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通史复习_第1页
第10讲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通史复习_第2页
第10讲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通史复习_第3页
第10讲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通史复习_第4页
第10讲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通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纵横·概览第10讲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主题重构·融通高考真题·品悟大题攻略·建模通史纵横·概览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政治制度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经济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内改革,中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思想成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交活动改革开放后,我国一方面秉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传统,另一方面,外交活动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展开,为国内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时代风貌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增强,文化教育快速发展主题重构·融通主题融通一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驱动1.学习情境——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材料年近80岁的四川省原丹棱县委书记郭建杰故地重游,参观丹棱农村、学校、企业、城市,与已退休的丹棱本土县委书记杨万顺,现任县委书记周孝平畅谈改革开放以来丹棱翻天覆地的变化。郭建杰:以粮为纲,大修农田水利,因为大修了农田水利,丹棱粮食产量增加,农民都有粮食吃了。杨万顺:多种经营,推行结构调整。1983年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丹棱规划了500亩地栽桑养蚕、种水果,农民富起来了。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周孝平:强工稳农,谋划丹棱未来,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家园试点县,是县委、县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实事。——摘编自黄新成、吕崔燕《三代县委书记见证改革开放》(2008年)思考:结合四川省丹棱县的变化,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的历史是一部“改革史”。提示:1980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小岗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包干”的做法,有力地推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同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由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1983年,党和政府要求地方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此后,建立乡、镇政府和各种合作经济形式的工作在全国展开,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废除。1985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改革全面展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城镇化进程也随之开始。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推动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2.学术情境——新时期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动材料1978年与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78年1992年公有制性质全民所有制经济80.0%51.4%集体所有制经济19.2%35.0%私有经济城乡个体经济07.8%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05.8%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推动我国经济成分变化的国内、国际因素。提示: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苏联解体,国际上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我国政府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史论阐释1.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维度阐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1978年,一场大讨论,一个动员令,一次重要的会议,一声改革的“春雷”。从此,改革成为时代强音,开放成为时代潮流劈波斩浪、一往无前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成、“中国梦”的提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等,不断展开和完善、推进和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维度阐释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代表的就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它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内生动力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包容精神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探索,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坚定扩大开放、携手各国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互利合作、命运与共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求真务实精神是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品格2.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大转变主题融通二融入全球——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任务驱动1.学习情境——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摘编自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提示:内涵: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全方位的独立自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迅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2.学术情境——中国入世材料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之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期,迎来了一段最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应继续推动金融市场更高层次开放,提升金融双向开放水平。——摘编自李志鸿、梅冠群《中国发展观察》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能在1992年入世成功的原因,简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影响。提示:原因: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影响: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史论阐释1.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6)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2.新中国外交发展的三个阶段时期国内外形势外交政策外交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1)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2)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敌视并孤立新中国;(3)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确立了“一边倒”等方针(1)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时期国内外形势外交政策外交成果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前)(“一条线,一大片”)(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第三世界国家崛起;(3)苏攻美守的形势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3)中日建交;(4)同西方更多国家建交;(5)与不结盟运动保持良好合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方位多层次”)(1)世界多极化趋势;(2)两极格局瓦解;(3)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实行不结盟政策;(3)对外开放(1)与美国等国建交,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2)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题融通三

民族复兴——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任务驱动1.生活情境——高新科技的发展材料纲要上第29课图片:“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纲要上第29课图片: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在南海检阅海上编队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圆满发射成功后,人民日报发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并配上下面三幅图片(见图1、图2、图3),由此引发网友的热议。从中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同一天,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前进历程。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图片中任意提取信息并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达清晰)提示:论题: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呈现时代特征。论述: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再加上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和美苏争霸,我国的科技发展体现出以国防科技为主。这期间,我国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利益,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同时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我国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科技发展方面以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主,充分利用世界科技革命的成果,借助科技力量大力改进民生。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的高科技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大力发展高精尖端科技,例如,2003年以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呈现出了时代性特征。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2.学习情境——铁路交通的发展材料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亿吨公里。从1953年到1980年,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全国铁路网基本形成。1982年,国家提出铁路运输“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2003年以来,中国铁路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2016年7月,国家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至今,“八纵八横”铁路网已经完成近七成的建设。2022年为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铁路部门对冬奧服务车站实行闭环管理,动车组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是我国首次将高铁与北斗卫星、自动驾驶和5G等技术相结合,是中国科技与铁路运输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摘编自程语《从近现代史看中国铁路的发展史》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促进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原因。提示:表现: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长迅速;全国铁路客货换算周转量得到极大提高;中国铁路的科技含量不断突破;中国高速铁路网由规划到逐渐成为现实。原因: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适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需要。3.学术情境——独立自主的外交材料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它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时期外交战略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结盟外交”与苏联结盟而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结盟外交”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21世纪以来“共同发展”外交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摘编自甘儒新、刘益梅《论建国以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发展变化》思考:根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提示:论题: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时俱进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为保障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重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调整,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开展全方位外交,“不结盟外交”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外交环境。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仅着眼自身发展,还就世界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综上所述,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立足国家利益,适时进行调整,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正义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史论阐释1.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2.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变化新的外交定位(1)由以往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区大国”转变为“世界大国”;(2)这种转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产物新的外交风格(1)中国外交开始由“韬光养晦”向“奋发有为”转变;(2)这种外交风格强调外交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更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国际角色从强调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参与者,到强调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引领者,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高考真题·品悟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2024(1)湖北选择考·T10;(2)山东等级考·T91.考查特点(1)高频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与外交、理论探索与精神风貌(2)常规考点:改革开放的过程及成就2023(1)山东等级考·T9;(2)浙江6月选考·T8、T92022(1)山东等级考·T8;(2)河北选择考·T10;(3)北京等级考·T10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2024(1)广东选择考·T7;(2)2024·黑吉辽选择考·T11;(3)山东等级考·T8;(4)安徽选择考·T9;(5)甘肃选择考·T10;(6)湖南选择考·T112.备考指导(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关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当代中国法治建设;通过社会情境考查大国外交特点和当代外交所体现的大国担当2023(1)福建选择考·T10;(2)重庆选择考·T9;(3)湖北选择考·T10;(4)北京等级考·T9;(5)全国乙卷·T31;(6)河北选择考·T10;(7)湖南选择考·T102022(1)福建选择考·T10;(2)辽宁选择考·T11;(3)重庆等级考·T10;(4)江苏选择考·T12;(5)全国乙卷·T31;(6)山东等级考·T9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改革开放后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024(1)全国甲卷·T31;(2)江苏选择考·T10;(3)重庆选择考·T9(2)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是高考的长效热点,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不断扩大、改革与开放的相互促进都是考查的重点;②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都是选择性必修的内容,但是,其背景又与必修内容(改革开放)密切相关;③近几年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对微观史学的考查,关注民众和基层是高考的热点;④关注农民劳动积极性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3)文化交流与传播: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阶段特点(特别是教育)。注意中共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23(1)北京等级考·T10;(2)福建选择考·T11;(3)海南等级考·T9;(4)辽宁选择考·T10;(5)天津等级考·T92022湖南选择考·T10典题示例(2024·山东等级考·T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结伴而不结盟B.改善南北关系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命题情境本题以邓小平的外交言论创设学习情境考教链接(1)考查主旨: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2)教材题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关键能力【易错陷阱】偷换概念题干举出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半球,与之相对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南半球,强调的是改善南北关系,容易选成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错选D。·变式训练1.(变考向·新时期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4年,中国邀请美国总统里根访华。中美关系进一步改善;1989年,中苏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也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 (

)A.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B.服务于国家新的发展战略C.源于强大的物质力量D.打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孤立【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与美、苏、日等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故在1979年后,中国与美、苏、日等国家的外交关系进一步发展,以服务于国家新的发展战略,B正确;“国际局势的变化”会影响中国的外交政策,但是外交政策的制定以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排除A;外交政策的制定,不是“源于强大的物质力量”,而是本国的利益所在,排除C;“打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孤立”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重返联合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2.(变情境·新时代的外交理念)2023年10月,150多个国家、4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在北京参加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其中包括23位外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各方一致认为,本届高峰论坛是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可以用于说明我国(

)A.大力推动并开展南南合作B.认真践行“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C.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D.推动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解析】选C。根据材料“150多个国家、4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在北京参加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其中包括23位外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新平台,C正确;南南合作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但是“一带一路”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之间,排除A;“真实亲诚”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外交理念,主要用于指导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发展,与“一带一路”的外交范围不符,排除B;材料主旨“国际合作新平台”,而“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真题体验知识点一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4·湖北选择考·T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实施身份证制度,但当时实行计划经济,户口人员流动较少,最终没有实施,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人口流动量加大,因此居民身份证条例得以实施,这说明人口的流动推动了国家人口管理政策调整,D正确;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排除A;材料中人口管理政策调整的确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但人口管理政策调整不属于基层自治,排除B;人口管理的政策是全国性的,不能缩小城乡差距,排除C。2.(2023·浙江6月选考·T8)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C正确;东南亚国家联盟于1967年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二十国集团建立于199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89年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3.(2023·山东等级考·T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解析】选C。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充分说明中国通过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进而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故选C。国家之间的分歧不可能消除,排除A;当今世界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各国经济发展并未均衡,排除B;材料仅涉及中国与周边国家,未涉及全球,排除D。4.(2022·山东等级考·T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与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解析】选D。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帮助,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排除A;B表述片面,中国和非洲进行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经济治理机制的改善,排除B;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但“均衡”说法错误,排除C。5.(2022·河北选择考·T10)1982年4月,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阐述了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6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调研小组,该小组拟定了十二条政策,其主要精神是恢复主权、制度不变、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为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础。材料集中反映了 (

)A.香港问题是殖民侵略的产物B.中英希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得到切实执行D.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解析】选D。结合所学,1982年1月,邓小平把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党的一系列主张概括成了“一国两制”方针,1982年4月,在解决香港问题时中国调研小组就提出恢复主权、制度不变、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为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础,由此可得出,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D正确;材料主旨是香港问题的解决,A说法错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英国的态度,排除B;1997年香港回归是对“一国两制”方针的首次成功运用,排除C。6.(2022·北京等级考·T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在非洲大陆举办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C正确;南非等国并非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与“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不符,排除D。知识点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7.(2024·广东选择考·T7)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改为国家-社会保障制。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D.乡镇企业的不断涌现【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伊始,在城市改革、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让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减少传统体制下给企业带来的包袱。1986年,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进入由“国家—单位保障”迈向“国家—社会保障”的标志性年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时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见证了国企改革的快速推进,“催生”了地方社会保险试点,社会保险的基层探索、模式比较与制度筛选成为这个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B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排除A;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排除C;乡镇企业的不断涌现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D。8.(2024·黑吉辽选择考·T11)1985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体现了 (

)A.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D.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解析】选A。根据材料“‘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等信息,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市场的认可,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故A正确;题干没有强调科学技术的影响,故排除B;C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题干未涉及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故排除D。9.(2024·山东等级考·T8)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A.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的工作着重点是经济建设,因此办院方针为侧重基础研究和提高科研水平,以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到了1984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这表明新的办院方针旨在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将科学研究与国家的现实需求相结合,A正确;虽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办院方针调整的主要目的,排除B;办院方针的调整主要关注的是科研方向和服务对象,而不是人才流动,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而办院方针的调整发生在1979年和1984年,D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0.(2023·河北选择考·T1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15年中国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如下图所示,对图示解释合理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速了农业发展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工业发展C.国家电子商务立法保障第三产业发展D.亚投行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解析】选B。据图片可知,2001—2011年,相对于其他两个产业,我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最大,并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我国这一时期工业有了显著发展,B正确;中国早在1978年就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材料时间是2001—2015年,排除A;我国电商法立法从2013年底启动,不能全面解释材料现象,排除C;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正式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1.(2023·全国乙卷·T31)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解析】选C。据材料“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可知,北京京剧团通过调整分配方式,增加了职工收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故选C;北京京剧团属于公有资本,而不是非公有资本,排除A;材料仅涉及企业分配方式的变革,未涉及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性质的变革,排除B;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排除D。12.(2023·湖北选择考·T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解析】选D。根据材料“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确定工作日程,到1992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审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但直到1991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禁区。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谈判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D正确;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排除A;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排除B;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排除C。13.(2023·湖南选择考·T10)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机,是一种肯定,也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A;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当时我国尚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14.(2023·北京等级考·T9)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解析】选A。材料强调的是“村村通”工程,即在农村发展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这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农村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A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1978年到1983年,材料不涉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排除B;三线建设的时间是20世纪60-70年代,目的是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材料和三线建设无关,排除C;社会主义改造早在1956年底就已经完成,排除D。15.(2023·福建选择考·T10)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年份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化肥施用量(万吨)农业用电量(亿度)1952年2513.631.77.80.51978年1597540672489.5884253.1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整体水平均较低,1978年时则有了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2年到1978年,我国经过一五计划及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D正确;1956年底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仅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不能断定经济体制情况,排除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农业变化,排除B;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且重视农业说法笼统,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和主要原因,排除C。16.(2023·重庆选择考·T9)下图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B.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得以实现C.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得到落实【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进行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C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产业,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的结论,排除A;材料仅为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数据,没有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详细情况,不能得出“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的结论,排除B;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未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等相关内容,排除D。17.(2022·重庆等级考·T10)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解析】选C。据材料“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专业户,从事某种农副业的生产,而农副业的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这里的“新”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C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专业户在当时并非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在改革开放后长时间内仍是农作物生产,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18.(2022·山东等级考·T9)图1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解析】选D。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总体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3年到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推动了不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格局的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19.(2022·全国乙卷·T31)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从1978年到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的职业占比发生显著变化,从事农业的男户主比重明显下降,从事工商运输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其他职业占比略有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国家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深化改革,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了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开始从事工商、运输等行业,农民就业方式发生较大转变,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史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已经全面展开。C不符合史实,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差距逐步拉大。D主体不一致,材料并未提及“城市产业结构”状况。20.(2024·安徽选择考·T9)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一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这体现出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解析】选D。材料提及该副总工程师原本在国企工作,原先想入职高薪的江苏某乡镇企业,最后入职湖北某偏远山区企业,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才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流动空间,故选D;“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某国企一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相悖,排除A;“私有制经济”说法错误,材料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等不是私有制企业,排除B;“缩小”不合逻辑,应为“扩大”,排除C。21.(2024·甘肃选择考·T10)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解析】选D。结合所学,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化改革,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拓宽资金来源,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多,D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交通工具,无法得出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排除A;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汽车制造业的影响力,排除B;私人汽车拥有数量增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是自驾兴趣的增长,排除C。22.(2024·湖南选择考·T11)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解析】选B。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农村的经营体制经历了从集体经营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这种改革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有更多的剩余农产品可以出售,同时他们也有更多的收入去购买商品,从而推动了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此外,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可能需要更少的土地就能满足生产需求,这可能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减少,故选B;虽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这一体制在1993年尚未完全确立,排除A;“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只是经营体制改革带来的一个结果,而不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和商品零售总额增加的直接原因,排除C;“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虽然对农村经济有一定影响,但它并不能直接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排除D。23.(2022·江苏选择考·T12)浦东新区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该地区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B.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C.中国入世影响百姓生活D.经济特区建设成效显著【解析】选A。根据材料“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可知,1996年浦东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央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对外开放使该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A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中国入世是在2001年,排除C;上海浦东新区不是经济特区,排除D。知识点三改革开放后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4.(2024·江苏选择考·T10)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解析】选D。据材料“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可知肖楠森教授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理论探索和亲身实践解决了全国许多地方的饮用水问题,体现了科学家利用自身价值至诚报国的情怀,故选D;材料主要针对的是饮用水问题,主要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属于脱贫致富的范畴,排除A;三线建设主要与重工业和国防建设有关,目的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排除B;解决饮用水问题主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无关,排除C。25.(2024·全国甲卷·T31)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这一规定 (

)A.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B.开启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C.推动了基层的民主与法治建设D.确立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方向【解析】选A。材料“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等信息体现国家对科研与文艺创作自由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故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基层民主与法治建设,故排除C;D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26.(2024·重庆选择考·T9)下图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 (

)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1995—2010年间,中国的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均有所增长,这体现了国家对于科技研发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这与1995年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思想相吻合,即通过加强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来推动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故选B;图表中并未提及中国科研人员的总量和世界其他国家科研人员总量,不能得出中国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排除A;图表中仅展示了研发经费和投入强度的增长趋势,并未表明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排除C;虽然图表反映了国家对科技研发的重视,但并未直接体现“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顶层设计的内容,D过度解读,排除。27.(2023·海南等级考·T9)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2018年我国中小企业在税收、GDP、技术和就业等方面贡献巨大,这是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下,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结果,故我国取得的上述成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D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新时期,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排除B;材料只强调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能看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排除C。28.(2023·辽宁选择考·T10)1981年5月,沈阳市皇姑区3名女青年自谋职业,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辽宁省及沈阳市主要领导走访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反映了当时(

)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解析】选A。根据材料“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个体经济,政府对其进行了肯定,反映出思想观念得到解放,A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行业与个体户信息,无法得知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排除D。29.(2023·福建选择考·T1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

)A.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C.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D.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解析】选A。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振兴中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积极读书有利于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A正确;材料现象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但不是其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B;读书热潮并未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排除C;材料现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30.(2023·天津等级考·T9)1977年文艺著作大量出版,其中一本叫作《哥德巴赫猜想》,介绍数学家陈景润在困难的处境下刻苦钻研,使人民反思过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件事 (

)A.加快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B.弘扬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C.助推了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D.推动了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解析】选C。据材料“使人民反思过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并结合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的史实可知,这件事助推了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C正确;陈景润在困难的处境下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科学热情,但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排除A;材料主要内容是“反思过去”,促使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不是弘扬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排除B;材料说1977年文艺著作已经大量出版,所以,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31.(2022·湖南选择考·T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