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4年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答案纯享版)_第1页
2015-2024年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答案纯享版)_第2页
2015-2024年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答案纯享版)_第3页
2015-2024年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答案纯享版)_第4页
2015-2024年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答案纯享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24年十年高考真题汇编PAGEPAGE1专题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目录考点01两次鸦片战争 1考点02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4考点0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3(按住Ctrl,点击目录里的考点,可直接跳到对应考点)考点01两次鸦片战争1.【答案】C2.【答案】A3.【答案】B4.【答案】C5.【答案】B6.【答案】(1)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决心禁烟遭到英国商人拒绝而引发英军侵略;②侵略者是来自印度殖民地的军队,印度总督支援英商而发动的战争。③这场战争中只有林则徐抵抗获胜,其余地方清军反击都失败。琦善是英军再次进攻的罪魁祸首。(2)鸦片战争的书写要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客观的分析。首先,战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殖民者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其次,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英国远征军率军侵略。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涌现许多抗英的杰出将领。林则徐被革职暴露道光皇帝的懦弱,但琦善的议和不应背负战败的罪名,而是要晚清封建政府中国仍然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等;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当时中国落后世界大势。1.【答案】D2.【答案】A3.【答案】D4.【答案】B5.【答案】B6.【答案】D7.【答案】A1.【答案】A2.【答案】D1.【答案】C2.【答案】C3.【答案】C4.【答案】B1.【答案】D1.【答案】D1.【答案】A2.【答案】C3.【答案】A4.【答案】D5.【答案】A1.【答案】D2.【答案】C3.【答案】A4.【答案】A1.【答案】C2.【答案】B1.【答案】D2.【答案】B3.【答案】B4.【答案】D5.【答案】D6.【答案】B7.【答案】(1)英王亡故、新女王年轻;英国由大族选出权臣执政,不受王室控制;中国禁烟造成英国权臣的财产损失.(2)琦善获得了一些能反映当时英国状况的情报,但他囿于见闻,仍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如蛮夷之国、礼义廉耻和君臣上下等来解读这些情报.因此琦善的报告对英国政情、英国大臣的操守和鸦片战争如何发生均有一定的误解.8.【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民革命,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考点02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答案】A2.【答案】C3.【答案】C4.【答案】C1.【答案】C2.【答案】B3.【答案】C4.【答案】C5.【答案】B6.【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延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变化: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因: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7.【答案】辨析考证:《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描述过程: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8.【答案】(1)时机:电工技术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2)新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3)经验: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1.【答案】C2.【答案】B3.【答案】B4.【答案】A5.【答案】B6.【答案】D7.【答案】D1.【答案】D2.【答案】B【详解】根据“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认为只能学习外国的技术,外国的社会制度和风气是不可学习的,体现了鲜明的中体西用的思想,B项正确;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属于制度的内容,是沈葆桢反对的,排除AC项;沈葆桢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进行实业救国,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4.【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强兵御外,C项正确;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强兵御外,未体现其“深恶朝政腐败”,排除A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救国,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不是最早了解西方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C【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当时主要的通商口岸,尤其是东南地区,贸易往来频繁,说明当时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从地理范围看,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C项正确;香港不属于通商口岸,而且汉口并不是最先开埠的地方,排除A、B、D项。故选C项。6.【答案】B【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7.【答案】A【详解】1861年,慈禧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说明慈禧主张和英法议和;“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说明英国有勾结清政府的意图。由此可知,当时的太平天国将面临中外联合勾结的严峻形势,故A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顽固派地位得到加强,故C错误;材料没有外交体制变化的信息,故D错误。8.【答案】C【详解】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9.【答案】D【详解】从1867到1894年,材料所列的进口货物数量大幅度上升,说明这一时期,外国货物大量涌入中国,海关并不能有效维护本国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中国海关也随之半殖民地化,这一时期列强逐渐把持中国海关,因此出现题干所列现象,说明海关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正确;题干只有进口数据,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入超结论,排除A;B是甲午战后的史实,排除;甲午战后尤其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排除C。故选D项。参考文献:《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海关的半殖民地化》10.【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魏氏是指魏源,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并且明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③④B项正确;①“首倡经世之学”与主要是指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②“推崇民主革命”是指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故含①②的选项与“魏氏”无关,排除ACD。11.【答案】(1)刘康公: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得到运用;汉文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德宗:藩镇割据,经济残破,百姓负担沉重;明太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张之洞: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深重。(2)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统治政策、时代潮流等。12.【答案】(1)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2)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13.【答案】(1)新因素:民族工业。影响: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为民主革命提供了基础;进一步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息。(2)名称:大生纱厂。动因: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清政府谕令各省设厂;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实业救国”呼声高涨。1.【答案】A2.【答案】C3.【答案】D4.【答案】C5.【答案】C6.【答案】B1.【答案】B2.【答案】C3.【答案】D4.【答案】C5.【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2)言之有理即可1.【答案】A2.【答案】D3.【答案】B4.【答案】A5.【答案】D6.【答案】C7.【答案】示例一观点: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成功之路。论证:在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陷入困境之际,盛宣怀接手经营后,他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募集资金,解决资源问题,并有效改进技术,最终使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化钢铁企业,为中国近代化作出重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发挥市场功能,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利用国内各种资源,使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上所述,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示例二观点:官商不分的体制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论证: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隶属总督、巡抚,形同官僚衙门,导致官商不分、政企不分。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在汉阳铁厂的筹建过程中,存在设备购置盲目、选址不当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投产六年后企业濒临破产。可见,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洋务企业,官商不分的体制是问题和弊端的根源。洋务派实现工业化、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未能实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大家族凭借掌握国家政权,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形成官僚资本,官商结合,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和近代化进程。在近代中国,官商不分的体制,成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阻碍因素。示例三观点:引进先进技术要从实际出发。论证: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先后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化从此起步。张之洞在筹划钢铁厂的过程中,在引进英国先进的炼铁机炉时,违背企业经营须遵循的经济规律,忽视先进技术与资源相适应的原则,其推进近代化的宏大愿望却获取汉阳铁厂经营六年濒临破产的现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对外开放决策,为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国情实际出发,采取设立经济特区等逐步推进的策略,不盲目求快,终于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历史启示我们,引进先进技术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学习中创新才是强国之路。1.【答案】A2.【答案】B3.【答案】C4.【答案】B5.【答案】A6.【答案】(1)时空范围:19世纪60年代;沿海地区。路径:洋务派创办企业;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和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2)倾向于①,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知识;推进洋务事业,培养洋务人才;开创中国近代留学运动;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倾向于②,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铁路大桥;主持设计建造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创造铁路史奇迹;维护中国铁路权益,技术报国。1.【答案】D2.【答案】A3.【答案】C4.【答案】A5.【答案】D6.【答案】D7.【答案】A8.【答案】A9.【答案】B10.【答案】D11.【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12.【答案】(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其他答案。(2)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其他答案。13.【答案】(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14.【答案】(1)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2)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有局限性。15.【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示例:主题:王韬课士的近代性论证: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剧,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以王韬为代表的一些仁人志士认为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现出不足,不能只学西方科技,还应学习西方制度,早期维新派应运而生。早期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人进行商战;思想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命题者龚照瑗将自然科学引进试题、刘坤一拟定的教育类试题比对了中西书院不同,指出中国书院大多是为科举做官服务,而西方书院主要是培养人才,主张兼取中西之长。命题内容中西兼顾,题材广泛。考生们也能博采中西,集思广益,针砭时弊,这对国家大计大有裨益。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批评洋务运动的不足,提出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从“中体西用”的器物层次学习向制度层次的学习起了启蒙作用,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总之,王韬课士的做法颇具近代性。16.【答案】(1)水平1:能将李鸿章的生平与中国近代史建立联系·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是那段历史的焦点人物·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其他答案:仅根据李鸿章的某一具体作为得出结论或解释不合理(0分)·李鸿章领导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梁启超想以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失败经验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2)史实:水平1:能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各方面事迹的评价·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水平2:只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某一方面事迹的评价组织:水平1:能根据材料进行概述水平2:仅能复述或摘抄材料的文字(0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能把梁启超作为解读的对象,将文本内容与梁启超的史观、方法、立场联系起来提出观点·梁启超基于进化论史观和政治改革立场来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注重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水平2:就梁启超对李鸿章其人的具体评价提出观点·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毁誉参半·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评分项二:史实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作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水平3: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水平4:没没有使用材料信息评分项三:论述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水平4:回避问题评分项四:组织水平1:叙述成结构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1.【答案】D2.【答案】B3.【答案】D4.【答案】A5.【答案】D6.【答案】C7.【答案】D8.【答案】(1)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2)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考点0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答案】D2.【答案】A3.【答案】C4.【答案】观点判断:必要,但操之过急(不切实际)必要性:世界步入铁轨时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利于求富(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开发资源、开发边疆、发展工商业);便于图强(利于巩固国防、削弱列强对华控制);开民智(思想启蒙、解放)不切实际的理由:新政阻力大(守旧派、顽固派、政治腐朽);列强干预(争夺、控制路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解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观点判断:根据材料“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尤迫”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具有必要性,但操之过急。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必要性和不切实际两方面辨证评价,如根据材料“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和所学知识,当时世界已经步入铁轨时代,而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需要救亡图存,并且修建全国铁路利于求富,有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开发资源、开发边疆、发展工商业,同时也利于巩固国防、削弱列强对华控制,促进思想启蒙、解放等方面分析必要性;但也有其不切实际的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政阻力大,如守旧派、顽固派、政治腐朽等阻力大,这时期列强干预,如控制路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加上缺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等方面分析不切实际的理由。1.【答案】D2.【答案】D3.【答案】B4.【答案】C5.【答案】A6.【答案】B7.【答案】B8.【答案】A9.【答案】(1)关键词:合群、新知、民智、自强。根本目的:救亡图存。(2)原因:20世纪初绅士建立了各种社会组织;社会结社活动比较普遍;近代报刊中“社会”一词的使用次数增加;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需要;突出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使命。重要举措:创建兴中会、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等。(3)国内动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宣告成立;先进国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缘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0.【答案】(1)[——★参考答案★——]陈时政:认为伊藤博文精通变法新政,主张任用伊藤博文参与维新变法;黄曾源:无法判断伊藤博文对维新变法是否有利,但在甲午战争中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反对联合俄国,制约英日;严复:主张光绪帝出国考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到全国各地调研,争取民心。(2)[——★参考答案★——]三人主张都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主张向日本学习,挽救民族危亡;三人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主张变法图强,都体现爱国救亡的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存在幻想,无法清醒认识帝国主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本质;无论日本还是英国,他们的强国之路只可以借鉴学习,不可照搬,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救亡道路。11.【答案】(1)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西学东渐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2)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认识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12.【答案】(1)严复认为近代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而到了中世纪本是列国相争,但是到了近代正是因为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反而使欧洲列国富强起来了。(2)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严复这种观点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家急需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宣传变法思想,推进变法运动有积极意义。【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结合材料发展历程要分三个阶段:中世纪前、中世纪、近代。(2)本题是评析类历史事物阐释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首先点出严复观点是认为欧洲国家能够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再对观点做出评价,结合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来答。1.【答案】B2.【答案】C3.【答案】C1.【答案】D2.【答案】C3.【答案】D4.【答案】C5.【答案】B6.【答案】D7.【答案】C8.【答案】C1.【答案】B1.【答案】D2.【答案】B3.【答案】B4.【答案】D5.【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1.【答案】A2.【答案】D3.【答案】C4.【答案】(1)立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主张资产阶级民权、学习西方政体;批判君主专制。(2)强国:军兵、炮舰、军事科技。足民:工商、民厂、实业、民族资本主义。(3)评分要素: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述与逻辑。5.【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6.【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7.【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8.【答案】(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3)不准确。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9.【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答案】C2.【答案】C3.【答案】C1.【答案】C2.【答案】C3.【答案】B4.【答案】B5.【答案】C6.【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7.【答案】(1)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2)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有局限性。8.【答案】(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2)戊戍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9.【答案】(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1.【答案】C2.【答案】C3.【答案】A4.【答案】C5.【答案】D6.【答案】(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2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其他答案:无法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或仅能大段复述材料内容(0分)(2)水平1:能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史实结合解释问题(8分)·康有为、刘绍宽等反对“天演”竞争的主要原因有: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质疑。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对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核心的“天演”竞争学说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水平2:仅能根据材料信息或所学史实进行解释(4分)·康有为对强国优胜劣败的“天演”思想产生了反思,刘绍宽则是受到了一战的刺激。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0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能注意到近代以来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的辩证互动关系(4分)·近代以来中外竞争世界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老大同理想的复兴,两者的互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儒学中大同理想的复兴既源自于近代中外竞争世界的压力,又为近代中外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水平2:仅强调近代以来竞争世界的形成与扩张,或儒学大同理想的现代意义(2分)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评分项二:史实水平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中西相关史实建立联系(4分)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而没有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2分)水平3:没有使用材料信息和史实(0分)评分项三:论述(5分)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水平4:回避问题(0分)评分项四:组织(2分)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专题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目录考点01两次鸦片战争 1考点02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4考点0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3(按住Ctrl,点击目录里的考点,可直接跳到对应考点)考点01两次鸦片战争1.【答案】C2.【答案】A3.【答案】B4.【答案】C5.【答案】B6.【答案】(1)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决心禁烟遭到英国商人拒绝而引发英军侵略;②侵略者是来自印度殖民地的军队,印度总督支援英商而发动的战争。③这场战争中只有林则徐抵抗获胜,其余地方清军反击都失败。琦善是英军再次进攻的罪魁祸首。(2)鸦片战争的书写要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客观的分析。首先,战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殖民者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其次,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英国远征军率军侵略。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涌现许多抗英的杰出将领。林则徐被革职暴露道光皇帝的懦弱,但琦善的议和不应背负战败的罪名,而是要晚清封建政府中国仍然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等;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当时中国落后世界大势。1.【答案】D2.【答案】A3.【答案】D4.【答案】B5.【答案】B6.【答案】D7.【答案】A1.【答案】A2.【答案】D1.【答案】C2.【答案】C3.【答案】C4.【答案】B1.【答案】D1.【答案】D1.【答案】A2.【答案】C3.【答案】A4.【答案】D5.【答案】A1.【答案】D2.【答案】C3.【答案】A4.【答案】A1.【答案】C2.【答案】B1.【答案】D2.【答案】B3.【答案】B4.【答案】D5.【答案】D6.【答案】B7.【答案】(1)英王亡故、新女王年轻;英国由大族选出权臣执政,不受王室控制;中国禁烟造成英国权臣的财产损失.(2)琦善获得了一些能反映当时英国状况的情报,但他囿于见闻,仍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如蛮夷之国、礼义廉耻和君臣上下等来解读这些情报.因此琦善的报告对英国政情、英国大臣的操守和鸦片战争如何发生均有一定的误解.8.【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民革命,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考点02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答案】A2.【答案】C3.【答案】C4.【答案】C1.【答案】C2.【答案】B3.【答案】C4.【答案】C5.【答案】B6.【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延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变化: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因: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7.【答案】辨析考证:《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描述过程: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8.【答案】(1)时机:电工技术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2)新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3)经验: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1.【答案】C2.【答案】B3.【答案】B4.【答案】A5.【答案】B6.【答案】D7.【答案】D1.【答案】D2.【答案】B【详解】根据“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认为只能学习外国的技术,外国的社会制度和风气是不可学习的,体现了鲜明的中体西用的思想,B项正确;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属于制度的内容,是沈葆桢反对的,排除AC项;沈葆桢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进行实业救国,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4.【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强兵御外,C项正确;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强兵御外,未体现其“深恶朝政腐败”,排除A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救国,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不是最早了解西方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C【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当时主要的通商口岸,尤其是东南地区,贸易往来频繁,说明当时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从地理范围看,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C项正确;香港不属于通商口岸,而且汉口并不是最先开埠的地方,排除A、B、D项。故选C项。6.【答案】B【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7.【答案】A【详解】1861年,慈禧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说明慈禧主张和英法议和;“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说明英国有勾结清政府的意图。由此可知,当时的太平天国将面临中外联合勾结的严峻形势,故A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顽固派地位得到加强,故C错误;材料没有外交体制变化的信息,故D错误。8.【答案】C【详解】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9.【答案】D【详解】从1867到1894年,材料所列的进口货物数量大幅度上升,说明这一时期,外国货物大量涌入中国,海关并不能有效维护本国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中国海关也随之半殖民地化,这一时期列强逐渐把持中国海关,因此出现题干所列现象,说明海关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正确;题干只有进口数据,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入超结论,排除A;B是甲午战后的史实,排除;甲午战后尤其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排除C。故选D项。参考文献:《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海关的半殖民地化》10.【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魏氏是指魏源,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并且明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③④B项正确;①“首倡经世之学”与主要是指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②“推崇民主革命”是指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故含①②的选项与“魏氏”无关,排除ACD。11.【答案】(1)刘康公: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得到运用;汉文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德宗:藩镇割据,经济残破,百姓负担沉重;明太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张之洞: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深重。(2)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统治政策、时代潮流等。12.【答案】(1)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2)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13.【答案】(1)新因素:民族工业。影响: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为民主革命提供了基础;进一步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息。(2)名称:大生纱厂。动因: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清政府谕令各省设厂;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实业救国”呼声高涨。1.【答案】A2.【答案】C3.【答案】D4.【答案】C5.【答案】C6.【答案】B1.【答案】B2.【答案】C3.【答案】D4.【答案】C5.【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2)言之有理即可1.【答案】A2.【答案】D3.【答案】B4.【答案】A5.【答案】D6.【答案】C7.【答案】示例一观点: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成功之路。论证:在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陷入困境之际,盛宣怀接手经营后,他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募集资金,解决资源问题,并有效改进技术,最终使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化钢铁企业,为中国近代化作出重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发挥市场功能,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利用国内各种资源,使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上所述,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示例二观点:官商不分的体制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论证: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隶属总督、巡抚,形同官僚衙门,导致官商不分、政企不分。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在汉阳铁厂的筹建过程中,存在设备购置盲目、选址不当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投产六年后企业濒临破产。可见,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洋务企业,官商不分的体制是问题和弊端的根源。洋务派实现工业化、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未能实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大家族凭借掌握国家政权,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形成官僚资本,官商结合,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和近代化进程。在近代中国,官商不分的体制,成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阻碍因素。示例三观点:引进先进技术要从实际出发。论证: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先后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化从此起步。张之洞在筹划钢铁厂的过程中,在引进英国先进的炼铁机炉时,违背企业经营须遵循的经济规律,忽视先进技术与资源相适应的原则,其推进近代化的宏大愿望却获取汉阳铁厂经营六年濒临破产的现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对外开放决策,为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国情实际出发,采取设立经济特区等逐步推进的策略,不盲目求快,终于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历史启示我们,引进先进技术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学习中创新才是强国之路。1.【答案】A2.【答案】B3.【答案】C4.【答案】B5.【答案】A6.【答案】(1)时空范围:19世纪60年代;沿海地区。路径:洋务派创办企业;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和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2)倾向于①,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知识;推进洋务事业,培养洋务人才;开创中国近代留学运动;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倾向于②,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铁路大桥;主持设计建造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创造铁路史奇迹;维护中国铁路权益,技术报国。1.【答案】D2.【答案】A3.【答案】C4.【答案】A5.【答案】D6.【答案】D7.【答案】A8.【答案】A9.【答案】B10.【答案】D11.【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12.【答案】(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其他答案。(2)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其他答案。13.【答案】(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14.【答案】(1)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2)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有局限性。15.【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示例:主题:王韬课士的近代性论证: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剧,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以王韬为代表的一些仁人志士认为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现出不足,不能只学西方科技,还应学习西方制度,早期维新派应运而生。早期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人进行商战;思想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命题者龚照瑗将自然科学引进试题、刘坤一拟定的教育类试题比对了中西书院不同,指出中国书院大多是为科举做官服务,而西方书院主要是培养人才,主张兼取中西之长。命题内容中西兼顾,题材广泛。考生们也能博采中西,集思广益,针砭时弊,这对国家大计大有裨益。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批评洋务运动的不足,提出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从“中体西用”的器物层次学习向制度层次的学习起了启蒙作用,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总之,王韬课士的做法颇具近代性。16.【答案】(1)水平1:能将李鸿章的生平与中国近代史建立联系·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是那段历史的焦点人物·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其他答案:仅根据李鸿章的某一具体作为得出结论或解释不合理(0分)·李鸿章领导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梁启超想以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失败经验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2)史实:水平1:能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各方面事迹的评价·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水平2:只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某一方面事迹的评价组织:水平1:能根据材料进行概述水平2:仅能复述或摘抄材料的文字(0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能把梁启超作为解读的对象,将文本内容与梁启超的史观、方法、立场联系起来提出观点·梁启超基于进化论史观和政治改革立场来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注重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水平2:就梁启超对李鸿章其人的具体评价提出观点·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毁誉参半·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评分项二:史实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作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水平3: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水平4:没没有使用材料信息评分项三:论述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水平4:回避问题评分项四:组织水平1:叙述成结构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1.【答案】D2.【答案】B3.【答案】D4.【答案】A5.【答案】D6.【答案】C7.【答案】D8.【答案】(1)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2)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考点0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答案】D2.【答案】A3.【答案】C4.【答案】观点判断:必要,但操之过急(不切实际)必要性:世界步入铁轨时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利于求富(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开发资源、开发边疆、发展工商业);便于图强(利于巩固国防、削弱列强对华控制);开民智(思想启蒙、解放)不切实际的理由:新政阻力大(守旧派、顽固派、政治腐朽);列强干预(争夺、控制路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解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观点判断:根据材料“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尤迫”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具有必要性,但操之过急。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必要性和不切实际两方面辨证评价,如根据材料“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和所学知识,当时世界已经步入铁轨时代,而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需要救亡图存,并且修建全国铁路利于求富,有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开发资源、开发边疆、发展工商业,同时也利于巩固国防、削弱列强对华控制,促进思想启蒙、解放等方面分析必要性;但也有其不切实际的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政阻力大,如守旧派、顽固派、政治腐朽等阻力大,这时期列强干预,如控制路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加上缺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等方面分析不切实际的理由。1.【答案】D2.【答案】D3.【答案】B4.【答案】C5.【答案】A6.【答案】B7.【答案】B8.【答案】A9.【答案】(1)关键词:合群、新知、民智、自强。根本目的:救亡图存。(2)原因:20世纪初绅士建立了各种社会组织;社会结社活动比较普遍;近代报刊中“社会”一词的使用次数增加;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需要;突出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使命。重要举措:创建兴中会、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等。(3)国内动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宣告成立;先进国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缘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0.【答案】(1)[——★参考答案★——]陈时政:认为伊藤博文精通变法新政,主张任用伊藤博文参与维新变法;黄曾源:无法判断伊藤博文对维新变法是否有利,但在甲午战争中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反对联合俄国,制约英日;严复:主张光绪帝出国考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到全国各地调研,争取民心。(2)[——★参考答案★——]三人主张都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主张向日本学习,挽救民族危亡;三人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主张变法图强,都体现爱国救亡的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存在幻想,无法清醒认识帝国主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本质;无论日本还是英国,他们的强国之路只可以借鉴学习,不可照搬,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救亡道路。11.【答案】(1)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西学东渐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2)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认识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12.【答案】(1)严复认为近代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而到了中世纪本是列国相争,但是到了近代正是因为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反而使欧洲列国富强起来了。(2)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严复这种观点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家急需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宣传变法思想,推进变法运动有积极意义。【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结合材料发展历程要分三个阶段:中世纪前、中世纪、近代。(2)本题是评析类历史事物阐释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首先点出严复观点是认为欧洲国家能够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再对观点做出评价,结合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来答。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