指经济行为主体意识到进一步改变决策行为已不能获得

更多利益,从血不再改变其行为的状态。均衡分析就是假定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所出现

的情况以及实现均衡的条件。经济学中广泛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均衡概念也是经济学中的一

个重要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目的,都是为了揭示微

观经济行为达到均衡的条件。例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就是在给定消费者偏好、收入及商品价

格的情况下,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达到平衡时的条件;生产者行为理论则是在给定生产要素

价格和生产函数的情况下,研究生产者实现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即生产要素购买行为达到平

衡)的条件。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二者都是从量的方面研究社会经

济现象,只是分析时所考虑的影响均衡的因素在范围上是不同的。

1.3.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相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

件,但并不涉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静态分析是与均衡分析密切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运

用此方法分析经济规律时,是假定这些规律是在一个资本、人口、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需

求状况等因素不变这样设想的静态社会里起作用。

2.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是将一种给定条件下的静态与新的条件下产生的静态进行比较。因为,如

果原有的已知条件发生了变化,则必然导致有关的变量相应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打破原有

的均衡,达到新的均衡,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对新旧两种均衡状态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分析只

是对既成状态加以比较,但并不涉及条件变化的调整过程或路径,不研究如何由原来的均衡

过渡到新的均衡的实际过程。

3.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则是要考察随条件变化而使经济均衡调整的路径或过程。经济动态指在时间序

列过程中的经济变动状态。动态分析的主要特征在于加进了时间因素的作用,一方面分析人

口、生产技术、资本数量、生产组织等在时间过程的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经济体系的运

动和发展;另方面须明显地表示出经济变量所属的时间,而经济变量在某时点上的数值

要受以前时点上有关变量数值的制约。正是由于该方法研究变量在继起的各个时间的变化情

况,故也称此方法为“时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1.3.4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也是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是指用来描述同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

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简单地说,经济模型就是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说明经济理论,是

经济理论的简单表达。经济模型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

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几何法、画图法)。

经济模型一般包括4个步骤。

1.定义

定义即对所要研究的经济现象的含义作出规定,如什么是需求、什么是失业等。

2.假设

假设是提出经济模型的前提条件。实现经济十分复杂,一个经济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受到

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经济模型不可能对它们逐一进行分析,从而也就无法建立与实际丝亳

不差的复制品,所以有必要提出假设,以对讨论的范围进行限定和简化。例如,一种商品的

需求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在建立需求分析的经济模型时,一般就要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以

分析价格是如何影响需求量的。

3.假说

假说即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利用定义去说明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假说是一种未经证明

的理论。例如,在其他条件大变的前提下,一种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这

就是现代经济学价格理论的重要假说U

4.预测

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期,它与猜测的区别是:猜测是盲目的,而预

测是从假说得出的必然结论。例如,如果需求量增加,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

的价格就会抬高。

知识点小结

1.经济学是研究由资源稀缺引起的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一门社会科学。

2.本课程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

体制下的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理论。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

体(通常是一个国家)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前者研究资源配置问

题,后者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3.经济学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萌芽时期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庸俗

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以后的经济学。亚当•斯密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学科,古典

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完善了微观经济学,凯恩斯及其继承者则发展和完善了宏观经

济学。当今经济学是一门由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构成的庞大理论体系,在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

两种思想的斗争和妥协中不断向前发展。

4.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

分析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等。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学2.微观经济学3.宏观经济学4.实证经济学5.规范经济学

6.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单项选择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o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因为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光

B.相对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的绝对数量较少

D.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2.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

A.价格理论B.效用理论C.市场理论D.生产理论

3.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理论。

A.经济增长B.国民收入决定C.失业D.国民收入核算

4.产量水平落在了生产可能线以内一点,说明()o

A.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了B.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C.资源即将被充分利用D.技术水平达到最高

5.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o

A.研究方法不同B.研究对象不同C.研究范围不同D.研究目的不同

三、判断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2.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3.“生产是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3个间题被称为是资源利用的问题。

()

4.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5.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