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蓝田县洩湖中学、白鹿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周平王对秦襄公画了个大饼,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即犬戎控制的土地赐给秦国,至秦昭襄王时,犬戎的头号强国义渠终被秦国消灭。这则史实可以说明A.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易导致诸侯纷争B.周对秦的分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周对秦的分封有利于疆域的扩大D.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土崩瓦解【答案】C【解析】周天子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即犬戎控制的土地赐给秦国,同时分封秦国为诸侯,此后秦国在西部开疆拓土,成为西部强国,这说明周对秦的分封有助于疆域的扩大,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排除A;题干主旨是秦国疆域的变化,而非周王室统治,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2.图1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印信“中华民国之玺”;图2为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图2在设计思想及风格下与图1显著不同。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A.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B.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C.坚持“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对比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信更加强调的是人民的权力,说明的是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A项正确;材料与民主统一战线无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文化的发展情况,CD项排除。故选A。3.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答案】D【解析】据材料“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课本强调平等和法制意识,D项正确;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是民主共和,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课本内容,无法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根本”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4.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77年(神圣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可知,11世纪罗马教皇和罗马皇帝出现矛盾,皇帝去向教皇忏悔,这时教权强于皇权,可知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C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1世纪罗马存在罗马皇帝,世俗权力并没有被取代,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王权屈从于教权,制衡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一事件反映出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与“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无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5.托加(toga)是自由民出身的古罗马男性的主要服装。一般而音,贵族、执政官、将军多穿上等毛料、丝绸制成的紫色托加:参加选举的候选人着纯白色的托加袍:而平民所穿的托加则以毛料或者麻织物制成,多为灰色或褐色。从托加质料、服色等的差异可以说明,在古罗马A.男性的社会地位遍高于女性B.经济实力决定社会分层的状况C.服饰具有建构身份等级的功能D.政治活动受到着装形式的制约【答案】C【解析】不同等级身份的人穿着不同,等级越高,穿着越奢华,这说明服饰具有建构身份等级的功能,C正确;材料未涉及男女性别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排除A;B中的“决定”表述绝对,排除;着装形式并未限制政治活动,反而强化了政治活动的政治性,排除D。6.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时空范围为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②根据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可以看出,当时边区政权结构中有参议会、边区政府,而且边区政府的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正确;④边区的政权结构这是适应当时民族解放战争需要,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正确,D项正确;①边区参议会产生边区政府,边区政府中产生边区法院,三者并非并立制衡关系,错误;③当时处于抗战时期,而非土地革命时期,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7.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弟子。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世家子弟)”。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提升鲜卑贵族的地位 D.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根据“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弟子。”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设中书学,提高汉族入仕的机会,以此来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A项正确,排除D项;从鲜卑贵族人数占比可以看出,并不是要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也不是要提升鲜卑贵族的地位,排除BC项。故选A项。8.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法。“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后,被保举者超过百人,光绪帝几乎全部下令召见。由此可知,光绪帝此举意在()A.废除科举取士制度 B.加强君权推行变法C.促使中央权力下移 D.消除帝后两派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光绪帝奋发自强,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急切地希望培养出一帮忠心为自己办事的新势力,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团体,就是最好的培养对象,只要变法有成,那么这帮人将会成为国之栋梁,掌握权力,可见光绪积极推动维新变法,希望借助变法夺取实权,B项正确;废除科举是袁世凯上书提议,才于1905年宣布废除的,跟戊戌变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君权,作为皇帝不会希望权力下移,排除C项;光绪帝此举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和夺取权力的同时,也加剧了与敌后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9.1980年,广东肇庆农民陈志雄跨队承包鱼塘,雇用了几名雇工,其做法引发了全国的关注。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文章,并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一共刊登了21篇来信和讨论文章。关于此事件的讨论()A.促进了改革意识的发展 B.推动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出现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正走向深入【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材料“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文章,并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可以看出农民承包鱼塘,雇用雇工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人民日报》也为其开辟专栏进行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改革意识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促进改革意识,并未提及对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的影响,排除B项;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此时我国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属于起步阶段,并未深入,排除D项。故选A项。10.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也无法通过考试得到任官资格,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可以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民国初期相比,这一规定反映出A.文官考试与选拔功能难以实现 B.政府因文官缺失导致决策失误C.文官考试与任用的开放性降低 D.政治环境影响文官制度的实施【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与民国初期文官制度相比,“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孙中山的官员选拔应以考试制度为主的思想不符,开放性要小很多,故C项正确;文官考试开放性降低,并非选拔功能难以实现,故A项错误;文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导致文官录取人数少,但并未体现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D项属于两者的相同点,排除。11.汉和帝时期,太学考试允许博士弟子自由阐释经义,主考官五经博士在阅卷时经常难定等第。后来,考试改革为设置50个问题进行测试,按照博士弟子解释的多少和引文明确与否判定等第,使五经博士在评定其等级时有据可依。此可知,东汉A.察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五经博士影响太学生入仕C.太学考试禁止发挥个人见解 D.选拔人才标准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和帝时期太学考试改革,五经博士评定博士弟子考试结果的等级,反映了五经博士影响太学生入仕,B项正确;材料强调五经博士评定博士弟子考试结果的等级,与察举制无关,排除A项;太学考试允许博士弟子自由阐释经义,而不是禁止发挥个人见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近代官吏任用制度。明治政府将高等文武官像分为敕任官和奏任官,敕任官无需考试主要由天皇任命、奏任官必须经过高等考试录用。另外还特别给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免试特权。这表明,日本近代官吏任用制度()①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②防止了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③促使日本教育布局更为合理④带有一定的封建专制的色彩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后(日本)。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采用两种官吏任用方法,一种通过考试录用,一种由天皇直接任命,由此可以看出其官吏的选拔既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考试选拔,另一方面无需考试,由天皇直接任命又带有一定的封建专制色彩,①④正确,选C项;②错在,防止了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D项;③错在,只给东京帝国大学免试特权,会导致日本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排除B、D项。故选C项。
13.18世纪末以来,西欧各国纷纷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了社会发展。但科举制在中国却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并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历史悠久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中国科举八股取士僵化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世纪末(西欧)与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世纪末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科举制是以考试取人,这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18世纪末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科举制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两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同。可以应用唯物史观的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分析。D项正确;A项是对文官制度和科举制的描述,不是原因,排除A项;BC项描述了文官制和科举制的特征,只是原因之一,排除BC项。故选D项。14.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甄别的用意在于A.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B.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C.完善公务员的任职体系 D.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对于政府官员的能力和行政水平的甄别,选拔出真正的行政人才,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而这对于行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北洋政府学习了西方的文官制度,排A项;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公务员的甄选,并未反映对公务员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政府在甄别官员时对守旧势力格外关照,排除D项。故选B项。15.宋元时期清官司法方式以清官故事和其他文学样式为载体逐渐流播;元代以降的公案戏剧以“申冤”推动剧情;及至清代,清官私访的意象塑造在官方与民间文本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学现象或作品()A.表明司法黑暗是历代王朝通病 B.隐含着民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C.侧面反映出小说成为主流体裁 D.是政府进行道德教育主渠道【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宋元至清,清官文学不断发展,清官文学内容主要以伸冤、断案等为主,这些清官文学在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也隐含着民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B项正确;材料涉及冤案,同时也强调清官,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清官文学作品的体裁多样,无法看出小说成为主流体裁,排除C项;这些清官文学的创作多与政府无关,“主渠道”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16.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这反映了()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忘其侄所自出其兄”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在司法审判过程中,以“亲亲之义”“知有尊卑”等儒家思想观念对当事人进行教化,说明明代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代司法审判渗透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儒家思想保证审判的公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代审判官员以儒家思想进行教化,不能说明其随意判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乡约与法律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一“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下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矛盾为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据材料一“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结合所学从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来分析选举权范围的调整;据材料一“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可知,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二“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据材料二“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从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的角度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的官员监察制度日益成熟,从官员监察的范围看,不论身份高低都要接受朝廷的考核和监察。到武则天时,朝廷增设了监考使一职,这一制度对唐代监察制度的完善和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中后期形成了流内和流外两种官员考核标准,并形成了《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这一制度既对官员考核德义提出了要求,又对官员的公平和勤政提出了标准。宋代延续唐朝监察制度,并根据实际设立审官院机构,还成立了专门的考课院,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考核。宋代官员监察制度较唐代更加详细,在执行落实上也更加认真具体,这为基层官员打开了上升渠道。——摘编自党会先《唐宋官员监察制度历史镜鉴》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历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次转型,虽然为美国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冲击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还使美国陷入了一个政治腐败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政治腐败源于政党对政府的操控,集中表现在“政党分赃制”下的选官腐败及其造成的官场乱象。面对这一时期如此严重的政治腐败,美国政府一直在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1883年,阿瑟总统签署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律,即《彭德尔顿法》。《彭德尔顿法》的通过标志着近代美国公务员监察制度的初步建立。它使美国联邦政府最终摆脱了“政党分赃制”的困扰,把行政官员的选任真正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从而抑制美国政府腐败及腐败的继续蔓延。——摘编自石庆环《二十世纪美国文官制度与官僚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官员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官员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宋时期中国与近代美国官员监察制度认识。【答案】(1)特点:监察范围扩大;考核标准不断细化;监察考核机构日益专业化;注重对官员考核和教化;凸显公平性;服务于皇权专制。(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遭受冲击;“政党分赃制”导致美国政治腐败问题严重;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不够健全。影响.暂时抑制了美国腐败问题的蔓延;推动了美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为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政治保障;为其他国家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3)认识:国家应重视官员监察制度的建设;要吸取国内外官员监察制度建设的有益成分;加强官员道德教育及官员监督立法。【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不论身份高低都要接受朝廷的考核和监察”唐中后期形成了流内和流外两种官员考核标准”“成立了专门的考课院”“形成了《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这一制度既是对官员考核德义提出了要求,又对官员的公平和勤政提出了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监察范围扩大、考核标准不断细化、监察考核机构日益专业化、注重对官员考核和教化、凸显公平性、服务于皇权专制等。(2)原因:根据材料“冲击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美国政治腐败源于政党对政府的操控,集中表现在‘政党分赃制’下的选官腐败及其造成的官场乱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美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遭受冲击、“政党分赃制”导致腐败问题严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三权分立体制不健全等方面概括。影响:根据材料“使美国联邦政府最终摆脱了‘政党分赃制’的困扰﹐把行政官员的选任真正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从而抑制美国政府腐败及腐败的继续蔓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一直美国腐败问题蔓延、推动美国文官制度发展、推动美国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等方面分析。(3)认识:关于唐宋时期中国与近代美国官员监察制度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官员监察制度建设、吸取国内外经验、官员道德教育及监督立法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无讼”思想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儒家把“无讼”思想作为其施政的目标之一、主张“德主刑辅”“以德去刑”。中国传统社会重视预防犯罪,官府通过制定复杂的诉讼程序和收取高额的诉讼费用来达到息讼的目的,对百姓之间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则通过国家的管理模式和封建制度的调解机制来化解,使得诉讼无可能发生,做到禁之于未然。在儒家“以和为贵”的和谐观念影响下,如果有人一遇到纠纷就诉至官府,不但会劳民伤财,还会破坏人们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甚至还会反目成仇,这样势必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摘编自叶宇昆《论中国传统“无讼”法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材料二在明清史料中,“好讼”“喜讼”“健讼”“嚣讼”“刁讼”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明代地方诉讼风气,一般说来,江南超过江北。安徽凤阳府天长县因为江西、福建、苏、歙“流奸”,“往往避罪逃匿本县铜城、汊涧、扬村等镇”,结党煽祸,起灭教唆,最终导致“争讼渐烦”。“讼棍”教唆百姓频繁诉讼,这些人“专哄平人告状,讼端既兴,则运用笔锋,播弄诡计,代为打点。”清人龚炜言,清代的乡村百姓,已从原先言及官吏俱有“怖色”,进而演变为与“胥吏亲热”,甚至“视公庭如熟路”。乡村如此,城市更是可想而知,最终导致“案牍”日繁。——摘编自陈宝良《从“无讼”到“好讼”:明清时期的法律观念及其司法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无讼”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好讼”之风形成的背景。【答案】(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注重人与人和谐相处;采用多种方式预防和化解矛盾以达到无讼的目的;注重道德教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任答2点即可)原因: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形态;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更注重个人的社会义务,忽视个人的权利而重视集体的利益;封建君主专制下缺乏权力制衡、公平裁决的诉讼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德去刑”的法律思想的影响。(任答3点即可)(2)背景:市镇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社会流动的加剧;讼师等职业群体的出现;传统的社会教化无法适应社会的巨大变迁。(任答3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无讼’思想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可知,起源早,历史悠久;依据材料一“在儒家‘以和为贵’的和谐观念影响下,如果有人一遇到纠纷就诉至官府,不但会劳民伤财,还会破坏人们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甚至还会反目成仇,这样势必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可知,注重人与人和谐相处;依据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重视预防犯罪,官府通过制定复杂的诉讼程序和收取高额的诉讼费用来达到息讼的目的,对百姓之间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则通过国家的管理模式和封建制度的调解机制来化解。”可知,采用多种方式预防和化解矛盾以达到无讼的目的;依据材料一“‘无讼’思想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儒家把‘无讼’思想作为其施政的目标之一、主张‘德主刑辅’‘以德去刑’”可知,注重道德教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无讼’思想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儒家把‘无讼’思想作为其施政的目标之一、主张‘德主刑辅’‘以德去刑’。”可知,“以德去刑”的法律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文化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形态;依据材料一“在儒家‘以和为贵’的和谐观念影响下,如果有人一遇到纠纷就诉至官府,不但会劳民伤财,还会破坏人们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甚至还会反目成仇,这样势必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传统文化同时也影响中国刑法的制定;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更注重个人的社会义务,忽视个人的权利而重视集体的利益;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下缺乏权力制衡、公平裁决的诉讼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的需求。【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背景:依据材料二“明代地方诉讼风气,一般说来,江南超过江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市镇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市镇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造就了市民阶层发展壮大;依据材料二“安徽凤阳府天长县因为江西、福建、苏、歙‘流奸’,‘往往避罪逃匿本县铜城、汊涧、扬村等镇’,结党煽祸,起灭教唆,最终导致‘争讼渐烦’。”可知,社会流动的加剧;依据材料二“‘讼棍’教唆百姓频繁诉讼,这些人专哄平人告状,讼端既兴,则运用笔锋,播弄诡计,代为打点。”可知,讼师等职业群体的出现;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教化无法适应社会的巨大变迁。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不同历史时期英模人物的品质结构分析(%)分类具体要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政治品质热爱祖国29.0517.8933.50忠于党和人民19.7428.6559.61热爱集体5.7618.306.38服从领导3.137.0436.93小计57.6871.88136.42劳动品质热爱劳动16.8715.554.97埋头苦干3.988.171.68钻研业务3.748.531.73技术革新1.428.020.25吃苦耐劳6.387.206.92忠于职中23.0719.050.76艰苦奋斗14.877.546.34小计70.3373.7022.65道德品质见义勇为3.135.755.98助人为乐7.337.837.08含己为人9.948.646.25爱好学习10.7912.9827.94小计31.1938.247.28统计基数287234188(注:英模人物品质特征的统计数据来自于《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用词。许多英模人物具有多种品质特征,故总比例大于100%)——据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更加重视英模人物的劳动品质。阐述:劳动品质是英模人物最朴素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新中国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在国际上又受到战争威胁和经济封锁。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于经济建设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工人和农民的辛勤劳动。不同行业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坚持发扬主人翁精神,爱岗敬业,埋头苦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劳动的价值,铸造了伟大的劳模精神。这一时期对英模人物劳动品质的肯定,正体现了劳模的劳动特征和对劳动的尊重。论题:高尚的道德品质是英模人物的共同特征。阐述:从道德品质来看,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三个类目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变化都很小,说明这三类是英模人物身上具有恒定性的品质特征。而爱好学习这一类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尤为突出,这是跟政治形势有密切关联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左”倾思想的笼罩下,学习成为了政治立场和政治身份的一个表征符号。英模人物的劳动品质锐减,而政治品质大增,正说明了其政治特征对劳动特征的掩盖和遮蔽。【解析】首先阅读表格内容,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根据《人民日报》在宣传报道时英模人物时,对“劳动品质”描述重点的变化,结合“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三个时期的相关史实,可整理出论题“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特别重视英模人物的劳动品质”;确定论题后,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从《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英雄模范人物的背景、目的等方面,分析英模品质及其结构变化,用数据和史实,说明英模人物工优秀品质的主要内涵及其发挥的作用,并在阐述说明的基础上,升华总结,如指出英模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劳动的价值,铸造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对英模人物劳动品质的肯定,体现了劳模的劳动特征和对劳动的尊重;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蓝田县洩湖中学、白鹿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周平王对秦襄公画了个大饼,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即犬戎控制的土地赐给秦国,至秦昭襄王时,犬戎的头号强国义渠终被秦国消灭。这则史实可以说明A.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易导致诸侯纷争B.周对秦的分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周对秦的分封有利于疆域的扩大D.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土崩瓦解【答案】C【解析】周天子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即犬戎控制的土地赐给秦国,同时分封秦国为诸侯,此后秦国在西部开疆拓土,成为西部强国,这说明周对秦的分封有助于疆域的扩大,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排除A;题干主旨是秦国疆域的变化,而非周王室统治,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2.图1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印信“中华民国之玺”;图2为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图2在设计思想及风格下与图1显著不同。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A.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B.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C.坚持“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对比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信更加强调的是人民的权力,说明的是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A项正确;材料与民主统一战线无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文化的发展情况,CD项排除。故选A。3.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答案】D【解析】据材料“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课本强调平等和法制意识,D项正确;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是民主共和,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课本内容,无法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根本”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4.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77年(神圣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可知,11世纪罗马教皇和罗马皇帝出现矛盾,皇帝去向教皇忏悔,这时教权强于皇权,可知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C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1世纪罗马存在罗马皇帝,世俗权力并没有被取代,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王权屈从于教权,制衡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一事件反映出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与“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无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5.托加(toga)是自由民出身的古罗马男性的主要服装。一般而音,贵族、执政官、将军多穿上等毛料、丝绸制成的紫色托加:参加选举的候选人着纯白色的托加袍:而平民所穿的托加则以毛料或者麻织物制成,多为灰色或褐色。从托加质料、服色等的差异可以说明,在古罗马A.男性的社会地位遍高于女性B.经济实力决定社会分层的状况C.服饰具有建构身份等级的功能D.政治活动受到着装形式的制约【答案】C【解析】不同等级身份的人穿着不同,等级越高,穿着越奢华,这说明服饰具有建构身份等级的功能,C正确;材料未涉及男女性别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排除A;B中的“决定”表述绝对,排除;着装形式并未限制政治活动,反而强化了政治活动的政治性,排除D。6.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时空范围为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②根据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可以看出,当时边区政权结构中有参议会、边区政府,而且边区政府的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正确;④边区的政权结构这是适应当时民族解放战争需要,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正确,D项正确;①边区参议会产生边区政府,边区政府中产生边区法院,三者并非并立制衡关系,错误;③当时处于抗战时期,而非土地革命时期,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7.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弟子。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世家子弟)”。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提升鲜卑贵族的地位 D.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根据“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弟子。”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设中书学,提高汉族入仕的机会,以此来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A项正确,排除D项;从鲜卑贵族人数占比可以看出,并不是要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也不是要提升鲜卑贵族的地位,排除BC项。故选A项。8.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法。“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后,被保举者超过百人,光绪帝几乎全部下令召见。由此可知,光绪帝此举意在()A.废除科举取士制度 B.加强君权推行变法C.促使中央权力下移 D.消除帝后两派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光绪帝奋发自强,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急切地希望培养出一帮忠心为自己办事的新势力,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团体,就是最好的培养对象,只要变法有成,那么这帮人将会成为国之栋梁,掌握权力,可见光绪积极推动维新变法,希望借助变法夺取实权,B项正确;废除科举是袁世凯上书提议,才于1905年宣布废除的,跟戊戌变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君权,作为皇帝不会希望权力下移,排除C项;光绪帝此举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和夺取权力的同时,也加剧了与敌后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9.1980年,广东肇庆农民陈志雄跨队承包鱼塘,雇用了几名雇工,其做法引发了全国的关注。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文章,并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一共刊登了21篇来信和讨论文章。关于此事件的讨论()A.促进了改革意识的发展 B.推动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出现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正走向深入【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材料“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文章,并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可以看出农民承包鱼塘,雇用雇工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人民日报》也为其开辟专栏进行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改革意识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促进改革意识,并未提及对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的影响,排除B项;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此时我国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属于起步阶段,并未深入,排除D项。故选A项。10.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也无法通过考试得到任官资格,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可以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民国初期相比,这一规定反映出A.文官考试与选拔功能难以实现 B.政府因文官缺失导致决策失误C.文官考试与任用的开放性降低 D.政治环境影响文官制度的实施【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与民国初期文官制度相比,“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孙中山的官员选拔应以考试制度为主的思想不符,开放性要小很多,故C项正确;文官考试开放性降低,并非选拔功能难以实现,故A项错误;文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导致文官录取人数少,但并未体现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D项属于两者的相同点,排除。11.汉和帝时期,太学考试允许博士弟子自由阐释经义,主考官五经博士在阅卷时经常难定等第。后来,考试改革为设置50个问题进行测试,按照博士弟子解释的多少和引文明确与否判定等第,使五经博士在评定其等级时有据可依。此可知,东汉A.察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五经博士影响太学生入仕C.太学考试禁止发挥个人见解 D.选拔人才标准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和帝时期太学考试改革,五经博士评定博士弟子考试结果的等级,反映了五经博士影响太学生入仕,B项正确;材料强调五经博士评定博士弟子考试结果的等级,与察举制无关,排除A项;太学考试允许博士弟子自由阐释经义,而不是禁止发挥个人见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近代官吏任用制度。明治政府将高等文武官像分为敕任官和奏任官,敕任官无需考试主要由天皇任命、奏任官必须经过高等考试录用。另外还特别给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免试特权。这表明,日本近代官吏任用制度()①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②防止了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③促使日本教育布局更为合理④带有一定的封建专制的色彩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后(日本)。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采用两种官吏任用方法,一种通过考试录用,一种由天皇直接任命,由此可以看出其官吏的选拔既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考试选拔,另一方面无需考试,由天皇直接任命又带有一定的封建专制色彩,①④正确,选C项;②错在,防止了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D项;③错在,只给东京帝国大学免试特权,会导致日本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排除B、D项。故选C项。
13.18世纪末以来,西欧各国纷纷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了社会发展。但科举制在中国却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并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历史悠久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中国科举八股取士僵化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世纪末(西欧)与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世纪末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科举制是以考试取人,这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18世纪末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科举制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两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同。可以应用唯物史观的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分析。D项正确;A项是对文官制度和科举制的描述,不是原因,排除A项;BC项描述了文官制和科举制的特征,只是原因之一,排除BC项。故选D项。14.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甄别的用意在于A.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B.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C.完善公务员的任职体系 D.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对于政府官员的能力和行政水平的甄别,选拔出真正的行政人才,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而这对于行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北洋政府学习了西方的文官制度,排A项;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公务员的甄选,并未反映对公务员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政府在甄别官员时对守旧势力格外关照,排除D项。故选B项。15.宋元时期清官司法方式以清官故事和其他文学样式为载体逐渐流播;元代以降的公案戏剧以“申冤”推动剧情;及至清代,清官私访的意象塑造在官方与民间文本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学现象或作品()A.表明司法黑暗是历代王朝通病 B.隐含着民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C.侧面反映出小说成为主流体裁 D.是政府进行道德教育主渠道【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宋元至清,清官文学不断发展,清官文学内容主要以伸冤、断案等为主,这些清官文学在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也隐含着民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B项正确;材料涉及冤案,同时也强调清官,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清官文学作品的体裁多样,无法看出小说成为主流体裁,排除C项;这些清官文学的创作多与政府无关,“主渠道”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16.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这反映了()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忘其侄所自出其兄”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在司法审判过程中,以“亲亲之义”“知有尊卑”等儒家思想观念对当事人进行教化,说明明代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代司法审判渗透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儒家思想保证审判的公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代审判官员以儒家思想进行教化,不能说明其随意判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乡约与法律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一“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下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矛盾为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据材料一“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结合所学从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来分析选举权范围的调整;据材料一“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可知,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二“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据材料二“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从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的角度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的官员监察制度日益成熟,从官员监察的范围看,不论身份高低都要接受朝廷的考核和监察。到武则天时,朝廷增设了监考使一职,这一制度对唐代监察制度的完善和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中后期形成了流内和流外两种官员考核标准,并形成了《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这一制度既对官员考核德义提出了要求,又对官员的公平和勤政提出了标准。宋代延续唐朝监察制度,并根据实际设立审官院机构,还成立了专门的考课院,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考核。宋代官员监察制度较唐代更加详细,在执行落实上也更加认真具体,这为基层官员打开了上升渠道。——摘编自党会先《唐宋官员监察制度历史镜鉴》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历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次转型,虽然为美国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冲击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还使美国陷入了一个政治腐败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政治腐败源于政党对政府的操控,集中表现在“政党分赃制”下的选官腐败及其造成的官场乱象。面对这一时期如此严重的政治腐败,美国政府一直在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1883年,阿瑟总统签署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律,即《彭德尔顿法》。《彭德尔顿法》的通过标志着近代美国公务员监察制度的初步建立。它使美国联邦政府最终摆脱了“政党分赃制”的困扰,把行政官员的选任真正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从而抑制美国政府腐败及腐败的继续蔓延。——摘编自石庆环《二十世纪美国文官制度与官僚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官员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官员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宋时期中国与近代美国官员监察制度认识。【答案】(1)特点:监察范围扩大;考核标准不断细化;监察考核机构日益专业化;注重对官员考核和教化;凸显公平性;服务于皇权专制。(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遭受冲击;“政党分赃制”导致美国政治腐败问题严重;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不够健全。影响.暂时抑制了美国腐败问题的蔓延;推动了美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为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政治保障;为其他国家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3)认识:国家应重视官员监察制度的建设;要吸取国内外官员监察制度建设的有益成分;加强官员道德教育及官员监督立法。【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不论身份高低都要接受朝廷的考核和监察”唐中后期形成了流内和流外两种官员考核标准”“成立了专门的考课院”“形成了《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这一制度既是对官员考核德义提出了要求,又对官员的公平和勤政提出了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监察范围扩大、考核标准不断细化、监察考核机构日益专业化、注重对官员考核和教化、凸显公平性、服务于皇权专制等。(2)原因:根据材料“冲击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美国政治腐败源于政党对政府的操控,集中表现在‘政党分赃制’下的选官腐败及其造成的官场乱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美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遭受冲击、“政党分赃制”导致腐败问题严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三权分立体制不健全等方面概括。影响:根据材料“使美国联邦政府最终摆脱了‘政党分赃制’的困扰﹐把行政官员的选任真正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从而抑制美国政府腐败及腐败的继续蔓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一直美国腐败问题蔓延、推动美国文官制度发展、推动美国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等方面分析。(3)认识:关于唐宋时期中国与近代美国官员监察制度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官员监察制度建设、吸取国内外经验、官员道德教育及监督立法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无讼”思想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儒家把“无讼”思想作为其施政的目标之一、主张“德主刑辅”“以德去刑”。中国传统社会重视预防犯罪,官府通过制定复杂的诉讼程序和收取高额的诉讼费用来达到息讼的目的,对百姓之间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则通过国家的管理模式和封建制度的调解机制来化解,使得诉讼无可能发生,做到禁之于未然。在儒家“以和为贵”的和谐观念影响下,如果有人一遇到纠纷就诉至官府,不但会劳民伤财,还会破坏人们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甚至还会反目成仇,这样势必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摘编自叶宇昆《论中国传统“无讼”法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材料二在明清史料中,“好讼”“喜讼”“健讼”“嚣讼”“刁讼”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明代地方诉讼风气,一般说来,江南超过江北。安徽凤阳府天长县因为江西、福建、苏、歙“流奸”,“往往避罪逃匿本县铜城、汊涧、扬村等镇”,结党煽祸,起灭教唆,最终导致“争讼渐烦”。“讼棍”教唆百姓频繁诉讼,这些人“专哄平人告状,讼端既兴,则运用笔锋,播弄诡计,代为打点。”清人龚炜言,清代的乡村百姓,已从原先言及官吏俱有“怖色”,进而演变为与“胥吏亲热”,甚至“视公庭如熟路”。乡村如此,城市更是可想而知,最终导致“案牍”日繁。——摘编自陈宝良《从“无讼”到“好讼”:明清时期的法律观念及其司法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无讼”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好讼”之风形成的背景。【答案】(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注重人与人和谐相处;采用多种方式预防和化解矛盾以达到无讼的目的;注重道德教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任答2点即可)原因: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形态;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更注重个人的社会义务,忽视个人的权利而重视集体的利益;封建君主专制下缺乏权力制衡、公平裁决的诉讼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德去刑”的法律思想的影响。(任答3点即可)(2)背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医疗设备采购与维修协议5篇
- 2024年工程车辆租赁协议标准格式
- 宝石、玉石矿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盘园儿钢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混悬剂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2024年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测高计项目发展计划
- 2024年度供应商保密合作合同书标准版一
- 2024年度乙方对厂房的索赔责任3篇
- 2024年哈尔滨市住宅租赁协议标准范本一
- 二零二四年度品牌授权合同(含商标、专利授权)2篇
- 2024年秋新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上册课件 Unit 5 PartB(3) Start to read
- 大连版(2015)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3.互联网揭秘-了解互联网 教学设计
- 深圳小学英语单词全集
- 滑膜炎患者的护理
- 空气动力学应用:风洞实验:风洞实验安全与操作规范
- 2024年7月27日浙江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面试真题及解析
- 2024-2025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6《观察与比较》课件
- (全册各类齐全)二年级数学上册100道口算题大全50份(100题)
- 6《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2024-2030年中国典当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策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