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根本保证本质特征基本方式有机统一教材结构
统编《政治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作为全书的主线和落脚点。全面依法治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宪法和法律,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实现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又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法治观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单元逻辑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
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原则总目标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追根溯源把握当下明确目标展望未来—how前提关键防线基础目标主体基础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第二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考点考向课程标准考情分布考情预测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从命题内容上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为常考点2.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出现,以非选择题考依法治国的可能性更大。从设问类型上看,意义类、措施类、原因类都有可能,无论哪一类都侧重考查综合考查分析与综合、探究与构建、反思与评价等能力,检验考生应有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3.试题常以国家法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为背景,如民法典实施,考查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等。2024湖北选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2023湖南选择法治与德治等2022湖北选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2022天津选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2021天津非选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法律:产生、本质和作用中华法系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地位: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内容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类型/职能作用/特征体系建构课标内容一: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课标内容一: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产生本质作用中华法系含义发展历程贡献局限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阶级性)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①兴:【源远流长】夏商周:产生→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西汉时期:强调礼法结合(特点)→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②衰:鸦片战争后:移植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以期变法图强(失败)。中华法系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人治法治含义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推崇个人权威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高于个人意志,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础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基础上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特点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呈现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强调依法治理,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结果维护专制体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发展区分“人治”与“法治”知识拓展1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法的产生
法的本质
法的决定因素
法的特征法的职能法的历史类型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法的本质)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联系:哲学社会历史观①从法的内容看: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从法的创制看: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从法的实施看: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阶级性),又具有社会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联系国家职能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我国当代的法本质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和决
定决定地理环境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条件人口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区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区别含义法维护一定统治阶级的作用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表现联系①确认国家政权的性质、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②打击违法犯罪;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④维护经济基础等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社会文化;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等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调节人民与敌人的矛盾,→主要解决刑事犯罪问题如打击违法犯罪,适用主体:敌人。调节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解决民事纠纷,如规范交通,适用主体:人民。知识拓展2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成就原因成就表现①国情制度: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②人民主体: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③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等)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有法可依: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作用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②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观念;党依法执政)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宪法的重要性(相关链接P78)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2.任何行为主体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3.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答案】D【解析】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所以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可以缓解经济危机,但不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①不选。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所以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破产和贫困的根源不是生产力的发展,②说法错误。③④:经济危机是一部对资本主义制度残酷罪行的判决书,危机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能力管理它所造成的生产力,物质丰富成了巨大的灾害,成了破产和贫困的根源,这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矛盾的总爆发,也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以下现象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的有(
)①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公共利益②国家坚决依法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③苏州中级人民法院依据反间谍法判处美籍香港男子无期徒刑④北京市实施垃圾分类条例,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例题1B(2022·天津·高考真题)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2021年8月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提出,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这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A.坚持文明规范执法B.完善法律实施机制C.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D.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D例题2(2024·河北邢台三模)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明确地说:“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列宁明确地指出:“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由上述论断,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法所反映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②统治阶级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④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例题3课标内容二: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1)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第三单元导言)(2)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现代化。(P74第七课导言)(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P81第一段)(4)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P81第三段)课标二: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P80,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P80,党的二十大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要求(是什么)总目标(两个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P81)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P88)一样吗?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当权者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要求(是什么)总目标(两个建设)具体要求三大基石五大体系两大工作布局四大基本要求一个具体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思考1: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那党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思考2:党大VS法大思考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和地位;除此之外,我们还学习了习近平的哪些思想?(1)党内法规、党的工作条例等都属于党纪党规,不属于国家法律法规。但是党内法规囊括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2)要明白党纪和国法的关系:党纪严于国法,国法大于(高于)党纪。1、产生: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2、内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3、地位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4、核心要义:“十一个坚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拓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要求(是什么)总目标(两个建设)具体要求三大基石五大体系两大工作布局四大基本要求一个具体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1.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除了包括宪法和法律外,还包括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今后,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规章等社会规范体系。→有法可依2.法治实施体系:能有效地确保纸面上的规范成为实践的行为和立法目的如期实现。该体系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层面,关联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3.法律监督体系:是指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和社会力量法律监督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起严格的法律实施的监督体系,是从组织制度上给予法律实施以最有力的保证。法律监督体系包括以下几种组成部分:①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尤其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行政机关的监督(上下级行政机关、审计部门等的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审判机关【法院】的监督和检察机关【检察院】的监督);④社会监督(包括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⑤国家监察机关;⑥党的监督(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委);⑦人民政协的监督。4.法律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和坚实的物质经费保障。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制度保障。5.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主要有:《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定标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设底线)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强责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规矩)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实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等。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要求(是什么)总目标(两个建设)具体要求三大基石五大体系两大工作布局四大基本要求一个具体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区别含义地位主体拓展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党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全体人民群众执政党,主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要求(是什么)总目标(两个建设)具体要求三大基石五大体系两大工作布局四大基本要求一个具体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在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国家行政机关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和公民: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中国共产党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前提保障关键基础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职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有法可依立法工作及时、系统、针对、有效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重点和难点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规范约束公权力政治和组织保障法治队伍物质经费制度保障中央:党章、准则、条例+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重要依据有力保障有法可依立法工作及时、系统、针对、有效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重点和难点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规范约束公权力政治和组织保障法治队伍物质经费制度保障中央:党章、准则、条例+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重要依据有力保障知识拓展3【议学情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施行1988年制定、2010年修订的现行保密法,有力促进了保密事业发展,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保密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保密法进行第二次修订。
此次保密法修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密工作成熟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为切实筑牢国家秘密安全防线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保密法修订,是加强保密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及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知识,思考从保密法的修订过程及内容中分析我国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议学链接教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密法的修订是新时代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举措。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从保密法的修订过程及内容可以推断出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怎么做)原则原因具体要求侧重点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政治保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主体力量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价值追求忆:依法执政的地位、体现、要求思:根本原因?体现了什么发展思想?如何做?注意:平等≠均等≠一样≠同样①“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立法:我国法律只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不反映敌对分子的意志和利益实施:法律制定后,在执行过程中,对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③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问1:平等是不是意味着没有差别,实现绝对平等?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的特殊优待和保护,是不是违背了平等的原则?平等需要我们反对什么?问2:能不能说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守法和司法平等?问3:能不能说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意味着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问4:民法的原则有哪些?调整的对象是什么?行政诉讼呢?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怎么做)原则原因具体要求侧重点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要学习借鉴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全面移植、照搬照抄)精神支撑实践基础习近平: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补充)联:XB二P5思1:从实际出发体现了什么哲理?思2:从实际出发体现了我国的国情是什么?必修三哪些制度的制度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总结概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依法治国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政治保证:力量源泉:价值追求:精神支撑:实践基础:归纳提升:比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法治)以德治国(德治)区别实施方式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发挥作用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的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联系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②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③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以致用:法律修改促良法善治亮点一: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对总则进行完善和充实修正草案将现行立法法第三条修改为: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亮点二:总结实践做法增加基层立法联系点等规定根据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精神,修正草案增加规定: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和各方面人士对有关法律草案的意见。亮点三:丰富立法形式明确规定相关立法技术规范修正草案增加两条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制定、修改、废止、解释法律和编纂法典等多种形式,形成科学完备、统一权威的法律规范体系。探究: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立法法修改是如何贯彻依法治国原则的?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时隔八年,被称为“管法的法”的立法法又一次迎来修改。本次修改呈现出以下三大亮点。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做到了从中国实际出发例3.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等方面。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并对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村居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①有利于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②是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必然要求③能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推进全民守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④通过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方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法与时转、治与世宜”的变法理论。法度要随时代民生民情的变化而改变,社会才能安定、治理得好。
——“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在治理国家时应当将礼仪和法律结合起来,既注重礼仪教化,又重视法律制度。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只有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无讼”是儒家的理想目标,“以和为贵”是最理想的道德境界。
——“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对待百姓应以爱养教化为本,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刑罚的惩戒效用,强调重视道德教化和刑罚适中宽缓。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强调判断罪情要有法律依据,罚与罪应当均衡。
——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对罪犯施以刑罚时,要存有悯恤之意。知识拓展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新中国法律的本质成就产生和作用历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重要性决定因素以及法律类型法的内涵、特征、职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目标及其具体内涵全面依法治国的五项原则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体系构建追根溯源明确目标1.(2024湖北,8,3分)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10.79亿,未成年网民突破1.91亿。国务院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性立法。该条例的颁布实施(
)①为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案件提供裁判依据②体现政府在网络领域用法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③为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④规定了网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考点应用C2.(2024安徽,7,3分)国务院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4年5月1日施行,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该《条例》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就碳排放权交易的体制机制、交易规范、数据质量保障、违法行为惩处等方面作出规定,对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条例》的施行(
)①强化了我国政府市场监管和环境保护的职能②开启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法治新局面③旨在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提供司法保障④标志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有了部门规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3.(2024浙江1月,12,2分)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
)①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②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③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④强调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C4.(2023湖南,6,3分)某市社区治理中,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打破化解矛盾仅靠干部单向协调的思维惯性,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把群众代表请上“评判席”,融入“法理情”,共评共商共断群众诉求的是与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种做法(
)①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②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③是基层政权转变治理方式的生动实践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影视作品拍摄与发行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医药产品销售合同标的:处方药批量销售2篇
- 2024年度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基金合同2篇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标的及特许经营权具体内容
- 二零二四年度网络安全评估与防护服务合同协议书3篇
- 2024年度影视制作托管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度蔬菜连锁经营合同
- 2024年两岸服务行业合作框架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跨国数据传输与保护合同
- 2024年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合同具体条款
- 2024中国进口咖啡行业报告-中国食品土畜进口商会-202411
- 保安公司转让合同范例
- 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版含答案
- 云海Insight HD V4.6.5技术白皮书
- 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中医诊断学基础试题(附答案)
- 植物学#-形考作业3-国开(ZJ)-参考资料
- 【公司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探究:以中国中车为例(论文)11000字】
- 生鲜超市供货投标方案(技术标)
- 2024-2030年中国绿色甲醇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研究报告
- 小学三年级数学100以内整数除法计算单元测验口算题大全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