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_第1页
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_第2页
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_第3页
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_第4页
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篇一问题学生普遍存在,问题学生的教育可谓出力不讨好,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总觉得这是个超级难题。带着怀疑的态度在这个寒假读了这本书。感觉这本书还是很科学地阐释问题学生的成因,类型以及相应的教育策略,很有借鉴价值。本书对问题学生的分类,很让我敬佩,作者真是走进问题学生的心里,并且是长期研究才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现把我感受最深的分享给大家:一、问题学生的类型有: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学生”型共五大类型。大家可以把本班的问题学生对号入座,这就相当于医生给病人看病,首先要确定是什么病,然后再对症下药,相信病人的病回很快好转,起码不会那么没有效果吧。有些老师可能会说,有些病好看,有些病不好看,没关系,这本书给每个问题的学生的表现都有详细陈述,仔细阅读,肯定会找到自己班的问题生类型的。二、问题学生的治疗方法。比如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最好把他的毛病列出清单,然后选择一两个重点问题首先纠正,但不要把重点放在学习习惯上(如完成作业),因为这最难,容易失败,是学生失去信心。再如,厌学型问题生的成因最为复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用一个“怠”字形容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最为贴切。他们有的知识漏洞太多,那么有针对性补课会有效果,有的智力特殊,要帮助他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能缓解他们对学习的厌恶。厌学型问题生还有好多种,这本书都给我们列举出来并有相应的解决办法,读了之后你会豁然开朗的,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总之,问题生的教育是一门艺术,都需要我们付出真心,付出爱心,付出精力,付出时间,问题生的问题就会妥善解决,他们也会绽放出鲜艳的花朵,也会接出喜人的果实,对于问题生的教育充满信心,强烈推荐所有教师都来读读这本《问题生诊疗手册》,这样就能帮助更多的问题生成就他们的人生,同时也挽救一批幸福的家庭,这样来说,我们的工作实在是太伟大了。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篇二问题学生一直都是让学校、老师还有家长头痛的对象,如何去认定问题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也是大家在不断思考和寻找的。近日,到同事那里借阅到了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二版。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发表的教育专著有15部。读后又给我一种新的体会,让我获得别样的收获。一、教育需要智慧: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列举了四个倒挂:其中第一倒挂是教师的精力应该放在教育方面,然而事实上教师用在管理方面(比如应付各种评比)的精力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这是第一个倒挂。教师面对一班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多数人身上,然而实际上教师把多数精力放在少数“问题生”身上。这是第二个倒挂。具体到一个问题生,真想解决他的问题,应该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先观察、诊断、分析,看应该从哪儿切入。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面对问题学生,常常是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简单化处理。这是第三个倒挂。李镇西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就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需要智慧。与其说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如说就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教育问题生,生怕简单化,在转化问题生思维方式方面,应是在一个“网”里面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不是在一条线上简单的,你犯错了——我给你讲道理——你认错了——于是你就改了。一个人改错也好,犯错也好,都是网上的一个点,这个网上有很多变量,互相影响,非常复杂。任何一个问题,只要一展开,就是一张网,所谓一沙一世界。二、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确定问题生有很强的经验性、情境性。问题生的类型有五种: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学生”型。教育厌学型问题生,特别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不可以用学习来惩罚,比如罚抄作业、罚背书等等。在这五种问题生里面,比较适合采用惩罚的办法只有行为习惯型和品德型的问题生。厌学型问题生,除了讨厌学习外,其他方面都无大问题,关心集体、爱劳动、人缘不错、对老师也有礼貌;就是因为不学习、不听讲、不写作业、一上课就蔫了,严重偏科。对厌学型的看法如果只是一个字“懒”,归结为学习态度,简单化了。要认真分析,是智力比较特殊,还是知识背景问题。比如,早期学习受过严重挫折,灰心了的学生,就要适当鼓励,减轻难度让他得点好分数,增加信心。结合书中王老师介绍的问题学生,对照班中的孩子列举出了一些问题学生。1、厌学型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写作业,有的迷恋网络,有的干脆缀学,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不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2、纪律型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守纪律,严重小说小动,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多大问题。3、品德型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如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小偷小摸,离家出走等。他们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他们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4、心理障碍型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忧郁,退缩,躁动,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们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不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仔细分析不是。5、“好学生”型在学校一般式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的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抗挫折能力极差。这种孩子会突然惹出大事。三、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对于王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我甚是有感触,没有经过科学智慧的教育,我们老师往往大都是采取了理所当然的错误做法。那么应该怎么使用正确的思路,来对付问题学生呢?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3、不搞“态度挂帅”。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5、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11、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四、学生为什么沉迷于网络?网吧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网童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的心病,网络游戏已经被人称为“电子毒”。有个别孩子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习下降,精神萎靡,亲子矛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结合本书,分析了个别学生的网络归因:1、家庭和学校充满了批评、训斥,网上很少批评,多得是鼓励安慰和安慰。2、在家、在学校,他躲不开家长、教师的唠叨,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3、家庭和学校不允许失败,网络允许失败重来。4、家长和孩子居高临下,而网上是平等的。5、在家庭和学校说话不自由,在网上可以胡说。6、和家长、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和网友有说不完的话。7、在家庭、学校,身份已经被“定格”,到网上可以“重新做人”。8、在学校毫无成就感,到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9、家庭和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网上有乐趣。10任性、意志薄弱、无能,这些毛病在现实生活中会让人出丑,在网络中却比较容易掩盖。11、学校和家庭教育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学历,而网络则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五、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老师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主张我们老师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而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老师就急着把措施和惩罚拿出来,这样也是表面上解决了,但学生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还让师生关系变得很对立,以后的相处会更加困难重重。老师一定要学习怎样去了解学生的问题。书中说到王老师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分析,我觉得分析得特别精彩。“很多老师遇到严重不注意听讲的情况,都简单认为是学生对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想学习。教师的对策,就是给孩子大讲学习的重要性,课上提醒、批评、罚站,赶出教室,再解决不了,就请家长,还解决不了,只好怀疑孩子有毛病。”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真的会就像这样很武断,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就是只会造成学生继续不听讲,一点作用都没有。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能力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对学习失去信心的。2、基础太差,听不懂。3、习惯性懒惰。4、智力类型与众不同。分析我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就是以上类型,如杜同学就是由于基础太差,听不懂,对学习失去信心,徐同学就是习惯性懒惰,对于书中写到,重点是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评,多表扬和鼓励,不该“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应该“哪壶开了提哪壶”。教育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篇三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从学习、纪律、道德等方面入手,剖析了问题学生的种种表现及对应采取的策略。书中不是单纯地提供案例讲解,也不是纯粹的理论剖析,而是把所有的问题进行有机分类,然后从问题学生的表现入手,透过问题的现象,引导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读起来,好像我们也亲身在面对问题学生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里简单谈谈读这本书的启发:教育不能没有爱,教育又不能仅仅依靠爱。对那些问题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爱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思维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用爱来迁就学生,“哄”学生。王老师的这本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他提到,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是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问题生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后来行动的方向。王老师主张教师遇到问题生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最好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心理健康大有好处。校园里经常有年轻的老师“求助”某个问题或某个问题学生的处理办法。也有的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是感到困惑、震惊,急于知道解决办法,没有独立地思考问题的原因。一个问题的研究应该有三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现实中往往有人连“是什么”都表述不清、不全,不想问“为什么”,只望高人指点“怎么办”。遗憾的是这样的高人不曾见。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呢?遇到问题要先稳住事态,有些时候可能只是为了一点面子问题,或者是老师带着一点偏见,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冲动,导致教师更加激动,教师需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搭台阶,找退路,但这不是说不教育,而是让自己在冷静的状况下进行教育工作。在了解学生的情况时,学会观察,但不能迷信自己的眼睛,教师和学生的接触都是在正式场合,而学生性格的最真实的表现,往往都是在非正式场合看的更清楚。有一些学生会搞点小聪明,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好,私下里又是另外一种状况,所以平时很难看到她出现的问题,但经过多方面的了解,对这个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对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指导、教育工作。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篇四一般说来,虽然我是名老师,但是不大愿意看教师专业相关的书籍。一来很多“专家”沽名钓誉,空谈理论,不懂一线教师的“苦”。二来每个老师碰到的学生都不一样,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都不同,很难借用专家们的方法。但最近忽觉自己的确缺乏理论学习,买了几本书,关于教学的,德育的,班级管理的,还有这本“问题学生诊疗”的。这本书是北京王晓春老师的著作,看完,受益匪浅,顿觉自己见识浅薄,看问题太简单粗暴。倒不是说王老师提供了多好的方法,而是王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触动很大。1、学会研究学生,尤其是对问题生的研究和诊疗。什么是“问题生”?王老师认为,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而是指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当然,王老师不主张在定义上过分较真。通常,在我看来,学生的分类很简单,一种看成绩:成绩好,中等和成绩差。另一种是看性格:内向(安静老实默默无闻)和外向(开朗活泼或者吵闹型)。遇到个别“刺头”或者“出问题”的学生,来一个解决一个,工作很被动,从未去想过问题学生大概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以及有哪些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王晓春老师将问题生主要分成了五大类:①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懒”。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有礼貌,马虎,迟到早退,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习惯问题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师们一致认为“问题学生一般问题在家”。所以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②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习,一谈学习就烦。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习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习。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习类型不适应(比如喜欢交流型学习,不喜欢被动听讲)。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习成就感。③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④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抢劫,偷窃赌博,不少人属于“边缘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与不良的社会分子有关。这类学生对老师本人的社会经验和战斗能力要求较高,尽量以稳定班级大局为主,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联合公安等机构。⑤“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可能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特别是出事后要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放松自己。以上是王老师的研究分类,不仅仅说内容予人启发,更重要的是刺激我自己要去学会思考和研究。2、遇到问题,多种假设,找到真正原因,对症下药。举个例子,老师总会遇到不写作业,不交作业的学生。那么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懒,不学,只顾眼前玩乐。而在王老师的书里,他给我们分析了学生不做作业背后可能隐含的六七种原因。还有学生顶撞老师,早恋,迷恋网络,不听课等十几个专案研究,每个专案(问题)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n条缘由。教师要做的不是凭主观意愿下判断,而是去调查分析,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怎么克服问题或减弱问题严重程度。在我看到一个专案问题背后竟然能分析出十几条原因时,我的内心是有受到冲击的。王老师的分析有实际的情感因素,也有科学合理的智力因素分析。这种“琢磨”精神的确值得我去学习。3、教师是人非神,不对自己定位太高,奢望完美解决问题。从问题生的分类和严重程度来看,有些问题已经不是教师一人之力能够解决的了,尤其是品德和心理型问题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心理很难很难,这个时候,我觉得王老师说的话太对了。教师应该以“稳住大局”,“维持得住”“消极防守”等策略为主,不要对学生甚至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失败感”和“反效果”。在本书中,另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大意是: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我们老师通常都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大量精力在管理问题学生身上,而没有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提升上以及其他大多数学生身上。说来真心惭愧,我就是这类教师和班主任,总感觉“管理”占据我太多时间,和问题学生的“较劲”太多,教育教学呢?自身专业素质呢?应该改过来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其他学生身上,也许反而能促进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减少问题生问题呐。4、为人师,勿计较太多,“事实第一,态度第二”。在“顶撞老师”这块专案上,王晓春老师说教师应该坚持“事实第一,态度第二”。不要抓住学生一时气愤下的不当言语和不礼貌态度不放,而是要重点关注事实,理清事实,就事论事,让学生“心服口服”。这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我也曾生闷气,觉得“寒心”,就因为学生态度不好。如果说,当我们怀着“研究”的目光看待学生,去思考分析为什么他们态度不好,背后的事实才是需要我们冷静去核对的重点,克服了背后的困难,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做错了才能真诚道歉,态度自然不再是问题了。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篇五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老师就是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于是遇到学生违反纪律就会不厌其烦地给他上思想教育课,可是觉得这样收到的成效却越来越小了,学生听多了,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收效却不高,到底该如何与学生沟通呢?看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后,我领悟到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多看、多思考、多问一问为什么,贴近学生的心灵。一、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经验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老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我也觉得以前在对待问题学生,我不够保持冷静,在课堂上的个别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提醒之后还是没有明显的改正,也不容易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时候,有一次我就用课堂上时间来处理这个学生的小动作问题,时间过去了,课的内容没有讲完,这让也我反省过我的做法,教育不要变成吵架、顶牛,结果是两败俱伤,走向反面,事与愿违,问题生的问题更严重。保持冷静,起码事情不会变坏。应该在冷静中寻觅更好的解决办法,等待良机。“敌进我退”是为了最后的胜利。冷静宽容才能最终顾全大局。书中也说,问题学生发生的问题,大都不适合“热处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处理不迟。问题学生往往是咄咄逼人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一些体面地下台阶的招数,以便随时撤出“战斗”,让对方的怒气“再而衰,三而竭”,然后再教育他们。只有应变能力很强、威信很高的教师,才可以考虑对问题学生采用“强攻”和“速战速决”的办法,其他老师最好暂时“撤退”,等待时机“反攻”。”学生发生问题或惹祸时,情绪常会非常冲动,这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沉着,不能自乱阵脚,不能因为某个同学的一贯表现差或是他的一句挑衅的话就丢失了处理事情的公平感,从而站在与学生争吵的对立面。二、遇到事情多想为什么。回想自己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大部分时候都是将犯错误的学生训一顿,训到学生泪流满面,承认错误,我认为这就是我要的结果了,然后就此了事。现在想来,这种做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将问题前后分析清楚,将学生的状况搞清楚,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再犯错,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像王老师所讲,这样的“教育永远不会走向科学,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阶段,而且会越来越行不通”。像学生为什么会顶撞老师这个问题,我们一般的老师可能会简简单单地归因为“目无尊长,缺乏教养。”而王老师却一下子罗列出了12种原因:老师冤枉了学生;老师不公平;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自尊;老师要请家长;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顶撞;学生心情不好,迁怒于老师;学生想压住老师,好为所欲为;学生想表现自我;和老师套近乎;学生对老师的业务水平有看法;学生缺乏教养。其中有几种原因,可能是我们一般老师想都不会想到的,比如顶撞你是和你套近乎,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三、多了解学生的心里想什么学生的学习问题是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总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不注意听讲,上课走神,或者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玩些小动作,在课堂上,铅笔、橡皮擦、尺子成了他们最好玩的玩具。我的做法经常是没收,然后警告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看了这本书我才懂得,一些孩子不是不注意听讲,而是在用他自己的姿态和习惯注意听讲或者比较注意听讲,而这些孩子的姿态与其他同学的差别较大,很不“标准”,所以在我的意识里面他们就是没有认真听我讲课,我上课的时候也仔细观察了他们,有时候也突然问他我讲了什么,他也能回答出来。原来这些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其实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否在注意听讲,这就需要我们帮助他去分析一下自己的听讲姿态,让他们作一些小的调整。我还发现一些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是因为她早就学会了,听得不耐烦了,我以前跟一个孩子说不管你学会没有,上课就是要认真听,现在想想,对孩子有点苛刻了,看了这本书才觉得让她乖乖地坐在那里听早已掌握了的知识,是残酷的事情。改善的方法是说上课可多讲些这些孩子不会的知识,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篇六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正是一本为教师提供教育智慧的书……面对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学生,会不知不觉进入一种教育的情景,并忍不住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探讨,进而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学生和教育,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打开这本书,我们便打开了教育智慧的百宝箱"李镇西老师的话语打开了我兴趣的天窗。深入读进去,书中的内容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看完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不由地感慨,这也正是我所曾犯过的错误呀。特别是"迷信权力,迷信管理,迷信说教,迷信惩罚"和"惩罚不见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这两条,曾是我最迷茫的。于是我迫不急待地读下去,十一种正确思路很快读完,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后来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招数。第一招叫做:"退三进一",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此谓之"退三进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我们的学生再怎么调皮也不至于将他同罪犯等同起来吧?我们班有个男生雷益,性格比较反叛,具体表现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概括: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有一个爱好爱踢足球,口才和反应能力都很不错,出黑板报也是个人才,一次班会上,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你有没有冷静的思考过为什么?"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到了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出来长谈了一次,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论分析,不是抽象谈理论;有案例,但是不单纯讲故事。王老师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从中可以看出王老师对教育的爱正倾注于分析之中。读这本书,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帮助的。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篇七这个月读书会指定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收益良多。以前在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一种忽然开朗的感觉。这也印证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用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这些年一直潜心帮助问题学生,但未进行系统的思考与分析。王晓春老师将问题生主要分成了五大类:①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懒”。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有礼貌,马虎,迟到早退,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习惯问题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师们一致认为“问题学生一般问题在家”。所以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②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习,一谈学习就烦。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习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习。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习类型不适应(比如喜欢交流型学习,不喜欢被动听讲)。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习成就感。③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④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抢劫,偷窃钱财,不少人属于“边缘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与不良的社会分子有关。这类学生对老师本人的社会经验和战斗能力要求较高,尽量以稳定班级大局为主,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联合公安等机构。⑤“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可能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特别是出事后要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放松自己。以上是王老师的研究分类,不仅仅说内容予人启发,更重要的是能让我更清晰的看清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才有可能对症治疗。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